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论文自己写的

2024-04-16

汽车文化论文自己写的(精选8篇)

篇1:汽车文化论文自己写的

论林彪的功与过

摘要:20世纪中国最为卓越的军事家之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为何又成了叛党害国,葬身异国的反革命集团的头目。

他是被写进宪法的继承人,他有过那些卓越的功绩,为什么毛泽东如此看好他?他又是反革命集团的头目,叛党害国的罪人。林彪的功过又该如何来评判…

关键词:林彪 战功卓著 误国叛党 功过 正文:

林彪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是军事家,又是厉害的权术家,自从他的堂兄领他走向革命道路后,从北伐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每一个阶段,他南征北战,组织指挥了许多关键性的大战役,屡建奇功,假如没有他和彭德怀指挥的铁军在湘江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难以通过蒋介石的最后一道封锁线,中国革命可能因此失败。但“文革”期间,他又急于得到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篡党夺权,最终阴谋败露,在乘机窜逃途中,坠毁身亡。我沿着他的成长经历,来分析他性格。通过他的事迹来总结他的功过。

林彪的孩童时期

----天资聪颖,内心深沉,叛逆调皮,报复心强。

1907年12月5日,林彪出身在林家大塆,取名为林育容。父亲林明卿,母亲陈氏,林彪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林彪九岁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那时的林彪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但很聪明,记忆力奇好,通过林彪当时的同学回忆,林彪课堂上很老实,但离开课堂后就变得很野,并且十分调皮,因为家旁庙里的和尚讨厌他,骂他为“怪伢”还经常向林彪的父母告状,所以林彪怀恨在心,竟然砸毁了庙里的菩萨,在当时封建迷信的农村,这种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童年的林彪就反应出极强的报复心理,这种报复心理在后来的“文革”时期显得越发膨胀。林彪童年时期曾写过一副对年“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从这幅对联中可以看出,林彪心思深的性格,从小就已形成了。

林彪的中学时期

----勤奋好学,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暗下决心走上革命道路 1921年的秋天,林彪进入武昌共进中学读书,在此之前,林彪的哥哥林有南为他争取到了参加入学考试的机会,林彪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晚上到十点以后才休息,学习非常刻苦,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共进中学,因为共进中学时一所进步人士创办的私立中学,所以林彪经常接触到陈潭秋,董必武等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听他们讨论国家大事,并深受影响。林育南经常鼓励林彪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这使得林彪对革命的积极性大增,他暗自下定决心:将来要像他的两位堂哥一样,走革命的道路。

林彪在大革命时期

----考入军校,参加北伐,崭露头角,初得重用

林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作为见习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林彪的堂兄林育英、林育南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是林彪走上革命道路的指引者。

林彪在南昌起义后的游击战争中,初步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朱德,毛泽东所赏识。1932年不到30岁即任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毛泽东嫡系部队红一军团军团长,他的突击战术,多次击败国民革命军的围剿,是毛泽东所倚重的战将之一。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撤离江西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林彪率红一军团多次担任主攻任务,突破国民革命军的封锁。

林彪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

----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屡建奇功,深得重用

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林彪任主力师115师师长,率部进入山西省西北部。同年9月,指挥115师在平型关伏击了日本军队板垣征四郎师团第21旅1部及辎重部队,并击退了日军增援部队。中国共产党方面公布的资料称此战役“击毙1000余人”,并宣称此役打破了抗战初期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毛泽东盛赞115师“为中国人民打了个争气仗”。平型关一战使林彪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军队中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此役为中共官方称为“平型关大捷”。林彪还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部分工作,蒙斯大林赠枪赠笔。民间传闻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林彪曾致信斯大林,提出了一套如何打赢苏德战争的系统构想。斯大林万万没想到中共党内还有这样的军事人才,立即接见了林彪。林彪向斯大林面谈了自己对战局的看法,斯大林听后大为赞赏,称林彪为天才战将,并邀请他参加苏军总参谋部的工作。(从网上看的,未考证)

