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锲而不舍为话题作文

2024-04-10

以锲而不舍为话题作文(精选8篇)

篇1:以锲而不舍为话题作文

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 【初二作文】以倾听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放假,我再次回到这座海边小城,乘9路车。一路晃荡,去了海边。

在细腻温润的沙子上行走。不急,不慢,在沙滩上留下一串脚印。

我去到的时候天微亮,太阳未高过海平面,我眯着眼,看着海水与太阳相接的地方,白得刺目。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

白得刺目,像当年君君家里50w的白炽灯。

小时候脾气不好,与小区四处的女孩合不来。

君君极好的性子,对我施予旁人无异的笑容。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会一直这样。

却忘了,这个世界连孩子也要扭曲。

我与君君还有君君的朋友,小区里另二个女孩子在沙滩上玩。君君从家里带了四个娃娃,三个是一个系列的,挺好看的,剩下一个又破又旧,像一个孤零零的弃子。

我不好意思要那三个,于是静静地等在一边。

我以为君君会像以前一样,善解人意地问我:“你玩这个吧,这个最好看。”

&nb

sp;谁知,但当另一个女生递给我那个像弃子一样的娃娃的时候说:“这个给你玩,蛮像你的。”时,她也附和在一旁笑。

尖酸刻薄,丑陋不堪。

我的心里第一次出现阴暗面,开始蔓延。

太远了,这终究不是我的世界。

她们的世界总一派安宁。

我的,是满目苍夷。

你们,有谁问过我,倾听我的心意?

自私自利,嘲笑,肆意谩骂。

这个世界孤独、肮脏又残酷。

我忘了那一天的太阳有没有被遮住。我伸手接过那弃子一样的娃娃。

她眉目依旧精致安宁。只是头发被遮住并散乱不堪。

我去海边接了点水。海浪细白,海水明净。我擦去娃娃的污迹,问她们拿了橡皮,勉强理顺娃娃的头发,扎了一个马尾。

她们的眼神瞬间划过惊艳,我把娃娃递给她们,不理会也不想听她们的话,转身离开。身后浪花起伏,清脆明亮。

这个世界不善良,这个世界像个孩童喜欢恶作剧,这个世间太孤独。

但我仍愿倾听,这个世界对我诉说寂寞的声音。像一个被遗弃于地无人理睬的娃娃,擦净后仍旧精致乖巧。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

篇2:以锲而不舍为话题作文

500字

当你的皱纹开始生长,当你的忧愁升上心头,就说明你心生烦恼。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一)

童年是快乐的,犹如一条欢快的小溪,无忧无虑,可我也有小小的烦恼。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现在,我将这泛起的涟漪说出来。星期六早上,我睡得正香,妈妈又高又尖的嗓门把我从梦中惊醒:“欣欣,起床了!待会儿家教老师要来

了,你还磨磨蹭蹭。”我极不情愿地伸了个懒腰,从床上爬了起来。“妈妈,我能去公园玩吗?我约了同学,补课推迟到下个星期行吗?”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一听,甩开了我的手,火冒三丈地说:“不补哪行!告诉我你同学电话,我打电话叫她不要来了”我摇了摇头:“不,妈妈,我们约好去公园,不去就不守信用了。”妈妈根本就不听我解释,进厨房做早餐去了,嘴里还唠叨着:“明明知道今天要补课,却偷偷约同学,想造反吗?”我鼻子一酸,只好在家等家教老师来。补完课了,我想出去玩一玩,又被妈妈叫住了:“玩什么玩,整天只知道玩,不学习怎么会有出息呢?走,听听英语去。”我捂住耳朵,跑进房间关上门……

到了星期天,妈妈叫我学钢琴,练书法,为了不让妈妈纠缠,我只好答应了。我看看钟,已经十一点半了,我吃完午饭,想偷偷地溜出去玩,可我怎么也躲不开妈妈那双敏锐的“电子眼”。妈妈看到我很悠闲,就说:“欣欣,快拿日

