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观募捐的倡议书

2024-04-14

道观募捐的倡议书(精选13篇)

篇1:道观募捐的倡议书

亲爱的员工:

如果您是一滴水,您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您是一线阳光,您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当您的孩子在您的陪伴下沉浸在浓浓的幸福之中时,却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疼爱,这些有着缺陷的孩子,如同含苞待放的花蕾,稚嫩的心却在残缺的人生里承受着正常孩子无法体会的艰辛。

在第六十三个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各位员工发出倡议:希望您能伸出一双援助之手,奉献一片无私爱心!爱心的价值,不在于大小,也许只是一句关怀、一个微笑、一点捐助,就能将温暖的阳光洒进孤残儿童的心灵,就能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就能让这些脆弱的生命绽放如花般的绚丽。我们将于6月1日赴儿童福利院开展慰问活动,展现我们水务员工关爱贫困儿童的责任感。

倡议人:

日期:

篇2:道观募捐的倡议书

关于重建××道观项目协议书

甲方:××县人民政府

乙方:×××

为了发展旅游产业,弘扬道教文化,满足游客和信教群众的需求,经甲乙双方协商,就重建××道观项目达成如下协议。

一、××道观的立项、规模、土地使用和名称

该项目甲方指定县民族

宗教事务局全权办理立项审批手续。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双方认定的规划、设计图纸进行。该项目预计10年完成全部建设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以上人民币。其中,一期工程预计三年。即建完“一门、二楼、三殿、一樽像”(一门是山门,二楼是钟楼、鼓楼,三殿是三清殿、玉皇殿、玉清宫殿,一樽像是观世音站身巨像),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今年预计投资50万元,建成主体大殿和山门。根据需要,按照规划,无偿划拨××国有范围内的土地,归庙宇负责人使用管理50年。名称要由原来的玉清宫变更为老君庙,变更手续由民宗局负责办理。二期工程预计三年,投资预计1000万元以上人民币,建成神女宫、××东侧掌子面篆塑成道教法像群体。二期工程竣工后,××将成为全国道教独特风格第一山。三期工程预计四年,投资2000万元以上人民币,在××北侧建镇山宝塔及其塔林。这时×山道宇建设完成全部项目,给××人民留下一座名山,成为北方旅游热点,福泽千秋万代。

二、资金来源

该项目建设资金全部由乙方筹集解决,但民宗局也要动员当地机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家和信教群众,本着自愿捐赠的原则予以支持。

三、施工管理

该项目建设由乙方选择有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甲方派工程监理进行监工,监理工资由甲方负责。

四、道观权属和收益使用原则

道观项目建成后,所有权归甲方,县民宗局代管。道观收入归乙方使用,但资金要全部用于道观的扩建、修缮、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困难群众的解救等利国利民利教的项目上。

五、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对乙方庙宇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指派专人协调相关事务。该道观建设项目免收一切税费,涉及上级收费由主管部门帮助协调免收。如果协调不能全部免收的,缴纳款项由相应的主管部门负担。办理产权手续时免收一切税费。

2、有权对不按标准施工企业进行停工后商议。

3、有权对庙宇的安全、防火和各项活动进行依法监管。

4、有权对庙宇的收入使用进行监管。

5、有义务帮助收集道观的史志、典故、民间传说等资料,协助搞好庙史建设。

6、要做出×山采石场限采规划,总的原则是不许再往前平采,要求采石企业通过回采、深采,搞好碎石生产,否则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重罚,直至停止生产。

7、对已备的建庙砂石归乙方使用。

8、对×山道观现有的房屋和耕地无偿划拨乙方使用。

9、对道观的收入和管理,免收一切税费。

10、对乙方选派的庙宇负责人,甲方指定民宗局履行任职手续。

六、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在50年使用管理期限内,要做好安全、防火等工作,确保不出大的安全事故。

2、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从事宗教活动。

3、对于庙宇收入,按照双方议定的使用原则,有权自主支配。

4、有权提出扩建意见,经甲方批准后实施。

5、对庙宇建设的质量、安全负责。

6、对庙宇的管理,乙方有权选派人员负责。

7、对庙宇的管理使用权,乙方有权传承。

8、对庙宇规划区域,有权建设使用道教用品商店等旅游设施,产权归投资者所有。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双方可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附件:×山庙宇规划图,内容为本协议之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此合同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和民宗局各执一份。

