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虎添翼还是画蛇添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探讨

2024-04-18

如虎添翼还是画蛇添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探讨(共2篇)

篇1:如虎添翼还是画蛇添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探讨

信息化管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MRP、ERP、CRM、CIMS这些古怪缩写我们几乎全都认识,那么究竟有多少中小企业从这些信息化管理工具中获益?又有多少企业真正理解营销管理的信息化?

探讨1,为什么要信息化?

表面看起来大部分企业已经不怀疑信息化的价值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很多大企业)没有认真考虑信息化,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完全是“跟着潮流走”。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状况,同企业自身发展历史、企业价值观念、同行的信息化实践密不可分。

目前信息化在国内企业界尚未取得惊人成绩,但我们依然要强调“漠视信息化发展就是等死”。因为长久的生命力和随需应变的能力始终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市场发展与营销信息化将无法割舍。通过信息化快速反应和决策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突围的先机。尽管中小企业有足够的理由为逃避信息化辩解,但有如下问题是企业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

首先是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中小企业从几个人起家发展到一定规模,从一个区域市场发展到面向全国市场,领导者不可能继续事必躬亲,这就引发了管理悖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种状况源自于“人管人”的传统管理思路和手段。

其次是规模与效率的矛盾。企业规模小时能够很快决策许多事情,但壮大之后,往往一个并不复杂的事情反复开会讨论没有结果,企业的决策效率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参与决策的人员增加了,而每个人掌握的信息或数据也更不完整,难以达成一致。完全按照传统管理指导企业实践将难以规避这个矛盾。

第三,服务与成本的矛盾。理论上任何一个客户都需要企业提供完善的产品或服务,但提高服务水平将增加成本,可能导致企业无利可图,特别是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主导的今天,仅凭人的经验已经难以权衡服务水平与服务成本制作间的度。

探讨2,ERP还是CRM?

我们可以肯定企业营销的信息化势在必行,不存在“做与不做”的选择――因为“漠视信息化发展就是等死”。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何种方式何种工具来实践企业营销的信息化。

就目前而言,国内流行三类营销信息化方案。

第一种直接加载在ERP平台之上,归属于整个“企业资源管理计划”平台。ERP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精益化”管理工具,它能够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实现“供应者”、“生产者”、“销售者”主要相关信息的共享,从而缩短供货周期、精确生产计划,从企业内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实施ERP首先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一款优秀的ERP系统的造价在百万以上),其次需要较长的开发和培训周期,还需要专门的设备及维护人员,最重要的是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目前并不需要,

第二种则是独立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实现对客户及其资源的“远程管理”。很显然,CRM是一种围绕客户的销售管理平台,你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实现对销售数据的统计、对业务人员的督导管理、对客户信息的电子化管理。这样的信息平台造价适中(复杂的CRM造价在二十万以上),培训相对简单。

第三种则是较为简单的电子汇报系统,为的是实现同营销人员的“远程交流”。这种系统类似于一个企业内部的BBS,可以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远程交流,这种系统造价低廉(如果你愿意可以找在校学生来帮你做,造价甚至可以低至四位数),几乎不需要培训,当然它能够实现的仅仅是“信息交流”而已。

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们主张“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因而我们反对盲目的上ERP项目,也不主张建立复杂的CRM,更不主张用BBS来解决管理问题。在中小企业营销信息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推崇“BBS+简单CRM”的方式。这样一套电子报告系统只需要投入不到十万,就可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对业务人员的远程管理以及简单的信息汇报,并且BBS式的汇报系统将使培训和系统管理变的简单。

探讨3,信息化难以驾驭?

从前文中我们知道,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动机不纯”和“选择工具失当”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难以驾驭”。这正如一位不会骑马的人纵使拥有千里良驹也可能落于人后。

国内花巨资建设ERP系统的企业很多,拥有CRM的中小企业也数不胜数,但是真正能够将信息平台充分运用并创造价值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应用企业惰于在软件上投入。真正的软件并非光盘上所刻的数据和程序,而是软件的运用。国内很多企业愿意购置设备定制软件,但是往往忽视在系统安装前后的软性投入:在信息系统建设前期惰于对企业的系统需求进行周密的分析,在信息系统安装后又惰于对人员进行详细的培训。这导致了信息系统的成品无法真实的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相关人员对信息系统缺乏操作能力等。

其次,大部分软件企业缺乏“非软件行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知识。事实上目前国内大部分软件企业对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销售流程缺乏足够的认识,更难以把握未来趋势,因而他们只能完全按照应用企业提出的要求来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甚至以一种模式来应对不同的企业。这就导致了软件设计者与软件使用者的脱节。

因此,实质上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固然重要,但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更加重要。在中小企业营销信息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营销咨询+软件提供”的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咨询将不仅使软件使用者和软件设计者更加清楚企业的内在系统需求,而且能够为软件使用者提供更为长久的和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包括对成员进行培训、对流程进行改进等等)。