记本写一篇日记,也好提高提高你的写作能力。”我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玩吧!”妈妈又严厉地说:“不学习,能考上重点吗?”我垂头丧气地回到房间,写起日记来。妈妈,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我现在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我也有自由,让我玩玩吧!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二)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当然我也不例外。我有个弟弟,但是家里的活总是我在干。我不愿意的时候,妈妈总会瞪着我说:“整天就在那里玩,叫你做点活都不肯做,白养你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弟弟总可以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我只好不甘心的拿起工具天始干活。记得有一次,那天是星期三,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平常多了很多,回到家吃完饭我正准备回房间写作业时,“等下,”妈妈叫住了我,说,“先别进去,把桌上的碗收拾一下,洗干净,然后再把地扫一扫,再去写作业吧,反正你每天作业都不怎么多,我要出去一下。”我听后跟妈妈说:“我今天作业真的很多,而且每次你都这么说要我来做,就今天不做不可以吗?”“不行”妈妈说着就起身穿鞋子准备出去,就在这时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顶撞丁妈妈一句:“每天都是我在做,弟弟就只会在那里看电视,什么都不用做。”妈妈愣了一下说:“你要跟弟弟比较,你做姐姐的就不会给他做个榜样吗?什么都跟你弟弟比,那你怎么不干脆做妹妹呢?”听到这里我那股勇气忽然没有了。

我何常又不想当小的呢,妈妈怎么就不理解我呢?想着我便朝厨房起了过去,我忽然感觉自己很累,也懒的跟妈妈再说下去,快速的洗好碗,走出厨房时,妈妈的身影早已经不在了,整个屋子里只剩下电视吵杂声和弟弟时不时的笑声,我默默的去拿了扫把开始扫地了,我对这些工作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每次都是我在弄啊,所以我又很快把地

扫完,连忙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生怕妈妈忽然想起有什么事没做一通电话又打回来叫我去做。这种生活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啊?到底要做到什么时候我才可以不这私累呢?妈妈,你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理解我,眼里不只只有弟弟,也多关心一下我呢?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三)

长大以后,每个人都失去了幼时的天真,而招惹来了每个人都不想招惹的烦恼,烦恼就像那瘦小的蟑螂,每个角落都有它的踪迹,烦恼就像那狡猾的老鼠,每天都来关顾咱们家,烦恼就像那人见人拍的苍蝇,烦恼无处不在。

烦恼就像那快老的种子,只要你种得越多,脸上的皱纹就会越多,只要你种得越多,白头发就会越多。每个人对那可恶的烦恼可是恨之入骨,为了把它赶到九霄云外都绞尽脑汁了,可是那烦恼就是死缠着我们。每个人一讲到烦恼,每个人就胆颤心惊。其实烦恼还是有得医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乐”就是

篇3:以锲而不舍为话题作文

关键词:教师,生活教育,社会角色

一、描述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教师

他, 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教师, 一位可亲可爱而让人敬畏的教师。他的名字叫曾湘波, 从一升进高中就当我班主任, 直到毕业, 并一直教我历史课程。

他, 当时三十岁左右, 身材较小, 略显微胖, 长期保持平头发型, 着朴素的衣着;但其在历史课堂上, 上课振振有词, 关注历史基本事实, 又注重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 并时而讲一些历史小故事, 给高中压抑的历史课堂带来一股股笑声。

他, 碰到上天命运不公的“眷顾”, 幼年不幸遭遇小儿麻痹症, 医治无效, 至今仍然右手与右脚行动不便, 上课时不得已用左手写粉笔字, 连走路都一拐一拐的, 就是在这种情境下, 生活了几十年, 不服上天命运安排的他, 相信天道酬勤, 于是发奋读书, 高考第一次没考上, 第二次没考上, 第三次终于考上了当地的当时的一个醴陵师专, 毕业以后辗转到我所读的高中, 那年我也开始升入高中, 就这样, 我就成为了他的第一届学生。

他, 一开始, 进入校园, 进入课堂, 看到这仪表 (走路都一瘸一拐的) , 其他老师诧异, 学生更是茫然, 我也不知怎么回事。但在毕业时, 却让老师、学生刮目相看, 我们班11人考上本科, 居全校文科班第一 (我们学校非县级重点, 也没有分重点班之类, 当时有两个班连一个考上本科的都没有) 。

