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成语的基本解释

2024-04-26

刚正不阿成语的基本解释(精选11篇)

篇1:刚正不阿成语的基本解释

铁面无私 [ tiě miàn wú sī ]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私人情面。

浩然之气 [ hào rán zhī qì ]

正大刚直的精神。

坚强不屈 [ jiān qiáng bù qū ]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篇2:刚正不阿成语的基本解释

2、竹乃,四季青翠,有凌霜傲雪,虚怀若谷的情怀,刚正不阿的君子之风,不怕威逼利诱,正义凛然的精神。

3、莲,一身清廉,刚正不阿,儒雅谦逊,清新凝重,超凡出尘,尤其是青莲更是佛家的象征。

4、我喜欢黑色,因为他非常的纯粹,就好像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一样,在他的眼里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杂质。

5、锦荣也听皇帝说过他,是个好官,明断秋毫,清廉正直,在地方时就对对权贵一向刚正不阿。

6、韩啸你为人刚正不阿,本长老要重重赏你。

7、广都吏是官拜七正品,而华东,他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吏,不嫉才,也乐於提拔新人。

8、西门豹刚正不阿,不奉承献媚,朝廷接连不断派员检查邺郡之各项事务,他们为西门豹罗织了大量罪名。

9、王华这种刚正不阿的人,是非常讨厌那种攀龙附凤的人。

10、剑者,锻于火,粹于水,水火之间方显刚正不阿,铮铮铁骨。

11、他为人刚正不阿,从不偏袒,掌管刑罚三十余年,积威甚深。

12、铁湘小镇,误卷入杀人谜案,险些被错抓入狱,识得墨守陈规然而刚正不阿的儒门县令白阳。

13、持正心法,它的特点是平和中正,刚正不阿,基本上不需要担心走火入魔。

14、他们铮铮铁骨、刚正不阿,就是为了将一己之身化作尘土,只为求一方百姓平安。

15、他天生善良勇敢,刚正不阿,却命运坎坷,身世离奇,刚满月便被满门屠杀,被得道高僧救下。

16、因此,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刚正不阿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17、刚正不阿的狷介之士俯首称臣。

18、为人刚正不阿,豪爽仗义,若不下山,日后定是少林达摩院首座。

19、刚正不阿为剑,锋芒毕露为剑,既然选择剑道,选择修剑,那就要有剑之锋芒,剑之刚正。

20、循吏一词,本为太史公所创,意指那些勤政利民,刚正不阿,执法无私的官员。

21、为人刚正不阿,却又非一般腐儒不知通变。

22、杨德茂先生为人谦和、刚正不阿、爱憎分明、宽容大义。

23、淡薄名利的人胸怀如海,刚正不阿的人坦坦荡荡。你的身边应该越来越多是这样的人。

24、就是正大光明,公正无私,正直坦荡,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秉承正义。

25、我父亲是个刚正不阿的法官。

26、清正廉明,树师者风范,刚正不阿,扬中华正气。

27、刚正不阿,如墨线过木曲也正,清正廉洁,似明矾入水浊亦清。

28、他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至今令人崇敬。

29、桑植的爷爷为人刚正不阿,喜欢打抱不平,虽是士族,对待平民百姓却很和善。

篇3:论法律解释的基本要求与难题

法律解释的实质即是为了明确法律规范的含义, 而对该法律规范构成要素的含义进行界定、解析、阐释或说明的实践活动。究其存在的原因, 主要可归结为如下两点:

(一) 法律语言的自身特点。

基于对明确性的必然追求, 法律语言很少使用文学上夸张、模糊等修辞手法。同时, 司法经验亦表明, 法律要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生活, 调整好社会关系的明确性或准确性, 是法律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然而, 即便如此, 法律语言仍然无法摆脱模糊性的存在。这也让人们知道了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并非是由于所谓修辞方式的使用不当所致, 而是主要因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如此一来, 鉴于明确性与模糊性的悖论, 解释成为司法实务中的必需条件。再加上法律是由文字表达组成。因而文字语言的特性同样使之解释成为必备要件。因为语言是富有弹性的, 它可以包含细微的差别, 并且具有适应性, 而这些特质都将使得我们仅由语言用法本身不能获得清晰的字义, 不可避免的存在或多或少的意义可能性和意义变化可能性。

