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创业故事

2024-05-09

女人创业故事(共9篇)

篇1:女人创业故事

20__年6月,为了大女儿上学,从南阳返郑不久的冯英开始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

“开个咖啡厅或西餐厅是每个女人都有的情愫。”当时几个朋友玩得好,有人提议开家西餐厅,包括冯英在内的5个人很快响应,凑了100多万元,项目启动了。

“那时候很天真,大家对我说:‘你什么都不用管,就等着年底分红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开业那天,冯英的亲哥哥却来“砸场子”了。

“我哥可气愤了,穿着拖鞋就跑来了,把我骂了一顿,说:‘你赶紧走,之前投的钱不要了,这是个无底洞!’”

亲哥哥的话很快应验,4个月之后,位于郑东新区的西餐厅不仅没有盈利,还亏得一塌糊涂。

“还没开始就结束,不甘心啊!”别的股东都要撤的时候,冯英却“逆风而行”,收购了所有人的股份,正式成为蓝莓餐厅的女老板。

篇2:女人创业故事

海笛网是一个旨在打造中国文化输出领域的平台。所有中国人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平台上当老师为匹配的外国人上课。平台以汉语教学为切入口,提供学习、交友等多属性的服务。

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学习者登录到海笛网,叶金琳的第一步是开设线下的汉语体验中心,通过线下的课程推广、汉语教学体验,将一部分客户引流到平台上。截至本月底,海笛网的线下体验中心在国内达30家,国外的点达18个,遍布五洲四海。

说到布点海外的历程,叶金琳认为“收获”大于“挫折”。她记得,第一次去西班牙布点的时候,去找了当地一家大型培训学校的校长七八次,仍然没有谈下来。直到有一次,她们去的时候,这位校长的夫人和孩子都在。孩子对她包上挂着的兔子玩偶非常感兴趣。她就说,“兔子”,孩子也自然地说,“兔子”。“兔子给你,谢谢”,孩子也立刻说,“谢谢”。“兔子给妈妈”,叶金琳拍了拍孩子妈妈的肩膀,这位母亲也说,“谢谢。”这个迷你版的中文课堂,让这位校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追”着她们谈起了合作。

目前,叶金琳创办的唐元培训学校已是宁波较有影响力的中文学校,学校日常事物已交由职业校长。叶金琳本人和团队则全心致力于“海笛网”的项目,而唐元则作为线下教学中心之一。

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叶金琳说,“我生孩子前一天,还在办公室呆着。从怀孕到生完孩子的这一两年,没睡过整觉,她告诉记者,孩子1岁的时候,她就带着孩子世界各地飞,变身“超级妈妈”。“孩子的辅食都是自己做的,经常弄到半夜,然后速冻好,带半个月的量过去。”带着娃布点推广,也有好处,“我和合作方可以一开始就谈孩子,谈着谈着生意就谈成了。”

篇3:女人创业故事

此小说前半部分叙述楚品梅一直被折腾着,后大半部分才说她过上了比较安稳的生活,且活得非常真实、非常认真,具备了较为独立的较为全面的人格,堪称“这一个”。当然“这一个”不能与经典传世人物形象相比。

楚品梅在文本中露面时,还是乡村船工名正言顺的妻子,只因船工不顾家,她才毅然决然地离婚,与乡村医生姘居。医生治死人入狱,“她不必跟人家打离婚,只把诊所的药品卖掉一些,拍拍屁股就走了。”她要外出闯世界。经人介绍,她又与砖老板“生活”了一段时间。当她意识到与砖老板相处不是那么一回事之后,又来到一个比较落后的乡村与鳏夫宋喜良相守。

楚品梅与前三个男人“生活”,没有共同话语,没有感情,更没有爱情可言,有的只是余华式的“活着”。当她与宋喜良在一起时,才过上了真正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找到了做人的感觉,甚至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当然,关于做人尊严问题,只是“还未能展开的发展倾向”,正如卢卡奇所言:“伟大的现实主义所描写的不是一种直接可见的事物,而是客观上更加重要的持续的现实倾向,即人物与现实的各种关系,丰富的多样性中那些持久的东西。”

楚品梅活得比较“自我”,她不像宋喜良老婆那样对生活绝望——喝农药致死,也不是毫无情趣地生活。她不仅爱干净,把宋喜良调教成一个讲究卫生的人,而且引导宋喜良过上了幸(“性”)福生活,她还知道如何练气功健身。换言之,楚品梅活出了个性,活在了当下,不只是生存式地“活着”,而是活得比较清醒,懂得了如何有滋有味地生活,活得舒心,活得快乐。

初读时,我以为楚品梅只是作为一个启蒙者存在于文本中,并把她比喻成一股新鲜的空气,因为她的到来唤醒了这个封闭的乡村,改变了诸多落后、迷信的观念。如宋喜良的娘说:“麦子是从咱们这儿的土地里长出来的,吃到肚子里是暖性。大米是从水里长出来的,吃到肚子里是凉性。你把凉性东西吃多了,积攒下来,就会得寒症。”好在宋喜良在楚品梅的启蒙下,头脑开窍了,没有听娘的话。

窃以为,这篇日常生活化叙事重在展示楚品梅这个女人积极、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给读者温暖和希望。此女人的确与众不同,她不像四川来的那个女人与丈夫对骂,也不像江西来的那个女人那样拼命地打儿子,她对宋喜良的儿子不错,更高明之处在于她能征服宋喜良,让他听自己的。如做爱时,她快活地叫着,宋喜良让她小声一点,她却说:“我干吗小声,老子就是要大声叫,谁想听见谁听见。”“老子”一出,楚品梅这一率性而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与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压迫下的祥林嫂形象大相径庭。“老子”的称谓就是下意识自我的流露,也是巨大生命意识的彰显。

