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公开课的启示

2024-04-10

程翔公开课的启示(通用5篇)

篇1:程翔公开课的启示

让数学学习与生活亲密接触

一堂公开课的感受

韩 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地解读《新课标》,我们参与了一系列的讲课、听课、评课的活动,感受颇深。这次“送培下乡”活动我有幸代表初一年级数学组去上课。我怕上不好,给年级组,学校丢人。找到石主任。她告诉我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教学方向。今年我们学校在张校长的倡导下,开展进行“五环节”教学模式,深化构建有效课堂的理念。这个模式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有效教学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高效教学。,他鼓励我坚持自己和学校的教学特色。有了这个大方向的指导,我心中也比较有底

接下来的几天我精心设计导学案和课件,本节课的首先是知识回顾,设计意图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旧知识,为后面环节的进行做好衔接工作。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用一个生活情景逛超市,遇到了杂乱的水果摊。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苹果、香蕉、樱桃、草莓。让学生分类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通过列式问题的化简,引出同类项概念再次出示幻灯片两袋薯片加三袋薯片一共有几代薯片引入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并会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小组交流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讲清楚三个步骤:

1、找(找出同类项,并用相同的记号表示出来);

2、移(把同类项移到一起,注意移动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

3、合(合并同类项)4算(没有同类项为止。)

我在236班开了一节模拟课,感觉效果还可以,但因为课件还存在一些问题,课容量有点大,需要在习题上再做修改。同时数学组的同事们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特别是董老师、赵老师做细节上的指导,薛主任更是一环节一环节指导课件的修改。我又在237班重新开了一节模拟课。我们备课组长董老师特定旁听了一整节课,并在课后针对我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我们一起讨论,对这一节公开课进行了重新融合,力求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在评课时,我们学校的秦校长、刘主任从教学技能、教学环节、教学条理等方面给我非常有帮助的提醒。

上公开课前我来到教室,看着台下学生期待的眼光和微笑的面容,我的心突然轻松下来。因为我感觉这就是我平常的一节课,我只要准备充分,发挥正常,按照准备的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我会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收获。备阶段我非常感谢我们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无私帮助,正是有这样的帮助才让我能坚持自信地走上讲台。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刻的感受到: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的讲解与学生简单地模仿,而应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2、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所给的问题进行探索,能否在活动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现结论。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3、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虽然许多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注意讨论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对知识的理解必须正确、深入,来不得丝毫的马虎和迁就,不能只限于教材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哪些与教材相关的教材之外的知识,特别是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与区别,语言要讲究严密。

5、恰当的情景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恰当的情景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使教学知识简单化、生活化、兴趣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3、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是一节成功课的关键。不同的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各有不同,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的解读教师用书,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如在小学低年段淡化概念教学,对于一些像“分数”“自然数”“射线”“角”“平行四边形”等只要求学生知道,能用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其特征即可。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既要要求科学严密又要灵活多变,既要深入挖掘又不能挖的太深、太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先抓好基础,然后在基础之上适当的提高一下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抬抬脚就够得着、用用心就听得懂,否则就会揠苗助长、事倍功半。

从学校传达室拿到一份《教育导刊》,其中一篇题为《一堂难忘的数学公开课》的学生作文吸引了我。一直很想知道学生眼中一堂好的数学课是什么样的,到底是怎样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细细读罢,没有读到期待的精彩课堂,学生作文的一些片段,倒是让我对当今的诸多公开课,产生一些个人的反思。从这篇学生作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当今许多公开课的影子,不难看出当今许多公开课的诸多“诟病”。且看这位学生分小标题写的几个作文片段——

一、精心准备

数学老师王老师为了上好今天的课(注:学校召开五年级家长会,家长们将要听一堂数学公开课),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上课的内容是“认识公顷”,王老师为了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为出色的表现,先做了一些活动、做了这节课的学习单,还分配了小组,给了小组长一个任务呢。

作为教师而言,当然要呈现出最理想的课堂状态,精心准备必不可少。就教学内容来看,“认识公顷”课前有必要组织学生做一些准备性的活动,让学生建立相应的认识公顷所需要的认知准备与直观表象,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做好铺垫。“做了这节课的学习单”,一般而言,公开教学都准备有学习单,目的与作用教师都清楚,与当前“先学后教”课改思想匹配,这是与时俱进的,是必须的。“还分配了小组,给了小组长一个任务呢”,可见,学习小组是专门为这节课建立的,并不是常态的学习组织(仅从学生表述断想,也许片面)。自从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等体现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以来,合作学习因其具有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已被广大教师所接纳并成为当前小学课堂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是我们课堂常态的学习方式,而不应是开公开课的展示形式。

