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敏留守儿童浅谈

2024-04-08

刘学敏留守儿童浅谈(精选8篇)

篇1:刘学敏留守儿童浅谈

留守儿童教育浅谈

刘学敏

人的思想和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可以形成惯性而为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

留守儿童需要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既包括留守儿童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留守儿童成功的人格,就是通过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各种经常性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逐渐形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克服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可分以下几种:一是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参加义务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二是遵纪守法教育。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小学生守则,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养成遵守组织纪律的好习惯;三是按道德规范进行养成教育,组织学习“八荣八耻”,知荣明耻,用良好的道德规范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教育一要坚持严格要求。要求不严,实际上就不会有什么锻炼,就没有什么养成。二要坚持督促检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时紧时松,一曝十寒,是不能培养出留守儿童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所以,在养成教育中,既要启发留守儿童的自觉性,又要严格督促检查,方可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留守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留守儿童都得到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需要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而如果没有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自我教育就是启发留守儿童觉悟,塑造留守儿童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品质。

教育工作者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在教育实践中,要培养受留守儿童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学校、老师的要求和家长的期望变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

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方式有:自学或阅读活动,写思想日记,进行自我鉴定,自我批评、自我总结教训等。在教育的实践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①运用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努力、自我鼓励、自我誓约、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监督等手段,激发自己的思想意识,鼓舞自己情绪,完成自我进步计划,努力实现自己奋斗目标。②树立自我教育的决心。③要有走曲折之路的思想准备,有能忍受疼苦的功夫。④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自信心和毅力,在挫折失败面前从容自如,百折不挠。

实践证明,教育与自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方可产生最优教育效果。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既要靠教育工作者,更要靠留守儿童本身起作用。所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启发他们觉悟,培养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采用自我教育,争取进步。

篇2:刘学敏留守儿童浅谈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其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人数逐年增加。今年我班留守儿童数占全班总人数的50%,由此引发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如学生的个人卫生,家庭教育,常规教育,作业完成„„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特别关爱留守儿童

教师要从内心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倍加关注,经常与他们交流,使教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教学中多以鼓励式教学为主。不要将“留守儿童”一词经常挂在嘴边,以防不懂事的小学生互相对比,让留守儿童觉得“低人一等”。我们学校早在一年前,就发起了一名教师包保一名留守儿童的活动,教师要对包保的学生每星期至少一次谈话,帮孩子解决每一个问题,在生活、学习、品行等方面给予特殊关爱。

二、耐心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想其所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益友。在工作中,我发现留守儿童有自卑感。那躲闪的眼神、胆怯的声音说明了一切。我走近学生,和学生亲切交谈,聊学习、聊生活、聊亲人„„无所不谈;课间,我和外地学生在一起做游戏,如:“粘年糕”、“丢手绢”等,为我和外地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师生之间的隔阂消失了。可喜的是,这些孩子告诉家长:“我们的老师像个好妈妈。”其他的孩子看到老师“特别关爱”留守儿童,也主动关心他们了,并和他们交了朋友。现在,整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不分彼此。

三、做好留守儿童与父母、管护人的沟通

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应该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掌握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的住址及联系方式。班主任要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的家长,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还要多与管护人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一些爷爷奶奶找到学校反映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不做作业,管不住,让教师在学校多管管,这些学生往往由于其爷爷奶奶忙于农事或与孩子很少交流,不知孩子之所想和所需。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与管护人交流,从而使教师、管护人相互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

四、积极开展活动,从正面引导教育留守儿童

篇3:刘学敏留守儿童浅谈

当今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身上大体存在如下问题:生活依赖性强, 学习成绩滑坡, 厌学现象严重, 且大部分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自信, 有的则脾气暴躁, 易冲动, 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因此, 在班级管理中, 他们是一个更需要班主任特别关注的人群。要想真正做到关爱留守儿童, 我认为班主任需要在留守儿童面前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一、留守儿童品德的塑造者

大多留守儿童是由祖父祖母监护, 接受的是隔代教育, 长期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 在某些价值观、人生观上常常存在偏执的认识, 表现得比较自私、任性、散漫。班主任应该结合留守儿童的这些特点, 把教他们学会做人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育儿童做个自尊自爱的人, 做个有公德的人, 做个自律的人, 做个坚强的人, 做个大写的“人”。比如有个孩子, 由祖父母监护, 父母在外打工, 收入还不错, 给孩子很多零花钱。这个孩子每天的零花钱用不完, 有时竟然用零花钱来找人替他做作业。对这样的孩子, 老师应该询问他父母的情况, 引导他体会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和祖父母在家照顾的不容易, 逐步引导他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在儿童的世界里, 我们不是一个裁决者, 而是一个“第三者”, 引领他们认识生活, 了解生活, 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当一个睿智的长者,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点”一下, 让他们知道责任, 了解爱心, 学会宽容。这样, 我们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点灯的人, 点亮自己的灯, 点亮别人的灯。

