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著作

2024-04-08

孙思邈的著作(精选6篇)

篇1:孙思邈的著作

孙思邈的著作有什么

孙思邈的著作有《千金要方》、《唐新本草》、《千金翼方》、《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摄生论》、《枕中素书》等。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士,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的医学成就非常高,他医学经验丰富,有虚心好学,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孙思邈主要擅长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对于针灸技术也有很高的造诣。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有哪些贡献

《千金翼方》是孙思邈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此书共三十卷,其中他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810余种药物,进行考证和实践,并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以前医药成就最全面、最有价值的系统总结,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历代名医图赞》说:“唐孙真人(真人,即对高道的称谓),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时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用意之奇,用药之妙,亦自成一家”。

随着盛唐文化的`对外交流,《千金方》也随之走向国外,深深影响了诸如日本、韩国、朝鲜的汉医文化。

此外,孙思邈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如:对脚气病的观察、研究及治疗。比欧洲于公元1642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早了整整一千年。

孙思邈在炼丹活动方面,他总结了唐以前的炼丹方式、方法、用药及配方等,最后提出了“硫磺伏火法”的论述和方法。对我国“火药”的发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篇2:孙思邈的著作

晚年孙思邈主要从事著书立说。70岁时,孙思邈积50年医疗实践之经验,编写了《千金要方》,30年后,又写成《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相辅相成,成为中医学史上极有实用价值的医学手册。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托病辞而不受。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为百姓治病。病人来向他求医,不论其贫富贵贱,亲近生疏,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遇到患传染病的危险病人,他也不顾个人的安危,及时为病人诊治。他高尚的.医德颇受世人敬重,当时的大学士宋含文、名士孟诜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等均以“师资之礼”待他。

篇3: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探源

孙思邈生逢中国政局跌宕、战端四起的“乱”世, 国家分崩离析, 百姓流离失所。关中一带更是如此, 长安古都所处范围恰恰在列, 也难逃此难。孙思邈生于农民家庭, 家乡地处黄土高坡, 山峦叠嶂, 水源稀少, 土地十分贫瘠, 沟堑纵横, 遍是深沟大壑, 一遇大旱之年, 百姓便十分困苦, 缺衣少食, 河流干涸, 树木枯萎, 更是无力求医问药。西魏时期, 宇文泰权倾朝野, 把持朝政, 穷兵黩武, 祸国殃民, 致使灾荒漫漫, 尸骨遍野。经历了连年战乱浩劫之后, 终于迎来了隋唐的大一统, 自此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才取得了长足地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整个中华民族开始从民族大融合过渡到民族大繁荣的时期。药王孙思邈的幼年时期, 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大繁荣之前的历史时期。

流传中国古今的著名药书《千金方》吸取了古今中外医学成就, 集中体现了孙思邈的养生思想, 也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著作之一, 而且为后世的妇科、儿科等医学科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阐述了祛病强身、防病抗老、老年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等方面养生的思想和要诀, 书中养生思想简单易行, 切合实际, 对人们群众的养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药王孙思邈的生活背景

孙思邈的幼儿时期饱尝疾病折磨之苦, 长期处于“早缠病苦、幼遭风冷、夙婴沉疾、屡造医门”的境地。面对着疾病缠身、面黄肌瘦的孙思邈, 父亲背着瘦弱的他, 翻沟越岭去求医问药;其母则是熬药喂药, 日夜守护;为偿付汤药之资, 父母罄尽家产。年幼的孙思邈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心中倍感愧疚和不安, 由于自己的病痛不仅耗尽家里的财产, 更是给父母带来了如此大的心理困苦。加之, 社会动荡, 战乱频繁, 无数贫苦百姓会因为伤病缺医少药而死亡。于是, 目睹此状, 身临其境, 百姓的疾苦、家庭的贫困、幼年的病痛、生活的境遇, 使得孙思邈心里逐渐萌发了治病救人的普世精神和对医学的探求强烈欲望。

孙思邈勤奋好学, 天资聪慧, 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七岁时就在离家较远的私塾土窑里上学, 专心听讲, 刻苦用功, 常在一棵大槐树下苦读, 通识诸子百家, 善言老庄, 日诵千余言, 热衷研读佛典[1]318。