二、踊跃发言

上课了,王老师首先抛出话题,她亲切地问道:“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哪些面积单位?”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想:如果我们班每一节课都有这样的效率,老师就不会经常发火了。想到这里,我也赶紧把手举了起来。王老师喊到了我,我用清脆而响亮的声音回答:“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不错!”王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夸了我一句。

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这是老师们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追求的也是最想看到的场面,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想:如果我们班每一节课都有这样的效率,老师就不会经常发火了。”因为诸多原因,不可能每节课都会出现学生踊跃发言的场面,教师课堂上偶尔出点情绪波动,“发火”在所难免,有时候学生情绪与课堂状态也确实需要教师“刺激”一下。什么原因会让老师经常发火,不知道这位王老师有没有自我进行反思:是否每次提问都很亲切,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是否明了适度,学生回答不管正确与否是否都能得到教师的鼓励与夸奖。简言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创设出让学生能踊跃发言的氛围呢?有道是:“学生的大脑不是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只有智慧才能催生智慧,也只有情感才能点燃情感。如

果每个老师能在每一堂课上保持微笑、保持激情,具有耐心、具有智慧,那么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思维活跃的场面就不只是公开课才有的场面了。

三、奋战“难题”

但好景不长,王老师突然问了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超难问题,几乎把全班同学难倒了。“我们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的面积是1公顷?”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幸好王老师把问题的答案预先悄悄地告诉了几个好的同学,当然包括我了!也只有我们几个懂的人能回答,于是我们几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就像一面面独特而醒目的红旗。同时,我也暗暗佩服王老师:她果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料“生”如神哪!这次并没有喊到我,当然,被喊到的同学回答也是对的。于是,我们精彩的课堂继续演绎下去„„就这样,这堂课在家长们的啧啧赞叹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这一片段的描写,应该是这篇作文的高潮部分。说实话,看到小标题时,我内心真的很是期待,期待课堂生成的精彩,期待教师面对生成的巧妙引领。一个与生活实际链接的问题抛出,我想,学生奋战“难题”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学生思维激烈的碰撞,一定会有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一定会有老师的巧妙点拨,一定会有老师的耐心引领。哪知看完之后,却是大失所望。经验丰富的王老师真不简单,料“生”如神的她知道学生的学情,用“把问题的答案预先悄悄地告诉了几个好的同学”的“高招”轻易地就把难题给解决了。课堂上解决难题还可以这样简单,不仅叫人哑然失笑了。公开课,或许有“做”的需要,有“秀”的成分,无可厚非,开公开课想得到听课者的“啧啧赞叹”这是正常的想法。

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认识公顷”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课堂上要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活动,实现让学生认识1公顷,体会它的实际大小的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提出“我们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的面积是1公顷?”的问题,是可行的(当然,课堂上如果问学生“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更为合理一些),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前也听过多节同课题的课,通过课前与课堂上组织学生想像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计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实际感知面积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大小并推算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等活动,再让学生算一算足球场、教室的面积,进一步帮助学生利

用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以后,“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这一问题,学生完全有能力给予解决。“把问题的答案预先悄悄地告诉了几个好的同学”的处理方式,真不知前面组织的系列教学活动的效果何在,这一问题的价值何在了。如此“玄机”,如此作秀,让课堂失去了真实,让教育在学生心中或缺了应有的诚信。

习作之后有这样一段编者点评: “小作者天真可爱、善于观察、文笔晓畅,能抓住三个有趣而难忘的镜头,将一堂家长会上的数学公开课描述得细腻逼真、淋漓尽致、恍若眼前,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我想,导刊编辑之所以选择发表这样一篇学生作文,除了上述原因外,是否还有更深的用意:揭示当前公开教学“作秀”、“表演”、“视学生为道具”的种种陋习,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还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学生需要的是真实的、诚信的课堂,当前的课改需要我们认真、踏实地去推进。的确,公开课的精彩真的不在于过度精心的准备,不在于过分热闹的课堂气氛,更不在于教学流程的一帆风顺,而在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学生的精彩生成。我以为,真实、简约的课堂,真正有利孩子成长的课堂,才是最有效,最值得追求的课堂。

在教学中,渗透了类比、数式通性、化归的数学思想,学生在观察、猜想、交流,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学习方法、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同时,也获得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尽量提供给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多交流、勤钻研”的空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给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机会。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http:///原文地址http:///Article/Article.asp?nid=9845 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所给的问题进行探索,能否在活动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现结论。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真正做到“学会学习”。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虽然许多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注意讨论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学生在交换时和系数相加时符号及准确度不够好,细节处理时不够仔细,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计算能力的训练;另外,个别学生对单项式的系数、次数掌握不够引起合并前找同类项出现失误。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做数学”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实效性、趣味性较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能力的章节,也给教师提供了设计的空间。但教材中毕竟还有许多一直就有的“传统章节”,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属于抽象的纯数学。对于这样的内容如何处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我们研究新理念,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采用新方法,避免用

