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2024-05-03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精选8篇)

篇1: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的发展规划

一 林下经济含义 林下经济是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 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 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 雅安市天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同时,受到前几年种植青蒿 失败的影响,农民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定性认识。

(二)资金投入不充足。天全县林地经济潜力巨大,拥有42万亩 林地,其中30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 扶持政策投入,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包装不成熟。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资 借鉴,自己挖掘力度不大,没有去调研,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 项目,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 展模式严重缺失。

(四)技术推广不得力。示范推广力度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推广 的基础。目前,尚未成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没有配置专 门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没有举办林下 经济专题培训班。

(五)服务体系不配套。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 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 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后顾之忧由谁解 决?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完满的回答。

(六)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 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 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三 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宏观方向

(一)优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各乡镇、各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地优选好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根 据自身技术专长、资金实力、市场行情、现有环境等因素,按照可持 续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主体生态农 业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 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2、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 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 60-100只。

3、林牧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每亩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

4、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等,金银花株距一般为70-100厘米。

5、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五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6、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 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 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7、林蝉模式。即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养殖金 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亩收益可达数千元。

8、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 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9、林草模式。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 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二)政府借势,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林下经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特色突出,既是长周期林业的重 要支撑,也是农产品生产的必要补充。

1、强化政策扶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策划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 展规划,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大力 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公司养殖小区+农 户”模式,确保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统筹推进。

2、强化宣传引导。坚持“适宜、适度、适用、适当”的原则,加强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引导,通过实施林下经济试点,动员、引导农 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经济等多种复合林区发展新模 式,注重产业引导的超前性和适度性,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思路梳 理。建立农、林、牧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农林资金渠 道的作用,发放种养殖适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资料,对发展林下经济 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 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强化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以科技为支撑,成立林业、兽医、农技等部门为指导的技术服务组织,分片包户定期下乡进行林 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解决林农生产过程 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4、强化科学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无公害产品、畜牧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六大 方面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着力推动重点 区域重点种养殖集中小区林下经济的发展。

5、强化配套建设。整合扶贫项目、库区后扶产业项目、新农村建 设项目、森林工程建设等各类项目建设资金,夯实发展基础设施,完 善规划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 的基础保证。

(三)部门借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工程 林业部门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力军,理应精心策划,未雨绸缪,势力发展。

1、建设一十个林下循环经济的样板产业。天全作为盆地和高原过 渡地带,严重缺乏重点产业以改善民生,结合本地生态屏障森林工程 建设的巨大投入和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天全县建设成为川西地区 林下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川西地区生态建设的 需要,更是天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2、打造二十个立体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议林业部门在技术、规 划、办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 下经济。在此基础上,辐射拉动青衣江江屏障工程林下经济带及高山 林下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3、扶持三十个专业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建议林业部门以招标方式,有目的性地选择和培育扶持专门发展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三十家,实 行一家企业一片林地,一个基地,一个产业,一个模式,以此带动林 下经济规模发展。

4、构建十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建议林业部门规划以乡镇为单 位,若干宗林地为基础,成立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统筹发展森林工程、林下经济、退耕还林巩固工程,使发展林下经济 有人说话,有人做事。

5、培育五十个林下经济种养殖专业大户。天全县种养殖户较多,但缺乏真正的种养殖能手和上规模的大户。故此,集中培育五十个林 下种养殖大户,可以很好地引导扶持成千上万个家庭林下种养殖专业 户能手,使之成为一条富民捷径。

四 林下经济发展微观发展方向 根据天全县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有如下发展思路。

1充分利用雅安 地区雨水多湿度大竹子大面积分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冬笋种植

篇2: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关于上报达拉乡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的报告

县林改办:

根据省、州、县关于全面推进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及县林改办字[2012]12号《关于上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暨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展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计划的通知》精神,乡党委及政府为实现达拉乡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林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制定本规划。现上报县林改办,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0一二年七月五日

主题词:林下经济发展 五年规划 报告 中共迭部县达拉乡委员会 2012年7月5日印发 达拉乡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为实现达拉乡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县林业局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我乡林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本规划。

一、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典型带动、政策推动、服务促动”的方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把林下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林业富民的总体目标,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林下经济基本情况

