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

2024-05-03

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精选7篇)

篇1: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

花棒液流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在西北干旱沙区,采用茎流热平衡技术对花棒主茎、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液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内液流速率日变化曲线峰型表现各异,但在短时间段内其液流速率日变化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茎和一级分枝液流速率的`曲线在生长季中期出现了剧烈动荡,在生长季末期到达最大值后同一数值维持较长时间;二级分枝的液流量在生长季初期出现了“昼低夜高”、生长季中期的液流量低于6、9月份液流量;主茎和一级分枝单日液流量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分别为5 781.6 g和3 180 g,二级分枝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480 g).日液流量大小依次为主茎>一级分枝>二级分枝,而液流通量在整个生长期内表现比较复杂.通过对同时观测的气象因子的分析,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是土壤含水率,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光照强度、气温和水汽压亏缺则是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

作 者:金红喜 徐先英 唐进年 张盹明 JIN Hong-xi XU Xian-yin TANG Jin-nian ZHANG Dun-ming 作者单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武威,733000刊 名:西北植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年,卷(期):26(2)分类号:Q945.17关键词:热平衡法 干旱沙区 花棒 主茎 一级分枝 二级分枝 液流 环境因子

篇2: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

利用1948年1月~2004年12月逐月NCEP/NCAR的全球1000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 500 hPa、400 hPa、300 hPa、200 hPa、150 hPa、100 hPa的10层经向格点风,计算了全球越赤道气流和年变化,分析了全球850 hPa越赤道气流通道的时、空变化特征.指出在研究的时间段内,全球850 hPa越赤道气流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近57年,6~8月的45~50 °E、5~9月的105~115 °E、5~9月和5~11月的130~140 °E、2~4月的20~25 °E的越赤道气流有明显的加强,6~8月的50~35 °W的越赤道气流减弱.夏季索马里的越赤道气流,平均每10年增强0.25 m/s,而130~140 °E,5~9月的.越赤道气流,平均每10年增强0.32 m/s.奇异谱分析表明,850 hPa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和趋势变化的方差贡献达到35%~45%.年际变化的方差贡献不超过30%,还指出夏季太平洋的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变化与南方涛动有明显关系,弱南方涛动时,有强的越赤道气流.而索马里急流强度与北大西洋涛动有弱的正相关.

作 者:施能 封国林 顾骏强 谷德军 SHI Neng FENG Guo-lin GU Jun-qiang GU De-jun  作者单位:施能,SHI Ne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和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

封国林,FENG Guo-lin(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顾骏强,GU Jun-qiang(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7)

谷德军,GU De-jun(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

刊 名:热带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年,卷(期):2007 23(4) 分类号:P434.4 关键词:越赤道气流   气候变化   趋势   奇异谱分析   南方涛动  

★ 赤道经典台词

★ 《经线、纬线和赤道》说课稿

★ 在中秋作文

★ 在风中作文

★ 作文在路上

★ 在雨中作文

★ 在路上初一作文

★ 在月球上安家作文

★ 春在何处作文

篇3: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RoHS指令,机电产品,对策

2006年7月1日, 欧盟发布了ROHS指令, 它的全称是《电子电气设备中有害物质禁用指令》。该指令主要用于规范进入欧盟市场的电子电气产品的材料及工艺标准, 在进口的电气电子产品中禁止如含有规定的有害重金属。2011年7月1日, 欧盟发布了修订版的RoHS2.0指令, 也称为新RoHS指令。

1 欧盟新RoHS指令的主要内容规定

1.1 限制物质规定

新RoHS指令规定, 在电子电气产品中如含有镉、汞、多溴联苯、铅、多溴二苯醚、六价铬等有害重金属的, 欧盟将禁止进口。同时欧盟会优先考虑六溴环十二烷、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己基) 酯、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在电子电器产品中的使用对环境及健康产生的有害影响。

1.2 产品管控范围规定

新RoHS指令管控产品包括:大型家用电器、照明设备、小型家用电器、电子电气工具、消费性设备、IT及通讯设备、自动售货机、玩具休闲及运动设备、医疗器械、监控设备等10大类电子电气设备产品以及不被10类产品涵盖的其他所有电子电气设备, 包括线缆及其它零部件。

1.3 豁免机制规定

新RoHS指令规定, 针对不同电子电器产品类别给予不同的豁免期, 以鼓励电子电器生产企业开发相关的替代产品。新RoHS指令规定医疗设备以及监控设备的豁免期最长为七年, 其他管控的九类电子电器产品的豁免期最长为五年。