新书却走老路的现象。当然,这对教师来说,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这样一个抽象的“老”知识,如何设计成适合学生参与、讨论,满足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课堂呢?我是这样设计和思考的:

一、认识“同类项”

我首先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桌面上非常凌乱的课桌,问学生如何整理。学生很容易答出:将文具放入文具盒里,书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别摆放整齐。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的重要作用,即它不仅使生活有条理,更可以在数学运算中达到化简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让他们运用归类的思想进行速算竞赛:

求代数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把代数式中的、、,及 和、和 先结合化简再计算。这时,大部分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会质疑: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样做,这样做可以吗?都什么时候可以这样做呢?

于是,我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活动,论题是:这样做可以吗?根据是什么?哪些项可以这样结合在一起?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协作,最后得出“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每一项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这样的项叫同类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合并同类项)是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同类项速配,另一个是“找朋友”。

二、学会“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正当学生沉浸在游戏中的欢乐和喜悦时,我又提出了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合并同类项。玩兴正浓的学生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5x+3x等于多少?学生齐声答出8x。我又问,怎么做的?学生答:5x+3x=(5+3)x=8x(根据乘法分配律),学生又接连做了几组这样的题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法则。学生中无人回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单项式的构成考虑,学生想到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两部分构成,马上就豁然开朗,总结出“系数相加,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指数不变”的法则。

可见,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观察、猜想、推理,顺着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出要学会的内容,这样教师则真正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而学生也就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在课后的自我评价中的“你学到了什么”一栏中,学生除了填写知识点外,还填写了诸如“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垃圾分类处理,办公室格式化等”,这些是我事先都没想到的。

但是,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速算环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简便途径,这样势必会浪费时间,所以必须做好铺垫,时间上也要控制好。另外,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成为发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仍只是听众。如何处理好这些

问题教材分析

合并同类项是整式脚尖的基础,其根据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是从具体数字运算发展到代数运算的转折点,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合并同类项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等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同类项、合并同类项。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受基础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但学生上进心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初步养成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设计理念

实施开放式教学,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探索获得同类项概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等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能准确判断同类项。2.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同类项概念。3.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4.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组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

2.在多项式3x^2y-4xy^2-3+5x^2y^2+2xy^2+5中含有哪些项?各项的系数分别是什么?

(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1.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分类现象,比如说:人,按性别分可以将人分为男人与女人,也可以按年龄来分,将人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人等,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课件演示:各物体用实物演示)

认一认,下面那些东西可分为同一类?请说出你的理由?

菠萝,草莓,电冰箱,菜椒,电视机,萝卜,洗衣机,香蕉,白菜

教师:你认识这些物体吗?

学生:认识。

教师:那请一位同学告诉老师这些是什么?

学生:菠萝,草莓,电冰箱,菜椒,电视机,萝卜,洗衣机,香蕉,白菜

教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给这些东西分类,找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菠萝,草莓,香蕉 为同一类

菜椒,萝卜,白菜 为同一类

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 为同一类

教师: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呢?

学生:因为第一类是水果,第二类是蔬菜,第三类是电器。

教师:还有其它的分类吗?请你说明理由。

学生:菠萝,草莓,菜椒,萝卜,香蕉,白菜为同一类,因为它们可以吃的;

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为同一类,因为它们不能吃。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很有道理。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学中的分类问题。

2.引导学生发现同类项的特征,建立同类项概念。

(课件演示)1).辨一辨,下面的哪些式子可划分为同一类?为什么? 8x^2y,-mn^2,5a,-x^2y,7mn^2,3/8,9a,-xy^2/3,0,0.4mn^2,5/9,2xy^2

组织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堂,获取实情并适时进行引导、启发主要抓住几点:

(1)注意观察的顺序:先简单、后复杂。即首先要发现常数项是可以合并的。

(2)几个含有字母的项能否合并,关键是能否运用分配律把它们的系数分离出来合并在一起。

(3)几个含有字母的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分配律把它们的系数分离出来?什么情况下不可以?

2).建立同类项概念

(1)从1)中可知 8x^2y与-x^2y,-mn^2,7mn^2与0.4mn^2,5a与9a,3/8,与0,-xy^2/3与2xy^2可以分别合并,你能给这些可以合并的项起一个恰当的名称吗?

