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

2024-04-22

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共18篇)

篇1: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

有限公司 股东会决议

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公司于年月日在召开股东会。形成决议如下:

一、基于的原因,同意注销公司。

二、同意清算组出具的清算报告,并由清算组向公司登记机构申请注销登记。

股东签章:

年 月 日

篇2: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

会议时间:XXX年XX月XX日 会议地点:公司会议室 出席会议股东:XXX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XXXXXX公司(以下称“公司”)于

XXX 年 XXX月XXX日以书面等形式通知了公司全体股东在XXX年XXX月XXX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股东会,出席本次会议的股东共 XX人,代表公司股东XX%的表决权。所作出决议经公司股东表决权的XX%通过,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决议事项如下:

1.同意公司解散,并对公司进行注销。

2.同意清算组做出的公司清算报告

股东:(签名或盖章)

篇3: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

股东会由公司股东组成, 是公司的权力机关。作为法理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公司也是法律所拟制的法人, 公司的意思、决定需对外表达时, 就需要借助自然人所组成的集合体得以实现, 其形成或表现形式为公司决议。股东大会一经做出决议, 即形成了公司的决议, 代表了公司的意志, 对全体股东、公司法人或经营者、管理者具有同等的法律约束力。所以, 无论是股东大会所作决议的内容还是决议产生的程序, 都有其严格的法律规定, 一旦违反或违背这些法律规定, 股东大会的决议即产生了瑕疵。

从内容和程序是否违规上来看, 股东大会的决议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股东大会决议的狭义瑕疵是指形成决议的程序和通过的内容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而广义瑕疵是指决议形成的程序和通过的内容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自定的规章制度。

从以上的定义不难看出, 股东大会决议的狭义瑕疵和广义瑕疵的区别集中在是否违反公司自定的规章制度上, 也就是公司章程。作为公司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 公司章程无论对全体股东来说, 还是对公司运营来说, 都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是公司和股东大会维持下去的基本保障。因此, 股东大会的任何决议都不能违反这一章程。从这一点来讲, 股东大会的广义瑕疵理论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公司法》即采纳了这一概念解释, 并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凡决议通过的内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行政法规的, 无论董事会决议还是股东大会决议, 一律无效。而会议表决的程序、召集方式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或公司自定的章程, 同时其决议通过的内容也违反了公司自定的章程, 无论是董事会的决议还是股东大会的决议, 股东都有权向法院提出撤销的请求, 只要不超过决议执行之日起的六十日即可。

二、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的方式

股东大会所形成的决议瑕疵可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救济, 根据其使用的方式可分为诉讼与非诉讼两种。诉讼救济方式, 顾名思义, 就是采用诉讼的形式请求法院撤销股东大会决议或确认其无效性。而非诉讼救济则是通过撤回、追认或治愈等形式解除股东大会的决议。

(一)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非诉讼救济

1.程序瑕疵因全体股东同意而得以治愈

一些国家早期的公司法中认为, 股东大会的决议因形成的程序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并予以撤销的, 该撤销事由可在不经由全体股东同意的前提下治愈。许多学者主张全体股东出席大会所通过的决议应视为有效。其理由是:公司股东大会召开程序的宗旨是保障每位股东的利益, 充分表达每位股东的意思、意志, 当全体股东出席股东大会并在持股占多数的股东同意的情况下产生了决议, 也就说明该决议表达了股东的真实意志, 未受侵害, 尽管该决议存在程序上有瑕疵也应予以治愈。

2.可撤销的股东会决议因被追认而得以治愈

股东大会的决议因遵照法律法规执行, 属法律行为, 那么可撤销的股东大会决议同样可执行民法中追认的相关法规, 即由公司采取主动追认可撤销的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合法化的新决议终结针对之前不合法决议在效力上的分歧, 将之前因实施有瑕疵之决议而导致公司在法律法规等关系上出现的波动或损失降到最低。公司依法律程序对股东大会之决议进行追认, 既展示了股东高度自治的原则, 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股票的交易安全和公司运营效率。

(二)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诉讼救济

在股东大会瑕疵决议的两种救济方式中, 占主要地位的是诉讼救济。这种方式是在股东大会决议通过的内容或实施程序上出现瑕疵的时候, 利害关系人对该决议的法律效力存在异议, 故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销请求, 或是请求法院宣告其法律效力无效。这种救济方式对保护股东权益非常有效, 尤其对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起着关键性作用。

当前, 我国适用于诉讼救济方式的相关法律中, 使用效率最高的当数《公司法》, 相关规定的诉讼救济方式有四种:

1.单一法

单一法是指对股东会决议瑕疵的效力所形成的后果在程度上不予区分轻重, 无论是实施程序还是通过的内容, 只要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 都属于存在瑕疵的决议, 最终结果都是宣判其决议属于无效。这种方式虽然定性是较容易, 但对于瑕疵决议的后果无论程度轻重一以论之, 统统宣告决议无效, 这种方式会影响交易关系的稳定。荷兰采用“单一法”。

2.二分法

考虑到单一法的弊端, 一部分国家地区在相关学说或立法上已经做出区分, 主张按瑕疵决议形成的不同效力后果, 在程度和内容两方面做以区分。程序瑕疵即股东大会的决议实施的程序中违反了法律法规或公司自定的章程, 构成了撤销决议的原因;内容瑕疵是指股东大会的决议因通过的内容违反了法律法规或公司自定的章程, 构成了无效决议的原因。这种方式即“二分法”这种方式构成的逻辑是在严格区分程序和内容两种决议瑕疵所形成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中程序瑕疵是撤销决议的成因, 而内容瑕疵构成决议无效的原因。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二分法”。

3.三分法

三分法因提出了决议不成立的观点, 是对二分法的完善和补充, 即对股东大会存在瑕疵的决议所形成的法律效力采取三种区分方式:无效决议、可撤销决议、不成立决议。从表面上看, 这种方式是对二分法的进一步细分, 决议不成立是对二分法中瑕疵决议的补充, 但若将其从二分法中剥离开来, 本质上是对股东大会决议的全新认识和理解。这种方式构成逻辑的前提是视股东大会的决议行为看作法律行为, 这样决议就存在成立和生效两种不同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决议成立才具有研究价值。日本采用“三分法”。

4.四分法

四分法因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变更决议的新类型, 是对三分法的完善和补充。变更决议与可撤销决议有所不同。这种方式下, 权利人有两种选择:其一, 通过提起撤销诉讼的方式, 请求法院对存在瑕疵的决议予以撤销;其二, 通过提起变更诉讼的方式, 请求法院对存在瑕疵的决议内容做出变更。很显然, 第二种方式更大限度地保护了权利人的权益。采用四分法方式, 是对变更决议的推动和发展, 不仅丰富了股东大会的决议性质, 使其更具法律行为, 也推论出了决议不成立的理论学说。但“四分法”规定了“变更决议”, 这会造成法院干预公司经营事务的状况, 不利于公司发展和民主自治。目前, 韩国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

