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语录

2024-04-14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语录(精选7篇)

篇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语录

题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我此生的至爱,我爱那些谜一般的寓言及诗一般的语言与奥妙的哲理,本人仿作一篇,以写出我的心声,同时向这位先行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查拉图斯特拉从山上小木屋的藏书阁走出来,书中的两种不同的争执彼时还在头脑里嗡嗡作响,以致在迈过那个门槛时差不点没从楼阁上摔下来,圣者心想:“我怎么连走路都走不稳呢?这真是太危险了”,此时清晨的阳光正暖暖地向山上送来了温柔的光茫,林内的小鸟开始清脆地鸣响,不远处一只兔子在草地间自由地奔跑,看到这种情景,查拉图斯特拉立马从刚才的慌乱中镇静下来,对着群山说道:“这大自然真拥有一个治愈百病的妙招呵”,可是这位圣者此时无瑕再去欣赏眼前这绝妙的景色了,他说“我不能因为这自然之美色与书中之探究而影响到自己的行程,我要把我的教义带到山下去,那里的人现在还没有感受到这神奇的光茫呢”,于是查拉图斯特拉愉快地超过一个山峰,沿着坎坷崎岖的山路飘逸地飞走,轻松地越过一条一丈余宽的溪涧,从两只还在酣睡的豹子旁毫无声息地走过,赶在山下的光明来临之前,查拉图斯特拉就已经到达了他的目的地--花斑母牛镇。

到了集市上,一个脚裸受伤者一拐一瘸地走向他走来,查拉图斯特拉看到了这是以前听过他的声音的青年人,身体瘦小,但举止神色斯文,但是现在眼光中包含着苦楚与愤懑,截住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去路,查拉图斯特拉亲切地问:“你这是怎么了呢?”,这位受伤者愤懑地说:“我跟几个同学正在讨论您的教义呢,我尊敬的导师,可是旁边也凑来了许多人加入讨论,我们跟他们发生了争执,他们说不过我们,最后蛮横地说您的教义全都是胡说八道的歪理斜说,我们正打算跟他们继续理论,但是他们开始向我们动起粗来,于是混成一团,拳脚相加,您知道他们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蛮横子,但是力气可大地很呢,我们败下阵来,受了不少的伤,但他们却已经逃之夭夭了,尊敬的导师,他们实在是太无理不过了。以致我现在受伤我不得不提前赶过来,因为我怕由于脚伤而迟来一步以免耽误听你的教诲了。”

查拉图斯特拉骤然从眼睛中射出一股强光专注于远方——云那端,那目光转入眼下这位虔诚但又非常狼狈的弟子时,立马又变得非常慈祥,然后对着他说:“孩子,我的教义并非一天两天可以搞懂,但你却已经遭受到了别人带给你的痛苦与屈辱,而我的教义带来的荣光及快乐却还没有在此之前到达呢?我怎么帮助您呢?我的教义道理上胜过了别人,但是可是实际上你们却没有得到便宜,这却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受伤者有些沮丧了,查拉图斯特拉沉思了一伙,然后慢慢走向前地援着受伤者的手说“毋宁说你需要我的教导,不如说我的教义需要强健的体魄,这或许是一个很大的残酷,我称之为伟大之残酷,而今天别人替我跟您上了一堂课了,实质上敌人教与你们的比我教给你们的多,我教你们爱敌人,实质上是教你们爱自己,听着吧”查拉图斯特拉不愿就再此提弟子受伤的事了,以免他的自尊心受到污蔑,他接着说“再伟大之教义没有力量去推行终究如蚂蚁般弱小,别人总是区别精神与肉体,于我却不然,精神与肉体本为一体,你的精神即在你的肉体之中,因为你的精神需要肉体的强健,敏捷,你的肉体也需要精神得以支撑,慰藉,保存,与教导提升。”

查拉图斯特拉说到这,弟子听得有那么些味道了,以致于先前的脚痛似乎都全然不见了,而且能够比先前站得更稳了,此时精神的荣光与快乐已经超越了痛苦与屈辱,查拉图斯特拉看出来了,而此行集市上也聚集了许多人,心想:“在他的身体没有恢复之前,我不会再跟他讲什么道理了”,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坐在人群之中说道:

这力者呵,如有火,剑,雷霆闪电,我由衷地热爱你们,仿佛我的内心的热血如火,如剑如雷霆闪电一般劈开这世界的黑暗,斩断阻碍前进道路上的荆刺,掀开挡在前进路程上的巨石,我便是那力者,斩断所有的枷锁,争脱沉重的压迫,沿着自由与真理的方向,达到我梦寐之彼岸呵!