孙思邈15岁那年, 由于天资聪颖过人, 发展潜力巨大, 在四里八乡颇有名气。当时的独孤信将军听闻此事, 深深地为其超凡的天资和出众才华所吸引, 借故通过多轮问答考测了孙思邈一番。孙思邈不急不慌, 从容自若地一一作答, 唇枪舌剑之间, 他的敏捷才思和独到见解, 加之敢于针砭时弊和公开谈论时政的坚毅品格, 令将军叹服道:此童远非我所能够驾驭尔。

孙思邈一心向医, 一生坚守着“为医不仕”的理念, 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济世救人的医道之上。孙思邈从小胸怀大志, 肩负拯救苍生之大义, 毅然投身于医药事业, 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医术, 一段时间潜心学医, 一段时间又拼命务工, 以求挣学费和养家糊口, 还得细心照顾自己的老母亲。譬如, 在这一艰难的岁月中, 孙思邈曾跟人学过木匠。有一次, 正当其跟人拉锯的时候, 突然看见怀抱小孩去镇上求医的中年妇女急匆匆路过, 但此地离镇子有十多里地, 于是他拦住这名妇女说不急让他看看, 一边号脉一边看孩子的舌苔, 发现孩子是因胃寒引起的痉挛, 上吐下泻, 因而要温热养胃才可治愈。忽然间, 他发现了刚锯过的檀香木锯末, 赶紧抓了一大把给该妇女, 让其将这些锯末与生姜放在一起煮水给孩子喝, 保准药到病除。随后, 这名妇女逢人便说, 华原有个神医叫孙思邈, 不仅医术十分高超, 而且医德甚好。如此这般, 孙思邈的名声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开来。

二、药王孙思邈医学思想之源

我们知道, 中国的医学演进和巫术是有很大内在关系, 在中国上古时期, “医术”是从“巫术”中派生的, 最后形成各自的理念体系。鬼画符、跳大绳、招魂等是巫术治病的主要手段, 这不仅弄得乌烟瘴气使病情加重, 反而影响病人修养, 甚至关及性命。然而, 孙思邈早就明白巫术是祸乱性命的祸根, 看穿其中之诡异和非科学, 坚信医学救济苍生的普世之道, 为当地百姓方剂治病, 救治万众性命。由此, 孙神医治病救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活神仙之声名越来越大, 一方生病闹灾, 人们最先会想到孙神医, 从此巫师几乎绝迹。这全面体现了孙思邈对于“鬼神之说”所秉承科学的医学思想和济世态度。孙思邈为增长自己的见识, 习惯全国各地巡游, 遍访各地名医。在隋朝的大业年间, 当他游历至蜀中古柏参天、青翠碧绿的峨眉山时, 他便被这一仙境深深吸引, 决心隐居在峨眉山佛教圣地的牛心寺中。

有一次, 正当孙思邈眉头紧锁, 为医患病痛难除犯难之际, 忽然看见一只老鹤站在山岩上啄食一种草。这种“老鹤草”, 就是现代风湿药的前身。这让孙思邈想起, 飞禽走兽生病无人医治, 不正是自己找药吃么, 鹤常年栖息在江河湖畔, 而且易侵蚀阴湿之气。于是, 孙思邈便立即带弟子登山觅草制汤剂, 终于治愈病患[2]216。

大业十三年 (618) , 孙思邈为了躲避战乱, 就归隐于终南山, 想在此归隐参道悟佛, 免受尘世打扰, 期间聆听佛法, 心境豁达, 感悟颇深, 越活越精神。这些都对他以后的立说著书和对养生之道的阐发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思邈将自然哲学思想与自己的医学理论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常年参禅悟道, 博览群书, 开拓视野, 大量研究文献, 隐居峨眉, 全心撰写书籍, 广纳文史知识和编纂医药经验, 从中悟出了“慎以畏为本”与“妙解阴阳”的真理。孙思邈认为, 天地阴阳之道, 天与人是相通的。天道之气张扬发散为彩虹, 凝结而成霜雾, 和顺而为雨, 愤怒化为风;天候有五行, 有四季, 交互更替轮转。孙思邈透彻了解人体疾病根源于天道之变化规律, 对天道的变化了如指掌, 用于参政于人事。人之四肢五脏, 吐故纳新, 呼吸精气, 昼行夜寝。孙思邈融会贯通了儒、释、道等家之精髓并运用于医药之术, 对后世医学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思想