三、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的诉因

完美股东大会瑕疵决议进行诉讼之因, 就是要细化撤销诉讼和诉讼无效两种情况的诉因。我国相关法律《公司法》22条指出, 凡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违反了“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 其撤销决议或宣告无效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需基于其强制性执行的法律原则。

(二) 明确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的主体资格

对于无效决议的诉讼属于确认的诉讼范畴, 根据其性质, 提起诉讼的原告须与诉讼判决中所涉及的法律确认存在利益关系。因此无效的瑕疵诉讼其主体资格并不仅仅局限在董事、股东或监事的范围, 任何与判决存在法律利益关系的利害关系主体皆可。另外, 因撤销决议、无效决议而利益受到损害或至严重影响的第三人, 亦可成为瑕疵决议诉讼的原告。撤销诉讼的原告确认其主体资格的方式可以参照无效决议诉讼的主体资格的确认。

(三) 完善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的担保制度

股东大会瑕疵决议之诉讼的担保制度, 是特殊的民事诉讼形式, 是监控和防止原告股东们随意滥用诉讼权而设立的。诉讼前担保制度的典型即防止原告股东恶意滥用提起诉讼的权力。我国现行的瑕疵决议诉讼担保制度即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存在内容上或实施程序上的瑕疵时, 由股东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根据该公司的合理请求, 依法要求原告股东向法院提供相关担保的制度。

(四) 确立股东会决议不成立之诉

股东大会不成立之决议出现的情况是由于该决议缺少成立所需的要件。尽管股东大会决议成立与否是事实问题, 但其事实的确立要以相关要件作为判断, 而要件是否成立取决于立法者对决议成立要件的设计标准。在现实诉讼中, 任何与诉讼有利益关系者都可以随时要求公司的某项决议不成立, 只要方法适当即可。甚至必要时, 诉讼利益关系者可通过法律方式向公司所在的当地法院提起决议不成立的诉讼请求。决议不成立之诉的性质是确认之诉。

摘要:股东大会决议遵照持股占多数的股东同意为最终决议的原则。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如存在与法律法规不符的, 与公司章程相违背的, 或决议实施的程序与相关法律规定不符的情况, 都属于决议瑕疵。由于股东大会的决议对全体股东、所属公司和利害关系人存在重大的影响, 所以对形成瑕疵的股东会决议进行完善, 对于维护公司利益、保护股东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诉讼

参考文献

[1]王林清, 顾东伟.新公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适用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

[2]钱玉林.股东会决议瑕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篇4:家化瑕疵股东会决议无效?

现场有小股东要求在投票之前,应该由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有投资者呼吁,如果独立董事不发表意见,股东拒绝投票,但会议最终还是没有让独立董事发布意见。

小股东其实是比较熟稔法律法规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第六条明确规定,对“提名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等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独立董事应当发表独立意见。另外,《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第十六条规定,“拟讨论的事项需要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的,发出股东大会通知或补充通知时应当同时披露独立董事的意见及理由”。但上海家化公告显示,公司为股东准备的会议资料中,没有独立董事发表的意见;股东大会会议现场也没有让独立董事发表意见。这可能违反了《独立董事指导意见》和《股东大会规则》。

程序瑕疵又称形式瑕疵,是指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和决议方法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公正的程序是实现正义的重要保障,必须严格遵守。正如英国穆斯蒂莱大法官所言:“关于技术问题,我认为坚持规范的程序并不是律师们鸡蛋里挑骨头的发明创造,而是基于那些与会议有关的人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所得出来的认识,即如果不遵守程序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混乱、怨恨和争议。”现实中,上海家化股东大会的程序瑕疵也确实引发了中小股东的不满。

事实上,对“提名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等重大事项,要求公司在发出股东大会通知的同时披露独立董事的意见及理由,这并非多此一举。很多股东难有代言人进入董监高行列,不了解董事、高管的作为或业绩,怎么去评判?因此,唯有指望通过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即独立董事的意见,来了解相关董事或高管,如此才能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没有这个意见,中小股东投票就可能无所适从,或者只会听从实际控制人的一面之词。

在成熟市场,有瑕疵的股东大会决议在未生效前可以撤回,而要撤回决议,同样要有相应程序。一般来说撤回也应采取股东大会决议的形式,而且如果瑕疵决议是通过普通决议的方式,撤回也应采取普通决议的方式,如果瑕疵决议是通过特别决议的方式撤回也应采取特别决议的方式。这是因为,通过普通决议所要求的赞成票比例一般要低于通过特别决议所要求的赞成票比例,如果允许以普通决议撤回特别决议,那么部分股东可以借助撤回手段规避立法上对特别决议法定数的要求,造成不公正结果。另外,如果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强行实施有瑕疵的股东大会决议,对此司法就必须介入;在成熟市场,法院对此可作出撤销决议、决议无效或不成立的判决。

目前我国对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规定,主要是在《公司法》第二十二条有所涉及,“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銷”。

如果股东决议程序等有瑕疵,就不能认为是正当的团体意思,应对其效力做否定性评价。上海家化中小股东或可依据《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决议。当然,由于目前董事免职采取多数决原则,加上上海家化第一大股东持股26%,即使瑕疵决议被撤销,今后此类决议或可再次通过;但假若中小股东普遍参与,加上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或许也会有逆转发生,程序正义还是有其内在价值的。

篇5:公司注销股东会决议

会议地点:总公司地址

参加人员:全体股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已于15日前告知全体股东。出席本次会议的股东张三、李四代表100%表决权。会议由法定代表人张三主持,本次会议所做决议经由股东表决100%通过。

会议决议事项如下:

1、一致同意某某公司注销。

2、一致同意委托韩英杰办理注销手续。

全体股东签字:

某某有限公司(盖章)

篇6:注销备案股东会决议

股东会决议

会议时间: 年 月 日 会议性质:临时会议 会议地点:公司办公室 记录人:*** 会议根据《公司法》、本公司章程规定由***召集,以电话方式通知股东到会参加会议,会议应到3人,实到3人,代表股权100%,会议由***主持,符合《公司法》、本公司章程规定。

会议形成决议如下:

一、本公司因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同意公司解散,决定公司停止营业,进行清算。

二、根据《公司法》规定,经公司股东会讨论通过,决定即日起由***、***、***组成清算组,同时指定***为清算组负责人。

三、清算组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债权人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