这力者呵,用强健的体魂,用最顽强如钢般的意志,用天地之间的大无情,来浇灌我生命中至脆至弱的希望之花,保护我那最敏感,如丝发之心灵与抗卫我那最温柔似梦的灵魂哟。

这力者呵,是这世间最大的审判,那些爱好和平,爱好善,忠于爱,一切忠诚于美好者,如果不忠于力,那么便失去了人世间的真假标准,那都不过是叶公好龙,画饼充饥而已,不忠于力,那便有愧于一切美好的称谓,一切都只是一个地道破败不堪的谎言而已,爱那美好,便爱那力,美好有力者,是此生最相适的幸福!

这力者呵,教以我们生存,给与我们生命,给以我们胜利,可是我要以此来教与你们以超越,超越扔有平庸与冷淡之力,我要教以你们一种最热情,最炫丽之力,一种精神与肉体齐舞之力,一种跨越彼此两岸之力,我要在这力上蚀以美之光茫,我要在这美之多娇中注以力之灵魂,那力便是超越一切力量之光茫呵

这力者呵,教给我们去争取,去攻创,去拼搏,教以我们以最高昂的热情去战斗,因此我也教以你们这些力,教以你们去热爱困难,热爱敌人,因为敌人往往是最不吝啬力者,因为困难总是力量所能达到者,这力之慷慨,这力之接纳,便是那力量的幸福的源泉,我教以你们去爱残酷,因为在残酷中才能射出你们力之极限与七重光茫。你们爱力,当爱你们的对手,因为这是你们通往幸福之阶梯呵!

这力者呵,曾经被影射成一种粗鲁,一种霸道,一种蛮横无理,一种不登大雅之堂,至今力很多时候被抵毁为恶之源泉,至少奴化之思想不断地削减着生命力本身,可是力无所不在,那些信奉的人相信弱肉强食,可是我的弟子们,那些教人以善者不过都是只是成功地利用了一条此消彼长的定则,你们的弱不正是他们得以统治,得以强取,得以挥霍与成功的基础吗?可是我,教你们以超越,超越查拉图斯特拉,超越你们自己,这正是这种力赋与你们最无限的可能啊!

这力者呵,并不再是信仰的幸福,而是存在之真谛,我教你们以超越,但是我也教你们以和平,那便是如有太阳一般普照大地,你的精神与肉体比翼齐飞,肉体搭上精神之翅膀,而精神牢抓肉体之根基,那肉体便拥有飞翔,那精神拥有了稳固,仿佛天与地融为一体,这便是我所谓的力所在带领的方向,在你的自身便能肆放这种和谐之美,可如今我仅仅看到脑袋对身体的肆意残迫罢了,除了消极之身体忍力与疯狂之智力澎湃,我感觉到这两种力量会把你们撕裂,你的精神在天堂吗?你的肉体在地狱吗?那你们又如何在人世得到平衡呢?我怎么奢望在天堂让你们得到解脱,又能在地狱让你们忏悔呢?

“的确,上帝并不是我的亲家”,查拉图斯特拉说到这话,笑了笑,他突然感觉到一些悲痛,心想“现在还有太多的人活在天堂,或者现在地狱,可是除了我查拉图斯特拉在地球上,感觉已经没有人了。”我的敌人又何在呢?当人群中的人们还津津有味地沉迷于查拉图斯特拉的奇思妙论时,查拉图斯特拉已经消失不见了,甚至没有一个人看到他们离开的样子,大家都传闻“难道这是在做梦吗|”,他们彻底醒悟过来时,已到了晌午时分,因为他们被各自老婆,孩子的吆喝声给唤回到家里吃饭去了。

篇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语录

十年来,你每天向我的山洞走来:假如没有我,和我的鹰和蛇,你会厌倦于你自己的光明和这条旧路吧。

但是,每天早晨,我们等候你,我们取得了你多余的光明,因此我们祝福你。”

“人是一条不洁的河。我们要是大海,才能接受一条不洁的河而不致自污。”

“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之间的软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软索。

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不能前进,都是危险的。

人类之伟大处,正是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

太阳的星光没人享受,那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我及我的动物,他就毫无意义。在社会里活着,不也是一样吗?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他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会出人活着的意义。在尼采这里面,已经可以看出一丝辩证法的意味。世间万物是相互依存的,处于一个联系的整体中,任何东西都逃不掉的。这也就是物体的命运。

每天早晨,查拉斯图拉等候着太阳,并且还感恩太阳,祝福太阳。这感恩的情节也许正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吧。对于太阳尚且知道感恩,而对于生命的物体,人类恐怕还没有学会!在教育中,一颗感恩的心应该是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学会感恩!

