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摄影发展历程

2024-05-07

婚纱摄影发展历程(精选9篇)

篇1:婚纱摄影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1839年8月19日,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1842年5月5日,德国的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赶赴现场拍摄照片,后仅存一幅,这次拍摄被认为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至此,世界新闻摄影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新闻摄影则晚了半个多世纪,总体来看,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解放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一、解放前阶段

1.摄影术的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开设照相馆,摄影术传入,标志着中国摄影术的产生。1860年,意大利人F.A.比托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最早拍摄了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北京的照片。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陆续拍摄了修复后的天津大沽炮台和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些军工企业及其产品的照片。这是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新闻照片。1884年中法战争中,提督刘永福大败法军,广州《述报》曾于同年3月27日将“用西国映相法拍得刘提督小像”印成单张随报赠送。

2.新闻摄影术的早期阶段:1900年照相铜板制版技术传入中国,铜板照片影 像逼真,是报刊图片宣传的的一大革新。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出版《民报》,刊登革命先驱孙中山、邹容、秋瑾的肖像和时事照片。1906年中法“南昌教案”交涉过程中,北京《京话日报》曾在 3月29日发表南昌知县江召棠被法国传教士杀害后的遗体铜版照片,揭穿了法方推卸罪责的谎言。

3.新闻摄影中期阶段:辛亥革命成功后,以新闻为主要手段的画报、摄影周刊开始出现。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李白贞出入战地拍摄照片, 从战争开始到停战议和,没有中断。所拍《革命军占领蛇山轰击衙署时之写真》、《瑞督逃匿之兵舰》等照片,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被当时许多报刊转载。起义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报纸纷纷发表起义照片,宣传革命。仅同盟会在上海出版的《警报》,在不到4天时间内,就刊出有关革命军在武昌与清军作战的新闻照片10多幅。1912年创刊的《真相画报》为国内最早出现的画报。而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则创造了中国画报史上的一个高潮。这时期刊登的照片,主要为重大历史事件新闻和重要任务照片,新闻性强,图片更清晰。而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员,许多新闻工作者被迫害,新闻摄影事业停滞不前。

4.新闻摄影发展阶段:随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星期,我国新闻摄影状况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有一批爱国人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出形象生动有很强纪实性的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大批出现是从 20 年代开始的。1926年前后, 北伐军总政治部开始设随军摄影员。同年,天主教人士马相伯主编的《天民报图画附刊》开始招聘“特约摄影记者”。1927年《时报》设照相室,并刊出署名“ 时报唐僧摄影”的照片,1928 年又聘请郎静山、蔡仁抱为“摄影记者”。例如《新华日报》等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时刊登新闻照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闻摄影有较大发展。许多报刊开始重视新闻照片的作用,画报以新闻照片为重要内容,报社也纷纷征聘摄影记者。上海《时报》、《申报》、《新闻报》(中国),北京《晨报》、《世界日报》先后出版图画周刊、特刊。《良友》、《时代画报》等大型画报都大量刊用新闻照片。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如1919年五四运动、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京汉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广州沙基惨案、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等,各报都刊有大量新闻照片,起了唤起民众、鼓动革命的作用。当时, 拍摄这些新闻照片的,除各报社少数摄影记者外,还有许多是各地同情革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和照相馆人员。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新闻摄影非常活跃,报刊上出现许多摄自抗日前线的反映抗战情景的新闻照片。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北京、上海各报也刊出许多有关这一运动的摄影报道,有些新闻照片还被一些刊物用作封面照。同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限于条件,只有很少的新闻照片记录实地情况。直到1936年美国记者E.斯诺进入陕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才通过新闻照片得到反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进一步发展。1937年 8月至11月间,上海先后有20种画报以新闻摄影反映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生动情景。许多画报刊载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及新四军开赴前线,深入敌后,胜利作战的新闻照片,极大地鼓舞了民心。1938年,武汉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用缴获敌人的 140余幅照片出版16开本《日寇暴行录》,揭露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1938年1 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也刊登了不少鼓舞抗战的新闻照片。1942年 9月,美国新闻处出资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周刊, 结合中国战场特点,用新闻摄影、文字与漫画, 宣传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介绍中国军队的抗战情况。

到全国解放时,中国共产党为人民革命的摄影事业建立了一支近四百人的摄影战士队伍,这些摄影战士拍摄的照片时效性强,现场性强,主题突出,讲究构图和用光。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摄影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摸索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为建国后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建国后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建国后中国新闻摄影相较于解放前有七大显著变化。