(二) 法律规范的固有缺陷。

作为人为的产物, 法律规范不可能完美无缺, 必然存在或这或那的缺陷与错误。为了避免在司法实践中出现“错法亦法”甚至“恶法亦法”的嫌疑, 同时为了能够依据“错误的规范”完成“正确的治理”, 唯有依靠具体实施法律的主体所作的法律解释, 在一定可达的程度上减少法律规范固有缺陷或将引致的错误概率。

二、法律解释的基本要求

通常, 在法律解释实践中, 人们为法律解释主体设定了诸如平衡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原则、法制统一性原则, 以及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等基本规则。从价值论的角度上说, 合理性原则和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 可能对法律解释活动具有某种终极的价值和意义。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其不是在法律内部来探讨法律的解释问题, 而是从更为广泛的社会及其目的性追求中来加以探究, 而这两个原则又共同指向了法律解释实践的基本要求———实践合理性。与立法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相似, 法律解释价值的充分体现要求法律解释实践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 具体如下:一是法律解释必须在遵循其规律性的同时, 且与具体案件相结合;通常, 个别案件背后又包含了人们的实践目的性追求, 由此, 法律解释在实践中必须综合考虑时代目的性与之价值。二是法律解释中应在满足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基础上, 兼具一定的审美合理性。换言之, 一项法律解释在充分地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需要的基础上, 通常还应表现出其强大的审美合理性。三是法律解释应符合法律解释活动中所包含的基本规律性。

三、法律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障碍点

站在法律发展的维度与历史层面来看, 无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 都无法避开法律的安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要实现法律的安定性, 法律解释主体就应当严格遵守法律, 使法律具有稳定的预期。但要实现法律的灵活性, 就必须要保证法律能够通过某种途径不断获得新的充实和成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法律解释主体就应当通过创造性的解释方法积极地进行填补。于是, 如何协调法律的安定性与灵活性, 也就成为了法律解释实践所必须正视的问题。而这一矛盾与障碍不仅在我国存在, 同样也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两大法系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四、结语

综而论之, 法律解释是司法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是法治体系得以完善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 也是法律规范真正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必要工具。在法律解释实践活动中, 必须要满足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审美性三个重要维度于一身的实践合理性这一基本要求, 找寻出协调法律安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的可操作且有效的路径, 法律解释的价值才会得到充分体现。

摘要:法律必须经由解释, 始能适用。换言之, 法律之解释是法律适用、司法实务之基本问题。所以, 在全面深入、贯彻执行依法治国理念的当下, 基于法律解释的价值, 有必要高度关注法律解释活动, 正视其实践难题, 从而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本文围绕法律解释存在的原因及其基本要求展开论述, 并就其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司法解释,法理,司法务实,法律解释

参考文献

[1]郑永流.出释入造——法律诠释学及其与法律解释学的关系[J].法学研究, 2002 (3) .

[2]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4]吕明.论法律原则的选择适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4) .

[5]孙宪超.大陆法系民法对罗马法错误制度的继受及中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2) .

篇4:见机行事成语的基本解释

根据情况灵活地应付事态的变化。《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孙权)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庞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投机取巧 [ tóu jī qǔ qiǎo ]

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工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

见风使舵 [ jiàn fēng shǐ duò ]

篇5:多才多艺成语的基本解释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全知全能 [ quán zhī quán néng ]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多材多艺 [ duō cái duō yì ]

篇6:斗鸡走狗成语的基本解释

什么事都不干。事事:做事情。

游手好闲 [ yóu shǒu hào xián ]

游荡成性,好逸恶劳。游手:闲着手不做事。

寻欢作乐 [ xún huān zuò lè ]

