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

2024-05-25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精选4篇)

篇1:“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2016项目申报指南

项目申报全流程指导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6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专项重点围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首批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17个项目。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申 — 2 —

报,申报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鼓励各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对于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1.1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基础理论(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及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未来电力系统的协调规划和优化运行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未来电力系统结构形态和新运行场景下的电力预测理论与方法;考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时空分布特性的输电网多目标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考虑主动负荷响应、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储能影响的配电网规划理论与方法;考虑电源、输配电网络及负荷电力电子化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与交直流混联系统的优化运行方法。

考核指标:所研究的理论模型和方法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电源高占比(不低于30%)系统的规划和运行,为大型可再生能源电站并网和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灵活并网提供理论基础。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大型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

(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为提高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系统送出能力和系统效率,研究光伏直流升压变流器等关键技术,建立光伏直流升压汇集接入实证研究平台。具体包括:大型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系统总体设计集成技术,大功率高升压比光伏直流变流技术,多台变流器串/并联技术;大型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系统协调控制技术和直流系统保护技术,研制主控装置及保护装置;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系统及装置仿真技术和测试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500kW光伏直流升压变流器,效率94%以上;建立±30kV/1MW光伏直流并网接入实证研究平台,光伏并网直流升压比不低于40倍。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灵活并网集成关键技术及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灵活并网集成和消纳需求,掌握分布式发电集群规划设计、运行控制技术及高功率密度、即插即用关键设备,完成区域示范。具体包括: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最大负荷的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的规划设计技术;高功率密度、即插即用的分布式发电逆变技术和储能双向变流技术,即插即用的智能测控保护 — 4 —

技术;区域性分布式发电群控群调技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实时仿真和测试技术。

考核指标:分布式发电逆变器和储能双向变流器功率密度1.0W/cm3以上,效率不低于98%;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渗透率50%以上、且可再生能源容量达到百兆瓦以上的示范区域;所有并网点的THDI(总谐波电流畸变率)均不超过5%,反孤岛保护动作时间不超过2秒。

实施年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 支撑低碳冬奥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高效利用,支撑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和低碳冬奥专区的建设,完成冬奥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具体包括:大容量储能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风光储多种能源汇集外送的柔性直流和交直流混联送出技术;可再生能源高精度功率预测技术、多能源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技术;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与微网系统及其相关技术、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融合的充电设施网络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示范区支撑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入和送出,可再生能源功率预测年平均误差不超过10%;冬奥专区内电力消费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全区覆盖电动汽车充电网

络,供电可靠性不低于99.99%。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2.大电网柔性互联

2.1 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运行控制和保护(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面向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安全运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交直流混联电网建模、交直流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具体包括:多换流站之间及其与互联交流电网动态相互作用机理,交直流混联电网多时间尺度建模与仿真方法;多换流站潮流快速控制及其与交流电网协同控制方式,考虑多回直流场景下的系统稳定控制方法与恢复控制方法;交/直流系统故障后电网故障特性及演化机理,保护原理及交直流保护协调配合策略,基于故障传播过程的预警和主动保护基础理论和方法;含高密度分布式发电的交直流电网稳定分析方法与自愈控制方法;对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仿真验证。

考核指标:所研究的控制理论与方法引领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运行控制和保护技术的发展,仿真验证的原型系统中换流站不少于20座、交流系统节点数不少于2000个;提出具有ms级响应速度的交直流混联电网协同控制方式与系统稳定控制方法。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500kV直流电缆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500kV直流电缆(陆缆)制造与应用技术,掌握批量化绝缘材料制备工艺,完成样机研制并通过型式试验。具体包括:直流电场下绝缘材料空间电荷调控及抑制技术,绝缘材料和屏蔽材料的配方及超净化批量生产能力的制备工艺;±500kV直流电缆用绝缘材料、电缆本体及接头设计与制造技术;±500kV直流电缆在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应用特性及环境适应性;高压直流电缆运行中空间电荷与局部放电的影响及性能评估、竣工试验和运行维护技术;高压直流电缆机电特性测试平台,机电热特性监测系统。

考核指标:绝缘材料洁净度指标控制在50μm以下,厚度0.2 mm样品的威布尔分布直流击穿场强不小于170kV/mm。运用制备的绝缘材料和屏蔽材料,研制长度不低于300m的±500kV电缆(陆缆)样品及样机,电缆(含附件)击穿强度大于30kV/mm,电缆附件的雷电冲击耐受水平不低于1050kV。整体样机通过型式试验。

实施年限: 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1100kV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1100kV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成套技术,并

在示范工程上应用。具体包括:±1100kV直流换流站及线路过电压抑制与绝缘配合及雷电防护技术,绝缘子污秽与覆冰雪闪络特性及典型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电磁环境特性及其对其他系统电磁影响与防护技术;研制±1100kV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绝缘子等关键设备;±1100kV直流输电工程接入交流系统方式及系统稳定控制技术,±1100kV换流站设备和直流线路技术规范与标准;现场模块化换流变压器试验技术。

考核指标:±110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输送功率12000MW,输电距离不低于3000km。换流站极线设备操作冲击耐受绝缘水平在2.0倍以下,直流线路操作冲击过电压水平在1.6倍以下,直流线路下的地面合成场强不超过30kV/m。完成关键设备的技术规范。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2.4 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的技术路线,研究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并在示范工程上应用。具体包括:换流阀功率模块及其不同拓扑的组合技术,换流阀成套设计与集成技术;高浪 — 8 —

涌电流耐受能力的低损耗换流阀关键技术;全系统实时闭合数字仿真测试系统和试验平台;工程的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外绝缘及电磁环境技术,系统控制保护技术,工程成套设计方法和系统集成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满足不低于±400kV/2000MW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工程应用的电气、结构与冷却等成套设计规范;开发1套功能与规模齐全、不低于2000独立节点的阀控系统实时闭合数字仿真测试平台;建成电压不低于±400kV、单端最大换流容量不低于2000MW的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

实施年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

3.1 城区用户与电网供需友好互动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能效综合应用和降低负荷峰谷差,完成城市区域的智能用电互操作示范验证。具体包括: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用户用电和行为特征、多元用户侧的可调度潜力和可靠性分析方法,建立用户互动模型;基于互联网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制支持双向互动的家庭智慧能源核心设备及能效管理系统;电力需求侧主动响应的市场机制,构建电力

网与信息网融合的电力供应及需求互动服务平台;完成城市小区的示范验证。

考核指标:选择一个30万人口以上城市区域示范验证,家庭用户不少于3万户,其综合能耗同立项时相比降低5%以上,示范区域降低负荷峰谷差5%以上。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电力光纤到户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按照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要求,完成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成套和电力光纤到户关键技术研究,建设电力光纤到户示范应用工程。具体包括:电力光纤到户网络结构设计;不同结构的OPLC缆中光纤耐热特性,导线热场分布对光纤的影响,克服电缆短暂高温时光纤衰减变化技术;OPLC中间接续和终端接入技术及其配套专用附件,OPLC施工、监测、检测、运行维护技术的设备与标准。

考核指标:在高于电缆工作最高标准温度10%持续时间15分钟的光纤衰减变化不超过0.2dB/km,电力光纤到户示范小区接入速率不低于1000Gbps,示范小区接入用户数大于2000户。

实施年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 — 10 —

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3 工业园区多元用户互动的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实现工业园区内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就地消纳利用,利用负荷资源参与系统优化运行,通过冷/热/电系统优化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示范园区。具体包括:含多种可再生能源与清洁燃料发电、储能系统、配电网、冷/热/电负荷用户的综合能源配用电系统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法与系统;满足用户供电与冷热供应可靠性要求,实现多种能源协调控制的关键技术与综合控制系统;实现电源、负荷与电网灵活互动的关键技术,实现源—网—荷协调互动的优化调度方法,满足综合能源配用电系统运行要求的智能调度系统;在工业园区建设综合能源与智能配用电系统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示范园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不低于25MW,外部电网年净购入电量不大于示范区电能需求总量的25%,通过工商业用户互动实现峰值负荷消减20%以上。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

