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病行,妇病行江总,妇病行的意思,妇病行赏析

2024-04-11

妇病行,妇病行江总,妇病行的意思,妇病行赏析(通用2篇)

篇1:妇病行,妇病行江总,妇病行的意思,妇病行赏析

妇病行,妇病行江总,妇病行的意思,妇病行赏析 -诗词大全

妇病行

作者:江总朝代:隋 窈窕怀贞室。

风流挟琴妇。

唯将角枕卧。

自影啼妆久。

羞开翡翠帷。

懒对蒲萄酒。

深悲在缣素。

托意忘箕。

夫俑中趋。

谁能大垂手。

篇2:妇病行,妇病行江总,妇病行的意思,妇病行赏析

一、诗文及注释翻译

1、诗句今译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da笞chi。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今译及重要注释:

被病魔拖累多年的妻子,把丈夫叫到跟前:“有一句话应当对你说。”(丈人:对男子的尊称,指病人丈夫。前:前来)还没有说珠泪就不断地流了下来。(不知:不由。一何:多么。翩翩:泪流不断的样子)她说:“我把几个孩子就托付给你了,不要叫孩子饿着冻着,有了过错不要打他们。我就要死了,你要常常想着我的话。”(属:通“嘱”,嘱托。累:拖累。莫我儿:不要让我的孩子。思:语气助词。)妻子死去了,孩子御寒的衣服都没有(乱:终篇结语,乐歌的最后一段。衣,长衣。襦:短袄)。关好门塞好窗户,父亲暂时丢下孩子上集市。路上遇上朋友就哭泣,悲伤坐地不能起。于是就请求亲友到集市上为孩子买食物,对着亲友哭泣(从:就。与:替。交:亲友,朋友)。他泪流不止地说:“我想不悲伤却不能自已。”从怀中取出钱交给亲友(便急急回去)。进门看到孩子们哭着找妈妈抱。父亲百般无奈,急得在空屋中走来走去,感叹道:“这样下去,孩子也会象妈妈一样死去的!唉,还是丢开不谈吧!”(行,将。复,也要。尔,这样)

2、句读其他断法

上文是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中的句读断法。此套书是至今仍被大学中文系选用的经典教材。而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版)当中的此文断法却有很多不同之处。(游先生的书也是建国以后公认的一部反映了时代特色与当时学术成果的文学史教材,所以在袁行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8月第1版)出版前,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教材被普遍接受。直到今天,一些大学中文系在招考研究生时,仍把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作为考试参考用书,其影响之深且广可见一斑。)在《中国文学史》(见第一册第185页)的原文: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墉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加黑的地方均与前文有所差别。改动一标点,则全文意义便有稍许变化。此五处改变中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相异最大的当属“闭门塞墉舍,孤儿到市。”一句。将之断句为“闭门塞墉,舍孤儿到市”还是句读为“闭门塞墉舍,孤儿到市”,该句解读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全诗的理解。若是“闭门塞墉,舍孤儿到市”,则是将孩子们皆锁于屋内,父亲自个急急忙忙去集市。若是句读为“闭门塞墉舍,孤儿到市。”则两三孤子中,到市求乞的是大孤儿,啼索母袍的是小孤儿。塞墉舍“之”舍“即徘徊空舍之”舍“。墉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像舟船、筋杯、餐饭、晨朝、门户等连用的例子是很多的”。

但其实,这种解释是很牵强的,“舟一船、筋一杯、餐一饭、晨一朝、门一户”都是同义词或在特定场合可视作同义词,在古诗中,或为了押韵,或为了字数的工整,将两个同义词合用,是合情理的:,但“墉一舍”在古汉语中,却没有丝毫的相同意义。牖是窗户,舍是屋子,作名词时二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解释是很牵强的。退一步讲,假设这种说法正确。我们知道,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女主人因病要死去了,在病危时,给丈夫留下了遗嘱:要照顾好孩子们。“乱”之后的交代就该是男主人在妻子故去后的所作所为,这是符合常理的。但按照上述解释,大儿去乞讨了,男主人干什么却没有交代,只是在结尾处发了几句叹息,可视作违背妻子遗言,如此理解不太妥当。相比之下,在作品选中,笺注者就讲得更高明些。首先,把“舍”理解为动词,在“闭门塞墉”后,“舍孤儿到市”。这写出了一位爱孩子的父亲,在给孩子到市上买吃的前,小心谨慎地为孩子作好安全防护,在遇到亲戚后,让亲戚代为买食物,自己在“对