那么,楚品梅这个女人是如何征服宋喜良呢?我以为她凭借的是勤劳与智慧。关于勤劳,在她教导宋喜良讲卫生、劝他把小麦变卖等细节中可窥出。至于智慧,也有多处,如“宋喜良在镇上买的鱼,交给留根,让留根说,是留根给我摸的鱼。他们爷儿俩合起伙来糊弄我,我没有当场揭穿他,就算给他留面子了。”此前,她不用这些鱼做鱼汤也是智慧之举,她是在维护宋喜良的尊严。由此可见,懂得维护男人尊严的女人也是活得有尊严的。

然而 , 小说末尾 来了一个 突转———楚品梅最终又回来了。宋喜良的大哥当初反对他收留她,说她终究会飞走,其母也这么说:“村里有人把楚品梅比成苹果,说本地不产苹果,苹果都是外地进来的。宋喜良吃到了苹果就可以了,应该知足。如果还想着让苹果在本地扎根,并开花结果,那就想多了。”楚品梅的返回让那些饶舌者、多虑者目瞪口呆,读者悬着的一颗心也可放下了。

篇4:女人创业故事

3月24日上午,在世锦酒店5楼的董事长办公室里,冯益东一边气定神闲地给《名人传记·财富人物》记者泡功夫茶,一边娓娓讲述着她起起落落的创业人生,那种超然而平静的语气,好像讲述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别人的故事。

冯益东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和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她就特别喜欢读书习字,上小学之前就已经翻遍了家中书架上的古典文学名著。也许就是因为这些书籍的影响,形成了她如今豪气与柔肠相融的独特个性。

1990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郑州某中学任教,生活平淡而稳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一则貌似错误的招聘启事,她的人生突然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另类”招聘

那是1994年年底,冯益东在报纸上发现了一则“奇怪”的招聘启事:“因业务发展需要,本酒店招聘经理10名,无酒店行业从业经验者优先。”

是不是报社排版的时候大意,将“有酒店行业从业经验”误写成了“无酒店行业从业经验”了呢?于是她给报社打了一个电话,希望更正。报社的回复却是“客户提供的材料原文如此”。

企业招人都愿意要有经验的,这家酒店为何要招没有经验的呢?于是她拨通了酒店的电话。对方说:“没有经验的人是一张白纸,可塑性更强。我们酒店有一套完整的培训方案,有能力将一个没有从业经验的人培养成优秀的经理人。”

冯益东心动了。教书整整5年了,她已经驾轻就熟。但内心里,她更喜欢挑战性的工作:“毕竟自己还很年轻,跟社会接触的少,何不试试?”

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冯益东带着简历到酒店面试。没想到她一下子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当即决定录用她。

第二天,冯益东便向学校提出辞职申请。校领导苦口婆心地劝她:“这事你可得想清楚啊!教师这个行业虽然待遇不是很高,但也算铁饭碗。”

但冯益东毅然走进了那家大酒店,做起了实习经理。

“打工皇后”

凭着自己丰厚的知识积累和干练的做事风格,冯益东奇迹般地完成了自己的职场三级跳:3个月的实习结束后正式成为经理,又过3个月升为主管经理,—年之后任副总经理,不满两年就被提拔为总经理。她这段平步青云的经历,曾在同事乃至业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和关注。

在与酒店员工的接触中,冯益东发现一些员工的文化水平不高。显然这不利于他们提高服务水平,也不利于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于是,冯益东自己出钱买来课本,亲自辅导他们补习文化。

一次招聘员工时,冯益东发现有3个来自豫西山区的不满16岁的小姑娘。对于这3个孩子,冯益东并没有简单的辞退了事,而是和她们深入地谈心。原来,这些孩子的家境都十分贫困,如果把她们送走,她们的家长迫于生存压力,依然会送她们外出打工。和董事长商议之后,冯益东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亲自将3个孩子送回家,并安排她们返校读书,酒店承担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

为了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冯益东决心从提高服务员的业务素质入手。她建议董事会拿出10多万元经费,送41名服务员到郑州大学旅游学院进修,开创了酒店和大学联合培养员工的新渠道。“很多服务员都正处于学知识的年龄,从家多出来打工,难有机会接触大学学府。我们这样做,在增强她们素质的同时,也帮助打工妹圆了大学梦。”冯益东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冯益东结识了业界赫赫有名的段总。二人一见如故,聊管理,聊酒店,聊人生……整整聊了3天,二人都有与对方合作的意愿。有碍于海灵假日酒店董事长的知遇之恩,冯益东一时无法与段总联手。后来在段总再三邀请下,冯益东辞去为她带来梦想与激情的海灵,与段总一起筹备开创了锦绣花园酒店。于是,冯益东又做了两年锦绣花园酒店的总经理,也就是锦绣花园的第一任老总,并亲自参与了酒店从筹建到步入正轨的全过程。

在锦绣花园酒店,冯益东的管理艺术、装修思路、经营理念、市场运作都日臻成熟。当年,由于冯益东在业内的学历高、待遇高、名誉高,业界的朋友还给她封了个外号:“打工皇后”。

辞职创业

2001年年底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冯益东的生活轨迹。

冯益东的一个朋友在国外做生意,想回国投资项目。她听说冯益东做过多年餐饮,很有经验,就极力劝说她辞掉工作,负责筹备新酒店。

这时冯益东的事业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做了两年的总经理,酒店做得风生水起,自己却越发清闲起来,每天的工作就是批文件和接待重要客人。

冯益东厌倦了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想给自己找个继续奋斗的支点。

此时,回国的这个朋友向冯益东发来邀请,请她负责酒店筹备和日常运营。资金全部由朋友出,不干涉她的管理;她以管理入股,占35%股份;朋友以资金入股,占65%股份。

想想也行,发挥的空间更大,于是,她就辞职开始筹备新酒店。

花了3个月时间,冯益东拟好了装修图纸,这时出意外了:朋友因故无法与她一起合作经营了。朋友撤出了资金,而此时的冯益东,手头只有3万元的积蓄,处于筹备期的酒店突然没了血液,怎么办?是放弃还是坚持做下去?