1.摄影记者队伍发展壮大: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办的一些画报,只有屈指可数的随军摄影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筹备建立新闻摄影局。1950年3月25日,新闻摄影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负责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领导机构,也是第一个肩负对内对外发稿的新闻摄影机构,编制有新闻摄影处、记者室、制作科、通联科、资料科,并编辑出版《人民画报》。1952年,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央决定撤消新闻摄影局,把《人民画报》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把新闻摄影处、记者室等部门划归新华社,担任对内对外的发稿。1952年4月1日,新华社正式成立了新华社摄影部,仅摄影记者就有170人之多,分布在总社和全国、全世界的各个分社。新华社摄影部及全国各个分社的建立促进了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许多报刊社也相继从无到有地配置了摄影部(组、科)、图片组,在编采人员中增加了摄影记者的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报刊业大发展,据1998年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数字,全国(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共出版报纸2053种,其中全国性报纸有211种,省级报纸824种,地市级报纸858种,县级报纸160种,全国发行期刊7999种。全国总共大约有摄影记者10200多人。正在发展壮大中的摄影记者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闻宣传中的一支生力军。

2.摄影装备今非昔比:战争年代,随军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很简陋,有一些是通过在敌占区的地下党组织购买的,有一些是从敌方缴获的。正是这些简陋的摄影器材,为我们摄下许多十分珍贵的历史镜头。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以画报社随军摄影记者为主组成的开国大典摄影报道组,又用这些简陋的照相机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篇章。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量少而简陋的摄影器材早已跟不上社会主义建设中报纸宣传的步伐。于是,老报社、新报社、画报社和新华社摄影部在增加摄影记者的同时,逐步添加摄影器材。开始时,有的是经过香港转口的德国造“蔡司”单镜头折合式相机、“禄莱”120相机和“徕卡”135相机,也有的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进口的“卓尔基”135相机。后来,有一些报社从日本进口了“卡侬”,就是现在的“佳能”。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又有一些报社和画报社从德国、日本进口了“哈苏”、“林哈夫”、“玛米亚”、“尼康”等相机。这时,我国照相机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许多报刊社从上海、江西、北京等照相机厂购买了“海鸥”、“凤凰”、“东风”、“红旗”等国产相机。绝大多数报刊社、包括新华社、中新社已经更新了摄影器材,照相机从单纯的机械结构转向机械加电子装置,从手动操作发展到自动程序。现在,有许多摄影记者已经用上了数码相机,摄影装备的数字化时代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数字化摄影装备极大地解放了摄影记者后期制作的繁重劳动,大大提高了新闻摄影报道的时效。

3.新闻摄影报道篇幅大大增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报纸很少使用新闻照片。翻开那时的《人民日报》,除重大节日外,平时很少见到新闻照片。到了50年代中后期,报纸上新闻照片才逐步多起来。《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月才刊登125幅照片,平均每块版刊登0.69幅,没有照片的版面有134块版,占总版面的74.4%。而50年后的今天,还是这张报纸,月刊登量已达到518幅,比1949年增长414.4%;平均每块版刊登1.73幅,比1949年增长250.7%;没有照片的版面比1949年下降了62.4%,没有照片的一版已经不存在了。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上刊登照片的常见尺寸是一栏、一栏半宽,而两栏、两栏半宽的照片就算是大照片了,并且在125幅照片中,还有许多是一英寸大小。可是现在,两栏半的照片还是小字辈,常见尺寸大多为三栏、四栏、五栏。从《人民日报》看全国,报纸在刊登新闻照片的量和尺寸上,变化是非常巨大的。4.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闻摄影理论:建国初期,由于对战争年代随军摄影记者深入生活、深入新闻现场,在观察中发现、选择、抓拍的优良传统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加上新中国的新闻摄影刚刚起步,采访拍摄的实践尚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系统的新闻摄影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进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得以落实,新闻界开始了改革。1981年,首都新闻学会组建了新闻摄影学术组。1983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经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学会的有识之士切实感悟到“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意义。

