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秦岭活动方案

2024-04-09

保护秦岭活动方案(通用6篇)

篇1:保护秦岭活动方案

西安市莲湖区金光门小学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计划

随着《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施行,西安市“依法保护秦岭,共建美丽西安”为主题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拉开了帷幕,做为西安市的市民我民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了确实做好相关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发挥学校环境教育的作用,做到环境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有课时、有教案”,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相关环保知识,加强师生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让师生知道一些环保法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到与学习科学知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三结合。

二、活动实施

1、组织健全计划落实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教师落实好环保教育、环保校园建设等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2、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1)通过黑板报、宣传条幅、LED屏等形式,进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宣传,贴近生活举办“水与自然”“我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等绘画、手抄报展示。

(2)通过班会课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进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增进大家对环保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发挥金荷之声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有关环保知识的渗透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环保行为和意识。宣讲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环保知识。通过宣传促进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

三、美化校园改善环境质量

1、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环境保护重在平时,卫生保洁落实到班级,班级再落实到小组。建立定期的突击检查评比制度,班级卫生保洁区天天检查,一周一次评比表扬记载及时资料齐全。

2、各班级定期出好环保主题黑板报,积极开展队员喜欢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

3、绿化学校环境,学校将投入部分资金美化学校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

总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努力,积极开展秦岭保护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师生“保护大秦岭珍,爱魅力西安”生态意识。

莲湖区金光门小学

2015年3月

篇2:保护秦岭活动方案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被称为中国的脊梁。钟灵毓秀,巍峨壮观的秦岭,蕴藏着中国生态密码和人文密码。在地理上,大秦岭是中国腹心、中国绿心。在功能上,大秦岭是中国绿肺、中央空调。它是中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秦岭四宝”──朱鹮、羚牛、大熊猫、金丝猴

秦岭不仅分隔了黄河和长江,形成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更滋养着自强不息、内敛厚重的黄河文化,凝铸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的气魄和胆识。秦岭的重要,不仅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也体现在独特的生态系统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几何时,在终南山下拥有一处院子、一套房子是多少西安都市人的梦想。秦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我们共同的“父亲山”,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不让她受到破坏和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秦岭生态问题:

一、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

二、无证或证照不齐全非法生产、违法采石采矿,三、野生动物环境受到破坏。

篇3:浅析秦岭北麓的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开发,保护,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与气候的天然分界线, 也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横贯中国中部, 绵延甘肃、青海、陕西、河南等数省, 气势磅礴, 蔚为壮观。由于它位于中国的中部,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它的存在与否决定了中国的气候的布局, 因此得名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

秦岭北麓旅游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仍很严重。在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带, 一些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和景区开发项目, 未经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即开工建设, 违规乱建现象比较严重, 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城镇乡村普遍缺少环境保护设施, 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造成环境污染。毁林开荒、盗砍林木、偷猎珍稀动物、采挖药材等常有发生。二是规划相对滞后, 管理无序。一些景区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和长远规划, 管理无序现象突出。导致村民乱建房屋, 随意摆摊设点, 放牧和坟地烧纸, 乃至引发火灾。在环山路沿浅乱建农家乐、娱乐场、开挖鱼塘和沙石场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上有不少自助旅游者, 随意深入山区探险观光, 引发森林火灾。上述情况, 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 也影响了旅游带的整体景观和形象。三是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底蕴, 赋予陕西“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称号, 诸如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古城墙等知名的人文旅游资源, 陕西近年的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凭借这些资源打响品牌的。但同时也遮盖了陕西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陕西的自然资源, 一直掩盖于人文资源之下, 从而导致了形式上的旅游产品种类单一, 后继产品的开发不足, 致使产品结构没有形成持续吸引力。

“十一五”末期国务院下发了41号文件, 标志着旅游业已经从第三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来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黄金期, 也是陕西省旅游业转型攻坚期, 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精神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进一步保护大秦岭, 建设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在目前国际旅游大发展的新形式下, 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机遇, 如何改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规划相对滞后、管理无序的现状, 如何改变游客对陕西旅游“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的观念, 核心在于如何开发和保护好秦岭北麓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 让游客既能领略它的自然魅力又能感受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