篇7:良辰美景成语的基本解释

月黑风高 [ yuè hēi fēng gāo ]

比喻没有月光风也很大的夜晚。比喻险恶的环境。

篇8:斗鸡走狗成语的基本解释

什么事都不干。事事:做事情。

游手好闲 [ yóu shǒu hào xián ]

游荡成性,好逸恶劳。游手:闲着手不做事。

寻欢作乐 [ xún huān zuò lè ]

篇9:滚瓜烂熟成语的基本解释

《庄子·养生主》记载,一位厨师宰牛的技术很熟练,刀子能在牛骨缝儿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阻碍,还显得大有余地。后用以比喻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游:移动。有余:有余地。

炉火纯青 [ lú huǒ chún qīng ]

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驾轻就熟 [ jià qīng jiù shú ]

篇10:名副其实成语的基本解释

完全当得 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

名不虚传 [ míng bù xū chuán ]

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货真价实 [ huò zhēn jià shí ]

篇11:刚正不阿成语的基本解释

愤世嫉俗近义词:

避世绝俗( 注释: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愤时嫉俗( 注释:愤:愤恨,不满;嫉:憎恶,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愤世嫉俗( 注释: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词语解释

fèn shì jí sú ㄈㄣA ㄕㄧA ㄐㄧ@ ㄙㄨ@

愤世嫉俗(世嫉俗)

◎ 愤世嫉俗 fènshì-jísú

[cynicism;be highly critical of the society;detest the world and its ways] 不满黑暗的世道,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

词语解释

fèn shì jí sú ㄈㄣA ㄕㄧA ㄐㄧ@ ㄙㄨ@

愤世嫉俗(世嫉俗)

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清 戴名世 《与刘大山书》:“W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一回:“h起愤世嫉俗的话来,自然处处都有n獍。” 马南 《燕山夜话・古代的漫画》:“这些画家实际上都是当时南北各地不满于现实的文人,他们愤世嫉俗,满腹牢骚,不合时宜。”亦作“ 愤世疾俗 ”。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相关内容

用愤世嫉俗造句

我太傲慢、太势利、甚至于他说过于愤世嫉俗了。

他爱莱弗斯太太,她超脱世俗,离奇古雅,愤世嫉俗。

不少的书里说菲力浦是个愤世嫉俗,并且荒淫无度的人。

费伯对英国的一切都看不上眼,简直是一个愤世嫉俗者。

这包含着愤世嫉俗的意味,那是梅尔夫人不大愿意流露出来的。

他一生中有两次不得不和整个社会闹翻;然而从不因此而变得愤世嫉俗。

唉,我一直很苦恼,尼克。我简直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了,对什么事都看不惯!

可是另外一种感情浮现出来,胜利了。那是一种冷酷而愤世嫉俗的、任性而坚决的感情。

我郁郁寡欢,愤世嫉俗;我深居简出,奋力攻读;我鲜朋少友--只有唯一的一个朋友。

马克吐温也有一点象愤世嫉俗的学究,虽然他在旧金山有一个绰号叫“平原上的野幽默家”。

他是鲁道夫在学院中最要好的朋友,是个精力旺盛、诚挚坦率的小伙子,在他那懒洋洋的俄克拉何马州的拖沓口音后面,隐藏着精明强干和愤世嫉俗。

来吧,女士们,我们真的有那么愤世嫉俗吗

信任别人。愤世嫉俗使你的人格变质。

他那愤世嫉俗的态度让我们惊奇。

我不是愤世嫉俗者,我是个现实主义者。

唐代文士和诗僧的愤世嫉俗诗

她变得对生活更加愤世嫉俗。

叫做“渴求帮助” ,内容十分愤世嫉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刚正不阿成语的基本解释】相关文章:

海瑞刚正阅读答案04-27

有情有义 刚正直面读《水浒传》李逵有感04-29

上一篇:溯源初中作文下一篇:园区信息化建设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