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吃饭禁忌演讲稿

2024-05-15

中学生吃饭禁忌演讲稿(精选3篇)

篇1:中学生吃饭禁忌演讲稿

日常

一、忌手心朝上端碗,这个忌讳也和乞丐有关,因为乞丐乞讨时,就是手心朝上托碗;而我们平时吃饭则是用手端碗。因此,这种吃饭的姿势,也是被视为不吉,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注意的。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来说,乞丐的举止是万万不能模仿的。

二、忌用筷子敲碗,以前的乞丐行乞,经常是用筷子敲击着举起的空碗, 挨家挨户乞讨,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用筷子敲碗几乎成了乞丐的标志性动作。所以,家教好的孩子,从小就被告知,不可以用筷子敲碗。调皮的小孩子如果故意违反,是会受到家长严厉指责的,甚至被罚。而成人如果还有这种行为,则会被视为少家教。

三、最忌将筷子竖着插在饭中,习俗中,祭祀逝者亡灵时,要把筷子直接竖插在饭中,以便亡灵享用。因为筷子的这种插法是有特殊讲究的,意味着这碗饭是给亡灵吃的。从小大人就会教育孩子不可以这样摆,这也就成为了吃饭时的第一大忌讳。

四、到口的饭不能再放入碗中,这样显得不卫生不礼貌,特别是在朋友家,会让父母显得尴尬。

五、端起盛饭的碗具,吹散热气,这样会显得没有家教,如果饭热的话,可稍作等待,从边缘吃起。

六、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果要剔牙,一定要等到饭后。进食要慢,不要太快,平平常常就好。

七、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如果在朋友家,这样会引起主人的厌恶,还会影响大家的食欲。一定要注意珍惜粮食,粒粒皆辛苦。

八、在吃饭时,不要将饭捏成团,大口大口的吃,这样有争饱之嫌,又显得很不礼貌。

禁忌

禁忌一:吃撑后松裤腰

饱餐后立即松裤带,腹腔内压力突然下降。消化道的支持作用减弱,致使消化器官和韧带的负荷增大,促使胃肠蠕动加剧或产生紊乱,既影响食物消化,又容易造成腹胀、腹痛等症状,甚至发生肠扭转、肠梗阻等不良后果。长此以往,还可导致胃下垂、引起腹部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

禁忌二:饭后马上睡觉

饭后马上睡觉,胃肠道的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物就不能得以充分消化吸收,久之可引起营养缺乏症。

同时,饱食后胃内压力增高,如果即刻平躺,有可能造成胃食管反流而出现呕吐等症状,经常这样还会引起反流性食管炎。餐后应适当静坐一段时间(至少30分钟),待胃中食物消化排空再躺下休息为佳。

禁忌三:饭后一支烟

有研究显示,饭后吸1支烟,比平时吸10支烟的危害还大!因为进食后,人体胃肠蠕动频繁,血液循环加速,组织细胞生物呼吸增强。

此时吸烟,肺部组织会加强对烟雾的吸收力,使烟碱、尼古丁等有害物质更多的进入体内。除了对呼吸道和肺脏造成直接刺激外,还会给其他组织器官带来伤害。

禁忌四:饭后拉臭臭

在胃内充满未消化的食物时,立刻排解大便也不可取!因为憋气使腹内压力骤然加大,胃酸、消化酶就有可能反流至食道,久而久之会造成反流性食道溃疡。

饭后马上大便,还可能导致幽门平滑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引发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发炎等。建议以早上起床后空腹时排便为佳。

禁忌五:大餐后去K歌

饭后唱歌,会使隔膜下移,腹腔压力增大。轻则引起消化不良,重则引发胃肠不适及其他病症。

另外,如果吃饭时饮酒,人的喉头、声带自然充血。此时大声高歌,会加重喉头、声带的充血和水肿,极易引起急性声带炎和咽喉炎,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痛等症状。

禁忌六:吃完立即开车

饭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会造成大脑暂时性相对缺血,反应也变得迟钝。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导致判断和操作失误,使车祸的发生概率大大提升。

另外,如果吃太饱撑着肚子开车,特别是有些“发福”者,往往会使肚皮顶到方向盘。这样,在紧急转弯时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会酿成车祸。

禁忌七:吃完饭立即喝茶

许多人有饭后喝一杯热茶的习惯。殊不知,饭后立即饮茶,茶碱会抑制胃酸分泌,影响食物正常消化。

而且茶中大量鞣酸(又称单宁酸)可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生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既大大加重了胃的负担,又造成营养物质的白白流失。

禁忌八:吃完饭就喝冷饮

饭后喝冷饮,会使胃壁黏膜血管收缩,抑制消化腺分泌,导致胃的活动减弱,易产生食欲不振和饱胀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而且饭后吃冰凉食物还是心脏的最大克星。