二、留守儿童生活的指导者

在农村小学的一些班级中, 常常会看到一些看起来脏兮兮, 穿着不合时令, 衣服颜色搭配不协调的孩子。一问起来, 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他们缺乏生活上的有效监护。对于这种现象,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加以指责, 毕竟是隔代监护,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价值观、认识观往往与下辈人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老辈人的眼中, 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了。针对这种现象, 班主任应该在生活上对留守儿童做更多的指导照顾, 帮助学生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逐步脱离对父辈的依赖, 培养其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班主任应该向学生讲清生活自理和劳动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他们从小就不依赖父母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形成他们的劳动观点, 端正他们的劳动态度, 培养他们的劳动品质, 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还应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生理知识教育, 使儿童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及生理机能。如宣传合理的进餐、督促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指导学生合理的安排作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三、留守儿童学习的帮助者

监护留守儿童的大多是老年人, 他们以照顾孩子的生活为主, 在学习上, 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 所以在学习方面, 家庭教育和辅导环节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好。这时, 老师又需要承担起帮助孩子学习的重任。比如有这样一个孩子, 作业本上尽是错别字, 算术也摸不着头脑。每次考试, 他都是班上的倒数。同学们看不起他, 还经常嘲笑他。对于这类成绩落后又无人辅导的孩子, 老师首先要有爱心, 在学习、生活上“偏爱”他, 用爱心去滋润他健康成长。还要勤鼓励, 多表扬, 培养自信, 使他们走出黑暗的困境, 找到光明的前途。同时, 还要有意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目标, 让他们踮足可及。这样, 学生学习成绩跟上了, 心情愉悦了, 就能感到成功的乐趣和存在的价值, 渐渐地有了人生的美好追求, 进步就会更快更大。

四、留守儿童心灵的引领者

资料显示,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 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 精神上缺少必要的关爱, 加上常受周围孩子的歧视和欺侮等, 表现出冷漠、孤僻的个性特征。长此以往, 会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班主任应及时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用爱的指挥棒引领孩子走出心灵的阴霾。班主任需要时刻关注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还可以用班级中情况特殊的榜样力量树立儿童的自信心。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这些儿童的特长, 以此来帮助其树立信心。还要创造宽松和谐的班集体, 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使留守儿童的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结语

对于留守儿童, 我们班主任只有以多样的角色, 以师者的尊严、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他们失败时给予鼓励, 懒惰时给予鞭策, 出错时给予点拨, 成功时给予喝彩, 才能挖掘他们的潜能, 鼓起他们扬帆远航的斗志。为留守儿童们点上一盏星星之灯, 照亮儿童今后的人生路程!

参考文献

[1]吴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4 (10) .

[2]岳丽芬.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J].教育, 2016 (1) .

篇4:浅谈留守儿童德育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 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的孩子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样的一组数据让人不禁让人感慨万千。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留守儿童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不少留守儿童的内心是很敏感的,当自己处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位置时,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没有父母的陪伴,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本事,还需要外出挣钱。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会变得孤僻,不喜欢和他人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偏激心理和行为。

二、隔代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由隔代的亲属监护。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比较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都会“有求必应”。当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听他们倾诉,需要有人帮他们解惑,对于隔代的親属来说这其中有很大的困难。在爷爷奶奶眼里,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往往无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三、学习问题。

在学校里经常会有留守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逃课、学习成绩差等现象。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像出笼的鸟儿,没有约束,没有家庭的管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没有父母的监管,爷爷奶奶又放纵不管,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普遍突出,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这些孩子的管制更有困难。

四、健康问题

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衣衫不整或者个人卫生比较差,这些就是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年龄比较大,或者无人监护的孩子不懂得照顾自己,这些孩子的个人卫生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留守孩子中经常会出现肠胃疾病或者传染疾病。

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社会上应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应从德育方面做起,逐渐改善这些问题。

从词语的解释上来看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德育工作一直不被重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德育方面的缺失更使得他们的问题异常突出。针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开展。

五、教师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从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六、学校将德育纳入正常教学内容。

只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得到推广。每周安排一节德育课,教师课前认真备课,通过现在教育手段,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开展德育课程,

1、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程,针对问题严重的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存在的问题不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特殊,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根本上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走出误区。