4.1 基于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针对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与循环耦合的科学问题,开展燃料化学能和太阳能、环境能源等多能互补条件下能量综合梯级利用基础理论研究。具体包括: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源头蓄能原理,系统变工况性能提升机理,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品位耦合机理;多能源输入与多产品输出条件下的动力循环、供热循环、制冷循环等热力循环的耦合机制;分布式能源系统变工况性能的主动调控方法,以及与配电网的互动调控方式。

考核指标:所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方法支撑我国该领域的发展,获得能量综合梯级利用和循环耦合理论和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多能互补机理,提出系统全工况主动调控方法,与集中式供电相比,提出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节能达到30%以上。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

5.1 钠基二次电池的基础科学与前瞻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针对规模储能对更高技术经济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研究新型钠基二次电池的科学问题。具体包括:钠基二次电池中能量储存的热力学与动力学问题;界面反应、稳定性、全寿命周期失效机制;电池中的热行为、温度与环境适应性、安 — 12 —

全性;单体及模块的设计、寿命预测、加速老化测试方法、成本构成模型与降低方法;多尺度理论模拟与分析方法。

考核指标:支撑我国钠基二次电池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研究成果安全性满足规模储能要求,单体充放电速率0.5C以上,充放电深度在80%DOD以上时,循环寿命大于10000次,服役预期寿命大于20年。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 高功率低成本规模储能器件的基础科学与前瞻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电网调频及工业节能应用对高功率、低成本储能器件的需求,研究功率型储能器件的科学问题。具体包括:兼顾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新型储能器件的热力学与动力学问题;界面反应、稳定性与全寿命周期失效机制;功率储能器件的热行为、温度与环境适应性与安全性;单体及模块的创新设计、寿命预测、加速老化测试方法、成本构成模型与降低方法;功率储能器件的理论模拟与先进分析方法。

考核指标:研究成果安全性满足规模储能要求,功率密度大于5 kW/kg,能量密度大于30 Wh/kg,充放电深度在80%DOD时单体循环寿命大于50000次。

实施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 100 MWh级电化学储能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消纳对于储能系统技术经济性、安全性、能量效率的要求,研究适用于100 MWh级应用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规模储能技术。具体包括:具有更高技术经济性、一致性的新型储能材料体系、单体技术;高能量转换效率的模块设计与制造技术;新型储能单体与模块的寿命衰减机制、循环寿命与日历寿命的准确预测技术;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中单元及模块的安全性评测方法、标准及提升方法。

考核指标: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速率0.5 C以上,充放电深度在80%DOD以上时,循环寿命大于10000次,服役预期寿命大于15年,预期成本低于1500元/kWh,系统规模不低于100MWh。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4 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关键技术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关键技术,并完成验证工作。具体包括:不同类型柔性直流输电装备与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联合仿真与协同优化设计技术;超大功率IGBT封装并联均流控制及多物理场分析,高电压串联用驱动保 — 14 —

护与封装一体化及电磁兼容技术,压接型封装绝缘体系;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测试技术和可靠性技术;压接型定制化超大功率IGBT在直流断路器和柔性直流换流阀中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压接型定制化IGBT器件参数不低于3300V/3000A,低通态压降IGBT的通态压降低于2.8V,高关断能力IGBT的短路电流大于18000A。

实施年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5 能源互联网的规划、运行与交易基础理论(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面向能源互联网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能源互联网规划、运行与交易等基础理论,建立仿真模型。具体包括:多能源系统汇聚、融合、互通、互联的协同规划模型、理论和方法;能源互联网能量—信息耦合建模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及海量、多种能源终端接入的建模、信息安全及用户行为模型;能源互联网中多种能源生产、传输、转换、存储与消费全过程运行与控制理论;能源互联网的市场机制设计理论与模型;多能源系统的仿真模型。

考核指标:形成可支撑能源互联网规划运行、建模分析及市场设计的理论体系;建立考虑物理、信息、成本的多能源系统仿真模型,能够精细模拟多种能源生产、传输、存储、转换、消费,支撑大于5000个网络节点的大规模计算;为能源互联网规划、运

行与交易提供分析手段。

实施年限: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篇2:“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

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2017年度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其中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2017年度拟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方面的研究。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对于企业牵头申报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参与单位数不超过30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

1.1 重大综合灾害耦合实验和模拟技术与设备 研究内容:研究多灾种及其耦合作用的实验技术和多尺度大型实验装置,研究灾害环境下的人员行为、灾害动力学演化与应对的大规模快速数值模拟技术及仿真系统;研究包括现场机器人和大型实验装置在内的多类型大数据融合分析与虚实结合的动态交互技术,研究基于实验-数据-仿真综合的重大灾害情景推演与集成分析技术,研发情景推演与综合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实验装置为公共安全提供模拟环境,可实现三种以上灾害及其耦合作用,最大风速≥70m/s, 高低温范围-40℃~70℃,最大雨强和雪强≥150mm/h,震动台尺寸≥3.5m×3.5m,火灾热释放速率≥2.5MW;数值模拟系统具备复杂建筑结构、火灾和危化品泄漏等典型灾害演化过程、人员与交通行为规律、及其交互影响的大规模快速计算和仿真能力;情景推演平台可实现与现场机器人、实验、仿真、数据系统的交互集成。制修订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项。

2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

2.1监管场所智能监控、预警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在押人员生理数据、行为、监管改造等综合信息实时采集技术;研究在押人员异常行为风险评估及心理变化趋势预测智能研判模型;研究监所内无线信号屏蔽侦测技术;研究监所周界防范与管控技术;研发监所内移动警务监管智能技术与装备;研究监所智能巡检值勤技术;研发在押人员外出智能管控技术与装备;研究基于狱内侦察的监所视频浓缩技术;研究袭警、冲监、闹监、越狱、脱管等突发案件的智能侦查预警技术。

考核指标:在押人员生理特征监测准确率不低于90%,典型异常行为分类准确率不低于95%,行为分析相关理论模型和策略不少于5项;智能预警技术漏报率、误报率低于5%;无线信号屏蔽侦测技术支持多制式、多频段;在3个以上省份的12个以上典型监所(涵盖高度、中度、低度戒备等级)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2.2犯罪嫌疑人特征精细刻画与精准识别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案事件嫌疑人生物特征及相关医学症候关联分子标记检验推断关键技术;研究体液斑痕中内、外源性特征成分高灵敏度检验技术;研究基于视频的动态生物特

征识别与目标对象鉴定技术;研究指掌纹、足迹、人脸、虹膜、声纹等多生物特征综合应用技术;研制快速、便携、高通量法医DNA检测设备与试剂耗材;基于以上技术的集成应用,研发犯罪嫌疑人特征精细刻画与精准识别应用系统。

考核指标:特征刻画准确度>80%,年龄误差<4岁,一体化个体识别基因座数目大于90;人体组织属性准确判定不少于5类,检验斑痕特征成分不少于50种,最小斑痕体积10uL,灵敏度10ng/mL;形成不少于3款检测设备与配套试剂耗材,快速法医DNA检验时间小于1.5h,建立年检验量>100万人份的高通量法医DNA检验线;基于100万库容量的生物特征综合应用系统,比中率>95%;基于视频的人脸属性识别精度大于95%;虹膜识别距离>50cm,识别拒真率<0.1%且认假率<0.0001%。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2.3毒品犯罪处置与戒毒康复技术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寄递物品藏毒的快速查缉装备;研究中远距离侦察制毒加工厂的技术与装备;研究缉毒动物训练理论与技术;研究疑难样品和复杂体系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毒品的新技术;研究毒品代谢组学及技术体系;研究戒毒康复心理干预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至少1台快速扫描查毒装备,检测时间

小于10秒,对于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的漏检率低于10%;研制至少1台侦察半径不小于200米的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加工窝点的车载侦察设备;训练至少1种新型缉毒动物,对于3种常见毒品的漏检率均低于10%,误报率低于10%;形成至少2种毒品检测新方法;建立甲基苯丙胺、氯胺酮等合成毒品代谢动力学模型;形成至少2种戒毒康复心理干预新方法,干预成功率大于60%;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2.4 社会安全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公安机关及社会有关公共安全信息资源的采集、汇聚关键技术,研究分布式架构下多类型数据的智能存储、语义检索、按需服务、漫游计算和标准化整合方法;研究基于内容保护的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对外共享关键技术;研发面向立体化治安防控的大数据分析预测模型,研究监测预警和智慧警务高效协同技术;研究针对特定场所、特定目标和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动态获取、综合集成研判和可视化分析技术,研究安全危机主动预防和快速处置方法;基于国产云计算平台研发社会安全大数据应用和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技术。