冯益东选择了后者。她算了一笔账,装修加上工人的工资一共需要300万元左右。家人也没攒下几个钱,就劝她:“算了,别折腾了!”家人想让冯益东做一个规模小一点的饭店,等将来有资金了,再做大做强。

可冯益东拒绝了。她明白,大酒店的管理和小饭店有很大区别,自己即便做小饭店,可能也会按照大酒店的管理方式来做,这必然造成资源闲置,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肯定会浪费。

成功跳跃

冯益东坚持按照自己的规划做下去。紧接着,她召开“装修听证会”,广泛听取顾客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她用3个月时间按照顾客的建议完善图纸。白天,她和装修公司谈,请他们部分垫资,晚上和朋友、客户谈,请他们投资。

她开始分析酒店的优势、劣势,详细算出酒店的投资预算、规模、定位、每天的营业额以及利润、投资回报率等。

不少人都说冯益东的酒店位置太偏僻,冯益东就亲自坐出租车、公交车、骑自行车,测算从市中心到酒店需要多长时间,“看起来远,实际上不到15分钟就到了,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她用数字说服了别人。投资者发现冯益东确实是个干事业的人,纷纷与她签订了投资协议。

酒店装修该装空调了,可手里的钱却花完了。空调装好后,冯益东答应两天内将空调钱付上。到了晚上,她开始掏出电话本,给自己的同学、朋友打电话,这个1万元、那个2万元地凑,第二天,钱凑齐了,再给人家送去。

但最后意外还是出现了。冯益东到家具厂订好一批桌椅,等人家按要求把东西送到门口时,冯益东发现账上又没钱了!可家具厂要求现款结账。

冯益东先让把家具卸下来。家具卸完后,她和家具厂的负责人商量:“银行系统出了点问题,过几天再付款行不行?一个月内肯定付清。”负责人一听当时就翻脸了:“不行就把家具拉回去!”

冯益东说:“我向来很讲信用,到时候真还不上把酒店转让出去也一定给你们还上。”话说到了这份上,家具厂的负责人只好答应。

在家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在8年酒店系统知识的积累中,冯益东终于完成了从职业经理人向个人创业的成功跳跃。世锦酒店如期开业。

“几分关心几分管理”的理念,使员工忠诚而稳定,“把客人当朋友”的经营理念很快使门前车水马龙,世锦酒店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4年,冯益东的父亲病重,入院350天。冯益东整天陪在父亲身边,无暇管理酒店。2005年,父亲的病逝给她带来巨大的创伤,以家庭为重的她难以承受生离死别之痛。这一年,她遭遇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挫折,加上2006年酒店门前长达3个月的路面改造,楼后都市村庄的拆迂,酒店形同孤岛,汽车无法出入,酒店经营坠入谷底。

再次“转型”

2007年,身兼董事长、总经理的冯益东特地请来一个湖北的餐饮管理团队,有意“转型”,尝试脱离自己以前擅长的“职业经理人式”老板的管理方式,当起“甩手掌柜”。

但她这个“甩手掌柜”做得有些窝火:一连串的“事故”让她眉头紧皱,迷信风水的朋友称之为“金木水火土”。

新厨师团队刚来的时候,提出厨具需要更新,然后不容分说就淘汰了5部尚能使用的冰箱,此为“金”;有一次刮大风,厨房门口的一裸大树被拦腰吹断,此为“木”;因鱼池不够结实,再加上里面放养的鱼较大,有一天鱼池突然坍塌,整个厨房顿时水漫金山,此为“水”;一个厨师操作不当,天然气灶浓烟四起,惊动了119和110,此为“火”;酒店门前有两个大坑没有填上,一些顾客的车子不小心陷了进去,此为“土”。

在辞去这个所谓的厨师团队之后,冯益东又重金请来了一个自称有20年从业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这个以操纵厨师队伍为业的经理人,推出了一项“吃100送50,用券返券”的促销活动,让冯益东看到了“坐满赔钱”的奇观:酒店生意十分火爆,结果一个月内竟亏20万元。

经历了这些挫败之后,冯益东开始自省,她发现自己没把握住做老板的规律,没有处理好身份和职责、个人和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父亲病重期间,她放弃了对酒店的掌控,忘记了自己作为酒店掌舵人的身份,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经营上,她认为自己走了两个极端:请经理人之前,她既当董事长又当总经理,事无巨细,致使思路封闭,聘请总经理后,她又做起了甩手掌柜,该自己掌舵的事也交由总经理打理,导致世锦再次受伤。

深刻剖析自己之后,冯益东找到了问题的根源。2008年年底,她将酒店进行了重新装修,并邀请了新的合作伙伴。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冯益东倍加珍惜这个合作伙伴。二人在经营管理上优势互补,有共同的理念和梦想,那就是把世锦酒店做大做强。在她和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世锦酒店适时地推出了独具匠心的“皇室家厨”菜系,特色的美味佳肴加上热情周到的服务,受到了宾客的交口称赞,开业短短两个月时间就顾客盈门。世锦酒店在全新的面貌中崛起。

这些年来,冯益东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思考自己和企业的定位,思考自己在企业中的功与过。她很庆幸找到了优秀的合作伙伴,使得自己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知识,总领全局,走出去开阔眼界,经营人脉。展望未来,她显得更加从容、自信。

在职业生涯中创造奇迹的冯益东时刻告诫自己,辉煌的过去既不是人生的资本,也不是事业的巅峰,而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从教师到“打工皇后”,再到自己创业,成为一个成熟的、真正的老板,对于冯益东来说,每一次的转型都是一次心灵的历练。职场的起起落落,事业的跌宕起伏,她最终实现了事业的“凤凰涅磐”。

篇5:女人的创业励志故事

左撇子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在我国至少有8000万人!因为我们的生活用具都是根据右手习惯设计的,所以生活在“右手世界”里的左撇子们倍感别扭。而一位“北漂”打工妹看准了这块市场空白—“左手生意”造就百万富姐。

秋,20岁的我中专刚毕业,就从宁夏固原县农村孤身来京投奔一位在中关村打工的同乡。寻工屡屡受挫后,我饥不择食地接受了一份月挣800元的差事—在西城区一家外资服装公司当清洁工。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公司的两位白领女性在大倒左撇子的苦水。其中的一位“左撇子”女孩抱怨说,别人可以轻松操纵的小鼠标,一到她手上就不听使唤了,本来用右手点击鼠标左键是“执行”程序,点右键可以查看文件“属性”,可让她这个左撇子用起来就乱了套。这个女孩说,因不能灵活地操作鼠标,有时候为公司查资料、制作报表什么的,也比惯用右手的人工作效率低,甚至还为此挨过老板的骂呢!

