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中班美术活动设计

2024-05-24

幼儿中班美术活动设计(共10篇)

篇1:幼儿中班美术活动设计

一、设计意图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活动,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同时又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并要以幼儿为本。我在设计中班美术活动《鱼,变变变》时,整个思路就是以这两点为依据。鱼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对于鱼的外型特征幼儿已相当的了解和熟悉,我能从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调动幼儿的绘画热情和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创设小鱼不见了的问题情境勾起幼儿强烈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索及创作的欲望。并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工具及载体,通过用蜡笔和水粉间的常用又独特的组合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幼儿自主创造,表达自己的意图及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让幼儿尽情地表现,画出自己喜欢的、富有创造性、个性的鱼,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直观教学和幼儿操作法相结合。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蜡笔和水粉笔组合进行美术创作,体验变鱼过程带来的快乐。

2、养成良好的作画常规。

活动准备

1、水桶、毛巾、水粉笔、一次性桌布、蜡笔、手套等

2、画有海底水草的背景图一张、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进场

指导语:今天让我们坐上潜水艇去海底探险吧!来,准备好了吗?出发吧!(幼儿跟着老师听音乐做相应的动作进场,坐成半圆形)

2、来到范画前,引导幼儿猜测

师:海底到了,咦,海底的鱼都去哪儿了?

3、出示水粉笔

这是一只魔术笔,它一定知道鱼躲在哪里?

魔术笔粘上颜料涂在纸上,鱼就出来了。

二、基本部分

1、请个别幼儿尝试作鱼

师:真神奇,我们也来试试好吗?(请个别幼儿上来涂颜料)

2、小结,作画练习的过程。

3、全体幼儿操作

师: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要变这样的魔术啊?

4、提出操作要求

(1)在变鱼前先要用淡色的蜡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鱼和水草,鱼要画得多些,画的重些。

(2)画好鱼和水草后,再用水粉笔涂上颜料就可以了。

(3)在涂色时水粉笔的水分不要太多,不然颜料会流出来。

(4)保持桌面和衣服等的干净,手脏了要及时擦干净。

5、幼儿分散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1、评析

师:请动作快的小朋友坐上潜水艇去观察水里的鱼,老师指出有特色的鱼和幼儿一起分享,这鱼漂亮吗?为什么?

2、开潜水艇离开教室

师:小朋友变出了这么多的鱼,我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到教室里,让其他小朋友一起看看吧!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美术活动,本次教学活动让我最感欣慰的应该是:这是真正属于幼儿自己的绘画活动,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整堂课环节思路清晰流畅,形式新颖,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这一教学宗旨。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化妆舞会

设计意图:绘画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过程。本活动力图创设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学习不同的绘画形式,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大胆地在自己脸上进行夸张性的化妆。

2.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绘画形式脸部彩妆。

3.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4.能与同伴互相帮助,并共同分享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收集有关脸谱资料并带到幼儿园,通过图片,认识不同类型的、夸张的脸部化妆。

2.场景布置:迪斯尼乐园(在乐园里挂上各种各样的脸部化妆图)。

3.镜子、脸彩棒、干湿纸巾。

4.教师的道具(米老鼠的耳朵、尾巴)。

5.磁带(录有幼儿熟悉的舞蹈音乐)。

活动过程:

组织幼儿进入迪斯尼乐园,盘腿席地而坐。

老师:小小腿儿盘盘好,小小手儿放放好,小小眼睛看过来,快来看我变魔术。

(这是一堂在上海警备区幼儿园舞蹈厅开展的游戏活动。舞蹈厅里面挂满了面具,有京剧脸谱、球迷脸谱、小朋友收集的小丑脸谱、歌剧脸谱&&小朋友席地而坐后,注意力还集中在四周的脸谱上,部分幼儿在窃窃私语。此时,老师不要因他们的注意力没有全部集中而着急。因为接下来,老师的化妆示范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当然,开场活动也可以以下面这种形式进行:

允许幼儿自由参观乐园,与同伴说说自己看到什么,交流一下心情后再集中观看老师的化妆。)a老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如何进行化妆。

老师开始为自己化妆(黑鼻子长睫毛白嘴巴黑胡子),边画边用语言引导幼儿观察。

1.师用黑色的脸彩棒在自己的鼻头涂了个黑色的圆点,并告诉小朋友:这是我的鼻子。

(此时幼儿十分惊讶,没想到老师会把自己的鼻头涂黑。)

2.用黑色的脸彩棒在眼角各画了两根长长的、向上翘的睫毛,说:这是我的睫毛。

(画完后,我故意向小朋友们眨了眨眼睛,小朋友会心地笑了。)

3.老师用白色的脸彩棒在嘴巴的四周涂上两个圆,并说:这是我的腮帮。

(此时,幼儿的惊讶声出现得更加频繁,有少数的幼儿有点儿按捺不住,不停在自己的位置上动来动去。我没有制止他们,仍继续自己的化妆。)