在继承唐代之前的诸家养生学说, 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继往开来, 至今仍在引导着中华养生思想的前进方向, 仍在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养生实践。在孙思邈看来, “养生”有十大要诀, 包括啬神、爱气、饮食、养形、言论、导引、反俗、房事、禁忌及医药。孙思邈详细分析了养生的内涵, 这是关于中华养生思想的结晶, 是其关于养生的心血大作。

孔子认为, 仁者寿, 大德必得其寿, 这些儒家思想又为《内经》养生理论所直接接受, 形成中医养生学中的重德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医德楷模, 孙思邈极其重视养生传统, 突出的强调道德修养, 将精神修养视为养生大旨, 并加以继承与发挥。人之养生长寿的关键不在于命, 而在于个人能不能重视养生和实践修为。孙思邈吸收了道家的养生法, 重视导引、调气、禅观内视, 要达到口中津液的效果。孙思邈主张, 要延年益寿, 必须要有合理的科学养生方法和勤于实践的条件, 否则不能达到养生之目的。养生的关键在清虚静泰, 去除名利之心, 少思寡欲, 人们在精神上保持乐观, 即恬淡虚无, 颐养精神, 主张各种精神活动, 不能偏激, 消除惰性, 劳动锻炼, 就能消除以上的心理病态, 从而防患于未然[3]157。

孙思邈在论述自己的养生思想过程中, 讲究身心健康, 着重于强调动静结合、饮食适宜等。养生要取“阴阳之宜”, 要以自然之道, 养自然之身, 顺应天时, 顺应自然。养生要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要讲究身心健康, 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2]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中国中医科学院出版社, 2006.

篇4:孙思邈的数字养生诀

养生诀中的“十二不”与“十六不”孙思邈认为,养生必须抛弃日常生活中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讲究生理卫生,他提出了十二“不”:“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立,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当是“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同时,又要求人们要注重生活规律,因而更具体地提出了养生中的十六“不”,即:“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乃去。”

养生诀中的“十二少”与“十二多”孙思邈归纳总结了养生十二少,他说:“养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认为“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与之相对应,孙氏又提出了十二多及其危害。他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以上更多的是涉及心理摄生问题,他在此基础上还曾希望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若能记住“七莫”而能做到“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则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养生谨防“十二伤”有哪些不利因素影响健康呢?孙思邈告诫人们说:“深忧重悲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怒过度伤也,汲吸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强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足喘乏伤也,阴阳不交伤也”。养生贵在避免对人体身心健康可能造成伤害的一切不利因素。

养生最重除“五难”孙氏总结老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除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不散为五难。”此五难,无不与情志嗜欲相关。五难于养生不利,其实除之并不难,孙氏说应该这样对待:“于名于利,若存若忘;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忘。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自然能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健康且长寿。

老年人的保健佳品绞股蓝

以天然中草药绞股蓝(又名七叶胆、七叶惨、甘茶叠)为原料提取的绞股蓝总苷制成的绞股总苷片以及绞股蓝胶囊、绞股蓝茶等,受到了中老年人的厚爱,被中老年人誉为“降脂良药,保健佳品”。

药理研究表明:绞股蓝总苷片含有多种人参皂苷和绞股蓝皂苷,后者可视为原人参二醇和原人参三醇的异构体,它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升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研究还表明,绞股蓝总苷有调节脂肪代谢,阻止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对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由于绞股蓝总苷的生物活性强,疗效显著,具有“人参适应原”样作用,因而,能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脂血症。