1942年,林彪回到中国,继续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有抗大的学员回忆说:“林校长外表看起来一点不象个将军,个头不高,身体消瘦,但他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人物”

在解放战争期间,林彪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49年2月林彪参加了和平占领北平的行动。林彪带领的四野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东北、终至海南岛及全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对国民革命军占据的长春实行围困。长达五个月的长春围城致使大批平民因饥饿死亡,最终迫使国民革命军司令郑洞国投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林彪可以说是战功卓著,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最终林彪并没有洁身自好,走向了反革命的不归路,但是在1925年到1949年的八年抗战和五年解放战争中,他的功劳是不可遮盖和否定的!

新中国成立,林彪走登上政治舞台,走上反革命道路----韬光养晦,玩弄权术,迫害忠良,叛党篡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林彪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林彪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务,工作也不很积极。虽然他在十位元帅中是最年轻的,但由于健康状况欠佳,一直比较消沉。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挨了整,林彪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就杀上前台。不仅接替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而且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为了全面抓住军权,他先后搞倒了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又诬陷并搞倒了总参谋长罗瑞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陈伯达、江青等人勾结,排斥异已,残害老干部。借助群众运动,有预谋有计划地迫害了一大批高级干部。

林彪在不择手段地迫害异已的同时,把自己的亲信和走卒安插到军队的要害部门。让黄永胜抓总参,邱会作任总后勤部部长,李作鹏去抓海军,吴法宪抓空军,再加上他的老婆叶群从中串连,结成反党集团并控制了军队的主要机关。他们的目的在于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随着鼓吹“天才”,高呼“万岁”等阴谋被毛泽东识破和设国家主席议案被毛泽东否决,林彪及其集团意识到靠和平手段夺权已难能实现,于是决心发动武装政变。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了杀害毛泽东的手令。阴谋败露后,林彪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于9月13日驾机出逃。逃跑途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

总结:

虽然林彪最终误国叛党,犯下过错,但他在为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付出的努力是很值得肯定的,他的军事才能,过人的谋略也是应该得到后人赞扬的,如果没有林彪,或许新中国的成立不会那么顺利,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从别人眼中判定一下林彪的地位,这里的别人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

“九一三”林彪事件使毛泽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那以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明显不佳。1975年夏天,毛泽东在病榻上读到一首宋人的词,突然大哭起来,涕泪横流,不能自抑。医护人员急忙询问原因,才知道他之所以痛哭,是因为读到南宋文学家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英雄如毛泽东,为什么痛哭?

因此事而憾哭的还有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文中记录了林彪事件对于共和国总理的震撼:“突然,一阵嚎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暴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压抑而暴发的哭声,一种痛楚无比撕肝裂肺的痛哭。纪登奎一下呆住了:不是亲眼目睹,他不会相信,发出这种哭声不是别人,正是面对墙壁双肩颤抖的周恩来!”周恩来回过身来,双肩依然在颤动,脸上老泪纵横,他摇着头,声音嘶哑地反复说:“你不懂,你不懂!” ――他是对另外一个高层人物纪登奎说的。大约当时能够明白这个事件的内在意义的只有共和国的两大领袖。由此可见林彪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关键的!这可以从侧面说明了林彪的功勋之大。再说林彪之过在于膨胀的私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文革”期间,为了扫清前方道路,不惜对多年战友下毒手,背离毛主席的指示,独断专权,致使党内动荡,人心不安,这就已经破坏了国家的利益。

为了新中国的前途,毛泽东选择了林彪,可林彪又自己毁了自己,他的死不仅仅是一个叛国者的自取灭亡,如果林彪能够耐心的和平的做毛泽东的接班人,新中国的命运或许会不一样了,我觉得这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的话林彪的死是不是新中国的一个损失呢?林彪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功在我看来是大于他的过错的。

参考文献:

1.《林氏三兄弟》; 汪幸福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2.《我的伯父周恩来》;周秉德 著;人民出版社(2009.9)3.《林彪全传》;林雨星 著;远方出版社(2000.5)