4.师拿黑色的脸彩棒在白色的圆上点若干黑色的小点,说:这是我的胡子,长长的胡子长出来了。边说边朝外画几根长短不一的线。

5.画好后,老师戴上耳朵,装上尾巴,打扮成米老鼠。说:瞧,老师变成谁了?(老师在进行化妆时,眼睛要不断地与小朋友进行交流;脸部的表情要丰富、俏皮一些;化妆的动作要快,每一个步骤要紧凑。这样才吸引所有幼儿的注意力,并激发幼儿参与化妆的兴趣。)

b、米老鼠:欢迎小朋友们到迪斯尼乐园来玩。今天,这里要开一场化妆舞会,你们想不想参加?参加舞会的人,都必须化妆。

1.每个参加的人都要进行脸部的化妆。

2.可以用脸彩棒在自己的脸上画线条、花纹、图形、也可以涂色块。

3.要动脑筋,自己设计,画得夸张些,与别人不一样。

(一)幼儿自由化妆。

组织幼儿面对镜子(最好是全身镜)进行化妆。

a.米老鼠巡回指导幼儿化妆。

1.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化妆。

2.提醒幼儿不要与别人相同。

3.请动作快的幼儿去帮助同伴。

4.用语言提示结合手势的方法,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脸部化妆。

(一开始,一部分胆子比较大的幼儿拿起脸彩棒开始往自己的脸上涂画,一部分幼儿却还在犹豫、观望。我没有急着催促他们动手,而是引导他们先观察已经动手的幼儿是如何涂画的,再鼓励他们大胆地往自己脸上画:你看,某某小朋友他们玩的多开心,你也试试看。

在巡视的时候,我发现一位小男孩在自己的手心画。我问他为什么不在脸上画时,他先是默不作声,等我再次询问时,他竟然放声大哭起来。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直至活动结束,他都没有往自己的脸上画一下,但他的手掌中却画了一个很不错的猫脸。活动全部结束后,他们本班的老师和他交谈后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个爱干净的小朋友,当时是因为觉得往脸上画,脸会变脏,而我又不停地问他为什么不往脸上画,他觉得委屈才哭了。如果我当时不急着叫他往脸上画,而是先肯定他在手上画的很棒,再鼓励他尝试着往两上画画看;或者直接允许他只在手心画,然后用手当面具参加舞会&&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在化妆的过程中,小朋友看到镜子里的脸在不断变化,看到身边熟悉的同伴脸变花了,他们变得越来越激动,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场面非常热闹,这是,需要老师对场面能稍加控制。

巡视中,我不停地针对每一个幼儿的化妆以商量的口吻:是不是再把上面这个地方画上几条线?或以暗示的口气:如果把红色的嘴巴再涂大、涂宽一点,效果肯定会更好的!看看镜子上的脸谱再画,慢慢来。如果能在加上几条线就更好了&&引导他们不断地修改。画了15分钟左右,有几个动作快的小朋友已经把自己的脸画好了。他们先是对着镜子自我欣赏了一番,然后拽着旁边的同伴看自点失控。于是我就大声宣布:画好的小朋友可以去帮助还没画好的同伴,也可以去邀请客人老师,帮她化妆。这一下,他们又重新找到事做,并非常乐意帮助同伴,而没画好的幼儿也乐意别人帮忙和他一起画,不知不觉地他们学会了互相帮助。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小朋友去邀请听课的老师。如果听课的老师也能参与近来,那活动会更加成功。)

b.组织幼儿围着米老鼠坐下。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并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化妆。

2.老师请个别幼儿上台,进行有选择性针对性、对比性的讲评。(最好能把用色块、或用线条、或用图形进行化妆的幼儿各请几个上来。)(看到小朋友基本上完成了化妆,我便召集他们收好手中的脸彩棒,围着我坐下来。此时幼儿的情绪非常高涨,于是,我先让他们交流一会儿,然后请了用红蓝色块涂脸和脸上画满线条的两位小朋友上来,想让大家通过比较感受用线条和用色块进行化妆所展示的不同美,可只有少数幼儿对此感兴趣,回应我的问题。因此,我及时结束了原计划的讲评,宣布:小朋友们的化妆都非常棒,现在舞会开始,让我们尽情跳起来吧!到了结束阶段,幼儿都投入到活动中。他们为自己第一次在脸上完成的杰作而情绪高涨。此时老师任何评价的语言都是苍白且毫无吸引力的,因此,评价环节可以适可而止。此时,小朋友已完成了米老鼠交给的任务,他们最想做的事是唱起来、跳起来,把自己内心无比的快乐表达出来,老师的任务就是满足他们的愿望。)

