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世界大趋势》读后感

2024-04-14

谢飞《世界大趋势》读后感(精选4篇)

篇1:谢飞《世界大趋势》读后感

未雨绸缪VS坐以待毙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

实验小学第三党小组谢飞

一、《世界大趋势》一瞥

想象一下,你站在城市里一条热闹的马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趋势:

假如你观察街上的路人,你就会知道他们身上穿的是什么、手里拿的又是什么,你甚至还可以听到他们讨论时事时嘴里蹦出的只言片语,谢飞《世界大趋势》读后感。这些都叫做微观趋势或流行趋势,一般来说能够持续1~5年。

假如你再稍稍往上看,你就会看见建筑物的外墙,在这些墙上,你可以找到能够延续一二十年的宏观趋势。这类趋势包括经济周期和转型、政治风向,以及新的科技浪潮。

最后,假如你把目光移向建筑物的顶端,你就能发现某些大趋势,这些深刻的社会变革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0年,通过建筑物的高度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可以通过一些建筑物的功能体现出来。

缓慢的、长期的变化是隐形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未能将其记录下来。如果变化持续几十年之久,每一代人将会对它们越来越适应,它们也将会很自然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而你需要具备观察力和预测全球大趋势的能力。

二、好习惯成就好发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饱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穿越千年的时光,至今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旁,警醒着不同职业的人,包括教师,读后感《谢飞《世界大趋势》读后感》。对于教师来说,“传道、授业、解惑”的“大任”在身,我们自然也要“苦其心志”了,更何况自觉地进行专业发展,更应该成为教师的分内之事。不管是为了捍卫职业尊严,抑或是为了实现职业成就,获取职业幸福感,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在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时,的确需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作规划的习惯,就会经常陷入一种烦琐的事务当中,被挥之不去的倦怠情绪所干扰,就会大大地降低职业幸福感。我们可以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五年、十年的规划,不过,要作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就要强化每个阶段目标的设定,并将目标分解为大大小小的项目,让项目来驱动成功的心理暗示,从而引导我们不断自我超越,走向成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教师可能会囿于一定的工作环境之中,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自我封闭,而应该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既关注专业领域的动态信息,也关注其他领域的即时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生活保持新鲜感和敏锐感,才会知不足而进取。关注生活的方式也比较多。对于教师来说,每天的读书看报,并随时写下些许的感悟心得,应该是比较好的关注生活的方式了,它能使我们的思考之树常青,伴随其中的忧患意识自然就会在不经意间让我们体味日有所得的幸福感了。

面对多变的世界和飞速发展的社会,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选择“未雨绸缪”还是“坐以待毙”这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敏锐的思考力,但必然是二种态度造成二种结局!

篇2:谢飞《世界大趋势》读后感

在《世界大趋势: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11种思维模式,对于现在的社会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 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而东西方又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

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篇3:世界大趋势

两年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写了一本书,名叫《世界大趋势》。在这本书中,他总结出11条思维模式,并告诉人们如何将这些思维模式用于分析判断、预测世界未来趋势。

姑不论这些思维模式是否科学,书中作者有一个观点倒是值得赞赏的——“面对未来,我们更需要一种全球视野”。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很注重以全球视野来观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申报了诸多“当代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等课题。

今年5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将在中国上海召开。这为我们近距离地透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

2010年底,本刊在社论中曾经留下类似的疑问。本期,在聚焦栏目我们重头刊发了《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与发展战略》报告。参考UNESCO近年来的行动与理念,我们可在卷首部分先作一个简要的回答。

趋势一,本位性。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将主题即确定为“开发为了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实现自身的转型和扩张,以确保所有的青年和成年人都能获得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技能,将始终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最本质的定位。

趋势二,发展性。UNESCO倡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在理念上得到深入发展,而且逐渐融入各国实践。职教要关注诸如个人自主性、公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更广泛的教育需要,要关切经济社会包括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消费在内的可持续发展。

趋势三,开放性。传统的职教概念与培训进行整合,形成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这一更加开放的理念。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则有力地助推了各国职教发展模式开放性的变革。开放性还体现在政府、企业、社会合作伙伴以及个人等各相关利益群体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趋势四,全民性。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得最基本的知识教育,也使所有的人获得最基础的生计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从而使全民教育更贴近求职的需求,成为一种为人们生存和工作作准备的基本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性特质也使满足所有年轻人和成年人的学习需要成为可能。

趋势五,高移性。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都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正在变得更加紧密,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职业化的趋势。

趋势六,公平性。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承担着保障公平的使命,从个体上帮助最贫困、最脆弱和处于最劣势地位的社会群体,特别是那些被排斥的人口群体,促进每个人都成为有文化、有能力的公民;从区域上推动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方面处于弱势或不发达地区和战争地区及特定地区的发展。在未来,这种使命将更加艰巨。

篇4:谢飞《世界大趋势》读后感

世界大趋势: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读后感

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资源导向式思维模式从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源出发,按照自己能力和资源的规定,正向推进,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眼睛只盯住自己的篮子,篮子里面的才是菜,篮子外面的都是别人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目标导向式思维,做任何事情都从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要求,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明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发现,借助和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按照路径一步步推进最终实现目标。这是一种反向思维方式,是一种倒退法,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天下的菜,只有能够为我所用,就都是菜,何必拘泥于现在是篮子里的还是篮子外面的。 在《世界大趋势: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11种思维模式,对于现在的社会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 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而东西方又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苘钰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谢飞《世界大趋势》读后感】相关文章:

上一篇:剩余商铺抗性及解决方案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题(s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