2、自觉自律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管制,行为比较懒散,缺少自觉自律性。这样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父母约束,爷爷奶奶通常会由着孩子的意思,在学校里的表现普遍为上课爱走神,做小动作,课下行为随意,不遵守校规校级,对学校的集体活动参与性不强,没有集体观念。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要用心去关爱学生,用爱去感化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觉自律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帮助孩子们增强自觉自律性。

3、集体主义教育。

在很多学校,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喜欢独处,拒绝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这一现象,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将他们视为“特殊群体”。首先要让这些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和集体的所属关系。其次,通过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让学生慢慢融入班集体中,从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将自己置身于集体这个大环境中。有了集体生活,这些留守孩子的性格就会慢慢改变,变得开朗变得阳光。在集体生活和活动中,他们也会从同伴的身上学到更多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有点。

三、学校与家庭相结合

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或者工作关系常年在外,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造成了孩子的一些列问题。学校本着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安排专门的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对于一些问题特别严重的孩子,老师要积极联系到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父母尽量多陪伴监护孩子。

留守儿童的家长为了家庭的经济问题,常年工作在外。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他们的孩子却面临着种种阻碍自身健康成长的问题,这些孩子的未来又该由谁来负责呢?这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朱俊芳 《关注农村“留守儿”的思想道德教育》《贵州教育》 2005年10期。

[3]张小林 董垚灼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的思考》 《传承》 2011年11期

篇5: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百里洲小学钱子贵电话:***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会全心全意的关注班上每一个孩子,更会用慈母严父般的爱关心留守儿童。因为这些孩子都由祖辈或亲戚代为教养,隔代托管普遍,有少数儿童没有明确的托管人,处于放任自流,教育、情感缺失的成长环境,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使大多数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问题。他们有的任性、冷漠、自卑封闭,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等。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班主任如何关爱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安心的学习,健康地成长呢?

一、用慈母严父般的爱关心他们。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爱的理解。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尤其是留守儿童。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滋润他们的心田,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我班的田闻天同学,性格有些内向,各科成绩不均衡,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缺点,特别是父母长年

在外打,由爷爷奶奶照管,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爱撒谎,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认真完成,多次找他谈心效果都不大,我想:他是住宿生,在学校的衣、食、住、行、学习等,我看得见,管得着,可就是双休天回到家里,爷爷奶奶管不住,我何不像妈妈一样每周来个“双休天定时电话交流呢?”想到做到,每个双休天我都要和他通话,“天天,在干什么?”“吃饭没有?”“自己的小房间一定很温暖吧?”“还记不记得老师给你布置的作业” “能说给我听一听吗?”“把你最开心的事能讲一讲吗?”-------没想到我的所做所为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各方面进步较快,他有幸被选为班上的护旗手,勇敢自信地蹬上了升旗台。当上了班上的小小主持人,从此上课认真听了,作业更工整了,缺点也慢慢改正了,更难得的是他每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主动找我说一说,我也总能让他高兴而归。其实教师爱留守学生,就要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理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与学习进步。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她能消除留守儿童对老师的戒备性心理和逆反性心理,能恢复或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因此,爱留守学生,并且给予尊重与理解,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万能钥匙,它能使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二、用赏识树起留守学生的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学生需要在赏识中成长,赏识是师爱的表现,而留守学生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

感兴趣,上课不认真, 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成绩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就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对这些留守学生真诚地赞美和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1、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留守学生。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呢?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有些学生思考能力欠佳,但绘画能力很強,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你能说他不成功吗?所以,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欣喜的眼光、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的赞美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留守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我班的留守学生刘方程同学,成绩不够理想,沉默寡言,读书时都不敢大声,但他在课堂上能积极的举手发言,勤于思考,常因见解独到,受到老师的表扬,课后,我找到他,说:“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加油!”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我立即给他指出不足,慢慢的,他逐渐树立了自信心,认为自己能做好,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不再怕失败,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他已经完全找到了自信,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动力,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甩掉压在自身无形的自卑巨石,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所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和表扬,能使他们找回被呵护,被关注的感觉。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真诚、温和的激励比粗暴的呵斥有更好的效果。在课堂上,老师用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爱抚的抚摩,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三、用行动撑起留守学生的蓝天。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仅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校、班集体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它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充分利用良好的氛围感染和转化留守儿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班集体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等。这样的集体活动,使留守学生的心灵彻底的放松,情感上的缺失得以弥补,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不管老师与同学给留守儿童倾注多少爱与帮助,都是不能填补父母的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亲情饥渴。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让家长转变观念。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家中的孩子吃饱穿暖有钱花就够了,实际上孩子更渴求精神上的抚慰。教师就应引导家长多拿出时间,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留守”家里的孩子及孩子的老师多沟通,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甚至在可能情况下“常回家看看”,让留守家里的孩子在一次次惊喜中感受到久违的亲情。