(2)建立同类项的概念: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互相交流。对于在小组讨论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如“次数相同,所含字母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可在全班互相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发现错误所在,再修改订正。另外,有些小组还会忽略“几个常数也是同类项”,可以全班互相交流史补充完整。

注意:(1)判断几个项是否是同类项有两个条件:一是所含字母相同;二是相同字母的指数分别相同,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项是同类项,缺一则不是。

(2)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特别地,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3.尝试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法则的尝试运用,使学生感受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意义,并能运用法则去解决问题。

尝试运用:

化简:4x^2+2x+7+3x-8x^2-

2找出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4x^2-8x^2)+(2x+3x)+(7-2)

运用定律进行整理

=(4-8)x^2+(2+3)x+(7-2)

运用分配律进行合并 =-4x^2+5x+5

一般结果按某个字母的升降幂排列 4.巩固运用法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法则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整式计算能力。

教师出示例1.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可以采用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的方法,过程中注意结合法则和方法。

练习:教材第66页练习第1题,教师出示例3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交流。

教师点拨:这里的结果用整式表示。

练习:教材第66页练习2、3题。5.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吗?

(2)判断同类项的两个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习题2.2第1题。

2010-11-02 人教网 关闭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大 中 小

【上一篇】 【下一篇】,使教学更加完善,是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实施新课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

篇2:程翔公开课的启示

一、首先公开课的意义

公开课是目前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一项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研活动。是一种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的形式。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教育意义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其次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舞台

公开课是精心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集中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没有哪一位教师上公开课不认真准备、精心打磨。一般教师如此,优秀教师也是如此。因为公开课不是平常上课,它要展示执教者的最高水平,要对日常教学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应该是日常教学追求的一种极致,否则就失去了公开课的意义。

三、最后评课是公开课的延伸,是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最佳 1

途径。

我认为:教师听课前必须有所准备。首先,了解上课教师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其次,认真研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形成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备而去才会有所收获,有的放矢才会有所得。学校组织听课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带动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的发展,而不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等级排列与量化评价。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评课还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四、另外公开课对学校教改有重要意义。

公开课是一种宝贵的校本研修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宝贵素材。公开课与常态课的不同是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公开,开放课堂,让同事、同行、领导等进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进行剖析,从而使上课与听课者都有所提高。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也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

五、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公开课的组织方法。

1、老师积极报名,如果自愿报名不够10人,原则上要求42岁以下的教师任务性参加。

2、原则上要求公开课地点选在多媒体室6,尽量用多媒体上课。

3、每学期安排5至6人上课,如果是碰上停电无法使用多媒体,2授课老师可推迟上课时间。

4、课后让学生有序地走出课室,老师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评课,要求每位听课老师都要参加。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下午好!

我们在这里召开周陂中心小学2011——2012学第一次数 3

篇3:一节公开课的启示

其实, 这节课我设计并不复杂, 一个盒子, 里面放有一张写着“老师最爱你”的纸条。上课伊始, 我手里拿着这个精美的盒子, 走进教室。几个好奇的孩子就已经在议论着这个精美的盒子里会有什么?我用神秘的神情向学生说, 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是上帝送给老师的, 里面放着老师最喜欢的小东西, 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接着, 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畅所欲言,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猜想的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写下来。接着, 我又找了两个同学让他们来亲手打开这个魔盒, 把自己看到的秘密用表情告诉大家, 但不能说出来。其他学生观察看魔盒的两位同学的表情后, 座位上的同学们又议论开了:老师的魔盒里到底放的是什么?于是我让同学们再猜、再说、再写。第三次, 我用失望的神情告诉孩子们, 打开魔盒的时间已过, 不能再打开了, 否则就不灵了。此时, 我看到孩子们很失望, 很不满。我又告诉孩子们, 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的不满写下来, 写清楚老师该让你看的理由, 你就会知道盒子里有什么了。孩子们纷纷写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写出许多。最后揭开谜底:老师最喜欢的就是你。写完的同学分别看了魔盒并带着灿烂的笑容回到了座位上, 我再次让他们把刚才的情形写出来, 一节课就这样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了。短短的40分钟, 就连平时习作最困难的同学竟然也写了一大页, 且充满了真情实感。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看到学生咬着笔头无从下笔时, 就绞尽脑汁的找资料来辅导, 但收效甚微。等到下一次写作时, 许多学生又皱着眉头, 无从下笔了。作为老师的我们, 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习作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自然。孩子只有亲身经历, 亲身体会, 才会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关起门来使劲的说教, 即使有千万条资料, 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厌倦, 这能写出好的文章吗?这不等于抹杀了学生的写作乐趣吗?