1.4 加贴CE标志规定

新RoHS指令规定, 电子电气产品不仅要符合受限有害物质的限值要求, 而且在投放欧盟市场之前应加贴CE标志, 电子电气制造商还需编写欧盟符合性声明以及产品技术文件。在产品投放市场以后, 电子电气制造商应保存符合性声明和技术文档十年, 以备欧盟有关执法机构检查。

1.5 过渡期规定

新RoHS指令对新入管控相关产品设定了过渡期。自2014年7月22日起, 医疗和监控设备及相关零部件应符合新指令有关规定;自2016年7月22日起, 体外诊断医疗设备及其零部件应符合新指令有关规定;自2017年7月22日起, 工业监控设备及其零部件应符合新指令有关规定;自2019年7月22日起, 其它新纳入RoHS指令管控的产品应符合新指令有关规定。

2 欧盟新RoHS指令对大连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2.1 大连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根据大连海关数据统计显示, 机电产品一直以来都是大连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大连机电产品出口额从2009年110.8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170.5亿美元, 大连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41%增长到2014年的50%, 机电产品已成为大连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7月1日, 欧盟发布了新的RoHS指令。新指令的管辖范围扩大到所有电子电器设备, 这些新规定对大连机电产品的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欧盟新RoHS指令发布后, 机电产品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大连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 从2008年的19%左右降低到2014年的5%左右, 虽然受主要出口国家经济低迷的影响, 但遭遇技术壁垒的原因不可小视。

2.2 新RoHS指令对大连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1) 产品管控范围的扩大对机电企业影响度大增。

产品管控范围进一步扩大, 几乎影响到所有的机电企业。新RoHS指令在原RoHS指令管控的大型家用电器、电子电气工具、小型家用电器、照明设备、IT及通讯设备、玩具休闲及运动设备、消费性设备、自动售货机8大类电子电气设备基础上扩展至包含医疗器械、监控设备在内的几乎所有电子电气设备以及相关线缆及其它零部件。这一规定对所有机电尤其是新纳入监管的医疗器械、监控设备企业影响更大, 这些企业在机电产品环保技术升级和CE认证方面不得不承受过更大的压力。

(2) 环保技术升级和RoHS认证进一步推升机电企业出口成本。

新RoHS指令规定, 在电气、电子产品中如含有铅、六价铬、镉、多溴二苯醚、多溴联苯、汞等有害重金属的, 欧盟将禁止进口。同时将六溴环十二烷, 邻苯二甲酸二酯,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及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4种有害物限制列为候选。这一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机电企业都要不断地进行产品环保技术升级, 这些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大的研发支出。同时为了进入欧盟市场必须进行RoHS认证, 加贴CE标志, 这都无形增加了企业的支出。机电企业为应对新RoHS指令, 将不得不承担20%左右成本。

(3) 新RoHS指令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电产品出口增速。

欧盟新RoHS指令实施后, 使部分机电产品尤其是新纳入监管医疗器械、监控设备产品的因不符合要求而取消出口, 进而使得大连机电产品出口增速逐年递减。欧盟机电产品进口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大连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 从2008年的19%左右降低到2014年的5%左右, 虽然受主要出口国家经济低迷的影响, 但遭遇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尤其是新RoHS指令的影响不可小视。此外, 欧盟新RoHS指令的不断升级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从而也抵制很多机电产品的出口, 这也是大连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大连机电企业应对欧盟新RoHS指令的对策

3.1 深入研修RoHS指令的新规定, 加强技术壁垒预警管理

从对部分大连机电企业调查情况看, 对于欧盟新RoHS指令等的技术壁垒相关知识, 大连许多机电出口企业对其关注不够, 研修不深。在应对新RoHS指令等技术壁垒时, 机电企业往往很被动。因此, 机电企业应当不断密切关注技术壁垒的新动向, 努力构建机电企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大连机电企业在应对新RoHS时, 应深入研修RoHS指令的新规定和新要求, 尤其是对产品管控范围的扩大和加贴CE标志的要求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制定系统长远的应对方案, 开展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新RoHS知识的专门培训, 确保产品各个环节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3.2 参照新RoHS指令有害物质禁用规定, 不断提高机电产品环保技术