四、清算组负责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五、公司自作出解散决定之日起停止营业。

六、授权委托***办理工商注销登记事宜。

股东签字(盖章)

篇7:注销备案股东会决议(一人公司)

(请勿打印:一人公司注销备案适用)根据《公司法》及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本公司股东决定注销佛山市××××有限公司:

一、因为×××××××(请参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本公司决定解散,清算完毕后注销本公司。

二、本公司决定于××××年×月×日成立清算组,清算组人员由股东×××、监事××及×××组成,×××担任清算组负责人,清算组将严格履行公司法规定的职责,清算组负责通知债权人、办理公告及清理债权债务并按规定注销登记申请。

三、清算组成立之日起××日内向工商登记机关办理备案登记。

股东签名(或盖章):×××

××××有限公司(盖章)

××××年×月×日

说明:

1、本范本适用于一人非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注销备案使用。

2、股东为自然人的,由其本人签名;其他股东加盖公章;签名不能用私章或签字章代替;签名应用黑色签字笔或墨水笔,不得与正文脱离单独另用纸签名。

篇8: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

我们通行采用按区分效力性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来认定合同效力的思路和做法。新《公司法》这一强制性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还是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司法实践中大家莫衷一是。有的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 认为新《公司法》这款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担保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债权人对担保是否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负有审查义务, 债权人在未经审查的情况下对担保无效存在过错, 按《担保法司法解释》有关规定, 公司只承担不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的赔偿责任。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公司法》是特别法, 具有普遍约束力, 可以作为判决合同效力法律依据,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公司法》第16条明确规定了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条件, 任何人不得以不知悉此条款为由进行辩解, 债权人在接受公司提供的担保之前, 有义务审查提供担保公司的章程及股东会决议, 对造成担保合同无效亦负有过错。[3]

《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 必须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规定到底为效力性强制规定还是管理性强制规范, 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务当中应该得到统一认识和理解。否则容易在司法实践中造成适用上的混乱, 司法裁决得不到统一, 有损我国司法的严肃性。

笔者认为, 新《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 必须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规定不属于《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范畴, 该规定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关于强制性规范的分类王利明教授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标准来区分效力性强制性规范和管理性强制性规范:第一,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 该规定属于效力规范;第二,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 但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也应当认为该规范属于效力规范;第三, 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 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而只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该规范就不应属于效力规范, 而是管理规范。[4]《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无效。该项规定的立法原意是清晰的, 即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当一律是无效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4条规定, “合同法实施后, 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 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 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明确了第 (5) 项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把“强制性规定”的用语进一步明确其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更加完善了合同无效制度。

我国《公司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特别法, 该法中有关强制性规定虽然符合《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及《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一》第4条规定, 表象上理解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范, 但新《公司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未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行为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 且公司违反该规定以后合同继续履行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当然国有独资公司除外, 但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而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 , 损害的是当事人的利益。例如《合同法》第214条关于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 超过部分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出租人就未取得建设工程规范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房屋, 与承租人订立的租赁合同无效”等, 上述规定即属于法律或司法解释明文规定违反强制性规定即为无效这种情形。

新《公司法》关于担保的条款在内容上强调的是对公司在提供担保前进行内部决策时的权力配置和审议程序, 是典型的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权力行使的规范, 属于对担保人单方的公司内部关系的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从条文解释上得不出该些规范旨在直接约束公司与交易相对人签订的担保合同效力的结论。从管理性强制性规范角度认定担保合同有效, 损害的也是提供担保的公司的利益, 调整的是私主体之间的民事利益关系。根据《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在合同效力方面, 司法解释严格适用合同无效的法定条件, 坚持从宽认定有效的态度, 对能够导致合同无效的强制性规范作出缩小解释。在审判实践中, 人民法院在合同效力问题上同样是采取从宽认定态度, 一般不轻易否定合同效力。最大程度上实现当事人的意示自治, 积极促成合同有效, 支持合同的履行, 缓解交易链条的断裂, 促进经济的活跃。特别是在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背景下, 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无处不在, 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随处可见, 一概依据《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认定合同无效, 难免与社会生活实际发生价值上的冲突, 不利于维护市场条件下的交易安全, 乃至违背基本的公平正义理念。最高人民法院李国光、奚晓明等人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一书中较早提到“管理性质”规范的概念。他们在该书中当时的观点是:司法实践中不能僵化对待法律及行政法规中的“必须”、“应当”规定, 因为不排除法律法规表述的上述用语字样实际是管理性质的, 而非禁止性质的。

综上, 新《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规范不属于《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效力性强制性规范的范畴。审判实践中我们不要轻易援引《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认定公司对外担保未经股东或股东大会决议来否定公司担保行为的效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东.新旧公司法比较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社, 2005.

[2]李清池.商事组织的法律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88.

[3]公司未经股东会议为股东提供担保无效[EB/OL].中国法院网, 2013.

[4]王利明.合同法研究 (第一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刘贵祥.合同效力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篇9:股东会决议违反法定程序应予撤销

作者系上海和华利盛律师事务所律师

2006年10月,自然人A和B共同出资设立C公司,其中A、B分别持有C公司48%、52%的股权。C公司章程约定: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并主持,执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由监事召集和主持。C公司成立时,选举A为执行董事,B为监事,聘任A为经理。以上职务任期均为3年。

2009年3月23日,B通过速递方式向A邮寄临时股东会通知。通知内容为:C公司定于2009年3月25日召开临时股东会,议题为“关于保障公司股东合法权益及公司资产管理办法”。A签收该通知后,提议将会议召开时间推迟到3月29日并得到B的同意。

2009年3月29日,C公司召开临时股东会,B和A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签到表上签字。会议由C公司出纳D负责记录,由B主持,讨论了“关于保障公司股东合法权益及公司资产管理办法”的议题,并临时增加了人事任免的议题。会议记录上记载的临时股东会决议为:“从即日起免去A执行董事及经理职务,暂由B管理公司一切业务”。B在会议记录上签字,A没有在会议记录上签字。

请问,C公司的这份股东会决议是否合法有效?A应当怎么办?