通过这一节公开课, 使我再次深刻的感悟到, 要想让孩子们写出好的文章, 就应该带领孩子们走出钢筋水泥围成的教室, 走进大自然, 去感受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壮丽和秀美, 体验大自然的神奇, 与孩子一起共赏、共玩、共品, 这样学生还会无话可写吗?

另外, 要培养学生的爱心,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 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 用心想象, 细心体会, 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 才会“不吐不快”, 有如活水源头, 泉涌不止。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生活中的一人一事, 感情世界的波折, 只要留心观察, 用心品味, 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 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 班级里的趣闻乐事, 家庭的烦恼与抗争, 社会的常态与民俗, 世界的和平与冲突, 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痕迹, 产生写作的冲动与激情。

最后还要让学生学会勤于积累,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生活中的一人一事, 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 班级里的趣闻乐事, 家庭的烦恼与抗争, 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 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 无论是大事小事, 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 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 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 还有听别人讲的故事等。对于这些素材, 第一要用心记, 用心思考;第二要用笔勾画, 用笔记;第三要进行分类归纳梳理, 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 以便以后在写作时运用自如;第四, 要学会对素材进行整合, 同一个素材, 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比如,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 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 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只要勤于动脑,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 就会发现许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 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第五要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 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素材。

总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学生才会有选择的使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 作文素材俯首可拾, 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走进自然, 走进生活, 用心观察, 勤于思考, 注意积累, 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 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教研

转识成智要“转”在“七处”

一、“转”在学习理解处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正确理解学习的意义, 重视不同的知识类型对智慧发展的影响, 改正以陈述性知识为教学目的的误解, 转变为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 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在二者的结合中和更多的“做”中萌生智慧。

二、“转”在学法优化处

在教学法, 一要重视在学习新知识时加强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 引导学生在新旧联系中获得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二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实践操练, 以提升完善学生自我的知识结构, 促进知识的个性化发展;三要重视在“真实情境”中运用, 在举一反三中促进智慧水平的提升。与这样的教学要求相匹配, 教师就必须认真实施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探究化、讨论化等教学策略。

三、“转”在过程体验处

一是可以直接运用语文工具来完成体验。如语文课可以用口朗读、吟诵, 用脑思考、揣摩, 用心探究、辨析等, 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中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内容意蕴和思想情感, 使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精神内涵获得个性化的解读;二是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身行动来体验, 主要表现为“做中学”。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用眼睛看一看, 用嘴尝一尝, 指导学生编、演、说、写、辨、赛等, 通过活动体验, 激活知识, 形成智慧。

四、“转”在思维创新处

首先, 要重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能够勤于思考, 勇于质疑, 善于追问, 形成善于发问的思维习惯;其次, 要以问题引路, 把知识学习和思维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打造以创新思维为灵魂的能力体系;再次, 要尊重差异思维,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求新求异, 奇思妙想, 标新立异, 鼓励出彩, 也允许出错。

五、“转”在开放作业处

一是作业内容开放, 不拘泥于教材中单一的知识性练习和各类专门化的习题集, 增加以课题研究为特征的探究性作业;以参观、访问、考察等为内容的检验性作业;以课本剧表演、项目设计、专题活动等为主的实践性作业。二是作业评价开放, 就是改变教师权威统一化的评判作业方式, 转向学生参与、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多元化、个性化的作业评价。

六、“转”在实践运用处

智慧是“做”出来的, 而不是“想”出来的。一方面, 学生可以直接在“做”中获得智慧;另一方面, 通过“做”的实践运用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当务之急, 是要深化新课程实施, 尤其要认真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

七、“转”在评价改革处

篇4:一堂成功公开课的启示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由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笔者让学生走上讲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质,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从学生角度出发,改变学生传统被动学习位置,提升其积极性、创造性,师生互动,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支持学生构建独立人格,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培养和推动其独立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课堂在老师这个“主持人”的组织、协调下,本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

该节教学将一节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相互联系的水体。2.海陆间循环。3.内陆循环。4.海上内循环。5.水循环的意义。

公开课授课前一个礼拜,将学生按照自愿报名的模式挑出5个组长全权负责组织、协调,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组织语言、自己设计板书,让学生来当老师,上讲台就自己所负责的部分给全班讲课。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上课的学生人数为第一组3人,第二组3人,第三组1人,第四组1人,第五组2人。