考核指标:平台系统架构支持PB级数据存储,信息整

合不少于千亿条有效数据;数据加载、抽取速度不少于每秒10万条记录;对于百亿级数据规模下针对特定场所和特定目标的数据检索,检索时间不大于2秒;实现面向视频图像等多类型公共安全数据的内容脱敏和对外共享;提出不少于50种针对各类犯罪行为的监测预警模型;社会安全大数据公共服务系统与5个以上行业部门对接,提供10种以上社会公共服务,成果在公安部及3个省级公安机关的云计算平台上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5项。

2.5案事件现场勘验与目标关联分析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案事件现场主客体、媒介环境、时空等全要素信息演化规律与快速采集、研判技术;研究现场四维重建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基于地质学、地球化学、植物学、孢粉学的区域环境推断与物证溯源技术;研究爆炸、纵火现场残留物和产物的综合检验鉴定技术;研究现场电子设备检验鉴定技术;研制各类物证的现场快速发现与临场检验装备;研发法庭科学地理信息标记系统;基于以上技术的集成应用,研发现场勘验数据可视化展示与目标关联分析研判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的现场勘验技术可用于4类典型现场,整体勘验时间缩短20%以上;物证区域环境推断与溯源准确度大于85%;法庭科学地理信息标记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达2km×2km;形成国产化、便携式现场物证快速发现提取与临场检验设备不少于3台套,检验时间小于30分钟;形成现场勘验数据可视化展示与目标关联分析研判系统1套。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

2.6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集成

研究内容: 研究行驶车辆安全性网络诊断、车辆安全隐患在线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客运车辆重大交通事故下的应急逃生、自主救援等关键技术;研究道路交通行为立体化监测、不良交通行为取证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与短临预测预警、行驶车辆安全风险主动干预等关键技术;研制高可信智慧安全驾驶、客运车辆一体化应急救援及交通安全信息化执法等装备;集成开发具有车辆安全性诊断、自主报警定位及交通行为特征谱等功能的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系统。

考核指标:构建通行车辆安全性诊断与测试平台,实现车辆安全隐患的在线预警;重大交通事故下客运车辆自主报警定位时间不大于1秒;不良交通行为取证有效率达到95%以上;车辆重大交通安全隐患预警时间不大于5秒;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系统在5个以上省域内应用示范,示范车辆

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0%以上;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2.7职务犯罪智能评估、预防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多源信息的职务犯罪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技术,犯罪社会关系链及目标对象识别模型;研究海量多样反腐案例的特征发现和分析方法,多维多模腐败案件发展态势预测及模拟推演;研究反腐舆情动态智能抓取、自动甄别评估技术,多源异构举报线索研判和辅助决策;研发基于行贿档案信息的反腐防控决策模型,构建行贿档案综合管理与评估系统;建立反腐案件综合研判的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建立职务犯罪领域的自动发现、评估、预警模型不少于5个,原型实验系统不少于10个并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8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职务犯罪发现与预防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数据库等不少于10项。

3.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

3.1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动态智能探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地质异常体煤岩物性参数的地球物理响应规律及致灾机理;研发地质异常体高精度多维多分量

地面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地面复杂地形地质致灾体悬空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深部地层致灾地质体地震精细成像技术;研发煤岩含水量与火源位置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井下小尺度地质异常体机载超前精细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地质异常体井上下立体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智能在线多方法数据融合处理技术与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隐蔽地质异常体大型物理模拟实验平台;多维多分量地面电磁仪地质异常体探测准确率不小于75%;悬停探测装置探测地下深度不低于600m;地震解释精度断层断距分辨率不大于4m、陷落柱直径分辨率不大于10m;含水量探测误差不大于8%,隐蔽火源定位误差不大于15m;井下机载超前探测装置断层断距分辨率不大于1m,陷落柱直径分辨率不大于2m;实现3种以上物探方法实时解译及数据融合,应用示范矿井不少于2个。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2矿井突水水源快速判识与堵水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矿井突水危险性辩识与评价技术;研发煤矿底板水害超前区域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煤矿水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研发突水水源快速判别技术与装备;研发水灾导水通道综合精确定位技术及装备;研发巷道快速高效堵水截流技术及装备;研制车载移动式快速智能制

浆注浆系统;研制高效高可靠性大流量排水装备;开发水灾应急决策支持专家系统及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突水危险性评价技术体系;井下专用钻机适应岩石抗压强度不低于80MPa、水压不低于6MPa;突水水源识别时间小于2h;导水通道定位误差不大于5m;车载移动式智能制浆注浆系统能力不小于30m/h;排水系统在扬程600m条件下排水能力不小于500m/h;建立水害防治示范工程2个,水害隐患实时预警准确率不小于90%。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3煤矿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孕灾条件与防控机理;研究煤岩动力灾害危险性区域快速探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深部煤岩动力灾害钻孔、切缝、压裂、注水等卸压解危技术与装备;研究大型地质构造与巨厚岩层结构矿井群煤岩动力灾害系统防控技术;研究冲击地压巷道高冲击韧性强力支护材料及技术;研究深部动静载作用下区域性卸压防突技术;研究深部矿井复合煤岩动力灾害一体化防治技术;研究深部矿井煤岩动力灾害防治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工作面危险区域及等级划分准确率不低于90%;开发出自动化钻机,一次成孔直径不小于300mm、深度

3不小于80m;高冲击韧性强力支护材料冲击吸收功不小于140J;区域和局部防突措施消突有效性分别达到95%和99%以上,时间缩短40%以上;建立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治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3.4煤矿智能开采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智能工作面开采条件实时预测与处置技术;研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设备定位的智能开采控制技术和装备;研制无人工作面巡检机器人;研发工作面智能化超前支护装备及辅助作业平台;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开采效能和安全分析决策系统;建立煤矿智能开采安全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大面积煤壁片帮和顶板来压实时预测准确率不小于90%;工作面地理测量系统精度达到20mm;300m长工作面直线度智能控制精度达到50mm;采煤机实现智能调高,精度误差小于±5cm;智能巡检机器人对工作面直线度、采煤机摇臂状态、支架姿态、拖曳电缆状态、大块煤及片帮状况等5类以上参数识别准确率不小于95%,巡检速度不小于15m/min;超前支护装备具备状态智能感知、自稳定支护及自主导向功能,推进方向精度误差不大于5%;智能开采分析应用决策系统降低割煤循环时间不少于5%。建设应用示范工