人是不洁的河,只有大海才能接纳!生活中常常思考着接纳,思考着容纳别人,即使有对立的。其实大海是一个例子,也有人时时刻刻在说自己包容别人,可结果呢?只希望我们真的学习大海,学会包容!

人是一个过程,不是目的。只有在过程中间你体会到这过程的美妙,人生才能真正的美丽、丰富甚至充实。在生活中,对待过程要抱着享受的观点。正如央视体育频道利群广告一样:生活就是一场旅途,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旅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多好的境界啊!

危险之于人,无处不在,每时每刻人都是处于危险之中,这危险是可怕地同时也是幸福的。在危险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推动,一种危险对我们的促进。因此,危险对于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幸福加危险的过程中,人不能掉下去成为兽,只能无休止的往上爬,去接近超人。虽然超人是不可能达到的,但至少是一种追求吧!也许尼采也是认为达到超人是不可能的,在尼采的哲学中一直没有回答超人的生活方式。

篇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语录

关键词:查拉图斯特拉,过客,孤独,困惑,力量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 鲁迅所承载的意义太多太多, 无论是他匕首似的文字, 还是他举起文字标枪的勇士姿态, 都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 不仅对于当时的新中国, 即便是若干年后的今天, 他的使徒般的精神, 他的直指人心的力量, 依然能够在人头攒动中振臂一呼, 应者云集。《过客》作为杂文集《野草》中的重要篇章, 正是鲁迅精神的深刻体现, 而其中塑造的孤独的行走者的“过客”形象, 也成为之后各家各派理解鲁迅精神的必经之路。与此类似, 诗人般的尼采用他诗歌一般的语言, 写下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著作。在这部书中, 尼采同样借用一个东方的人物“查拉图斯特拉”来宣扬他的学说。与过客类似, 查拉图斯特拉也是一个孤独者的表象。同样是坚持, 同样是行走, 同样是孤独, 然而两个人物却有着自己独有的个性与魅力。

一、孤独者的存在感

“孤独”作为一种生命的常态, 在两个人物身上都有着某种明确的表现。它是伴随人物始终的精神状态, 同时正是在这场孤独的行走中, 二者找寻到了自身的意义所在, 也就是说, 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与目的。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扉页上, 尼采这样写道:“为一切人而不为任何人所作的书。”①这是一位孤独者的自语。一部著作生成之后早已不仅仅只是一部著作, 而是成了著者自身灵性的凝结。尼采当然渴望自身能够被众生理解, 因为这是一个先导的姿态与絮语, 是最深沉的自白, 是明晓苍苍大河巍巍高山之后的大彻大悟, 但是他是高傲的, 他的查拉图斯特拉也是高傲的, 他高傲的带着他的鹰与蛇, 完成了自身的超越, “人之所以伟大, 乃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爱, 乃在于他是过渡和没落”, ②这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觉醒的智慧。查拉图斯特拉在山上过了十年的孤独的隐居的生活, 在山里, “安享着他的智慧和孤独”。 (《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1》) 四十的时候, 他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是充实和饱满, “像是蜜蜂采集了过多的蜜”, 查拉图斯特拉觉得自己需要去给予, 需要“有人去接取智慧”。于是带着自己使徒般的使命, 查拉图斯特拉开启了自己的游世之旅。先是在森林里遇见一位年老的圣者, 这位老者劝他不要去世人中间, 要留在森林里赞美上帝, 因为“世人是太不完美的东西, 对世人的爱, 会把我毁掉” (《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2) 。查拉图斯特拉清醒的反驳了这种观点, 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意义, 于是毅然回答:“我爱世人。”虽然不被老者理解自己去世人中间传授超人学说的行为, 虽然自己是在孤独一人的行走, 但是这孤独教会了他更坚定更坚持自己的智慧, 到世人中去, 传授他的智慧。随后他来到市镇, 向群众讲述他的超人思想, 但是群众完全不理解他, 他只得继续前行。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 他遇到的别人对他的不理解是贯穿整部著作的, 在幸福岛上他对各种人进行批判, 有“同情者”“教士们”“有道德的人”“学者”“诗人”“预言家”等等, 他们不理解他, 不能成为他构想中的超人, 于是他就又陷入了孤独的批判当中了。然而正是在这种孤独中, 查拉图斯特拉的心中生成了一种渐趋成熟的思想, 即永远回归的思想。周国平谈论尼采时说, “许多伟人是孤独的, 但是孤独到尼采这种程度的却是少见”。③由此看来, 尼采让“孤独”成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修行, 在这场孤独的修行中完成他的反福音式的施教。

