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为题目的议论文

2024-04-23

养儿防老为题目的议论文(精选3篇)

篇1:养儿防老为题目的议论文

养儿防老为题目的议论文

养儿防老,自古已然。好不容易养到儿子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做父母的松了一口气。他们到了退休年龄,帮助儿女带带孩子做做饭,虽没有了过去儿孙绕膝的喧腾,含饴弄孙的幸福,依旧溢于言表。

如今六十郎当岁的父母,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有人说,愚公人家也是一个儿子,却坚信“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世代单传,始终有子孙牛不牛?假如愚公那时候也有脑溢血这个凶险病症,还敢自信满满地嘲笑智叟?人生最悲苦的事儿,莫过于老来丧子。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医院里,不止一对父母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他们的儿子正值青春,还没有来得及反哺父母一点点,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家庭的全部。

我们转入康复第一天,训练不久,一对中老年男女,用小推车推进一个男子。他似乎浑身软哒哒的没有力气,脑袋垂靠在父亲胸前。两人配合默契地将男子抬到电动床上绑牢。待电动床缓缓直立后,从随身携带的方便袋里拿出流质和针管,还有围嘴餐巾纸等物,又搬来一张椅子。那位可能是妈妈的人,不顾胖胖的笨重,爬到椅子上,开始用针管喂食。病人几乎不会主动吞咽,每一口花费很长时间。吃一口流出来半口。半个多小时过去了,那杯流质还没有下去一多半。忽然,男子呛咳起来,吓得老两口赶紧拍胸、按揉,将流质换成了白水。

真可怜,这么年轻也有了这病。我们暗暗说。时间长了,对他们情况多少有一点了解。他们像扬州许许多多最普通的家庭一样,独生儿子结婚后分家不分锅,一家三代其乐融融。不曾想有一天儿子回家说吃午饭时囔囔头疼,就让他到床上躺躺。头疼愈发厉害了,赶紧送医院。一检查脑溢血三十多毫升。医生们形成两派,一边认为年轻不需要开刀,一边却说发病突然要开刀。讨论了将近两小时,病人昏过去了。开刀了,迟了,出血量多得吓人。术后并发感染,长时间高烧不退。假如我没有听错的话,持续烧了几个月!

在那家医院不死不活拖了一年半,没有死也不见好,基本植物人状态。家里人不死心,经人推荐来做康复。由于病人几乎没有自主意识,所有一切全靠父母。就在康复时,还不止一次出现生命垂危。喂食呛咳最危险,呛到肺里就是肺炎,就会发烧。一发烧便是好几天,往往要进ICU。由于他们儿子得病前是个体,没有保险也没有交养老、医保金等,病了后的治疗全部自费。在那家医院,已经花掉了婚房。现在全家人每个月扣除最低生活需求,都交给了医院。那位母亲和我说,只要儿子不死,希望就在。孙子今年刚刚十岁,儿子没了,孙子也就没了。有一口气,他便活着。这个家就在。

我们住了三个月左右,儿子两次被抢救。正常状态,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做康复,儿子没什么进步,老两口湿透了衣裳。两年多了,他们无怨无悔。三十几年前,儿子呱呱落地,全家欢欣。两年多,小宝宝每天进步,茁壮成长。谁想得到,三十多岁的儿子一夕回到人生的起点。而他们,已经回不到开头。虽然希望仍在,进步却是一时半刻还没有看到。我看过他们的孙子,虎头虎脑很可爱。孩子的妈妈一有时间就到医院帮助老两口,给病人擦澡换衣服喂食。全家人为这病人忙碌。病人无目的的目光扫过,便会让他们开心一阵子。

相比对这一家子的了解,另一家几乎不与人交流。我们看到的同样是一对父母每天带儿子进来出去。那个儿子应该更加年轻。他的疾病同样比前一个更加严重。他连眼珠的`转动都没有。他的父母不放弃不抛弃。这一家还有谁?没见过。一家三口静悄悄地进来,不言声儿地离开。对有人投过来的好奇询问的眼光,视若无睹。

每个病人的背后,都有说不完的苦痛。这样的苦痛落到年迈的父母身上,痛上加痛!希望年轻的生命,早一天战胜病魔,给父母以安慰。

篇2:养儿防老为题目的议论文

关键词:悠闲,智慧,教育,放下包袱

社会, 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 要求学生必须努力获取一份工作, 以得到物质上的保障。这一直是所有社会持续不断的压力:职业第一, 其他一切退居其次。也就是说, 金钱第一, 我们复杂的日常生活退居其次。但是一旦金钱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因素, 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出现失衡, 因为只靠金钱是无法幸福的。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理解它的重要性, 能够帮助被家长和社会强迫、将职业作为头等大事的学生了。在这些学校里始终要坚持一种培养完整的人的生活方式。

一、放下包袱, 开动机器, 让心在悠闲中学习

1、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

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的保持着一种优越感, 总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 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学校是一个悠闲的地方, 教师和学生都在那里学习, 这就是学校的核心——学习。走进教室, 看着学生一脸茫然的表情, 你要直接讲授你的课程, 完成你的工作吗?吃别人咀嚼好的馒头不好吃, 因此说学生不是被教会的, 是自己学会的。学校只需创造一个悠闲的环境, 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

2、什么是悠闲?

