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800字左右

2024-05-11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800字左右(精选5篇)

篇1: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800字左右

为了丰富假期生活,提高自身得知识水平,我选择阅读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本书。一是启到预习作用;二则是我很想了解一下东方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西方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究竟谁更凄美?谁更感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它是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当时正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本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冒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主义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男女主人公生在敌对家庭,封建背景导致了他们的水火不容。然而,他们的一次宴会上的偶遇,两人一见倾心,就此爱情的火花就此产生。两人勇于冲破封建束缚,挑战腐朽的社会制度。但是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导致了两人结局的凄惨,不过两人的死触动了封建的贵族家族,对当时的社会应该是一种不小的轰动吧!因此两人的爱情是忠贞、纯洁的、最美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局相同,都一男女主人公相互徇情悲惨的结尾。他们都表达了对封建腐朽的社会制度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由、人文的追求,所以两本著作极其相似。

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阅读,我了解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使我对现实来之不易的的自由倍加珍惜,使我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与憧憬。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有期盼的活着,希望自由、幸福的光芒能够永远普照着这片大陆。

篇2: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800字左右

金代词人元好问的一首《摸鱼儿》,写尽了世间有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对于爱情的美丽传说比比皆是。但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似乎给了这首词最好的诠释。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莎翁的几部代表作之一。电影我看过,舞台剧也看过,但说到书,还是破天荒头一次。

两个有着世仇的人,却在偶然的机会下相爱了。为了能永远地在一起,聪明的朱丽叶想利用假死来冲破上代人的阻挠,换取新生。但上天却给他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由于传信人的失误,让罗密欧以为朱丽叶已经真正地死去。于是,他追其而去。朱丽叶醒后发现了罗密欧的尸体,悲痛万分。结果,她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都说爱情是不分国界的,的确如此。无论何时何地,剧情永远透着相似,对白永远似曾相识。远的不说,就说我们杭州,前便已有古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江南人,已经个个耳熟能详。他们为了忠实于自己的爱情,双双殉情。最终,化蝶相伴,比翼双飞。

关于爱情,对于十三岁的我,似乎离得还很远。但是,我敬佩他们。在别人眼里,他们似乎很傻――死了,什么也没有了。但真实如此吗?不!虽然,他们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他们是胜利者!他们是爱情誓言勇敢的捍卫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今朝,又是七夕!耳边,似乎又响起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篇3: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800字左右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以两位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以他们背后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为暗线,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年轻一代反抗封建婚姻的决心,也显示出恩怨所造成的悲剧后果,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中心思想,即“以人为本”。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富裕反抗和斗争精神,但两家的世仇却注定他们的爱情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正如开场诗中写道:“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他们的悲催凄凉的陨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在朱丽叶得知罗密欧的身份时,便说道:“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

该剧塑造了几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罗密欧热情、直率对朱丽叶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由于无奈之下,出于仗义和自我保护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他是位勇敢的青年,敢爱敢恨,具有侠义心肠。朱丽叶是一位美丽纯洁的女子,给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之感,遇到爱情之事毫不含糊,忠贞不贰,不贪图富贵,甚至表现出了反叛的精神。由此可见,他们的性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温和而善良的,都是为爱情忠贞的,都是饱含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当然,二人也有自己的缺点,性格上都存在不成熟之处,理性表现不足,以至于最终双双殉情,不禁让人感到深深惋惜。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劳伦斯神父。他的博爱与仁慈完全超越了宗教的戒律,是对禁欲主义的反叛,表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人文主义者。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悲剧又证明了这种人文主义的道路在当时的环境中必然会遭遇曲折的道路,但前途还是光明的,毕竟两位年轻人的殉情换来了两个家族的和解。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文主义必将走向胜利。

其次,该剧中使用了众多的意象来进行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如用露水比喻眼泪,用火炬比喻眼睛,用云雾比喻叹息,用明珠、太阳和白鸽来比喻美丽的朱丽叶。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莎士比亚文字的魅力!

“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

篇4: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400字

首先,莎士比亚以爱情悲剧作为抵抗封建势力的主要武器,这就是一大败点。我估计他一定对东方文化知之甚少。孰不知在几千年前,中国已诞生出了许许多多此类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以悲剧来控诉统治阶级的蛮横无理,残暴无情。我敢肯定,这些作品中比《罗》剧更出众的不在少数,只不过那时的欧洲文坛一片死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它的出现才让欧洲人为之一振,因为这是他们首次了解了这类题材作品,于是高兴了几百年,还以为是他们开创了此类题材。而我们也跟着欧洲人欢呼了许久,直到现在,实在可悲!

其次,就文中语言来说,又是一大败笔。诚然,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句给人以优美、沉稳的感觉,并能从中发现含义,体会意境。但他用此来写戏剧,好比医院的墙壁本用白色装饰显得肃静,现在却偏偏涂的五颜六色来充漂亮,何来“静”可言。我读这部戏时,感到很烦琐、很憋闷,就象糖吃多了会有些苦。剧中每人说话就象是在吟诗本可痛痛快快说完应要罗唆一大堆,看起来拖泥带水,每人都象诗人,便不乏空洞。就整体来看,沙翁更象是在卖弄文才。

最后,我要说的一大败笔便是故事情节。文中主人公的两个家族都代表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没有形成鲜明的阶级对立。另外,两大家族间有很深的世仇,就此来看两人的相爱便是一错。落密欧应该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本应以复仇为第一要物,却糊里糊涂的爱上了仇人的女儿,这不是好汉所为,不配做大丈夫。别说在几百年前,就是在今天,若与仇人联姻,那与禽兽何异?

篇5: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800字左右

罗密欧于一次偶然机会中结识了朱丽叶。一见倾心的开始是否注定了双双殒命的结局?为何在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自以为逃离现实很远却最终回到了起点,只留下完美的曲线令人凭栏空叹息?

他来到墓穴,用颤抖的心承受着自己始终不敢相信的事实――她的确走了。于是原本已脆弱不堪的心突然如玻璃般碎了,他似乎还听到了令他万分痛苦的声音。曾有的誓言依然存在,他依然愿意去履行这一个个甜蜜的誓言,可是昔日的伊人呀,她却躺在这里沉睡,却听不到他急切呼唤的声音,却不能回应他想传达的信息,却……他不知不觉中已哽咽。

喧闹声从远方慢慢及近,有人来了,而真正的死神也隐匿在人群中,市声盖住了他轻轻的脚步声。

上一篇:调剂协议书下一篇:做好国税系统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