5.涌现出大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1949年10月1日陈正青的《开国大典》,11月30日时盘棋的《重庆解放》,1950年5月的《解放舟山群岛》,9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951年齐观山的《斗地主》,1952年高亚雄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林志常的《修筑康藏公路的军工们风餐露宿》,1955年钱嗣杰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1956年侯波的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上《刘少奇作政治报告》,1957年梅村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盘棋的《画家古元下放农村》,1958年吕厚民的《志愿军回国》、韩荣志的《志愿军与阿妈妮难舍难离》,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1964年6月孟庆彪的《毛泽东、刘少奇等检阅军事训练》,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8月吕相友的《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孟昭瑞的国庆节上《毛泽东与李宗仁》,1968年李振盛的《学习毛主席著作“表忠心”》、1972年杜修贤的《周恩来机场迎接尼克松》等等。这些作品是共和国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骄傲。宽松的舆论环境为新闻摄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层出不穷。6.新闻摄影报道成绩卓著:1949年8月,中宣部就委托全国政协会议筹委会新闻处成立新闻摄影科。《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在一版刊登毛泽东等7张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的大照片,二版刊登50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小照片;10月2日一版刊登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朱总司令阅兵和升国旗3张照片,二版刊登4张照片,四版刊登6张照片;10月3日四版《人民画刊》刊登12张照片;4日一版刊登4张照片,四版《人民画刊》刊登17张照片,大规模地、形象地报道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与之相关的重要活动,给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当时的新闻摄影局派出曹兴华、钱嗣杰、葛力群、袁苓、杨溥涛等组成的战地记者组,赴朝鲜前线采访。后来又有部队和新华社的韩荣志、吕厚民等摄影记者到朝鲜前线采访。他们为国内报刊发回大量的战地实况新闻照片,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弘扬了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中,内地各报刊、新华社、中新社相继派出精兵强将,组成多个临时报道组、报道团,其中摄影记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许多摄影记者还带去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前所未有的传输速度,把回归时刻的世纪经典瞬间和庄严、隆重的场面,在第一时间从现场传回国内各媒体,并通过网络传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那张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时降下英国国旗的“政权交接”的照片,已成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永久写照。在1998年伟大的抗洪斗争中,全国各报刊陆续派出许多摄影记者奔赴长江沿线和东北、内蒙古抗洪前线,以顽强的抗洪精神采访拍摄战斗在第一线的抗洪军民。各报刊不惜篇幅地突出运用摄影报道,像《工人日报》连续在一版刊登5个整版照片,其它报纸也编辑画刊、开辟专栏,或者在一版、要闻版大篇幅刊登抗洪照片,运用新闻摄影告诉人民抗洪前线的真实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可以说,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新闻摄影报道也有一份功劳。在1999年关于科索沃的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更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从战争序幕起,新华社就批准了驻德国的年轻女摄影记者黄文的请求,进入南联盟采访,后来,他们又增派了胡海昕,同时将刘宇派到阿尔巴尼亚在外围摄影采访。《人民日报》驻贝尔格莱德文字记者吕岩松,在完成文字报道任务的同时,也拍了许多照片。特别是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炸死我3位新闻记者后,吕岩松和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把侵略者的野蛮暴行统统拍摄下来,并及时传回国内。全国报纸以空前的速度和篇幅,大量、详尽地报道了这一严重事件以及全国、全世界的反映,尤其是刊登的大量现场新闻照片,以及《目击暴行棗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战地新闻摄影展览》,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侵略者的真面貌有了清醒、深刻、彻底的认识,激发了人民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7.展望未来,竞争是新闻摄影发展的推进器: 新闻摄影是在与报纸文字报道、电视图像报道的无数次碰撞、竞争中发展自己的。其中电视对新闻摄影的冲击最大。中国电视新闻自6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新闻摄影产生影响,70年代造成威胁,到了80年代中后期,电视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普及,电视新闻直接冲击着新闻摄影。全国新闻摄影界在感受到这种强大冲击的同时,扬长避短,知难而进,拍摄出大批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为新闻宣传增添了光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90年代以来出现的网络媒体,使全世界的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在振奋的同时,也感到了不安。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网络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以及它的实时性、参与性、交互性等特点,对传统媒体造成新一轮的、更为强大的冲击。新世纪即将到来,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竞争是一种刺激,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催化剂。面对这种强大的冲击和竞争,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加紧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养和综合素质,把激烈的竞争当做功率强大的推进器,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新闻摄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日益完善,新事物、新风貌、新成就不断出现。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要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关注现实,记录伟大的时代,用新闻摄影去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新闻摄影的责任。新闻摄影的发展必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篇2:婚纱摄影发展历程

“光辉的历程”庆祝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篆刻、设计比赛方案

公文 “光辉的历程” 庆祝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篆刻、设计比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和“五四”运动92周年,迎接平顶山学院第二届党代会和第一届团代会,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百年奋斗历程,颂扬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引导广大师生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共同营造兴国、强校、敬岗爱业的良好氛围,给艺术爱好者一个充分展示其热爱事业、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平台。

二、活动主题

“光辉的历程” 庆祝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篆刻、设计比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主办单位:共青团平顶山学院委员会

承办单位:艺术设计学院团总支

四、征稿对象

1.诚邀全校从事书画、摄影及艺术工作的师生及爱好者积极参展。

2.诚邀校领导创作书法作品积极参展(作品参展不参评)。

五、征稿内容及要求

征稿内容:

分为书法类【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绘画类【国画、西画(素

描、水粉、水彩、丙烯、油画)】、篆刻、摄影和工艺美术五个大类。

征稿要求:

⑴参赛作品主题、风格不限,内容健康向上,符合当代大学生形象;创作出正确反映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和共青团建团八十九周年来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及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美好生活的优秀作品。作品力求艺术精湛,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⑵参赛作品须本人创作,不可代书、代画,严禁盗用他人作品参赛(一经查出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并通报所在单位),如有侵权学生本人担负相关法律责任,主办单位对此概不负责。