首先、要在保护中开发, 决不能盲目开发, 要按照“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旅游理念, 突出“尊崇自然形态、体现人文关怀、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思想, 整合资源, 优化资源, 长远规划, 合理布局, 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

其次、要着重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二是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三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以规划为指导, 以项目为抓手, 切实利用好、保护好秦岭北麓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

再次、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这就要求秦岭北麓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旅游景区评估制度, 对生态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 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 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开发规划, 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景点开发, 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 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项目开发, 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秦岭北麓的生态问题, 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秦岭北麓旅游景区, 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才能使秦岭北麓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第五、做好长远整体规划, 高起点规划, 打造特色旅游景区, 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秦岭是名山, 也是陕西的旅游资源宝库, 特别要充分利用七十二峪口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要制定长远规划, 分批逐步实施, 条件成熟的地方先实施, 达不到标准或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坚决不做, 杜绝盲目开发, 无度开发, 做好规划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和陕西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当地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道路建设, 在妥善保护生态资源、原居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 建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以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温泉康体旅游,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

第七、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 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 确定了利益主体, 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 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旅游景区, 是原汁原味的, 这一人文资源与当地的生态资源是协调的, 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 让他们获得了利益, 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 自觉地进行保护。

近年来, 随着秦岭北麓环山旅游公路的相继建成, 以及与其并行的西潼高速和西宝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 秦岭北麓各旅游景区应利用自身极为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 开展相互连接、大力宣传和广泛推介工作, 充分挖掘终南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 重塑集历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迅速推动秦岭北麓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秦岭北麓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将为陕西的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区域, 有利于丰富和提高陕西旅游产业的内涵和档次, 进一步强化陕西旅游省份形象, 改变陕西旅游品牌单一化的局面, 为陕西旅游产业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增加一个新的引擎, 同时也为陕西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茂松, 张明娟.景观生态学[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职晓晓.长安区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陕西教育学报.

篇4:保护秦岭活动方案

关键词:活断层 西秦岭北缘断裂 活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25-01

一、F1断层东段特征

1.本文主要研究F1断层东段(宝鸡——拓石镇),该段长约50km,走向大致沿东西向。

2.对F1断层东段进行野外调查,测量断层各出露点的断层面产状,可知F1断层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倾向北,倾角变化较大,总体为48~54°,如西庄西北F1断层露头,断层面产状为333°∠54°。局部可达60~70°,如拓石镇东北沙地里沟F1断层露头,断层面产状为22°∠66°。在白垩纪地层中有一正断层大致与F1断层平行发育。

3.该断层为一逆冲断层,为一先压后张的张性断面,F1断层东段主要表现为变质岩逆冲到白垩系砂砾岩之上,如赵家庄南F1断层露头,上盘为震旦系片麻岩,下盘为白垩系砂砾岩;三寺村北公路旁F1断层露头,上盘为泥盆系变质片麻岩,下盘为白垩系砂砾岩。断层带有断层泥,糜棱岩和碎裂岩分带,挤压明显。

4.F1断层东段长约50km,规模较大,地形上表现为宽度200余米的负地形(垭口)沿断层走向分布。对断层带宽度进行调查,可知断层带宽约20米,个别地段甚至可宽至40m。

二、F1断层东段活动性评价

活断层,是指现今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人类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曾经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要对断层的活动性进行评价,首先要对断层进行活动性鉴定。活断层的标志有很多种,项目工作区F1活断层的鉴别标志主要有地质标志、地貌标志、断层带上建筑物破坏标志、水文地质标志及地震标志。

1.地质标志

(1)直接错断第四纪地层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可知,我们查明了几个典型的F1断层剖面,可知F1断层东段有错断第四纪地层的现象,如西庄北上梁上F1断层露头,错断了Q2黄土。说明其活动性较强。

(2)基岩与第四系地层直接接触

在F1断层的多个出露点处均可见到基岩与第四纪地层直接接触的现象,比如在王家坪以北500米处的山坡上可见F1断层出露,上盘为片麻岩,下盘为砂砾岩,上覆第四纪坡积物未被错断。

