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总结

2024-04-21

首诊总结(精选8篇)

篇1:首诊总结

龙洞人民医院

2013年首诊测血压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一、2013年全院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诊疗过程通过首诊测血压发现高危人群患者。

1、对发现的高危人群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2、截止2013年12月底,我院通过首诊测血压的就诊人数为33759人,测血压人数为33642人,除原有高血压患者,新发现了86例高危人群,均进行了健康管宣教高血压防治知识。部分及时转诊心血管专科,确定治疗方案。

二、健康教育工作: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卫生局及上级部门的各项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采取了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宣教、设置宣传栏的各种方式,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居民健康意识不足,回访困难。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了医院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3、居民基本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配合测压存在困难。

四、明年的工作计划

1、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

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服务中来。

2、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卫生服务水平。

3、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4、落实各项服务规范、强化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基本服务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

5、在卫生局和上级各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下,我院全部员工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积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力争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龙洞人民医院医务科

2014-01-01

篇2:首诊总结

1.首先接诊的科室为首诊责任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责任人。

2.首诊医师对病人进行初步诊断,并做出相应处理,不允许任何推诿或变相推诿现象。

3.遇到需要急诊抢救的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治疗;如设备、条件有限,首诊医师在应急对症处理的同时,与上级医院或120联系,并护送病人到上级医院。

4.遇危重、疑难病人处理困难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它科会诊,或转诊,并上报业务主管部门。

5.病人病情涉及多个科室,原则上首诊科室先处理,必要时请其他科室协同处理,各科室经治医师均应详细记录处理经过。

6.病人因病情需要住院或观察室留观,门诊医师须与有关科室医师取得联系并做好交接,以保证医疗安全。

7.危重病人进行检查、转科、留观、住院,均需有医护人员护送。8.因病情需要转院治疗的病人,严格按照双向转诊制度执行。

9.病人病情变化或需要进行特殊检查治疗时,医生必须尽到告知义务。全科门诊工作制度

1.全科诊室的工作应由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全科医师或持有全科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医师担任。

2.全科医师应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整体的检查和评估,并将结果准确记载于健康档案。两次不能确诊的病人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对需要转诊的病人,认真填写转诊单,协助转诊至上级医院。

3.全科医师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并记入健康档案。

4.全科医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应进行规范管理。5.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及相应信息,按时上报。

6.发现传染病病人,及时做好诊治、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及转运。7.全科诊室应有相对独立的单人诊区,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保持清洁整齐。

双向转诊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与一所大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签定协议,制定实施方案和服务流程,设专人负责,确保转诊渠道通畅。

2.培训社区医生,掌握双向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症、转诊流程和保障措施,熟悉转诊医院的基本情况、专家特长、常用检查项目及价格。

3.社区医生对符合转诊条件的病人,认真填写转诊单,与上级医院接诊部门取得联系,优先接待转诊病人,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4.主动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及时掌握上转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做好转诊病人的追踪服务工作。

5.对转回社区的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康复期病人,应及时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处方管理制度

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签字或印章在机构留样后,方可开具处方。

2.处方标准、格式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要求执行。

3.医师开具处方项目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医师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1.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明确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应急措施。

2.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教育、技能培训,并组织应急预案模拟演练。

3.做好相关物资储备,进行动态管理。4.按规定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上报突发公共事件。

5.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控制、监测和医疗救治工作。

6.发生火灾、地震等其它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统一领导、听从指挥,做好报警、人员疏散及现场抢险等各项工作。

7.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应急预案的修订和补充。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1.围绕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制定医疗风险防范预案。

2.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的例会制度。3.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定期监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对监控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改正。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加强“三基三严”和岗位技能培训。

5.制定医患纠纷管理规定,完善接待程序,发生纠纷,即时上报,妥善解决。

6.对医患纠纷进行统计分析,定期通报,制定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消毒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消毒工作,制定规范,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2.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必须消毒后毁形,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3.运送传染病人及其污染品、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4.使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用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用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5.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要有专用洗手设备,按手的清洗方法和消毒指征,正确操作。

6.地面应及时清扫,保持清洁,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消毒。

7.使用消毒灭菌药械应掌握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消毒灭菌液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8.开展全员消毒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消毒知识,严格执行消毒规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1.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包括部门职责、监测、预警、报告、程序、应急处理等。