双方代表签字:甲方:××县人民政府(印章)

乙方:

二○○六年六月十九日

篇3:道观募捐的倡议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绵延不绝。纵观中华历史, 孝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篇章。“百善孝为先”, 我国诸多思想家就曾对孝文化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个非常重视亲情、孝道的大家族, 一直把孝看作是人之根本, 致力于发展孝文化, 创建美好精神家园, 因此孝文化才能得以如此世世代代相传不息。在现如今, 新的历史时期中, 孝道文化更是有了它的新特点, 更加丰富多采。孝作为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它的发展更表现在道德行为中。虽然社会上尊老爱幼已经蔚然成风, 但仍存在着很多道德缺失的现象。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 他们的道德行为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新时期大学生的孝道观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它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规范。

二、传统的孝道文化

孝道, 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它一般是指为人子女的对双亲所应该尽的义务, 现在履行这种义务更是被编制进了我国法律中, 这足可以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孝道的重视。其实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过“孝”踪迹, 我国最早对孝道的解释出现在《尔雅》中“善事父母为孝”。西周王朝时, 孝道就得到了当时统治者们的广泛传播与推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就对孝道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孔子对孝道的诸多言论, 例如“夫孝, 德之本也”、“人之行, 莫大于孝”、“父母唯其之忧”等都被大量记载进了《论语》和《孝经》中, 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对孝道的尊重与推崇。这也影响了整个时代, 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有关于孝道的思想理论体系与道德规范。随着时代的发展, 孝道文化也跟随着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

传统的孝道文化内涵丰富, 涵盖了诸多方面。单就敬养来说, 孝道能够被归纳为养亲、敬亲、顺亲、礼亲、谏亲、光亲这几个方面。养亲就是说为人子女的要赡养自己的父母。即使很多大学生都远离家乡在外求学, 但恪守孝道不能忘。平常多与父母交流, 关心他们的健康,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安度晚年, 这是最起码的孝道。敬亲是说要尊敬父母, 让他们生活开心, 心情愉悦, 身体健康。顺亲是说要顺从父母的意愿, 不轻易违背父母。礼亲是说我们应该遵循国家制定的标准规范来对待父母。谏亲是指如果父母出现错误时, 要及时劝谏他们改正错误。光亲即光宗耀祖, 有成就, 父母也就欣慰了。这些方面对中华文化传统孝道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中新型的孝道观。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传播继承传统的孝道观的同时, 也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并且赋予了它更丰富的新特点。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 大学生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外出求学, 不能常伴父母身边, 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子女要守候在父母身边这种传统的孝道观已经落后。现如今, 即使没有呆在父母身边, 也能经常打电话问候关心父母并回家看望。所以, 当代大学生就算离乡背井在外求学打拼也丝毫不会影响日后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当然, 也有很多被当代大学生视为封建思想的传统孝道观也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逐渐被新型孝道观所代替。最明显的就是在传宗接代上, 传统孝道观认为一定要生儿子才算传宗接代, 才光宗耀祖。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不赞同这一观点, 大家都认为现在提倡男女平等, 生儿生女都一样, 生女儿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对父母不孝。生孩子不再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让他们愉悦那么简单迂腐, 这是基于婚姻双方的共同考虑才可以完成的事。那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观念早已不再占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社会越来越开明, 当代大学生对孝道文化的看法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另外, 经调查研究, 百分之七十二的大学生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填写的, 不再只是一味地遵从父母的意愿。当代大学生认为工作即使枯燥乏味, 但若是自己喜欢的, 也能从中找到乐趣继而坚持下去。相反, 如果只是顺从父母的意愿而选择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 即便工作轻松, 自己也难以提起兴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父母为孩子选择的道路肯定是最安稳的, 但却未必是最好的。不管选择了哪个专业, 从事哪个行业, 只要我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了。

(二) 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部分大学生对孝道文化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他们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 责任感不强, 为人处事考虑不周全, 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因为在家被父母宠惯了, 部分大学生感恩的意识不强, 总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 稍有不顺心就容易与父母起冲突。而且,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的孝文化已经过时,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个人、享乐、拜金主义。他们体谅不到父母赚钱的艰辛, 相反, 他们在学校与同学相互攀比, 贪图享乐, 认为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而忘了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 造成精神与道德的严重缺失。