(二)舞会。

1.化妆舞会开始。

米老鼠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舞。(执教的班级十分活跃,班上的幼儿都很好动、调皮。我带该班不久,对他们并不了解。在制订计划时,我就害怕他们会兴奋得失控,于是特意选择了一首节奏比较缓慢的曲子,但效果不佳。如果我事先向班上的老师了解班上学过的音乐,然后选幼儿熟悉的乐曲;或事先让幼儿熟悉一下特意选择的乐曲,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2.舞会结束后,老师组织幼儿先用干纸巾,在用湿纸巾把自己脸上的妆擦掉。

(回到班上,幼儿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在组织他们卸妆时,他们仍不停地问什么时候还能带他们到迪斯尼乐园玩。活动是否成功,需要老师自己十分投入地参与活动;需要老师尽量运用夸张、诙谐的表情和语言进行指导;需要老师多运用肢体语言,且动作幅度要大、变化要多;需要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方法机智、灵活、多样;需要老师指导时对幼儿的举动观察入微,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引导,同时也需要老师能根据活动进展的情况和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原有计划等。

篇2:幼儿中班美术活动设计

台湾画家几米的每一幅画似乎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简洁明快的线条,富有动感充满童趣的画面,激发着孩子们想象创作的灵感。又到秋天,落叶树的树叶变黄变红,秋风吹过在空中飞舞飘落,如此美好的景色也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

《纲要》艺术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中指出:要引导孩子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体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而此次活动,我选择了几米先生的三幅画,表现了不同的落叶之美,唯美的画面加上孩子们自己的的创作,相信能给她们带来了一次美好的审美体验。

活动目标:

1、借助几米作品,欣赏画面中相似色运用带来的恬静、温馨的感受。

2、尝试自由配色作画,表现秋天树林、树叶的美。

3、体验美术创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幻灯片、画有树干的底纸、颜料、笔、抹布。

活动过程:

一、欣赏几米作品,感受作品所营造的温馨、恬静的意境。

图一:(重点感受画面意境)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二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教师:请你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教师:看看这些树叶的颜色一样吗?有些什么颜色?

教师:对,这里的黄色都不一样,有的是橘黄,有的是淡黄,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你看了有什么感觉呢?(引导幼儿表达)

4.教师:这么多美丽的树叶,都飘到哪里呢?(引导幼儿观察表达,屋顶上、树干上、小姑娘的头发上、裙子上等等)

5.请幼儿来模仿小姑娘的坐姿,在音乐声中教师用语言营造氛围。

你们想不想也来学学小姑娘,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引导幼儿学小姑娘找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来,可以闭上眼睛感受。教师在音乐声中讲述:美丽的秋天来了,树叶渐渐换上了新衣服,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橙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深,有的淡。风儿一吹,有的飘到了屋顶上,有的飘到了大地上,有的飘到了小朋友的身上,到处都是黄色的.树叶,可真美啊。)

图二:(重点观察花儿飞扬的方向)

1.教师:秋天的树叶还有什么颜色呢?我们继续来看,小姑娘来到了屋顶上,这时她看到的树叶又是怎样的?有些什么颜色?这些深深浅浅的树叶给你怎样的感受?

2.看看哪里的树叶比较多?

教师:让我们也来变成一片美丽的小树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吧。

师幼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模仿花瓣飞舞的样子。

三、比较欣赏两幅画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的两幅画是一个台湾的画家几米叔叔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可以从颜色来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第一幅画的树叶洒满了整个画面,用到了不同的黄色,有淡黄、橘黄,这些暖暖的颜色组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很舒服。第二幅画的树叶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树叶是不同深浅的蓝色,看着有一点冷,但让我们觉得很美。

四、幼儿创作

1.教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学一学几米叔叔,用这样的方法来画一画?

老师准备了暖色家族的颜料:黄色、橘色、红色等;还有冷色家族的颜料:淡蓝、深蓝、绿色等。等一下,你可以用调色盘自己去取喜欢的颜色,来画一画秋天的树林。画的时候还可以想一想,你的小树叶哪里多一点?哪里少一点?实在天空中飞舞?还是落在大地上。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创作,用相近色画出秋天不同色彩、不同场景的树叶。

三、评价

(展示所有幼儿的作品)

1.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的画吧。请谁来介绍一下你的画?