悠闲, 不是指一个人有自己的时间, 也不是指拿着一本书, 坐在树下或自己的宿舍里随意阅读。他不是只拥有一个平和的心境, 淡然也不是指无所事事和想入非非。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 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 去倾听, 去清晰的看。悠闲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 没有动机, 因而也没有方向。只有在这种悠闲的状态中, 心才能学习, 不止学习科学、历史、数学, 还有自己。

每个中职生都要学会放弃之前人生道路上遭遇的痛苦 (低分) 、孤独 (不被家长理解) 、寂寞 (被同学瞧不起) 、灾难 (没有出路) 等包袱, 让自己轻装前进, 轻松学习。

3、学习不只是记忆, 在于培养有智慧的人

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 聚集事实, 将之编辑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 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我们可能获有学位, 具有像机械似地效率, 然而却没有智慧。智慧并非只是一些常识, 他并非来自书本, 它也不是投机的自我防御的反应, 或具侵略性的断言。只会是对于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 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去做营销, 有的人就做的很好, 收入每月论万, 有的就做不下去。为什么?也许业绩不好的学生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很不错呢, 就是因为没有智慧, 没学到学习方法。证券公司的很多高中生、中专生比大学生的业绩还好, 因为他们读的书少、受条条框框的制约也少, 死读书还不如不读书。法无定法, 真正走入生活和工作中区, 遇到的都是你以前没见过的新问题, 这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在学校需要学的是“方法”。

二、改变教学方法, “随波逐流”

现代营销观念:不是我有多么好的一个东西给市场, 而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学生在成长中缺失的营养与教师能给的营养补给之间有差异, 导致了中职教育的诸多问题。

1、中职学生缺失的养分

现在的中专生学习心理偏常, 失调以及心理的障碍都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

(1) 年龄的层次不齐, 一般在14~20周岁之间, 年幼的幼稚好动贪玩, 不肯学习的滞留的心理, 靠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年纪大的, 喜欢冲动, 爱打打架, 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 不爱学也不愿意学, 甚至偏科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2) 对于学习的认识目标和态度非常不明显。学习的情绪不稳定, 对学习没有兴趣, 学习成绩的波动性非常强, 有的甚至产生厌学的现象, 这些统称为波动心理。

(3) 为性发育而苦恼。对好奇或对异性好感而引起的情绪不稳以至于影响自己的青春期困扰心理。

(4) 中专生很大程度上是外地的, 是学校的住读生。平时, 父母忙于生计, 很少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 缺乏情感的交流。他们一般不和家长联系, 只是需要钱的时候, 才会主动打电话, 别的什么都不会对家长说。加上平时家长不在自己的身边, 少了许多的管教, 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5) 寻求物质上的享受, 有强烈地攀比心理。有的家庭条件差的, 不能满足的, 有的学生就会去偷去抢。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 无视法律的威严, 以身试法。

有时候这些问题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学生身上, 成为综合性的问题。

2、教师需要提供的营养供给

(1) 付出你 (教师) 对学生的真爱

高尔基说过:“如果谁爱孩子, 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用爱, 才能教育孩子。”教育不仅要传授各种学术课程, 还要培养学生完全的责任感。大多数学校只关心传授知识, 根本不关心人的转变和他的日常生活。如何帮助学生感受到这种爱的品质以及它所有的美好呢?

看到他的真实自然会带来这种爱和完全的责任感。当你开始关心学生的时候, 你会看到, 他对这一切是毫无准备的。他来到你面前时, 是恐惧的、紧张的, 急于取悦你或者是有戒心的, 被他的父母以及它所处的社会所局限。作为教师, 你必须看到他的背景, 你必须关心她实际是怎样的, 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结论和评判强加给他。这种关心即是爱, 有了爱, 才会和学生在同一层次、同一时间有及时的沟通, 由爱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它行的更远。

(2) 转变教学方法, 给学生学习注入灵魂

中国的中学生每次奥林匹克竞赛都拿大奖, 可欧美人说了:你们考试用的那些数学公式, 哪个是你们发现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学习意味着存储记忆, 读一大堆书, 可以引用不同作者的话, 收集词汇去写作、讲话或者传达他人或自己的主张, 从而可以作为一个工程师、科学家、音乐家和技术能手而表现得卓有成效。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 这种填鸭式教育的惯性思维告诉他要老师或者别人告诉他答案或者解决办法, 否则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是很可悲的事情。改变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对学习有兴趣, 真正快乐的学习, 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解决问题。教育不是培养机器人, 而是培养真正的有智慧的人才。