2.定期对全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并组织演练。

3.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并进行动态管理。

4.疫情报告。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应听从政府统一指令,服从统一指挥。6.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书写完整病历记录,协助转送病人。7.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传染病管理制度

1.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法定报告时限内,以最快速度向本辖区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下同)报告。

2.实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转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3.建立传染病个案登记卡,按照卡片登记项目填写齐全,不得漏项。掌握其动态情况,做好追踪随访。

4.做好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应急救治、转院治疗等。必要时对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对病人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预防性用药。5.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症候群(如发热、腹泻、因病缺勤、缺课等)监测工作。建立监测资料档案,开展监测分析。

6.加强对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与报告,配合疾控中心做好辖区内恢复期结核病病人的送药和访视工作。

7.建立健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开展防治知识宣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随访、医疗救助;妥善保管工作档案,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8.对传染病预防、治疗管理中,发生传染病疫情缓报、漏报、谎报、隐瞒不报,造成疫情扩大或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部门和责任人,应严格追究责任。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人负责辖区内新生儿、婴幼儿、托幼园所儿童保健工作以及生命监测等工作。

2.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实行定期健康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3.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

4.对不同月龄和年龄的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智力、视力测查,听力筛查和口腔检查,对检查结果异常的儿童进行登记、转诊、追踪和治疗。

5.在儿童定期健康体检中发现的体弱儿,按照管理常规进行登记和管理。6.掌握辖区内托幼园所的基本情况,定期深入园所进行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预防、卫生消毒、五官保健等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7.负责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工作,掌握辖区内出生活产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及死亡原因。

8.及时准确完成儿童保健信息的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

妇女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人负责辖区内妇女保健相关信息收集与管理、孕前与孕产期保健管理与指导、妇女多发病防治与管理、避孕节育咨询与指导等妇女保健工作。2.掌握辖区内人口、已婚妇女、育龄妇女、孕产妇、人口出生、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等基本情况,定期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

3.负责辖区内妇女常见疾病的筛查工作,对筛查情况进行登记,对筛查出的高危妇女进行随访治疗或转诊。

4.开展预防常见妇科肿瘤和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5.负责为辖区内妇女提供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妇女病防治工作。

孕产妇保健工作制度

1.为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中的妊娠妇女建立“母子健康档案”(母子保健手册),并进行早孕检查与指导。

2.对孕产妇和围产儿进行访视,统计上报相关信息。3.做好孕产妇与围产儿生命监测与管理工作。

4.对建册的孕妇进行高危筛查,筛查出的高危孕妇按要求进行登记、追访与管理。

5.入户调查、核实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含外地户口及外区户口)情况,填写死亡报告卡,及时上报。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制度

1.为辖区内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开展避孕节育知识宣传普及。2.开展避孕节育咨询与指导,做好避孕节育方法的知情选择。指导育龄人群实施有效的避孕措施。做好性生活指导,提高已婚夫妇生活质量。

3.提供避孕药具,做好相关药具的储存与保管。4.开展经常性的孕情监测服务,做好跟踪随访工作。5.开展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6.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数据的登记、汇总、统计与上报。

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1.成立地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上报精神卫生工作统计报表。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8.做好重点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

立即电话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登记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8、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报医务处、业务院长。

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6、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

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医院门诊日志登记要求

1、门诊部各科室要建立门诊日志,详细登记接诊病人。

2、门诊日志要按照日志规定的项目填写详细、齐全,内容要保证真实可靠。

3、对门诊日志上登记需上报的传染病要做出明显标志,疫情上报后,医院疫情管理人员要标记。

4、对疑似传染病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要登记其具体内容(如: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工作单位、家庭详细住址等),14岁以下儿童要登记家长姓名及病人其所在学校、班级等内容。

5、要经常核查所登记的门诊日志,发现问题及时补充、改正。

6、结束后,对全年的门诊日志核查无误后,按规定要求存入资料室,以备后查,在贮存过程中要做好防水、防火、防盗等措施,以保证门诊日志的妥善保管。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医疗工作制度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社区卫生服务物价、服务项目的相关规定,认真执行医保的各项规定。

