观天那边后有感

2024-04-13

观天那边后有感(共3篇)

篇1:观天那边后有感

观《天那边》有感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观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叫《天那边》。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是许小萌,与她同行的江可可是一位经不起挫折的人,而许小萌她为了理想丢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东西。他们一起来到乡村支教三个月,而结果却不相同。许小萌完成了理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江可可却半途而废。剧中还有一个主要人物-----那就是受孩子们喜爱的“破罗”他是一个可爱淳朴的农村人。但不幸的是他为了给孩子们修学校,牺牲了。

看了这部影片,使我深受感触: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偏远山区的孩子幸福多了,他们每逢过节才会吃一次肉,而我们每周都能吃两次,他们那里的教育水平没我们高。我们出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却不珍惜,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我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像许小萌那样有追求理想的决心,不是每一个人都想许小萌那样有坚强的毅力,不是每一个人都像许小萌那样有奉献精神。她把她的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山村孩子。这让我感受到教育事业是高尚的。

我长大以后,也要向许小萌那样做一名老师。

篇2:观天那边后有感

最近观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天那边》。是一部反映大学生支教题材的影片。看完之后,很受感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影片讲述的主要是一对男女朋友,都是大四的学生,为了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而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当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支教体验。同时,也是女孩对男孩的一种爱情考验。女孩和男孩信心满满地来到小山村,虽然已经做好了来这里吃苦的心理准备,但是亲身到达这个地方后,还是被这里的落后与闭塞吓了一跳。这也更加激发起了他们的斗志,想要改变这里落后愚昧状况的欲望也更加强烈。

但是理想与现实毕竟还是有差距的,他们前来支教遇到了诸多阻力。面对老师和镇长的重重阻隔,他们又该何去何从?是选择来这里走走形式,三个月之后回去拿报告交差了事,还是尽力说服镇长和当地老师,让自己真正参与教学,给山区的孩子带来先进的知识与教育理念呢?他们选择了后者,面对这里落后的教育条件,他们强烈地渴望能给山区的孩子带来点什么,尤其是女孩!女孩为此和男孩闹别扭,怪男孩不懂她。男孩为了讨女孩的欢心,也尽了各种办法来和当地老师套近乎的招数,甚至把想那个老师灌醉,然后“诱骗”他同意让他们正式地给孩子上课。结果,却发生了“老师没被灌醉,而男孩自己却先倒下了”的尴尬境地!看到这里不禁让我捧腹大笑,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感动,感动于他们对梦想的那份执着的心!

山区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先不论住宿条件、交通条件、与外界联系沟通的条件,单就那份饮食条件就非一般人所能忍受。因为山区太过贫穷,常年吃不上荤菜,那些农户喂养的鸡、鸭等都是要拿去卖钱,给孩子交学费用的。所以,这对两个城市里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开始的时候,男孩还眉飞色舞地谈论农家饭是如何如何的好吃,时间一长,新鲜感逝去,他就忍受不了了!以至于,发生了影片中他为了吃肉所做的一些无厘头的事情。影片或许为了追求商业效果,拍的有点夸张,但是我们从想想中也能感受那里生活的异常艰辛。最后,男孩实在忍受不住了,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离开这里。奈何女孩的信念如此坚定,他们的选择在此刻出现了分歧。影片中女孩在大雨中劝说男孩为他留下来,一起为理想坚持到底的画面让我印象异常深刻,但是男孩还是离开了,女孩则选择了留下来!

也许真的是两个人的家庭背景相差太大吧,注定不能坚守!对于那个男孩的中途放弃,我不想评论什么?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别人跟我们的选择不同,而去责怪别人什么?人生本就是一场旅途,途中会遇到不同的人,有的人注定只能是过客,有的人可能会陪你走完人生的某一段路途,而少有人能够陪你走完一生的旅途!

男孩走后,女孩很伤心,结果大病了一场!但是女孩并没有被打倒,很快又坚强地站了起来!一个人孤军作战是寂寞的,女孩也会常常想起男孩,只是选择已经注定了最终的别离!女孩并不抱怨什么,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地一切,和孩子们一起唱歌,一起欢笑!三个月很快就结束了,女孩回到城里,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份很不错的收入!

但是噩耗传来,镇长在一次看望女孩时说当地的那个老师在给孩子们背泥巴糊墙的时候,不幸被掩埋在了泥石流下,连尸首都没有找到!所以村里的小孩现在没有老师了!女孩听后很难过,良久没有说一句话。经过再三考虑,女孩下定决心放弃自己优厚的工作,来到那个小山区给孩子们当老师!女孩的无私和奉献着实让我感动,也让我钦佩!由此,我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奋战在边远山区的大学生和其他义务支教者,女孩不正是他们的缩影吗?