篇5:孙思邈对精神病学的贡献

一、确定癫病之病名

在中国医学史上.癫病作为病名由来很久远.但在先秦时期,“癫”病是指形体颠仆的癫痛之病’。而那个遥远年代中对精神病有多种不

同的称谓。《吕氏春秋·知接篇》称为“苛疾”,高诱注日:“苛,鬼神下(烧)人病也。”当时认为精神病为超自然之物所致。又有“蛊”、“痴疾

一、“狂易”、‘“丧心”、“(姐)病”等异名。在《黄帝内经》中,“癫”几乎是现代意义上的“痫”症癫由癫痫之癫而转指癫狂之癫,盖始于唐代。具体而论,当首推孙思邈。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列有“风癫第五,狂邪针灸图诀附”,论六首、方三十四首、针灸法四十八首。指出:“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漫说(虚妄之言),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眼坐沟渠,吠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嗅骂无度,或是飞蛊精灵,手乱国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从而使癫病的理论与疗法自成一体,既有发病的原因,临床上的种种表现,诊治原则,又列举出一系列的诊断预测方法、方药、针灸等疗法。

对原先称之为”瘤病”的’”癫痛”虽在“风癫”门中就其伴发精神症状的病症有所论治,但孙思邈则在备急千金要方·风眩;中指出:风眩病“大人日癫,小儿则为辅。”可能因为小儿病症初发而病史短.而成人则病程长,常伴有某些精神症状故也。在“风癫’”门中引述医论说:“……阳癫,发时如死人,遗溺,有顷乃解”类似癫病发作时的症状而最典型的是一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急强,羊鸣,食顷方解”。很明显,孙思邈是把“癫狂”与“风癫’”区分论治,而且各自自立门户一从而为唐代及其以后对精神病论治与科学命名奠定了基础,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至神明,故在当时的学科归属上虽将精神病与癫病都归于小肠腑,但二者又是各自不同的病种。

一、究病理及疾病预后

关于癫狂的病因病机,孙思邈既遵从医经的理论,又从大量的临床经验出发,进一步探讨发病的原因及机理

l、先天禀赋因素孙思邈引述,黄帝内经)关于癫疾发作的理论说:“此得之在腹中时其母有所数(频数)大惊也,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这种病因学说虽不可盖全,但长期被沿用,所以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风癫》开卷伊始就从这里论起。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与倾向,已为学术界所证实和认同。

2、阴阳失调中医典籍早就有“重阳者狂,重阴老癫”.‘难经·二十难》)孙思邈对这一病因学说的论述往往从临床实践出发,指出:“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日证。……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者.候之手阳明太阳”,患者的脉象有左右手强弱之异,盖阴阳失衡之象。:

1、脏腑功能失司(备急于金要方·风癫)说:““厥成为癫疾,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厥者,逆也,气这则乱,所以“厥”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气机突然过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所致。情志活动,精神现象,都与脏腑功能有极为密切的直接关系,如医学歌诀所述:、·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肾恐多一。即是阐发脏腑与情志关系的。精神病人的言语、行、心理反常,莫不与此有关。

4、精神刺激孙思邈认为癫狂“起于心气不定”((备急千金要方·风眩))。所谓“心气不定”,主要指因精神刺激为主要诱发本病的心理因素癫狂的病理基础依孙思邈的论述,一是厥逆所致的阴阳气机紊乱。厥可使人“暴不知人”,“……邪气逆,这则阳气这,乱则不知人。”“阳明之厥,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_“故经言久厥则成癫,是以知似也。”(《备急千金要方·风癫》)二是气、痰、火郁致使脏腑主司情志的功能失常。因而发生癫狂。关于这一病理学思想.散在于孙思邈的脏腑理论中、其论述主要集中于《备急千金要方》之中,如卷十三~心藏·心藏脉论说。“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吐咳逆,狂语n”又说“笑而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克火,阴击阳,阴起而阳伏,伏而实,实则伤热,热则狂。门乱冒昧.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备急千金要方·肝藏脉论)说;“金克木,阴击阳,阴气起而阳气伏,伏则实,实则热。热则喘,喘则逆,这则问,门则恐畏,目视不明,语声切急.谬说有人”在卷十五(脾藏上)中说:”‘木克土,阳击阴,阴气伏,阳气起.起则实.实则热.热则问乱.体重不以转侧,语声拖声气深不转而心急。”在卷十七《肺藏脉论》中说:“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沉,阳气升,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在卷十九《肾藏脉论》中指出:“上克水。阳击阴一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