新RoHS指令将铅、镉等6种有害重金属列为电子电气产品禁用物质, 将六溴环十二烷等4种有害物列为限制候选。这就要求机电企业对欧盟出口的各种机电产品在有害物质控制上要达到相关规定。而不断提高机电产品技术含量尤其是环保技术是唯一途径。大连2014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为50%。但是大连201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才21.3%。由此可见, 目前大连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很不合理, 尤其是高科技机电产品比重较低。因此, 应尽可能地提高大连机电产品的科技水平, 加大对机电产品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使机电企业在财政、出口退税等方面的获得优先支持, 不断扩大自主知识产权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 从而将机电产品的科学技术水平尤其是环保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3.3 严格执行新RoHS认证规定, 加强机电产品标准化管控

根据RoHS指令的新要求, 电子电气设备在投放欧盟市场前应正确加贴CE标志, 在产品投放市场以后, 电子电器制造商应保存符合性声明和技术文档十年, 以备欧盟有关执法机构检查。这要求机电企业出口欧盟之前必须进行产品的RoHS认证并加贴CE标志, 在产品出口之后做好文档保等的标准化管控工作。因此, 机电企业要重视欧盟新标准的RoHS认证, 积极推进机电产品的文档保存和标准化管控。重点做好机电产品关联CE标志的认证及粘贴、认真修订机电产品符合性声明、补充完善机电产品标志信息、健全机电产品的技术文档等工作。

3.4 重视生产过程管理, 加强机电产品质量监控

因为新RoHS指令有害物质禁用规定涉及到产品设计、来料采购、内部生产、产品出厂等各个环节。因此, 机电企业应加强机电产品生产过程和出口管理, 确保生产、出口的每个环节都纳入到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中。首先, 在应对欧盟新RoHS指令时, 应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增强管理人员有害物质防范管理意识。其次, 机电企业应依据自身生产和管理情况, 进一步完善机电产品的生产管理、出口管理制度;在实际产品生产过程中, 要努力做好来料采购管控, 避免原材料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做好产品生产内部流程管控, 避免产品工艺交叉污染;做好机电产品及部件的定期筛选。

参考文献

[1]刘艳.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品出口贸易额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 2011.

[2]厉英珍.绿色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小家电产品出口的影响——以欧盟双绿环保指令为例[J].经济论坛, 2010, (12) .

[3]朱苏军.欧盟RoHS指令对我国家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 2011.

篇4: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

毛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是竹类植物中用途最为广泛、经济价值最大的竹种, 生长快, 产量高, 材质好, 目前已开发出竹工艺品、竹地板、竹家具、竹炭等许多产品[1]. 毛竹秆直径小, 壁薄中空, 尖削度大, 中间有节, 竹青、竹肉和竹黄层的结构不同, 这些特点造成毛竹产品加工难以实现连续机械化、自动化, 生产效率低, 材料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 20%~50%, 同时产品制作过程中常需使用大量的胶黏剂和化学物质, 污染环境, 严重制约了竹材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产业亟须创新和转型升级。 原竹展平技术是近来许多专家学者和厂商关注的热点, 它的成功开发将为竹材的工业化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可以解决毛竹材本身结构和加工过程中的相应难题, 被竹加工行业认为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 而原竹展平技术的关键是竹材软化, 软化又与竹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直接有关, 当温度加热到 Tg时, 材料的形变明显地增加, 并在随后的一定温度区间形变相对稳定, 此状态即为高弹态, 即竹材的非结晶区部分从玻璃态转变到高弹态的过程, 此时竹材的性质会发生巨大的改变[2]. 许多专家学者如张齐生[3]、汪孙国等[4]、姜海波等[5]、钱俊等[6]和程瑞香等[7]已开展了竹材软化方面的工作, 主要采用尿素、碳酸氢钠等弱碱类软化剂, 软化温度低于 140.0 ℃, 时间都在 30 min 以上, 软化效果不理想, 未达到竹材的Tg. 李霞镇等[8]对富阳产含水率 8%的毛竹材竹青和竹黄的 Tg研究分析表明, 4.5 年生毛竹的 Tg从竹黄到竹青, 逐渐增大, 在 210.4~222.8 ℃范围内, 0.5 年生、2.5 年生和 4.5 年生毛竹材竹肉部分 Tg无明显差异。 江敬艳[9]用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MTA)测试仪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竹类植物园的 7 年生绝干毛竹材竹肉的 Tg在 18.03~189.0 ℃, 用 DSC 方法研究的绝干毛竹材竹青 Tg为 208.3~211.3 ℃, 竹肉 Tg为 198.7℃, 竹黄 Tg为 217.8 ℃。 MATAN 等[10]利用 DMTA 测试不同初含水率(0%, 13%, 37%和 60%)3~4 年生的泰国马来甜龙竹 Dendrocalamus asper 的 Tg, 绝干时 Tg最大为(194.0 ± 10.0) ℃, 含水率 60%时最小是(85.0±10.0) ℃。 目前, 对竹材 Tg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也不全面。 因此, 本研究用 DMTA 系统研究了毛竹材不同初含水率、竹材部位、竹龄和高度等条件下的 Tg, 分析变化规律, 以便为原竹筒软化和展平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件制备