(三) 传统孝文化缺失的原因。一是因为教育问题上的漏洞。现代化的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 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道德伦理教育。二是代沟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大学生往往是接触新事物最多的群体, 他们的思想也总是千变万化, 而父母在他们看来就是老一套。因此他们会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 甚至觉得父母有点顽固不化。三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希望将来与父母分开居住, 他们渴望独立和自由, 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管制太多, 甚至有点不耐烦。传统的亲情观念已经越来越被淡化了。四是社会压力太大。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们在为自己未来打拼的同时, 自然而然也就疏忽了对父母的关心, 孝意识逐渐被社会生存问题取代而淡化了。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建议

(一) 在大学增设孝道文化教育课程。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 如果在选修课程中增加有关孝文化方面的思想道德课程, 运用多种新颖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同学, 那么孝文化就能更容易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播与弘扬。

(二) 开展孝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孝文化教育活动, 采取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 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孝道文化的内涵。

(三) 利用学校网络传播孝文化。当代大学生更热衷于网络, 将孝文化知识通过校网、校微博、校微信等方式传播, 更方便大学生接收孝文化知识。

(四) 注重感恩教育。父母对孩子的爱, 并不是理所当然, 必须要心存感恩, 在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到与父母相互理解, 互相体谅, 心怀感恩。

五、结语

相传千年的传统孝道文化, 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财富, 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充分认识传统的孝道文化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新形势, 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孝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是每个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道德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本文在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础上, 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对大学生关于孝文化现存的主要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意识的建议, 希望可以对当代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孝道文化,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云风.漫说中华孝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2

[2]崔淑琴, 李艇.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人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

[3]刘永祥.近代中国孝道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篇4:师道观的思想内涵

朱熹对《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解释说:“道,犹路也。”“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所谓“师道”,就是指教师应走的道路或当行的道理。师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师道是指兴办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狭义的师道则是指做老师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怎样当老师、怎样开展教学、怎样进行德育、怎样为人师表等。

我国古代的“师道”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师德”有所不同。在内涵上,“师德”一般表示为师者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师道”则更多地体现了为师者所应具有的内在人生理想和信念;在外延上,“师德”主要指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而“师道”除了指教师的这种职业道德之外,还包括了他们所应具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等。

我国古代,“师道”的首倡者是开儒学之先,立道统之始的“至圣先师”——孔子。孔子之后经由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等人的不断继承和发扬,逐步形成为传统。我国古代“师道”是由古代名儒大师们倡导和实践,并为当时广大教师所向往和追求,具有典型意义的为师理想、风范和行为的总括。

古代“师道”的内容博大精深,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志存高远,乐道自得

这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名儒大师们所极力推崇,并广为师者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和信念。它依次分为识道、志道和乐道三个层次。所谓“识道”,即对教育作用和教师职业的认识。《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说明教师职业极为重要。“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这里把君师并称了。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正礼”,“礼者,之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古代教育家们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教育和教师,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事业心和诲人不倦的责任感,勉精勉进,立志于教育。宋人张载对“志”作了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志道”。

“乐道”,这是“师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识道之谓真也,志道之谓善也,及至乐道才算是尽善尽美了。这方面,孔子为后人树立了极好的榜样。终其一生,他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部《论语》谈到“乐”的就有40多处,却不见一个“苦”字。其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还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人生之最高境界也莫过于不惑、不忧、不惧,坦坦荡荡、乐道自得。

严师重道,师道尊严

“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代“师道”极重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孔子认为:教师必须有“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荀子则提出:教师除了博学外,还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基本条件,即尊严庄重,经验丰富而有威信,讲解条理分明而不陵节,精深的知识素养和丰富卓越的教育教学经验、技巧。《中庸》强调教师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为此需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董仲舒关于治国的三大文教政策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置明师”,只有那种“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者”才能被选为师。韩愈强调教师必须“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朱熹主张教师应有“德行道艺之实”。总之,古代“师道”要求教师既要德行坚定,又要术业有专攻;既要知其理,又要践其行;还要日精月进,不断获取新知,并将此作为严师重道的基础。

严师和重道是相辅相成、互相结合的。严师须重道,而重道则要求教师首先从自己做起。宋初教育家胡瑗要求“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王安石在给仁宗皇帝上课时,坚持自己坐讲,皇帝侍听。“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对帝王尚且如此,一般平民百姓就更要“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也”。其弟子拜师求学,必须经过一定专门的礼仪。古代“师道”之尊由此可见一斑。