六、作品规格

书法篆刻类:书法类作品形式不限,行、草、篆书作品需附上释义,软笔书法作品不超过4尺宣纸,硬笔作品不超过8开;

绘画类:作品不小于8开纸(国画作品长不超过4尺),素描作品不超过2开;

摄影类:摄影作品胶片作品最小为12寸,彩色、黑白作品和组照(最少4张一组)均可,作品可以进行调整,但不能改变现实原貌,电脑特技作品概不接受,作品上须注明拍摄地点、时间,同时配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五十字以内);摄影类电子档统一发送到艺术设计学院公共邮箱:pdsussjx@126.m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工艺美术类作品规格不限。

七、参赛办法

参展作者需将作品装裱后参加初评,作品背面注明作品题目、姓名(以身份证为准,禁用笔名、化名)、单位(学生请详述至班级)、职务(教师或学生)、联系电话。

所有作品需在2011年4月30日前,送达大展组委会指定地点。教师组交至艺术楼A108办公室,联系人:段x  ***;学生组以院系为单位交至艺术楼A117办公室,联系人:王x  150x7118,郑x13x77631

此次大展不收取参展、评审、退稿等费用。主办单位对参展作品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及宣传权。凡寄送件作者,均视为已同意并遵守本征稿启事的各项规定。大展组委会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凡涉嫌抄袭、模仿他人的作品,一律取消参评、展出资格,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作者负责。

八、展出日期、地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011年5月26日,艺术楼展厅。

九、展出规模

本次大展预计展出入选作品150件,其中20到30件一等奖作品将报送至河南省师范大学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大赛。

十、奖项设置:

篇3:论中国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历程

(一) 30年代一批报道摄影师, 为中国图像的历史留下

了珍贵的图片, 他们所具有的光亮应该成为烛照黑暗的指引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 淞沪会战爆发, 8月28日, 日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炸死候车妇孺二百余名, 整个车站沦为一片废墟。当时任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中国摄影记者王小亭在现场目睹:一个满身是血的幼儿坐在铁轨上号啕大哭。他用最后一点电影胶片拍下了这一瞬间, 这些胶片, 画面放出来只有十几秒, 于是他截取其中一个镜头, 成为这幅震惊世界的照片。10月4日, 美国最有影响的《生活》杂志在“海外照片”栏目发表了这张从电影胶卷中截取的照片, 宣称已有1.36亿美国人目睹了这一画面。

(二) 从《晋察冀画报》到《人民画报》的历史

《晋察冀画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以图片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媒体, 诞生于1942年7月。这本画报是中国新闻报道摄影的重要文本。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闻报道摄影完全沿着《晋察冀画报》奠定的方向发展。《人民画报》继承了《晋察冀画报》的宗旨, 成为服务于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体。影像的政治化成为1949年至70年代末的重要特点。这一时期在中国摄影史上有位重要的摄影家沙飞, 沙飞是革命新闻摄影的开拓者, 是《晋察冀画报》的创始者。

(三) 革命年代的影像方式

50年代———六十年代的图片:新闻摄影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赢来的春天只是短暂的,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之后, 中国很快陷入了反右、大跃进直至文革这一系列政治运动之中, 新闻摄影事业也陷入其中, 无法自拔。这个时期的报道摄影都有一个模式化的套路, 个人消失了, 个人生活消失了, 不仅是在影像或文字里消失而且是在实际生活中基本消失。这一时期的影像特点是:1.集体化的群像:一切以集体而非个体的面貌出现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每一个人并非先以个人身份得到肯定, 而是以集体中的一分子得到肯定。2.模式化的语言:45度的侧光拍摄人物肖像, 逆光拍摄工厂热气腾腾的情景, 农村的丰收影像是庄稼加喜悦的笑脸等等, 从题材到摄影语言, 都有一套模式。这一套模式化的形态, 体现了革命年代的理想化状态。3.单向度的表达。

(四) 新时期以来的新闻摄影

新时期的划分是从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 这个历史的划分意味这中国一个特定政治时期的结束与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的新闻报道摄影是在这一时期以后逐渐地、较为正常地得到发展。

1.1976年“四·五”天安门事件是专题新闻报道摄影的萌芽:1976年北京民众自发在天安门悼念周恩来总理。参加天安门悼念活动的一些年轻人:吴鹏、鲍乃庸、李晓斌、罗小韵、王立平等用相机记录了这次运动。这些照片虽然也来自于政治, 但是, 由于拍摄者是一些来自民间的非职业的摄影记者, 他们凭着社会责任与正义, 朴素而且忠实地保留了历史记忆, 后来做摄影研究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把这次运动中的摄影作为中国新时期的开始。