篇3:幼儿园中班美术教育之我见

例如, 中班绘画活动《水果娃娃》, 活动前, 我组织幼儿开展了谈话活动《水果》, 活动中幼儿对水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来活动正式开始, 我让幼儿先进行讨论“:怎样来画水果娃娃?”有的说:“我要画苹果宝宝踢球。”“我要给水果娃娃穿上漂亮的裙子。”……看到孩子们讨论得这么热烈, 于是我很放心地让孩子开始构图。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画起来, 一边画还一边和旁边的孩子骄傲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可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 他们的纸上还是一些不成形状的线条, 有的只是随意地在纸上乱画, 有的甚至画纸上还是一片空白。

活动即将结束时, 我将孩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看过去, 几乎每一张画都趋向两种形式:有的画的是圆圆的苹果, 有的画的是弯弯的香蕉, 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装饰。我心里嘀咕起来:为什么没画出来呢?是不会画吗?走过去询问孩子, 终于孩子给了我答案:虽然大家有很多想法, 却没有一定的构图技能。

我们还可以从中班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绘画作品中看出, 他们虽然有时会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自己和事物之间感情上的关系, 同时还能表现一种空间关系, 但他们会把这些形象以排队的方式放置在基底线上, 形成并列式的构图方式。例如, 我女儿也上中班, 有一次在家我教她画长颈鹿, 最后她画出来的是密密麻麻的、排着队的长颈鹿, 还振振有词地告诉我说, 长颈鹿在搬家, 搬到更漂亮的地方了。

我觉得, 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考虑, 在指导中班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 如何在绘画的构图中将“自由”与“模仿”更好地进行结合。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技能时, 并不是简单地告知孩子某种特定的技能, 如孩子不会画趴着的小猫时, 就直接教授如何画趴着的小猫, 这就容易忽视和抑制幼儿在构图活动中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的愿望和发现学习的机会, 我们应尽可能地通过捕捉活动中的最佳问题情境、投入相关材料, 设置系列问题、提醒幼儿回忆相关经验、引导幼儿改变已有经验、将幼儿已经胜任的具体问题概括化等方式, 让幼儿学会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陈鹤琴先生认为,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 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 教师应经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 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 想象也就随之迸发。我们应让幼儿走向生活, 走进大自然中。大自然和社会为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 为培养幼儿的创作兴趣, 掌握知识方法和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 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孩子的想象力虽然会突破时空限制, 但还是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现实, 最终用于生活。大自然和生活中既有动态的事物, 又有静态的事物;既有微型的, 又有大型的, 是很好的锻炼他们观察力的场所。如, 在秋天捡拾落叶时, 孩子们发现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是各异的;天上的云朵一会儿聚拢、一会儿分开, 会不断地变换……所有这些不经过生活观察是发现不了的, 不经过观察是创作不出来的, 所以孩子只有在生活中有所体验了, 他们在创作时才能思维活跃, 独具个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中班幼儿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 在绘画活动中, 教师要给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 让幼儿产生大胆表达的愿望, 并在表达中感受到创新的快乐。如, 一次绘画活动“可爱的小鸡”, 我带孩子们到饲养场参观, 刚进去有个孩子惊呼:“看!这里养了好多的小鸡啊!”孩子们兴奋极了, 都跑到前面看。有的孩子说:“小鸡在拍翅膀”“小鸡最爱吃虫子了”。回园后, 我让幼儿倾听一段旋律柔和、其中夹杂着河水流淌和小鸟欢叫的曲子, 然后跟随乐曲自由表达有韵律的动作, 把乐曲的意象转化为动作并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什么, 用语言表达意象, 最后把自己头脑中的想象画出来。结果, 孩子们画出了许多颇具创造性的作品, 我们作为教师, 不仅要有真心、耐心, 更要有一颗可贵的童心。这颗童心能为孩子们创造自由想象的天地, 能和孩子们共同沉醉在想象的世界里, 并带领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我喜欢“异想天开”的孩子们, 喜欢看他们轻松自如地挥动画笔, 驰骋、翱翔在童话天地里,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在绘画中都能品尝到快乐!

参考文献

篇4:幼儿中班美术活动设计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活动  绘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8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会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活动。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在幼儿园中班绘画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地探索通过游戏化方式,在绘画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创新,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美好情感。

一、提供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材料,为兴趣绘画开路。

中班第一学期幼儿年龄尚小,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又易操作的活动材料,如为幼儿提供印章、纸团、珠子、牙刷、棉签等,让幼儿进行印画、滚画、刷画等活动。使幼儿在游戏化的美术活动中,既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又体会到绘画的快乐。

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手帕》中,我除了为幼儿提供水彩笔和油画棒之外,还为幼儿提供刻有各种图案的印章(花、动物、几何图形)等,让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各自的手帕上,一块块漂亮的手帕很快就完成了。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有的仍在为手帕设计图案,有的则为自己的杰作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中班幼儿觉得绘画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是件快乐的事。

二、以多种游戏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幼儿的兴趣。”由此我们在课堂之初,应从激发幼儿的兴趣着手,来调动幼儿内在的绘画积极性。