篇2:汽车文化论文自己写的

时光如细沙般流逝,晃眼间以研究生的身份已历经半月,进行团队训练也是几天前的事了,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单纯美好,但从中收获到的点点滴滴又明明白白地显示出这分明是现实。

回想着,团队训练的内容零星地显示在我的脑海里:找自己的代表作、分组游戏、家里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体验盲人之旅。。。虽然记忆是零碎的,但却从中收获了很多道理,譬如,多交流容易交到朋友,换种思维方式会找到成功之路,小家属于大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等。

开始的第一个游戏是找自己所作的画。在老师布置画有自己特征的画作时,我一下子懵住了,瞬间感受到的是原来自己是这么的不了解自己,完全无从下手。这个游戏让我深深地反思自己,应该多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也学到很多。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体验盲人之旅的游戏,在眼睛被蒙上的那一刻,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一种无助感油然而出,对未知的恐惧令我有些许不安,让我对弱势群体有了更深的体会,更多的了解,更让我去思考如何多给他们一下关怀。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我的“拐杖”朋友很细心,提前警示我危险情况的发生,让我在黑暗中寻求到了一丝安慰,“拐杖”对我的负责,我对“拐杖”的信任,使我们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游戏。不得不说,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从中映射出的道理却令人感动:责任和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并且,以后我见到盲人朋友,也会多一份理解和感动。

面对研究生的这两年短暂的时光,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起来不荒废?如何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能力?或许会有人说,科学的规划,时间的合理利用,正确的研究方向与选题等等。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与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紧密相关的因素,然而从根本上来说,能否成为一名获益匪浅、问心无愧的硕士研究生,决定其最根本的因素是对于读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即价值观。而在这次团队训练中学到的道理,对我在硕士生涯阶段价值观的确定非常有帮助。

研究生已不同于大学生,我们不再是衣食无忧、一心学习的学生,不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人生轨迹需要自己去设定,职业职位需要自己去争取。此时,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初具雏形,而在硕士生涯中的种种选择又将是一场心灵的交流,一次价值观的全新升级。

进入研究生阶段,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目标的选择。攻读到研究生,马上便会面临两大选择:读博或工作。而这两种选择可能会导致两种不同的人生。攻读博士,应该是每个望女成龙,望子成凤的家长的美好心愿,毕竟博士学位是迄今为止的最高学位;而且攻读博士,意味着可以多感受几年校园的宁静,并且意味着以后可能从事科研工作,登上学术的顶峰。而选择了工作,就要进入喧嚣社会,寻觅机会,体验人生百态,实战自身才华。而目标的选择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与否。可能在你决定科研的时候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权衡两者,选择最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其次是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准备。既已选择远方,便要扬帆起航。既然已确定目标,便要坚持不懈,矢志不渝。不要抱怨,不要颓废,人生本就有很多无奈。能在茫茫的人生长河中掌舵标航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要培养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命运” “态度决定一切”,这些话不只是说说而已,更多时候是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它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既然确定了目标,就要去努力去执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那些名人风光无限,但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忍受的寂寞也只有自己能懂,都是一步步默默地积累才走向成功的。在未来的两年里,我一定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去完善自己,提高自身能力。

再者,在学校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欲成大事,必先做人。人生在世首先要学会做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做人失败的人又谈何做成大事?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学识再强没有良好的品德也是枉费的。秉持良好的品德,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别人,往往能赢得更大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会有更多的资源和机遇。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要求我们务实认真负责,小心谨慎,须知“细节决定成败”。无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都要摆正心态,虚心做事,踏实做人。

而在研究生阶段,最主要的是做学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主性,更要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且能够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往往能事半功倍。

最后我们也要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进入社会,就要去了解去适应那个繁杂的世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所以在社会上就不能不问世事,一心钻研而是要多锻炼与人交往、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在社会上,丰厚的人脉和真诚的朋友,对于在外打拼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如何有效的沟通、尽快的融入社会,如何干净利落地完成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沟通无处不在,完美的沟通更会为人提供机遇,沟通在团队合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你的论文是怎么写的?