2.80年代以后的新闻报道摄影:80年代中期以来, 摄影对于社会生活的直接。对于纪实摄影的提倡, 以及新闻摄影队伍中年轻的摄影记者们对于新闻摄影改革的推动, 以及一批职业摄影记者的摄影实践, 成为新闻报道摄影发展的直接动因。同时, 由于《现代摄影》、《摄影》杂志对国外摄影家马克里布、玛丽爱伦马克等纪实摄影家的介绍, 也对中国摄影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期是新闻报道摄影挣脱摄影服务于政治模式的时期, 是开始像西方摄影学习, 努力与世界摄影接轨的时期。但是, 在这个时期里, 新闻报道摄影在题材的突破以及叙述方式上还显稚嫩。

3.90年代初, 在陕西举办的《艰巨的历程》摄影大奖赛中, 柳军关于南疆战争的报道成为中国新闻报道中具有突破意义的影像。柳军几乎是第一次传达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令人们直视真实。柳军的这些图片几乎是第一次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但是这样的场面与西方关于战争的报道相比, 仍然非常温和。它仍然还是没有直接的表现, 只不过多了些动态和一些与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战争图片有所不同而已。

(五) 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历史高峰

80年代末以后, 以运动似的方式开展的摄影活动逐渐沉寂, 摄影家进入思考阶段, 纪实摄影与苦难结缘和冒险的天性, 以及西方摄影标准对中国摄影家产生的影响, 刺激着一些摄影家开始去闯题材禁区。这种对于苦难以及边缘人群的关注开始于80年代末, 90年代后期因为媒体的介入而发展到高峰:关于精神病人、弱智儿童、残疾人群、妓女、吸毒者的拍摄几乎成为另一种时髦。

1. 由浅至深的转变———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社会生活和事物

例如: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在中国当代史中成为首个因为图片影响政府决策和大众良知的案例。解海龙的影像并不那么引人注目, 但是, 他的拍摄内容引人注目。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希望工程成为唤起社会良心的社会事件。

2. 伦理支持下的工作方式与价值观的转变———重视图

篇4:摄影美的历程

本回韩老师将重点说说摄影美的七个历程:

第一个历程:记忆之美

第二个历程:画意摄影

第三个历程:自然主义的摄影实验

第四个历程:纯粹摄影

第五个历程:记录动态,表现动势美

第六个历程:现代主义摄影

第七个历程:数码摄影

工作室一角 达盖尔摄

对现实的忠实纪录——记忆之美

诞生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最早的照片,无论是尼普斯的《窗外景色》,还是达盖尔的《工作室一角》,给人的巨大震撼的是其对现实的忠实记录能力。“不需经过画家的手,就能把身边的景物原样表现出来”。人们惊喜于摄影真切的记忆之美,有的人甚至爬上屋顶,仔细地查看瓦片的数目是否与照片上的相符。结果自然令人狂喜。这种记忆之美成为摄影追求美的第一个里程碑。人们热衷于拍古建筑、拍名人、拍异地风情,因为其真切生动、准确无误而倍加追捧。

不像照片——画意摄影

但是,这种美学观很快受到奚落与嘲讽。认为绘画才是艺术,才有美。摄影是科技,末流画家没有出路才去搞摄影。虽然都是平面造型,但是照片与绘画绝对不能平起平坐。

许多摄影家为此愤愤不平,他们竭力在照片上表现出画意,以“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为追求目标。大家熟悉的英国摄影家罗宾逊拍摄制作的《弥留之际》和瑞典摄影家雷兰达的《人生的两条道路》,在当时都很有影响,更因为被皇家和画家肯定,所以摄影家们认为这些作品是摄影成为艺术的宣言,是摄影已经成熟的标志。一时间,画意摄影蔚然成风。这是摄影追求美的第二个里程碑。

《利物浦的早晨》(英国约翰斯顿摄)不仅拍摄,而且用画笔、橡皮在照片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画意效果。

利物浦的早晨 约翰斯顿摄

写实表现自然美——自然主义的摄影实验

对于摄影这种对绘画亦步亦趋的模仿,一些有觉悟的摄影人提出了异议。以英国的爱默生为代表,他们认为,追求画意,充其量只不过是绘画的奴婢,而不能成为主人。摄影作品了不起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影像。他们提出:“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们认为:“摄影之美在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自然美的形象。”这些观点对当时画意盛行的摄影界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许多摄影人开始探索不加判断、不加思考的自然主义的摄影实验,这是摄影追求美的第三个里程碑。

自然主义风行了十几年,这位提倡自然主义的爱默生在1891年出版了一本设计有黑框的小册子《自然主义摄影的灭亡》,正式声明放弃他创立的自然主义摄影观。他认为,自然主义摄影缺乏选择、思考、典型、个性,因而有时给人以美感,但局限性非常明显。