程1项,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3.5 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矿山“人-机-环”信息感知增强现实理论与方法;研究矿山自动能量捕获无线智能传感技术与装备;研究矿用光学等多参数传感装置;研究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的编码标准、交互协议;研究矿山物联网融合通信网络架构及传输技术与装备;研制矿山物联网云交互技术与服务平台;研发矿山设备协同管控与在线诊断安全生产智能调度系统;研发矿山安全态势分析及预测预警系统;研发矿山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与远程诊断综合服务系统;矿山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矿山环境统一描述方法和环境安全判断准则;传感器具有故障自诊断和信息交互功能,功耗不大于100mW(环境类传感器)和20mW(设备状态类传感器);建立物联网设备、软件等唯一标识体系;矿山物联网交互服务平台数据更新时间不大于1s;实现在20s内将异常信息上报到控制中心;安全预警准确率达到80%以上;矿山特种设备远程诊断接入并发数大于1000路,响应时间小于10s。建设应用示范工程2项,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3.6 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防控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海洋(深水)油气开采重大安全事故连锁风险演化、灾变机理及应对机制;研发海洋钻井防台风安全应急技术及装备;研制井口安全监控及井喷智能预警系统;研究海洋钻井井喷失控应急工程技术方案,研制水下应急封井装置及其配套工艺技术;研究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海洋油气开采工艺设施安全及完整性检测、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海洋油气开采应急高效救援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海洋(深水)油气开采重大事故演化致灾模型及动态耦合风险评估方法;深水钻井防台撤离时间比常规回收隔水管方案节约50%以上,适合于3000m水深作业;井口安全监测智能预警系统预报时间较传统方法提前3min;水下3000m应急封井器压力等级105MPa;深水油气工艺泄漏应力波监测及智能预警系统最小可检泄漏液体不大于40mL/s、气体不大于25mL/s,水下便携式结构缺陷可视化智能检测设备裂纹检测灵敏度达0.5mm;集成形成3000m水深以内海洋油气开采作业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立海洋油气开采应急高效救援平台。选择不少于2口油气井开展集成应用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3.7 大型高尾矿库溃坝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尾矿高应力多场耦合作用下细观结构表征和静动力;研发尾矿库溃坝大型物理模拟测试技术及装备;研发高尾矿坝深部变形三维测量、深部超静孔隙水压力监测、坝体长期大变形连续分布测量等多源信息融合的安全监控预警技术及装备;研发尾矿库排洪隧洞智能探测及排渗系统淤堵防治技术及装备;研究高尾矿坝全寿命服役期健康诊断与风险评价技术;研发尾矿库“头顶库”安全保障堆存和筑坝工艺改造技术及装备;研发高危尾矿库隐患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国家尾矿库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保障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坝体深部变形三维测量分辨率达到0.2mm;排洪隧洞塌落位置探测精度达到2m;建立可重复使用的尾矿库多因素致灾大型试验场,溃坝应急位移监控设备能在5km以外实现位移监控,精度达0.5mm;建立尾矿坝全寿命服役期健康诊断模型;“头顶库”筑坝工艺改造新技术能实现74μm以下颗粒不超过90%的尾矿筑坝;全国尾矿库灾害预警预报平台覆盖全国尾矿库的90%以上。选择不少于5座高坝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安全生产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

3.8 典型危险化学品爆炸机理及事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多因素耦合驱动下典型易燃易爆危险品点火、起爆机理及判据,事故致灾因子及火灾动力学演化规律;研究易燃易爆危险源爆炸灾害效应时空演化规律与评估方法;研究典型点火源能量谱技术;研究易燃易爆危险源燃爆灾害全过程信息智能感知预警技术;研究易燃易爆危险源抑爆隔爆防护关键技术;研发基于实际情景动态风险分析的事故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典型危险化学品储运过程火灾爆炸防控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揭示在静电、冲击波等多因素耦合条件下不少于15种典型危险化学品的点火及起爆机理;建立覆盖冲击波等5类不少于30种点火源的点火能量谱数据库;开发灾害探测感知系统、灾情现场无人机、机器人及数据处理系统,爆炸探测时间小于30ms;形成限定空间内爆炸抑制距离不大于10m、爆炸抑制响应时间不大于300ms的结构抑爆技术及气溶胶抑爆技术及装备;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动态分析决策时间不大于30min。开展不少于2项示范,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9危险品运输过程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衍生机理及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研究基于行车安全事件模型生成机理的驾驶行为安全评价及主动干预方法;研发危险品运输车辆碰撞事故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研发危险品道路运输泄漏多功能处理技术;研发危险品运输罐车侧翻事故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研发危险品运输车辆识别跟踪技术及系统;研发危险品运输重点区域车路协同监控预警技术及系统;研究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安全保障技术测试与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行车安全事件模型至少包括8种驾驶行为;车速小于80km/h及相对速度小于40km/h时,主动避撞的有效性不低于85%,主动防控追尾及被追尾的预警有效性不低于94%,防追尾和被追尾漏警率小于1%,误动作率小于0.5%;前方障碍物探测距离大于150m,距离误差小于5%,响应时间小于0.3s,识别准确率大于98%;车辆对侧翻危险的识别准确率大于95%,主动防侧翻有效性不低于85%;车辆跟踪识别率大于94%;重点区域(如隧道、桥梁等)异常识别率大于90%,车辆水平定位精度优于15m。开展不少于2个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制修订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10 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安全保护与区域一体化应急理论;研发工业园区重大事故智能防控技术及装备;研发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大客流疏运监控预警技术和装备;研发水运重大事故防控技术与装备;研发复杂环境下大规模人群疏散模拟与定向式应急警报分发技术及装备;研发毒气泄漏威胁下公众应急避难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工业园区危险气体大范围快速扫范围不小于1.5km;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大客流检测预警系统客流量实时识别准确率高于90%;内河交通安全控制系统对船舶碰撞、船-桥触碰的预警精度高于90%,针对各类船舶事故能够在1min内提供最优应急处置方案;疏散模拟系统实现不少于8万人规模的快速模拟仿真,模拟时间小于10min;手持式远程控制应急报警通知系统应急报警响应时间小于30s;毒气防护常压避难室安全时间不小于3h。建立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3.1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管廊内部多灾种耦合事故致灾及演化机理、典型事故模拟仿真及推演技术;研究综合管廊全寿命周

期本质安全的规划设计技术;研究入廊高危管道及附属设施安全防护技术;研究管廊本体与设备、内部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监测预警技术及装备;研究管廊高危管道及防护系统在线检测监测技术与设备;研究管廊防护修复、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研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智能化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管廊规划可持续性评价、入廊管道规划设计技术;形成管廊本体结构与环境安全隐患监测、快速安全防护修复技术及装备,沉降监测精度不大于0.2mm,周边环境空洞监测精度不大于5cm;形成管廊高危管道及设施可靠性测试评价技术及装置;形成管廊高危管道管体缺陷、防护系统、泄漏检测监测技术及装备,泄漏检测精度小于0.1L/min,轴向定位精度±1m;形成管廊事故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应急联动响应时间小于1min。综合应用示范不少于3个城市,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3.12 高温熔融金属作业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温熔融金属与水接触作用机理及反应特性;研究高温熔体泡沫化控制与防喷溅技术;研发高温熔融金属吊运起重机械运行监控与健康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高温熔融金属吊运防倾翻监测与自适应控制系统;研发高温熔融金属储运容器防泄漏技术与装备;研发熔融金属专用运

输车辆安全监控预警技术及装备;研究高温熔融金属生产过程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高温熔融金属事故应急救援虚拟训练交互系统;研发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安全事故综合防控与预警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高温熔融金属与水接触气化理论与爆炸模型;形成预处理-冶炼-精炼全流程防喷溅技术,喷溅率降低80%;高温熔融金属盛装包摆幅为5°~10°,摆频小于0.1Hz;储运容器防泄漏监测预警装备预警响应时间小于1s,预警准确率大于95%;虚拟训练交互系统能模拟钢水爆炸、倾翻、泄漏、喷溅等事故场景,反应时间小于1s;流淌快速耐火阻隔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10min。建立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3.13矿山职业危害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体润湿及煤岩产尘机理;研究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与分级管理方法;研究矿山呼吸性粉尘在线连续监测与个体监测技术及装备;研究疏水性难注水煤层综采与综掘工作面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矿山喷浆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煤层硫化氢含量测定方法和高效吸收技术与装备;研究金属、非金属矿山采运过程物理化学除尘技术与装备;研发矿山职业危害预警信息数据库与

第三方监测监管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与分级管理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传感器测量误差不大于15%;除尘器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大于90%;硫化氢吸收剂吸收效率不低于85%;建立3个示范工程,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不小于85%;综掘工作面及喷浆区域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不小于90%;金属、非金属矿山爆破粉尘浓度降尘效率不小于90%。制修订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3.14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施工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致险机理,研究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指标体系及关键指标检测技术,研究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状态监测预警技术;研发超高大跨桥梁施工新型临时支撑与防护设施及工作平台、突发险情人员快速逃生装置;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突发险情人员逃生、定位救援技术及装备;研究特殊地质条件下高边坡、深基坑新型支护设施及突发险情处置修复技术;研究深水港口工程施工安全防护技术,研发通航水域水上施工监控与航行诱导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致险机理,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关键技术指标检测技术不少于5项,研制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状态监测预警平台不少于2项,实现预警准确率不小于85%。研制新型临时支撑与防护设施、通道及工作平台不少于2套,防护设施撞击承载力大于1500N,逃生与定位救援装置不少于2套,遇险人员定位救援覆盖范围大于200m,定位响应时间小于60s。开展公路或水运工程应用示范不少于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15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特征、灾变机理、事故成因及安全评价体系;研发地铁工程施工多源耦合风险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地铁工程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智能分析与矫正技术及装备;研发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改善技术与装置;研发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事故应急处置与快速修复技术;建立地铁施工安全集成智能监管平台及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1款地铁施工质量安全检测机器人,地下复杂环境下高清检测效率不低于10万点/s,10m范围内检测分辨率达到1mm;形成地铁施工现场多源异构信号综合解析的安全风险解析仪,无线接入多源异构信号数量不少于50个,信