2.落实“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向社会承诺”,严格执行“一公开、二提供、三优先、四免费、五实行”的承诺内容。实行全年无休息日门诊,提供12小时服务。

3.认真诊治就诊患者及家庭病床患者,执行首诊负责制。对于专科强,病情复杂的病例,诊治上有困难时,应按照中心的转、会诊制度,及时转、会诊;对危、急、重症患者,应立即就地抢救,同时积极协助家属转院。

4.建立个人、家庭健康档案,认真按照医疗文书书写的有关制度和规定书写各类医疗文书。

5.严格执行各类各项医疗、护理诊疗常规、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认真执行各项查对制度,防止医疗差错与事故。

6.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按规定程序与要求及时上报,并配合做好相关健康教育宣传。

7.积极稳妥地开拓医疗服务项目,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遵守医疗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8.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对高血压患者采取药物及健康教育非药物治疗。

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工作的各项规定、要求,防止医源性感染。10.按要求做好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医疗安全。11.建立各类工作记录登记本认真逐项填写,按要求统计上报。

社区卫生服务站急诊抢救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站遇到急诊抢救时,医务人员应立即就地组织抢救。如遇专科性较强,较复杂的病例,诊治上有困难时,应在抢救同时积极协助家属转院。2.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及院外徒手急救技术。3.重大抢救需立即通知中心和社区部领导,并请上级医师会诊。4.抢救结束后要做好急救记录,需转诊者应书写病历摘要,执行双向转诊制度。5.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备有抢救药品及基本的抢救设施。并备好抢救箱(或出诊箱及抢救药品)。

附社区卫生服务站预防保健工作制度

1.在站长的领导下,协助中心保健科完成社区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

2.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卫生防病知识宣教,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

3.针对不同人群做好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高危人群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4.配合中心临床科室进行有针对性的疾病普查和防治工作。

5.完成上级和中心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1.建立社区健康教育网络,定期召开例会,依据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根据中心的计划,大力推行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

3.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控烟、限酒、合理膳食、健身等干预活动。4.对社区的病人按不同病种或不同人群,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健康教育目标考核要求。

5.在中心相关科室的业务指导下,开展整体人群精神卫生健康和残疾预防宣传教育。

6.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可设立建康咨询台和咨询服务热线。

7.利用市民学校和居委会,每月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8.健康知识宣传栏或板报每月更换内容:

9.免费为辖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进行分类管理。10.认真填写并妥善保管各类有关健康教育及管理的各种资料。社区卫生服务站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制度

1.协助居委会掌握辖区育龄妇女档案,并对计划生育工作给予指导。2.开展生育、节育、不育知识咨询。

3.宣传避孕节育知识,积极推广计划生育知情选择,提高节育措施的落实率、及时率及有效率。

4.提供避孕药具并开展避孕药使用的咨询服务。

5.指导育龄居民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开展经常性的孕情监测服务,做好跟踪随访工作。

6.开展健康保健及不孕症的咨询治疗,并登记建册。

7.开展妇女生殖保健的宣传教育与咨询,开展妇女保健工作。热情主动接待来访人员,认真做好咨询记录,涉及技术问题及时与中心妇科联系给予指导,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

8.宣传性保健进行性卫生保健指导。

医生及实习医生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相关文件

1.《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卫妇社发[2006]239号)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卫医发[2006]240号)4.《医疗机构管理条例》(1994年国务院令第149号)5.《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医发〔2006〕432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993年卫生部令第31号)7.《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纲》(2007年3月15日卫办科教发〔2007〕48号)

8.《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管理办法》(国中医药发〔2007〕21号)9.《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实施方案》(卫办人发〔2004〕126号)10.《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卫科教发(2000)477号)11.《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国中医药发[2006]63号)12.《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办法》(国中医药发[2006]63号)13.《继续护理学教育试行办法》(卫继委发(1997)第08号)14.《继续药学教育试行办法》(卫继委发(1997)第08号)

15.《关于改革和加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国药监人[2003]97号 16.《全国成人高等医学学历教育主要课程目录及课程基本要求(试行)》(卫科教发[1999]第438号)

17.《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6]69号)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4号)1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20.《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004年局令第7号)21.《处方管理办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2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卫医发[2002]190号)23.《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卫医发[2007]66号)