交啼泣,泪不可止”时,还惦记着孩子,急着赶回家,哇哇哭着的孩子在找妈妈,“啼索其母抱”。伤心无奈的父亲在徘徊中,发出了:“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的叹息。

不管哪种解释更合理,我们在学古文是应饱有一种观念即“诗无达诂”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诗》无达话,(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就是说,《诗经》、《易》、《春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解释,虽然董仲舒的本意是为汉儒解经创造理论依据,认为应该从文本的背后去寻找诗歌的微言大义,但他的积极意义在于为后来人解释诗歌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古诗文的句读,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是讲得通,理得顺,就算得上一家言。以上文所列对同一首诗歌的解读,二、妇病行与乐府诗

《妇病行》属于汉乐府诗歌,是汉代乐府民歌歌辞。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1乐府和乐府诗的含义

1)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后来, 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 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2)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西汉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从此以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1)梁沈约编纂的《宋书•乐志》,收录了很多两汉乐府诗

2)《乐府诗集》 这是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 宋人郭茂倩所编。该书将从汉至唐的乐府诗按所用音乐的不同,共分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其中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妇病行》收录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瑟调曲》。我们的课本将《古诗十九首》编排在前面,实际上乐府民歌编排在前比较好。因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晚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而实际上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乐府民歌基础之上创作的。就诗歌发展而言,象《妇病行》这样的歌辞已经突破了四言的局限诗,是诗歌从四言向五言、杂言过渡的很突出的例子。

知识补充: 乐府含义的演变

(两汉)音乐机关——(魏晋六朝,着眼于音乐)指乐府所唱的诗——(唐代,着眼于社会内容,新乐府运动)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着重其入乐),词、曲的雅称,如《东坡乐府》

三、文章阅读与欣赏

《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 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 , 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有反映富贵之家的的奢华《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也有《上邪》《孔雀东南飞》这样的爱与恨的坦率表白,有《艳歌》《蒿里行》那样的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更有社会最底层平民百姓的呻吟呼号比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

汉代土地兼并剧烈,阶级剥削深重,农民生活异常贫苦。即使在汉初盛世之君文帝的统治时期,社会上就已经出现了卖儿育女的现象;到了武帝当政时,这种现象更是日趋普遍和严重。《汉书•禹贡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武帝征伐四

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因此,家破人亡,啼饥号寒,已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贵族文人们写出大量富丽典雅的辞赋以反映汉帝国的表面繁荣和威势,为最高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时候,“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的作者,却真实地写下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吟唱着含血带泪的社会人生哀歌。

《妇病行》就是通过一个贫苦人家家破人亡妻死子孤的悲剧,反映了当时的穷苦人民是怎样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凄惨现实。

诗的开头,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幅病妇临终托孤的悲苦景象:这个在饥寒交迫中久病缠身的妇女,临死前把丈夫叫到跟前来交待遗言,可是急于想说的话还没出口,她就不由得泪流满面。她再三叮嘱丈夫要好好照顾这几个没娘的孩子,千万别让他们挨饿受冻,有了过错也不要打骂他们。因为她早已意识到这几个挣扎在绝境中的孤儿,恐怕很快也会跟她一样夭折死去的。尽管如此,但她在临死前仍然是流着泪喘息着央求丈夫一定照看好这几个孩子,使他们能稍稍得到作为一个人子应得到的起码的呵护和温饱。这种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亲情,体现出一个劳动妇女善良纯朴的高贵品质和伟大深厚的母爱天性。