号解析误差小于2%;实现地铁施工现场15种以上常见不安全行为的自动侦测;形成地铁与管廊施工险情及事故快速处置工法5项以上;构建涵盖五方责任主体的地铁施工安全协同控制平台。在不少于5个城市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3.16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监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工程施工重大风险耦合机理与事故预测预警方法;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状态智能识别与行为控制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垂直运输设备安全状态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紧邻构筑物等环境安全状态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开发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控集成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超高层、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控技术不少于5项。研发施工安全监控装置不少于3项;现场人员空间定位精度不大于0.2m,风险识别率不小于90%;设备监控装置应变监测精度2με,应力监测精度0.5MPa,变形监测精度1mm,倾角监测精度0.005°;环境监测指标精度优于控制值的2%。建立施工安全监控集成平台1项,分节点可支持不少于2000个监测点,分节点数量可根据需要扩展。完成超高层及高层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制修订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软件

著作权不少于4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17 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包括移动式压力容器和气瓶)复合材料、低温绝热系统、功能及复杂载荷下的损伤模式和风险识别技术;研究典型移动式承压设备基于失效模式的轻量化建造技术、超低温绝热技术及主动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典型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防护系统基于风险的快速检测、在线监测与安全评价技术及装备;研究典型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动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技术体系和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少于15项;研发试验、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少于10台套;提交包括液化天然气应变强化真空绝热罐体、压缩氢气塑料内胆全缠绕气瓶、液氢气瓶在内至少5个品种的新样品,样品应取得国家认可的型式试验合格证书;形成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检验基地(平台)不少于5处。建立国家移动式压力容器动态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

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

3.18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电梯、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五类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的损伤与故障模式;研发机电类特种设备重要部件不拆卸检测和安全装置可靠性测试技术及装置;研发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运行状态监测、预警、诊断和安全评价技术及装备;研究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监管理论体系并研发风险防控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电梯、起重机械等安全指标、报废条件、检测监测、安全评价、风险评估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8项;建立故障数据库1个,案例不少于500个;研制重要安全部件的可靠性测试装置、不拆卸检测、自动扶梯群和港口起重机群的安全管理与预警等仪器或装备7台套,应用示范不少于200台套;自动扶梯典型机械故障早期识别率达到90%以上;建立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1项,案例数据库不少于50万台。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立项国际标准1项,形成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4.1国家石油及天然气储备库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等国家储备库设施致灾机理、典型灾害(火灾、自然灾害等)及多灾种耦合效应对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储罐的安全影响评价技术和事故反演技术;研究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储罐基于本质安全的设计建造技术;研究原油和天然气储罐、附属管道及其它辅助设施的检验检测、安全评定、定量风险评价预警和事故应急技术与装备;开发具有安全数据集成、寿命评估、动态风险预测和应急管理等功能的战略储备库管理和安全保障一体化平台,并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等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库设施的泄漏探测、缺陷检测与快速维修等安全保障新技术不少于10项;研制检测监测、事故应急等装备不少于5台套,包括: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系统,系统预警时间不大于5s,系统综合误差不大于10%;储罐罐底泄漏检测系统能探测Φ6mm的泄漏孔,漏点定位误差距离不大于罐底直径的5%。建立石油和天然气国家储备库安全保障一体化平台,并在不少于3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应用示范;制修订常压储罐基于风险的检验、完整性管理等国家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

4.2 国家棉麻、粮食物资储备库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棉麻、粮食等国家物资储备库火灾等热灾害的主要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研究典型热灾害对国家物资储备库的安全影响评价技术;研究国家物资储备库多灾害(热、霉变、虫鼠等)失效后果的耦合效应和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储备物资抑制自燃的关键功能材料及技术;研究国家储备库检验检测、安全监控、健康监测、评价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技术和装备;研制物资储备库的灾害风险预测、智能监控与应急管理的一体化安全保障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国家物资储备库检验检测、安全评价以及灾害防治等新技术不少于8项;开发安全环保型自燃抑制添加剂不少于1种,抑制有效率不小于80%;早期灭火凝胶材料不少于1种,吸附灭火介质倍率不小于30g/g;国家棉麻、粮食等物资储备库的全分布式安全检测、监测与监控系统4台套,综合误差不大于10%;事故应急与救援系统1套,综合预警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1s,联动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60s。国家级储备库应用示范2个,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4.3城市典型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道路高饱和流量的交通特点,研究对社会交通低影响的城市既有桥梁结构快速维修加固关键技术和应急装置,研发桥梁上部结构快速更换成套技术及装备;研究地震高烈度区既有城市桥梁不中断交通条件下抗震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针对城市快速路超限荷载运行风险,研究城市快速路桥梁智能安全监测与控制系统;针对地下工程穿越既有城市交通设施而产生的结构安全风险,研究城市道路及桥梁结构风险监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研发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监管系统。

考核指标:城市道路复杂条件下桥梁更换装备,整体承重能力不小于2000吨,多套装备行走同步误差小于30mm,修订行标1项;形成适合城市交通特点的桥梁抗震加固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示范工程不少于1项;建立城市快速路桥梁重载监控预警系统,编制安全预警软件1套;建立地下工程穿越既有道路及桥梁风险监控系统,形成多级别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基于技防、物防、人防协同的综合安防智能监管系统,示范项目不少于2个。申报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5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

5.1 城镇建筑结构运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城镇建筑结构运维安全风险识别及评估理论和方法;玻璃结构防倒塌关键理论和技术;城镇建筑围护结构防高空坠落及安全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城镇密集建筑安全绿色拆除关键技术;城镇建筑结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1000个城镇建筑运维安全事件案例数据库,提出既有城镇建筑结构基于评估使用年限的可靠性评定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不少于20例示范工程,加固工程量降低15%;提出玻璃结构破坏机理、仿真模拟及防控技术;提出建筑幕墙和饰面层高空坠落仿真模拟及防控技术,研发建筑幕墙面层损伤智能检测装备(精度达0.1mm以上);提出城镇密集建筑安全绿色拆除优化技术,研制机电一体化逆向拆除技术装备,托举能力30000t,完成示范工程1项;开发城镇建筑安全监测、预警及管控技术和信息平台(预警发布时间5min以内,应急响应15min以内),开展不少于100栋城镇建筑安全性实时监测预警应用。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5.2社区风险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社区安全、重点人群管理、物业管理等需求的社区治理现代化保障机制和立体化社区治理能力评价模型;研究社区风险治理基础数据库构建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研究社区多层级、多要素风险监测预警及应急现场快速响应技术及设备;研究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员循证模式和行为示踪技术和装备;研发流程整合和网格融合的三维数字社区风险治理综合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社区治理基础数据库包含地上和地下空间不少于10类数据并实现在线分析;动态采集与系统共享交换数据项大于100项;预警安全风险类型不少于5类,预警范围覆盖区域在示范社区不少于80%;建立循证模式策略库行为示踪技术装备具备行为在线监测、人机分离报警功能,室内外定位精度10米以内。在不少于10个社区、不少于10万社区人群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出版专著不少于2本,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6综合应急技术装备

6.1融合应急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对应急通信的不同需求,研究涵盖天空地多种通信技术的融合应急通信总体框架;研