全乡共辖3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参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12个村民小组,共352户、2088人。全乡总面积7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0%。集体林地总面积51160亩,已落实37166亩。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126556”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农牧村各项政策,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生态立乡战略,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不断探索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夯实苗木、草畜基础,改善生态,初步形成了草畜、苗木、林下产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至2011年全乡林下经济发展到197亩,其中,苗木基地181亩,林下蕨麻猪养殖基地10亩,林下土鸡养殖6亩。年总产值达到83.2万元。

二、发展林下经济可行性分析

达拉乡森林面积广,林木资源丰富,为发展林下产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乡党委及政府结合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林下产业,为林农提供基础保障,加快林下产业的发展步伐。通过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借助较好的地理条件开展林木育苗,现已形成了一条以苗木产业为主,林下种养殖、草畜产业、农家乐等致富项目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全乡已形成苗木、草畜、旅游为主的又一支柱产业,并成为群众致富的另一渠道。

三、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一)苗木种植

高吉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宜苗木产业发展。2011年高吉村党支部书记才旺道吉牵头成立苗木公司(才旺道吉苗木公司)。该项目预计总投资400万元,目前已投入自筹资金320万元。培育以云杉、油松等各类苗木为主的常青树种200余万株。据市场行情预计一年中产出150余万株苗木,产值可达350余万元。在未来五年中公司预计建设新苗育繁殖区、移植区、大苗定植区、实验区。其中:新育繁殖区主要进行播种,用作云杉培育移床苗、油松侧柏培育原床苗,计划用地40亩;移植区主要将新育幼苗通过移栽培育3-4年,再移栽到大苗定植区进行培育或直接出圃,计划用地60亩;定植区培育园林绿化和道路绿化用大苗,计划用地40亩。

在未来五年中,该项目预计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苗木生产800亩区域,带动农户150户,并安臵全乡剩余劳动力200余人。每年增加项目区人均收入4800元,直接增加就业人口80人。但是该项目后续发展困难重重,尤其资金缺口尚达80万元。

在未来五年中,全乡苗木种植业发展的目标是:2012年发展到181亩;2013年达到200亩;2014年达到230亩;2015年达到260亩;2016年达到300亩。

(二)林下蕨麻猪养殖业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加上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稳中有升的市场价格,林下养殖蕨麻猪产业应运而生,牙拉村林农蕨麻猪养殖基地建成,占地10亩。自2010年开始,每年可繁殖出栏80只商品猪,年可收益3.2万元。

由于行情看涨,效益看好,预计五年中全乡扩展蕨麻猪养殖专业户30户,引进种猪600-800头。最终可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并为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起到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

在未来五年中,全乡林下蕨麻猪养殖发展的目标是:2012年发展到20亩;2013年达到30亩;2014年达到40亩;2015年达到50亩;2016年达到60亩。

(三)林下土鸡养殖

乡党委及政府结合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林下养殖,为养殖户提供基础保障,加快了林下养殖产业的发展步伐。自2010年开始,次哇村林农尼木草建立了自己的林下养鸡场,她利用灌木林地放养鸡,既节省饲料、又降低了成本,生产的土鸡品质好、肉蛋品质高。养鸡场总投资5万元,鸡舍及鸡场面积6亩,养殖土鸡600只左右,最大年出栏率95%。一年产值达5万余元,纯利润3万元。成为次哇村林下养殖示范点,积极总结养殖经验,带动其他林农养殖增收。由于行情看涨,效益看好,今年准备扩展养殖规模,带动周边的林农发展养殖。

在未来五年中,全乡林下土鸡养殖发展的目标是:2012年发展到10亩;2013年达到15亩;2014年达到20亩;2015年达到30亩;2016年达到50亩。

达拉乡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群众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看到了希望,政府找到了发展经济的切入点,林业发展呈现出广阔的前景。未来五年全乡要把林下经济产业的规模做大,把绿色经营理念发展到全乡,带动全乡有能力图发展的林农脱贫致富。

篇3: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我国从1985年开始出现“林下经济 + 产业模式”的假设与试验。 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林下经济的产业模式也由单一的农业模式发展到与养殖业和林业相结合的多元模式。林下经济已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旅游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如此看来,将林下经济以旅游资源的形式渗入旅游产业对乡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旅游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一种经济属性,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那么旅游产业与林下经济产业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即旅游产业融入是对林下经济产业模式的补充,林下经济是乡镇旅游产业规划的新型旅游资源。两者互为补充,相互渗透。