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从师生关系来看,古代“师道”首先强调学生要尊敬教师,教师要爱护学生。孔子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是全面彻底、无微不至的。学生有困难他设法解决,学生有病他亲自探望,学生不幸早夭他悲痛欲绝。他平日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或讨论学问,或谈笑歌舞,师生打成一片,感情深厚。荀子特别重视师道尊严,但也强调“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于上欢如父母”。

《宋元学案》记载:“胡瑗视诸生如其弟子,诸生亦信瑗如父兄。”朱熹尖锐地批评当时官学中“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的现象,决心发扬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经常“讲论经典,商略古今”至深夜。即使在病重之时,每遇学生来问辩,也马上从病床上爬起来,耐心讲解。弟子们对他莫不尊崇之至,在他去世时,虽然官方严厉监视,不让送葬,但四方弟子前来者仍及千人之多。

古代“师道”还倡导师生教学相长。《尚书·说命下》说:“教学半。”即《学记》解释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韩愈主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包含了教师向学生学习的意思。柳宗元更明确地提出:“交以为师”的观点。王夫之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朋友关系。这种师生观,是彼此友爱和相互学习的统一,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以德为主,德才结合

古代儒家教育是要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注重的是“人”的教育,其核心是“明人伦”。要求教师把德的教育放在首位,以传授伦理道德为主。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在教学生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忠、信都属于政治道德教育。使用的教材是他亲自删定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内容主要是有关政治道德方面的。以后的教师们在教育的具体内容上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都没有超出“以德为主”的基本原则。

古代“师道”在教学上并非不重视知识传授和文化学习。孔子说过:“未知,焉得仁。”韩愈要求:“学古通则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乎古道者。”教师要“术业有专攻”。王安石强调教师要传以“能为天下国家之用”的实学,既能有“先天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又能“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理更新”,及至清朝的颜元等人更是重“实学”、“实教”和“实务”。古代“师道”是强调“尊德行和道问学”相兼顾、相结合的,但始终把“尊德行”放在首要地位。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古代的教育家们十分重视启发诱导,强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主张,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强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要求教学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朱熹也曾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论语》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对他们俩人的答复完全不同,别人不理解,问孔子何故。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说明孔子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孟子形象地把启发式喻为:“引而不发,跃如也。”主张教学要“有如时雨化之者”。《学记》是我国古代第一本系统的教学论书籍,对启发式作了详细表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在因材施教方面,《学记》主张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师道”教学观的一个重要内容,由孔子发端,到《学记》趋向完备,为后来的教育家们继承和发扬。

人格感染,潜移默化

古代的名儒大师特别重视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强调教师应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和优良的精神风貌去陶冶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收潜移默化之功,由此逐渐形成了古代“师道”在育人方法和途径上的特征。孔子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风范和人格去感化和陶冶学生,要求学生做的,总是自己首先做到。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后来大都成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栋梁之材,这和孔子的善育善教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是分不开的。

篇5:贫困募捐的倡议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是20xx级初一五班XXX。20xx年2月23日我被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肝脓肿病,23日-28日五天共花费近1万余元。加之手术还需要更昂贵的费用。

我家庭相当困难,家里有一位高龄残疾多病的奶奶,一直吃药长达近30年。父亲没有什么一技之长,要照顾奶奶不能外出务工,一直靠国家低保及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目前已经花光家里所有积蓄及亲戚朋友四处借来的资金,这样的家庭怎堪如此重负?万般无奈之下,只有恳请全校师生伸出援助之手。

俗话说,援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您的一份爱心,必将改变我的命运;您的一次善举,更将换回心灵的快慰。

老师、同学们,伸出您温暖的双手,奉献您无限的爱意,您有力的支持,帮助我走出困境,早日回到课堂。您的爱心和真情,好似春风,为我的生活送来一缕温暖阳光,犹如星星之火点燃我心中希望的曙光。困难的家庭需要您的爱心,和谐的社会需要您的支持,请伸出您的友爱之手献出您的关爱之情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倡议人:

篇6:祠堂募捐的倡议书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氏始祖仲山公来吾村立基发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