2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25.《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实施细则》(1987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2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27.《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6)第48号)28.《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第380号)29.《医务人员医德规范与实施方法》([88]卫医字第40号)

30.《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卫办发〔2004〕130号)3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1号)3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第376号)34.《统计法》(修订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35.《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 27 号)36.《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国办发[2004]75号)37.《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3号)

3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管理办法》(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9号)

39.《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号)40.《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文件)41.《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2]41号)4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

43.《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药管械[2000]73号)4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年4月4日国务院令第351号)

4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年国务院令第360号)

4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 第374号)4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年国务院令第424号)48.《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05年8月3日国务院令第442号)49.《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查管理办法》(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7号)

50.《家庭病床暂行工作条例》(卫生部1984年12月15日)

5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卫医发【2002】24号)5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2007年1月8日)

篇3:基层医院开展首诊护理的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随机抽取我院200例住院患者为试验组, 选择同期未进行首诊护理的住院患者100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年龄、疾病、职业、文化程度、心理状态、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 以功能制护理为主, 日班收治患者, 早班做各种护理治疗, 主班写病情交班记录, 各班有职责, 未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评估、观察、护理和宣教。试验组采取首诊护理模式, 具体内容如下。

1.2.1 成立首诊护理小组, 按照职称高低进行护士配对, 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体检和护理评估。首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将患者收治在自己主管的病床, 使患者从住院第一次接诊到出院都由该护理小组负责进行跟进护理及健康教育。

1.2.2 收治新患者时, 认真做好护理体检, 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从症状到体征, 从躯体到心理都进行仔细的观察评估。特别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变化。

1.2.3 通过对患者详细的询问、观察, 提出患者最迫切、最忧虑的护理问题, 制订出一系列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4 做好入院宣教首诊护士亲自带患者到病房, 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有关制度, 介绍科室的医技力量、管床的主管医生、主管的护理小组, 减低患者的恐惧感, 让患者能尽快适应周围环境以及尽可能快地适应患者角色的转变, 配合治疗。宣教时尽量解答患者的疑问, 及时解决患者住院所面临的生活需求如:安全问题、吃饭问题、洗澡问题、陪护问题等。

1.2.5 健康教育首诊护士在充分了解病情后详细对患者讲解所患疾病的起因、病情的变化、疾病的转归, 让患者及时充分地了解疾病, 以配合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进行首诊护理后2组护理措施完成情况比较

见表1。

2.2 2组健康教育实施情况比较

见表2。

例 (%)

2.3 进行首诊护理后2组满意度调查比较

见表3。

例 (%)

3 讨论

3.1 患者情绪的变化

患者入院时常常因为环境的陌生和病情的变化而产生怀疑、恐惧和担忧等负性心理, 首诊护士是第一时间接诊患者的人, 通过沟通最先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经过认真的观察, 良好的沟通, 及时解决在患者住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患者对护士感到可信赖, 从而减轻恐惧和忧虑。通过人性化的护理, 使患者满意度有较大的提高。

3.2 首诊护理有利于促进健康教育

根据我科调查统计,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完成率从对照组的62.3%到试验组的97%, 有明显的提高。首诊护士让患者从入院之日起就接受健康教育, 注重患者的心理变化, 围绕患者的首要/次要问题进行宣教及护理。首诊责任护士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早对自身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 宣教贯穿于护理整个过程, 使患者对疾病的转归, 预后及各种注意事项都有所认识。

3.3 首诊护理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下, 护士每天接触各种不同的患者, 穿梭于吊针及其他护理中, 甚至无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往往容易引起护患纠纷。通过首诊责任制, 首诊的护士团队只需针对自己管辖的病床, 经常巡视, 积极评估, 精心制订和改善护理计划及措施, 并加强沟通宣教,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引导患者对治疗方案积极主动地配合。这不仅使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率从78%提高到93%, 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降低了医疗纠纷。

3.4 首诊护理还提高了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

首诊护士让患者从入院之日起就接受健康教育, 注重患者的心理变化, 围绕患者的首要/次要问题进行宣教及护理。通过首诊护士的认真检查, 负责任的态度, 温馨的服务, 使护理和医疗工作得以良好开展, 使医生对护士的满意率提高, 本文试验组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达到97%。