画意摄影美、自然主义摄影美,这两种追求应看作是前车之鉴,是重要的教训。美追求不是摹仿与搬用,而是在审美理想观照下的创造。有人说,爱默生出尔反尔,反复无常,我却认为他是位了不起的先知先觉者。画意摄影成风时,他看透了画意摄影一味摹仿绘画抹煞了摄影的特性而举起反叛的旗帜;但是,当他看明白自己创立的自然主义摄影只不过是客观现实的照搬,于是又勇敢地放弃。两次揭竿而起,奠定了他在摄影美学中不朽的地位。

收获 爱默生摄

“直接”与“即时”——纯粹摄影

摄影美究竟在何处呢?经过半个世纪的追求,一些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摄影家们,主张以“纯粹的摄影”的手段与精神去创作,摄影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他们的主张:摄影之美。第一,在于能够真切准确地记录;第二,在于可以在瞬间记录形象;第三,可以利用光影塑造理想的形象。

纯粹摄影是人们追求摄影美的第四个里程碑。被公认为是摄影寻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并确定了自身的美学基础的里程碑。

“直接”与“即时”是纯粹摄影的特点,很好地发挥了摄影纪实、瞬间、光影造型的三大特点。

《管道》(美国威拉德摄)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受光均匀,左右两个管道油膝过的金属肌理都异常分明,令人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感受,因为拍摄的是管道的局部,因而作品具有抽象的意味,使人产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视觉想象。

摄影的特性与优势被清晰地认知后,摄影这棵大树分离出两大树干,一个是物质写实美的追求,以静态质感的表现取胜;另一个是社会写实美的追求,以社会动态的抓拍取胜。这两大潮流汇聚了成千上万的好作品。百年探索终于奠定了摄影美学稳固的基础。

管道 威拉德摄

结合空间与时间造型——记录动态,表现动势

摄影之美与绘画之美分道扬镳的关键在于时间元素的表现。应该说,在平面造型中,利用瞬间记录流动变幻的空间,不但新奇而且给人带来无限的美感。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感受中,往往与迅速的时间相连,如“愉快”、“快乐”、“痛快”、“畅快”等。摄影正是利用快门的装置来把握人眼看不到或者忽略的流变的客观影像。

《子弹穿过苹果》(美国埃杰特摄)是用十万分之一秒的高速摄影拍摄的人眼看不到的景象。

记录动态,表现动势美,这是追求摄影美的第五个里程碑。动态美如今在体育摄影、舞蹈摄影、报道摄影、生活摄影、儿童摄影、时尚摄影等题材均已成为普遍的追求。

《力与美》(阿威顿摄)这幅时尚广告摄影作品风行世界各地。其魅力不仅在于是名模辛迪。克劳馥,不仅成功地利用了黑托红的色彩和头朝下的反常造型,更重要的是此态此情只在一瞬间,而摄影正是把转瞬即逝的动态瞬间化为了静态的永恒。

把空间美与时间美结合起来造型,这种美的追求孕育了人类近代的伟大艺术——电影由此诞生。

管道 威拉德摄

重视形式、忽视理性

——现代主义摄影

以纪实、瞬间、光影造型为根本特征的摄影观念的树立,使摄影美的追求步入广阔的天地,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前期与中期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人们的传统观念、价值判断、审美追求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与破坏。在摄影美的追求中,现代主义思潮波涛汹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主观主义、印象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都以挑战传统、颠覆传统的勇气与姿态出现,成了一道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观。

艺术的使命就是创新。美的创造重要组成包含独一无二的创新,因此,现代主义摄影的出现原属必然,而观念摄影恰恰是对“客观现实到影像”模式的发展——“主观意念到影像”,这其中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值得大家借鉴。

《龙腾虎跃》(王志成摄)是一幅在国际影展中荣获金奖的作品。现代的工业,繁忙的生产被提炼为s型的线条,具体而抽象,深沉而明亮,现代的形式,大众的审美,使之脱颖而出。

现代主义摄影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形式,忽视理性,甚至反对理性。

《日本》是俄罗斯摄影家平克哈索夫关于世界城市的系列作品之一。乍看起来,人们不知所云。随意摊开的艳丽色块令人联想到土耳其风格的羊毛挂毯,粗糙的着色又像是斑驳生锈的金属。作品的随意并不意味着无意义,人们会从中想到文化演变中的日本,或者想到日本传统文化的起落。

现代主义摄影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强调直觉忽视甚至反对模式。

美国摄影家韦布在印度创作的《炽热的色彩》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模式,以多个空间与瞬间组成令人迷惑的时空。巨大的眼睛充满炽热的色彩,仿佛汲取了热带太阳太多的能量。来往的人们湮没在“眼睛”下面的一片浓黑中,鲜艳的纯色衣裙越发显得明亮绚丽。