毛竹材, 由浙江德长竹木有限公司提供。 竹龄分别为 3 年生、5 年生和 7 年生, 壁厚 8~10 mm, 竹筒弯曲度≤1.5%, 无干枯、虫蛀、虫眼、腐朽、干燥裂纹及明显外伤, 材质符合 GB/T 2690-《毛竹材》标准要求。 分别在距毛竹材端头 2.5, 4.0, 5.5 m 处截取长为 60 mm 的竹筒, 再将竹筒依次连续截取成竹块: 尺寸为 60.0 (L)mm × 9.0 (T)mm × t mm (R), 并将每个竹块从弦向劈分成竹青、竹肉、竹黄的竹薄片, 并依据测试仪器要求利用 240 号砂纸将试件打磨成尺寸为 60.0 (L)mm × 8.0 (T)mm × 2.0 mm(R)表面平整、厚度均匀的标准试件, 以备试验用。

1.2 试件含水率调控

试件含水率调控采用烘干法, 即将试件放置水中浸渍至饱和, 将饱和试件放入设定温度(103.0±2.0)℃的恒温干燥箱中干燥, 根据目标含水率将试件干燥至相应质量为止, 取出密封。 目标初含水率分别为绝干, 15%, 30%, 60%, 饱水状态。

1.3 试验方法

实验利用 Q800 型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MTA)。 DMTA 把材料的黏弹性分为 2 个模量: 一是储能模量 E′, 即材料在形变过程中由于弹性形变而储存的能量, 反映材料黏弹性中的弹性成分, 表征材料的刚度; 二是损耗模量 E″, 即材料产生形变时能量散失或转变为热的现象, 反映材料黏弹性部分中的黏性成分, 表征材料的阻尼特性[11]. 在 DMTA 图谱中 Tg有 3 种对应温度, 第 1 种是 E′曲线上折点所对应的温度; 第 2 种是 E″曲线峰点所对应的温度; 第 3 种为 tanδ 峰所对应的温度[12]. 本研究以 ISO 标准中建议的 E″曲线峰点所对应的温度作为 Tg.

研究采用双悬臂梁弯曲形变模式。 测试参数为: 温度 30.0~260.0 ℃, 升温速率 5.0 ℃·min-1, 测量频率 3.0 Hz, 振幅为 15.0 μm. 在室温下测量试件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并输入仪器中; 再将毛竹片放入 DMTA 样品室的夹具中加以固定, 然后关闭样品室, 开始试验。 完成一个试件后, 需待样品室的温度降至室温, 且保证样品室关闭后稳定温度小于 25.0 ℃才能进行下一个试件的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含水率毛竹材的Tg选用距毛竹材端头 5.5 m 处的不同初含水率下的 5 年生毛竹材的竹青、竹肉和竹黄试件, 进行 DMTA 的 E′和 E″测试,测试数据图谱(图 1)E″曲线峰所对应的温度即为毛竹材的 Tg( 表 1)。 由表 1 可知 :随着初含水率升高, 毛竹材竹青、竹肉和竹黄的 Tg均不同程度降低, 将绝干状态与饱水状态的毛竹材的 Tg进行对比, 竹青 Tg降低了 103.5 ℃, 竹肉 Tg降低了 104.3 ℃,竹黄 Tg降低了 116.1 ℃。 这是由于初含水率的增加, 半纤维素降解, 水分子容易进入毛竹材纤维的无定形区使纤维润胀, 纤维素分子之间的相互移动变得易发生, 从而使表征竹材刚度的弹性模量降低, 塑性增强, 进而使毛竹材 Tg降低。 同时含水率增加也使毛竹材含有的`自由水增多, 在细胞腔中的少量的自由水形成类似雪的极细冰晶, 这种冰晶在低温时使毛竹材在受力作用时需要克服细胞间隙间的摩擦[13-14],因此, 毛竹材初含水率升高, 使反应毛竹材黏性的损害模量值相应增大。 从表 1 中还可知: 初含水率(MC)比较低的变化(<15%)比初含水率(mc)高(>15%)的变化对毛竹材的 Tg影响更大, 从而说明, 毛竹材细胞腔中自由水对毛竹材的 Tg影响相对较小。 从图 1 竹肉的 E′和 E″曲线图谱中还可知: 不同初含水率的毛竹材 E′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在初始温度状态下(取 50.0 ℃进行分析),初含水率越大, E′越低, 绝干毛竹材 E′为 8 446.0 MPa, 饱水毛竹材 E′为 3 766.0 MPa, 降低了 4 680.0MPa, 表明随着初含水率的升高, 毛竹材弹性模量降低和抗弯曲性能降低, 达到了竹材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使竹材容易软化。

