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周 警示教育 心得

2024-04-15

陈杨周 警示教育 心得(共3篇)

篇1:陈杨周 警示教育 心得

剖析鲁炜案、“陈杨周”案心得体会

灰古镇宣传委员 姬道旭(2018年9月2日)

灰古镇党委以鲁炜案、“陈杨周”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学习,我通过反面教材的学习,认真反思,触动灵魂深处,几点体会如下:

一、对鲁炜案、“陈杨周”案反面典型的认识。“鲁炜、陈树隆、杨振超、周春雨”四人虽然违纪事实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毫无政治信仰、丧失理想信念、没有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从“鲁炜、陈杨周”案为反面题材,让我看到了当前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重而道远。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反面典型,案发前,都是省部级领导干部,直至案发,我们才发现他已经腐化变质,由一名党高级领导干部堕落为一名犯罪分子。“鲁炜、陈杨周”最初都是从不守规矩逐渐滑向贪腐深渊,他们把党的原则市场化、党内关系庸俗化、党性观念平淡化,触红线、乱规矩、理想信念丧失,不谈廉洁,乱了纲纪,最终被党组织清除出去,被人民唾弃。总书记说过:“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做为一名乡镇宣传干部,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更要以他们反面案例为鉴、自警自省、以案剖析,重新审视自己三观,提高思想境界,从点滴做起,真正做到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做一名合格的宣传干部。

二、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通过反思,我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有:

1、对待党内政治生活不够注重,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汇报成绩总是浓墨重彩,说问题避重就轻,奉行好人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也不去得罪,认为自我批评没有面子,不愿开展自我批评,批评领导和同事会影响团结,不敢开展批评。

2、为群众服务的宗旨观念不够牢固,与群众的联系不够广泛。对待管理对象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上工作比较多或比较棘手的时候,我性子比较急躁,态度不够和蔼,说话会比较僵硬,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3、思想有所懈怠,不敢担当。当工作繁多的时候,处于应付的心理,忽视了工作的积极、主动,降低了工作标准,满足于不出错万事大吉。缺乏担当,工作中有时会有畏难情绪,主动担当不足。

4、学习不积极、不完整、不系统,考虑问题不全面、不周到。经常是,学习规划做出来了坚持不到三天,总认为还有时间,导致学习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能从全局、多角度考虑问题,很少从群众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学习、对照、思考,我总结了下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1、理想信念有所松懈,作为一名党员,不够注重党内生活,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积极加强自身建设,不积极参与党支部建设,究其原因,还是理想信念有所松懈。

2、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宗旨意识就是看我们心中是否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做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是为人民服务,不能始终热情服务人民群众,不能经常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说明宗旨意识有所淡化。

3、党性锻炼不足。作为一名党员,降低工作标准,降低对自身是要求,不敢

担当,不愿担当,说明党性有待加强。

4、纪律观念有所弱化。学习不积极、工作不及时,执行力有待加强,说明纪律观念有所弱化。

四、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通过学习、对照、反思,我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我将努力改正。贯穿终身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修养,贵在自觉,重在锤炼。党性修养是指一个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磨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党性修养的过程,是不断克服人性弱点,超越自我的过程。坚持党性修养,要贯穿终身。

1、要加强学习。总书记指出:“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增强宗旨观念。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密切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列宁讲:“执政党最大最严重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应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希望长期执政,但能不能长期执政,不是取决于这个执政党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人心向背。

3、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作为一名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一定要牢记肩上的重任和使命,结合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以后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

篇2:陈杨周 警示教育 心得

一、多一点宽容, 抚慰学生的“玻璃心”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 我们在教学中只有以爱为基础, 才能使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 当我们面对那些问题学生时, 总是因为他们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气不打一处来。 比如, 两个学生闹事, 老师的矛头总会不自觉地指向问题学生。 的确, 这些孩子容易犯错误, 但轻率地定性其实是不公平的。 要知道, 这些孩子的内心往往是敏感的, 面对老师过多的指责, 容易使孩子把自己看扁, 造成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因此, 对这样的孩子, 我们更要多一点宽容, 抚慰他们易碎的“玻璃心”。