关于C公司的股东会决议是否合法有效,取决于其决议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就是说要考查这份股东会决议是否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指国务院颁布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的强制性规定。C公司这份股东会决议仅对公司的人事任免事项作出决议,属于公司自治范畴,并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它是有效的。

但是,公司作出的股东会决议不仅应当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且应当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同时,股东会决议还必须符合程序性要求,如果股东会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因此,A作为C公司股东可以考虑申请撤销这份股东会决议,申请撤销可以从程序违法入手。

一、关于B召集并主持临时股东会会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就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和主持;执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由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根据该规定,股东会的召集和主持顺序依次为执行董事、监事、股东。监事召集并主持股东会会议的前提是执行董事不能或者不履行召集、主持股东会会议的职责。如果执行董事履行了该项职责,就排除了监事的相应权利。

此外,公司法第四十条规定了监事具有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权利,即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的,应召开临时股东会。由上述规定可知,监事可以向执行董事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如果执行董事予以拒绝、不能履行或不履行召集和主持会议的职责,监事才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在本案中,B如果要求召开临时股东会,其权利为就此问题向A提议,并由A召集和主持临时股东会。只有在A未响应B的提议,不能履行或不履行召集和主持会议的职责的前提下,B才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会议。而实际情况是,B在未向A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且无证据表明A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作为C公司执行董事前述职责的情形下,擅自自行召集了临时股东会并担任了该次临时股东会的主持人。B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公司法关于股东会召集和主持程序的强制性规定,因而,该次临时股东会所作出的决议是可撤销的。A作为C公司股东可以据此申请撤销这份股东会决议。

二、关于临时股东会召开过程中临时增加议题。

C公司临时股东会通知中会议议题为“关于保障公司股东合法权益及公司资产管理办法”。但会议除讨论上述议题外,还临时增加了人事任免议题。

公司法仅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会议议题为必须通知的事项,股东大会不得对会议通知中未列明的事项作出决议。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召开过程中是否可以临时增加议题,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要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必须通知会议审议的事项。可见,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东会,并不禁止会议期间临时增加议题和对增加的议题进行表决。

篇10: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

股东会决议

会议时间:2014年1月1日 会议地点:公司办公室 会议性质:临时

会议通知情况及到会股东情况:由王XX于2013年12月15日电话通知了全体股东,本次应到股东三人,实到股东三人,分别为王XX、李XX、郭XX,到会股东占股额的100%。会议由王XX主持。会议内容:

一、由于我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经股东会决定注销秦皇岛市XX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二、依法成立清算组,清算组成员由王XX、李XX、郭XX组成,王XX为组长。全体股东签字:

秦皇岛市XX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14年1月1日 秦皇岛市XX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确认报告

会议时间:2014年2月14日 会议地点:公司办公室 会议性质:临时

会议通知情况及到会股东情况:由王XX于2014年1月30日电话通知了全体股东,本次会议应到股东三人,实到股东三人,分别为王XX、李XX、郭XX。会议由王XX主持。会议内容:

一、全体股东对清算报告进行确认并予以认可,此报告真实有效。一致通过。

全体股东签字:

秦皇岛市XX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14年2月14日

秦皇岛XX有限公司

清算报告

秦皇岛爵美家居装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15日。因经营不善,故决定注销该公司,该公司于2014年12月25日成立了清算组,清算组对该公司清算结果如下:

1、公司的财务状况:注册资本10万元人民币,实缴出资10万元人民币,资产总额1000元人民币,负债为0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000元人民币;

2、清算公告情况:公司于2014年12月31日在《XX报》发布了清理债权债务的公告;

3、所有税金全部结清;

4、公司无分支机构,无对外投资,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

5、公司资产分配情况,截止2015年2月16日,公司净资产1000元人民币,由各股东按比例分配资产,孔XX分配资产800元人民币,王XX分配资产200元人民币。

此清算报告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清算组成员签字:

秦皇岛XX有限公司

篇11:有限公司注销登记股东会决议范本

XXXX有限公司股东会决议

本次会议已于 日前通知全体股东,出席会议股东:、、共代表 %表决权,缺席会议股东:、,会议召开程序符合《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及公司章程有关规定。

决议事项如下:

一、鉴于XXX(原因),同意注销XXX有限公司。

二、同意成立清算组,清算组成员为:×××、×××、×××,其中×××为清算组负责人。

三、同意清算组出具的清算报告,并由清算组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股东签名(盖章):

有限公司

篇12: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决议(决定)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决定)事项如下: 1.同意公司解散;

2.一致同意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简易注销。

篇13: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

关键词: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商事立法,商事活动

股东 (大) 会是公司股东组成的意思机关, 其运作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公司及其每个股东的切身利益。作为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法》对其决议的形成及其效力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实践中对于公司股东 (大) 会决议的瑕疵处理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案例一:甲乙丙丁等10人合作成立A公司, 每人10%股份, 章程约定对于某个事项需2/3表决权同意方为通过, 后甲乙丙丁四人伪造其他6人签名, 作出同意某个事项的决议, 其他6人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决议无效, 法院经审理认为该决议违法《民法通则》第55条, 认为该决议违反强制性效力性规定而无效, 认定其无效。

案例二:ABCDE等10人合作成立甲公司, 每人10%股份, 章程约定对于某个事项需1/2表决权同意方为通过, 后ABCDE五人伪造其他5人签名, 作出同意某个事项的决议, 其他5人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决议无效, 法院经审理认为该决议不违反强制性效力性规定,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案例一的判决是符合人们的传统预期的, 认为类似的决议是无效的或者是未成立的。而案例二中的判决一作出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认为该判决存在明显的问题。笔者粗看之下也觉得案例二中的判决缺乏依据, 但经过仔细分析后笔者却认为第二个判决恰恰才是正确的,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一、股东 (大) 会的性质

公司作为民、商事法律法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主体,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民商分立还是在民商合一的法律体系中都认可其地位。而对于公司的主体特殊性, 即使是在民商合一的法律体系下也对其相较于一般的民事主体所存在的差异予以认可。这就为《公司法》区别于其他的民事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公司作为法人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而其股东 (大) 会则是作为公司的意思机关和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民法体系还是商法体系中股东 (大) 会本身并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其只相当于人的大脑。弗卢梅认为:“法律行为是指个体基于法律秩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通过其创造性地形成法律关系的一类行为。法律关系基于实施法律行为的一人或者多人共同制定的因获得法律秩序的认可而生效的规则所形成。” (1) 梅迪库斯亦认为:“法律行为本质在于法律制度以该意思方式于法律世界中实现行为人欲然的法律判断。” (2) 这说明法律行为虽然旨在达到一定的私法效果, 但也有其前提, 即法律行为本身必须依存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 即“人”上, 如果某个事物本身非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则该事物所形成的意思并不能单独成为一个法律行为。据此股东 (大) 会的决议本身就不是一个法律行为。

再从法律行为的分类上来看, 如果将股东 (大) 会决议视作为法律行为的话, 则此种法律行为势必会被划为共同意思表示所成立的法律行为。然而事实上, 股东 (大) 会决议与共同意思表示所成立的法律行为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前者不仅对同意的股东生效而且还对持反对意见的股东生效, 而后者则仅对表示同意的成员生效。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股东 (大) 会的决议并不是法律行为。