他, 严于律己, 对我们也很严格, 有时碰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认真、课堂上讲话等不集中精力学习的人, 叫到办公室进行训斥, 我也不例外;但是在毕业时, 就是在现在毕业好几年, 大家却对他印象深刻, 回家时还经常回学校看看他, 过年过节还短信、电话不断, 表示感谢等。

他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普通而不平凡, 现在仍然在那岗位上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借助生活教育、社会角色理论来界定及分析其扮演的角色

1. 理论基础

(1) 生活教育理论。作为美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开启了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新时代;而杜威的学生陶行知, 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丰富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将两者综合之为“生活教育”, 即“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 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如强调教学动机的生活化, 优秀的教师常常从身边的生活故事引入教学内容, 虽然表面上为增加气氛, 但已为教育内容作好了铺垫等。总之, 把教育与生活看成一个硬币的两面, 不可分离,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符合人的本性, 引导出人本有的灵魂倾向与潜能, 不是重新注入某种思想或知识, 而是引发学生自身自动完成;“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不仅仅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 而是要从生活中、实践中获得教育, 如陶行知说的“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 社会角色理论。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米德提出, 米德从社会化的角度分析角色扮演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认为儿童的各种游戏——一般的玩或“过家家”都是在扮演他人的角色, 这有利于儿童自我的形成。社会作为一个大舞台, 任何社会成员都有其角色扮演的问题, 人们每承担一种角色就会以某种形式去扮演。这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也是他们获得应有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的机会, 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社会学上, 角色也称社会角色,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当然, 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 有人扮演成功充实, 也有人角色扮演冲突甚至扮演失败。

2. 界定及分析其扮演的角色

(1) 师者角色, 即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曾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历史老师, 在我的印象里, 他上课声音洪亮, 肢体语言丰富, 由于用左手写粉笔字常常导致字迹不清的情形, 但每节课的课程大纲清晰, 逻辑严密, 历史事实的顺序及内容联系揭示得一清二楚。他常常就某个历史专题进行归纳疏导, 不仅进行当时国外与国内的历史事实的横向比较, 而且进行古代与近现代的与这一专题相关历史的纵向总结。这种专题的学习往往给我们很多启示, 通过学习这种方法, 我可以自己发现其他的历史专题, 自己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 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中, 对成绩的进步发挥了很大作用。

(2) 模范者角色, 即为人师表、励志的角色。曾老师受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 始终严于律己, 相信天道酬勤、积极进取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价值。据我了解, 他从中学开始就形成了清晨跑步的锻炼习惯, 就算现在工作了, 依然数十年如一日般每天早上跑步, 不管冬夏, 即使早晨下雨, 也坚持原地跑步。受曾老师这种行为激励, 我和几个同学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一段时间, 尤其在高考前。还有一件让我铭记在心的事情, 那是我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师生见面上, 曾老师深情地说了一个关于柏拉图的故事:当时,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举手臂 (手臂上下摆动) , 一个星期后, 苏格拉底说这个星期坚持每天举手臂的人举手, 结果有很多个人举手;三个月后, 苏格拉底又问同样的问题, 这时只有柏拉图一个人举手, 表示三个月每天都坚持举手臂。这个故事给我上了一节极其重要的课, 告诉我“伟人往往需要有恒心, 想成功, 实现自身价值的学生也要有恒心”。在其后的三年里, 也给我们讲述了另外“两心”——信心与平常心。这“三心”——信心、恒心与平常心, 虽然当时幼稚的我不能深刻地明白这三心的真正意义, 但我还是坚持这样伴随着高考的结束。直到现在, 在经历不多的人生事情里, 尤其在遭遇一些变故、挫折时, 依然相信曾老师所说的这“三心”, 把这“三心”当作自己一生的修炼目标, 激励与鞭策着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3) 心理咨询师角色, 即了解学生心事并进行积极疏导的角色。曾老师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的心事, 并进行积极疏导。曾老师有时通过观察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 有时通过学生常规模拟考试的情况, 有时通过在查宿舍时和其他同学的交流, 有时通过与家长、学生班委的沟通, 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事, 并进行鼓励与疏导。记得有一次, 那是高二上学期文理分科考试, 很多学生与家长依据这次成绩来决定自己选择文科或理科, 我当时的物理仅仅得了四十来分, 就连自己平时最擅长的化学科目 (曾经被选拔进化学奥赛组) 也仅仅得了七十来分, 自己心情十分低迷, 到底是选自己喜欢的理科, 还是去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文科?很多天都不知道怎么办, 就在那段时间的有一天, 曾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 把物理试卷、化学试卷拿到我面前, 我一看到那分数, 控制不住伤心感情, 眼泪不禁流出, 旁边的曾老师说了很多文理科的利弊, 让我自己再好好想想。最后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心理挣扎, 选了文科, 后面也慢慢喜欢上了文科, 直到现在学的大部分知识依然是文科。