接着在“乱曰”的后面,作者进一步真实而动情地抒写了病妇死后其夫和孩子们的悲苦生活情景。所谓“乱”,是指乐曲的最后一段或辞赋的篇末的一章,如《商颂》和《楚辞•离骚》就都有“乱”,其内容多为总括全篇的要旨。而在演奏中,可能是乐曲将终时“五音繁会”“洋洋盈耳”的大合唱。在这里,是先写作父亲的想抱起傲傲待哺的幼儿去买食物,但却没有稍长一点的衣物为孩子御寒,连仅有的短袄也已破烂不堪无法穿用。于是他只好关好门堵上窗以防禽兽入内侵害,然后不得已丢下孤儿独自一人上市去了。路上遇见了一位至为亲近的友人,他就止不住地向这个“亲友”诉说起自己一家不幸的遭遇。这真是患难之中逢知己,于是他跌坐在路边,泪如涌泉般向友人哭诉着长年被贫病折磨而痛苦死去的妻子,以及现时正在啼饥号寒的孤苦无助的孩子们的凄凉情景。就这样哭着说着他再也站不起来了。后来他终于想起了饥饿难耐的孩子还在急等着他买的食物,才烯嘘不已地站起身对那个好友歉意地说,事已至此,我本想不再悲痛难过了,但一旦见了亲人就又控制不住这种感情。说完,忙着从身上掏出钱交给这位挚友,托他为孩子们去代买食物,自己急忙赶回家照看孩子去了。

诗的结尾,描写的是一幅孤儿空舍号哭索母的凄楚画图。只见几个孩子正在饥寒交迫中不停地哀声号哭,最小的一个还一个劲地呼喊着要妈妈抱抱自己。看到这种惨象,作父亲的只能心急如焚无限悲痛地在家徒四壁的空屋中走来走去,面对孤苦零丁可怜无依的孤儿,想着无法实现的妻子临终的嘱托,只能无可奈何地发出痛彻肺腑的悲叹:唉!要不了多久,这些孩子也会象他们的妈妈一样死去的!有什么办法呢?天哪,还是丢开这些伤心事不要再说了吧!这些看似“怨而不怒”的心酸表白,难道不正是作者对那些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亲人的人,和与这些孩子有同样遭遇的孤儿,以及所有遭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呼喊吗?难道不正是对造成这种黑暗现实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抗议和控诉吗?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歌谣,它们大部分是抒情诗,叙事诗很少。到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作者继承发扬了《诗经•国风》中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使叙事诗有了长足的发展,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焕发出异彩,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康庄大道。《妇病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叙事诗的要素是人物和事件,而这首诗艺术上的主要特点就是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事件情节生动感人。它之所以做到了这些,主要在于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尽量避免用自己的口吻来作平板的刻画和枯燥的叙述,而是直接通过描绘人物的话语和行动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而且对所要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不作全面漫长、有头有尾的描绘和叙述,而是精心选择足以充分显示出生活真谛、矛盾本质和主题思想的若干细节和侧面,加以集中叙写,因此篇幅虽然不长,却能给读者以异常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这首诗的开头写病妇临终时对丈夫嘱托的话语:“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笙答,行当折摇,思复念之!”表达出这个久病缠身的妇女,临死时一切都可放下,唯独放心不下的是孩子。这既是母子连心感情的自然流露、伟大母爱的充分体现,也突出了事件的主要矛盾,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有力的铺垫。又如“乱曰”后的一段,主要围绕病妇死后丈夫为实现遗愿这一事件进行叙写,其中只选择了两个片断,以人物的话语和行动为其重点表现的内容。一是着力写当他想抱孩子去买食物,但无御寒衣衫,只好“闭门塞牖”,自己“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的行动。在这些行动中,自然有许多困难、痛苦,多次激起他悲伤的心绪和情感,但无由也无暇表达和倾诉,只得竭力控制

和隐忍。可一旦遇见了一个亲密的知心朋友,就一下子“对交啼泣,泪不可止”,如同冲决闸门的洪水,一泻而不可收了。这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二是写他回到家中看见孤儿啼哭索母的凄凉景象,自己却一筹莫展,于是只有徘徊空舍,禁不住发出了“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的悲叹。这几句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呼喊,实际上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既有思念亡妻的深情,表示没有完成她照顾好孤儿的遗愿的愧悔,也有对孤儿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命运与悲惨结局的无尽哀痛,更有对不公的世道、黑暗的社会强烈的诅咒和声讨。

上一篇:凤翔县职教中心常规教学工作汇报下一篇:变通是实现梦想的阶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