3.5 首诊护理使整体护理得以完美实施

原来常常觉得整体护理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 通过护理首诊取代了传统的功能制护理, 转变成小组责任制护理, 既将工作前移, 又可以将整体护理过程一气呵成。整体护理注重心理护理, 从首诊护理开始就进行评估, 通过小组的讨论制订完善的护理计划, 解决患者最迫切的需求, 并且不断地跟进患者的不同需求, 积极评估反馈, 完善护理措施, 提高护理质量。

以患者为中心, 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从“首诊”做起, 通过开展首诊护理, 提高了护理质量, 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开展首诊护理的体会。方法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随机选择我院200例住院患者为试验组进行首诊护理, 选择同期未进行首诊护理的住院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入院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告知义务、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出院宣教的平均完成率进行对比;并比较2组患者对护士、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措施试验组平均完成率为97%, 对照组平均完成率为55.8%;健康教育试验组平均完成率为97%, 对照组平均完成率为62.3%;患者对护士满意度, 试验组为93%, 对照组为78%;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 试验组为97%, 对照组为8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基层医院开展首诊护理制度, 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护士、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首诊护理,整体护理,护理质量,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丽英.人性化服务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31 (5) :146-147.

[2]谢仁青.护士首诊负责制在抢救成批病人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3) :251-252.

篇4:ED缠身时首诊是关键

患ED的主要因素

据相关调查,40岁以上的男性中40%患有ED。但是,为什么有的人40岁就ED缠身,而有的人70岁了还功能完好呢?下面这些因素是祸首。

压力:ED跟年龄并不相关,而跟压力成正比。男性在压力过大、抑郁、焦虑和夫妻感情不和等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就会造成ED。

夫妻情感:不少ED的发生和夫妻间感情的不协调有关。如一方因性冷淡、担心会怀孕等原因拒绝夫妻生活,或者把夫妻生活当做一件差事去应付,导致夫妻生活质量降低。如此一来,神经系统对性的反射渐渐淡忘,就容易发生ED。当然,居住环境也会影响夫妻性生活。环境嘈杂,夫妻生活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ED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饮食:说ED是吃出来的,是因为ED与糖尿病、高血脂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糖尿病和高血脂都损害身体的动脉血管,使动脉血管发生硬化狭窄。当男性性器官的动脉血管也发生硬化狭窄时,性器官就会因血流不足而勃不起来。

不良习惯:长期生活不规律、熬夜、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会给性活动带来干扰。因为性活动是建立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机体上的,疲惫的身体和不佳的精神状态常常会抑制欲望。长此以往,男性功能就会出现衰退,ED就会悄然而至。

文化程度:ED的发生与文化程度也有着较大的关系,文化程度高的人要比文化程度低的人的ED发生率低。专家提醒,对待性,人们要认识其本质不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夫妻间不能因生活的艰辛和不需要生育而中止这方面的交流。否则,ED有可能提前到来。

保健品:宁用保健品也不用正规药品,是中国式ED治疗的一大特征。有调查显示,86.7%的人认为“治疗并不能恢复正常性功能”。而不少人认为,服用保健品的效果更为明显。实际上,市场上很多所谓的“保健品”违规添加了西药成分,剂量也很不稳定,长期服用会对男性健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ED已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常见疾病。提高首诊成功率是ED诊疗的关键。

首次就诊成败影响性自信

由于ED受心理因素和精神状态的影响,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同时辅以心理治疗也十分重要。如果第一阶段的治疗能获得积极效果,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大增;相反,首诊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患者“性自信”受到打击,就可能不再相信药物,甚至不相信医生。他们可能会沮丧地认为“自己的性生活已经完结”。因此,男性一旦遇到ED困扰,就应及时去正规医院求诊。

正确选择用药帮助重塑“性自信”