小赫, 在班级里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炸药包, 一旦发脾气就会对着桌子、椅子“拳打脚踢”, 进而对同学拳打脚踢。 当老师找他谈话时, 他高兴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情绪激动时对老师也骂骂咧咧。 诚然, 这样的孩子是不讨人喜欢的, 任课教师对他诸多抱怨, 年轻的班主任也束手无策。 当我们德育处看到这种情况以后, 决定协助正副班主任一起教育这个孩子。 首先, 与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对这样的孩子多一点宽容。 其次, 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的哪怕是再小的事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能置之不理。 再次, 对孩子不能抱怨, 对家长更不能抱怨, 一定要平心静气地与家长沟通, 了解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德育处单独找孩子多次谈心, 当我们得知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爸爸不要打他时, 我们不禁感触良多, 看来火爆的脾气与家庭脱不了干系。 我们和班主任一起接待了家长, 那天, 孩子又无故推同学, 理由:我就是看他不舒服。 我们与家长相约见面, 家长进了教室不问青红皂白就先给了儿子两个大耳刮子, 在班主任的阻止下才很不情愿地来到德育处。 怎么办?家长的教育肯定是大有问题, 但我们不能抱怨家长, 而是要他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于是我们沟通时以“孩子的心愿”为切入点, 家长初次听到孩子的心愿时很惊愕。 在此基础上, 我们心平气和地与家长沟通, 孩子很多时候犯错是克制不了自己, 那么家长先要做好表率, 努力克制自己, 然后才能要求孩子学会克制。 家长还算是个聪明人, 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有误, 承认自己过于急躁。 最后, 老师、家长与孩子约定, 只要孩子每天做到不惹事就是最大的进步, 每天向家长、老师汇报一次。孩子听到这个简单的要求时还有点半信半疑, 看到不像是开玩笑, 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降低要求, 放下所有成见, 以一颗宽容心对待孩子, 你会发现孩子没有那么“可恶”, 孺子还是可教的。

二、多一点表扬, 唤起学生的责任心

美国教育家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在研究孩子的积极教育, 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 通过鼓励和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孩子进步。 德困生最缺少的正是那一个鼓励或一句表扬。对于这样的孩子, 我们绝不能吝啬表扬, 哪怕是一点点进步, 也要无限放大, 让他知道老师一直在关心他, 唤起学生的责任心。

就拿小赫来说, 要彻底改变他惹是生非的毛病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反之, 短期内很有可能会出现屡犯屡改、屡改屡犯的现象。 当他又一次犯错的时候, 不在全班面前批评他, 而是冷静耐心地与他一起分析原因, 让他感觉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的成长和进步, 老师会长期持久地支持信任他。 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 同时要及时抓住孩子身上的优点, 用表扬束缚他蠢蠢欲动的手脚。 比如赫喜欢看课外书, 就让他管理班级图书角, 培养他的责任心。 看, 赫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图书, 他把图书角管理得井井有条。 班主任抓住机会进行表扬, 他的劲头更高了。 孩子有了事做, 体会到了价值感, 自然就会很开心。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 赫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善:语言文明多了, 与同学间的摩擦事件变少了, 在班级也有了几个玩得不错的同学。 由此, 我们相信, 用表扬代替指责, 用爱唤起学生的责任心, 孩子一定会朝着我们希望看到的方向前进。

三、多一点关爱, 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那么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 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问题学生更渴望老师的关注, 所以, 老师就要用这一份关爱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小奕, 曾经用笔戳人的眼睛, 任意躺在地上……可以说“无恶不作”。 班主任想尽了各种办法, 但都无济于事。 有一次班主任无意中看到了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那两个拥抱, 突然明白:其实这个孩子是有爱的。 于是, 班主任把他当好孩子来对待, 让他帮老师数本子、理试卷、把老师的东西送到办公室……当班主任把这些原本交给好孩子做的事情交给奕时, 发现, 所谓的“坏孩子”有了老师的关注, 他会更用心地做, 也能做得很好。 班主任偷偷跟他说:“好好干, 老师下学期让你做语文课代表。 ”孩子笑了, 走路都一蹦一跳的。 以前, 奕总是故意弄坏同学的笔, 有时借了也不肯还。 可现在, 有同学订正没有带笔, 他都会主动说:“我借给你! ”一个“无恶不作”的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 这难道不是爱的力量吗?