1背景

1.1通州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通州区地处永定河、潮白河洪积平原, 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种植。2012年1月31日, 北京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的工程意见》,计划在未来的5年时间,在平原地区造林100万亩,使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能够达到25% 以上。通州区2012~2013年实施造林43279亩,平原造林所占用的土地过去长期为农业用地,为通州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而平原造林林区使用性质单一化,也使得林下经济的发展成为必然。

在平原造林项目启动之前,通州区原有林区林下经济的经济复合度在北京市13个区县排名第9位,林下经济复合度是衡量林下经济单位面积产出的重要指标。说明通州区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上尚不全面。在平原造林项目开始实施后,通州区在实施平原造林过程中及过程后尝试种植一些耐阴经济植物,多为草本经济类作物:如大豆、花生、 黄芪等。分析表明,通州区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但林地及林下空间利用率不高,发展规模小、分布零散,缺少系统的发展模式与运营管理。

1.2通州区西集镇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西集镇的旅游产业依赖的区域空间格局是:一核、两带、三线。一核:潮白河林下蔬菜核心示范区。两带:北运河林下农业产业带、酒店路大堤观光带。三线:通香路、 政府路、京哈高速。其旅游产业形式大部分为农业观光及采摘园,具体如下:(1)明太阳农场采摘园(沙古堆村);(2)银河之星农业种植园;(3)沙古堆、和合站、 老庄户民俗村;(4)西集工业开发区(通香路南侧);(5)大樱桃采摘节;(6)禾阳农庄(西集镇金各庄村);(7)西集镇农业示范园;(8)东润新艺园采摘园。西集镇林地面积多,生态环境优良,但由于采摘园游憩功能不足且镇域景观效果较差,其旅游产业尚未形成区域产业链条并缺乏特色产业优势(见图1)。

2西集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模型构建

以区域发展目标为指导,针对西集镇客观事实来选择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和旅游产业的规划方法,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镇域发展方向相契合,互相带动,互相渗透, 最终带动整个镇域的发展。由于涉及两个产业的融合以及相互借力发展,这两种产业既作为独立个体发展,又融合成一个整体运营, 所以它们形成的产业是功能复合的产业,也是产业集群的现象。

2.1“功能复合”与“产业集群”理论

“复合”,简单的理解就是综合,结合在一起。功能的复合化,就是指不同功能在同一区域或同一空间发生关联而合为一个新的整体,是“一种结合物,用于全部的生活, 又是自我更新的,经济和有生命力的”。林下经济本身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农—林—牧是传统林下经济的产业复合模式,推进产业功能深度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林下经济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与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融合为一个新的产业集合,却又独立存在,具有自我完整产业形态。

集群是经济学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处于同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相关组织在地理上集中的现象。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形成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多个产业相互融合, 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产业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价值计算不是做加法,而是会在发展的某个阶段形成新的产业功能和产业价值。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评价某个地区或某个经济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见图2)。

2.2产业规划定位

2.2.1产业功能定位

将农业文化旅游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前瞻性产业,结合林下经济植物的种植,带动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双重发展目标的生态适应性产业。

林下经济与旅游产业实现功能复合后,可明确产业中心为经济产出,同时带动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而生态性与社会文化性又是增强经济效益的软实力。

1 沙古堆大樱桃产业区 2 老庄户、尹家河草莓产业区 3 和合站大桃、苹果产业区 4 觅西路蔬菜产业区 5 于辛庄热带鱼孵化区

2.2.2阶段性产业定位

林下经济产业是依托于林地资源而生的附加产业,林地与其他的土地形式有所不同,其局限于固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子是林地植物随时间变化明显,因此在进行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重点考虑林下经济植物的生态环境变化(包括光、气、热),做出不同的规划。旅游产业规划也与林下经济产业规划步调保持一致性,使旅游产业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 物尽其用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保持动态发展。

针对于林下经济,提倡的是经济、生态、 景观的共同发展。对于林下土地资源,需要同时开发林下作物,调整旅游产业格局,使土地得到多功能利用。这不是一年两年盈利,而是一个长久的规划。例如:在早期,林子郁闭度较低的时候,其景观效果较差,林下经济依赖林下经济植物产出为主,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随着郁闭度增加,林地本身景观效果增强,在选择林下植物上可应用耐阴灌木丰富林地植物群落层次,不仅能够使其生态稳定性增强、对灾害的抵御能力提升,还能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终达到区域整体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2.3复合产业的构成要素