而另一位搞服务设计的女孩同样是左撇子,她说,8月13日是“国际左撇子日”,可是在这天,她和几位左撇子朋友逛了半个京城的商场,却没有买到一件适合左撇子用的商品。

我还从网上得知,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头脑敏锐的商家已经意识到左撇子商品中隐藏着“金矿”。伦敦一家名为“ANTE”的左手用品商店已经开设了20多年,产品分为厨具、园艺工具、文体用品和乐器等,如旋紧螺栓、开塞钻、转盘电话、剪刀、起瓶器、高尔夫球杆。而在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有很多左撇子用品店。“左手市潮早已被聪明的老外撬开,只是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事物。

看到这里,我眼前一亮:中国有那么多的“左撇子”,但左手用品市场却还没有人开发,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创业契机吗?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离开那家公司,尝试着自己去创业!

结束清洁工生涯之后,我把心思全放到了做“左撇子”的生意上。然而,很快我又发愁了:自己在京城打工近一年,才攒下了几千元钱,到哪儿去搞创业资金呢?

这时,我想到了那位在中关村打工的同乡,以及后来通过她认识的几位宁夏家乡的朋友。他们都是中关村的IT员工,月薪丰厚,说不定能帮上自己的忙!当我把自己想在京城开家“左撇子商店”的想法讲出后,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个绝妙的创意,并愿意投资入股。就这样,我在几位热心老乡的帮助下筹到了8万元钱。

“左撇子专卖店”横空问世有了本钱,等待自己的还有另一个难题:哪里才能进到左手商品呢?考虑到左手用品在欧洲开发得较早,我决定到网上去查。果然,我在电脑上查到一家设在法国里昂的“左手用品大全”商常自己欣喜若狂,立刻请人用英文发了一封求购信过去,对方的答复也很爽快——他们可以提供任何左撇子用品。

然而,我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却被这些“左撇子”用品的高昂价格吓住了:一把和普通剪刀质地相当的左手剪刀,价格却是国内普通剪刀的10多倍;一只看似普通的左手高尔夫球杆,批发价格高达万元!这时我才意识到,从国外进货显然不现实,只能在国内寻找左手用品的货源。

此后经多方查询,我惊喜地发现了几家生产左手用品的厂家。但他们的产品都是向欧美国家出口的,根本不搞内销,何况我要的量又很校起初得知我想代理他们的产品,广东阳江、福建厦门等地的几位老板都表示“不感兴趣”。不过,在对这些厂商进行多次拜访之后,他们最终勉强答应,让我从那些出口的左撇子产品中“截留”一小部分。拿到了一些专门为左撇子设计的鼠标、剪刀、转盘电话、高尔夫球杆等“特种商品”后,我就在距王府井大街很近的一个繁华地段,租下了一个20平米的小店。“十。一”这天,我的“左撇子专卖店”终于诞生了。

“左撇子专卖店”这个店名一打出来,立刻就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每天进来购物或看稀奇的人群,简直要把小店挤爆。虽然光顾专卖店的多数是左撇子,但也不乏一些“右撇子”顾客。一位搞房地产的老板在店里买了一个“左撇子鼠标”和一个“左手铅笔刀”后,没过几天,又买走了一台左手锄草机。原来,他的妻子和女儿都是左撇子。

由于是“特种商品”,左撇子用具的价格比同类产品要高出好多倍,一根高尔夫球杆能卖6000元,一把小巧、别致的“左手剪刀”也要几十甚至上百元,而左撇子医用剪、美容剪的售价就更高了。但顾客不会太计较价钱,因为这毕竟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小空档里的大学问小店开业后的第3天,就有一家中外合资的服装公司一次性从这里购买了14把左手剪刀。因为这家公司的几十位裁剪师中,有7人都是左撇子,为每个人购置两把左手剪刀,无疑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因这款名牌剪刀的售价高达388元,盈利也是很可观的,仅这一宗“大生意”就让我赚了多元。

一天,店里进来一位满头大汗的顾客,急急地问:“有没有左撇子用的手电钻?”我惊愕不已,难道左撇子使用一般的手电钻也不便吗?这位搞室内装修的顾客诉苦说:“岂止是不便啊,还有点危险呢。”原来,左撇子使用一般的手电钻时,把手的设计、钻头旋转的方向以及开关的位置都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他说自己平常使用手电钻、钢锯等工具时,都觉得很费劲,有时搞不好甚至会弄伤自己。这时我才相信报纸上说的,左撇子工人在生产线上面临的危险远远大于他们的右撇子同行。

此后,又不断有顾客反映“左撇子专卖店”里的商品不够丰富,比如左手吉它、左手刮皮器、左手奶锅等等,都是他们向往已久的产品。于是,我就找到北京周边地区的一些乐器、五金等生产厂家,请他们在生产右手产品的同时,也为左撇子制作一些同类产品。不料,这些厂家竟对左手用品一无所知。于是,我就耐着性子为他们讲解左手用品的情况,以及市场前景多么诱人。京城周边地区的8个厂家终于被我说动了心,他们先后开发了几十种左手用品。我的生意也渐渐火爆起来。

发展到8月,我已从鲜为人知的“左手市潮掘金20多万元,当初入股的朋友也都高高兴兴地拿到了分红。这时考虑到店面过于狭小,根本“应付”不了潮水般涌来的顾客,我就干脆把原来的小店交给忠实的雇员管理,自己又在西单商业街租下一个80平米的门面,成立了一家分店。事实上,在经营左撇子用品的同时,我还帮助过许多人。当得知有些“左撇子”因为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后,我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这些人进行心理辅导,鼓励他们自信自强。有一次,我听说北京一位小朋友的左脑神经受损,导致右肢不听使唤。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了解情况后,我立即赶到医院,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并用科学的方法帮他训练使用左手,还免费送他一些左手用品。一个多月后小男孩出了院,竟用左手给我写了一封感谢信。