综上所述, 股东 (大) 会的决议并非是一个法律行为, 也就不能以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来看待股东 (大) 会决议, 而应将其区别对待。既然股东 (大) 会的性质不是法律行为, 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笔者认为, 它仅是个意思的集成, 股东会的决议是一种集体决策, (3) 而不必将其强行与一些民事概念所对应。法律行为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就等同于意思表示, 但此处显然是个例外, 即股东 (大) 会决议虽然可以视为法人的“意思表示”, 但决不可以是作为一个法律行为。

二、对于原有学说和判例的批判

对于公司股东 (大) 会因伪造签章而造成的效力瑕疵, 原有的学说和判例倾向于认定其无效, 不同的是, 有以因其违法《民法通则》第二款:“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二) 意思表示真实”, 从而认为违法效力性强制性规范而无效, 也有以因缺乏真实的意思表示而主张法律行为未成立的 (其实两者本身就存在着矛盾) 。

通过前文的论述, 我们已经明确了股东 (大) 会的决议实际上并非为一个法律行为, 则无论是根据《民法通则》还是根据法律行为构成都无法因其瑕疵而主张其无效或不成立, 即不受一般民法的调整。这样的瑕疵决议实际上仅受到公司章程和《公司法》的制约, 事实上《公司法》第22条已经很好的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做出了规定, 无论是从可行性还是从必要性上都无须从民事法律行为的角度将整个问题复杂化。《公司法》对于公司决议无效的情形的规定还是比较窄的, 仅当内容违法时方可确认其无效, 且必须是违法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这与《公司法》作为商法的重要内容, 区别于一般的民事法有关。商事活动要求的效率性、外观性、技术性都为民事主体参与商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事法律对于“商人”和“商”事活动的判断都是基于理性人 (4) 的角度出发作出的, 对于一般民法所强调的公平原则则选择性地忽视, 而以效率、外观代之。

而如果以《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来对公司的相关活动进行规制的话显然是不恰当的, 传统民法对于公平、真实的要求远高于商法, 使得商法的特性无法表现出来,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牺牲商法的效率性等特性来弥补本可以用更小代价取得的“公平”。与此相反, 如以商法方式进行规制, 该决议的效力得到了肯定, 被伪造签章的股东的合法权益亦可通过其它诉讼方式直接追究伪造人的责任;如果该决议造成公司损害的, 公司同样可以追求伪造的人责任, 这样无论是商事秩序的稳定还是公司、股东的权益都能得到保证, 何乐而不为呢?

三、案例分析

笔者以本文的观点对之前的案例进行解析:

案例一中, 章程规定相关的决议须经2/3表决权同意方可通过, 甲乙丙丁四人伪造其他6人签章, 使得该决议出现瑕疵, 那么根据《公司法》第22条第二款的规定, 该决议为可撤销, 在法院作出撤销判决之前, 该决议有效, 即该有瑕疵的决议并非当然无效, 在撤销该决议之前被伪造签章的6人应受该决议的约束。

案例二中, 章程规定相关决议仅须1/2表决权同意即可通过, ABC-DE五人伪造另外5人的签章, 使得该决议出现瑕疵, 同于案例一中的分析, 该决议为可撤销的。

然而问题在于此案中, 由于章程规定该决议只须1/2同意即可通过, 假设ABCDE五人未伪造其他五人的签章, 该决议也将通过, 那么如何处理此问题就不无争议了。《公司法》对于此种情形未作出规定, 笔者认为, 宜从商法原则上进行解释。商法追求效率、外观, 那么在明知此决议必将通过的情形下, 还要求将此决议撤销, 重新作出一个新的决议则不符合效率的要求, 除非新的决议有可能被否决。

四、总结

现实生活中公司股东 (大) 会决议的瑕疵而引起的纠纷十分常见, 《公司法》作为最直接的规定公司相关制度的法律应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运用, 而不是撇下其而从民事的角度进行探究。股东 (大) 会本身非为行为的主体, 其作出的决议也非为法律行为, 该决议本身不存在着成立、生效的区别, 只要该决议不是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则应生效。法律对于其的判断规制也仅是从整体层面加以评判, 而不是从构成决议的单个意思表示的实质来审查, 这也符合商法的价值特性。

商法与民法的争议由来已久, 笔者也不想在此多做赘述, 但两者的区别是所有学说都公认的。笔者认为在处理相关问题时, 亦应作出区分。商法特有的价值追求不能被抹杀, 在这个全民皆商但商事又高度技术化的时代里, 商法作为重要的部门法还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传统民法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里。

注释

11 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M].迟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28.

22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143.

33 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312.

篇14:股东(大)会瑕疵决议效力之完善

关键词 股东大会决议 决议瑕疵 效力 完善

一、决议瑕疵效力的立法发展

我国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股东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的法律瑕疵虽然做出了原则规定,但存在着“遥看草色近却无”的缺憾。该法第111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小股东似乎可据此形式诉权以纠正资本多数决之滥用,实则不然。众所周知,股东会决议瑕疵包含程序瑕疵以及内容瑕疵,但该条未就股东会和董事会决议的瑕疵予以分类,亦未明确不同瑕疵的不同救济途径,且该条仅规定了股东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股东仅有“停止侵害请求权”而其遭受的损失如何获得救济等问题始终处于模糊的状态。对于这些决议瑕疵的效力法律也并未作出任何的评价。

相比而言,修改后的公司法在决议瑕疵类别以及不同类型瑕疵的不同法律效力方面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新《公司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该条第2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对于不同的决议瑕疵,公司法从三个层次作出了规范:(一)对于内容违法的决议,公司法对其评价结果为自始、当然无效;(二)就决议内容违反章程的规定而言,法律的评价结果为可撤销;(三)而对于召集程序、表决方式等程序性瑕疵时,公司法将其认定为可撤销之事由,“股东可以自该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笔者认为,现存公司法相对于旧公司法在决议瑕疵救济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决议瑕疵的具体类型以及瑕疵的效力评价上,新公司法体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不同的效力评价对公司和股东的行为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规范,也有利于公司的管理与发展。诚然,修改后的公司法有其进步之处,这样的规定不仅为股东的起诉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也为法院判决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依据。然而,审视一番后,我们又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1、当公司的发展若以损害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为代价,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法律自不必对其保护,但若该决议只是违反法律的任意性及一般性规定呢?从超越经营范围的绝对无效到并不必然无效,已然体现了立法者对于维持已经发生的商事活动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商事活动者的风险的谨慎思考,那么为何不在充分尊重公司自治的前提下能否对决议效力的评价再宽容些呢?2、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规定以及出现程序性瑕疵时,法律为何将其评价为可撤销而不是无效呢? 赋予当事人就该决议效力的选择权立法者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3、若股东(大)会的决议甚至还未成立时,法律应当如何评价呢?直接进行法律评价而忽视事实性的成立与否的问题,是否有欠考虑呢?