作为不可分割的复合产业,基于林下经济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注重整体性,目的是为形成系统的旅游网络,达到镇域整体发展。 其规划格局强调从整体空间的组织着手,联系镇域边界范围内的所有旅游资源,并提高经济和生态发展的机会。其主要构成要素包含:林下经济产业斑块、原有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游步道。林下经济产业斑块是新型旅游资源,为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提供直接体验内容;原有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基础,丰富旅游多样性;旅游服务设施是游客好感度评价的又一硬性指标,在旅游网络中将分散的旅游资源形成模糊的界限划分, 游步道是构成旅游网络的支撑,是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4复合产业发展规划模型构建

2.4.1旅游主题的确定

通过区域历史背景及现有旅游资源的综合分析,包括其历史沿革、文化背景、景观特色、人文特征,提出特色、确立主题是旅游产业规划的重要起点。通过保护主题的确定,可以反映出区域的文化特质及旅游资源的综合价值,判断旅游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 为后续旅游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性指导。西集镇是一个拥有2000年历史,挟京津冀咽喉要道的古老乡镇,近年来,通州区为弘扬大运河文化,通力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 西集镇是产业带重要的辐射区域。其旅游主题的确立有充分的历史、人文、地理资源支持。

2.4.2旅游资源调查与整理

对将西集镇现有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通过文献查询和田野调查法进行详细调查并标记,将其分布特征、产业构成、产业类型做出详细整理,为后续分析、确定阶段性发展的林下经济斑块的差异性规划和游步道系统的线型主题提供前期资料依据。

2.4.3旅游斑块中心确定

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前期旅游斑块的确定是林下经济—旅游复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选点环节,直接影响后期旅游游步道的设立,也是游步道主题确立的依据。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旅游斑块大小、服务半径、 性质来确定阶段性的发展进度。

2.4.4空间格局的构建

在旅游斑块确定后,以其斑块特色用游步道串联,并补充以线型旅游服务设施。游步道的构建为孤立分散的旅游资源提供了统一连续的基底。游步道可以以不同主题和形式展开,其不仅是旅游系统的承接也是独立的旅游资源。西集镇的游步道规划包括自行车道、风景道等慢速交通通道,使游客有多种游览体验方式,体验通州区的景观和文化氛围。并在一定距离的位置设置停留点进行休憩、自行车等的租赁,设置游步道可根据游人视觉疲劳视距在一定距离处设置服务设施点(见表1)。以线带面,最终形成镇域旅游线路网络(见图3)。

2.4.5实施过程控制

全区形成林下旅游产业发展网络。由政府引领建立林下旅游网络,引进自行车租赁系统,为发展林下体验式旅游提供设施支持, 将林下体验式旅游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网络。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此外, 加强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引进优质种苗,建立教学育苗示范基地,针对每个镇的经营特色,增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并且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科学客观的报道区域林下经济建设的创新方式与成果,增加与游客的互动,宣传的林下—旅游理念,吸引市民参与,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见图4)。

林下经济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有其交叉的部分和各自独立的部分,这并非就不能证明两者结合的可实施性。首先,林下经济产业的融入,使旅游产业拥有生产成本优势;其次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则将林下经济产业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以更量化的形式投入,再将之转化为非物质形态的经济产出。

3结语

“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中提到:“……我国农业发展存在资源浪费和破坏、污染日趋显现、 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诚然林下经济是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林下经济目前的研究重点以林下经济产业模式为主,从产业发展角度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林下经济不仅仅是不同生境的农业产业问题,而是乡镇发统筹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不能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内,更要站在区域整体发展的高度上,以产业形式去考虑与其他产业的集群、融合碰撞出新的发展格局,才能真正得到前瞻性的发展。

篇4:靖州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是“中国杨梅之乡”、“中国茯苓之乡”。近年来,全县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抢抓机遇,在加快林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下经济,全县形成以林菌、林果、林畜和林游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实现“龙头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林区增效、林业增产和林农增收。2013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评为首批20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