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与课堂的真实性,在这次的备课中,老师没有对任何一组的备课过程予以指导,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把握,让学生自己私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准备,就自己所讲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认真地组织起来。俗话说: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5组选手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经过1周的准备,公开课开始了。第一组主讲“相互联系的水体”,大概用时5分钟,老师点评1分钟;第二组主讲“海陆间循环”,大概用时5分钟,老师点评1分钟;第三组主讲“内陆循环”,大概用时5分钟,老师点评1分钟;第四组主讲“海上内循环”,大概用时6分钟,老师点评1分钟;第五组主讲“水循环的意义”,大概用时5分钟,老师点评1分钟;留下9分钟,用5分钟做练习题巩固,用3分钟讲解练习题,1分钟小结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当然,学生的能力有限,对知识点与重难点的把握有时不准确,在每一组选手讲完后,老师要作点评与评价。通过这种形式新颖、打破常规、颇有新意的授课方式,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老师也得到了启示。课堂上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创设了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不是知识少了是“文盲”,而是不会学习是“文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公开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5:程翔公开课的启示

● 国外视频公开课的成功案例

根据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成功案例, 从国外视频公开课的课前准备、课中内容以及课后服务这三个方面对其优势进行分析。图1为国外视频公开课存在优势的基本框架, 下文将对所列举内容依次进行具体说明。

1. 充分的课前准备

国外视频公开课, 并不是集中录制拍摄而成的, 而是建立在正常的课程之上, 按照学期的课程进度进行拍摄录制的。他们并没有特意去制作, 而是通过一个课程周期或者更多的课程周期不断地进行资料梳理、整合, 再对教法与内容进行修改, 最后实施并进行后期的制作与发布。另外, 分析《公平与正义》、《幸福课》、《聆听音乐》、《计算机科学CS50》等多部国外热门视频公开课后, 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每门课程都有一个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型学习网站。与课程相对应的讲座录像、教学大纲、课堂笔记、教学周记、演示文稿、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和课后作业等, 都会呈现在这个课程专题网站中, 使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 能够及时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2.课程中的突出优势

对于国外大学的视频公开课程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分析。

(1) 教师人格魅力强, 授课方式新颖

国外公开课受欢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 正如瘦削的耶鲁大学著名教授Shelly Kagan在《死亡课》中, 盘腿坐在讲桌上侃侃而谈, 这样的教学方式颠覆了国内许多大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 教师会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有时教师会坐在凳子上给学生亲切地讲授, 这种气氛更像在聊天, 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授课;有时教师为了清楚地描述一个内容而在讲台上手舞足蹈, 试图用尽全身能量来使学生理解授课内容。总的来说, 国外教师注重讲课的方式和技巧, 一些很枯燥的概念, 也被教师们在谈笑风生间从多个侧面逐一瓦解。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 受到了国内学生的喜爱, 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 合理选择与构建课程内容

优秀的视频公开课, 除了其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外, 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外公开课的内容多为选修课程。选修课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 必修课则受教学计划限制, 不可能把每一个内容都讲得很精彩。这些国外公开课避开了教材上的规定, 选择自己所思所想来讲, 一是很新颖, 二是课程涵盖了教师独到的见解, 容易受大家欢迎。以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为例, 试分析一下这个被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的塔尔博士对于课程内容的构建方法。在课程的前三节课, 分别以“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和“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吗”为主要内容, 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了课程的主要学习目的以及自己目前的状态。之后分别以“乐观主义”、“积极情绪”、“面对压力”等内容为学生分别讲解应该如何使自己更加幸福。课程最后, 设置“收获交流”的专门课时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 共同进步。由此, 我们能够看出任何优秀的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都要遵循逻辑规律、循序渐进, 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3) 尊重学生人权, 营造良好气氛

与国内很多大学的课程要求有所不同, 国外课程具有更加人性化的课程试听阶段, 即学生在听完课程的前几节课以后, 有自主选择是否退课的权利。几乎所有的国外公开课, 教师都会在第一节课上向大家介绍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给大家上课, 每节课会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以及课程如何进行考试。经过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的举措之后, 让学生们仔细考虑, 看看自己是否依然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是否坚持选择这门课程。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或者不适合上这门课, 可以申请退课。此举在国内大学的选课中非常值得借鉴。在国外视频公开课中, 我们时常看到教师或者助教人员递给出现在讲台上参加互动的学生一张纸, 通过查证, 纸上的内容是公开课制作单位与学生签订的肖像使用权协议书,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权的尊重。学生受到了尊重, 得到了重视, 从心理上便更加愿意认真听讲、积极配合。