(3) 培养学生成才

我们的科技和军事比不上欧美, 就是因为技术上的创新、发明比别人落后, 咱们现在就是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人才都是有创新能力、有思想, 同时也汲取了前辈的已有知识的。

培养与教的区别。培养是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教的本义:全身心跟着老师 (学习) , “学生对待老师要像在家里尊奉父母一样”。学生不是被教会的, 都是自己学会的。只要学校创造出一个安全可靠自由宽松的场地,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必定是快乐的高效率的。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 而不是单纯地教他们一些简单重复的技巧。学生必定是完整的发展的, 身体健康, 思想阳光, 中职教育不再是令人头疼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鹰, 等.现代心理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 2003.[2]李鹰, 等.现代心理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 2003.

篇3:浅议民事诉讼目的

关键词:民事诉讼目的;权利保护;秩序

民事诉讼目的是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构建民事诉讼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是民事诉讼立法的目的,对民事司法制度、审判机能、当事人诉讼权能、诉讼体制构造、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及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等都有重大意义。在我国,近年来理论界对民事诉讼理论的研究日渐兴盛,然而目前对究竟什么是民事诉讼目的仍然没有定论。本文亦欲投入这场论战之中,意在对各学说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点愚见,以期对该理论的最终明确作一砖一瓦之贡献。

一、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

作为哲学范畴,目的是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对象本身的固有属性预先设计,并以观念形态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某种结果,它体现了对自身需求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国有学者将民事诉讼的目的定义为:“就是以观念形态表达的,国家进行民事诉讼所预期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民事诉讼制度是由国家建立的,其设计主体是国家,因此民事诉讼目的是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并不是像该观点认为的是国家“进行”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从哲学角度看,目的是与客观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客观性包括事物是客观的,人的需要是客观的,那么人们在设计目的时就必须考虑到客观情况的允许,不是说想要什么就是什么。

(二)就民事诉讼目的本身来说,民事诉讼主体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共同诉讼参与人、诉讼代表人、诉讼第三人

其中,最主要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中立的裁决,也是国家民事诉讼目的的直接贯彻者;当事人则是民事诉讼的启动者,由于民事诉讼具有被动性,只有当事人提起诉讼,民事诉讼程序才能开始,民事诉讼目的才有可能得以贯彻。国家在设计民事诉讼目的时必须考虑到当事人的利益,只有民事诉讼有维护当事人利益的可能,当事人才会参与到诉讼中来。因此,民事诉讼目的中必须有维护当事人利益的考虑。

(三)就前面观点下的定义来看,认为民事诉讼目的是国家进行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只单纯强调了民事诉讼目的的国家意志性

但是国家在进行民事诉讼时是以人民法院的身份出现的,它必然强调的是对纠纷的解决,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然而,诉讼制度的特殊性使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进行民事诉讼时的具体裁判和效果与民事诉讼目的设计的初衷是有差距的。因此,我们认为,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应为:以观念形态表达的,国家基于对民事诉讼的本质认识,设计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理想状态。

二、学说及评价

(一)权利保护说

该学说主张民事争议原本可以通过当事人自力救济方式解决,但国家禁止资助,而由本身承担起保护权利、强制实现权利的义务,其手段便是设立民事诉讼制度,并由法院依照客观实体法通过诉讼对当事人实体权利予以保护。因此,国家设立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就是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权。

该学说是最早的民事诉讼目的学说,出现于19世纪初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该时期个人主义价值观日益膨胀,自然法学衰微,反映在诉讼结构上就是“彻底的当事人主义”,诉讼中的主要事项都由当事人决定。但依该学说设计的诉讼制度因当事人自由放任倾向严重而极易产生诉讼迟缓等严重弊端,造成程序利益之损耗。

(二)维护司法秩序说

该学说认为,民事诉讼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维护私权,民事诉讼是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司法秩序才是民事诉讼的首要目的,只要有利于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达到司法秩序维护之目的,法官有权于民事诉讼中在制定法之外去发现活的法律,以完成立法者未能完成的司法秩序之构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私权维护只是民事诉讼的客观效果而已。

该学说是在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而产生的,是和当时的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分不开的,其体现在民事诉讼构造上便是所谓的“职权主义”。但职权主义易导致削弱制定法的权威、难以确保个案的公正、无视当事人权利等严重后果。

(三)纠纷解决说

纠纷解决说认为民事诉讼以解决纠纷为其目的而不以确认原有的实体权利为出发点。认为即使不考虑实在法的存在,民事诉讼也可以被看做国家或社会应付自身矛盾的本能反应,其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以国家强制力解决纠纷。同时,该学说并不完全忽视立法者的意图,但它更倾向于为纠纷解决为目的而支持和鼓励法官造法和自由裁量。