前辈曾修建祠堂一座,逢年过节,上香进礼,缅怀先人,激励后代,成为我族神圣的殿堂。

只可惜现在年久失修,后墙已崩,如不及时修缮,我们的列祖列宗就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上愧对先祖,下愧对子孙!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许多热血族人寝室难宁,“葛氏宗祠修建理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抚养子女可朝朝夕夕,孝敬父母可岁岁年年,然建祠安祖百年难遇,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经多次预算修建祠堂需要资金100万元以上,由于资金有限,故此正式向族人发出倡议:恳切希望葛氏子弟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

篇7:同学的募捐倡议书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发起这次爱心募捐活动,目的是让所有具有爱心的人,伸出你们的援助之手,共同拯救我们的母校——郑集中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顾礼。

顾礼,来自于江苏省徐州市,今年27岁,郑集中学98级校友。曾就读于高一十,高二?,高三五。现在是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他本来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三口之家,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读高一期间,他的爸爸就在一次矿难中离开了母子俩,这无疑给这个并不宽裕家庭带来生活上的困难,更是对这个幼小心灵的沉重打击。但他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并没有后退,反而练就了他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XX年,考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X年,从西电毕业后考取了深圳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他继续攻读深大的博士研究生。2011年6月,他因甲状腺肿大住进南山医院,经南山医院的初诊和广州中大肿瘤医院确诊,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癌四期,知晓自己的病情后,他心情十分沉重,原本性格开朗乐观的他也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此同时,尽管深圳大学的有关领导对此事非常关心,积极通过医保、社保等各种渠道筹措治疗费用,但是仅目前的化疗费用就需要十几万元,而后续的治疗费用预计要四十多万元,如此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本来就不幸的普通农村家庭几近绝境举步维艰。

篇8:孟子的天道观与先秦文化研究

一、自然之天:天之高也, 星辰之远也

孟子所说的自然之天, 是指日月运行、四时寒暑交替、万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体。在《梁惠王上》中他说:“天油然作云, 沛然下雨, 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 孰能御之?”又援引《诗经》之语说:“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 或敢侮予?”天“作云”、“下雨”是自然现象, 没有人能够改变。《离娄下》有言:“天之高也, 星辰之远也, 苟求其故, 千岁之日至, 可坐而致也。”借用水运行之“道”, 日月星辰交替之“故”, 说明了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能获得成功。认为人们只要掌握了天体、星辰运行的规律, 即使是一千年以后的冬至, 亦是能推知出来的。进一步说明了天下万物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此, 天的神秘性已完全失去, 显示出孟子天道观中蕴含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二、社会发展趋势之天:天降生民, 天生蒸民

受殷周以来宗教有神论的天道观的影响, 孟子默认在人世之外存在着上帝和神, 他说“虽有恶人, 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离娄下》) ;又说“使之主祭, 而百神享之” (《万章上》) , 此句中的“神”, 就是指有人格的主宰世界的天神。并且认为是上天降生了人, 他援引《尚书》、《诗经》之语说, “天降下民”、“天生蒸民”, 既然天降生了人, 那么天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对人世有主宰作用。“天与贤, 则与贤, 天与子, 则与子” (《万章上》) 。他援引《诗经》:“商之孙子, 其丽不亿;上帝既命, 侯于周服。侯服于周, 天命靡常。”虽然孟子肯定天对人世间有主宰作用, 但他又援引《尚书·太甲》之语说:“天作孽, 犹可违;自作孽, 不可活。”认为天降之灾尚可躲避, 人为之祸则无可逃脱, 并且进一步指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公孙丑上》) 所谓命运之天, 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含义。指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之势, 是存在于人力之外的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异己力量。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 天也。” (《万章上》) 也就是说没有想到要这样做, 而竟这样做了的, 便是天意。赵岐解释说:“人无所欲为而横为之者, 天使为也。”孟子认为命运之天左右决定着天下的治乱。春秋战国时期, 战争迭起, 天下大乱。

孟子还提出了与此意义的天有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命”。他说:“莫之致而至者, 命也。” (《万章上》) 即人力未曾招致而结果如此, 就是“命”。孟子所说的“命”实质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异己力量。