篇3:我是谁——读《自我》后有感

其实从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开始, 心理学界有了关于自我的探讨, 詹姆斯分析道, 自我有“社会自我”、“物质自我”等等划分。他也是最先认识到自我由主我和宾我组成。弗洛伊德也在他的意识分层理论中也涉及到本我、自我、超我的界定。当然, 其后对自我的研究就不再是针对弗洛伊德所定义的狭窄自我范围所进行的。各个心理流派的研究者们从多角度对自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比如精神分析流派, 霍妮对自我的强调和概念细化;认知流派的自我建构,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分析;人本主义流派的自我实现等。

《自我》是一本关于自我研究的论述著作, 作者是美国心理学教授乔纳森·布朗。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多年来这些变化中的概念和心理学自我研究的价值, 而且进一步描述了对这个日益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其他解释。布朗将前人的理论作了详尽的介绍, 而后又把当前对自我的相关研究一一为读者展现、分析。

一、“我”的构成———自我的分类

一千多年前, 庄周梦蝶, 从而也提出了一个让人迷惑至今的问题———“我是谁, 谁是我?”在很大程度上,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但科学家们也同样对其兴趣盎然, 并试图给其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百年前, 美国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声称:“自我是个体心理宇宙的中心”, 也就是说, 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系。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想要如何思考和感觉我们自己, 以及思考和感觉如何塑造和指引我们的行为,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们在理解“我是谁”这个人生终极问题时需要询问的最有趣和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来自于我们对自我的心理分析的最深处。

“我”的重要性在人的一生中是毋庸质疑的。我们知道, 是否有人失败或成功对我们而言并没有任何意义, 但我们知道, 如果这个人是我的话, 那就变得极端重要了。每个人的胸膛里都有一个最宏亮的声音, 那就是我不能失败, 让失败见鬼去吧, 我一定要成功。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特别看重自己个人存在的完美原则所鼓舞。我是最宝贵的, 因为是我, 所以是宝贵的;我的都不能失败, 因为是我的, 所以不能失败。

《自我》从一个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自我的构成, 自我分为主我和宾我, 宾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及精神自我。物质自我在最底层, 精神自我在顶端, 身体外的物质自我和各种社会自我在中间。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层次,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是竞争性的,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这种倾向使得这些国家的人们把个人特性看得很重;相反,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是合作性的、集体主义的和相互依赖的。他们的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而他们更看重社会特性。

在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自我感受的相关性质, 它们包括自豪感、内疚感、羞愧感和羞耻感。在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中, 情感体验可以称得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自我是与情绪紧密相连的, 即情绪是定义自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在我看来, 就自我的构成而言, “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就可以理解为探求我们内心深处情感取向的问题。

二、寻找“我是谁”———寻求自我认识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 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 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 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 它在早晨的时候是四条腿, 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 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 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 说出了最终的答案, 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 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人成长的经验过程中, 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 增长经验, 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正如塞万提斯所说的, 认识自己、真正了解我是谁是很困难的。《自我》对于这方面的论述是从追寻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开始的。自我认识是开始于已有的社会文化中的, 即文化因素是自我认识之路上的第一个坐标。虽然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索, 但既然人类大多生活在社会的环境里, 自我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射。书中的很多话题都是从对自我的意识开始, 到理解这样的看法在他人的眼里, 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主观体验。社会特性的不同导致了文化概念的不同, 从而也导致了进入自我概念的东西多种多样。这就引起了“我”的本质差别。这也是每个人自我概念不同的原因。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发生在我和一个朋友身上。朋友是美国人, 西方社会种种价值观浸淫在她脑海中, 从而使她产生了于我这个东方人完全不同的家庭观。在她的认知中, 父母家庭只是港湾或是朋友的概念, 家庭中的所有人为自己而活、互不干涉。而对于我而言, 家的概念分量就大了很多, 我的种种选择都将家庭因素摆在了较前位置。

自我的寻求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往往在生活出现重要转折点时。人更倾向于主动去寻找我是谁。根据多伊奇的观点, 在重要转折点出现时, 人总是会主动地将自我概念与新的信息相结合, 从而适应新的变化。

在我看来, 寻求我是谁的过程大多都是痛苦的。从质疑的痛苦到追寻过程的痛苦。追寻自我依赖于三个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准确动机和一致性动机。

清晰准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体验到自尊感。成功是使人们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因素之一。确切地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更有可能获得成功。例如, 一个笨手笨脚的人可能在做木匠活时不断体验到失败。对于他而言, 在决定是否从事木工这个职业时知道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才能有限应该是有好处的。同时当我们相信其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相一致时, 会让我们感到更舒服和安全。设想一下, 当你突然得知你并非象你自己所想的那样时, 你会有多不安。

三、“我”来自哪里———自我的来源

每个“我”都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 有三种信息来源:物理世界、社会世界、你思维和感情的内部世界。物理世界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手段。如果你想知道你有多高, 你可以对你的身高进行测量, 同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很难量化的性格和特征去和别人进行比较, 和与自己相似领域的人比较最为常见, 这样的比较相对客观。观察他人对我们的反映也是获得自我认知的方式, 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有可能是不真实的, 因为人不一定能从所有的人里得到别人对自己真实的评价, 往往这样的感受是自己想象和推断出的, 往往是受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的影响。内省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 它指的是个体向内部寻求答案。

对自身的认识是非常复杂的, 在各个环境, 面对不同的人, 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样在不同的状况下面对同样的一个人, 也需要有认知的过程。对自我的认识在社会角色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通过比较所产生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牵涉到比较对象的选择, 往往能提高或降低人的满足感。接下来是身边的人或很在乎的人给你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往往会影响人的自我评价。还有就是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 这里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都可能会让自己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一个很深刻的看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天那边后有感】相关文章:

上一篇:小雄鹰找妈妈故事下一篇:曹文海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201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