2.地貌标志

(1)“山从平地起”,地形对比强烈

西秦岭北缘断裂(F1)的北面为渭河盆地,南面为西秦岭山脉,形成强烈的地形对比。

(2)负地形(垭口)沿断层带呈线性分布或形成平直延伸的沟谷

活断层的强烈活动,特别是地震,会产生一系列的地面变形。西秦岭北缘断裂带(F1)上一系列的垭口呈线性分布,证明其活动性较强。发育于白垩纪砂砾岩中的正断层在地貌上形成黄土沟槽,清楚地反映出其活动性。

(3)断层带附近常见到滑坡

由于断层带岩石比较破碎,在断层带附近常有滑坡发育。如在盘山公路旁F1断层带上发育的一滑坡,滑坡仍处于运动中,将公路挤压形成裂缝,滑坡体上岩体松散,并发育有裂隙,滑坡规模中等,宽 60~70m,高20~30m,滑坡后壁呈圆弧形,公路位于滑坡东侧,后壁高约7~8m,滑坡坡角约46°。

3.断层带上建筑物破坏

根据野外调查发现,在汶川地震中,F1东段断裂带上的建筑物破坏严重,对新民村2组房屋破坏统计发现,该组有15户房屋出现裂缝现象,其裂缝基本沿断层走向(290°),老房屋裂缝一般贯穿到屋顶,新房屋产生微裂缝。

4.水文地质标志

项目工作区活断层的水文地质标志主要是泉水沿断层带呈线性分布。在西庄北西800m断裂带西侧约20m处有泉水出露,水量不大;三寺村北公路旁断层带有泉水出露,为下降泉,流量不大(图3—13);西庄村北上梁上F1断层带上也有泉水出露,水量大。

5.地震标志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有过多次强烈运动的超壳型深断裂带,同时又是一条强震孕育带。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在这条断裂带上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其中6.5级以上地震4次,说明其活动性较强。

从以上各种标志可知,F1断层东段有切入第四纪地层的现象,其活动性较强。

三、结论

本次工作主要对工作区范围内存在的主要区域性活动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 (F1)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本文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活断层实际调查资料,阐述了西秦岭北缘活动断裂(F1)东段(宝鸡——拓石镇)的分布、产状、性质和规模,并对其活动性进行了鉴定。可得结论如下:

1.F1断层东段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倾向北;倾角变化较大,总体为48~54°,局部可达60~70°。

2.F1断层为一逆断层,为一先压后张的张性断面,F1断层东段主要表现为前震旦纪变质岩逆冲到白垩纪砂砾岩之上,断层带有断层泥,糜棱岩和碎裂岩分带,挤压明显,而白垩纪地层中有一正断层与F1断层平行发育,但规模较小。

3.F1断层东段规模较大,地形上表现为宽度200余米的负地形沿断层走向分布,断层带宽20余米。

4.F1断层东段有切入第四纪地层的现象,其活动性较强。

参考文献:

[1]汪豫忠.活断层研究现状及其展望综述[J].地震学刊,1993(4).

[2]景彦君,张以晨,周志广.国内外对活断层的研究综述[J].吉林地质,2009,28(2).

[3]柴建峰.河北平原活断层评价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9.

[4]滕瑞增,金瑶泉,李西候等.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J].西北地质学报,1994,16(2).

篇5:保护秦岭活动方案

秦岭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是重要生态屏障。然而,一些人在秦岭北麓私建上百套别墅,破坏山体,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甚至削平山坡,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近日,陕西召开大会,部署开展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这一问题,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批示,展现出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从秦岭北麓的违规别墅,到洞庭湖畔的超级矮围;从千岛湖饮水保护区违规填湖,到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突出矛盾,之所以常常演化为顽瘴痼疾,就在于山水草木、林田湖海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利益。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总想着赚快钱,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那就是在为短期利益透支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换句话讲,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看到更远的将来,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不是非此即彼、二选其一,而是一枚硬币不可切割的两面。同样是秦岭北麓,在浅山区有一座天留村,曾在历史上小有名气,然而一度发展滞后。近年来,当地大力开发天留景区,打造森林公园、薰衣草园、农家休闲体验园,打响了“山水桥南,天然氧吧”的名号,当地人说,“没想到金钥匙就藏在山上的林子里、溪流中”。这说明,要把生态理念转变为绿色发展的思路,还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探索。只要肯下心思、善找门路,就能搭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避免走牺牲环境的老路,蹚出兼顾生态与发展的新路。