作为软件公司应该努力将自己提升为一个咨询公司――不是向企业销售软件而是向企业提供某种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并且帮助企业在对该方案进行实践!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25-84608070,电子邮件:hefw@163.com

篇2:如虎添翼还是画蛇添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探讨

就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来说, 它属于经济运行和经济联系一般形式的范畴, 不属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 即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而是中性的。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证明:

(1) 从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来看, 它不具有社会的属性。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 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产生了市场经济的萌芽。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最终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 商品经济也因此进入了发达阶段, 即市场经济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化生产范围的日益扩大, 也必然要求逐步建立市场体系, 使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形式。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虽然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展, 但它却是产生于商品经济, 对市场经济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的社会化, 因此, 不能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2) 从市场经济的一般作用来看, 它不带有社会的属性。市场经济推动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不断深化, 推动着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利用价值规律, 使每一个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降低成本;市场经济通过部门、行业之间的竞争, 可以实现全社会以至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市场经济作用的发挥, 显然和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因此, 从市场经济的作用看也不能把市场经济说成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虽然市场经济是中性的, 但是它却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能够独立存在、运行, 而必须依附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上才能存在、运行。因此, 作为运行机制的市场经济与社会基本制度的关系, 应该是:第一, 市场经济不可能脱离社会基本制度而独立存在, 必然同某个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与资本主义结合, 便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结合, 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 市场经济是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 它必然要受到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

在描述未来社会时,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形态。他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 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 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 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 因为这时, 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 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 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 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 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 许多人便认为, 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 传统社会主义所建立的经济体制是实行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机制, 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之上的。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物质基础不够雄厚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社会制度上, 社会主义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 但社会生产力的现实发展状况却决定了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 作为与自然经济相对立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 其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生产活动, 生产的产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马克思说:“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 但产品并不能成为商品……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 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二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各个生产者经济利益上的独立性。各个生产者经济利益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各个生产者之间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 如果想获得对方的产品, 必须在等价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交换。而且, 生产者之间不同种、不同质的劳动不能直接用时间尺度去衡量, 也不能直接进行交换, 只能通过市场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 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共同的劳动价值尺度进行交换。市场经济所体现的是各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互利、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这两个条件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存在的, 即社会主义国家也能和市场经济结合。上面已经论证了市场经济是中性的, 其本身不带有阶级属性, 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些, 邓小平同志才在不同的场合宣传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 而且应该发展市场经济。

在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指导下, 我国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 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987年10月, 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 进一步确定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飞跃。1993年12月,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全面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和具体任务。2003年10月,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具体部署。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支配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的一条主线。

事实证明,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的, 成功的。

现阶段, 认为社会主义只能与计划经济相联系, 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社会主义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说法已日渐式微。然而, 另一种声音却在社会中占有很大市场, 即新自由主义。这种观点宣扬市场经济是万能的, 认为改革开放中的问题都可以用发展市场经济来解决,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无须在其前加上“社会主义”。

所谓新自由主义, 产生于西方, 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其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私有化和自由化。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观点, 任何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放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解除外汇管制, 消除贸易壁垒, 使国有企业私有化, 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 实现经济自由发展和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国际垄断集团非常欢迎这种理论, 大肆吹捧它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 并鼓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 新自由主义在兴起的同时, 也由学术理论而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成为资本主义向外输出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价值, 其显著标志就是“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放大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 强调公有制会使经济变得更糟, 社会主义必然导致集权, 国家干预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主张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 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解新自由主义, 随后这种思想便迅速在我国蔓延。每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问题, 这些所谓的新自由主义者便指出是我国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市场不够充分自由所致, 必须让市场自己解决问题, 要求实行私有化, 宣扬市场经济万能论。其实质就是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全盘西化, 改变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已被证明是不适合我国的。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旦中国全盘西化, 搞资本主义, 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 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 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 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 只能靠社会主义, 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 总是行不通。”

正是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我国领导人才一再强调在发展市场经济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1993年8月, 江泽民同志在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 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简要地说, 就是要把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者不能割裂, 也不能偏废。”1994年江泽民在天津考察时, 再一次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就会走向资本主义。”他针对某些人提出的为什么市场经济前面要加“社会主义”四个字的问题, 特别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 这并非多余, 并非画蛇添足, 而恰恰相反, 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 就是点明了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

时间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路是正确的。当然, 这条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 我们必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只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完善市场机制, 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 我们必会取得巨大成就。

摘要:经过三十年的改革, 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 自改革至今, 围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相结合的争论就一直存在于学术界。由于这个争论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加之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偏差, 致使很多人对我国现在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迷惑, 以致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加上“社会主义”四字只是画蛇添足。针对这种观点, 江泽民同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一文中指出,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 这并非多余, 并非画蛇添足, 而恰恰相反, 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 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如虎添翼还是画蛇添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探讨】相关文章:

上一篇:的早退检讨书下一篇:2018化工实习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