二、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理论对瑕疵决议评价的借鉴

对于民商分立与民商分立的争论在近代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民法与商法无论在理论还是从实务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这样的发展历程使得二者在许多适用原则上具有相通之处,往往形成借鉴的效果。笔者认为,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可以分为成立与不成立。对于成立之后的民事法律行为又可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可变更。对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笔者认为其非民事行为法律效力的基本分类。由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在成立时(除附条件外)就已经取得与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样的效力,但是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其生效的持续存在瑕疵,因此对于符合生效持续要件的法律行为,法律将其评价为有效,持续要件无法满足或存在瑕疵的,则由法律评价为无效或是可撤销。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且已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如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撤销权人如行使撤销权,则经撤销其效力溯及民事行为成立时无效;如果撤销权人在法定期限内为行使撤销权,该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民事行为效力继续。撤销权的规定,究其法理,实则赋予当事人一个选择权。在本文的情境下,即赋予股东对于瑕疵决议效力的选择权。因而,当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时或是决议的召集方式、表决方式存在瑕疵时,股东有权选择该决议是否继续有效。但是,既然撤销权的行使条件是该行为已经成立且已生效,那么既然决议内容违反了公司章程或是决议程序存在瑕疵,我们又如何认定该决议已经成立并且生效呢?这些问题都有待法律以及司法解释进一步说明。

笔者认为,现行《公司法》第22条对于决议效力的评价仍是不完整的。当决议甚至还未成立时,如何进行可撤销与无效的评价呢?决议不成立与决议可撤销应当进行严格的区分,前者,股东(大)会根本不具备决议能力、资格或未达到表决书而欠缺成立要件;后者,股东(大)会决议满足成立要件,只是因决议程序或内容上存在较轻微的瑕疵而影响决议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只有引入决议不成立的法律评价才是对决议力的完整评价,通过这一形式的评价,对于决议程序瑕疵时,应当认定该决议不成立。

三、决议瑕疵评价之完善——囊括瑕疵决议不成立的效力评价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股东大会决议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成立和生效也应与法律行为的理论相吻合。那么何谓决议的不成立呢?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的原因是该决议欠缺成立要件,那么股东(大)会决议的成立要件是什么呢?现行《公司法》并未明确该成立要件。但是从其具体条文的规定中,笔者认为决议不成立的原因要件应当属于程序性要件。如会议的召集和主持的主体不适格,会议及其决议事项通知的方式不合法,会议出席人数不符合法定人数要求等,这些要件都将导致决议的不成立。由于受到股东(大)会决议时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如果股东大会对决议事项的表决同意数未达最低表决权数,则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而其不成立的理由正是由于这些程序性要件的不满足,使得股东(大)会在决议时,无法形成意思决定机关,因而在欠缺这些条件时,我们认为该意思决定机关不存在,因而其违法作出的决议也是不存在的。

而当股东(大)会决议成立的事实已经存在时,法律才能在该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无效或是可撤销的效力评价,这才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评价方法也才符合法律的逻辑。那么对于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规定时,法律对其效力的评价为无效,笔者认为是适合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法律对于公司管理及运行做出了不同层次的规定,有些内容必须由法律规定,这些法定条件若不被满足,其最终结果将是自始、当然的无效。这些规定也是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安全以及公司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符合实际需求,也有利于对公司治理形成外部的监督。有些内容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法律还允许各个公司在该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约定,这样的规定既发挥了法律的监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公司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还有些内容是法律规定可以由公司在各自的章程中完全自由的约定。对这些内容,公司法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这样分层次的规定是十分合理以及科学的。因而,在这样完整的规范体系下,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决议内容无效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公司法赋予股东撤销权。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充分尊重了公司自治的原则。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内部的“宪法”,约束着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股东。因此,当股东(大)会决议违反公司章程时,股东享有保持其效力或使其归于无效的选择权。

而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以及决议程序违法的事项,公司法将其评价为可撤销,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决议程序违法的事项,当将其部分认定为可撤销,部分认定为不成立。具体如何区分呢?笔者认为,关于能够促成股东(大)会会议召开的程序性事项,都应当属于成立事项。只有在形成了决议机关之后,才可能形成决议。而可撤销中的程序性事项应当是在决议过程中与行使表决权相关的程序性事项。在这里笔者同意钱玉林教授的观点“事实上,决议不成立与撤销的界限在理论上应当能被划清,即决议不成立时,是因欠缺股东(大)会或决议成立的要件;而决议存在撤销原因时,股东(大)会及其决议都满足了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只是因股东(大)决议程序或内容上存在较轻微的瑕疵,影响了决议的公正性或正当性,使该决议处于可撤销的状态。”但遗憾的是,钱教授对于可撤销的程序违法与不成立的程序违法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更明确的区分。

结论

综上,笔者认为,若要建立完善的决议瑕疵评价体系,应当参照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体系,严格区分股东(大)会决议的成立与生效。对于股东(大)会不具备决议能力或资格以及欠缺成立要件的决议时,因其未形成决议机关,因而其作出的决议也是不成立的。然在满足了决议资格以及决议成立要件的前提下,法律应当进一步进行效力的评价。对于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认定为无效,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时,应当充分尊重股东的自主选择权,符合公司自治原则的要求,赋予股东对瑕疵决议的撤销权。对于决议成立后,若存在影响其持续有效的程序性违法事由时,法律也应当赋予当事人以撤销权。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32.

[2]张景霞.论股东会决议瑕疵撤销之诉[J],法制与社会,2008(7).

[3]钱玉林.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64.

[4]梁慧星.民法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10.

[5]高富平.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83.

[6]安辉、张金星.股东会决议效力确认诉讼若干疑难问题探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64.