在挣扎了近一个月之后, 终于开始于五月初动笔写论文的第一稿。选题是关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中的夜间栏目《神州夜航》。因为在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听, 所以一些感触是有的。

之后的一个月, 每天都上网去写一点, 有了灵感就写在纸上。终于在六月来临的时候完成了第一稿《情感·解惑·人生——我看〈神州夜航〉》。7000多字的论文, 原创部分应该在二分之一吧!但自己也已经很满意了, 毕竟这是自己在大学四年里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答辩时间大概在二十分钟左右吧!后来的成绩是“A-”, 老师评的, 心里有想法也是无处说的。见好就收!以后的日子里, 自己想起大学的时候, 论文还是我一段不错的记忆!毕竟那是自己独立、认真完成的, 虽然不够成熟!

刘国荣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

我的本科论文选题是关于曾国藩。之所以选择写曾国藩, 主要是自己对曾国藩十分喜爱, 这样就打定主意写他了。对曾国藩的研究有很多人, 我的专业是中文, 就想从曾国藩的文论思想做点探讨。一开始就大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先看看别人是怎么研究的, 从哪些方面入手, 然后自己找了个切入点, 与指导老师商议并征得同意后, 开始研读曾国藩的研究资料。

这个工作进行了大约一个月左右, 对曾国藩的文论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列出了一个大概的写作提纲。有了大概的提纲, 我写了个开头, 之后就无法继续下去, 感觉难度较大。后来与指导老师商议, 得到指点后, 又开始研读资料。由于一个指导老师带七八个学生, 因此只能给予一些宏观的指导。我一边写一边查阅资料, 到最后还是借鉴和借用了别人的大量研究资料才得以完成15000字的论文。

虽说自己下了很大功夫写论文, 但还是觉得自己的论文价值不大。主要是梳理了一些研究成果, 加之少许自己的见解。但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 自己懂得了论文写作的过程, 也认识到研究需要注意的东西。

俞水毕业于南开大学

2005年春节过后, 我开始考虑毕业选题, 因为学习的是法律专业, 但是对新闻传媒感兴趣, 又即将于毕业后读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 于是开始寻找法律与传媒的结合点, 后来在翻看和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 选择了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一题。

在有了设想之后, 便找到学院民商法方向的老师请教可行性, 得到许可后, 表明了希望这位老师做我的论文指导教师的意愿, 老师同意, 这个论证题目的阶段结束。

之后就是再准备资料, 撰写论文提纲, 提交指导教师, 老师给予指导, 几个来回之后, 提纲敲定, 开始写作具体内容, 写作的过程就比较快了。之后提交指导老师, 老师给予细节的修改意见, 再修改意见后, 就定稿了。6月份, 准备答辩, 自己准备老师在答辩时可能问到的问题, 最后, 答辩顺利通过。

高萍萍暨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我的本科论文题目是:“作者之死”对语文教师角色的启示。从2006年10月25日到2007年6月9日, 花了将近8个月的时间。为写此论文, 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进行综合、发现, 其中引用了一些学者的观点作为论述的论据, 最终的观点及结论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 论文大部分为自己独立写作。

指导老师对论文的撰写过程及定稿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认为观点新颖, 论证充分, 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答辩小组老师在审阅、答辩后认为本篇论文的观点较新, 对当前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有所思考, 但应加强语文教师新角色部分的写作, 以便更具指导性。

我自己认为该论文所选的角度比较新颖, 因为基本上很少有学者把“作者之死”理论与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结合起来, 这样扩充了文学理论的用途范围, 也为探讨语文教育提供了新视角。但限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文学理论认识的程度高低不一, 加上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 所以真正用于指导实践还有待时代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华。

潘慧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我的本科论文题目是对《水煮三国》后现代性叙事特征的分析。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5月, 我可谓是悉心准备。论文参照了一些观点, 主要是自己写的, 并没有大部分的抄袭前辈的观点。

在最终的答辩中, 我的论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老师也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有新意, 能联系当下文学热点现象探讨《水煮三国》, 是从小处入手, 从大处出来, 是一种较好的对文学的研究方法。