禁忌九:饭后马上洗澡

洗澡时,在温水刺激下,四肢及全身皮肤血管扩张,致使血液汇集在身体表面,胃肠血流量就会相应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若经常饭后洗澡,久而久之可引起消化不良。另外,饭后立即洗澡,还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篇2:中学生吃饭禁忌演讲稿

日本

喝汤时不用汤匙,直接以碗就口,对日本人来说这是一种赞美食物的表现。

日本人很重视筷子的用法,交迭筷子、舔舐或者直接插进碗里都是相当不礼貌的行为。

也不能用筷子夹东西给别人,在日本只有葬礼场合才会这样做。

不需要另付小费,有些店家甚至觉得付小费这个动作是污辱了他们的敬业精神。

中国

吃饱后打大嗝,这对掌厨者来说是一种恭维。

如果能穿着得体并准时出席,代表你相当重视尊重同桌者。

不需付小费,应该说是不能付小费,听说是因为政令不准。

不要翻搅盘子里的食物,这样超没礼貌。

不要把碗里的食物都吃光,记得留一小口,代表主人待客慷慨

不要翻鱼

在中国南部和香港,吃饭的时候翻鱼会带来厄运。要么不吃另一边的鱼,要么把鱼骨拿开来吃另一边鱼。

韩国

如果长辈给你倒酒,要双手接过杯子

接过杯子后,要轻轻地抿一口以示尊重。在长辈未开始用餐前不要用餐

欧洲国家

法国

餐桌上的面包不只是食物,也可辅助将食物固定在叉子上,要吃的时候记得不要整块拿起来嗑,每次撕一小片吃就好。

用餐时双手轻靠在桌上,不要放腿上。

不要各自付,法国人视埋单为一种个人涵养,所以通常会由单一人来付费。

意大利

用完餐后别喝乳制品了,它们会影响消化,来杯义式浓缩才是义式王道。

由于当地餐厅会把服务费自动算进账单中,所以小费的部分在5%--10%左右。

在台湾吃意大利面如果你很爱多加吉士的话,那么在意大利用餐时可别这样做了!不管是披萨还是海鲜料理,就算你再爱吉士的浓郁香味,意大利人也不会喜欢你用吉士盖掉料理的原始风味!

葡萄牙

小费的额度大约是结账金额的10%。

餐厅用餐或者到别人家作客,如餐桌上没有的调味料就别特别去跟人家要了,因为以料理为傲的性情中人可能会因此而觉得你看不起他们的料理。

各国禁忌

日本:不必筷子时,把筷子平行横放在桌子一角。把筷子竖直插在米饭碗里在日本是一种忌讳。

墨西哥:吃炸玉米饼的时分运用餐具被以为是愚笨而势利的。

韩国:假如晚辈给你倒酒,要双手接过杯子。接过杯子后,要悄悄地抿一口以示尊重。在晚辈未开端用餐前不要用餐。

俄罗斯:不要把伏特加和别的酒或饮料混合,也不要回绝他人递给你的伏特加。

意大利:在披萨上加上干酪被以为是罪恶的。实践上,很多意大利菜都是不需求额定再加配料的。

法国:不要把面包当做开胃品,淀粉混合物尤其是加上奶油的淀粉混合物是在餐后才吃的。:

泰国:不要用叉子把食物送进嘴里,叉子是用来把食物放在勺子里的。只要独自的非米饭类的食物才可以这样运用叉子。

篇3:校长怎样请学生吃饭等4则

前不久,成都某校推出一个“创意之举”:从全校4000余名学生中,精挑细选出19名“尖子生”,享受学校最高级表扬——和校长共进晚餐。“入围标准”是半期考试成绩,宴席由学校买单。

我丝毫不怀疑校长的良苦用心,也不怀疑这顿晚餐对被邀请学生的激励作用。但是,我们究竟向孩子们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呢?

首先,就餐座位是专门安排的,第一名靠着校长坐,这不就意味着分数决定人的价值?其次,有女孩当场就激动得哭了起来——跟校长吃一顿饭,就激动得掩面而泣,这起码说明我们的校长平常是不大与学生来往的。再次,在豪华的总统套房就餐,大吃大喝,奢侈挥霍,公办学校的钱来自纳税人,真能如此浪费?