篇15:工商局备案股东会决议

根据公司法及本公司章程,于2013年12月03人,由主持,形成决议如下:

一、基于公司经营不善,公司一直无法正常运转的原因,同意解散淮北市和君奕消防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二、成立清算组,成员为、、,其中为清算组负责人。

三、清算组在成立之日起10日内应当将清算组成员、清算组负责人名单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备案。

四、清算组成立之日起10内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及时制定清算方案,报股东确认。

五、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确认。以上事项表决结果:同意的,占总股数 100%

不同意的,占总股份弃权的,占总股份

股东(签字、盖章)

篇16:通州区工商局股东会决议格式

股东会决议(参考格式)

年月日在(会议 地址)召开了(企业名称)股东会,会议应到人,实到人,代表股权%,主持人,参加会议的股东在人数和资格等方面符合有关规定,会议以书面方式通知股东参加会议,会议形成决议如下:

1、同意(企业名称)变更名称为(新企业名称)。

2、(变更法定代表人)同意免去执行董事职务;选举执行董事。

3、(变更监事)同意免去监事职务。选举监事。

4、(变更股东)同意股东(原股东姓名或名称)在(企业名称)的货币(或实物、非专利技术等)出资万元占注册资本%的股权转让给(新股东姓名或名称)。

5、同意增加新股东、。

6、同意变更注册资本,由万元变更到万元。其中(股东姓名)以方式增加出资万元,(或新股东XX出资XX万元)。

变更后重新确认股权为:

股东以(出资方式)出资万元占注册资本%。

股东以(出资方式)出资万元占注册资本%。股东以(出资方式)出资万元占注册资本%。

7、(变更经营期限)同意(企业名称)经营期限变更为年。

8、同意变更经营范围,将原经营范围变更为:(以工商局核定为准)。

9、同意变更住所,由变更到。

10、同意股东的名称变更为:。11、同意变更出资时间到年月日。

12、同意股东变更出资方式由变更为。(注:以办理财产转移手续的非货币出资不得变更出资方式)

13、(变更经理)同意免去经理职务。选举经理。14、(设董事会)同意选举、、为董事。(董事会成员3-13人)

15、同意修改原章程。

股东亲笔签字:

年月日

篇17:工商注册:法人独资公司股东决议

XXX有限公司股东XXX有限公司于X年X月X日决定:

1、同意一次性现金出资XX万元,设立XXX有限公司,于X年X月X日前足额认缴完毕。

2、审议通过了《XXX公司章程》。

3、依据《XXX公司章程》,公司设董事会,设董事长一名,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委派XXX、XXX、XXX任公司董事。公司不设监事会,设监事一名,委派X XX任公司监事。

4、其他事项以公司章程为准。

法人股东(盖章)

XX有限公司

篇18:注销股东会决议 - 工商

关键词:股东会决议,决议无效,瑕疵,《公司法》

股东会效力确认之诉需要讨论的问题包含多个方面, 例如在原告资格问题上, 2016年稿在“股东、董事、监事”之外, 将2009年稿中的“公司职员”分别阐述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职工”, 另外增加了债权人的诉讼主体资格。主体资格的确认可作为一个独立问题进行讨论。这里在假设当事人身为有权提起诉讼的公司股东的前提下, 分析其诉请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的问题。

一、股东会决议无效情形概论

根据现有规定, 导致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只能是实体因素。综合现有做法, 股东会决议无效可归纳为两种情形, 一是《公司法》二十二条明确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二是决议内容侵犯股东实体性权利而无效。

股东会决议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这里的强制性规定, 应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例如在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0) 浙嘉商终字第429号判决中, 因涉案公司从事的是典当行业, 股东会决议增资使得股东出资比例不符合典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因此法院在认定时, 将其作为确认该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因素之一。在这一方面, 由于公司法和相应法律有明确规定, 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小。

关于决议内容侵犯股东实体权利而导致无效的情形, 因《公司法》未明确规定, 在实务中争议较多, 有的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合同无效…… (二)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规定, 有的适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关于无权代理的规定, 不一而足。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股东会召集程序违法是否有可能造成股东实体权利被侵犯的结果?2.股东实体权利被侵犯应当如何认定?这也是两版征求意见稿均需要解答的问题。

二、程序问题:关于瑕疵情形归类的观点分野

根据我国公司法, 程序问题只能导致股东会决议可撤销的后果, 而并不构成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原因。但在股东会决议做出过程中, 股东会召集程序、表决程序是形成完整、合法的公司意志的保证, 公司法对此采取了严格的表示主义的立法倾向, 强调了股东在表决过程中的表示外观, 也强调了股东会决议的生成程序, 在实践中, 股东以股东会决议未经合法程序做出为由诉请确认无效时有发生, 对此法院往往采取迂回的方式, 以论证程序不合法导致股东实体权利遭到侵犯为由, 确认决议无效。

例如, 在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 琼民三终字第1号判决中, 法院认为, 仅被告公司股东张某一人同意减少注册资本及变更股东出资比例, 不符合公司章程规定, 张某一人持股比例及表决权不符合公司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因此确认决议相关部分无效。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 苏审三商申字第0207号判决中, 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特别约定, 被告在原告表示反对的情况下, 利用多数决主导通过股东会决议, 亦被确认为无效。

在此基础上, 2009年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第四条将召集和表决情况、会议记录、决议签名等部分程序性问题直接作为判定股东会决议无效的依据, 但2016年稿将此条删去, 而将相关程序问题分别归入决议不存在、未形成有效决议和可撤销类别中。

分析新旧两稿改动的原因, 在于平衡公司法规定与实践做法的关系, 也体现了股东会决议瑕疵“二分法”到“三分法”的过渡历程。关于股东会决议瑕疵, “二分法”分为“无效”和“可撤销”两种情形, 例如我国;“三分法”则在此之外, 将“决议不成立”作为一种单独的瑕疵类型。晚近以来, 采用“二分法”的德国, 学说和判例普遍主张有决议不成立的存在及必要性, 《日本商法典》在1981年修正之前, 也采取“二分法”, 1981年修改时则承认股东会决议不存在为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独立类型, 这一做法也影响到了1984年《韩国商法典》的修正。在我国, 决议不存在情形在理论上得到承认, 在现有公司法规定下, 实践中将其按照无效处理。2009年稿第四条正文表述为“相关决议文件无效或者伪造的相关内容无效”, 注释内容则为“表见决议、决议不存在的处理”, 一方面意在承认现有“二分法”的稳定性, 一方面试图在此框架下, 肯定将决议不存在当作无效处理的实务做法。2016年稿则更进一步, 在原有的无效和可撤销之外, 将“决议不存在”和“未形成有效决议”两种情形独立出来, 并在第九条“决议效力的直接认定”中, 强调人民法院应当将这四种情形严格区分。在2016年稿中, 部分程序问题仍作为可撤销事由, 而另一部分程序问题则分离出来作为决议不存在或者未形成有效决议的事由。