林下种植初具规模。靖州县林地面积广阔,是中药材发展基地,为林下种植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全县中药材有193科,1224种,大宗中药材有松茯苓、百合、金银花、灵芝、艾叶、黄柏、勾藤、杜仲等。2015年全县人工规模种植的药材达11个品种,有3.38万户、12.1万多人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种植面积达2000余公顷。靖州县凭借“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这个交易平台,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生产、加工集散地,交易量占全国的6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2/3,每年为地方实现产业增加值3.2亿元。2014年全县茯苓专业合作社的茯苓“湘靖28”新品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曰成功申报为林下经济发展省级扶持项目,龙丰茯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66.7公顷茯苓种植示范基地被湖南省林业厅评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进一步推进了县域茯苓产业的发展。2014年,靖州县围绕G209国道和S319、S222两条省道沿线lO个乡镇实施了“三线十乡百里”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现已完成杨梅、桂花、红叶石楠、樟木等特色苗木培育1333.3公顷。特色花卉苗木培育正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朝阳产业。

林下养殖不断壮大。靖州山美、水美,生态极佳,适合有效利用林下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以及阳光、空气、优质水等资源发展林蛙、林畜、林禽、林渔等养殖模式。该县鸿运综合养殖场就利用尧管、龙井坪等山林建立养殖基地,饲养7.2万只鸡。一个高科技孵化厅,常年向社会提供父母代种鸡15万套,商品鸡苗150万套,年平均出栏牲猪1000头,产仔猪1000头,年创产值2000余万元,产品远销云南、四川、贵州及黑龙江等省。靖州知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主完成野生棘胸蛙孵化、幼蛙开口饵料生产、商品蛙养殖技术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建成靖州县棘胸蛙养殖科普示范基地,目前已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和农户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全县从事林下放养畜禽和林下养殖的人员达到2万余人,年产值达9600万元以上。

森林旅游凸显生机。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生态旅游是靖州县旅游业的“主力军”。排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大林密,原始植被丰厚,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市的数百倍,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飞山、文峰塔、五老峰等地也都各有特点,独具魅力。近年来,随着全县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升温,森林农家乐也随之壮大。当地林农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林产品采集加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目前,全县有各种森林农家乐100多家,旺季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年均森林旅游人数达到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000万元。

靖州县林下经济发展来势虽然很好,但由于缺少项目引导、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支撑不够、销售渠道不畅、集约化程度低等原因,也制约了该领域向更高目标迈进。由此,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探寻,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全县林下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以绿色健康为主导,扎实做好林下文章。不论是林下种植业还是林下养殖业,要在有利于保护、改良现有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开展。林下经济首先考虑的是林,所从事的林下经济不能与林业有冲突。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示范带动产业发展。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集约经营的路了,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篇5:林下产业规划

中峪乡蔚村 新农村建设规划

中峪乡蔚村

关于林下产业规划方案

中峪乡蔚村位于沁源县县城西南端,全村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共187户,657口人,总面积14862亩.耕地面积971.7亩,林地面积8738亩,全村无企业,属典型的纯农业村。当前我村的林下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林下种养规模较小,林下资源利用少;产业化水平低,只注重初级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短,市场发育不全;组织化程度低,被动发展,缺少龙头带动和典型引导;科技支撑力度不大,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生态林业,倡导低碳生活,成为愈来愈被社会所认知的关键词。发展林下产业是低碳经济时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森林浙江的重要内容。鉴于我村林业用地日趋紧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将更加突出,对于发展林下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就发展林下产业,建设森林浙江提出如下建议: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林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林业生态安全为前提,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力水平为核心,以促进林农增收、企业增效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整合 林业资源,按照区域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思路,促进林业由单一营林向多目标复合经营转变,最大程度地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开发用材林地、经济林地林下资源。

二是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原则。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是坚持突出特色,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模式,聚集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基地、专业市场。