(4) 学习者角色, 即学习教育理论及教育方法的角色。曾老师为追求卓越的历史上课效果, 不仅研究历史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 还不断阅读中国历史通史、世界历史通史, 而且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理论。记得在读高中时候, 就看曾老师办公桌上摆着《史记》《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历史著作, 有时从办公室经过看到他在看这些书籍。就在2011年暑假, 他还托已高中毕业现在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的学生, 买了几本教育教学理论的著作。

(5) 亦友亦家长角色, 即真诚交谈及严格批评的角色。曾老师平时跟同学相处很好, 但一旦有学生犯了错误, 会严厉地进行批评。在我回忆里, 每当同学生日时, 他会写着生日贺卡, 祝福同学生日快乐, 并激励同学发奋读书。有时, 叫我们一些同学去他家吃饭, 开开玩笑, 大家过得很开心。当然, 一旦犯错误, 也会严厉批评。记得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季的早晨, 天依然没亮, 外面刮着刺骨的冷风, 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可能起床有点晚了, 刚出宿舍铃声就响了, 暗想迟到了, 匆匆忙忙跑往教室上早自习, 刚跑到教室门口, 惊呆了, 曾老师就站在门口, 斥责地说:“你们几个迟到的给我去外面跑5圈, 并写篇反思检讨书给我!”当时, 我是很不理解, 就差那么几分钟, 用得着这样吗?现在才明白曾老师的良苦用心。

三、阐述成功扮演上述角色的原因

1. 积极、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曾老师从他自己的艰辛人生经历得到了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积极、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 正如他经常提到的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所说的“苦难是笔财富”。正是这种坚定的人生态度, 驱使着曾老师追求卓越、面对挫折亦积极奋斗, 极大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也决定他成功地扮演了上述角色。

2. 严于律己, 恪守教师职业道德

职业素质固然重要, 但作为天天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 其职业道德比一般工业分工的职业道德往往来得更重要。假如教师具有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教师会接纳并采用学生对教师上课的建议、意见, 并且指出学生在学习或生活方面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 而这种过程, 本身就是一种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 从而顺利实现教师在教学或学生生活中的角色。我想, 曾老师就具有这种强烈的责任心的教师职业道德, 表现在当学生有心事时, 能帮助学生解决;当学生上课感觉有些不理解, 会对曾老师提出种种建议与意见时, 曾老师会认真思考并不断改进教学等。

3. 班级管理的技巧与艺术

现代教育是组织化的, 体现在组织化的学校, 组织化的班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班级这个组织的重要角色, 教师的组织管理技巧与艺术决定着基本班级上课活动是否能正常开展, 决定着班级同学的相处以及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等。教师拥有一定的班级管理的技巧与艺术, 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 适宜地指正学生的错误, 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 促进班级同学间的正常竞争并构建合理、协调、团结的班集体, 帮助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也使学生学得开心, 学得充实。如曾老师给同学送生日贺卡, 并在贺卡上写着祝福, 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等。

参考文献

[1]余小刚.发挥生活对教育的价值意义[J].四川教育, 2010 (12) .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83.