心理因素造成的ED,可以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轻度ED及早进行药物治疗,合并其他疾病者同时治疗原发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少接受治疗的病人抱怨,目前,大多数ED治疗药物的药效普遍受时间限制,他们服药后常常担心自己还没进入状态药效就过了。因此,接受治疗后老觉得有所牵制,难以自然地过上性生活。经过与病人的沟通,医生总结出这些反应其实跟患者本身的“性自信”有关。专家透露,其实在现有的ED临床治疗药物中,有的药物的药效时间可以持续36个小时;也就是说,患者在服药后的36小时内,只要有性刺激和需要,药物便开始起效,帮助勃起和完成性生活。因此,ED患者用药前最好能到正规医院的泌尿外科和男科咨询医生,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ED治疗的目的是要让患者自如地进行性活动。应该说,通过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自然的性生活。如果再通过夫妻同治,辅以伴侣的配合和鼓励,持续一段时间,相信患者身心两方面都能有所改善,有望重拾往日的甜蜜生活。

篇5:首诊制度及请示汇报内容

为了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强化医务人员的首诊负责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我院实行首诊负责制,包括首诊科室负责制度、首诊医师负责制度。病人初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首先接诊的医师为首诊医师。门、急诊、医技科室及临床科室的所有医务人员对诊疗范围内的病人一律不得拒诊,必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二、医师首诊负责制

医师首诊负责制是首诊医师对其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危、急、重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病情告知等医疗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

(一)首诊医师必须按照要求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做好必要的辅助检查及病历记录等,对诊断已明确的患者应及时治疗;若病情需要应收住观察室或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疗,特别是危、急、重病人,应收住院治疗。

(二)对已接诊的非本科疾患患者,首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后,耐心向患者介绍病情及应去的就诊科室(必要时可由护士或导诊陪同)。

(三)对已接诊的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首诊医师应在写好病历、做好检查后,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及时转有关科室治疗;诊断仍不明确者,收住主要临床表现相关科室。若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必要时重患可派专人陪同)。

(四)若属急、危、重症病人,首诊医师必须及时抢救病人并及时报告科主任或门诊部参与抢救工作。首诊医师下班前应与接班医师做好床旁交接班,并认真写好交接班记录后方能下班。对已接诊的非本科室范畴的重危病人,首诊医师首先对病人进行一般抢救,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如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被邀请的医师,应立即赶到现场,明确为本科疾病后应接过病员按首诊医师的责任进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

(五)对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急、重病人抢救,首诊医师应积极抢救病人,同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并及时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协同抢救。必要时通知门诊部、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参与抢救。诊断明确后及时转主要疾病相关科室继续治疗。在未明确收治科室之前,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拖延抢救。

(六)对群发病例或者成批伤员,首诊医师首先实行必要的抢救,及时通知门诊部或总值班分流病人,组织各相关科室医师、护士等共同参与抢救。

(七)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科或入院治疗,首诊医生应与有关科室联系并亲自或安排其他医务人员做好病人的护送及交接手续。

(八)各科首诊医师均应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严禁在患者及家属面前争执、推诿。非诊疗范围内的病人如病情危重,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应就地抢救,因不执行首诊负责制而造成医疗差错、医疗争议、医疗事故的,按医院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

三、科室首诊负责制

科室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对其所接诊的患者,特别是对危、急、重患者的诊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病情告知等医疗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首诊科室的首诊医师、科主任及科内人员要严格执行本制度。

(一)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对其所接诊的诊断已明确的患者应及时治疗。若病情需要留观,首诊科室的首诊医师应将病历记录清楚后收入观察室,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需要住院治疗者,首诊医师在完成门诊病历记录后开据住院证,收住入院治疗。病房不得拒绝收治,特别是危、急、重病人。如收治有困难时应向医务科或医院总值班报告,协调处理。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二)遇到复杂病例或诊断未明的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邀请有关科室会诊。诊断明确后及时转相关科室治疗。诊断不明确者收住主要临床表现相关科室。

(三)对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急、重病人,在尚未明确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首先由首诊科室负责抢救。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在实行必要抢救同时,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协同抢救。必要时通知门诊部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参与抢救。诊断明确后及时转主要疾病相关科室继续治疗。在未明确收治科室时,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必须以患者为中心,不得擅自离开、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拖延抢救。

(四)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科或入院治疗,首诊医生应与有关科室联系并亲自或安排其他医务人员做好病人的护送及交接手续。如患者确需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向门诊部汇报,落实好接收医院后方可转院,并履行好告知和签字手续。