四是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化水平,引导林下产业科学发展。

三、发展模式

林下产业开发模式繁多,适宜在我村发展的主要有以下三大模式类型。

(一)林下种植型

根据间种内容可分为林药、林苗、林菜、林草、林菌5种模式。①林药复合模式。在马尾松、杉木、马褂木和木荷等林下栽培柴胡、桔梗、乌药、玄参、丹参、细辛等。②林苗复合模式。在马尾松林、湿地松林下种植杨桐;在落叶阔叶林下培育前期需 要适庇荫的青冈、木荷、红豆杉、香榧等苗木。③林菜复合模式。在马褂木、厚朴、枫香等落叶阔叶林下种植树参、马兰、紫萼、三脉紫菀、蒲公英、鸭儿芹等森林野菜。④林草复合模式。在保持水土、维护地力和改良土壤促进并提高立地生产力为目的,在山核桃、板栗、杨梅、油茶等经济林下种植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等。⑤林菌复合模式。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和光照强度低等有利条件,栽培金针菇、平菇等。

(二)林下养殖型

根据养殖内容可分为林禽、林畜、林下特种养殖和生态链混养4种模式。①林禽复合模式。在林下透光性、空气流通性好的环境条件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②林畜复合模式。在林下活动空间较大的林地,养殖小黄牛、山羊、土猪等。③林下特种养殖模式。在林下适宜地段或区块,养殖野兔、梅花鹿、野猪、石蛙等特种动物。④生态链混养模式。按照不同动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结合林地条件及其林分结构,从生态学角度在林下进行鸡+兔混养、鸭+蚓混养等。

(三)林下休闲型

充分利用森林及其生态的多种功能,发挥森林氧吧与负氧离子较丰富的健康效能,以及森林纳凉避署等的生态效益,发展林下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生态农林业旅游等特色产业。

四、发展对策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林下空间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来看待,把开发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成立林下产 业开发的领导组织,出台体现优惠、扶持、促进原则的经济调节政策,引导林下产业深入发展。

二是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运行。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及时总结成功范例,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三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一是要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林下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胆探索林下种养新模式,形成成熟技术。二是推进科技协作,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平台。三是搞好技术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四是统筹规划,规模发展。根据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把林下产业与林业产业化建设、招商引资、森林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发展方向,积极推广切合本地实际,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林下种、养模式。同时,根据不同林下产业类型的特点,努力探索和推广林木经营与林下产业开发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联结机制,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篇6:多举措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林业生产的参与式林业与农业经营方式,是采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协调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非常有效的模式。

一、林下经济的兴起

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在国家的政策引领,财政扶持和技术支撑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林下经济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部分领导层和决策层对发展林下经济在农民增收和巩固退耕还林,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作用和潜力认识不足,主管部门和乡镇在改变农民传统种植养殖习惯的示范引导不够。

(二)林产品加工规模小或无加工企业,缺乏林产品收购的定价和竞争机制,导致林产品收购价格低,林业的综合效益差,影响了农民植树造林建设产业资源基地的积极性。

(三)政府对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大,没有专门的扶持资金。

(四)林地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既增加林产品运输管理成本,又只能是靠天吃饭,很难在肥水上确保林产品稳产高产。

(五)林业产业企业或业主在发展中不能及时兑现有关协议内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

三、多种措施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

(一)明确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

充分利用林木,林草、林地、林萌等森林资源,改变人们纯林、纯田、纯土、纯圈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习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实现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地实施“科技兴林,产业强林”战略,推进从重生态向生态产业一体化转变,从林业小县向产业强县转变,提供为生态安全提供森林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二)明确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目标。

着力发展“两大产业”地参、雪莲果,大力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模式两大模式,到2017年打造十亿产业,助推亿元模式,地参产业高产基地和雪莲果高产基地转换面积达10万亩,林地资源利用达到40%以上,产业资源培育,产品加工一体化上规模上档次,达到森林资源少剩余甚至无剩余的要求,实现兴林富民目标。

(三)突出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重点

地参,雪莲果在广安、前锋、南江等地已多年试种成功,能食药两用,具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很具有开发价值,将其打造成现代林业循环经济的示范产业,对 其他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巨大。

1、坚持四项制度,促进地参、雪莲果高产高效。一是先进科技应用推广制度;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三是政策激励制度;四是建立参、果产品收购定价听证制度。

2、抓住四个节点,提升产业素质。

一是抓住培育和引进不同经济成份和不同产业环节的地参、雪莲果加工企业发展的节点;二是抓住差别扶持的节点,重点以地参、雪莲果加工能力超千吨、超万吨加工企业发展;三是抓住培育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品牌节点,增强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四是抓住扶持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和农产品产地认证节点,提高产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3、破解两大难题。