于山水之间发现新的出路并不难,难就难在斩断陈旧发展模式的利益链条,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在实处。近年来,在中央环保督察的整改报告中,“主体责任”“政治责任”成为高频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到河长制、湖长制的建立和完善,压实主体责任、悬起追责利剑,成为推动地方践行环保政策的有效制度保障。去年7月,中央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严厉追责,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也为各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敲响警钟。方此之时,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前所未有,关键是地方在执行时要扛起主体责任,确保政令贯通、实现上下对称。

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因个体破坏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消极后果,会被社会中的每个人所分担,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正因如此,无论是一个地方还是某家企业,都不应该抱有“收益是我的,污染大家担”的侥幸想法,也不应该产生“让别人保护,自己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正因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意识,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真正把环境保护当成全局的事来办,并承担起自己在全局中的那一份责任,才能用每个地方的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篇6: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三章 植被保护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六章 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交通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 城镇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旅游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及开发和其他各类建设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东西以省界为界,南北以秦岭山体坡底为界的区域。具体范围由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确定。

第三条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统筹规划、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

秦岭范围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辖区内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指导设区的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

(二)审查涉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省级专项规划;

(三)调研秦岭生态环境状况,提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建议;

(四)协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政务信息平台系统,发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公告和相关信息;

(五)研究确定和申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六)组织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

(七)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由省长担任,其机构设置及具体工作职责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秦岭范围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可以设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第六条 秦岭范围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旅游、文物、公安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秦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种质资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国有林场、自然文化遗存等管理机构,做好其管理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七条 秦岭范围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对所属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八条 秦岭范围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协调和指导下,建立区域协作、信息共享、预警应急、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机制,共同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根据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建立综合执法机构,也可以由县级行政执法部门在乡(镇)派驻执法人员组成联合执法机构,或者依法委托有关保护管理机构进行执法。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以及秦岭范围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秦岭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恢复、矿山环境治理等有关秦岭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

省人民政府和秦岭范围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统筹各类资金,用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依法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建立生态损害赔偿机制,依法追究损害秦岭生态环境行为人的赔偿责任。

推进生态环境直接受益区与秦岭生态产品供给区建立区域间横向补偿机制;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对破坏、污染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第十一条 建立多元化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用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资助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科技、林业、农业、水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促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等科技成果的应用。

第十三条 报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网络以及文化、教育等有关单位应当结合每年世界各类环境保护日,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舆论监督。

第十四条 鼓励村(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实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建设活动进行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应当公布投诉、举报方式,方便公众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受理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向投诉人、举报人反馈。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六条 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应当组织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旅游、文物、公安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和本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依法编制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应当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保护的重点区域、主要任务、治理措施等内容,划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的范围,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绘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分区规划图,并向社会公布。总体规划可以根据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按照规定程序予以修订或者对分区规划范围作出调整。

秦岭范围内设区的市根据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设区的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可以严于本条例有关区域划分标准具体划定保护范围,报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审查,依法纳入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县(市、区)依据省、设区的市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设区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审查。

编制、修订或者调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负责按照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确定的分区规划,设置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的保护标志、标牌、界桩。

第十七条 秦岭的开发建设活动应当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涉及秦岭的各类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应当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并依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各类专项规划之间应当相互衔接,逐步实行多规合一。

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以及按照专项规划进行的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的,应当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涉及秦岭开发建设的专项规划,应当经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上级人民政府认为下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专项规划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要求的,可以责成其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八条 下列区域应当划为禁止开发区,不得进行与保护、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严格依法予以保护:

(一)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

(二)饮用水水源地的一级和二级保护区;

(三)秦岭山系主梁两侧各1000米以内、主要支脉两侧各500米以内或者海拔2600米以上区域;

(四)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与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集中连片,需要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区域。

第十九条 下列区域,除城乡规划区外,应当划为限制开发区,在保障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生态恢复、适度生态旅游、实施国家确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国防战略建设项目:

(一)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准保护区;