(五)患者在门、急诊治疗过程中病情突然变化,首诊科室医师要到场处理。若涉及他科疾病应在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后,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转诊。严禁相互推诿。如发生因推诿产生的不良后果,则由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裁定,首诊医生与有关当事人各承担50%责任。

(六)已收住入院的患者经检查不属本专业病种,或主要疾病不属本专业,需要转科时经管医师要写好病历,经有关科室会诊同意后方可转科。

(七)门、急诊及住院患者会诊后不同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应分别请本科上级医师直至主任会诊。如仍不一致时,正常工作时间由门诊部或医务科组织院医疗质量委员会裁决,仍有困难时及时请示分管院长。在尚未作出裁决前,由首诊科室负责诊治,不得推诿。

以上违规情况按院《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处理办法》进行惩处

门诊部请示报告制度

凡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逐级向有关部门及院领导请示报告。

一、遇有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甲类传染病及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的病员时。

二、120车辆故障影响出车时。

三、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差错时。

四、丢失或损坏贵重器材、药品和剧毒药品时。

五、收治涉及法律和政治问题及存在争议或不能确诊的病人时。

六、重大经济开支。

七、增补、修改医院规章制度、技术操作常规时。

八、工作人员因公出差、院外会诊、接受院外任务时。

九、参加院外进修学习、接受来院业务进修人员时。

十、发生病人逃跑、伤人、自杀以及有自杀迹象的病员时。

十一、丢失重要机密文件时。

十二、职工发生打架斗殴或与社会上发生冲突时。

十三、重大设施损毁时

十四、重大设备故障影响工作时

篇6:关于医院首诊负责制

前几天医院出现了一件互相推诿病人,没有实行首诊负责制的事件之后,科室通过这件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使每个人心中对首诊负责制有了更深的感触,坚持首诊负责制能够大大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我的感触如下:

首诊负责制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其所接诊病人,特别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科、住院等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

我们科室是门诊与病房都管的科室,相对工作量比较大,所以疏忽这类问题的几率比较大,所以我们为此制定一下首诊负责制的具体做法:

1、门诊接诊医师对来院就诊者,应负责认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必要的检验、辅助检查以及初步诊断与治疗,并记录完整的首诊病史,签清医师姓名。

2、如遇疑难病例,应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对病人诊治作妥善安排。

3、如遇危重症病人,医护人员应及时全力投入抢救。需全院组织抢救者,应急报医教科和院领导。

4、如需转院者,应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清楚,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配合。

5、凡在诊疗中,遇医院医疗或非医疗设备发生故障,应及时向有关科室汇报,夜间则向院总值班汇报,并作妥善处理。

我相信通过我们对首诊负责制的学习,我们以后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首诊负责,积极避免此类医疗纠纷的发生。

篇7:传染病首诊医生负责制度

1、按首诊医生负责制规定,凡发现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源携带者的均由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作好记录备查。

2、转归、订正报告卡,均由经治医生确诊或排除,出院后填写报告卡,并作好记录备查。

3、凡报告责任人必须认真填写,其中有一项不合格者均按不合格卡论处。

4、凡不按规定报告时间报告卡者,均由迟报或漏报论处。

篇8:首诊眼科的颅内肿瘤诊断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眼科进行首诊且最终确诊为颅内肿瘤的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主诉存在视力下降、头痛、复视等表现, 经CT、MRI及病理学检测患有颅内肿瘤;②患者无青光眼及视中枢、视神经等病变。其中, 男性19例, 女性15例;年龄为43~70岁, 平均 (60.3±5.1) 岁;基础疾病:伴高血压15例, 伴糖尿病11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就诊时即进行细致的眼科诊断, 包括确认患者眼科的主诉症状, 视野、视力检查, 瞳孔、眼底、眼肌检查及眼部特殊检测。并根据医生建议, 行MRI、CT等检查。

2 结果

2.1 患者眼部首诊情况

①患者眼部的主诉症状:视野缺损5例, 视力模糊29例;②视力检查结果:不足0.3的患者5例, 0.3~0.6的患者12例, 超过0.6的患者17例;③眼底检查结果:存在乳头色变淡的患者5例, 初发期为白内障的患者19例, 青光眼3例, 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7例;④视野检查结果:双眼典型颞侧偏盲患者9例, 双眼的颞上象限周边缺损9例, 中心相对性暗点患者3例, 两眼周边存在不规则缺损的患者5例, 双眼生理性盲点扩大患者3例, 双眼同向黄斑回避患者5例;⑤眼部特殊检查结果:行FFA检测患者21例, 13例患者检测后显示在造影末期有视盘强荧光表现。