为使更多人真正了解左撇子的世界,初,我请几位搞电脑的朋友在互联网上建了一个“左撇子俱乐部”网站。不光在网上推介自己的左手商品,还开辟了本市电话订货和全国邮购服务,而且还介绍有关左撇子的各方面知识以及训练左手、活化右脑的方法。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当一些都市白领从网站上了解到“左撇子”的诸多好处后,都纷纷开始锻炼左手,有的人“功夫”练到了家,左、右手竟然一样灵活。这样一来,随着“后天性”左撇子人数的不断增多,我的顾客群也越来越庞大了。

篇6:女人创业的励志故事

怀孕后,我最担心的就是被孩子捆住手脚。

宝宝出生后,我亲自带。给宝宝洗澡是很多新妈妈棘手的问题。无意中在一个国外的网站上看到有人转让一张Baby洗澡椅,一下就入了我的眼。颜色鲜亮,看上去像大人用的沙滩椅,价格也公道,加上邮费才300元。于是,给宝宝洗澡成了一种游戏。把Baby洗澡椅放进浴盆,将宝宝放上去半躺着,我一只手拿花洒,另一只手给他抹沐浴露,几分钟就搞定。

孩子大一点后,不再像之前吃饱之后就呼呼大睡,醒着的时候就喜欢被大人抱。这样一来,家务就沒法做了。我在一家专卖婴幼儿产品的网站上买到了一种Baby摇椅,298元,很有成就感,宝宝伸胳膊伸腿的时候,椅子会前后摇晃,但不会栽跟头,非常安全。最妙的是,椅子还附带了发声装置,有歌曲、小鸟的叫声、海浪声,还可以设置振动。宝宝很享受一个人在里面玩。我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多,看书、上网、做家务。

虽然主要任务是带孩子,但总有那么一两次有急事需要外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在网上大搜罗。沒想,还真有我想要的宝贝——宝宝对讲机,也叫无线婴儿哭声监护器,58元一副。买回来后,我仔细研究了一番。原理很简单:如果婴儿发出哭声,放置在婴儿附近的声音感应接收器就会发出信号,接收器收到信号就会发出产品默认的婴儿哭声,提醒妈妈及时赶到宝宝身边。于是,常常等宝宝睡着,我把一切安全措施做好,就到附近的菜市场或超市买点急需的东西。

篇7:女人创业致富成功故事

今年32岁的张丽娟是一位举止优雅的知性女子,原本在深圳一家IT公司任部门经理,薪水丰厚,衣食无忧。理科出身的张丽娟一直有着“文艺情怀”,早在读高中时,她就有过一个浪漫的憧憬:将来在一条幽静的小巷里开间书店,与心上人品读精彩文字,安享布衣人生。但大学毕业后,眼看与书籍打交道的生意不景气,张丽娟怕养不活自己,也就熄灭了最初的梦想。

初,张丽娟与一帮喜欢读书的朋友欢聚时,大家聊起了韩国每年人均阅读11本书、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中国人却只有4。5本,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根本不读书。而事实上,我国63。8%的网民仍倾向于纸质书阅读,因为实体书拿在手上的那份实在感,以及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字,是飘渺的网络电子书所无法取代的。只因有的人嫌买书太贵,许多人又离图书馆太远,借书还书需要占用太多时间,大家最终才与实体书渐行渐远。

这种现状,令张丽娟的心情难以平复。西方一位哲人说,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她和朋友都想为社会做点什么,让更多的中国人爱上看书。可如何做呢?几位都曾在IT界打拼过的年轻人讨论了很久,最终敲定借助他们最熟悉的互联网,推广全民阅读。

网上电子书已经有了,但是因为版权问题和阅读习惯,仍然颇受局限;网络卖书也有了当当、卓越,无论模式还是市场占有率,后来者都很难超过这两家前辈企业。如果还要做与书有关的生意,剩下的似乎就只有借书了。

“何不打造一家新形态的图书馆,以网络+实体书的模式向全国读者开放呢?”为了考量项目的可行性,他们花了数月时间走访社区、学校和企业。

他们收集到的信息是,中国的图书馆资源极为匮乏,除了高校外,社会性图书馆只有国家、省、市三级,区级图书馆几乎是摆设。至于社区图书馆,也只在少数发达城市的高档社区存在,且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很多企业也曾自建图书馆,至少是图书角,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久而久之,图书馆成了“库房”,图书角成了“死角”。

社区图书馆的缺位和滞后,让他们看到了生存的空间。因为在网上“营业”的图书馆,可以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地域界限,覆盖到每一座城市的每个角落。不过,要最大程度地推广纸质阅读,还得解决另一个问题——把价格降到最低甚至免费。有可能免费吗?出于“用商业的手段,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考虑,他们决定创立一家“免费图书馆”!

年5月,深圳青番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张丽娟与合伙人共出资300多万元,采购了大批图书。随后,他们不仅顺利建好了网站,还想出了为用户提供终生免费借、阅、送、还书上门服务的点子。2010年8月,“青番茄”网站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无数网民和媒体的关注。

打造贴心服务,文艺“青番茄”一炮而红

网友们惊喜地发现,在青番茄网站注册成会员后,最少只需支付110元押金,就可以开始美妙的借阅之旅了。说美妙是因为这家图书馆最大的卖点是免费!支付押金后,无论借多少次书,都无须再支付额外的租金;比免费借书更诱人的是,整个借阅过程足不出户,都通过快递完成,且快递费由该图书馆承担。等你哪天不想借书了,只需一个电话,青番茄就会无条件退还你的押金!