在鲁迅的笔下, 过客形象同样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品读鲁迅对过客直接的描写:“约三四十岁, 状态困顿倔强, 眼光阴沉, 黑须, 乱发, 黑色短衣裤皆破碎, 赤足著破鞋, 胁下挂一个口袋, 支着等身的竹杖。”破衣烂鞋, 佝偻独行, 寥寥数笔, 勾勒了一位常年长途跋涉的旅途者的形象。可以说, 乍一看, 这种形象正是万千国人于苦难生活中的常态:疲惫不堪, 奔波不已。鲁迅先生用这一个一眼望去就能看出自身影子的人物形象, 来暗示启发国人从愚昧与混沌中醒来, 耸耸肩膀, 担大义与天下。不同的是, 国人依旧在沉睡不行, 鲁迅笔下过客的精神却并非萎靡不振死气沉沉的, 而是饱满而有活力。他的眼光不是完全的困顿, 而是倔强。眼光阴沉, 黑须等等, 都是鲁迅在暗示过客形象的坚硬。对照鲁迅的自画像我们不难发现, 过客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倒像是鲁迅先生自己的投影:浓密的须发, 眉头深锁, 但目光炯炯有神。如果说鲁迅在坚守自己的理想, 那么过客也一样, 正如他找寻的路他的坚守一样, 坚定, 有力。但是鲁迅先生这里却以视觉的反差, 塑造了一个乞丐似的行路者形象。这个乞丐似的行路者:他“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 不知“从那里来”, 也不知“到那里去”:“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 我就只一个人”, “我就在这么走”。似乎说不出什么原因, 更说不出什么结果, 就像海德格尔说的存在者的“被抛”概念, 过客存在于此处, 即被抛在此处。这样想来不免产生一种深深的孤独。过客就这样被抛到这个世界上, 这是一个孤独的被抛者, 然而在这孤独中他有着自己的存在和坚持。“我要走到一个地方去, 这地方就在前面”, “况且还有声音在前面催促着我, 叫唤我, 使我停不下”。正如王乾坤在《盛满黑暗的光明 (下) 》中所说的, “这个导引不是别的, 而是人的一种良知‘能在’状态。以这种能在状态为导引的‘走’, 只能理解对于此在沉沦的超越”。④过客一直迷恋于墓地之后的远方, 我们不能知晓墓地的后方是什么, 但是生命的底处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呼唤着, 不能不往前走。就像《等待戈多》里面两个人永远的等待一样, 在绝望与希望之间, 保持一种无所畏惧的希望。一直在走的状态, 是一个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求索者的姿态, 在这样的前行中, 过客终究能够消除掉自己的迷茫与彷徨, 进入孤独者才有的大彻大悟的领会当中去, 在寻路中超越自身, 完成对灵魂的重塑。这是过客最本真的存在状态, 他带着为人类寻求出路的使命感, 艰难而孤独的完成着对自身的超越。这也是孤独者的存在价值所在。

二、孤独者的困惑

困惑之于每个人, 都是难免需要全力抵抗的冲击。作为绝世的孤独者, 查拉图斯特拉和过客自然满身浸润着非比寻常的大困惑。正如吴俊在《先觉的孤独超越的痛苦》中提到:“或许正是由于他们言辞之中的对于人类现状的批判和否定, 竟使他们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思想困境。”⑤面对这样的关于生命该何去何从、人性该如何选择的大困惑, 二者都有不为世人所知的苦楚。