三、伦理之天命:是故诚者, 天之道也

在孟子的天道观中, 更强调道德、义理之天。受孔子“天生德于予”和子思“天命之谓性”思想的影响, 孟子亦认为天具有道德属性。他说:“有天爵者, 有人爵者。仁义忠信, 乐善不倦, 此天爵也。” (《告子上》) 又说:“夫仁, 天之尊爵也。” (《公孙丑上》) 认为仁义忠信诸德就是“天爵”, 而仁是“天爵”中最为宝贵者。他还说:“是故诚者, 天之道也。” (《离娄上》) 也就是说天道即诚。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诚, 实也。据《中庸》言之, 所实者, 知、仁、勇也;实之者, 仁也, 义也, 礼也。”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的道德意识来源于天。他援引《诗经》之语说:“天生蒸民, 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认为上天造物, 必然赋予物所遵循的规范;天生众民, 自然也赋予众民行为必须遵循的内心规范。人们的内心规范就是其生而具有的善性, 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即是人之本质所在, 经过扩充、完善即为仁义礼智四德。由此可见天是道德义理的最终根源。

孟子认为天包括自然之天、社会发展趋势之天与伦理之天。孟子用自然之天表示自然万物存在的自然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社会发展趋势之天上, 既用天、命表示社会发展的一定必然性, 又用它表示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时间上的偶然性;在伦理之天命上, 认为天是认得性善存在的自然性及其向善发展的必然性。天道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性善论、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哲学依据。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孟子的天命观虽然不乏唯物主义的因素, 但从整体上来看, 是有神论的唯心主义的。

参考文献

[1]、郑钦.论孟子的社会变迁观[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2]、刘华军.以天人关系看孟子“仁政”的乌托邦[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3]、李强.孟子:“善”的三重意义[J].中文自修, 2011, (01) .

篇9:老北京的道教和道观

北京的道教建筑,根据文献记裁,远在唐代就有了。但真正的大规模地修建道观是从元代开始的。北京地区道教建筑与佛教寺庙大同小异,除了殿内供奉的不是如来,观音等佛祖菩萨外,建筑上差异不大。有些寺庙干脆将佛祖,菩萨和神仙一起供奉,体现出佛道合流的特点。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白云观在西便门外,创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金大定七年(1167年)重建,后改名太极宫。元世祖时,被召来京的邱处机真人就居住在太极宫,当时进行了扩建,改名为长春宫。从那时起,长春宫就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到了明初正统年间,改名为白云观,沿用至今。

白云观的修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布局紧凑。中路有山门,山门为石砌的三券拱门,三个洞象征着“三界”。跨进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三界”。走过窝风桥就是灵官殿,这是主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宫的宫殿。灵宫殿后有钟鼓楼、三宫殿、财神殿、玉皇殿、药王殿、老律堂等。老律堂即传授戒律的殿堂,是观内道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逢道教节日或祖师圣诞,要在这里设坛举行斋法会。

道教廟宇东岳庙座落在朝阳门外大街中段,始建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东岳庙早在元代就有庙会,明清两代依然香火兴旺,民国时期还仍有许多人到此烧香拜东岳大帝。

大高玄殿在西城三座门大街。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是明、清两代皇家的道观坐北朝南。大门外原有牌坊3座、习礼亭2座,已拆除。

蟠桃宫位于崇文门东大街。是北京有名的道观之一。明代始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后殿。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年间,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日有庙会,称“蟠桃宫”庙会。

篇10:发起募捐的倡议书

乐善好施、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广大爱心企业家和热心人士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塑造了心系社会、心系群众的良好形象。慈善的阳光洒遍xx的每个角落。

xx月xx日xx慈善日”即将到来,慈善日公益活动旨在凝聚社会各方慈善关爱的力量,进行“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就)业”。

慈善是真心、爱心、仁心,慈善是责任、义务、道义。我们真诚倡议:奉献您的爱心,踊跃参与慈善日捐款活动,共创xx慈善的美好明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您捐赠慈善之时,您也收获着爱的玫瑰,收获着快乐和尊敬,也播种着爱的种子。百万不嫌多,百元不嫌少,慈善义举,爱心无价。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敞开仁慈的胸怀,凝聚关爱的力量,为xx困难群体点燃希望的火焰,给最渴的人送上您的一杯清泉,为有需要的人添砖加瓦。我们相信,您的爱心与奉献,将会让弱者不再孤独,让贫者不再无助;您的深情厚谊,将会赢得受助者的感激,赢得社会大众的尊敬!我们期待着您的参与,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倡议人:xxx