2.2 不同部位毛竹材 Tg从表 1 可知: 在毛竹初含水率为 0%, 15%和 30%时, 毛竹材的竹黄 Tg>竹青 Tg>竹肉 Tg, 同江敬艳等[9]

研究 7 年生毛竹材绝干含水率时结果相吻合; 在初含水率为 60%和饱水时, 毛竹材的竹青 Tg>竹肉 Tg>竹黄 Tg, 同李霞镇等[8]研究 4.5 年毛竹材的结果相一致。 从图 2 中也可看出: 毛竹材(30%MC)3个部位的竹壁径由内而外 E′和 E″依次增大, 即靠近竹青部位最大, 在 50.0 ℃时分别达到 9 552.0 MPa和 279.0 MPa, 竹肉次之为 4 716.0 MPa 和 118.0 MPa, 竹黄最小为 2 946.0 MPa 和 108.0 MPa. 主要是由于毛竹材的有机组成和竹壁部位有关[10,15], 距毛竹材端头 5.5 m 处的竹青部位的木质素和 α-纤维素含量最高, 从竹青到竹黄逐渐升高, 综纤维素含量基本不变, 半纤维素从竹青到竹黄逐渐降低[16], 竹材三大主要有机成分相互交联作用, 随着温度升高, 毛竹材细胞壁软化, 木素降解, 纤维素结晶区被破坏。

当毛竹材试件处于纤维饱和点以上时, 竹黄 Tg小于竹肉, 竹青 Tg最大。 这是由于在增加试件含水率的过程中, 会有抽提物被抽出, 毛竹竹青结构致密, 含有腊质和有机硅, 竹青部分的冷水、热水抽提物较竹黄低。 竹黄中的抽提物降低, 其有机成分的交联程度也降低, 导致竹黄 Tg降低程度比竹青和竹肉大。 再者, 水分的增加使纤维内部结合力降低, 半纤维素含有大量氢键吸收水分, 易发生降解。 同时水分增加可以破坏三大成分之间的连接键, 降低其交联程度, 从而提高竹材的软化性能。 由于水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竹青 Tg大于竹黄 Tg, 这从一定程度上可推断竹青部位有机物的交联程度大于竹肉和竹黄且竹青部位受水分影响较小。

2.3 不同竹龄毛竹材Tg选取初含水率为 30%毛竹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竹龄毛竹材的 Tg测试 (表 2), 并得到竹肉 DMTA 的 E′和 E″测试图谱(图 3)。 从表 2 可知: 竹龄(3 年生、5 年生和 7 年生)的毛竹材 Tg竹青为 124.0~128.8 ℃,竹肉 120.5~122.9 ℃, 竹黄 132.3~136.3 ℃, 不同竹龄同一部位的毛竹材 Tg基本相近无显着差异, 绝干毛竹材 Tg也是类似的结论, 但绝干毛竹材 Tg数值远比初含水率 30%的要高。 从图 3 可知: 当温度从50.0 ℃升到 250.0 ℃时, 3 年生、5 年生和 7 年生 E″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毛竹材 E′均呈下降趋势, 3年生 E′从 4 671.0 MPa 降到 1 688.0 MPa, 5 年生 E′从 4 716.0 MPa 降到 1 637.0 MPa, 7 年生 E′从4 139.0 MPa 降到 1 377.0 MPa, 7 年生毛竹材的抗弯曲性能最低。 不同竹龄的绝干毛竹材的竹青、竹肉和竹黄的 Tg也无显着差异, 但比 30%初含水率的毛竹材 Tg要高, 进一步说明, 初含水率的大小对毛竹材的 Tg有较大的影响。