篇4:为书刊编辑进言:勿以细小而不为

关键词:编辑责任 编校质量 出版物质量和品位

近年来,“无错不成书”“错误百出是好书”这一针对书刊市场的讽刺和批评仍不绝于耳。究其原因,出版界存在“有本事抓策划,案头工作没有出息”的现象,乃是问题存在的症结。从编辑的理念和实务角度来看,现代书刊的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和品位。

一、“细”处拷问责任

责任是人充分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后自觉把分内事做好的行为表现。编辑从选稿到出版的每一个细节和行为,都在彰显编辑的“责任”。然而,在一次教辅图书质量检查中发现“知识性差错、文字错误、语法性差错、表述不妥引起的错误”等突出问题。同样,“量质表示方式不当、数值错误、公式引用及注释形式不当、文字语法错误”等问题也存在于科技图书的质量检查中。更有甚者,由某出版社出版的一位著名作家的文集,在短短的两千多字的序言中出现18处错误,被读者称作“一起严重的图书质量事故”。细究问题的根源,是唯利是图的市场价值取向弱化了编辑的责任意识,导致在稿件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不屑控制影响书刊质量的一些细节问题。

由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关注较多的是主题以及主题的表达,而往往忽视了一些文字符号传达的精当性,或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因此,编辑编辑审读稿件不仅要把握文稿的主体信息还要核实其所涉及的全部相关信息,既要对稿件进行认真细致地常规性查证,以纠正语法、用词、事实等错误,确保所有知识传播的准确性。要查阅相关资料,排除语义不明或晦涩难懂等问题,以确保信息传播的明晰性。英国出版人吉尔·戴维斯曾说过,编辑认真阅读稿件是绝对聪明的做法,因为熟悉一本书的内文,不但有助于编辑解决这本书在出版流程中碰上的任何麻烦,而且有助于编辑在任何时候谈论这本书时都会流露出坚定的信心。反之,如果编辑以工作压力大或工作时间紧为托辞,对稿件内容只是粗疏地过目、泛泛地欣赏,也就无法深入到内容细节去探究其正误。在编辑出版流程中,编辑碰到的任何一个极小的问题,都需要编辑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历去处理它。若不解决、不更正,这些小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暂时游离于外在控制约束之外,但最终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和对信息的接受。如一张全国很有名气的晚报,头号字标题竟把“抓阉”错成“抓阉”,文内把“服刑人员”错成“伏刑人员”,“就范”错成“就犯”。类似于此的错误,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只要稍加注意或者查证一下即可消除,但如此多的小问题仍屡屡存在于书刊中,就要拷问编辑的责任。

若编辑秉承一种对社会、对读者的高度责任意识,就会使编辑在实践中对任何一个问题都会保持高度警觉,直接鞭策编辑始终要把“保证出版物的内容正确、丰富、精彩”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认真解决和完善所遇到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最终督促自己的精细“行为”铸就大“效果”,而提升书刊的质量品位。著名出版家戴文葆“为了编《宋庆龄文集》《书信集》等书,他不知去了多少次图书馆,为了编好某一本书,探寻某一个细节,他会到图书馆查资料,到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去寻找、去求证,所以经过他编辑的书稿都让人放心。”邓拓先生说过,“做编辑工作,要注意小事,越是大家不注意的地方,编辑就越要注意。……或者,我们干脆可以说,编辑工作无小事!”先人的实践和箴言,仍是现代编辑人做好本职工作,应该践行和恪守的准则。

二、“细”处考验功力

时至今日,当凌乱而又无序的知识信息源进入编辑视野中,编辑能否在庞杂而混乱知识信息源中发现真正的价值信息并能准确传播,这也考验一个现代编辑的“功力”。正如编辑先辈邹韬奋说的,“无论何种事业,能干的还要愿干,否则难有责任心;愿干的还要能干,否则难有效率。”

由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作为优秀的研究成果,被选为高校专业教材,据师生使用中不完全统计,除了常见的文字、语法错误外,单单其内容对古文资料引用有误就达150处之多。从编辑加工的角度反思:存在这么多古文资料的引文错误,也在考验编辑的古文功力。如果编辑不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鉴赏能力和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代的职官制度、礼俗等,编辑在加工这本书稿的过程中,也就发现不了存在问题,致使“把关”失严;若编辑具备一定的古文资料的阅读和鉴赏水平,在加工书稿的过程中,就可以寻找相应的资料进行查证核实,将所有的“误”扼杀在出版之前。因为类似于此的小问题,都需要编辑应用编辑学、写作学、语言学、逻辑学、修辞学等相关知识或其他专业知识,去发现、查证和完善。