(一)老师的诱导式

到了中班下学期,幼儿开始学习由此及彼的联想画。在美术活动《圆的联想》中,我就以谈话的方式让幼儿们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东西,幼儿会说出好多圆的东西:西瓜、泡泡、皮球、饼干、苹果、太阳,这时我会根据幼儿的发言在白板上草草几笔勾勒出类似的图案。在此基础上再用游戏的口吻神秘地对幼儿说,老师来当魔术师,要使这些圆变成另外一些东西,听到“变魔术”三个字,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睁大好奇的双眼,看老师表演,老师就在圆形上添上几笔,一会儿功夫圆就变成了太阳、皮球、西瓜、手表、闹钟、小鸡、瓢虫、车轮等等。小朋友个个眼中都露出了兴奋的目光,从这种目光能看出幼儿想跃跃一试的迫切心理,激起了幼儿对绘画创造的兴趣。

有了这个经验,幼儿就能举一反三。我让幼儿根据各种图形来进行添画,正方形变房子、窗户、凳子;长方形变电视、手机、汽车;三角形变屋顶、风筝、大树;椭圆形变气球、项链、帽子……根据幼儿不同的能力产生了各种联想,并对此产生了兴趣,促进每个幼儿思维的扩散性发展,从而使他们对绘画从“不迷”到“迷”,“迷”能生“悟”,从“悟”到“爱”。 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诱发幼儿内在的潜能。只有使幼儿体验到绘画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活动,才能诱发幼儿创造表现的兴趣。

(二)先游戏再作画的形式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美术活动导入的形式中,我常常采用先玩后画的形式。

如在《会跳舞的线》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始部分我就先和幼儿玩了一个“转圈圈”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一直转,容易跌倒,所以要走一会儿,转一个圈;然后又发现转太多的小圈容易头昏,所以要大圈、小圈轮流转,而且要左转转,右转转,并在空的地方转圈。接着趁热打铁,开始示范画会跳舞的线。从幼儿的作品来看,整个画面比较饱满,大小圈交替匀称,作品效果很好。

三、将游戏化思想落实在指导绘画过程中,提高绘画质量

(一)创设游戏的情境来丰富画面,提高表现力

中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像小学生一样先想好再画,他们的绘画特点是意识流,画到哪里算哪里,有时主要内容的形象大体勾画好了,却不知该添画些什么细节,从而使画面显得比较单调。于是我就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或借助教具对幼儿的进行提示、指导和鼓励。如在美术活动《开心帽》中,我先通过故事《快乐仙子和开心帽》设置了一个美的情境,再模仿故事中的“快乐仙子”对幼儿绘画进行指导:“如果我的快乐帽上有一朵花,那该多好呀!”“要是我的快乐帽又一对翅膀的话,我一定会很开心的”……由于我使用快乐仙子的口吻进行指导,孩子们都倍感亲切,非常乐意地接受老师的建议,画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开心帽”。

(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活动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幼儿的最大乐趣也在于幻想。因此我们常常通过游戏化的情节,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在《我的花灯》这一美术活动中,我利用生肖羊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因为生肖羊要找一个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花灯,所以,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最独特的花灯,有西瓜灯、房子灯、汽车灯、糖果灯、蝴蝶灯、飞机灯……

篇5: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方案

执教者:

日期:2014.10.14 活动名称:大螃蟹

活动目标:

1.能够画出螃蟹的主要特征及其简单的生活环境。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3让幼儿大胆学习模仿能力。

活动准备:平板电脑下载(螃蟹图片)和头饰、背景音乐、蜡笔,白纸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螃蟹)师带上螃蟹头饰念儿歌:

我是一只,大螃蟹,两个大钳,八条腿,眼一眯呀,脚一伸,爬呀爬呀,爬回家!

嘿嘿,我是大螃蟹,瞧我长得多神气。请你们仔细看看我长得什么样。

二、幼儿观察、寻找特征师:螃蟹有一个身体、八条腿、两个大钳子,走起路来横着爬。

1.请你来学学螃蟹走路的样子。

幼儿一起模仿,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2.用平板电脑播放螃蟹图片:

今天大螃蟹带来了许多他们好看的照片,请你们看。

幼儿进行观察讨论,各种不同的螃蟹的特征,个别幼儿进行讲述

三、幼儿操作师:你们会给大螃蟹拍照片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拍的照片最好看。照相的时候是不是有背景的? 我们画的时候啊也要有背景,你们喜欢螃蟹在哪里就画哪里。

幼儿自己绘画,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幼儿尽量表现出螃蟹的主要特征,同时注意画面的整洁。

四、结束活动师:你们给螃蟹宝宝拍的照片真好看,现在请小朋友讲讲你们画得是怎么样的螃蟹,他在干什么?

五.幼儿讲解自己的作品和大家分享自己创意。

篇6: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正在我来回观察幼儿作画时,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老师,你看呀。”我走过去了解情况: “施施,你怎么了?”