(4) 师生互动好, 课堂气氛活跃

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教授很少用PPT讲述授课内容, 在授课的过程中既没有课本, 也不需要携带教材, 他们的讲授很多都是通过一段网络视频资源或者最近发生的事, 来引入当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 并以幽默风趣的聊天形式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对于长期接受国内教育的学生来说,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国外视频公开课中的教师总是会用他缜密的逻辑思维来激励启发学生, 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讲授《公平与正义》时,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 使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 再从另一个角度谈这个问题, 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推翻自己先前的想法。这样的授课过程势必会使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深刻的反思与印象, 从而达到教师的授课目的, 也很自然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总的来说, 国外的很多视频公开课, 不是为了教会学生什么是对的, 而是先让学生对“错”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然后弄清楚产生错误的原因, 进而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互动游戏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例如, 在《计算机科学CS50》中, 如图2所示,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始终能在20集的公开课教学视频中看到, 只是互动的种类及形式不同。又如, 每堂课都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即兴的答疑过程;在一些需要实体演示的环节中, 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在台上或者台下的游戏互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 会请有过课程经验的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交流, 图3是对《计算机科学CS50》中互动种类及方式的统计。通过让学生参与互动游戏, 来演绎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算法和计算机科学中一些功能流程的实现过程, 更容易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刻了解、掌握知识内容。

(5) 充分借助助教, 发挥各自优势

国外大学和国内大学上课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助教。从国外这些精品公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 每门课都会出现3到4个助教甚至更多, 他们各尽所能, 配合主讲教师更好地完成课程。以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课堂为例, 有一名助教专门负责帮助教师播放音乐, 教师讲到哪一部分乐曲, 她都能及时地配合着播放出来。此外, 还会有人负责播放幻灯片、调控电脑等工作。如果课堂上教师需要学生上台配合教学内容进行互动, 也会有相应的助教进行安排和协调。更重要的是, 对于课前资料的准备、课堂环节的策划和课后问题的解答,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助教负责的。例如, 在《计算机科学CS50》2010年秋季课程中, 助教队伍的人数就达到了41人之多。因此助教的数量及其质量, 对整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6) 严格的监督体制, 坚决抵制学术剽窃

众所周知, 国外一向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 在教学中也不例外。《计算机科学CS50》的课程就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平时作业或考试过程中, 要通过相关部门鉴定, 如果出现过分的学术共享或抄袭等现象, 学校将会把这种行为视为学术欺骗, 依照相应的法规予以处罚。这样做能够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懒惰现象, 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 加强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重视度以及对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

3.完善的课后服务机制

在国外, 每门视频公开课后, 都会有一套完善的课后服务机制, 它们在促使学生巩固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课后服务形式多样化, 如E-mail解答热线、定点的面授解答、小组式的学术讨论以及丰富的课程主题派对等。而在这一完善的课后服务机制后面, 还有着庞大的研究生助教及课程辅导员队伍。这样完善的课后服务, 使得国外的视频公开课在教学效果上更加突出、更加明显。

其实, 这些世界名校聪明的地方就在于, 他们懂得利用网络共享的特性和影响力, 在输出知识的同时, 也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当我们的高校热衷于宣传每年招到多少状元, 热衷于想办法将尖子生收入囊中时, 却忽视了这种输出才是对学校最有效、最便捷的宣传。因为这不仅使得知识和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也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宽广无私的胸怀。

● 我国进行公开课建设面临的问题

1.“拷贝嗜好”阻碍发展

随着国外对“Made in China”逐渐赋予了山寨的含义, 人们热议的主题也慢慢变成了中国对复制品的强烈嗜好, 以及这种嗜好是否阻碍了创新。这种嗜好, 势必会因为国外视频公开课的火爆, 引起国内各大高校的争相效仿, 山寨文化也势必会深深地影响国内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一味地效仿只能让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走上歧途, 并且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如何解决摆脱山寨文化对中国创新的阻碍, 是在我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难题。

2.行政化机制束缚教师

当前, 我国很多高校存在重研轻教的现象, 教师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当中。一方面, 科研可以量化, 教学质量难以量化;另一方面, 科研是评职称的硬指标, 有名有利, 而教学质量的好坏, 缺乏激励机制。这就造成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面, 而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随即导致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匮乏, 因此能够适应视频公开课模式的教师少之又少。

3.学术无忌, 课堂有律

长期以来,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 都是偏重于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忽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而国外的课堂更注重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 强调互动, 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平等交流。想做一个受欢迎的教师, 除了自身知识结构要丰富全面, 上课还应该更加生动,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研讨, 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当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然而中国式的课堂缺乏平等的沟通交流, 尊师重道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当中, 所以要想让国外视频公开课中的课堂氛围出现在国内的课堂上, 还需要走一段相对漫长的道路。