在毛竹材成熟阶段, 纤维素的含量随着竹龄的增加而减少, 到Ⅱ度毛竹(3~4 年生)纤维素含量趋于稳定, 3, 5, 7 年生竹材木质素、半纤维素和 α-纤维素含量差异较小, 综纤维素含量的差异不显着,且随着毛竹成熟度的增加, 竹材内的热抽提物、灰分等少量成分逐渐减少[15-17], 故随着竹龄的增加 ,毛竹材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会相应的增加。 研究表明: 木质材料的 Tg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全干状态下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 Tg分别为 231.0~253.0 ℃, 167.0~217.0 ℃和 134.0~235.0 ℃[18-20], 水分增加其对应的软化点温度会相应的降低。 在竹材的成熟过程中, 木质化与细胞壁增厚同时进行, 随着细胞壁连续的增厚,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同时积累, 各自增加的质量比例保持不变, 即三大组分在成熟竹材中的干质量百分率不随竹龄的变化而变化[21-22]. 因此, 在试验选定水平内, 竹龄对成熟毛竹材的 Tg影响不明显。

2.4 不同高度毛竹材 Tg选取初含水率为 30%的 5 年生毛竹不同高度的竹肉部位 DMTA 的 E′和 E″测试图谱(图 4)。 不同高度的毛竹材 E″随着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离根部 2.5 m, 4.0 m 和 5.5 m 处的毛竹材的 Tg分别为 125.7, 123.9, 122.9 ℃, 表明不同高度同一部位(竹肉)毛竹材 Tg变化不显着。 由图 4 还可知:

当温度从 50.0 ℃升到 250.0 ℃时, 2.5 m, 4.0 m 和 5.5 m 处的毛竹材 E′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 2.5 m的 E′从 5 732.0 MPa 降到 1 908.0 MPa, 4.0 m 的 E′从 5 051.0 MPa 降到 2 234.0 MPa, 5.5 m 的 E′从4 716.0 MPa 降到 1 637.0 MPa; 在同一温度下, 不同高度的竹材的 E′和 E″都具有随着毛竹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在温度开始变化阶段, 2.5 m 处的试样 E′最高, 而 5.5 m 处的试样 E′最低, 毛竹材越靠近稍部其抗弯曲性能越低。 这是由于毛竹材的有机组成中木质素、综纤维素随着毛竹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半纤维素从基部到稍部逐渐降低, 但 α-纤维素含量没有显着的变化。 竹材 Tg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及其三者之间的混溶性有关, 不同高度毛竹材的有机成分含量不同导致了 Tg差异,它还与有机成分的交联程度有关, 交联程度随着毛竹材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可看出基部的毛竹材的 Tg和损耗模量要略高于梢部处的, 所以综合来看, 离根部2.5 m, 4.0 m 和 5.5 m 处毛竹材的 Tg基本相近。

3 结论

竹材初含水率对毛竹材的 Tg影响显着, 随着初含水率增加, 其 Tg显着降低; 绝干毛竹材的 Tg最大为 217.3 ℃, 饱水状态的毛竹材 Tg最小为 113.0 ℃。 在相同竹龄、初含水率和相同部位的毛竹材沿竹壁径向的 Tg不同。 说明实际生产中可通过控制毛竹材的初含水率来降低 Tg, 从而实现毛竹材充分软化。

篇5:对路面弯沉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路面弯沉变化规律

0引言

回弹弯沉值在我国已广泛使用且有很多的经验及研究成果,它不仅用于路面结构的设计中,用于施工控制及施工验收中,同时还用在旧路补强设计中,是公路工程的一个基本参数,所以正确的测试具有重要的意义。路面弯沉不仅反映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的整体强度和刚度,而且与路面的使用状态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工程竣工前,路面弯沉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反映了路面的整体强度质量。

1弯沉值的.几个概念

1.1弯沉弯沉是指在规定的标准轴载作用下,路基或路面表面轮隙位置产生的总垂直变形(总弯沉)或垂直回弹变形值(回弹弯沉),以0.01mm为单位。

1.2设计弯沉值根据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预测通过的累计当量轴次、公路等级。面层和基层类型而确定的路面弯沉设计值。