从学术意义而言, 2016年稿更顺应国际普遍做法和国内实务, 且弥补了2009年稿同公司法原文的一处冲突, 即在公司法已经明确程序问题不可作为无效事由时, 2009年稿却做出了与之相悖的解释。2016年稿保持了公司法将无效事由限制在实体问题内、将可撤销事由限制在程序问题内的观点, 从这一方面, 这是对2009年稿的矫正;然而在另一方面, 2016年稿又在公司法规定之外, 自行新增两种独立情形, 从解释权行使的角度上讲, 通过司法解释来确定法律条文本不包含的概念, 难免有法外立法之嫌。

三、实体认定: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权衡

股东会决议是多数股东的意思合致, 股东通过其意思的正常表达, 旨在行使或捍卫其股东权利, 在此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 实践中往往从股东意思是否得到完整表示作为判定股东会决议是否侵害了股东的实体权利的重要依据。股东意思表示不完整的情况有:股东意思表示有瑕疵, 股东意思表示机会遭到排斥, 股东意思表示遭到背离。其中, 第一种情况构成股东会决议撤销的理由, 后两种情形则可能造成股东会决议的无效。

但是, 股东意思表示的真实有效并不足以形成股东会决议的最终内容, 股东会决议是股东的意思表示通过一定的投票规则集中后产生的公司意思表示, 从产生上具有复杂性。股东会决议无效的认定并不完全等同于合同法意义上的无效, 一方面, 股东意思表示受到股东会决议意思形成过程的制约;另一方面, 意思表示不完整并不完全等同于实体权利遭到了侵犯。股东会效力确认之诉旨在保护股东权益, 但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保障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亦是公司法的重要原则, 因此往往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对于一些具体问题, 在实务和学理上往往存在分歧。

1.股东意思表示遭到排斥

当股东个人的意思表示被完全排斥 (如签名被伪造, 未经通知等) , 但股东会决议事项与该股东个人权益无关, 股东会决议形成过程也合乎表决程序, 此时是否应当认定股东会决议无效?

否定性做法例如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2014) 二中民 (商) 再终字第1201672号判决中, 原告诉称被告股东会会议记录签字并非其本人所签, 请求确认该次股东会决议无效。法院认为, 该决议内容为变更注册资本、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选举和更换董事、变更营业期限和修改公司章程等内容, 内容合法, 未侵犯原告优先购买权, 因此并不符合确认为无效的法定条件。肯定性做法如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0) 浙嘉终字第429号判决中, 原告以被告公司未通知其参加股东会为由提起诉讼, 请求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法院认为, 被告公司明知原告为股权实际享有人, 未通知原告而作出决议, 违反了公司法第四条“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财产收益, 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因此侵犯了股东的实体性权利。

这种分歧也体现在司法解释四的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伪造签名问题, 2016年征求意见稿第五条第三项列出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只要签名是伪造的, 被伪造签名的股东或董事不予认可, 即可认为“未形成有效决议”;第二种观点认为, 只有伪造签名达到了影响股东会表决比例的程度, 才能认定为“未形成有效决议”, 换言之, 如除去被伪造签名的股东, 仍有正常的表决比例足以通过该决议, 就不能否认该决议的真实效力。

关于公司的通知义务问题, 2009年征求意见稿将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造成的后果按情况分别列入“无效”和“可撤销”中, 一般情形下,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 股东会决议应认定无效, 但原告股东参加了会议并投票表决的, 则属于可撤销情形。2016年稿删去了上述规定, 将通知义务归类为“召集程序”和“表决程序”的组成部分, 因此,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的后果仅为决议可撤销, 而不会导致无效。

产生这样分歧的原因, 在于保护股东意思表示与保护公司意思表示发生冲突时, 不同的倾向将导致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将公司决议形成过程视为单纯的意思表示的表达, 则可以适用民法相关规定;也有学者认为, 决议是将客观地存在多数的意思拟制为公司的意思, 只要客观存在正常多数的意思, 公司的意思即有效存在, 扣除有瑕疵的个别股东的意思表示, 导致欠缺必要多数时, 决议才存在瑕疵。因此, 从维护公司发展稳定角度讲, 如果扣除个别股东意思表达之后, 没有达到影响集体意思形成的严重程度, 也就没有认定其为无效的必要性。

2.股东意思表示遭到背离

股东会决议违背股东真实意思表示有如下两种表现:股东出席股东会, 对股东会决议明确表示反对, 且拒绝履行决议内容;股东未被通知参加股东会, 未实际出席, 嗣后对决议内容表示反对。

在司法实践中, 当股东既不同意决议内容, 又不行使股东权利, 或者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决议内容时, 应当认为股东会决议并未侵犯股东的实体权利。例如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5) 黔高民商终字第10号判决中, 原告主张公司增资决议侵犯其优先认购权, 法院认为, 股东既不同意增加注册资本, 在新增资本时也未主张按照其出资比例认缴出资, 公司增资决议并未侵犯股东的优先认购权。对于股东事后同意决议方面, 2009年征求意见稿和2016年征求意见稿观点一致, 只是在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

另有一种情形, 股东虽不同意股东会决议内容, 但自身存在过错, 则股东会决议有效。例如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3) 渝高法民申字第00738号判决中, 法院认为, 由于原告未履行出资义务, 经催告亦未缴纳出资, 股东会决议解除其股东资格, 是合法有效的。

四、后记

股东会决议无效的确认旨在保护股东的实体权利, 但亦必须注意保护股东实体权利、公司发展和保护善意相对方利益的平衡。从公司的内部关系上, 一方面, 相对于股东而言的公司的意思表达同样应得到保护。另一方面, 股东应当承担对于公司的义务;从公司的对外关系上, 一方面, 公司活动遵循外观主义原则, 当股东以行为做出了承认决议的外观并足以让第三人相信, 股东就不能以自己反对股东会决议内容为由要求确认无效。此外, 公司经营稳定和市场交易安全也是应当考虑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案例,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而决议转让股权, 一审法院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 而股东本人实际无力行使优先认购权, 在公司股权结构已经稳定的情况下, 二审法院采用了调解结案的方式。当然, 调解并不是最值得称道的解决路径, 但它至少体现了在股东会决议效力确认之诉中, 法院对各方利益综合考虑力求平衡的思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版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的差异性分析, 结合实际, 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但股东会效力确认所涉及的问题远不至此, 无论是在司法解释, 还是在完善立法方面, 都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季桥龙, 刘洁.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 项解释方法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81-84.

[2]蔡立东, 杨宗仁.论股东会决议撤销权的主体及其行使[J].当代法学, 2008, 22 (5) :80-87.

[3]赵心泽.股东会决议效力的判断标准与判断原则[J].政法论坛, 2016, 34 (1) :150-159.

[4]刘兰芳.公司法前沿理论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关于开展“我是党员我奉献,我是党员我光荣”主题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下一篇:领导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