篇4:让孩子唱自己写的歌

关于“助童为乐”的缘起,星外星唱片总经理周小川表示:“因为近些年来国内音乐创作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较大,儿歌不像流行歌曲能比较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很影响儿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的积极性。不管是半个世纪前的儿歌,还是传唱几代人的经典卡通主题曲,孩子们唱的歌都是大人写的词谱的曲。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着大人世界里的歌词。所以我们希望,让孩子唱自己写的歌。”

该专辑由广东流行音乐“掌门人”、著名音乐人陈小奇等知名音乐家谱曲。而由10岁小朋友冯邵一填词、音乐人邓伟标谱曲的《青春是岁月的河》在交由著名歌手侃侃演绎后,更是成为2013年毕业季中广为传唱的作品。记者获悉,“助童为乐”儿歌原创征选专辑吸引了100位音乐人,10万儿童作者的参与。

篇5:自己写的(定稿)

笨蛋,你知不知道,我为什么很少给你打电话,因为我希望铃声响的时候看到的是你的号码!

笨蛋,你知不知道,我每次登Q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我希望第一个叫我的人是…你!

笨蛋,你知不知道,当我每次去空间时,多想看到你的留言!

笨蛋,你知不知道,当我在空间里没看到你来过的痕迹,我有多失望!

笨蛋,你知不知道,每当我有疑问时,多想听到你亲口解释,而不是你无谓的逃避!

笨蛋,你知不知道,我只管自己喜欢的叫做…笨蛋!笨蛋,你知不知道,我心情不好时最需要的是你的安

慰,哪怕只是一个问候!

笨蛋,你知不知道,天冷时,我需要的不是你的外套,而是、你温暖的怀抱!

笨蛋,你知不知道,我会喜欢你喜欢的一切,只为了能和你多些话题聊!

笨蛋,你知不知道,没你的消息时,我会很担心!

笨蛋,你知不知道,当我知道你失眠了,我有多心疼!

笨蛋,你知不知道,你心情不好时,我不会说太多安慰的话,但我会陪你一起欢喜、一起忧!

笨蛋,你知不知道,我想哭、想靠时,想到的第一个人是你!笨蛋,你知不知道,我的脑子里装的全是你!

笨蛋,你知不知道,我的喜怒哀乐全部由你来决定!

笨蛋,你知不知道……知不知道?

篇6:入党自传(自己写的)

我叫## #,汉族,1992年#月#日出生在山东省费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虽然家庭较贫困,但在成长过程中却非常温暖、幸福。1999年进入####读书,于2005年就读于朱田镇初级中学,2008年考入费县实验中学,2011年考入大庆师范学院,现就读于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并担任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我的入党动机是我在这些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经受得起考验。

小的时候,爷爷常给我讲当年共产党和抗战的故事,很多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我知道了要尊党爱党。爷爷经常告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在无数次战争中用生命换来的。我是沐浴在党的阳光和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的变化, 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由浅至深的认识,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志愿。

1999年9月我进入####读书, 在那里受到了正规的教育,老师不但讲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谆谆教导我从小立志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长大为国效力。刚入校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不怕吃苦,用自己的努力,早日佩戴上用革命鲜血换来的红领巾。虽然懂得很少,但当带上红领巾升国旗的时刻却异常的庄严。在学习上,我认真刻苦,严格要求自己,在班级名列前茅,多次在校级比赛中获奖;在劳动中,处处抢先,不怕脏,不怕累;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爱党敬党;在家里我是一名好孩子,在老师心中我是一名好学生,在同学心中我是一名好伙伴。

2005年9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朱田镇初级中学,并且进入重点班学习。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争取早日入团, 成为我奋斗的目标。学习上,一丝不苟;生活中, 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工作中,认真负责,做老师的好助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更意识到,青年人要成长进步必须向团组织靠拢,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于是经过努力在2006年9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内心非常激动!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团员这个称号更意味着责任,从此我更加努力,时时以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于是初三我担任班长,协助老师,服务同学,并被评为县级“优秀学生干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在每学期的考试中,都排在前几名,并获得“三好学生”奖状。