究突发事件现场多种通信网络技术融合的应急通信标准体系;研究应急环境下多网络互通及多媒体业务融合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应能力强、集成度高的融合应急通信终端;研究多网络、多业务的融合通信调度技术及应急调度系统;开展上述技术和系统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涵盖多种通信方式的融合应急通信技术标准体系;研制满足现场融合互通需求,不少于4型的应急通信一体化设备;研制不少于3型应急通信融合互通设备,实现多网络互通,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不少于3种业务的融合;研发融合应急通信调度系统,实现跨多网络的多业务综合指挥调度功能。在不少于3个典型省份,针对不少于3种不同类型的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6.2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安置装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生存保障装备体系和配套标准;研究高原高寒地区动力增效及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研究主食快速加工、分装及保质技术;研究临时住用房保暖、供氧及快速展开撤收技术;研究低温低浊、低温高浊水处理及防冻保暖技术;研究集储存、运输、加注功能于一体的油料储存与分

发技术;研究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及动物尸体无害化快速处置技术;研究灾害现场卫生防疫及洗消技术;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高原高寒地区生存保障装备体系和配套标准,提出动力增效及环境适应性技术途径。研发不少于6种方舱装备,适应环境温度-25℃~46℃,海拔高度不小于3000米,符合国际标准集装箱要求。主食加工方舱每小时保障500人以上;住宿方舱住用人数20人以上;供水方舱保障500人以上,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油方舱容量5000升以上,具备固定及机动加油功能;垃圾处置方舱烟气排放等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防疫洗消方舱具备环境消毒、杀虫及人装消毒灭菌等综合功能。在不少于3个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6.3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成套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研究适合不同环境包括特殊环境不同灾情的现场和早期救治系列化、模块化、集成化的微型、高效急救器材和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适合不同复杂环境条件下伤病员成套搬运工具、后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背负式、组合式医疗

单元及可机载投送、快速部署的机动医疗系统及配套关键急救技术与装备;研究适合不同灾情需要和任务需求的装备模块化运用方案和效能评估关键技术和系统;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制不少于5种应急现场救治配套化、模块化急救器材和装备;研制不少于3种多功能折叠式伤病员搬运工具及重量不大于10kg的生命支持转运装备;研制不少于3种背负式医疗单元,具备5~7名伤病员的检验与急救处置;研制帐篷式可空投医疗系统及关键急救与血/氧保障装备,门诊量不小于200人/24h;研制具备复杂环境适应性的医学救治车辆,手术区达到万级洁净标准。选择不少于3个国家救援队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申报发明专利不少于7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少于5个。

6.4主动防控型警用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警用机器人移动、传感、导航、定位、协同作战等关键技术;研究用于安保、侦查、防爆、处突、救援的机器人应用技术;研发智能监控、危险评估、安防管控的安保机器人,研究面向通行人员、车辆及物品的全方位特征取证、快速锁定和分类布控技术;研发基于虚拟现实技

术和全息智能控制技术的警用巡逻机器人,研究基于警务知识图谱的固定区域智能巡防技术;研发适应全地形的警用现场处置机器人,研究机器人侦查取证、防爆处突和现场救援等技术;研究各类机器人的战术响应级集成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用于安保、巡逻和现场处置的警用机器人3款以上;安保机器人实现对人体4类以上个体特征的自动识别,对车辆牌照、颜色及型号进行自动识别,并与公安机关相关特征数据库实时比对,识别及比对时间不超过3秒;巡逻机器人具备全向视觉观测、虚拟现实和全息智能控制功能,能实现2小时以上自主巡逻;警用现场处置机器人具备多足高通过性和双臂仿生灵巧作业功能,能替代警务人员实现排爆、取证、攻击等特殊需求;各类机器人具备短距离通讯与自组网能力,并与公安部及3个以上省级公安机关信息中心实现系统与数据的互联互通。制修订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6.5特种消防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森林火灾、石油化工工艺装置火灾、易燃液体流淌火灾等特种火灾扑救技术,易燃液体与气体泄漏、建筑倒塌、水域冰面救援等消防应急救援处置技术;研制适用于特种火灾扑救与特殊灾害事故处置的多功能化学侦检消防车、新型化学氧消防作业呼吸器、新型破拆工具组

等消防现场侦检、应急指挥、特种防护、火灾扑救、消防破拆、应急救援、高效洗消等系列装备;开发特种灾害事故处置消防应急指挥系统、石油化工灾害事故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研究森林灭火机动式管线系统快速展收、快速投运、自动水力布站及运行调度等关键技术;开展上述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在特种火灾扑救与特殊灾害事故处置技术装备方面全面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装备不少于20种;化学侦检消防车具有快速取样、固定便携侦检、远程监控、小型快速洗消、离线多层次复合相关地理信息反馈等功能;石油化工火灾智能处置装备具备火灾定位、智能判定及流量自动调节功能,消防炮最大流量200L/s、射程120米;机动式森林灭火远程供水系统,输送距离不小于10km,输送流量40m/h以上。装备类成果在不少于20个省的公安消防部队开展试点应用,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6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8项。

6.6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无人应急救援装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面向灾害伤员转运与救援,研究地面无人救援机器人伤员自主搜寻与定位、复杂环境认知与自适应运动、大负载柔性机械臂、远程诊断和急救、特种环境防护等关键技术;研

3究远程空中应急无人机气动设计、导航与通信、自主起降等关键技术;研究海上救助无人船恶劣海况适应性设计、面向多种遇险目标救助执行器设计等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无人应急救援装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制载荷不低于150公斤的伤员抢运机器人,具备野外自主定位与导航、伤员自主搜寻、数据通信与遥操作、双臂协调操作等功能,并在地震、消防等救援队伍应用示范;研制续航时间不低于24h、载荷10kg~20kg的远程空中应急无人机,抗风能力不小于5级,并在测绘、民政、能源等部门应用示范;研制能适应5级海况、航速不低于10节、航程不小于10海里的海上救助无人船平台,并在海上救助部门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篇3:“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

克服传统水田拖拉机弊端

我国水田面积约3000万公顷,以水稻种植为主。因地域与种植方式不同,作业复杂程度远超日韩及东南亚诸国,无法照搬日韩等国水田作业装备。同时,我国水田存在深泥脚(深度≥40厘米)的问题,一是源于上世纪围湖造田,二是常年泡水的传统耕作习惯,三是土地集约化改造,机具功率越来越大,造成“泥脚越深、机具功率越大、耕底层破坏、泥脚更深”的恶性循环。正是由于外部技术不适用,内部又存在传统弊端,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势在必行。

为突破这种弊端模式,中联重科重机公司研发的水田拖拉机项目以水田为主,兼顾旱地和固定作业,以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实现拖拉机数字化、模块化、合理轻量化设计制造和机组的智能化,重点研发轮式、高地隙式、轻型橡胶履带式、船型滑撬式等结构形式的水田拖拉机,创制高地隙轻量化轮式拖拉机、中大功率轻型橡胶履带式拖拉机和加装船型滑橇部件的轮式或轻型橡胶履带拖拉机系列产品,以适应不同泥脚深度、不同地块、不同形式的水田作业,基本上能够解决深泥脚、水旱间作、水田多种复式作业等问题,为我国水田保护性耕作探索出新路子。

倾众家之力,融众家之智

“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项目的敲定,不仅仅体现了中联重科重机公司在水田农业机械方面的独特优势,也有全国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的共同参与。目前,中联重科重机公司拥有农业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业教育集团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创新平台,现有25-300马力轮式及60-90马力5个系列水田拖拉机产品,前期开展了拖拉机动力换挡智能控制、合理轻量化等研究。该项目集中了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参与,各个参与单位合理分工。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机具一土壤作用机理及机器行走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拖拉机与作业机组智能控制技术;关键系统部件数字化、模块化设计开发;零部件轻量化与密封副耐磨防腐技术;智能水田拖拉机产品创制及试验示范六大内容。从技术路线上来说,涵盖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模块化设计制造及智能化技术研发,智能水田拖拉机创制,试验示范等全过程,确保项目合理高效并实现产业化目标。

社会经济效益前景广阔

目前,全国3000万公顷水田的年拖拉机需求量约为7.5万台,如能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年需求量则可达10万台,达到100亿人民币左右的市场规模。该项目实现产业化后预计第5年力争实现30%的市场占有率,将能够实现年产值30亿元,利税5.24亿元。