一是破解地参地上部分茎叶销售难问题;二是破解雪莲果地上茎叶未能利用难题,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和发展林下养殖,将地参、雪莲果茎叶物转化成猪、羊、牛、鸡、鸭、鹅、兔等饲料,可循环利用的现代林业循环经济示范产业。

四、强化组织领导,各方协调配合。

(一)科学规划,引导合作。

科学确定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重点,规模布局,处理好家庭承包与规模经营的关系,林业与农业,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转变森林经营理念,推动部门合作,促进林农林畜互动,提 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增强林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强化服务,示范推动。

切实加强对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的指导服务水平,坚持常态化先进科技推广应用制度和重点林产品定价听证制度,聘请专家建立不同类型科研平台,帮助农民、林业专业合作企业解决资金、技术、生产、销售等问题,抓好不同发展模式的试验示范,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做法,表彰典型,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完善政策,扶持发展。

篇7: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探讨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要求;模式

所谓的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于此的经济作业,其中包括了林下、林中以及林上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保护生态的稳定与安全,提高林业经济附加值,从近年来各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广东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广东省共有国有林场188个,分布在21个市、84个县、经营拥有的总经营面积73.9万hm2,林地面积60.7万亩,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在有林地面积中生态林面积占51%,商品林面积49%。2008年底统计:林蓄积量合计约3 384m3,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量的8%。在职职工1.5万人,全省林场资产总约35.5亿元。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15年,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在186.7万hm2以上,林下经济产值在45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2.1 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效益较为低下

如今省内部分国有林场中,现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林区的发展,旧模式导致林业资源被浪费,使得林区经济的综合效益相对较低。在国有林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延续过去造林伐木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林地资源未被综合有效地利用,经济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林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且对生态平衡发展具有破坏性的危害,直接导致林区的林业资源逐渐枯竭,林区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形成对立矛盾的态势。

2.2 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多元化的林下经济是转变国有林场的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有林场探索出一条以林业为主,林下养殖、种植、森林旅游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充分地利用林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及广阔的林地空间来提高林区整体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将单一的林区经济发展模式拓展为综合利用林区多层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科学发展国有林区的经济。同时,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可以使得林区的职工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以避免由于林木收益周期较长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问题。整合林区的整条林业产业链,实现既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又能在长期保护生态维护树林,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3 节约型林场及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

充分利用林场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林场节约林业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场和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旅游,既可以扩增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土的保持能力和水源的涵养能力,为林区的生态平衡打下水源基础。同时,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将牲畜从室内养殖转移到林间放养或圈养,既可以提高牲畜的品种质量,减少病菌传染的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使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更为一体化,生物资源的循环更合理,以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指依靠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技术支持,合理选择适宜林下生长的菌类及微生物、动物、植物的物种,并施以系统化地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既实现林地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又在农业、林业、牧业三方面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最终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平衡稳定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国有林场是宝贵的优质资源之一,森林资源和辽阔的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探索出多种高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如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等,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3.1 林下种植

国有林场拥有极其丰富的林下资源可供发展种植业。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4.1.1 林+花模式

即在林下大批量种植各类耐阴的观赏类植物和花卉。

4.1.2 林+菜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

4.1.3 林+药模式

即在林下培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或其他作物。

4.1.4 林+菌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各类菌菇类。

在连山壮族瑶自治县,许多乡镇在山上的枫树林下便会长出一朵朵天然的灵芝,因其具有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抗自由基、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抗过敏作用等功效,药理价值极高。在各地区市场需求都很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收益可观,可作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模式的首选之一。近年来,该县以“林+菌”模式作为该山区乡镇农民主要的致富创收项目进行推广,并对灵芝种的林区施以各项全面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障林下的生长环境以适合灵芝的生长。

3.2 林下养殖

除了林下种植的模式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国有林场林下广阔的空间发展进行多层次立体的养殖。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 林+蜂模式

即利用林下的空间放养适合的蜜蜂品种以发展养蜂业。

3.2.2 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猪牛羊兔等各个品种的家畜。广东省连山林场部分职工在林中放养东山羊,收入十分可观。