“婧婧把我这里弄成这样了,都不圆了。”他指着自己画的奥运五环,哭着说。

同组的徐畅把头凑过来说: “是婧婧撞了她的手。”

我转头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为这事而难过。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

我对施施说: “别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坏你的画!”

但施宇施依旧伤心地哭着,说:“她把我弄成这样了!”

我见状轻抚着施施,建议: “施施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弯曲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

我刚说完,他们一桌的人都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徐畅想出了办法:“可以再涂大一点,把它修圆。”崔浩宇却说:“老师,我来折一只信鸽贴在那儿,表示信鸽来报信,告诉我们北京要开奥运会了”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好吗?”

我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施施,是否同意。

施施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她就让崔浩宇在那里贴了一只信鸽,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解决的好办法,只是在面对问题时没有意识到要自己想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关键(首要条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性。

所谓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不需要他人及环境的鼓励和支持。儿童在注意到周围环境后,往往就直接采取行动,是一种主动的心理品质。主动性是人的自主性在人体自身特征方面的体现,心理主动性的培养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幼儿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可能也在于这两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出来什么。相应的,不少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也体现出灌输式的教育观。幼儿早期表现出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的出现,他们的欲望、要求都很鲜明,而且愿望与行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成人经常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抑制一些孩子认为很正常的行为,会使幼儿的心理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养成与成人对着干的态度,再或者放弃自主,滋长依赖性,或者削弱了排除束缚和干涉的能力等等。其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成人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扮演了解决者的角色。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上插手帮助其解决问题。成人的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就影响了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在心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因而出现在遇到问题时,等待成人来解决的现象。

此案例的现象在幼儿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心理主动性,使其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呢?就教师而言,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从而正确理解幼儿的自主性要求。三四岁是幼儿的第一反抗期,其显着表现是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如果成人过于压制孩子的反抗,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主动性。2.教师要对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师幼关系,关注和尊重幼儿的需要。无论在教学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以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很自然地产生自己解决的意识。3.注意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处处渗透了自主性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方法。如果儿童在自己的尝试中,能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利用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想出好办法来的。

4.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给幼儿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又如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期,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立即反应出解决方法并实施。逐渐习惯于自己解决事情。比如,案例中教师在建议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时说:“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这就是给予幼儿的提示,让幼儿有一定的思考方向。5.做好家园联系和交流工作,确保教师与家长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心理主动性的培养不是一事一时就能见效的,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而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两者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必然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对的,如果两者不能一致,那么其影响有可能也会相互抵消。

篇7: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

1.乐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祝福。

2.学习一些制作贺卡的方法,感受为他人送祝福的快乐。

重点:用自己的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祝福。

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贺卡表达祝福。

解决策略:请幼儿观察不同的贺卡的特点,鼓励他们向周围的人表达祝福。

活动准备

1.贺卡图片若干。

2.幼儿人手一套操作工具。

活动过程:

一.贺卡真美。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贺卡图片,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张贺卡,这张贺卡有什么特点。

二.贺卡表心意。

1.你想送谁贺卡?

2.讨论给亲朋好友的贺卡中送去怎样的祝福。

师总结:如给新年老人的贺卡中,可以画一画自己在新年里的愿望;给长辈的贺卡中,可以从健康、工作等方面表示祝福;给好朋友的贺卡中,可以从友好这方面去祝福,等等。

3. 讨论如何做张精美的贺卡。

(剪贴、斯贴、画)(若幼儿想出的方法较局限,则再观察各种贺卡图片,让幼儿自己发现。)

4. 学习一些制作贺卡的方法。

教师可适当演示一些装饰图案、撕贴技巧等。

三.做张精美的贺卡。

1.幼儿讨论准备做怎样的贺卡?你想给谁送贺卡?幼儿自由选择制作贺卡的材料及方法,如用彩纸剪贴、撕贴等。

2.幼儿制作贺卡,教师巡视。

3.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贺卡上表达自己对收卡人的祝福,帮助个别想写字的幼儿写上祝福的话,如祝爸爸妈妈更年轻,祝爷爷奶奶像老寿星,等等。

4.欣赏自制的贺卡。

篇8:幼儿中班美术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 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应彩云老师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 教育要回归生活。”

2013年10月18日, 全国第三届绿运会在安徽池州举行。这一体育比赛,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课前我请家长带领孩子上网搜索关于绿运会的知识, 给孩子介绍有关“绿色”体育运动项目的知识, 让幼儿喜爱运动。教室走廊张贴“第三届绿运会宣传海报”, 进一步加强对绿运会的宣传, 营造浓厚的绿运会气氛。

在“认识指纹”教学中, 我请家长带领孩子上网一起搜索有关指纹的知识, 我的课程设计是:

〖活动目标〗

第一, 通过欣赏、观察范画作品, 乐意学习指纹印画, 了解在手指印上进行添画变出各种动物的方法, 并大胆尝试, 创造添画作品。

第二, 在绘画过程中大胆想象, 注意画面的整洁。

〖活动准备〗

第一, 素描纸、黑色记号笔、多种颜色的手指印泥、抹布、桌布。

第二, 电视机、电脑、《手指操》律动视频、微课视频、PPT课件《森林绿运会》。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PPT课件的《手指操》律动视频, 引出课题。

教师操作小白兔手偶:“小朋友, 你们好, 我们的小手除了能做手指操, 还有什么本领吗?”