篇4:“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

“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2016项目申报指南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乎“四化”同步推进全局。智能农机装备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机装备技术要求更高,产品需求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基础研究不足,整机可靠性和作业效率不高,核心部件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农业投入品施用粗放,经饲果牧等生产机械严重缺乏,导致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全面进入中国,抢占高端农机市场,我国农业生产和产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提升农机装备供给能力、缩小与国

外主流产品差距、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和产业安全意义重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2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立足“智能、高效、环保”,按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思路,进行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的横向产业链与基础研究、关键攻关、装备研制与示范应用的纵向创新链相结合的一体化科技创新设计,启动实施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本专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 — 2 —

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重点突破市场机制和企业无力解决的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智能化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破解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瓶颈;加大力度开发大型与专用拖拉机、田间作业及收获等主导产品智能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创立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创制丘陵山区、设施生产及农产品产地处理等装备,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掌握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和核心装置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核心技术,田间播种施肥、植保、收获智能作业机械和养殖场挤奶机器人投入使用;大宗粮经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0%,支撑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为中国农机装备“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精细生产管控等应用基础及节能环保拖拉机、精量播栽、变量植保与高效收获装备等关键共性核心技术200—300项;创制关键共性核心

技术装置与系统60—80项;研制大型及专用拖拉机、智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重大装备,甘蔗收获、棉花机采、橡胶割胶等薄弱环节装备,以及农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丘陵山区优势作物生产等重大装备产品115—165种;建立典型示范基地6—10处,实现技术自主和产业应用。研制标准150—250项,申请专利200—300项,并培养创新人才300—500名,形成创新团队15—20个。构建形成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功能部件与整体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

本专项围绕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典型应用示范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拟设置围绕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与验证、智能作业管理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农业动力机械及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粮食与经济作物智能高效收获、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研制,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丘陵山区 — 4 —

及水田机械化作业应用示范等11个任务方向共47个项目。

本专项2016首批指南发布4个任务方向共19个项目。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方向包括项目1.1—1.3共3个项目,该部分开展作业环境与本体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机理研究和机器作业状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为农机智能装备精细作业提供精测、精施、精管理论方法与技术基础;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2.1—2.6共6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现代农业全面机械化提供绿色动力支撑;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3.1—3.5共5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实现粮食作物收获机械技术升级换代提供支撑;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4.1—4.5共5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提升我国优势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撑。

1.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本部分项目1.1—1.3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由高校、科研院

所(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申报团队应具备相关研究领域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平台支撑条件,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和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

1.1 信息感知与作物精细生产管控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机作业过程对土壤和作物对象互作规律不清、作业机理、原理与基础研究缺乏以及作物生产过程信息表征不明等问题,开展农机作业对土壤质构及作物生长影响机理研究,揭示土壤—植物—机器系统优化自适应与系统减阻降耗、节本增效优化匹配规律,研究耕整、播种、收获等作业新原理、新机构;开展农机作业信息实时获取与精细生产管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揭示土壤环境、作物本体信息与种、肥、水、药精细调控机理与模式;开发农机作业环境与本体信息快速获取传感器及精播精施与精准控制智能决策系统,构建高效作业智能化农业机械理论与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土壤—作物—机器系统优化 — 6 —

自适应与系统节能增效、降耗减排优化匹配方法与模式,构建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耕整、播种、收获等作业新机构3—5种;开发土壤质构、综合肥力、喂入量与谷物流量等在线感知新型传感器件8—10种,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在线、动态检测误差满足实际需求,防尘、防水、防震;建立智能决策系统2—3套,误判率小于3%,形成典型新一代作业机构与装置原理样机;申请专利15—2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信息感知与动物精细养殖管控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动物生理生态信息获取、营养精细调控、健康诊断等提升养殖产能的需求,研究畜禽动物生理生态监测、数字化表征和分类辨析、生长调控等基本原理与方法,揭示畜禽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下生长与健康、营养、环境的影响规

律,构建动物生长数字化模型,开发以蛋(肉)鸡、生猪、奶(肉)牛为主的生长环境、生理生态等新型传感器件及环境控制系统。搭建高效精细养殖智能化农业机械理论与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揭示动物生理生态监测、数字化表征和分类辨析、生长调控等基本原理,构建蛋(肉)鸡、生猪、奶(肉)牛生长数字化模型5—8个;开发动物行为、健康、环境监测等新型核心传感器件8—10种,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在线检测误差±0.05,防尘、防水、防震;建立智能决策系统3—5套,误判率小于3%,形成新一代智能养殖感知体系,满足实际需要;申请专利15—2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 机器作业状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机使用过程作业粗放、可靠性和安全性差、— 8 —

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探索复杂开放工况下农机作业参数检测原理,研究农用动力机械、施肥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等量大面广的典型农机装备田间作业过程中关键运动参数、作业状态和质量效果等测试方法及技术,研制系列专用传感器和检测装置,集成开发相应的测试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农用动力机械、施肥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等机器运动参数、作业质量等检测技术8—10项;开发新型传感器件8—10种,检测误差±0.03,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防尘、防水、防震;形成车载参数测试系统及装置,并通过作业机具搭载考核,满足实际要求;申请专利15—20项。【预期性指标】研制标准4—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2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

(本部分项目2.1—2.6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2.1 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量大面广的农用发动机燃油消耗量大、燃烧不充分、噪声大,亟待技术升级换代的现实,重点研究减振降噪、电控高压喷射、废气再循环、尾气后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动机智能控制、智能测试及远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集动力输出智能化控制、整机工作状态监控及故障诊断为一体的智能管理系统;集成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研究发动机关键 — 10 —

零部件及整机精益制造技术,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发动机节能、减排、降噪,动力输出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智能管理系统、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等新产品、新系统2—3种,升功率级达到28kW/L,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能耗降低5%—8%;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重型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马力拖拉机缺乏动力换档、无级变速、负载传感液压提升等核心技术,以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整机产品技术升级,重点开发动力换档和无级变速传动箱、悬浮式转向驱动桥、智能操控和安全驾驶室、负载传感电液提升器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集成研制智能重型拖拉机;研究节能降耗制造工

艺、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与评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重型拖拉机智能制造技术,建立重型拖拉机智能制造方法与技术体系,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重型拖拉机动力换档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开发动力换档+动力换向、动力高低档+动力换向和无级变速传动箱、负载传感电液提升器等新部件及整机新产品3—4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发动机功率≥147kW:动力换档16速以上、无级变速变速比≥4,变速范围0.05—40km/h;电液提升器最大提升力≥48kN、最大牵引力≥70kN,液压系统压力≥20MPa、流量≥110L/min;动力输出轴功率≥170马力。发动机功率88.2—117.6kW:动力换向+动力高低档12速以上,变速范围2—50km/h;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智能电动拖拉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等特殊农业生产环节对绿色动力农机具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电动拖拉机中央集成控制及整机控制策略、动力模式与经济模式下的能量管理、无级调速、作业机组不同工况下动力匹配及整机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电动拖拉机能量智能管理系统、功率分汇流变速箱;集成创制智能电动拖拉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中央集成控制及整机控制策略、能量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功率分汇流变速箱与电动拖拉机整机等新产品2—3种。电动机功率≥18kW,高低档无级变速,犁耕作业续航能力≥6小时,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丘陵山地拖拉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制约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用动力瓶颈,研究丘陵山地拖拉机行走机构、动力传递与高效驱动、姿态自动调整、机具悬挂装置坡地自适应、多点动力输出等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究智能化控制和自主作业前沿技术,研制高通过性、高稳定性、高地形适应性的高效轻便山地拖拉机;集成智能化制造技术,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车身自调平和山地行走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轻便、高效山地专用拖拉机新产品2—3种。发动机功率≥13kW,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电液提升器提升力≥4kN,额定牵引力≥5kN,爬坡度≥20°,可在15°以上坡地等高作业,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水田泥脚深、水旱轮作、抢时性作业等特点,以解决水田作业适应性、保护耕底层和提高作业效率为重点,开展机具和水田界面泥水膜的形成与破坏机理、水田动力装备的行走动力学特性研究,构建水田作业泥水膜滑行阻力模型;基于水田拖拉机数字化、模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水田拖拉机核心部件轻量化、水田行走底盘及动力系统匹配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集成研制智能化水田专用拖拉机,实现产品系列化开发,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机构、防腐密封、作业机具匹配、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22—58.8kW水田专用拖拉机2—3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适合泥脚深度≥40cm,转弯半径<5m,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园艺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园艺生产劳动强度大、作业标准化程度高,对作业机具多功能化、操作方便高效、节能环保的特殊要求,重点针对现代标准果园、茶园等生产条件,重点开发模块化多功能动力输出、快捷悬挂系统、多自由度大偏转角、高承载前驱动桥、故障检测、总线等智能化控制与人机工程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研制系列化园艺专用拖拉机,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模块化多功能动力输出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18—58.8kW园艺拖拉机新产品2—3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转向半径≤3.5m,离地间隙≥300mm,动力输出轴数≥2,液压输出阀组≥2组;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