家住深圳关外的张先生是个爱书之人,多年来,仅那些被他看过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就堆满了两个书架。但随着近几年图书价格的不断上涨,张先生逛书店时不再“盲目出手”。为节约开支,他想到了去图书馆借书看。可几经打听,离家最近的图书馆也有13公里之遥。偶尔从同事口中了解到青番茄后,他当即在网站上充值110元,注册了会员。只是点几下鼠标,敲几下键盘,张先生轻轻松松就选定了他寻觅已久的两本书——《职场江湖》和《追风筝的人》。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就有快递员按响门铃,给张先生送书来了!就像网络购物一样方便。惟一不同的是,青番茄的用户不用花钱。尝到“网上轻松借书,网下免费阅读”的乐趣后,张先生成了青番茄的忠实粉丝,并开始向熟人大力推荐这家网站。

而最令他感到温馨的是,“青番茄”有着鲜明的气质,它强调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件时髦、快乐、轻松、环保的事情,有点小文艺,有点小清新,还有一点儿小幽默。张先生从快递员手中收到的书,不像淘宝、卓越那样用纸盒或塑料袋包装,而是装在一个名为“精神食粮袋”的布制环保袋里,上面除了青番茄的logo,还印着一句话:“不含农药,不含防腐剂”。

这是张丽娟的创意。她说:“在我的想象中,这就像是与读者的一次握手。我们与读者不能见面,却都是爱书的人,于是想了这个办法,传递一种友善、温暖和默契。”

青番茄的四名创始人都是Apple的粉丝,他们认为苹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最大程度地向消费者渗透和灌输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要想不被轻易模仿,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来源于企业的DNA,需要从企业诞生的第一天和细节之处就开始培养。

青番茄总部隐藏在深圳设计产业园内一栋名为“水”的写字楼里,像大多数创业型公司一样,开放式的办公室内,随处可见员工们自己动手,用木板、键盘盒、塑胶水管等材料制作的相框、秋千、桌椅。中心区域摆着几排无间隔的办公桌,后面立着几排“DIY”出来的书架,再配上一群85后的面孔,让人感觉瞬间穿越到了某大学图书馆。

张丽娟招聘员工的条件极为简单——谁爱书如命,她就雇用谁。这些充满朝气而又爱书如命的员工,很善于在细节上创新。比如,在为用户打造不同的“阅读尺码”时,他们就借用了衣服尺寸的描述方法,分为M、L、XL、XXL这4种级别,最小的M尺码需要充值110元押金,每次可以借2本书,归还时限为14天;最大的XXL则需要充值510元,每次可以借10本书,归还时限为56天。

这种轻松有趣的免费服务方式,对大众极具诱惑力。“青番茄”上线3个月后,就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注册会员从最初的几百人,一路飙升到了10多万人!

随着全国各地的注册用户越来越多,张丽娟手上的会员押金也越积越多。虽然可以随时申请退回,但基本上不会发生集中“挤兑”的现象,因为青番茄运营以来,一直鲜见申请退款的会员。毕竟,百元押金换来阅读不尽的免费书籍是很划算的。

因此,在提取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后,每一笔到账的押金某种意义上都可被视为收入,她用这些钱不断扩充藏书,并先后在深圳、广州、大连、郑州、太原等城市设立“储书仓库”,还配备了快递人员。

与名企“牵手”,免费服务赢得大财富

许多人都很好奇,张丽娟的“图书馆”免费为大家服务,收入从何而来?事实上,青番茄的规则是不向个人用户收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免费服务中琢磨出生财之道。随着用户基数和借阅次数的增加,青番茄掌握了一个庞大的阅读趣味数据库,直接反映会员的爱好、个性、经济条件,且有详细而准确的线下地址,若针对不同用户推送不同网络广告和书签广告,势必相当精准。

2月,大名鼎鼎的宜家和星巴克,就先后因为目标群体明确且气质相投,主动找上门来与张丽娟谈合作。

张丽娟虽然从中获利不少,但她接广告很谨慎,夹什么样的书签广告、夹多少才不至于让读者反感,需要把握好一个合理的尺度。

除了广告收入,目前青番茄最大的盈利点是在企业用户身上。他们向企业收取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的年费,然后为这些企业构筑一个外包式的图书馆。这笔费用大约只相当于企业自建图书馆的1/6,但与自建馆相比,书籍的更新率和利用率都高得多。

通过张丽娟他们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如今包括中石化、工行、联想、万科、腾讯、富士康、华为在内的200多家企业都成了青番茄的客户。在青番茄的首页上点击“每企一馆”,便可进入各企业自己的图书馆,这里除了有专业读物、热门书籍,还有部分企业学院和企业品牌文化传播的内容,企业员工从这个频道借书就不再需要支付押金。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青番茄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随着企业用户的不断增多,将来这个数字还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事实证明,“免费图书馆”的确提供了一项没有人会拒绝的服务。从去年8月上线至今,青番茄已经积累了60多万会员读者,服务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城市,藏书种类也超过了16万种。

作为“中国最大的阅读生意”缔造者,张丽娟与合作人在经营中,时时显露出传统图书馆不可能具备的“霸气”。比如,他们有专门的图书采购部,和国内众多优秀的出版社保持合作关系,几乎每周都在不断购置新书。如果用户在网站上没能找到想要看的书,还可以在“量身订阅”功能板块提交订阅申请。“只要你确定世界上发行过这本书,我们都会尽力买到它。”张丽娟肯定地说。

有财经专家为张丽娟算过一笔账,且算目前青番茄个人会员是60万,由于押金档次从110——560元不等,即便平均下来按每人200元计算,押金总额也高达1。2亿!哪怕用这笔钱做“保本基金”理财投资,年收益也有几百万元,足以应付青番茄图书馆补充藏书、支付快递费用、公司花销等开支。而企业用户每年交纳的上百万阅读费用是不予退还的,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广告收入,张丽娟与合作人每年的纯利润,少说也有四五百万。

今年8月,青番茄又推出了“每校一馆”,这是一个面向大学生提供的免费产品。到了大学毕业季,青番茄还有“漂书码头”,鼓励大学生把不要的书、带不走的书寄给青番茄,换取可在青番茄使用的积分,张丽娟他们也能借此节省采购费用。