2008年9月,我顺利考进了费县实验中学,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我在那个时期的一个新目标!我努力学习,积极响应各项活动,更加激励我的学习热情,在那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使我的高中生活在紧张之下,也多了一份信念。我担任班级学习委员,不断完善学习和思想认识,积极协助班主任干好班级工作,在这期间大大的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历次考试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高二高三时获得奖学金,并选入数学奥赛班,虽然竞赛中没有获得名次,但在这期间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为了心中的目标我仍继续努力,增强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党的认识,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1年,当我看到“以大庆精神办学,用铁人精神育人”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庆师范学院。这是我人生又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面对新环境与新角色,面对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大一刚开始,我对东北的气候和饮食还不是很适应。但是通过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调整,我很快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为了更好地服

务同学,我竞选为学委,在自己刻苦学习的同时也不断督促班级同学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于2011年9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批准了我真诚的请求。为了向组织靠拢,吸取更多的优秀思想,我荣幸成为团总支组织部的一员,在此期间培养了我细心耐心和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为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进入了校十百千优秀学业团队中的学生科研骨干团队,并且申请到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在实验室进行研究,让我开阔眼界,了解到了该领域的前沿,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在大一,我被评选为“优秀团员”,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一等奖学金”等。我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除了我自身的努力外,更与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培养分不开,没有组织对我的栽培,就没有我的今天。

大二上学期,我竟选为院组织部副部长,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锻炼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在这期间,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坚持锻炼自己做好工作和学好专业课程两方面的能力。我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书籍和文章,极大地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这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明白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必须持之以恒,从申请入党的那天起,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不懈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院系活动中,我积极参加,并与各部门积极配合。生活中,团结同学,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和关心同学,比如听说同学病了,就去看望问候;朋友心情不好,就去劝勉鼓励。

2013年3月,我参加了大庆师范学院党校的学习培训,并且顺利的拿到了结业证书。通过党课的学习,发现之前对党缺乏真正的认识,尽管上过几次党课,但对党的基本知识还是知之甚少,思想上并没有迫切要求入党的愿望。这是一种对党、对个人都不认真、不严肃的政治态度。通过老师的多次教育,我加深了对党的了解,明白了入党不是给别人炫耀的,更不是用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而是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正能量。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员条件等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懂得了怎样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在党课中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同时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身边的党员,政治视野也得到了扩充,明白了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形成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长时间的学习、思考中渐渐地体会并逐步形成的。经过这几次认知意识的转变,我觉得入党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党。入党是自己的事,而且同学习一样,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能力,要会观察,会总结,多看书学习,去思考。为了更好的帮助别人服务社会,在大二,我注册成为黑龙江省志愿者,并利用周末和暑假多次参加志愿活动。我觉得我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每一点思考和每一次实践对应起来,实实在在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大三,担任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我感到了更多的责任,我会更加努力的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服务更广大同学。我经常自我反省,并深知自己与正式党员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不足,如做工作有时急躁,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严格的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早日入党。

篇7:工作小结自己写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2010年即将过去。在这年终岁末之时,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为来年的工作计划做准备。

本人在银仁御墅项目部从事监理员工作,在一年的工作中,本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

在信息管理中,对于不同单位的来往文函分别编号、登记,并及时呈总监阅批,按照指示意见交于监理组各位同事阅读。为写好会议纪要,每次会议都按时出席,并做好记录。由于会议纪要需要将口头用语向专业术语转化,凡是不懂的我都会积极向同事请教,争取将工作做得趋于完善。虽然我不会做月报,但我积极学习如何做月报。在编制月报期间,我会将这个月发生的大事记、送样情况及本月进度情况进行汇总,供月报编写人参考。