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言音D动而不出,笑而看人。”依五脏五行相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气道乱阻滞,首先会出现气郁.其次郁久化火,火灼而痰生,痰蒙心窍,肝火狂越,皆可生成癫狂。所以孙思邈认为“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是造成癫疾的重要的病理机制。依据病理机制与临床经验,孙思邈还进一步推断癫疾的预后情况。《备急千金要方·风癫》中指出:病发

在诸阳脉,针刺而虚热散尽则病愈。癫证初发,“岁一发,不治月--发,不治四五日发”。“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直视,举目赤,其作极己而烦心.侯之于颜,……引日啼呼者,……”皆可刺灸治疗。难治的情况多见于:癫证但见骨节强值,屈伸不利,“汗出烦闷,呕多诞沫,气下泄’者;“身倦挛急,脉大,针刺治疗后仍呕多涎沫,气下泄”者;若“病发而狂,面皮厚敦敦者,死不疗凡癫发则卧地,吐诞沫。无知,若强掠起如狂及遗屎者,难疗。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己;脉沉小急实,死不疗;小牢急,亦不可治,脉虚可疗,实则死矣。”此为孙思邈的经验之谈,提示癫证也有一些难治的证候,治疗尚须下功夫探索。

三、提倡辩证施针药

篇6: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

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

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七岁上学,每天能背诵几千字。长大后,善于谈论老、庄及百家的学说。后周宣帝时,因为政治扰乱,隐居在太白山,学道炼气,将养身体,寻求超脱凡俗的仙术。他洞晓天文历及观天占验的术数,尤其精于医病用药,而且为人仁慈,做事处世,务求积累阴德,一方面专心培育自己本原,一方面以济人救物为功德。一天,他偶然出门,在路上见到有人想打死一条小青蛇,蛇已经被打伤,流着血。孙思邈忙恳请行人住手,并立即脱衣服赎来小蛇,帮它敷上药,放生在草丛间。

一月多时间过去了,孙思邈再度出门,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少年下马,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说道:“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孙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记在心上,听到此话也不当什么回事。那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思邈只好上了他准备好的马,和他并驾齐行。那马如飞,—会儿到了处庄园。那里花木正透着春色,景色祥和明媚,门庭焕然如新,极有气派,人物往来既多又有气势,望去俨然是王爷的府第。

少年请思邈入内,见一人端庄俊美,带白袷帽,穿绛色的衣袍,身后跟着许多侍从。看到思邈,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谢道:“十分想念道长,所以派孩子来迎接。前不久,小儿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伤害,全靠您脱衣救赎,保全性命。这儿我们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见道长,真是荣幸啊!”一会儿,请思邈进入内堂。里面好像是宫殿的内宅,见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再三拜谢说:“这小孩儿呆头呆脑,被人打伤,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不由疑问重重:这是什么地方?又见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监婢女,侍从呼戴白袷帽的为“君王”,称乎中年妇女为“妃子”,心中十分诧异,便悄悄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这是泾阳水府。”原来那“君王”,是泾阳的龙王呢。龙王请来宾客僚属,排下酒席,奏起音乐,宴请孙思邈。思邈推辞,说自己正辟谷服气,只能喝几杯酒。

在水府流连了三天,龙王问孙思邈想要点什么谢礼,孙思邈回答说:“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锻炼形神,眼中虽看到各种物事,心中却没有什么欲求。”龙王把美丽的轻绡和珍贵的珠子、黄金送给他,思邈坚决辞谢不肯接受,龙王说:“道长是不把它们当回事罢,可怎么报答您呢?”于是命儿子取来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思邈,说:“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着它们可以济世救人。”于是备好仆马,送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

思邈对自己遇到的事十分惊异,试着用那三十篇医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后来,他编写《千金方》三十卷,将龙宫之方编入书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孙思邈的著作】相关文章:

孙思邈怎么读 孙思邈有哪些作品04-27

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05-03

心术霍思邈05-01

心术经典台词霍思邈的03-31

上一篇:雾霾小学作文350字下一篇:雨之歌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