目前,青番茄正在努力开拓的另一个业务就是建立“每园一馆”,希望将“每企一馆”的模式复制到各地的幼儿园。青番茄有一批忠实的妈妈读者,“青番茄上线后,借出去的第一本书,就是一位深圳妈妈给宝宝借的幼儿绘画读本。”现在的年轻妈妈们都注重宝宝的智力和兴趣开发,但是幼儿读物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价格不菲,而且不像经典名著那样有收藏价值,往往过了幼儿年龄段,就不再有阅读需求。如果把这个市场做活,其实也能形成这类图书的良性循环。

从“每企一馆”“每园一馆”“每校一馆”到“漂书码头”,这些都是青番茄边做边产生的创意。从上线的第一天开始,张丽娟就希望能把青番茄做成一家有想象力的公司。

目前青番茄最受欢迎的书籍中,旅游类排名前三。因此,张丽娟还计划把与宜家的合作模式复制到旅行社,比如向借阅《藏地密码》的读者推荐去西藏的自由行线路;向参团去欧洲的“驴友”推荐她代销的《达·芬奇密码》,总之就是带本书上路!毫无疑问,只要手握60万会员的青番茄愿意展开想象,就有挖掘不尽的财源。

篇8:女人创业故事

本文不欲讨论影片精致的剪辑、精确的转场、优美的音乐和考究的画面造型, 只想以一个观影者的身份来品味这部影片不俗的情节及导演在改编过程中的再度创作。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并不鲜见, 有的忠实于原著, 有的偏离原著, 有的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无疑属于后者。

我们知道, 在小说中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的两种不同结局, 而影片中讲述的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和两种不同的结局。在有关此片的影评中, 几乎都将片中两个平行发展的故事看作是维多利亚时代女子的神秘和情感压抑与现代女子情感的自主性的鲜明对比。认为导演同时塑造了两个女性形象——维多利亚时代的神秘女子莎拉和现代演员安娜。笔者在想,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电影中的两个故事看成是跟小说一样的同一个故事的两个不同结局呢?我们试着隐去两个故事的时代背景, 将两个故事中的女主角都看成是莎拉, 男主角看成是查尔斯, 整个影片看成是一个故事, 也许我们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观影经验。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 女主角莎拉都是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的。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封闭、保守、极具传统等级观念的时代, 在那样一个冷酷无情、等级观念深重的时代, 即使莎拉受过教育, 爱好绘画, 但她的社会地位不允许她有爱和思考的自由, 她想要自由而独立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完全不可能的。为了保留心中那份对自由向往的权利, 她甘愿背负“法国中尉的婊子”这一为人不齿的外号, 抛弃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看得重于一切的名誉。她明明跟法国中尉没有关系, 为什么要将那没有发生的事揽在自己身上呢?她只有将自己置身于让当时主流社会所不屑与之为伍的境地, 才能自由地去做她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别人的评价已经无法伤害到她, 她才可以拥有自己独立而强大的内心。对于她所做的任何“出格”的事情, 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反正她都已经是“法国中尉的婊子”了, 而且还“恬不知耻”地在等着她的中尉回来。

在孤独的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固守中, 莎拉碰到了查尔斯。防波堤上蓦然回首, 爱情在两人心中扎了根, 并在逐渐的交往中熊熊燃烧。莎拉告诉了查尔斯她和法国中尉的故事, 查尔斯帮她离开了莱姆镇。值得玩味的是莎拉与查尔斯终于在埃克斯特的小旅馆相互拥有之后的那段对话。查尔斯问莎拉, 我是你的第一个男人?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接着问:“你为什么骗我说跟那个法国人发生过关系?”莎拉回答:“我不知道。”“我无法解释, 现在不能。”“我对你一无所求。”“我盼这一天盼了好久, 我日思夜想, 从第一眼看到你就迷失了自己”“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我现在知道你的确真心爱过我, 我就什么也不怕了, 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莎拉为什么要编造法国中尉诱惑她并将她置于孤独和耻辱中的故事呢?影片最后, 莎拉对这一行为进行了解释, 其实, 我们仔细分析现代故事的发展, 也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男演员麦克在拍戏的过程中执著地追求明知已有男友的女演员安娜, 在遭到安娜委婉的拒绝后还是一往情深。既然在现实故事中, 麦克能在已有家庭的情况之下去追求他的爱情,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莎拉又为何不能为了自己深爱的男人而撒谎呢?又或者, 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 知道了莎拉与法国中尉的过去, 仍旧追求莎拉的查尔斯才是与众不同的莎拉值得真正拥有的爱情中的男主角吧, 只是这样的解释多少有点牵强。莎拉和查尔斯在埃克斯特的旅馆匆匆一聚之后, 便独自离开了, 直到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之后, 才告诉查尔斯自己的所在, 最终尽释前嫌与查尔斯划着小船驶向幸福的未来。莎拉说, 我花了很长时间寻找自己的生活, 寻找自己的自由。她最终找到了自我。而安娜则早已是那个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由的人。莎拉与安娜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两个人合而为一, 所以, 她们完全可以随意选择影片两种结局中的任何一种了。

在现代故事中, 安娜从埃克斯特拍完戏, 麦克送她离开。他对安娜说, 我要失去你了, 并要求安娜留下来, 得到否定的答复后, 他脱口而出:你是自由自在的女人。安娜回答:你刚刚在埃克斯特占有过我。这段对话看似是麦克与安娜的对话, 实际上, 麦克已经把安娜当成了莎拉, 他自己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查尔斯还是麦克。两个故事在这里交织成了一个故事。影片最后, 当安娜没有给麦克最后的表白的机会而独自驾车离开, 麦克面对安娜离去的背影脱口而出:莎拉……此时的麦克仿佛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戏里还是戏外了, 也许因为查尔斯和麦克原本就是同一个人。麦克与大卫也有一段对话, 颇能说明问题。大卫问麦克:“你们决定电影的结尾了吗?原著就有两个结局, 一个圆满, 一个悲伤, 不是吗?”麦克回答:“我想我们会用第一个结尾, 我说第二个。”“到底哪个?”“安娜没告诉你吗?”麦克的回答令大卫迷惑不解。麦克的意思是, 第二个故事会用小说中的第一个结局。只是, 既然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 怎么结尾也真的无所谓了。