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工作。在刚进入工地时,首先熟悉图纸,了解施工过程的主要工艺流程、工程特点,通过不断的参加验收工作,熟悉工程每一个楼层的特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并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平时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懂的地方及时查看规范,保证工程质量。针对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认真做好旁站工作,及时、真实的做好书面的旁站记录。在平时巡视检查过程中,认真做好巡视、平行检验工作,并作记录。通过验收、巡视发现的问题,及时以口头形式向总监或总监代表汇报,以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整改。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事前和事中控制工作,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通过学习《安全生产法》,树立安全以预防为主的观点,在平时巡视过程中,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向总监或总监代表汇报,将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认真、真实的做好安全台账。

在这一年中,工程已由主体分部转为装饰分部,工作内容也大为改变。进入装饰分部后,更需要注意各工序的工艺流程,通过熟悉工艺流程掌握各工序的质量控制规范。平时努力学习规范和图集,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感谢公司领导组织各种培训活动,让我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

一年飞快,即将迎来2011年。在新的一年里,以新的风貌迎接新的一年。

杨健

篇8:《故都的秋》写的是文化之秋

一、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 形成思路死结

文本解读, 首先必须理清全文思路。“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现实情况是, 我们对于《故都的秋》并没有真正做到“遵路”阅读, 赏析该文我们总是只围绕1-11段、13-14段这两大块, 而占五分之一篇幅的第12段常被视之如鸡肋, 甚至弃之如敝屣, 教学中常常把它剔出文外, 这种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当然是无法摸清全文思路的。

作者究竟在第12段中具体阐述了什么?它在全文中该有怎样的地位?显然, 作者是分三层阐述的, 第一层:举例归纳论证了不论国别人种阶级, 秋之于人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秋味的普遍意义) ;第二层:中国的文人, 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秋味的中国特色) ;第三层: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典型秋味的渊薮) 。作这三层论述, 至少彰显出两大信息, 其一它显豁昭示:前者所谓景中之情“特清特静特悲凉”并仅非作者个人的心境, 所谓清、静、悲凉的感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因此该文当然就不会是所谓情景交融的抒怀之作;其二, 论述的三个层次, 层层推进, 层层剥笋, 有力揭示了中国典型秋味文化的渊薮。反观1-11段, 两相比较, 第12段无疑处于居高临下之位, 具有警策全文之功。由此可以认定, 1-11段尽管是写“饱尝秋味”, 其地位也不过是为后者的议论作层层铺垫。前者为宾, 后者是主, 主宾关系分明了, 行文思路之结也便劈开了, 对该文题材及主题的认定也便有“洞穿复杂是简单”的轻松之感。

局部与局部的关系理顺了, 整体思路也便清了, 主旨自然就明了。归并该文段落可知:1-2段对比反衬突出故都秋味的总体特征 (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而非“清、静、悲凉”) ;3-11段作者选取寻常巷陌中的平凡小景进行描绘 (赏玩秋味) , 旨在突显故都秋味的特点;12段层层揭示中国之秋的文化渊薮;13-14段表达赞美眷恋之情。由此观之, 主题便可初定为描写文化之秋, 揭示文化渊薮, 饱含眷恋之情。其中暗含着解读的指向———文化。

二、景观内蕴的错误判读, 形成赏景死结

对于故都之景, 我们总是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维联系方式, 对“清、静、悲凉”作平面肤浅的解读, 于是该文不可避免的被归于那种文人学士或悲秋或颂秋的旧式题材之列, 把本是浸润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判读成情语景观。

“遵路阅读之, 入境始相亲。”纵观全文, 作者写故都之景, 目的不在于传达拘于个人小天地的所谓景中情语, 而是以景显秋之故都的风物人情, 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故都文化之深厚。