看来, 换一种方式, 温柔地对待孩子, 孩子也会友善地回报我们。 敞开心扉, 以关爱之心触动他的心弦, 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让他在教育的细微处, 体察到老师的一片苦心, 从而化为前进的动力。

篇3:陈杨周 警示教育 心得

可在我心中,她更像小说电影里勇敢正直的女主角,怀揣一颗爱国护国的赤子之心,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于阴暗低谷时从容坚定,在人生巅峰处仍不忘初心。而她思想深处所闪现的智慧火花和对华夏民族的一腔热情,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烽火年代她是共和国的儿女

陈杨国生原名杨国生,194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出生,故取名“国生”,寓意著“为新中国而生”。从那一刻起,杨国生便于共和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国生从小就跟着父母辗转大江南北,直到她10岁那年全家定居江苏南京。国生是家里兄妹三人中年纪最小的孩子,但学习能力极强的她中学时就考入了当时国内闻名的四大重点中学之一南京师范学院附中。然而,国生的青少年时代并不平坦。文化大革命的到来,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小家庭原本的幸福和宁静。国生的父母身陷囹圄,四年多音信全无。国生回忆说,“那个时候家庭的温情已不在,活得担惊受怕没有安全感,但心中却依然坚信着党和祖国。”

此后,国生作为知青下放到淮安农村。临走时,她自己收拾了两个别人用来装货小粗木箱,一个塞进了被褥和换洗衣服,另外一个则装了满满一箱子的马列、毛泽东著作。而当时基本上得不到其它书籍。她说,当时自己就是“抱着这些书,乘着木船,坐在船里的木条板凳上从大运河过去的,一坐就是两天两夜”。到达淮安之后,国生被分配到施河公社的生产队里务农。到岸之前在船上,公社的干部曾问过她有什么要求,她的回答却是“哪儿最艰苦我就去哪儿”。

在生产队里,国生是妇女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但她学活儿快又肯吃苦,总是抢着干,还时不时地为大家唱点小曲儿,所以村民们都十分喜爱她这个乖巧勤快的姑娘。“那段日子很苦,但很温暖”,她说,“比起城市里冰冷的家,农村没有歧视、没有监视、人人平等,村里人对我更像是一家人。”而那段日子,也让她深深体会到了新中国广大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疾苦,“冬天最冷的时候,村上最穷的一户全家人只有一套棉衣裤,冷得受不了。可是,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因为我对国家抱有信心。”陈杨国生说。

文革时期的动荡、学农岁月的磨练,不仅淬炼出她坚韧不拔的品质,也让她学会了尊重农民和各阶层的社会公平意识,以及用乐观、执着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困难的顽强勇气。也是在农村的几年,在黑夜昏暗的油灯下,她把那一箱子的书全部读完了。尽管有的是囫囵吞枣,但知识的无穷力量和对中国底层人民的深厚情感融合在一起,深深渗透进陈杨国生的血液中,成为她今后人生道路上巨大的思想和精神支柱。

投身教育进入澳洲教育领域

受十年文革的影响,陈杨国生只读过未满四年的中学、两年半的大学,经历了这一代人特有的曲折人生。但是,她从未放弃学习,几经辗转后,她在江苏教育学院负责起了海外教师的联络工作,接触的都是来华工作的各国教师。他们在带来国外的新思想和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也渐渐打开了国生对西方世界的认知。而此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让她与澳洲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年,她被江苏省教育厅派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教育部,与其它十多个国家选派的教师一起,负责编写语言、文化教材,并在各中小学作一些教学指导工作。工作中,国生很勤奋、爱钻研,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和拓宽知识的学习中。常常有人对她说“你是最棒的!”而国生却总是微笑回应,“谢谢。在中国,每个人都是这样。”

由于她出色的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她同时被墨尔本大学请去教学,并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尊重和一致好评。甚至在1986年初,维多利亚州教育部代表团访华时,将她这位持有中国护照、由中国政府派出的学者请进五人代表团,作为维多利亚洲教育部的正式成员来中国访问。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西方领导透明的工作作风、教育理念和民主的团队合作文化。在访问结束回国后,教育部长伊恩对国生说:“我们非常感谢你,帮助这次访问成功。你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和中国人。”