鲁迅在《过客》中让过客这一人物一出场就带有被误解的色彩, 小女孩看见远远一人走来, 就对让她进屋的老翁说:“可是, 已经近来了。阿阿。是一个乞丐。”固然是由于过客的风尘仆仆蓬头垢面, 但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过客的行为注定不被他人理解, 沾染着悲剧的色彩。这样的悲剧不是老者一个人的悲剧, 而是那时候国家大环境下多数国人的悲剧。就像《药》里面, 华老栓提心吊胆去买革命烈士的血换来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悲剧一样, 夏瑜的牺牲并没有被广大的老百姓所认识到, 除了误解之外更多的或许是漠不关心与熟视无睹。在这篇《过客》里, 后文的叙述也正是印证了这个谶语。当过客执意前行去往远方的时候, 得到的不是老翁的钦赏与鼓励, 恰恰相反, 老翁语重心长的说:“你莫怪我多嘴, 据我看来, 你已经这么劳顿了, 还不如回转去, 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在老翁眼里, 你万里跋涉走这么远的路有什么意义呢?你风尘仆仆筋疲力尽有什么作用呢?所以说在老翁眼里, 过客的远行是毫无意义的, 与其徒劳无功的茫然前行, 还不如回到原处, 回到自己本来的地方, 耕两亩闲田, 足以果腹, 再娶妻生子, 生老病死, 安安稳稳过平常人的生活。但是这种想法恰恰也正是鲁迅笔下过客所困惑不已的事情:为什么不能选择远方?为什么要坐以待毙?为什么不去求索人生?为什么不担当拯救人类的大义大德?我相信这样的困惑也是鲁迅的困惑, 这种困惑同样饱含鲁迅的深刻的批判意味。无独有偶,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中, 尼采同样塑造了这样的一个迂腐的老者形象, 但是所不同的是查拉图斯特拉表现的是对他人的困惑, 不是对自身的困惑, 相反自身是非常坚定的抉择者。隐居十年之后的查拉图斯特拉独自下山, 这种一个人的先知式的行走和《过客》中的过客形象如出一辙。当他走进一片大森林的时候, 突然有位白发老者出现在他的面前。查拉图斯特拉和他交谈, 然而老者劝说他:“不要到世人那里去, 留在森林里!倒不如走到动物那里去!”老者唱着赞美上帝的颂歌, “又哭又笑, 叽里咕噜”。查拉图斯特拉疑惑不解, 在他的意识里, 人本身是可以自己抉择的, 别人是别有资格要求对方不要去做什么事情。查拉图斯特拉更不明白, 为什么老者这样迂腐不堪, 不明白为什么“老圣人在森林中竟毫无所闻, 不知道上帝已经死掉了!”在尼采的观念里面, 上帝已经被摒弃掉了, 或者说已经被驱逐出去。尼采是提倡人的强力意志的, 人当为人本身, 不是为上帝。人应该把握自身, 用强力创造出超人的世界, 而不是如此般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如此明晓的道理, 世人竟然不能懂, 不能做, 这成了尼采深深的困惑。于是, 他不顾老者的劝说, 遣查拉图斯特拉出山, 在世间的喧嚣与躁动中, 秉承自己的初心, 踽踽独行。

三、孤独的力量

吴俊在其论文《先觉的孤独超越的痛苦》一文中说, 鲁迅和尼采是“世界上两个最为孤独的灵魂”。⑤诚然, 在旁人看来, 两位先哲在他们的坚守中孑然一身, 独自前行, 充满了孤独的意味。但是这种孤独的状态并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 与此相反, 反而给予他们一种特别的力量, 当然, 这种力量也鼓舞着后者的前行, 成为人类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过客》中除了塑造一个老翁的形象, 还塑造了一个烂漫天真的小女孩的形象。在鲁迅看来, 这个小女孩的形象或许就代表着新生的精神引领者, 它能够给人以鼓舞与鼓励, 并且能理解过客的行为, 追寻他前行的脚步, 为未竟的事业做一个前仆后继的担当者。在《过客》这篇不长的文章中, 鲁迅对小女孩的描写却丝毫不显吝啬, 由此可以窥见鲁迅先生在创作《过客》这篇文章时深刻的用意。比如说, 在过客的脚已经磨破的了, 看到他没有听老者的话, 依旧要执意前行的时候, 小女孩并没有跑开或者木讷的不理过客, 而是贴心的递了一块布给他, 让他“裹上你的伤去”。这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更是人性最初的美好。对过客而言, 这样的行为远远大于这块布本身, 它象征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了他人的认同或者体谅, 虽然对方只是一个尚在幼年的孩童, 但这丝毫不妨碍自己从中汲取到前行的动力, 继续自己的征程。除了这个细节, 关于小女孩这个形象, 与过客互相呼应, 鲁迅先生还安排了另外的场景。在这篇文章中, 鲁迅先生借用小女孩的视角, 描绘出远方的孤独之后的景象—“那里有许多野蔷薇, 野百合”。这自然是一个孩童的期望, 但是野蔷薇和野百合象征的美好世界未尝不是过客或者鲁迅本身的希望。前行之后的远方不是冰冷冷的坟墓, 更不是他人的误解与阻挠, 以这样的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更能彰显人性原初的美丽, 这样的一份美丽, 也正成为了过客赖以前行的力量。或许在鲁迅看来, 在数以亿计的国人里面, 除了麻木的愚钝的灵魂, 这世间还有许多美好的心灵存在, 比如这个小女孩, 他们对他人心怀温柔, 他们懂得他们坚信的远方的远方, 不是坟墓, 不是孤独, 而是开满了野蔷薇和野百合的世界, 这个世界能够带给他们无尽的幸福与生命的力量!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中的主人翁同样是一个独行的人, 但是在这一个人的行走中, 尼采给他安排了两个陪伴的形象:鹰和蛇。鹰象征着高贵, 蛇象征着智慧, 二者统一于一个整体, 恰恰体现了查拉图斯特拉自身的精神特质。在《查拉图斯特拉》这本书中, 尼采已经不再是一只负重的狮子, 沉重的背负着基督教的重压。它的身子是轻盈的, 像鹰, 自由的翱翔在湛蓝的天空;像蛇, 灵活的扭动着自身的躯体, 恣意前行。所以说, 在这本书中, 尼采的强力意志得到了最深刻的抒发。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中, 查拉图斯特拉对太阳的照耀发出挑战:“如果没有我, 没有我的鹰和我的蛇, 你会对你的光和行程感到厌倦吧!”这是尼采的狂妄, 目无一切的对光, 对上帝权威的挑战。这个时候的查拉图斯特拉是否定的, 他否定上帝, 否定太阳, 但恰恰统一于这样的否定中, 此时的查拉图斯特拉是肯定的, 他肯定自己, 肯定人本身。尼采固然是狂傲的, 但是他的狂气和他的傲气都不是凭空而来无中生有的, 而是根基于自身的无与伦比的力量, 根基于自身的强力意志!借着他的鹰与蛇的力量, 他把前行的孤独, 内化成了一种最为强有力的力量———强力意志, 这种强力意志催促着自己为人类的明天而探索、追求。