三、“细”处体现真情

从创作角度来说,虽然一纸稿约或合同基本厘清了编辑和作者的各自权责,然而,编辑在和作者的交流中,尚有许多超越权责约束之外的情感因素。当作者,尤其是年轻的作者,带着完成稿件的喜悦与期望把稿件交到编辑的手中,他不仅希望稿件能够得到肯定,而且希望编辑能够帮其弥合创作动机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如果编辑热心并执著于某一领域的选题和稿件,编辑不仅能深入理解文稿的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内容揣度文稿背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动向。日本著名鹫尾贤也在编辑畅销书《“不良中年”很快乐》时,就将原稿的书名《“不良中年”的快乐》中的“的”改为“很”。这不仅使书名更切合文稿内容,也为读者增添一些“动态开放”的阅读情趣,而就这样一个常规而又细微的行为,若不倾注心力或没有读者意识是不行的。由此来看,编辑对稿件完善,哪怕是一个旬读的修改,都必须在深刻体验作者心路历程的基础上,才能对内容做到“精当”修改。编辑对作者的每一个细微的尊重、鼓励和认同,是一份强有力的催化剂,直接激发作者内在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影响作者对作品的创造和完善,并使作者获得一种严谨规范的创作精神以及与读者沟通的能力。

篇5:以锲而不舍为话题作文

完美,虽然几乎不可能做到。但是,追求完美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人生就不在迷茫,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以完美为话题的作文例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上帝赋于了这个世界,但是却没有把它赋于完美,所以才使这个世界上事事没有完美,不管人们怎么去努力都不会做到尽善尽美,总是有缺悍。

但是这个世界大概就是因为有了残缺才使这个世界变得接于近完美,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残缺,人们也就无法知道这件事完美是怎样的,人们也就

不会再有进步,不会有希望与追求,更不会有发展而言,因此残缺是完美的奠基石。

就像做人一样,没有哪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做的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没有一点的错与后悔。

生活中总是不尽完美的,它只给我们美的一半,而把另一半隐藏起来,总赋于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往往给我们留下的是怅然。人们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同时也会失去某些东西,就像人们常说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像有时候我想到奶奶家吃饭,但书却在家里,就只能回家而不能到奶奶家。以完美为话题的作文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或许生活正是有了残缺才使你的生活跌宕荡起伏。

人生是一条悠远的长河,如果没有樵石,没有落差,没有高低不平曲曲折折的河床,那么也就没有美丽的浪花和响彻云霄的涛声。如果生命没有残缺,那么就像徘徊在一潭沉寂的死水中,也

篇6:以锲而不舍为话题作文

【篇一:谈成熟】

成熟,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对于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对成熟的渴望之情就跟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之情一模一样。然而,对于成熟,我们又能领悟多少呢?

其实,成熟是一种心境。如果说生理上的成熟是秋天的金色,那心理上的成熟便是果实的芬芳。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而我们常说的成熟,便是这种内在的成熟。

作家池莉曾写道:”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如果我们真正地对生活、对人生的本质领悟到了第三重境界,那我们才能算得上成熟。但事实上,在我们这些青年人中间,大多数认为自己很成熟的人,却处在第二重境界。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一些看法,便认为自己成熟了,其实这与成熟还差得很远。成熟就像品茶,喝第一口是那的苦且涩,等喝到第二口、第三口时,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苦涩的后面生出,这就是成熟。

成熟最基本的含义是自立。一个饭不会做,衣不会洗,自己的起居都照顾不了的人,整天将成熟挂在嘴边,那就像井底之蛙大侃天鹅肉有多鲜美一样。自己的事情都做不了,却整天说自己很成熟,这真是让人无法恭维。成熟还必须拥有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人对事不斤斤计较,以博大的胸襟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就是成熟。成熟的人所必须具有的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负责任。成熟者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做

人原则。那么他就必须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负责,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成熟就是做自己的主人。

做一个成熟的人,还必须具有对事业、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英国作家柯蒂斯曾说:”拥护一项非凡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这就是我对那些追求不朽之名的年轻人的忠告。”人生的成败,关键是事业的成败。挪威有句谚语:”人的灵魂在他的事业上。”我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为自己的伟大事业轰轰烈烈地拼搏一次,你会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但如果在这大好光阴下,整天大呼”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那你只会变得更加幼稚。

