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Let’s talk说课稿

2024-04-08

B Let’s talk说课稿(通用6篇)

篇1:B Let’s talk说课稿

《BLet’stalk》教学反思

我始终坚信,上课就像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因此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没有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但我自认为这是一节有效的课堂,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的我想法。

1.教材处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Are there any…inthevillage?Yes,there are.No,therearen’t.相对来说内容含量不大,因此,我把Is there a…?Yes,thereis.No,thereisn’t.也作为这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来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Therebe一般疑问句的单复数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设计。我力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兴趣出发,由一首关于乡村景象的歌开始这节课,再利用歌中的.内容复习Therebe单数的一般疑问句问答,进而引出复数形式教授,由单数形式过渡到复数形式的疑问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新的知识点。这个过程我认为是平顺、紧凑的。对话拓展(迷路的小孩)这个内容设计目的是创设近似真实的生活场景,学生可以把之前学习的知识用上,实现课标强调的要重视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小结中的chant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分析、理解、领悟的基础上,亲历了本节课所学句型单、复数用法的区别,增强了对新知的领悟能力。再以chant配合有节奏的鼓点,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这样的chant是经过学生的主动思维、自主学习产生的有效行为。是学生内化所学知识的手段。

3.课堂效果。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于重点句型Are there any…?Yes,there are.No,therearen’t.的掌握程度还是让我很满意的。遗憾的是拓展对话部分没取得我预期的效果。那就说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另外整节课的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很好融入课堂,说明教师导的作用没有达到一个比较佳状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设计应该在“平淡”中寻求一定的创新的,力求能充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篇2:B Let’s talk说课稿

我讲的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BLet’stalk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句型Where are youf rom? I’my from....并且能够在情境中运用。现在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

首先,总结一下我自己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1.本课时的整个过程设计的比较有逻辑性,各个教学环节比较流畅;

2.整堂课,能够做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比较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操练遵循从整体―小组---个人,分层比较明确;

4.各环节的过度比较自然,有一定的过渡语言;

5.评价语言比较丰富,例如:Goodjob,Great,clever等

同时,也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1、上课缺乏激情,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教师要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只有老师激情洋溢,学生才会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

2、在教学环节中,意义操练体现的不是很明确,要注意机械操练和意义操练相结合;

3、没有小组评价,导致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大,学习积极性欠缺;

4、对于课文的领读不是很到位,导致很多学生个别句子不会读;

5、拓展环节的chant形式有些单一,可以采用一组问一组答的方式进行,能够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3:B Let’s talk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4:《台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介。《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 是小说, 但也是叙事类作品, 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 而且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2) 教学目标简介及重点、难点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单元特点, 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把握父亲形象及意蕴。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 安排详略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 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父亲形象及作品思想。难点:父亲形象及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 情节朴素感人,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 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 能力分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 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 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 因此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初读, 再细读,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 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4)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即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 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 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1) 激情导入:以歌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震撼学生, 理解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引出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创设情境如下: (1) 一直喜欢一首歌曲《愚公移山》, 今天我想介绍给大家, 一同欣赏。播放影碟《愚公移山》。 (2)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 …… (3) 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让我们震撼, 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让我们钦佩, 让我们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去体会困顿前行中的父辈在现实生活中演绎《愚公移山》。

(2)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 简述故事情节。 (2) 浏览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通过阅读, 你有什么认识和发现, 还有什么不解, 请说一说。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交流感悟)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 特别是在复述过程中抓住重点,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5分钟。默读课文, 探究投影上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 品味赏析。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 形象地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 (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 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更形象、更直观。)

(5) 拓展迁移。和小说相比, 我们的父辈在生产力有所发展的今天, 似乎没有了小说中父亲的凄楚和辛酸, 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累积家庭大厦的基石。在交谈与观察中, 你知道父亲 (母亲) 的追求吗?你看到父亲 (或母亲) 是如何奋斗的吗?想一想, 说出来。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 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 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有人说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6) 师生小结。2分钟。首先学生自发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篇5:《青年》说课稿

教学目标:掌握课内的一些四字短语, 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特点;反复朗读把握语录体文章的特点, 学会把握要点, 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青年的特点、责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内容, 把握要点。

教学难点:把握要点。

教法与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随机教学法

教学过程分六步:

一话题导入, 明确学习目标;二学生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三学生合作阅读, 教师巡堂;四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随机点拨;五学生总结学文收获;六拓展延伸, 连词成段。

本教学设计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 客随主便, 反客为主。新课标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客人, 学生就是主人, 教师要随从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 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教师就要反客为主, 引导学生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求知境界。其次, 建构“阅读小超市”。我尝试把课堂阅读教学变为超市经营, 把教师“柜台式”授业变学生“超市性自选”, 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心灵的顿悟来自主赏析喜欢的内容, 这种“超市经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当好营销员即可。最后, 随机教学法为主。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 随机把学生没有悟到的重点难点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中。

篇6:《囚绿记》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写成的一篇散文。文章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常春藤, 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 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 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 因此人教版教材将其选编在高一年级必修Ⅱ, 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 组成第一单元。并将单元目标确立为:

1.解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2.把握情感表现的方式

3.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4.感悟散文中的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并且能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基于上述考虑, 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 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 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 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 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 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 运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思想和情感目标

(1)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为学会圈点批注, 理解语句含义,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语文新课程认为语文教学环境、学生、老师、教科书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 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 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 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 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文本资源:为了充分发挥文本对实现三维目标的作用, 除利用课文外, 我还挑选《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中的《遍地黄金》一文让学生品读, 这篇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与《囚绿记》有很多相似之处, 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适合用来做圈点批注的迁移练习, 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阅读容量。

二、学情、学法及教法

1. 学情

对于散文的阅读鉴赏, 学生感到有难度, 尤其是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 更感到困难, 再加上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 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所以, 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更为重要了。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 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 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 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 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2. 学生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由题入文, 解题、猜题, 整体把握全文, 以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 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 形成阅读的能力, 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

3. 教法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 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面面俱到, 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 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所以, 我将学法及教法确定为:

(1) 诵读法——反复朗读, 把握语言特色;

(2) 提问法——逐步引导, 逐渐深入;

(3) 圈点批注法——抓词语含义, 理解句子意思;

(4) 讨论法——积极参与, 总结规律;

(5) 点拨法——展开联想, 拓展思路。

并在实施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学案检查

按照“两先两后一小结”的模式, 在课前就设置互动学案, 疏通字词, 解决阅读障碍, 了解作者的经历, 为课堂的分析打下基础, 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补充。

2. 导入

教师给出一组绿色的图片, 指出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 我们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 我们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时, 我们仿佛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美, 在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 这也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由此, 引出今天将接触这样一位非常喜欢绿色的人, 只是他钟情到了极致, 以至于将绿色囚禁起来, 引出陆蠡的这篇文章《囚绿记》。

这种导入, 能营造出适宜的课堂氛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鲜明的画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 刺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 讲解

首先由标题入手, 先列举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 如《荷塘月色》, 分析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 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更深刻, 还要回到文章中, 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教师围绕题目, 设置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筛选出语句做圈点批注, 分小组讨论、交流批注内容, 具体问题如下:“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在“囚绿”的日子里, 绿藤所表现出的哪种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在学生圈点批注的同时, 老师适当地引导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 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又在筛选语句的圈点批注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结合学生学案及教师图片展示, 归纳主旨, 即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 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种圈点讨论交流的方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 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4. 小结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适当的方法, 归纳与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师生共同合作, 按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 总结出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 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5. 学生迁移练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师包办代替是不行的。而对于学生来说, 重要的不是会学, 而是会用, 将学与用联系起来, 要给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 所以, 接下来让学生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老师把学生共同批注的地方进行展示, 让他们通过比较、讨论, 进一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要领, 以此抓住主旨, 强化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6. 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在布置作业时, 要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结合《囚绿记》重点语句的圈点批注, 展开联想, 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心理描写, 感悟作者此时此景此境的内心感受, 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 结语

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草木非人, 但它们却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 牵出无限的情思, 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 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让我们用此法去阅读一篇篇优秀的作品, 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黄金一般的心灵!

8. 说课小结

本课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解题—递进问题解析—小组讨论质疑—方法归纳总结—迁移能力提升—作业应用反馈, 借此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最后, 遵循简洁美观、揭示内容的原则, 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囚绿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B Let’s talk说课稿】相关文章:

上一篇:地址变更股东会决议下一篇:大文豪名言莎士比亚名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