在过客和查拉图斯特拉的孤独前行中, 二者都艰辛疲累, 历尽坎坷。但苦痛只是别人视觉中的, 或许在过客与查拉图斯特拉看来, 这样的选择, 能够作为人本身的自己的抉择, 不似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 在觉醒与承担之间, 反而更有意义。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现世生活的苦难与坎坷, 才更能赋予果实的香甜。过客带着小女孩送的裹伤的布, 带着他人的好意, 明白了自己的前行道路的意义与价值, 继续上路了。查拉图斯特拉在一个醒来的早晨, 找到了扑扑飞翔在他四周的鸽子以及有着又厚又温暖的蓬松鬃毛的狮子, 知晓“预兆来了”!当探知到未来的茫茫主体, 当自身的行走不再孤单, 当所有的孤独都已不再是孤独, 生命里所有的苦痛都值得。这就是孤独的力量!

四、结语

统观中西方的文学, 进行不同文学之间的对话, 通过对过客和查拉图斯特拉两个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不在同一片土地上, 虽然没有在一个国家主体下, 但是哲人的前瞻性的眼光恰恰异曲同工, 带有令人欣喜的契合度, 鲁迅的悲天悯人造福后代与尼采的桀骜不驯强力抉择, 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无比美妙的共鸣。正如乐黛云在《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论文中说道:辛亥革命前, 人们从尼采找到的是具有伟大意志和智力的“才士”, 希冀雄杰的个人可以拯救中国的危亡。“五四”前后, 人们心目中的尼采是一个摧毁一切旧传统的光辉的偶像破坏者, 他帮助人们向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挑战, 激励弱者自强不息。⑥我们由此可以窥见, 尼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探究鲁迅文学与尼采哲学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的时代仍然很有必要。因此, 在文学的研究中, 我们更需找出当今社会存在的弊端, 擎强力以治世, 继往开来, 兼容并蓄!只有这样, 先哲们孤独的背影才会化作我们默默前行的力量, 指引我们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尼采, 钱春绮, 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详注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12.

[2]鲁迅.野草 (插图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2.

[3]周国平.尼采的贡献.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1.

[4]王乾坤.盛满黑暗的光明 (下) .鲁迅研究月刊, 1998.10.

[5]吴俊.鲁迅作品研究动态, 1988.6.

[6]乐黛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3.

[7]钱理群.鲁迅杂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2.

篇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语录

从第一部分的起始,即《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中,我们第一次见到查拉图斯特拉,他在远离人世的山里“安享他的智慧和孤独”。身边陪伴着他的鹰和蛇。从这里,我们发现超人是可以甘于寂寞的,或许这也意味着人在成为超人前也会有一个必经的、孤独的、反思自我的过程。而从脚注的部分我们又得知“鹰象征高傲,蛇象征智慧”,那么,或许我们可以说,人在为了成为超人而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蛇所象征的智慧,更有如鹰般的超脱尘世的高傲卓然,这是一种精神层面而非知识层面的超越、是一种认识层面而非理解层面的超越。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将“鹰”这一象征形象与宙斯的神使这一身份相联系。我们就能发现超人更拥有神、上天所赋予的“认可”以及与之相伴的、不可推卸的职责。能力决定职责。查拉图斯特拉或许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他才说,“我必须下山,深入人世……把反映你的喜悦的光送往各处!……查拉图斯特拉想要再成为凡人。”查拉图斯特拉想要把他自己从太阳——独立、创造、不受羁绊的自由精神,那里得到的“光”分与世人。使他们成为同样具有光的存在。此时,查拉图斯特拉与他们的差别将消失,这也就意味着从“超人”成为“凡人”。这并不是查拉图斯特拉个人精神的堕落,而是全体“光”的“领受者”们精神的升华。