现代主义摄影勇于探索与开拓,大部分作品在岁月的冲刷中被人们淡忘或遗弃,少数为人们带来启示的,为视觉王国开辟了新天地。其功劳自有公论,应该说,在摄影美的追求中,现代主义摄影是第六个里程碑。

日本 平克哈索夫摄

方兴未艾——数码摄影

第七个里程碑是方兴未艾的数码摄影。有了数码设备与数码技术,摄影家兴奋异常,自称是“如龙下海”、“如虎添翼”、“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对于摄影美的创造自然是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开拓出无尽的天地。

《横空出世》(杨军摄)作品中的汽车不妨看作在数字时代的影像创造,在计算机的支持下,真是可以为所欲为。数码摄影的出现,冲击了摄影保守的理论,颠覆了传统摄影单一的面目,而且改变了影像的时空观念,使得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摄影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其实,这正是百年摄影涅的好时机,是摄影美学发展壮大的好时机。面向未来的人们,自然会热情地迎接它,用勇气去探索,用勤奋去耕耘。

七个里程碑的建立,渗透着几代人的心血。这是纵向回溯,横向浏览,摄影之美又展现在多个方面。下一期我们再来谈摄影美之《记忆之美》。

炽热的色彩 韦布摄

篇5:发展历程——信息大路

“兰州-西宁-拉萨”的光缆工程胜利开通的这一天,将永远铭刻入中国电信网建设的史册之中。至此我国光纤干缆通信网通达全国22个省会城市。一个覆盖了大江南北,祖国各地的信息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这就是“八纵八横的光缆工程”。更让我们骄傲的是;在这个工程中,80%的光通信设备都产自国内。20年前,就在两个间隔不到十米的小屋间,武邮的科学家们利用自己生产的光纤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光通信试验。他们还算了这样一笔帐;如果用光缆代替全国长途干线上的电缆,那么份量会减轻,而通话量增加。这一增一减让当时的人们看到了它将给中国通信带来的变革。如果形象地把光纤比作一条信息大路,那么这条路能修多宽则取决于修路者的技术水平。光通信理论上我们和国际基本同步,然而产品的技术水平上却和国外有一段差距。中国的信息大路亟待拓宽。为了能让光纤从实验品转化成为产品,科研人员把工作场所一分为三;实验室、生产车间和市场。产品本身出现问题,或者不符合市场需求,就拿回实验室重新设计。随后再拿到车间和市场去检验。光纤能容纳通话量的带宽指标不断加宽。和国外的差距在日益缩小。在武邮的影响下,全国各研究所之间出现了科研和产品上的双竞争。一旦出现新技术、新成果各个研究所会马上作出反应。这让我们迅速完成了光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大大缩小了和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技术上的完善带来了建设上的迅猛进展,与此同时,传输手段从地上的光缆、电缆、微波站发展到天上的卫星,一个天地一体化的信息传输网已经初据规模。建设者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明白,在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疾驰的不仅仅是声音,还会是数据甚至图像。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利用电信网传送数据的建议被大会采纳。这意味着中国人在未来网络建设上第一次成为先行者。当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通信网日渐成型的时候,一个和世界互联网相连的数据传输网开始悄悄地延伸到我们的身边。今天就连生活在深山密林里的云南少数民族同胞们,也能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农产品,甚至进行网上交易。在传输功能日趋完善的网络上,中国人充满自信地实现着自己的信息化之梦。1998年由我国提议建设的一条欧亚信息高速公路,欧亚陆地光缆正式开通运营。中国有了和欧洲相连的信息通道。1000多年前,漫漫黄沙中的“丝绸之路”穿越了大漠戈壁,给西亚和欧洲带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100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在建设着另一种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是一条大容量、高质量、数字化的高速信息公路。在这条不断延伸的信息大路上,我们分明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信息化中国。

篇6: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时期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时期

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近现代

篇7:安邦发展历程

2004年

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邦产险”)正式成立,并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分支机构

2005年

与上海通用汽车、中国工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保费收入突破10亿元

辽宁、福建等22家分公司开业,基本上完成了业务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铺设 2006年

在全行业推行“见费出单”“零应收”等举措,受到保监会认可,推动了行业发展 天津、吉林等7家分公司陆续开业 ABCC俱乐部正式启动全国市场运营 2007年

累计保费突破100亿大关

GPS系统工程顺利完成,实现全国范围的集中管理和调度 2008年

保监会批准安邦产险在全国37家分公司开展电话销售业务,安邦产险是产险行业第一家获许同时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展电话营销的企业

2009年

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51亿元人民币 累计保费突破200亿大关 2010年

安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此,安邦保险已经拥有产险、寿险、健康险等多块牌照,安邦保险金融集团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收购瑞福德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

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120亿人民币,跃居行业第二 保监会批准安邦产险进行集团化改组