如写“小院秋景”, 在点数了故都秋景名胜之后, 随之退步假设“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向小院一坐, 你 (而非‘我’)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 (非七八分) 的秋意。”这一退步假设不仅突显了故都秋意之“十分”, 之“特别”, 而且带有较强的招引意味, 招引着一个个“你”。请注意, 这一个“你”字, 意味深长, 它让赏景之“我”转瞬之间不觉变身为故都出色的文化导游, 带着大伙体验小院秋景, 体验传统文化中宁静淡泊的境界 (“天色”、“飞声”、“日光”、“蓝朵”) 。段末的“我以为”几句, 透出“赏玩十足”的心态, 作者在此重点赏玩秋草衬花的“悲凉”艺术, 这秋草衬花的悲凉意境, 其实就是一种托物喻人的隐喻, 它暗含的就是那种中国秋士的品格:安贫乐道, 洁身自好, 孤芳自赏。因此, 此景之悲凉, 绝非个人心境, 作者借赏玩“悲凉”, 艺术的传达出中国秋士文化的内核。 (悲凉的文化内涵各景不一)

此后四景, 虽不著一“你”字, 但无一处不是领你同行感受。

“秋槐图”中, 那种脚踏落蕊的触觉, 那种落叶清扫的细腻, 突出了细微之处见清静之意。同时, 段末收尾一句“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用“大约”推测:正是这深慧, 催生了多少中华文化。

“秋蝉啼唱”一节, 可分两个层面解读。其一, 故都的秋蝉无处不在, 残声无处不闻, 较之于南方, 秋蝉所营造的悲凉氛围要浓重得多, 以此突显“特别之悲凉”。“秋蝉啼唱”为故都笼上一层浓重的苍凉色彩。其二, 秋蝉意象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虽早作定论, 但其意象文化之深味“非要在北方, 才感受得到底”, 与第12段相照应。

“闲话秋凉图”中, 那些都市闲人着符号之衣, 吟京腔京韵。行动是清闲的 (“咬着烟管”, “上桥头树底去一立”) , 语调是平静的, 感叹是悲凉的。作者抓拍这一细节, 定格都市闲人的典型一瞬, 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体会到那些历经风雨变幻的皇城子民, 在“人生几度新凉”时淡定达观的处世态度。这个精彩的片段, 从世态人情的角度着笔, 丰富了故都胡同文化的内涵。

由于此文是应急之章, “秋果奇景”较之于前四景, 选材下笔都似显仓促, 个中情味稍逊前者, 本人不再赘述。

该文景观内蕴的判读指向, 作者不光在第12段中作了暗示, 典雅的四字文题———故都的秋, 更是强调了这种判读指向:故都, 不称北平只言故都, 不仅饱含眷恋之情, 而且潜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 再与“秋”结合, 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而文题的这种秋之文化的浓浓气息又真真切切地弥漫在故都的每一幅秋景里。沿着这些判读指向, 跟随作者来赏秋景, 读文化, 那种长达七十余年的“颂秋”与“悲秋”之惑的老结也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可以作结:《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三、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 形成“套解”死结

第三册人教社《参考》第80页编者云:“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 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 但由于写作年代久远, 作者抒写的思想感难……‘清’‘静’好理解, ‘悲凉’就不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 在30年代旧中国, 连年战乱, 民生凋敝, 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 居无定所。为了谋生, 郁达夫辗转千里, 颠沛流离, 饱尝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更有甚者有些同仁唯恐背景之不详不周, 补充其“两岁丧父、少小离家、异地求学, 二十几岁得肺结核、日本侵华等等导致性格抑郁, 感情脆弱”, 以此应证“悲秋”之说。这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

解读文本, “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之法首当其要, 若要辅之以背景, 其前提条件是, 那个背景是否是作文之时的境况, 即便是那时那刻的境况, 还得看两者之间联系的多寡、深浅, 尤其是境况之真伪。《故都的秋》之真实背景又是怎样的呢?在郁达夫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 1934年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 王佘杞来信, 都系为催稿的事情, 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 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故都的秋》这一经典, 还是编者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一篇意欲解脱坐索叨扰的急就之章怎会有那些繁复的背景呢?

自鸣得意的“背景情结”套解着一篇又一篇精美诗文, 严重阻碍着文本的解读, 其惯性之大, 流毒之广, 令人摇头叹息。

上一篇:养文明习惯做文明同学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先导视讯楼宇对讲AVC-2820(V7.0)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