导演将小说中的一个故事分成影片中的两个故事来讲, 一方面是对小说中的散文化叙事进行了分解, 以便于影片的叙事;另一方面, 分开的表现也将小说中的两个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更立体而丰满, 不但不影主题的表达反而深化了主题。为合而分, 合中有分, 分中有合, 两个故事的交叉表现恰是对莎拉和查尔斯在维多利亚时代对于爱情和自由的追求的最好诠释。导演利用二度创作反而更加忠实于原著了。

笔者以为, 对于影视作品的解读, 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有时候也许没有必要过于追究影片的形式。戏里戏外都是戏, 没必要将戏中的背影分解得那么清楚。以本文作为对于经典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另一种解读, 仅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期待专家的批评指导。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一片根据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 获得了巨大成功, 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的结构独具特色, 被设计成为一个“戏中戏”, 将原小说的一个故事分成两个不同时代背景的故事进行讲述。本文对影片的解读另辟蹊径, 将两个故事还原成小说中的一个故事进行分析。

篇9:居家小女人疯狂创业

李东芳原本是个很传统的女人,师专毕业以后就到当时的金鼎商厦当了一名会计,李东芳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足,创业的念头在她的头脑里根本就没产生过,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多好呀!一点压力都没有。可是有一天,她的前途命运发生了变化,所依赖的单位要职工买断工龄,她仅得了6000块钱就回家了。

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和对未来的恐惧感笼罩在她心头。没有稳定收入马上就面临生存问题,她凭借自己的专长,到一家私人保健品公司应聘做了销售,虽然来自国企,可她从没接触过真正的市场,看到别人对客户侃侃而谈,讲营销技巧,大家又一起制定营销策略、营销方案,做营销培训,这一切让她眼界大开!

通过锻炼,她从一个安于现状的传统女人,逐步转变成一个对市场敏感、整天跟销售指标打交道的职业经理人。

2003年,儿子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看到轮滑非常好玩,就一直想学轮滑,为此,李东芳还特意到沈阳让孩子学习轮滑。当年李东芳打算送给孩子的生日礼物就是一双轮滑鞋。可她来到辽西小商品批发市场发现,这里的轮滑鞋虽然只要100多元,但质量不好,把孩子脚都磨破了。这一下提醒了她:买不到轮滑鞋说明市场上缺少这种产品,为什么不能做这个产品,从而打开锦州轮滑市场呢?虽然李东芳对于轮滑市场一点也不了解,但她打算像那个卖西瓜的老农一样,先尝试了再说。

李东芳也不管自己会不会干就联系了一家专门生产轮滑鞋的公司,签订了代销合同。她从体育局聘请了两个轮滑教练,在宝石广场租了个房子就干了起来。李东芳给自己的俱乐部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风火轮轮滑俱乐部”!

2003年4月是李东芳头一次创业,也是人生的第二个转折时期,让她终身难忘。几百份传单发出去以后,居然才来四个学生玩轮滑,这对她的信心真是个打击!可她还得咬牙坚持。没想到2003年“非典”给她创造了好机会。当时学校提倡户外运动,结果突然一下子参加轮滑的人就多了起来,到了七八月份的时候,已经有100多个学生参加了李东芳的“风火轮”轮滑俱乐部,李东芳前三个月就赚了1万多,相当于每个月给自己开了4000多元,是过去上班的八倍!初偿创业滋味的李东芳太兴奋了,这不仅仅是赚钱给她带来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初次的胜利给自己增强了创业信心!

对于轮滑来说,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和效果,李东芳打算考虑代理名牌质量好的轮滑鞋。

2004年10月。全国速度轮滑锦标赛在秦皇岛举行。李东芳的轮滑俱乐部也受邀请参加了比赛。没想到发展的机会来了!比赛后,这次活动的独家赞助商“米高公司”中国北方的大区经理姜峰连夜找到了李东芳,洽谈合作。原来姜经理一直想打开锦州市场,经常到锦州来偷偷考察,他看到宝石广场上风火轮俱乐部办得热火朝天,对“风火轮”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这次“风火轮俱乐部”参赛阵容强大,显得实力雄厚。所以打算寻求合作,希望李东芳独家代理米高品牌。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李东芳喜出望外,首批进了3万元货。“米高”高质量的轮滑鞋不仅使孩子穿着舒适,而且适合孩子们玩出各种花样来。轮滑的速度和美感吸引了大批观众,甚至退休在家里的老人也参加了。而对于孩子来说轮滑不仅有效地锻炼了身体平衡,增强了体质,而且还锻炼了他们勇敢不怕吃苦的精神。刚开始有的孩子摔了跟头就哇哇大哭,家长看着别提多心疼了,可其他的孩子就笑话他太娇气。后来,这个孩子再摔跤也不哭了,家长跑过来呵护他反而劝妈妈:“妈,别这样,让人看见了我多难为情呀!”

很多大学生,甚至是老人都加入了轮滑俱乐部。有位老人都70多岁了还来买轮滑鞋,李东芳都不敢卖他。老人说没事儿,我以前就滑冰,跟年轻人在一起我才能活得年轻。经过几年的发展,李东芳的“风火轮轮滑俱乐部”学员已经有将近1000人。现在李东芳为了让学员的素质提高,特意聘请了辽宁省速滑冠军赵伟东和花样轮滑高手李楠当教练。成立自己公司的网站中国极速轮滑俱乐部。如今李东芳的“风火轮俱乐部”又投入40多万元在“大福源”为更多的轮滑爱好者提供了场地,还在大福源开起了米高轮滑专营店,事业开始发展壮大!

上一篇:2009年村支部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层储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