篇11:困难募捐的倡议书

吴胜海同志1990年加入九三学社,系九三学社泸州市第一支社成员,现年67岁,家庭成员3人,妻子无业,儿子今年考入成都理工大学,一家人的生活来源靠吴胜海的养老金维持,而吴胜海所在单位(内蒙古非金属工业公司)于20xx年倒闭,因年龄原因,公司倒闭后无职业,自筹资金购买社保,于20xx年退休后每月领取养老金1050元。

长期以来,吴胜海同志因生活极度窘困,为照顾好妻儿,省吃俭用,年岁渐高的吴胜海身体每况愈下,多处不适,先后出现高血压、肾衰、痛风、贫血、莫名昏厥等症状,但他一直强忍病痛,隐瞒病情,笑对家人,笑对生活,直到昏倒在家门口被邻居发现。

20xx年10月17日,吴胜海同志突然昏倒,经人发现送医院抢救诊断为脑溢血,后经检查还患有多种疾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原因,只采用了简单的“引流术”处理脑内出血。目前,吴胜海同志仍在昏迷中,脑充血并发了肾衰竭、尿毒症,每天必须做一次透析,平均每天费用在20xx元以上。因平时家中无积蓄,面对突发灾难,全靠向亲友借贷。孩子在读大学,家中尚有老母需要照顾,一家人陷入了极度窘困之地。

吴胜海同志1965年任职于内蒙古非金属矿公司,历任干部、工程师、任职期间,最高工资600元,属于典型的清贫型知识分子。吴胜海同志1990年加入九三学社,积极参加组织活动,积极参政议政,在新社员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文艺演出中,他亲自创作歌词,亲自登台领唱,获得了一致好评。

“一人若有难,大家来支援”,九三学社泸州市委特倡议全市九三学社社员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挽救吴胜海同志的生命,帮助他们全家度过困境!

捐款地点:xxx

开户行:xxx

银行帐号:xx

联系电话:xxx

倡议人:

篇12:救灾募捐的倡议书

洪水无情人有情,大灾面前有爱心!为帮助受灾群众尽早度过难关、重建家园,斑马湖社区特向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发出抗洪救灾募捐倡议:希望辖区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踊跃捐款,用行动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发扬博爱精神,用爱心善举彰显社会责任感,伸出援手,鼎力相助。

募捐地址:xx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联诚花园2栋101号门面)

篇13:“天人相分”的天道观

关键词:天论;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

在中古社会的进程中,“阴阳”与“五行”说历来被人们认作是解释世界相关奥妙的基本模式,以阴阳、四时、五行等相互关系来解释宇宙图式与社会现象的做法屡见不鲜。《史记》称阴阳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①除此以外,阴阳家又以人世间的福瑞灾异比附于天道运行,汉代的天人感应说即渊源于此。而在名目众多的天人关系解读谱式中,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与看法可谓是思想界的一股清流。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②《荀子·天论》在一开篇便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于荀子而言,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天道运行有其固定的法则——“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③——这一系列变化莫不是自然界根据自身迭代更替的发展规律所展现出来的现象,故而人们只有遵循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有效治理社会人事,如其不然,则会招致不好的下场。

一、明于天人之分

不同于以往人们将天当作人格神来对待,荀子以为天是没有情志的客观存在。天是天,人是人,所谓的天的喜怒哀乐都不过是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局限的人们所做出的臆测。在荀子看来,人们不该将天神化,更不该将人世间所有的福祸归结于天的意志,以此而全然臣服于天的淫威之下。客观世界有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人类也具有自身的职分。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参。

天有化万物而生的天职,也有生养万物不自显的天功,这些是天道运行准则的核心所在,于此人们不该过多地干预,只需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即可。荀子虽花大量笔墨为人与天道的关系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但是他尤为关注的还是在人事治理方面。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荀子由天道顺延至人事,认为社会治乱之道应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迷信天谴天瑞之说。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既是万物之灵长,便应当在社会治理方面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将治乱之道归于天意天命,只有打破这样一种迷信,人们才能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样的思想并非完全独立于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之外。可以说,荀子的唯物,是辩证的唯物,是一种更健全,更现实,更令人赞叹的唯物主义精神。

他对于“百姓雩,百官筮”的迷信现状,既用唯物主义观点指出其“犹不雩而雨”、“以文之也”的实质,又说“以为文则吉”,这实际上是承认了当时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这不能仅仅被看作是荀子对现实的妥协,相较之下,我们更应深入考察荀子生活的时代大环境,并从荀子的文风中推测他的处事性格,感悟荀子明于哲学,更明于治人的政治智慧,他的学说毫不例外地浸淫了中华传统的辩证思想。

