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峨嵋山,登峨嵋山李白,登峨嵋山的意思,登峨嵋山赏析

2024-04-27

登峨嵋山,登峨嵋山李白,登峨嵋山的意思,登峨嵋山赏析(精选2篇)

篇1:登峨嵋山,登峨嵋山李白,登峨嵋山的意思,登峨嵋山赏析

送张炼师还峨嵋山,送张炼师还峨嵋山司空曙,送张炼师还峨嵋山的意思,送张炼师还峨嵋山赏析 -诗词大全

送张炼师还峨嵋山

作者:司空曙朝代:唐体裁:七律 太一天坛天柱西,垂萝为幌石为梯。前登灵境青霄绝,

下视人间白日低。松籁万声和管磬,丹光五色杂虹霓。

春山一入寻无路,鸟响烟深水满溪。

篇2:登峨嵋山,登峨嵋山李白,登峨嵋山的意思,登峨嵋山赏析

关键词:意象,抒情主人公,安史之乱,人性,登高而赋,诗风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 “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 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为便于比较, 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 旁及其他, 解析归纳, 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 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 谓之开门见山。”李白此诗正是这样, 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 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 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 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 夸饰铺排, 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 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 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 无不冲斥着豪气, 大有“落笔摇五岳, 笑傲凌沧州”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 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 沉稳厚重地起笔, 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 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 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的崇高 (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 , 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 又比孟诗来得凝重, 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 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出两个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 唯其胸襟博大, 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 睹物移情, 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 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 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 情调何等舒展流畅, 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 豪情逸志, 溢于言表。”如此看来, 则全诗应散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 旋即放舟东下江夏, 《早发白帝城》可证。在江夏活动的那段时间内, 他还奢望朝廷起用, 但现实是“我独不得出”, 幻想的破灭, 使得他不得不“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况且, 此诗当作于肃宗乾元二年秋, 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时期写的“刬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人闷还心闷, 苦辛长苦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诗句, 无不流溢出千古愁、万古愤;另一方面“凉风”即“秋风”, 自屈原“嫋嫋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勃“肃肃凉风生”、陈子昂“迟迟白日晚, 嫋嫋秋风生”, 直到欧阳修《秋声赋》、范仲淹《岳阳楼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风”说悲愁, 说现实羁绊。这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对应, 同为万物, 自有其血脉相通之处, 所以人与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观照感应。尼采的话或可作为历代文人借“秋风”说事的别解:于是, 也有人走进大自然, 不是为使自身显现于其中, 而是为了沉迷于自然, 忘掉自身, 这种“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对自身不满者的愿望。因此,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是情感跌宕、断续开合经历了“愁—喜—愁”的人了。纵观李白诗歌, 以诗证人, 他正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个性张扬的人。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暂时忘却痛苦饮酒作乐, 杜诗却不同。他永远排遣不了痛苦, 痛苦已融进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历程中。即使是早闻大名的洞庭水、岳阳楼今方得一睹, 他固然有点滴喜意、点滴快意, 却只是淡淡的。他胸中装着满满的对家国的思念、关爱, 于是, 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大, 他始终是愁的, 因他愁, 于是万物都愁, 皆著他之色彩;我心伤悲, 于是万物皆是黍离之悲, 皆是自然的拟人化,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有人说:王者的盛衰决定着文学的盛衰。这话未必全对。回顾李、杜时代, 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的盛唐时期, 安史之乱的罡风他虽也领略了一些, 但盛唐奋励向上、可进可退的社会哲学已内化为他的个人人生哲学;杜甫《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 此时, 安史之乱已告结束, 但边塞又重点烽火, 内战外争, 国家离乱, 百姓羸弱, “小我”飘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为哲学思想, 就必从社会中来, 必从主宰社会的人类中来, 然后再返回来指导、制约人类的思想、性格。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 二人又把自己的个性渗入自己的作品中, 使作品放射出斑斓夺目的光辉。李诗有悲愁, 杜诗也有悲愁, 悲愁本是人的本性, 然而李白的“愁”较收敛、含蓄, 杜甫的“愁”较张扬、直接。有志难伸, 报国无门, 于是李白人性中宁静的因素拖引着他“舞袖回”。庄子出世, 屈原入世, 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 “入世”无功便“出世”, “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 顺则进, 逆则退, 正是人性使然。杜甫则“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抱本守一, 愈挫愈奋, 不回头, 不旁顾,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也是人性使然。

李白从小就种下了“桑弧蓬矢, 射乎四方”的情愫, 二十五岁时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 东涉溟海”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 并要“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曾作《大鹏赋》自况:“斗转而天动, 山摇而海倾。”长安三年遇挫后, 仍矢志不移:“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上李邕》) 直至《临路歌》仍高吟:“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一生都想入世, 都想伸展拳脚, 于是他漫游、任侠、隐居待诏、进长安、投永王, 终其一生, 适如庄子《逍遥游》的大鹏“有待”。他始终立于大地而仰望苍天。

杜甫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之孙, 早年也漫游各地, 为应举从政作准备, 开元二十三年归洛, 应试不第, 复漫游。为求仕困居长安近十年, 终入蜀, 再出蜀, 大历三年登岳阳楼。他先后写的“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难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无不以诗教“温柔敦厚”为纲, “发乎情, 止乎礼义”。即如《登岳阳楼》一样, 诗人把“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的小我大而化之为大群:“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把个体的小宇宙拓展为整体的大宇宙, 这是何等胸怀, 何等气量!年老, 多病, 感时, 思归, 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主题。“有待”是杜甫一生入世思想、行为的核心。他始终立于大地、俯视大地。

登高而赋的风气始于《诗经》时代, 李、杜这两首诗是题岳阳楼、写洞庭水的名篇, 其实写洞庭的诗作最迟该起于屈原的《湘夫人》。而岳阳楼旧址本来是三国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建之, 到宋朝庆历五年滕子京重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 当是自古诗文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神品, 庆历六年九月前的可在范文中找到归宿、找到积淀, 之后的可在其中找到影像、找到衣钵, 即登岳阳楼必把洞庭湖作为审美对象, 必引发“悲”“喜”之情、“进”“退”之思, 又必点染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

赵翼《瓯北诗话》说:“盖才气豪迈, 全以神运, 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 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溢出行墨之外。”李白诗正是以才气、抒气胜, 因而诗作如一片神行, 随手写去, 自然飘逸, 既“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又“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涬同科”, 因而内容丰满, 气象雄浑, 诗风雄奇俊逸;杜甫则因多作近体诗, 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 且又把自叹身世与忧国伤时一并打入诗中, 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 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登峨嵋山,登峨嵋山李白,登峨嵋山的意思,登峨嵋山赏析】相关文章:

峨嵋山市峨九收费站雷击灾害分析09-11

《峨嵋道上》读写练习题04-30

峨嵋检修车间2007年安全月总结05-04

上一篇:孝感市2014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下一篇:物业部门目标责任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