不过,校长请学生吃饭,在北京十一学校却是另一个样子。

每周一中午,校长和其他校领导都要轮流邀请几位学生共进午餐。全体学生都有资格,都可以通过学校网络自己报名,每周六个名额,额满为止。

午餐在哪里?就在学校餐厅,有一个小包房,供校领导与被邀约学生一起聚餐。

谁来买单?AA制,所有参加聚餐的师生都要自付餐费——就是食堂买来的普通饭菜。

午餐都聊些什么?学习上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学校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

十一学校的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不是对学生的恩赐,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不是学校“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是完全平等的非正式聚会,是师生自然状态下的谈心与交流。这样的聚餐,给学生播下的是民主平等的种子,是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意识,是校长和学生关系的深化与升华。

都是校长请学生吃饭,两相比较,我们就知道,校长应该怎样请学生吃饭了。

李振村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主编

辞退老师要走合法程序

日前,某校一老师因学生以例假为由不跑操,将学生拉进厕所脱裤检查,被学校辞退。

这所中学对此事高度重视,值得肯定。然而,其辞退老师的处罚却过于严厉,而且缺乏适当程序。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是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是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是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在这起事件中,适用于这名教师的条款只能是第三条“侮辱学生”,但其是否品行不良,影响恶劣,还需进一步调查确认。

在笔者看来,学校处罚教师,必须有合法的程序,应该有独立的教师委员会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建议。在初步处理意见公布后,当事人还可就此提出申诉,学校再组织调查。这是对事件真相负责的态度,也是对教师负责的态度。而且,经过这样的调查、处理,也可进一步明晰教师在管理学生中的职责以及可以采取的适当措施,避免出现过激之举。须知,惩罚的重要价值之一,也是教育。但遗憾的是,在这起事件中,只有学校行政部门的作为。

这样的处理,貌似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权益。然而,从本质上还是体现了行政力量在学校中的强势。其结果可能是教师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如此只能进一步加剧教师权利的弱化,也恶化师生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学校,为避免媒体报道对学校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尽快切割问题。这不是应对舆论的进步,而是同一性质问题的上演,就是不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学校,是难以建立起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的。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该给“硬件评比”降降温了

社会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经常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如小画家、小状元、小名士、小健将等,不胜枚举。从正面看,评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而更多时候,评比起到的却是负面作用。

既然评比,就需要制定标准。最常见的标准就是简单、易于操作的“硬件”,即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考试成绩、考级证书、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等等。从标准看出,评比过分强调的是甄别、选拔功能,漠视了诊断、反馈功能。再者,评比结果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择校、择班,甚至高考,于是学生不再为好奇心、求知欲而学知识,不再为强身健体而锻炼,不再为美妙音乐而练琴……两眼紧紧盯着考试成绩、奖状、证书,评比渐渐地变质、变味。

现在,“硬件评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花样种类越来越多。在组织者看来,它依然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手段,好像不评比就不能发现优秀的人才,不评比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不评比就体现不出教育应有的价值。可以说,“硬件评比”是源于功利性教育思想在作祟。

对学生而言,评比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看到成绩,受到激励和鼓舞;找到差距,促进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可是,“硬件评比”培养出了学生的攀比心、好胜心、虚荣心,起到的是功利导向作用。

教育应摒弃功利,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为好奇心、求知欲而学知识,为强身健体而锻炼,为美妙音乐而练琴,为斑斓色彩而学画,为交流表达需要而写作,兴趣就有了泉源。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不会过分计较自己努力的结果。有了兴趣和坚持,智慧之门自然会为他们慢慢地开启。

吕爱军

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教师

一位副科老师的无奈

临近期末,学校召集副科老师开会,通知了一个考评方案,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考学生,然后学校再抽测一次。

这么一说,所有副科老师都不轻松。抽到好学生没什么说的,学生应该都能掌握;可要是抽到差的呢?学生根本没机会学副科,能会什么!

就拿我教的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毕业班的孩子年纪大,老师不敢占用微机课;低年级的学生可就惨了,一个学期竟然只来一两次,天天就上语文数学,其它什么课都不上。

这一次,因为需要考核,一位占了我十多节课的老师不仅把学生悉数送来,还关切问我课够不够用,要不把她的课匀给我一节。我听着好笑,副科竟然也要补课了。

但还是有三个学生被英语老师留下了,我只好解释我这科现在也要成绩了,派学生去叫,英语老师却说就让他们三个打零蛋。我真是急了,学生打零蛋不就是打我零蛋嘛!班主任再派学生去叫,往返数次,才把学生给要回来。

这是英语老师好欺负,换成班主任,我的运气就全没了。到了我的课,一个班的学生竟然没来。那班的数学老师和我一个办公室,对我的境遇深表同情,说下节体育课她就不占了,分给我了。我千恩万谢等着学生来,一个学生跑来问我上微机课吗,我说上啊,回去站队一块来。学生告诉我班主任老师说谁做完作业谁来上,不做完就是不许来……最后还是只有精英来了。

考试结果让我透心凉啊!有的学生不要说考试内容,连打开程序都不会,还有的坐在那里,看着别人操作,自己竟然不知道开机。我对一个手足无措的学生说,不用问,你平时一定不怎么来上课!学生答,老师,你说对了,这学期我就来了这一次!

万寻乖

黑龙江省某小学教师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劳技课教案下一篇:期中考试总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