3.2.3 林+禽模式

即在林下畜养鸡鸭鸟鹅等各种禽类。

3.3 森林旅游

在发展林下种植及林下养殖之外,发展林下旅游业也是国有林场发展经济的高效模式之一。利用该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极佳的生态环境,在合理地开发规划下,发展以纯天然的森林景观为主,以周边天然林下资源的产品为辅的旅游业。具体而言,可开发森林氧吧、疗养康复、休闲度假等各类功能的森林旅游开发区。近年来,广东省已先后开发并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正逐步成为国有林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省乳阳林来局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合作建设合同》,该公司将在5年内投资5.5,建设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能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家增收渠道,提高林地使用率,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利用林下经济产业各项产品资源,从加工到流通销售将其打造成一条经济产业链,进一步使林下经济的发展高效化,形成国有林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篇8: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1 河源林业及林下经济现状

1.1 充足的林业用地是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保障

河源是广东的1个典型的山区市, 林业用地面积达1221333.33hm2, 占市国土面积的71.8%。

1.2 国家和地区政策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强力后盾

1998年以来, 河源市先后进行了林业体制改革, 生态林和商品林分类管理以及完善林权制度等系列改革和解放生产力的举措, 更好地保护了森林和发展林业, 使山林的功能得到了较好地发挥。近年来, 又从落实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出发, 全市林地由生产木材为主导转变为生态公益为主, 50.4%的山林划为生态公益林, 国有林场和县区大部分林区实行了封育禁伐。生态公益林实行国家补偿政策, 确保了山林功能转变后林农的收入, 国有林场禁伐后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林场的正常开支及运作有了保障, 确保了林区稳定和森林资源的增长。

1.3 多年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则提供了技术保障

大面积的林地和森林是林业生产的根本, 林地、林木是山区最大财富, 山区要发展、要致富, 需要在保护好这笔财富的同时, 通过多元化经营让这些财富增值。而以不破坏森林资源为前提, 发展林下经济的经营活动,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河源市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的时间较长, 如龙川县细坳镇、和平县上陵镇等地的林农充分利用竹林, 精心耕耘竹山, 不仅取得了竹材收益, 还利用春冬挖取竹笋的方法增加了经济收入, 提高了竹林产值。多数地方利用果园养鸡、山塘养鱼、养山猪, 实现了立体化经营, 使得废弃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收到变废为宝的效果。一些地方引进外资, 投资开发了生态旅游项目。这些都给生态林业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成为了山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林农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1.4 存在的不足之处

河源市林下经济仍不发达, 可以说才刚刚起步, 成功开发林下经济的典型不多, 经验总结及技术推广不够, 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林区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 都严重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2 发展河源林下经济的几点思考

2012年7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 包括主要任务和措施, 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 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1 制订规划方案, 合理利用林地、林下资源

发展林下经济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按照现有林地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共存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 实行分类经营。根据林地的类型与实际进行科学规划,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 重点发展油茶、竹子等珍贵树种, 同时, 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 充分发展林下养殖、种植业, 如利用林荫套种草木、藤本类等矮小的药材;灌木型水果;饲养鸡、鸭、竹鼠等禽畜类;发展食用菌种植, 实现林地增值。

2.2 抓基地示范作用, 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引导国有林场和有实力的经营者先行发展, 对不同投资者、经营者和不同的立地条件, 林分结构应选择不同的林下品种和经营方式。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基地+农产模式带动基地建设。抓示范基地时, 要选择不同的林下经济方向 (如种植、养殖等) 给予帮助指导, 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用投资者、经营者的实用效应来带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2.3 政策智力扶持, 调动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

林下经济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积极扶持, 采取多方位的渠道措施, 着力帮助解决生产经营及投资者的实际困难。一是政策宣传要到位。把国家现行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向生产经营者、投资者宣传, 让他们增强发展信心。二是资金投入要加大。采取多种融资形式, 积极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以入股、独资等形式参与林下经济建设;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 争取倾斜性的信贷扶持;整合林业、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投入林下经济, 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三是智力帮扶要落实。动员林业、农业、畜牧等技术人员深入林间地头, 上门服务、现场指导, 促进林下经济健康发展。四是信息服务要完善。建立产品购销渠道的信息平台, 努力打造优质品牌, 拓宽产品购销渠道, 降低市场风险, 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尹伟娜.浅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24)

[2]初德志.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建设[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上一篇:小学的趣事 优秀作文下一篇:搞笑大学情景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