超人在精神与心灵上凌驾于世人。世人或是因为病态的利已主义,而用欲望的眼和心去掠夺他人的固有所得;或是更高尚一些——当前强迫万物屈从的心灵。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日后的牺牲和赠品。但这些都不是超人的道德。超人的道德是“赠予的道德”。超人不用强迫万物屈从而得到价值。因为他自己就是创造的泉源;超人不屈服于社会现行的善恶,因为他理解生命和宇宙的真意。超人——查拉图斯特拉,想为社会建立一种新的道德,一种符合超人精神的道德。“这种新的道德乃是力量;乃是具有支配力的思想,围绕着它的乃是一个聪明的灵魂:一个金色的太阳。盘住这个太阳的是认识之蛇。”

这就是尼采对新道德的描述。但查拉图斯特拉的教化是注定得不到响应的,正如现实中的尼采是为当时人所公认的“疯狂”。查拉图斯特拉期待着“诸神的黄昏”和“超人的长存”,期待着盲目信仰的衰亡和世人内在自我的醒觉。他会在弟子们丢开他、不认他的时候回到他们身边,因为那些曾经的追随者将学会认识自我,此时的他们有资格成为超人的同伴而非原先的附庸。

查拉图斯特拉就这样满怀着期待回到了自己在山中的洞府,但一个手拿镜子的小孩惊醒了他的迷梦。查拉图斯特拉在那镜中并没有看到自己,他只看到了“一个魔鬼的鬼脸和嘲笑”。这是一个严重的预兆,民众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将查拉图斯特拉的理念予以肆意的歪曲。尼采是看不起当时的普通民众的,准确的说,那些民众也没有足以被看得起的资格。“民之所言即魔鬼所言”,这并没有夸张。未经理解而被妄加传言的真理,必会在世人的心中走向谬误或反动。所以有了查拉图斯特拉第二部的“出游”,他急于澄清自己的信仰。“……必须创造的人,他总有预言的梦和占星的预兆——而相信信仰之力!——”但他对世人的心却如同已死的上帝一样,最终堕入了“同情”。创造者是无情的,他所拥有的只是一切伟大的爱。“因为伟大的爱还要创造它所爱的对象”。创造者只能把自己献给自己的爱。所以,无论对自己抑或是他人,在创造者心中从未有过差别,自然也就无所谓近乎怜悯般的同情。学会同情的开始,就是差别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原有的创造之心的失却。无法创造的超人将不再是超人。但查拉图斯特拉还是在与世人的接触中混乱了,他的“不安的心和冷静的头脑:两者碰在一起,……产生叫做‘拯救者’的狂风。”他遗忘了初始的创造之心,而兴起了为“拯救”而“拯救”的杂念。他的心不再安宁,因而他在与各种人群接触的过程中,感到了自己灵魂的饥饿。他接近世人,却发现自己,乃至超人,在世人的口中、心中被称为魔鬼。他感到疲倦、战栗,最后在无声的声音——他即将失去的创造之心、超人之心的声音的“强制”下回到了原先的孤独,他需要填补因世俗而产生的灵魂的饥饿。这就是第二部的终结。

在第三部中,查拉图斯特拉不断体验自己,在伟大之路上为后人书写了无数的不可能,他经历了自我与他者的折磨,最后拖着疲惫的身体与灵魂回到了有鹰蛇相伴的山洞。他病重了,但他最终痊愈,他再次听到了自己的创造之心的召唤,他感觉到自己再次成为超人。他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职责——成为“永远回归的教师”,他将“再宣讲大地和世人的伟大的正午”,“再对世人告知超人的讯息”。第三部以查拉图斯特拉向赋予自己如此命运的女神表达永远的爱而结束,他接受了永远的命运对他的要求——“做一个宣告者而灭亡!”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四部更接近于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他所代表的超人思想与所谓的“高人们”及他们代表的世俗观念的对话。通过与“高人们”的交流,对他们的开导,对自我的反思,查拉图斯特拉战胜了高人的诱惑,也克服了他原先无法摆脱的同情,他等待的“预兆”终于出现了——“……无数的鸟儿成群地围在他的四周扑扑地飞翔……就像一片云彩降落到他的头上,……一匹黄色的巨兽躺在他的足下,把它的头偎依在他的膝上,亲爱得不肯离开他,就像跟旧主人重逢的一只狗。”在我的猜想中,鸟儿是上天的使者,代表着神性;狮子是查拉图斯特拉的人性,是他曾经缺少的他的真正的人。当查拉图斯特拉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成为没有牵挂的超人后,狮子与鸟儿们就将结合,进行新的变形。Griffin(有翅膀的狮子,是Jesus的象征,代表Jesus Christ身上同时拥有神性和人性)将再次诞生,这也预示着一切事物的回归,世界将变成超人的世界,这预示着伟大的正午的来临!全书以查拉图斯特拉对他事业的热忱期待作结。