2.2 患者确诊情况

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蝶鞍部位发生肿瘤7例, 颅咽管瘤13例, 鞍旁肿瘤5例, 颞叶肿瘤5例, 顶枕叶区的肿瘤4例。

2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摘除肿瘤同时进行病理检查, 结果显示:7例患者为垂体嫌色性腺瘤, 3例患者为垂体嗜酸性腺瘤, 3例患者为前凹脑膜瘤, 5例患者为视交叉神经胶质瘤, 3例为右侧颞叶胶质瘤。

2.3 眼科首诊和确诊情况比较

5例存在典型视野缺损的患者, 均经影像学检测证实为颅内肿瘤;其余29例患者均表现出眼部体征与视力的下降程度不符, 或伴有眼部疾病, 实施视野检查后显示视野缺损的表现为不典型, 经脑神经外科检查、分析, 最终确定诊断, 均为颅内肿瘤。

3讨论

颅内肿瘤患者通常具有较多临床表现与发病形式。肿瘤在颅内生长可压迫患者视神经, 造成脑局部区域性供血障碍, 最终导致视力减退及视野改变。因此, 部分颅内肿瘤患者初期因各种眼部症状就诊, 多为视野、眼底改变, 视力减退, 眼肌麻痹, 复视等[2]。如果患者存在典型视野缺损的症状, 医生明确诊断并不困难, 但一些视野缺损情况由于伴有其他眼部疾病并不典型, 若不进行综合性分析、诊断, 可能造成漏诊、误诊。颅内肿瘤在生长早期, 患者可能发生两侧颞偏盲或特征性的视野缺损, 不易被察觉, 不进行视野检查较难确诊, 患者通常到肿瘤生长至中晚期, 才能有所察觉, 而且肿瘤在颅内生长的位置不同, 所引发的眼部症状也不相同。因此, 视野检查与影像学检测对颅内肿瘤患者诊治、定位意义重大。对于部分患者存在原因不明的视力模糊、减退或眼位异常等表现, 医师在诊断疾病时不应单纯考虑是否为眼科疾患, 需综合考虑、评估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的视路疾病的可能。因此, 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眼疾, 只要存在视野缺损的表现, 且呈垂直分界线, 即可做为视交叉神经病变的可靠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 影响视功能的肿瘤多发生在蝶鞍区, 以颅咽管瘤、垂体瘤最为多见, 这与王献明等[3]的相关文献结论相同。可见, 患者就诊后除进行眼部检查, 还应进行细致的视野检查、眼特殊检查、影像学检测等。准确、仔细的视野检查是帮助医师对某些颅内肿瘤患者及早作出诊断的重要参考资料, 可及早帮助此类患者证实诊断, 制定治疗方案, 并进行有效治疗, 保存患者的视力。

综上所述, 在眼科首诊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重视对患者视功能的检查, 对于存在视神经炎症、萎缩等症状的患者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 充分考虑是否发生颅内肿瘤。如患者眼部症状为不典型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 应做细致视野检查, 减少漏诊与误诊的发生。如有必要还需进行影像学检查, 证实诊断, 争取尽早开始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以眼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颅内肿瘤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眼科进行首诊且最终确诊为颅内肿瘤的患者34例, 对比患者眼科首诊结果与影像学检测结果。结果 本组5例存在典型视野缺损的患者, 均经影像学检测证实为颅内肿瘤。其余29例患者实施视野检查后显示视野缺损的表现为不典型, 经脑神经外科检查、分析, 最终确诊为颅内肿瘤。结论 客观、全面地诊断眼部疾病, 重视发生颅内肿瘤的可能性, 是眼科医生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首诊眼科,颅内肿瘤,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朱英, 王海音.70老年人颅脑肿瘤24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22) :86.

[2]冯宝娟.眼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颅内肿瘤26例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6 (27) :163.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含必修及选修)下一篇:语文教案 我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