(本部分项目3.1—3.5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1 智能化稻麦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联合收获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趋势,以智能化控制技术为重点,重点研究基于作物水分、喂入量、收获损失、工况参数等多参数融合的智能调控策略;开发模块化参数控制系统与调控装置、总线技术等;优化高效减损收割、高通量脱

粒分离与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集成研制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高效、智能、低损收获等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4—6项;开发联合收割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多参数在线检测与智能调控系统实用化,控制精度≥95%;创制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等装备3—5种,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喂入量10—12kg/s,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喂入量5—6kg/s,适应泥脚深度≥40cm,总损失率、破碎率、含杂率等优于行业标准;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农艺制约机械化收获难题,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高含水率籽粒低损脱 — 18 —

粒技术,研制玉米籽粒收获机;研究玉米植株切割输送、减损摘穗、秸秆切碎收集等关键技术,研制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研究鲜食玉米柔性摘穗、无损伤输送技术,研制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研究玉米种穗高效柔性摘穗、无损伤输送技术,研制玉米种穗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智能控制、减损摘穗、高含水率籽粒低损脱粒等关键核心技术4—6项,创制高含水率籽粒收获、穗茎联合收获、鲜食玉米联合收获和玉米种穗收获等装备3—5种,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含杂率优于行业标准;籽粒直收破碎率≤4%,含杂率≤3%;种穗收获、鲜食玉米收获总损失率≤3%,玉米收获机具有主要参数实时采集、导航定位、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 薯类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高效低损机械化收储需求,重点突破仿生减阻、低破损等核心技术,优化低损减阻挖掘、薯土藤蔓强制分离、防损输送、低损储藏等关键装置;开发挖掘部件耐磨材料、防损伤材料制造技术;开发自动对行、挖深调控、节能运储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研制马铃薯联合收获、捡拾分级和甘薯、木薯收获装备,并在主产区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减阻挖掘、防损伤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马铃薯联合收获与捡拾分级和甘薯、木薯收获装备等新产品4—6种,收获损伤率≤5%,漏掘率≤2%,具有自动对行、掘深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 特色杂粮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具有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的杂粮生产需要,以提高杂粮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劳动成本,提升特色杂粮生产经济效益,重点研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等特色杂粮作物籽粒与茎穗机械力学特性,研究切割、脱粒、清选工艺机理,开发脱粒、清选技术及新机构、新部件;集成研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等作物收获装备,并在典型区域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切割、脱粒、清选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收获装置,集成开发自走式联合收获机3—5种,总损失率:谷子、荞麦≤8%,燕麦、青稞≤3%,整机具备主要参数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5 秸秆饲料收获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秸秆机械化收获需求,以收获粉碎、捡拾成

捆为主线,研究作业流程智能控制、金属探测、籽粒破碎、破节揉丝及切割刀具自磨刃等关键技术,集成研制大型智能青饲料联合收割装备及具有智能控制功能的秸秆捡拾揉搓打捆装备、压缩成型装备、缠膜青贮装备,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秸秆为主,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籽粒破碎、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大型智能青饲料联合收割装备及秸秆捡拾揉搓打捆、压缩成型、缠膜青贮等装备3—5种,喂入量≥18kg/s(切段长度10mm标定),茎秆切碎长度5—40mm无级可调,籽粒破碎率≥95%,具备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及切割刀具自磨刃、金属探测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

(本部分项目4.1—4.5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有企业参加,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1 棉麻智能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棉花收获机械长期依赖进口,麻类作物收获依靠人工,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开发自动对行、在线测产、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与系统;优化重载静液压驱动底盘、高效采棉滚筒、气力输棉、棉模成型、智能操控等关键系统及制造技术;集成研制棉箱式、打包式高效智能采棉机。研究苎麻、大麻收获工艺与技术,开发收割装置,集成研制联合收获装备,并进行试

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收获工艺、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6行高效智能采棉机,采净率大于95%,采棉头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使用寿命≥4000亩;研制苎麻、大麻联合收获装备2—3种,割茬高度≤10cm;具备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 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甘蔗和甜菜对机械化收获区域适用性的需求,以形成适用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甘蔗、甜菜收获成套装备为主线,重点开发电液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优化甘蔗根切、切段、剥叶、蔗叶分离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集成研制切断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履带式丘陵山地甘蔗收割机;优化甜菜自动对行仿形 — 24 —

切顶、减阻挖掘、振动分离、捡拾分离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集成研制自走式甜菜联合收获机、甜菜挖掘铺放收获机和捡拾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电液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切断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履带式丘陵山地甘蔗收割机、自走式甜菜联合收获机、甜菜挖掘铺放收获机和捡拾收获机等新装备4—6种,甘蔗收获机喂入量4—6 kg/s、宿根破头率≤18%、损失率≤5%,甜菜含杂率和总损失率≤4.5%、切顶合格率≥85%;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 智能化油料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特色油料作物机械化收获需求,重点瞄准油菜、花生、油茶籽、油葵作物,研究优化油菜智能化、低损

高效收获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自走式油菜联合收获机和油菜割晒、捡拾收获机;优化花生减阻挖掘、果土分离、高效脱果、无阻滞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高效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和挖掘铺放、捡拾脱果收获机;研究油茶籽标准化种植模式与机械采收原理,研制油茶籽收获装置;优化脱粒、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油葵联合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脱粒、清选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高效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和挖掘铺放、捡拾脱果收获机(总损失率:联合收获≤4.5%,分段收获≤5.0%),自走式油菜联合收获机和油菜割晒、捡拾收获机(总损失率≤8%),油葵和油茶籽收获装置等6—8种;整机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4 饲草料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瞄准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针对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和优质饲草作物,重点研究优化负荷反馈控制、割刀自磨刃、切割调质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研制自走式饲用甜高粱联合收获打捆机;研制高秆禾草联合收割机;研制自走式苜蓿切割调质收获机;研制草原牧草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自走式饲用甜高粱联合收获打捆机(生产效率≥12t/h,切碎长度10—30mm)、自走式苜蓿切割调质收获机(割幅≥3m,作业速度5—12km/h)、草原牧草高效收获机(幅宽≥6m,割茬高度≤5cm)、高秆禾草联合收割机等4—6种;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5 农特产品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瞄准茶叶、枸杞、红枣、天然橡胶等农特产品,以机械化收获为突破口,重点研究茶叶、枸杞、红枣、天然橡胶等机械力学特性,探索收获新原理与新结构;开发枸杞等浆果类采收技术与装置;开发标准化种植红枣收获技术与装备;开发茶叶采摘技术与装备;研究天然橡胶全天候自动化割胶、收胶及信息采集关键技术与装置,研制天然橡胶采胶收获成套装备,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农特产品机械化采收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枸杞、茶叶、红枣等农特产品采摘装置与收获装备、天然橡胶采胶收获成套装备等3—5种,茶叶芽叶完整率≥80%、漏采率≤5%,枸杞、红枣一次采净率≥85%、损伤率≤10%,无损伤割胶效率≤30秒/株;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4.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与参与。

上一篇:汇报材料结束语多篇下一篇:学生心理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