篇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书笔记

“人的伟大,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的可爱,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种衰落。

“我喜欢那些只知道为逝而生的人。因为他们可以过去。

“我喜欢那些不愿有太多道德的人。一种道德比两种道德更道德,因为这是悬系命运的纽结。

“我喜欢那些耗费灵魂的人,不肯受谢也不还谢的人:因为他一直在给予,什么也不给自己留存。

“我喜欢那看见骰子有利于他而愧疚,而自问我是老千吗的人。----因为他愿意死去。

“我喜欢那夸赞自己的作为、言出必行的人:因为他愿意衰落。

“我喜欢那证实未来、解脱过去的人:因为他希望今日的事情让他死去。

“我喜欢因为热爱他的上帝而惩罚之的人:因为他需要上帝发怒来致使自己死亡。(尼采不认可上帝的存在,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因为信仰上帝最终受到惩罚后才会悔悟。)

“我喜欢即使受伤灵魂也是深邃的人,喜欢一个小小的冒险就可以致使其死亡的人: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会毫不迟疑地过桥。

“我喜欢那因灵魂太满而忘却自我,万物皆备于一身的人:这样一来,样样事物都会导致他的衰落。

篇6:《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书笔记

仿佛面对一座变幻莫测的万仞高山,心中充满了混乱的狂喜,难以理出头绪。

隐隐抓住了日神的清醒,但又被酒神的狂醉击败。内心升起一种若有若无的共鸣,随之而来的是惊叹与羡慕。

若我为袁中郎,只怕要“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

思想的潮水席卷了我,把我推进旋涡,矛盾的、理智的、尖刻的、敏锐的、痛苦的、深切的……把我一层一层地包裹住。我被带到了战场上,看见反真理把真理咬得粉碎,颠倒的武器摧毁了一切;我看见了理性中的荒谬,真理中的谎言,道德中的无耻……我看见一个对红尘爱得深沉的人站了出来,满怀痛苦地否认这个尘世,又被世人推回孤寂与失望中。我看见一条深渊上的绳索,绳索上站满了人,大多数在后顾、发抖、站立不动,虽然大家都渴望着越过去。

——这时,查拉图斯特拉站了出来,对人群高喊:“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

我被这一声惊醒,然后开始体会到思想的痛苦与挣扎。矛盾、自由、多义、不确定。这是摆脱羁绊的思绪的痛苦。创造自由需要新的神话,但自由否认神话。

“思想是生命,是割伤自己的生命。涂上药膏,用眼泪净化祭品”。尼采在蒙昧与麻木中醒来,因思想的矛盾与痛苦呐喊。振聋发聩的呐喊把我从迷茫中惊醒,教我摆脱麻木与习惯的羁绊——但他没有告诉我方向,因为他自己亦是游移的。

尼采为新的创造创造出自由,一如查拉图斯特拉所说的狮子。

尼采希望自己被否认和超越,尼采带来了一个新的开始。

篇7:《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

文/向笑·向着太阳,微微一笑

原来只知道尼采是一位哲学家,后来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里面有一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获得”,因此对尼采算是多了一点儿了解。虽然鲁迅的原话中还有一句说他(尼采)终是疯了。但我唯独对前面部分记得深刻。借由这句话,很早的时候,在我的思想感知中尼采就是神人般的存在,因为一般人不敢自诩太阳。正好此次推荐书单中有尼采的著作,便找来一读,见识见识这位太阳一般存在的人物能有怎样超凡脱俗的论点。

尼采的确不一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序言中,查拉图斯特拉就对圣者宣称“上帝已死”。在当今这个言论自由、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这样的论断也许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盛行基督教的西方国家,这绝对惊世骇俗。在宣称“上帝已死”后,他向世人宣讲怎样做一个超人。在尼采的观点中,“超人”就是要“超越自我”,要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来提升自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超人必定是大地的意思”。我认为,“大地”应该是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他摒弃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天国之理想之类的超尘世观念,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说:“可能你所能遇到的最坏的敌人总是你自己。”由此可见,他希望世人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去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不断地让自己进步,而非信奉上帝能派来诺亚方舟拯救你我,改变命运。他还说:“你必须想要把你在你自己的火里烧死:如果你不先烧成灰,你怎能希望成为新人!”对此,我的理解是:在自我完善的路上,我们要破斧成舟,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要竭尽全力,并且这种动力和决心都来自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超人”。而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

上一篇:软件产品事实经验下一篇:“依法廉洁从业,遵守职业操守”学习心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