在澳两年任期满后,国生兴奋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国。当时,国外的生活条件比国内好很多,国生住的地方冰箱、空调、彩电样样齐全。可是,她却归心似箭,“当时我想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赶紧带回国,带到国内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去,心中只有一个迫切的信念—————救中国”,讲到这儿国生的情绪有一点激动。然而,她的系主任西蒙教授却把她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认真地对她说:“国生,你非常与众不同。你知道自己是多么出色吗?我已经六十岁了,我今后可以在任何一件事上失败,但一定会把你请回来!”国生谢过了教授,认真地说:“我很高兴回国去,我要好好地为中国的发展工作。还有,在中国,有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人,我只不过是百万分之一而已。”恰恰是她嘴边常常说起的这句“百万分之一”,一次次地向当时尚不了解中国的西方世界和西方人传递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为中国赢得了尊重。

果然,1986年底,距离陈杨国生回国不到半年时间,她就接到澳洲方面聘书,成为墨尔本大学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聘请的中国大陆背景的教师,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个奇迹。在先生的鼓励下,1987年初,她再次回到了墨尔本,决定继续充实自己,换一种方式“曲线救国”。于是,她拼命地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硕士学位。她说,“那个时候每一天都很忙禄,常常吃晚饭时,就趴在书桌上睡着了。但有趣的是,凌晨大学还亮着灯的办公室里,大都是中国学者。”一盏盏窗灯,映着天上的繁星,点缀着墨尔本大学校园的夜晚,更代表了那个年代海外华人的精神。

1990年初,她被一所高职学院“挖”去,任英语中心主任。1993年始,她受聘为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语言部主任,次年发展成语言系,任系主任,也是澳州大学中第一位中国大陆背景的系主任。当时系里总共只有两百多名半日制的语言、翻译类学生。仅3年后,这个系发展到多达二十多个语种、各类学生达三百多人的当时亚太地区最大的翻译教学基地。如今,翻译专业已独立成系,而她所带领的语言系,到2014年底,各类学生及国内外来培训的专业人员已进四千人,经费逾四百多万。

龙腾四海她是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先驱

屈指一算,陈杨国生在澳洲已经工作生活了30个春秋。她活跃在澳洲的教育、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受到了国际社会和人士的尊重,并已成为澳洲公民。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她告诉自己和朋友:“当我成为澳洲公民时,我也决定自己要成为一个自觉的国际公民。”她用行动践行了“爱国”二字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国际观,为促进中澳广义上的宏观教育、大文化及多个领域交流尽心竭力、不知疲倦。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是澳大利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府之一,语言系更是如此。国生把培养下一代成为国际化、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定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她引导学生们认识亚洲、全球、更深入了解中国。2001年起,她用争取到的联邦政府奖学金,将挑选的优秀学生送到中国的大学,进行为期半学年的学习,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国社会的进程和发展。她要求学生在华进行“贡献型的学习”,并鼓励他们与中国师生、人民交朋友。在她的努力下,次年该项目被确立为“澳大利亚青年使节团”项目,形成了该大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

在工作中,她与各国驻澳的外交使节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1993年年初,中国教育部汉办委托她建立了澳洲第一个汉语水平考试中心。21年来,她带领自己的团队持之以恒,团结进取,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在国家汉办的两次评比中,均获“海外先进考点奖”。西班牙政府依托她的系,建立了澳州第一个“西班牙资源中心”;日本政府也把“日语水平考试中心”从老牌驻悉尼的主办者手中撤出,转到她的系里;希腊政府为支持她的希腊语教学,十多年不断派出经验丰富的教师;她的系主办印尼语文化日,印尼驻墨尔本总领事帅所有外交官亲自全程参与并予以高度评价;而在维多利亚州语言顾问委员会以及维多利亚州德语委员会中,她也是唯一一名亞裔委员,她在每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总能使大家耳目一新。大家常对陈杨国生说,是你的领导使语言系的工作步步成功。而她却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对方,她很幸运,拥有一支最优秀的、有创造力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非常出色,大家尽职尽责,团结合作,引领着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国际化的语言、文化教育事业。