成熟不是学成年人的模样,吞云吐雾,猜拳行令,带着世故和圆滑,整天作沉思状。也不是偶遇一两次挫折,就大彻大悟,看透了一切。更不是以凝重的口吻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人生经验,哀叹人生的艰难,路途的坎坷。在成熟者

眼中,这些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这种成熟下面掩盖的是幼稚,是空虚。真正的成熟是自然的潇洒。

现在的我也不成熟,刻意去模仿成熟已成为一种多余。因为成熟就是相信自己,相信青春,心平气和地等待未来的日子。而我坚信,成熟真的距我不远了。

【篇二:成熟的顺序】

世间万物,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之中。一株小草,从青葱嫩芽转为刚劲枝叶;一个人,由呱呱坠地转而满目深邃;一个民族,由简单聚居到戮力同心……万物经过岁月淘炼,都在走向一个渐趋完备的状态——成熟。成熟是一种宏大而不喧噪的声音,是一种醇厚而不甜腻的味道,是一种可向苍穹却安然居中的心境。成熟,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底蕴。

万物初生,具象不备,只一片混沌未开之态:小草叶芽残败,人常梦喃呓语,民族原始落后。然而,你可见那叶芽下埋藏的种子,人心中蕴藏的本性,民族间那冥冥的共鸣之声?成熟之始,是在铸本。表演若想成熟,须先做人,具备人品,方才具备艺品。人心澄澈了,才可众神注一,在表演技艺上笃定功夫,使拙劣之技渐趋完美;制造若想成熟,需先仿造,具备技术的基本,才有上升的空间,从而改造革新,频出精品。纵使表象上残破不堪,其内必要有其本,有足够的内在动力,才可在完备之路上前驰。

成熟之路,无章无序。万物在世间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与其他皆不相同,走向成熟之路,亦不相同。然而由本而出,无论择何路而行,其途必满辛劳。若取此为径,则成熟之续,是在以雕。万物初始之象凌乱丛杂,欲使玉以为器,使木以为林,使人以为雄,必以雕。制造若想成熟,必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性能调至最佳;人若想成熟,必饱诗书,通大义,历磨难,在悲欢荣辱中将自己稚嫩不全之心细细雕琢,方能遇人知礼,遇事随安,渐趋

篇7:以好玩为话题作文-初三话题作文

今年暑假我和姐姐弟弟们等一般人马准备去爬一个山洞,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从我记事就知道了我们家这边有这么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人们把它称为猴子洞。洞里有千奇百怪的溶浆石,这些溶浆石都是洞顶的溶浆液经过几百,甚至几千年一滴一滴的形成的。

早上,趁着太阳还不算大,我站在门口看见姐姐等五六个人提着大包小包的来到我家。有水果、有菜、有馒头、有烧烤用的铁架,还有……我们坐了一会就从家里出发了。我们一共8个人环山绕岭,最终抵达猴子洞的小洞口。因为地势险要,父亲先一步一步慢慢的爬进了洞里,然后我又爬到离洞近的地方帮她们把东西递给父亲。东西递完后,我们开始进洞了。我的手使劲抓着石壁,生怕一不小心,脚踩个空,我就会从石壁上摔下来,然后浑身是伤。到了小洞口,父亲接住我,我先伸了只脚进去,然后在慢慢的弯着身子进洞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前所未有的凉快,不知小洞口是哪里传来的风,令人好舒服。已是满头大汗的我吹着这风,感觉一个字爽。

进洞之后,我就蹲在洞口里,待父亲把每一个人安全的接进洞里之后,我们开始参观了,因为洞里太黑,我们每个人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提着烧烤所需要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小心的走着,在路途中,会看见许多的溶浆石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听!什么声音!?我们惊心动魄,向洞顶一望,原来是蝙蝠,洞顶密密麻麻全都布满了蝙蝠。看见有人来,它们都受到惊吓了。我看见了一个非常大的`溶浆石像是被人撬击过后想搬出去卖钱,但因太重而只能放弃。我们走着,还会听见溶浆液滴落的声音。

后来我们走到了洞的尽头,大洞口。我们沿着大洞口出去了,然后在山底找了一条溪,在溪边分配任务烧烤,有的捉螃蟹,有的串馒头……

篇8:以锲而不舍为话题作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上一篇:我的一百分第一学期个人述职下一篇:《自然之道》教学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