幼儿思考后回答。

教师操作手偶:“小朋友们好, 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大森林看绿运会, 请你们仔细看清楚, 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绿运会?”

教师播放微课视频:

请幼儿一边观看视频, 一边说出参加绿运会的小动物名字。

分析:我制作的动画视频, 配上韵律感很强的《土耳其进行曲》, 再加上了动感字幕, 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情境, 让幼儿具有真实感和参与感, 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让幼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幼儿看完后, 教师播放PPT动画模板, 请幼儿举手回答自己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在教师点击鼠标之后, 显示出一个小动物, 还能够将显示的小动物放大。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

一位幼儿说:“我知道, 这是用手指画出来的。”

另一位幼儿说:“我也知道, 妈妈带我用电脑查到过, 我看过的。”

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家园互动, 增强家园共育的教育成效。幼儿家长通过在家园互动平台上所得到的信息, 帮助幼儿预先在网络上获取资源, 这样幼儿就可以在课堂上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仿者”, 这种学习才是积极有效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幼儿心灵交流、智慧碰撞的场所。

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指纹印画

播放微课视频, 让幼儿学习指纹印画的方法和步骤。

孩子们观看我制作的微课视频, 很好地展示了手指印画的步骤和方法, 以及在操作中要注意的地方 (印好指纹后, 将手上的印泥在抹布上擦干净)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 充满了好奇心。

三幼儿尝试学习指纹印画

教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小动物指纹画的学具, 请孩子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请幼儿仔细看指纹画的绘画步骤, 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并用数码相机拍摄, 为后一步的评价活动做准备。

四进行评价活动

教师播放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幼儿作品, 和幼儿一起进行评价活动。

五展示作品

教师将幼儿作品贴在事先布置好的“森林绿运会”展示墙上, 供幼儿与家长欣赏。

〖教育延伸〗

第一, 将《跟安柏利大师学画画——手指印画》教材书的每一页封塑, 制作成幼儿的学具, 穿上红色绸带, 挂在墙上, 供幼儿欣赏和学习。

篇9:毛线在中班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 毛线 美术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74-02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主张“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我园与生产毛线的大型企业澳洋毗邻,毛线就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资源之一。因毛线集扎、卷、编、贴、画等工艺手段于一身,对于手部灵活性有所提高,表现愿望强烈的中班幼儿来说,可使用各色毛线粘贴、装饰画面,或用毛线作画、塑造物体的主要特征,从而提升他们多项活动技能。

一、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对毛线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教育环境蕴含着无限的教育教学因素,可以成为一门隐形的课程。因此,借助毛线创设教育环境,让中班幼儿从环境中感受毛线的艺术魅力,成为我们运用毛线开展各项活动的第一步。

1.毛线造型,打造童话意境

毛线工艺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不是难题,几乎每个老师都有利用毛线编织、勾线造型的经验。我们从微信中看到毛线艺术深受启发,在幼儿活动环境创设中,我们用毛线塑造了各种幼儿熟悉又喜爱的形象,让幼儿感受到仿佛置身于灵动的童话世界。如门窗的长条形把手上穿上了彩虹衣,孩子们这个说是《我是彩虹鱼》里的那条彩虹鱼,那个说是《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尼莫;波浪形的各种器具则正被一条贪吃的小蛇吞食着,孩子们说那就是《好饿好饿的小蛇》,它吃完了葡萄、苹果、菠萝、香蕉、饭团,还是没有吃饱,现在到我们这里来找吃了;球形的握手等物品则变成了一只只小蜜蜂,圆圆的脑袋上竖着两条触觉向远处张望,好像正盼着孩子们唱着“两只小蜜蜂呀”快乐地奔向自己……这些可爱的造型惹得孩子们常常三三两两地围在那里说笑着、抚摸着,很是好奇,也开心不已。

2.毛线装饰,呈显多彩样态

毛线除了以编织的方式用于造型,我们在环境创设中还将它以线条的团、绕、贴等方式用于作品的装饰,使得作品有了强烈的立体感,再加上毛线本身鲜亮的色彩,更使这些作品在环境中显得光彩夺目、活灵活现。如给作品中的花朵粘贴花瓣;用毛线编成小辫子粘贴在画面里小姑娘的头上做头发、打个结粘贴在衣服上就成了漂亮的蝴蝶结。