(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植物园、国有天然林分布区以及重要水库、湖泊;

(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文化遗存;

(四)禁止开发区以外,山体海拔1500米以上至2600米之间的区域。

第二十条 秦岭范围内除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以外的区域,为适度开发区。

在适度开发区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提出秦岭产业发展政策,制定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第二十二条 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或者防灾避险、抢险救灾需要,确需对秦岭相关区域采取封闭措施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临时封闭措施,除紧急情况外,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植被保护

第二十三条 秦岭范围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封育保护、退耕禁牧、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秦岭的生态环境。

第二十四条 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秦岭植被保护。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落实天然林、天然草甸保护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做好保护工作。

国家划定的秦岭天然林保护范围,不得擅自变更。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生态保护的要求,制定封山育林、禁牧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封山育林、禁牧区域的四至范围、封育期限,并设置界桩、标牌,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六条 封山育林、禁牧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垦、采石、采砂、取土;

(二)采脂、割漆、剥皮、挖根及其他毁林行为;

(三)放养牛、羊等食草动物;

(四)损坏、擅自移动界桩、标牌;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秦岭二十五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当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鼓励在二十五度以下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没有退耕的,应当修建梯田或者采取其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十八条 秦岭范围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植树造林,将植树造林成活率纳入考核目标。秦岭范围内的单位应当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完成义务植树的任务。

秦岭飞播造林所需经费,纳入省级林业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第二十九条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禁止经营性采伐。

列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内的天然林和坡度在四十六度以上的森林以及秦岭山系主梁两侧各1000米及其主要支脉两侧各500米以内的森林,严禁采伐。

第三十条 省林业、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编制秦岭湿地、天然草场保护的长期规划,制定外来物种入侵对秦岭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预案,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秦岭范围内的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合理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控制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在秦岭进行建设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制定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二条 秦岭范围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林区防火责任制,制定森林防火应急方案,落实防火责任,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应当加强对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监测和检疫,及时通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发生信息,采取措施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入。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三十三条 秦岭范围内的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编制涉及秦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应当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

第三十四条 在秦岭调度水资源,建设水电站、水库等,应当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保障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生态平衡。

涉河蓄水、拦水工程设施,应当保证生态基流量,修建水生动物洄游通道。

第三十五条 秦岭范围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治水质污染,防止水资源枯竭,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

第三十六条 建立秦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可以与其他功能区重叠。

秦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秦岭范围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跨设区的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的市人民政府协商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秦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设置标牌、界桩。

秦岭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的管理,按照国家和本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有关规定从严执行。

第三十七条 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运载油类、粪便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通过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通过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确需通过的,应当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报公安部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并通知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三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控制秦岭范围内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应当与水体功能容量相适应。设区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拟定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并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 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秦岭水质状况的监测,发现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或者超过水体功能容量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治理。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四十条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野生动植物种类、分布情况,依法编制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并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应当包括对秦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经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四十一条 秦岭范围内的县级以上野生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或者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对秦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秦岭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地档案。

县级以上野生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秦岭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对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野生动植物,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必要时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

第四十二条 秦岭范围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在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具有特殊保护、科学研究价值或者代表性的湿地以及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天然林区,重要的自然遗迹,建立自然保护区或者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置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第四十三条 在秦岭范围内,禁止以下危害野生动植物的行为:

(一)非法猎捕、杀害或者非法采集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破坏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地及其环境;

(二)在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使用污染其生息环境的农药;

(三)使用非法工具或者非法方法猎捕其他野生动物;

(四)损坏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五)擅自引入或者放归外来物种;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危害野生动植物的行为。

第六章 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十四条 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秦岭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等情况,编制秦岭矿产资源开发专项规划,并纳入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在秦岭新建、扩建、改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应当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开发专项规划的要求。

秦岭范围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提高矿山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第四十五条 禁止在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禁止开发区、第十九条(一)(二)(三)项规定的限制开发区范围内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已取得矿业权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组织退出。

严格控制在第十九条第(四)项规定的限制开发区勘探、开发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和规范在适度开发区进行开山采石等露天采矿活动。