安邦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谐保险销售有限公司成立 2012年

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14年10月6日

希尔顿酒店集团(HLT)表示同意以19.5亿美元价格将极具盛名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售予中国安邦保险集团,但希尔顿并未因此与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彻底脱离关系。

据与安邦保险达成的100年期合约,将继续经营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的华尔道夫酒店。希尔顿还表示,交易所得将用于为美国的收购交易提供资金。

安邦保险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是美国之外实体投资美国商业地产的又一例证,需求的增加也在推高美国商业地产的价值。[3]

2014年10月13日

安邦保险集团宣布全资收购比利时保险公司FIDEA。这是中国保险企业首次100%股权收购欧洲保险公司。

篇8:海淀驾校发展历程

1、1985年, 海淀驾校建立。海淀驾校建校初期, 得到了两级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成立了北京市第一所汽车教练场, 使驾校社会办学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行业。

2、1986年成立了京北汽车教练场 (现为京海考试场) , 成为北京市第一所训练场, 之后北京相继建立22所训练场。

3、1988年海驾组织编写北京市第一本适合教练场训练、考试《驾驶员操作要领》。

4、1992年参与编写第一套比较系统的驾驶教学大纲, 当时被称为全市驾校行业第一大纲。

5、1993年海淀驾校是全国第一家将计算机计时培训系统引入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的驾校, 荣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颁发的“中华之最”称号, 为北京市交管局车管所在2000年采取计时教学模式改革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6、1995年海淀驾校在全市驾校行业第一家成立了汽车俱乐部, 并成为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会员, 建有自己的赛手训练基地。

7、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活动中, 北京市唯一一家负责培训群众游行彩车方队驾驶员的驾校, 荣获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总指挥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8、2001年8月海淀驾校在全市驾校行业首家通过ISO1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并获得中国、德国、英国证书。

9、2001年11月海淀驾校建成全市驾校行业最大的道路考试场, 占地170亩。

10、2002年8月在全市驾校同行业第一家独家投资建设的超级短道汽车赛车场建成, 占地100亩。

11、2002年、2003年、2004年海淀驾校连续三年承办了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

篇9:时尚摄影的心路历程

经过长时间思考,我将自己专长的纪实与人文摄影和对模特个人气质的充分利用相结合,再以有别于传统美学的画面构成进行拍摄。很多服装时尚摄影师将注意力集中于模特和服装上,我则是将人文精神与影像手法融入服装时尚中。

从纪实人文摄影转向模特时尚摄影是一种没有一定标准的极为复杂的工程,我在这个过程里不断的修正自己,经验的累积十分重要,它牵涉到纯粹的技术、光学知识、美学、环境、甚至于人际关系。这样复杂的工作显然不是一个人有能力完成的,它是一个团队工作。摄影师当然重要,但不要忽略这个团队的任何一位成员,包括开车的师傅。

时机的掌握是门学问,模特时尚分为春夏和秋冬两个分季,这是国际时尚界的标准分类。一般而言,春装在三月上市,所以摄影工作只有在二月上旬完成,因为服装设计师的最后成品要在一月底左右才能定案,这其中还因为牵涉到商业保密的问题,所以无法提早作业。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二月上旬还很冷,1998年我在山西平遥古城为《VOGUE》拍春装,当地气温是零下7摄氏度,当模特穿着薄纱春装时,对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挑战。由于模特来自四季如春的台湾,低温可能降低模特诸如面部表情和姿态的综合表现,对摄影师而言,如果只注意自己的技术含量,完全有可能让这次拍照失败。我也曾在吐鲁番39摄氏度的气温下拍冬装,模特是任达华和琦琦。结果任达华还对服装的毛料过敏,他拍完后才告诉我这件事,所以各种复杂的情况都要面对,每个成员的专业和敬业精神都要发挥到极致。

压力是服装时尚摄影师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你失败,你无法将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去告诉你的读者,这虽然残酷,但也很真实。我1993年为《ELLE》到凉山拍照,首先在协调上出了一些问题,后来又碰到下雨,但我已经骑虎难下,我无法将大队人马撤出不拍,一次模特时尚拍摄往往花费数十万元,如果因为非摄影技术原因停拍,会对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团队士气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一般情况下,我会用很幽默的语气提升士气,结果出了一些我的最好的作品。

曝光的准确性和天气有关,它决定了模特的肤色与化妆在照片成品上的成败,所以一定要随时注意测光,而且一定要十分准确,模特与背景之间的光比必须做适度的修正。

我喜欢用镜头与模特沟通,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模特对你的信任和默契更多的是以镜头而非语言为沟通渠道。我也从来不用一次成像来看效果,因为模特往往在拍完一次成像后要正式拍照时,失去了所有的感觉。当然,我认为一次成像也会造成模特对摄影师的不信任。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生命的存在》下一篇:高二文科物理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