陈杨国生还十分关注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而她自己最喜欢的教学项目之一,便是为中国的高级管理、领导人才的培训工作。这项工作从1996年起每年都会开展,目的是为中国培养国际性的领导人才。在赴澳参训者中,包含了从中央到地方,国家部委、省、市各级的高级领导,涉及财政、教育、民政、民族事务、传媒、社会福利与发展、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每次主持培训时,面对台下坐着的这些“特别的学生”,国生都会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明天改变和前进做些什么,“哪怕只是改变一个人、前进一小步”。

作为澳大利亚江苏会的会长,国生一直无私奉献、热情支持着本社团的各项事务,并注重与和其它华人社团合作,开展大型中华文化活动,促进华人社团在海外的发展,多年来她帮助了许多留学生和在澳华人渡过难关。而在早期,中国政府在墨尔本还未设立总领馆时,担任学者、学生会主席的陈杨国生,就组织当地中国学者精英以及留学生联合华人各界人士,利用欢度中秋、国庆、春节的机会聚集在一起交流。她说,澳大利亚的华人应是一个整体,我们团结互助共进退,而江苏会就是要给更多的有中国背景的人有家的感觉。2014年,南京承办了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在各国的传递以网络传递形式展开。她组织起维州各大学的澳中青年会、澳洲青奥委员会及其他多个华人社团与澳大利亚南京总商会同仁一起,在联邦广场的支持下,一呼百应地举办了海外最大的网络火炬传递活动。当天,中、澳青奥旗帜在几百名参与者手中挥舞,澳洲青奥运动员代表、维州上议院议长都参加了火炬传递。“支持澳青参加青奥,让青奥和南京走进澳洲”,让更多的青年了解青奥精神、加强交流和友谊是她组织这次活动的重要目的。为此,她还多次接受澳洲国家广播电台、国家民族广播电台和其他主要媒介的专题采访,并通过大学讲坛,把青奥和中国的精神、国际化的体育和文化传到社会各界。

2014年中,她的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筹划首次在澳洲联合举办“重审全球核秩序”的国际研讨会,拟聘请美、澳两国最具权威的核战略、裁军方面的专家出席。当大学主办这次研讨会的教授兴奋地把消息告诉国生时,她问:“你准备请中国专家吗?" 对方给了否定的回答。国生立即单刀直入地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核大国、联合国五大常务理事国之一,维持亚太和国际安全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你们的会议连中国都不请,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澳美研讨会,何以称得上是全球会议?”这位从未去过中国的教授随即接受了国生的建议,请她去中国选聘专家与会。这样,经过三个月的准备,中国国防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决定派出两位专家。就这样,在今年(2015年)一月的研讨会上,各国老、中、青专家学者的发言和争辩中,中国的声音清晰而频繁。对大多数与会专家来说,是第一次面对面听到了中国的立场,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尽管美国的一些专家仍持有“中国威胁”论点,毕竟中国代表的参与是“历史性的一步”。很多代表会间、会后对中国代表的观点表示钦佩,对他们和国生表达真挚的敬意和感谢。会议还未结束,国生即开始了新的筹划。她向大学校长、各国专家们明确提出:“应该让这个会议常规化,把下次会议搬到中国去。”她清楚的知道,国际政治的复杂。不了解中国或不愿意了解中国的专家必定会导致误判和对本国政策的误导,造成国际事务的混乱、不安或是更严重的后果。她同时坚信,通过自己和同仁的不懈努力,各国的专家间的直面挑战,对各国间政策的透彻了解、澄清是非、稳定大局会起重要作用。她说:“这就是我(们)作为国际、全球教育者的义务和职责。”有两位年轻的博士研究生会后给她写信,说听了她和中国代表的发言,急切感到应该亲自到中国去,了解中国社会才能懂得中国的政治。而三十年的辛勤浇注,她在澳洲培养的国际型学生中,不少已经成为自己领域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为本国、为中澳的发展、为更大的世界而努力。

陈杨国生的这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她远渡重洋,但饱含着对中华母亲的款款深情;动荡的青春、报国的热情,在那个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社会里成就了她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胸怀。如今,年过六旬的陈杨国生依然是位“工作狂人”,而她却时常对身边的中国、华人朋友说:“中国是条巨龙,而我们就是巨龙身上细小的鳞片,龙腾四海,龙鳞落处片片都会闪光。”是啊,华夏巨龙的子孙无论身在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拥有散发着金色光芒的人生。

上一篇:我问我自己作文下一篇:助孩子长高的饮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