二、运用毛线锻炼幼儿的多种能力

当环境创设中毛线的运用让幼儿产生了好奇感,就能成功激发幼儿动手试一试的愿望。我们利用多种时机让幼儿借助毛线进行活动,在我们启发引导下,毛线在幼儿手中成了百变之源,而幼儿也在运用毛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1.多种毛线激发幼儿创作能力

利用毛线可随意塑型的特点,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多种不同色彩的毛线,如附有较长绒毛的马海毛、较为光滑的羊毛线、粗细各异且色泽多变的腈纶线等,让幼儿可以根据各种毛线的不同特征,在艺术活动中有选择地运用创作。如冬天的手套围巾装饰画中,幼儿就选择了毛茸茸的马海毛进行粘贴,使作品给人以真实感。

2.多项工艺锻炼幼儿动作能力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因考虑他们的能力和实际水平,毛线最常用于美术活动中的粘贴装饰,但到了中班后期,幼儿对毛线运用已有了一定基础,则还可用于多种工艺活动中,即让幼儿在编、织、刺绣等多种活动中锻炼手部动作。如将三束不同颜色的毛线捆住一头,就可让幼儿在示意图的帮助下学习编辫子,这对于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协调动作能力很有帮助。

3.以物代物发展幼儿想象能力

毛线无论投放到哪里,都可以激发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想象,让它以替代物的身份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晨间体育锻炼中,我们把毛线投放在器材篮里,有的幼儿就手拿长长一束毛线像艺术体操运动员一样的舞动、旋转;角色游戏中,小舞台的幼儿拿毛线挂在头上或是围在脖子上、腰间来打扮自己,理发店的幼儿将它或做成卷或直接长线条地粘贴在浴帽上,戴到顾客头上就有了彩色的多种发型。

三、家园合作提高毛线的使用效度

由于毛线常出现在奶奶、妈妈的手中,可谓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有毛线,因此,我们以不同方式和家长一起带动幼儿运用毛线开展各种活动,使毛线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最大可能的有效度。

1.专项亲子活动

为帮助家长配合教师运用毛线开展活动,我们组织专项主题活动,邀请幼儿家长来园,以讲座式的专项培训、游戏式的亲子活动等,让家长在不同方式的活动中了解毛线可以用来和孩子一起开展哪些活动。我们向家长呈现平时幼儿利用毛线开展活动的照片和作品,介绍玩法,并让家长在亲子游戏中尝试练习,让家长感受到毛线这种常见生活材料带来的不同平常的美和快乐。

2.家庭延伸活动

在家长对幼儿园运用毛线开展的活动有所了解后,我们运用QQ群、短信息等方式不时地和幼儿家长交流沟通,向他们介绍适合家中运用毛线开展的活动,让幼儿在家中可以独立或是和家长一起来做一做、玩一玩,作品则带到幼儿园来展示交流。

和幼儿、家长一起用毛线开展美术活动,家长成为了我们的得力助手,幼儿更是在活动中认识到了常见生活材料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因而以往被大家称为废物的东西都重新获得了他们的重视,各种包装盒、豆类等逐渐丰满了班级里的收藏箱。幼儿能有变废为宝的意识,并用自己的双手挖掘、呈现不同的美,那我们利用毛线开展美术活动的研究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篇10: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

1、尝试用粗细、曲直、长短不同的线条,表现春天里的树。

2、感受春树的形态美,能够积极大胆的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彩砂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树也换上新衣服。你们都知道哪些树呢?你们心中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欣赏图片。

1、尹老师准备了一些春天大树的图片,瞧,照片上的树看上去怎么样?

2、大树身上都有哪些颜色?

2、大树的树干、树枝都有哪些特点呢?

小结: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是呀,大树的树干有的是笔直的,有的是弯曲的;长长的细细的树枝上开满色彩绚丽的花朵,柔柔的弯弯的枝条上长出嫩绿的新芽......

三、欣赏作品:《春树》

1、有一位画家把这些树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画的。

2、看,你最喜欢哪幅画呀?为什么喜欢这幅画?幼儿分析画作。

小结:春天的树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粗粗的树干从泥土里长出来,树干上长满了细细的树枝,直直的、弯弯的,就像上面的树枝和下面的树枝在打招呼呢,还有的手拉着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春天的树可真美呀!

四、师生共同创作,体验绘画的乐趣。

孩子们,刚才我们走进画里欣赏了美丽的大树,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动手把美丽的春树画出来?今天我们就在彩砂纸上来画一画美丽的春树!

作画要求:

1、画画的时候,要注意树干、树枝的粗细不同的变化。

2、用你喜欢的线条与色彩,画出你春树最美的姿态。

五、评析

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自己及同伴的作品。

――说说你最喜欢的树,介绍自己的树,说一说春树的美丽和迷人,体验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材料知识竞赛题库下一篇:师爱有魔力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