在论述君人者治理国家时,荀子更是时刻不忘结合自己“隆礼”的思想。荀子既把礼视作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便也注定了他将以礼统摄社会治理问题的坚定决心。事实上,荀子论礼绝非单纯为了理论探讨,他是奔着明确的现实目标而去的。

《天论》云: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又云: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

在破除人们对于天意的过分依赖,将人们的目光从天命拉回至社会人事之后,荀子用礼仪规范以及礼义道德准则为国君统治国家,为人民治理社会提出了切实的职分要求。

二、知天耶?不求知天耶?

荀子在《天论》一篇中备述详尽,明确细致地提出了天职、天功以及天情、天官、天君、天养及天政之论。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按荀子之言,天职即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造化作用,上天自然生成万物是一个润物细无声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切人事均在天职的作用下达至习焉不察的浸润之中。天的作用虽然深奥、广大、精微,却是人所不应该加以染指干预的,不然就是与天争职。

天功则是天职在作用万物时的表现成果。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世间万物在天时地利的调和以及风日雨露的滋养下达到调顺的状态,但是人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天职造化万物所展现的功能是无迹可寻的,只能让人们于无形之中去体认感悟。

在叙述天职、天功之时,荀子指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而天职既立,天功既成之后,荀子又如此表示: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前文荀子言“不求知天”,此处又言“知天”,这两者之间是否会造成一种矛盾呢?徐复观先生以为,荀子的不求知天,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只利用天所生的万物,而不必去追求天是如何而生万物。另一是天的功用,与人无关。不必由天的功用、现象,以追求它对于人有何指示,有何要求。人只站在人的现实上,尽自己应尽的职分,而不必在天那里找什么根据。④对于“不要为了了解天之所以然而求知天”这一條,陈大齐先生也在其文集中予以指明,并且他还提供了另一则理由,即触及到荀子整个天论思想的问题意识,就是要解除围绕于天的各种神秘主义的遐想和幻想,再次确认天是昧然无知、不具意志,不能参与世间的治乱,不能予人以祸福的特征。⑤

nlc202309090002

而荀子言“知天”则是承接自天君、天官、天养、天政、天情而来。圣人心知(天君)清朗明净,感官机能(天官)维持正常,参透养生之道,顺遂生活需要,情感得以适度的抒发,这样便可保全天地生养之功,若能做到如此,便可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意即尽人事而不与天争职。圣人尽力于人事,即可使天地尽职,万物供役,皆为所用。而圣人知其所为所不为,故一切措施皆合乎治道,其养人之术皆周遍适当,其生长万物皆无伤害,这就叫做“知天”⑥。

实际上,考较“知天”与“不求知天”之说,荀子还是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所展开的阐述。通过揭示圣人所当为与不当为,于无形中为知天与不求知天划定了一条界限。

三、制天命而用之

由“天人相分”的中心论点,荀子在《天论》一篇中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进步思想。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既然天是没有意志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为情志而对人世造成福祸祥异,那么人们便不该神化它,思慕它,更不该叩首臣服,反而应当积极发挥能动作用,善加利用自然规律,从而造福人类社会。但是应当注意,荀子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并不是全然无条件的,因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的基础之上的。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操作性范围内,人们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对大自然,对外在的客观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然其中所追求的应是一种和谐有序的张力。由此可知,荀子既吸收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人类不应与天争职,要顺应自然守则,而另一方面,荀子也发扬了儒家的有为传统,表明应重视人的作用,制天命而用之。⑦

若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做一个不很恰当的比较,我们甚至可以称其为一种“温和而务实的人文精神”。当然,这只是一种朦胧而渐发端的唯物觉醒意识,由于当时没有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基础性保障,荀子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一种以教化为目的的经验主义层面上。虽然如此,在当时以辅佐现实政治为重要目的的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荀子的思想就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为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前进道路带去了恒久的光芒。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2013年

②荀子:《荀子·天论》

③荀子:《荀子·天论》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⑤陈大齐:《荀子学说》,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

⑥李涤生:《荀子集释》,学生书局,1979年

⑦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著):《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

[2]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著):《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徐复观:《中国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5]陈大齐:《荀子学说》,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

上一篇:笔者那些被百度K掉的网站 经验总结下一篇:新企业所得税法疑难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