第四十六条 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措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集中贮存、处置尾矿渣等废弃物、污染物,并达标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不得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已建成项目采用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管理权限责令限期改造、停产或者关闭。

第四十七条 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当依法承担治理和赔偿责任。

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不履行治理责任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承担,无法确定责任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矿山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

第四十八条 在秦岭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场地修复评估方案,依法经设区的市或者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当依法及时足额存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用于本单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的费用支出。

第二节 交通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十九条 在秦岭进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选线,坚持边建设边整治边恢复,避免或者减少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秦岭新建、改建、扩建的国省干线公路,应当经省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十条 在秦岭进行交通设施建设应当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对建设周期长、生态环境影响大的建设工程实行工程环境监理。

施工单位应当对取料场、废弃物堆放场进行有效治理,做好道路两侧绿化,不得向河道、湖泊、水库等水体倾倒废弃物,不得修建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进行其他影响河道行洪的活动。

第五十一条 在秦岭进行交通设施建设时应当采取措施,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

封闭式道路建设应当采取修建野生动物通道、过鱼设施等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

第五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区内的道路设计及施工方案应当经其批准设立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第三节 城镇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十三条 秦岭范围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

第五十四条 严格控制在秦岭进行房地产开发。

在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不得进行房地产开发。

在适度开发区进行房地产等各类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城乡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同意,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第五十五条 秦岭城镇乡村建筑物及环境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当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并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对秦岭范围内的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应当依法严格予以保护,保持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第五十六条 在秦岭进行各类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五十七条 秦岭范围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制定并组织实施移民搬迁计划,科学合理安排、确定移民安置点,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已经实施移民搬迁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应当限期拆除,恢复生态。

第五十八条 秦岭范围内的城镇应当建设、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供排水等公共设施。乡(镇)人民政府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应当组织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统一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设施。

第五十九条 在秦岭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不得新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在适度开发区扩建、改建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符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的要求。

第四节 旅游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第六十条 秦岭范围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的秦岭旅游专项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符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六十一条 在秦岭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进行旅游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由其管理机构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经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审查后,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报批。

在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规划建设索道、滑道、滑雪(草)场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十二条 秦岭的旅游景区、景点应当科学设计,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

对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有损害的旅游景点和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整改、关闭或者拆除。

第六十三条 秦岭范围内的县(市、区)应当对乡村旅游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乡村旅游经营集中的地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加强乡村旅游公共厕所、垃圾生活容器、垃圾集中处理场所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对生活垃圾和污水统一处置。

第六十四条 秦岭旅游景区、景点应当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对产生的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置;对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污水达标排放。禁止随意弃置和排放生活垃圾、污水。

在秦岭旅游景区游览线路以外或者没有道路通行的区域,组织开展穿越、登山等旅游活动,应当事先依法向县级以上体育部门备案。

进入秦岭旅游的人员,应当遵守有关森林草原法律法规和景区管理的规定,不得乱砍滥挖、非法捕鱼狩猎、非法野外使用明火、随意丢弃废弃物以及其他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六十五条 秦岭旅游景区、景点应当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旅游观光车及其他服务设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秦岭禁止开发区进行与生态功能保护无关的生产和开发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取缔,对单位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植被破坏的,应当承担治理费用。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三倍的树木,可处毁坏林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运载油类、粪便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通过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通过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运输危险化学品,未经公安部门批准的,由县级以上公安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勘探矿产资源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予以警告,可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开发矿产资源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向河道、湖泊、水库等水体倾倒废弃物或者有其他影响河道行洪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在秦岭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以及未经批准在适度开发区进行房地产等各类建设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恢复原状,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因同一生态环境损害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其依法承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

第七十三条 依照本条例第六十六条和第七十一条规定对单位作出一百万元以上、对个人作出十万元以上罚款处罚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依照本条例其他规定对单位作出五万元以上罚款、对个人作出三万元以上罚款处罚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七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秦岭生态环境和资源破坏等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应当编制规划、实施方案而不编制或者弄虚作假的;

(二)指使、授意或者放任分管部门,对不符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建设项目,违反规定审批的;

(三)不履行法定监督管理职责或者监管查处不力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八章 附 则

上一篇:男宝宝一百天祝福语下一篇:春姑娘是魔术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