纠纷解决说于二战后为日本学者提出并在日本取得通说地位。该学说着重于法律的妥当性价值,充分肯定法官适用法律的创造性,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该学说也存在以下缺陷:其拒绝把实体法规范作为确立诉讼制度目的的基础,与近代国家法治原理大相径庭;未将实体权利的保护列入民事诉讼目的范围也不符合宪法保护实体权利的宗旨;未能阐述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目的的理性分析

(一)民事诉讼法的根本特征之一是具有被动性

当事人享有对其权利的处分权(包括实体的和程序的权利),诉讼的启动需要当事人的参与。而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根本目的在于其欲得到利益的保护,若国家在设计民事诉讼目的时未考虑对当事人利益的保障,则当事人是不会热衷于通过参加诉讼来解决民事纠纷的,国家的民事诉讼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民事诉讼目的必须有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内容,当事人认为其利益有可能通过诉讼来得到维护时才会提起诉讼。

(二)诉讼目的理论是受诉讼价值理念指导的

诉讼目的与诉讼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后者是针对程序本身的、内在的道德价值而言,而前者除此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实体内容。也就是说,诉讼目的主要说明了诉讼活动本身承载的内容,而诉讼是一个同时适用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过程。其次,程序价值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再次,程序价值与诉讼目的相比,处于更基本的地位。

基于诉讼价值相对于诉讼目的是更高一级的概念,其对诉讼目的有指导作用,所以诉讼目的中必然有当代诉讼价值观的体现。而当代诉讼价值观的多元性决定了诉讼目的的多元性,即诉讼目的不是单一的、唯一的。

(三)每种诉讼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民事诉讼目的理论同样如此

我们认为,此不单单是民法理念的转换,更是我们整个社会法的理念的转换。因此,在社会本位法的理念指导下,民事诉讼目的同样应完成理念的转变,转向社会本位主义,即在注重个人权利维护的同时,兼顾社会秩序的协调,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当代之社会现实,更好地完成诉讼的目的。

(四)民事诉讼与其他社会冲突解决方式如和解、仲裁相比較有特征显著

1.对“权利保护”观念的强调;2.纠纷解决的强制性、终局性;3.高度的程序保障要求。这些民事诉讼本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是联系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人民的特殊纽带,是形成“法的空间”的重要保障,起到了维护国家和纠纷当事人利益的作用。

四、我国当前的民事诉讼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民事诉讼目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决定了其不可能是单一的、绝对的。因此,我们将现阶段我国的民事诉讼目的归纳为两点:实现权利的保障和社会秩序的维持。

(一)民事诉讼的目的与诉讼制度设计密切相关,但任何一种单一的目的观都不能准确地表明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观念

民事诉讼所要保障的当事人的权利既包括程序权利,也包括实体权利。首先,民事诉讼要实现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只有实现了诉权,才能体现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进而实现程序权利,同时也是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其次,民事诉讼通过程序的正当执行,发现案件事实,确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最终实现其实体权利。

(二)从前述民事诉讼各学说我们可以看出,民事诉讼目的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由一般社会理念转向对宪法理念的探索以寻求合宪性及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

宪法对人民权利的保护是毋庸多言的,不论在西方国家还是我国,这一宪法理念都是相通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此予以贯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一切法律不仅不能违背之,更应将其理念在各法律制度中予以体现,诉讼亦是如此。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其必然要在诉讼中维护宪法赋予当事人的正当权利。这其中不仅包括实体规范规定的实体权利,同样包括体现人的尊严、自由等价值的程序权利。

(三)前面我们已经提及,每种诉讼目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将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界定为权利的保护和秩序的维持同样是适应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个人维权思想日益形成,维护当事人权利成为法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该权利不仅包括实体法规定的实体权利,同样包括程序上的各种权利。这在人格尊严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代更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紧要关头,秩序的维持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重要保障,没有了秩序,发展和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而民事诉讼正是将当事人纠纷引导至国家解决,平息矛盾,从而维持民事秩序的最好工具之一,将维持秩序作为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是顺理成章之事。

结束语

上述权利的保护和秩序的维持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我们亦不否认其他民事诉讼目的,但笔者以为,这些目的相对于权利的保护和秩序的维持来说都不是根本的,是相对次要或者说是下位的,不宜将其与该两方面并列起来,否则易导致本末不分。

参考文献:

[1]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5.

[2]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

[3]章武生,吳泽勇.论民事诉讼的目的[J].中国法学,1998,(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养儿防老为题目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作文04-24

橡胶防老剂发展趋势与应用研究10-22

上一篇:冬天发抖音的精美句子下一篇:东宁县卫生监督所2011年上半年纠风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