1.3竣工验收弯沉值竣工验收弯沉值是检验路面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指标之一。,当胳面厚度计算以设计弯沉值为控制指标时,则验收弯沉值应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当厚度计算以层底拉应力为控制指标时,应根据拉应力计算所得的结构厚度,重新计算路面弯沉值,该弯沉值即为竣工验收弯沉值。

篇6: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

以高蛋白含量大豆品种东农42(试验号302)及其极矮化突变体HK11(试验号201)、高脂肪含量品种东农47(原称东农163,试验号301)及其叶绿素缺失突变体HS821(试验号48)为材料,分别从不同生育期及不同节位对叶绿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所含叶绿素a/b的`比值约为2.5∶1;节位、生育期不同叶绿素含量也不同,表现为,随着节位上升,叶片叶绿素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从开花结荚期(7月6日)到鼓粒初期(7月26日),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鼓粒初期以后,叶绿素含量不断下降.

作 者:于龙凤 孙海桥 安福全 YU Long-feng SUN Hai-qiao An Fu-quan 作者单位:于龙凤,YU Long-feng(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50030)

孙海桥,SUN Hai-qiao(五常市种子管理站,黑龙江五常,150200)

安福全,An Fu-quan(五常市职教中心,黑龙江五常,150200)

篇7: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地震,斜坡地质体,变形特征,防治

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斜坡地质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本文主要以地震作用力下斜坡地质体发展演化张开讨论。强力地震引起斜坡地质体的位移, 产生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变形破坏。由于斜坡变形破坏释放了应力, 变形破坏后的斜坡趋于新的平衡而逐渐稳定下来;当应力调整打破了这种新的平衡, 斜坡又会出现新的变形破坏。由此可见, 斜坡变形破坏实质上是斜坡岩土体应力与强度之间的矛盾关系所决定的。

1 地震对斜坡地质体稳定性的影响表现

地震对斜坡地质体稳定性的影响表现为累积和触发效应两个方面: (1) 为地震作用引起边坡岩体结构松动、破裂面、弱面错位和孔隙水压力累积上升等。 (2) 地震的作用造成斜坡地质体中软弱层的触变液化、砂层液化以及使处于临界状态的边坡瞬间失稳。

2 斜坡地质体变形演化特征

当斜坡地质体处于或接近于极限状态时, 地震产生的惯性力尤其是触发斜坡崩滑的地震竖向力作用非常明显, 大量崩滑灾害经历了初始斜坡 (风化碎裂岩体) →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的动力学特征。在该过程中, 斜坡地质体崩滑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鲜明的抛掷效应、碰撞效应、刮铲效应及气垫效应。其形成机理和动力过程大致分为坡体震裂、松弛和解体→高速溃滑→震动堆积→二次抛射和碎屑流堆积四个阶段, 其引发的斜坡地质体变形演化特征主要有斜坡块体运动、崩塌和滑坡

2.1 斜坡块体运动

地震力 (瞬时水平分力, 垂直分力, 岩土体似地震液化和地震波效应) 将斜坡块体由基岩拆离开来, 这些岩块、土石体在重力作用下崩落、崩滑的现象就是斜坡块体运动[1]。其主要表现为岩洛、岩滑、泥石落、泥滑等, 斜坡中部、底部形成体积大小不一、高度较大的的倒石锥。强震后很长一段时间会延续, 大规模块体运动的形变时间集中在震后几Et内, 主要是受强震后余震的控制, 持续时间一般为一个水文周期年。这些松散堆积的碎石极不稳定, 大可能的会引发地质灾害[2]。

2.2 崩塌

斜坡地质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 翻滚跳跃而下, 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塌。崩塌主要发生在600以上的高陡斜坡处。厚层脆性岩石中的陡倾张裂缝, 将坡体切割成孤立块体,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即可崩塌。根据崩塌物质的不同, 可分为土崩和岩崩;按其规模大小不同, 又可分山崩和坠落石;如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湖、河岸边者则称为岸崩。