4.资金投入与来源

国外公开课是完全公开在网络上共享的, 毫无商业行为的踪迹, 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花费是必不可少的。从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来说, 麻省理工大学制作每门公开课的资金花费大约在二千美元左右。尤其是视频类的公开课, 耶鲁大学像《死亡课》、《公平和正义》等热门视频课程更是精细制作, 都需要三万到四万美元的制作费, 但这些钱大多来自一些公益基金。而在中国, 制作公开课的费用完全依靠政府和校方来买单是不现实的, 这也是阻碍国内视频公开课发展的经济原因。如何使政府、社会、高校共同认识到视频公开课的重大影响力, 从而积极投入到国内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当中, 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对我国公开课建设的启示

随着外国大学公开课在我国引起的高度关注, 教育部从全国精选的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也即将浮出水面。据悉未来5年, 教育部计划按每门15万元至20万元的投入, 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 拟将我国大学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推广出去, 为远程教育注入新鲜内容。鉴于国外大学精品公开课制作的优势, 我国大学在制作视频公开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打破传统, 挖掘兴趣

国内教师大多保持着传统的授课方式, 缺乏新意, 没有渗透自己的观点, 不精彩, 无法打动学生。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成功, 使学生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 这也是值得我国教师队伍进行深思的地方。因此, 在我国教师录制精品课时, 应该发挥自身特长, 结合所讲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增加课堂趣味性, 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建立完善的课前指导和课后服务体系

我国教师在录制视频精品课时候, 应在课前建立相应的课程主页网站, 使学生能够在网站上获得课程相关内容, 这样有利于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可以在网站中设置相应的论坛, 使学生能够在收看精品公开课的同时和助教人员及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以便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另外, 丰富多彩的课余学术交流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 实现不同的授课情境

国外精品课录制还有一个重要特色, 就是授课情境的把握。他们的教学道具有很多, 除了黑板、投影、笔记本电脑等, 还会根据课程门类的不同加入配合课程内容所需要的道具。在一些制作精良的公开课中, 会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 配合不同的环境光、背景音乐, 以此来烘托课程主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内容的学习中来。

4. 针对授课对象和制作成本, 规划完善的制作方式

每一个公开课在录制的前期都会根据各方面的综合因素, 来制订出完善的课程制作方案。比如, 《公平与正义》在拍摄时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其受众人数多、授课场景大, 采用了多机位、多角度拍摄, 最后进行综合剪辑制作。相反的, 《幸福课》采用的单机位拍摄方式则大大减少了制作成本, 但其对拍摄技术的要求更为苛刻, 特别是授课场景大的单机位拍摄时, 需要摄像师对课程整体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另外对景别的切换、对焦的速度、特写的捕捉等拍摄技法要求都相当严格。因此, 国内在进行视频精品课制作时, 要根据受众和需要, 选择最适合、最实用的技术手法。做到既不能铺张浪费, 也不能制作过于简陋, 策划人员要权衡好其中的利弊关系。

5. 融合中国特色, 切勿有意为之

在我国建设公开课的过程中, 不能盲目地推崇国外精品公开课的模式。在某些方面, 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我国的教师队伍无法充分吸收西方名校教师的授课特点, 若草率应用到国内公开课之中, 不但教师无法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 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我国建设公开课的过程中, 需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教师队伍的授课特点, 融合西方名校在教学中的特色, 做到张弛有度, 不失大体。

● 结束语

国外名校公开课在中国各大门户网站风行, 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而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种公开课给中国的义务教育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我们需要中国版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计划。中国当下最为特殊的国情是, 在未来二十年数亿农民进城, 形成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移民。这使得传统那种以固定校舍为基础的教育体制难以适应。如果以公开课为核心, 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帮助中小学生消化这些课程的辅导性服务网络, 那么学生不管在哪里, 在什么条件下, 就都能接受具有相当质量的义务教育。

综上所述, 我国在积极推广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把课堂教学作为头等大事, 改进教师评价机制, 引入先进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使教师突破传统, 培养课堂互动氛围, 创新教材建设和课堂内容, 让大学教育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且应在合理地借鉴国外视频公开课成功优势的同时, 结合我国本土优势, 争取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视频精品公开课。

参考文献

[1]张海, 王以宁, 何克抗.基于课堂视频分析对信息技术深层整合教学结构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1) .

[2]王健, 吕金鹤, 何扬.哈佛大学网上公开课的制作技术和课堂行为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 (05) .

[3]方庄.媒体报道称国内网络公开课建设提速[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7) .

[4]胡佳渝.外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网上风行的传播学思考[J].青年记者, 2011 (11) .

[5]戴长征.传受冲动的偶合?——网络公开课的传播反思[J].现代视听, 2011 (6)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程翔公开课的启示】相关文章:

小学公开课开课通知05-17

上一篇:感恩母亲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表语形容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