2.3 滑坡

斜坡上的地质体, 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 (带) , 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象, 称为滑坡。与崩塌相比, 滑坡在运动过程中基本保持了地质体的完整性, 且在较平缓的斜坡中仍可发生。在强力地震作用下, 斜坡地质体发生沉陷式的运动, 这种现象称为错落性滑坡 (我国铁路部门命名为错落) 。当斜坡地质体盖层系巨厚的石英砂岩, 它具倾向临空的陡立裂面, 下伏软弱破碎的粘上质岩。当侵蚀基准面切割至软岩附近时, 它因支持不了盖层岩体的重压而变形, 随之坡脚下沉向河道倾斜, 使坡顶陡裂面张开与母岩分开。由于分离的岩体全部重量压在已变形的软岩上而使其向外挤出, 导致盖层岩体沿陡立的张裂面错落和向前滑动[3]。

2.4 斜坡地质体变形造成的地质灾害特征

通过对某震区大量斜坡崩滑灾害进行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研究后认为地震地质灾害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 在区域上具有沿地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 (2)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 即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 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km; (3) 地形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 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 (4) 地震地质灾害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500~2000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 尤其是峡谷段的上部 (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 , 单薄的山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 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此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 (5) 不同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没有显著对应关系, 但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 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 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

3 预测研究

3.1 监测、预警

对处于签稳定状态的斜坡地质体且地质体长度较小、范围较小, 或治理较难, 受灾群体有一定撤离时间的区域采取监测预警。监测内容包括变形体地应力、变形体多点位、深部位移、地表大地变形, 地表裂缝错位、地面倾斜、深部位移、地下水、空隙水压力、建筑物变形等监测。

3.2 对地震作用下斜坡地质体稳定性进行评价

安全系数法是进行地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评价的一个较常规方法。包括两种: (1) 极限平衡法, 即把计算得到的滑动面的抗滑力与滑动力之比作为边坡的安全系数, 其中根据合力计算方法的差异又分为几种不同的方法, 如Bishop法、Janbu法、Morgenstern-Price法、Sarma法等。 (2) 强度折减法, 其是在外荷载不变的条件下逐渐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 直到坡体达到破坏或临界稳定状态, 定义安全系数为岩土体的实际剪切强度与临界状态时对应的折减后强度比值。目前, 评价地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的方法还有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等。

3.3 建立斜坡变形破坏地质模型

目前, 评价地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的方法有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等。物理模型试验主要包括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它们都是实验室常用的测试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拟静力试验以较低的加载速率实现单调或周期的加载, 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构件刚度、承载力、变形和耗能等信息;拟动力试验是将计算机的计算和结构试验相结合的一种试验方法, 最大的优点是结构的恢复力特性不是来自数学模型, 而是直接从被测结构上实时取得, 但是试验的加载过程还是拟静力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是真正意义上的地震模拟试验, 台面上可以真实地再现各种形式的地震波,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也可以直观的被了解, 是目前研究结构抗震性能最直接也是较准确的试验方法。

建立斜坡地质体变形破坏地质模型的目的, 在于把握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规律;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中可以根据斜坡的地质模型预报斜坡变形的发展趋势及可能的破坏方式, 进行稳定性评价。同时也为建立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打下基础。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模型是影响斜坡稳定性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应能反映斜坡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因此, 斜坡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地质模型应该具有较为广泛的内容, 不但包括与斜坡有关的地质条件;而且包括斜坡的变形特点及相应的破坏方式, 以及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各种人为的及天然的动力因素。

4 结束语

斜坡地质体一般为第四系松散层, 岩土体组成主要为碎石土, 含碎石粉质粘土等[4], 在强力地震作用下多数斜坡地质体随着斜坡土石体体积的逐渐增大, 地质体达到平衡极限, 导致斜坡块体运动、崩塌、滑坡等自然现象从而引发相应的地质灾害, 总之地震诱发的斜坡地质体变形造成的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 了解分析震后斜坡地质体变形演化特征和形成机制才能更好的预防地震诱发的斜坡地质体变形造成的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许文鼎, 吴云莺, 张树宝, 赵益民.强烈地震后斜坡灾害地质体变形演化特征和防治对策.勘察科学技术, 2009 (5) .

[2]工程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斜坡变形.

[3]许文鼎, 吴云莺, 张树宝.斜坡地质变形体强烈地震后的变形和演化特征.岩土工程技术, 2009, 9 (3) :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相关文章:

张双楼矿区煤层分叉合并规律分析09-10

在赤道的作文04-28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的气候影响及数值模拟研究04-16

“分叉”的“叉”怎么读04-24

ADCP在分叉河道流量测验中的应用09-11

上一篇:煤炭中转码头建设进展情况汇报下一篇:欢口中心小学校园欺凌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