篇6:浅谈“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浅谈“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广西都安县初级中学 林培坤

【摘 要】“留守儿童”是新时期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这个群体的家庭监管不到位、社会不良影响因素较多,使他们在心理品质、学习生活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从心理疏导、学习品质的培养方面,探究了“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学习习惯 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进城农民工的子女大多数都留在农村,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祖辈或相关亲戚监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较同龄儿童相比,存在问题较多,且十分突出。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譬如偏激、叛逆、自私、自卑等极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进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的艰巨和重要。下面,就“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的方法策略,简单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感情交流,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同时监护人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导致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从而使学生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的不良行为习惯。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就“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展开讨论,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定期举办图书角、手抄报、美术沙龙这些活动,这不仅能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而且也可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经常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发表内心的看法,遇到问题及时和同学老师沟通,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觉得教师在内心上关爱他们。还可以开展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成长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从而产生报恩之心。

二、开展赏识教育,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呢?

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我们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才能。如有些学生的思维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他们没有考上大学而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计算机维修工,你能说他们不成功吗?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关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欣赏的眼光、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的赞美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留守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赏识教育可以让孩子觉醒,甩掉压在身上无形的自卑巨石。

面对留守儿童,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帮助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留守儿童生活在充满爱的阳光里,多一份灿烂,多一份感动。让他们以热情p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上来。

三、加强日常管理,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障。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孤独感强,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常违反课堂纪律,消极怠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做家庭作业,逆反心强,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差,怕思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多角度多举措加强常规管理,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1.排除一些潜在的不利影响,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我们班主任一定要认识到,学生的最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做的工作,重点就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们把心思更多地用到学习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就得想方设法切断一切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源。比如,我们可以就以下方面做一些工作:①加强对学生的手机的管理。②加强上网引导,让“留守儿童”学会用网络促进学习发展。

2.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培养学习纪律观念。我们班主任,除了自己的课要严格要求学生外,还要经常性地对课堂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要及时予以批评指正,日常的.严格要求,将有助于良好的学习纪律观念的形成。

3.开展班级活动,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各方面的习惯也只能在具体的训练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因此,我们要经常组织各种班级活动,锻炼留守儿童顽强的学习意志,增强留守儿童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

4.利用激励机制,让“留守儿童”对学习倍感兴趣。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和社会认同的需要,而赞美与激励的实质就是满足人的这种心理需要,使之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应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赞扬。学生受到这种激发和鼓励后,就有巨大的动力,就会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进步。

5.成立互助小组,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班级是一个大家庭,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上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发挥班集体的力量。我们班主任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互助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进而将这种互帮互助延伸到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予以进一步地关爱,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去关注“留守儿童”,我们的班级管理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任运昌,莫为留守儿童贴上“污名标签”, 《中国农村教育》,,(4)

2.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5)

篇7: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教育问题

在农村学校一个特殊群体逐步凸现,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我们称其为“留守儿童”。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泉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当地学生总数中已占不小的比例。参加座谈会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友、心理等方面情况做了大致的描述。从他们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现象:

1、从父母方面来说,长期在外打工,没有空闲时间照顾子女。

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无法真正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座谈中,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从事的都是建筑行业,虽然大部分父母会定期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一般仅限于简单问问学习情况,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基本上不作过问,任其发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会带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带一些书籍的。在到家后,大部分父母热衷于到各家串门,并有部分父母参与赌博,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谈中甚至出现了个别对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亟待关注。

2、从临时监护人方面来说,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

临时监护人的素质及其实施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座谈中泉州市农村的“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大多数),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小部分),即由亲戚朋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托管的方式;三是单亲监护型小部分,即由“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的方式。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3、从学校方面来说,关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还需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得“留守儿童”都在学校教育的范畴内。随着校园内“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多,学校对这个群体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关注。在调研的几个学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图书借阅室等活动场所,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但是,在座谈中,孩子们也反映了学校图书普遍较旧,新的、针对他们年龄特征的图书不多。同时,孩子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实施的、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供学校参考,例如组织兴趣相近的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等。

4、从“留守儿童”自身方面来说,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一)“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并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⑵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一点是在与肥西县的初中学生座谈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初中生较之前面两个县的小学生而言,年龄大了一些,知识面广了,思想也就随之活跃而丰富。她们描述了身边一些重男轻女的一些现象,例如,在家里,男孩子不用做家务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担较重的家务活;在和家里男孩子起纠纷的时候,家长一般会偏袒男孩;在学习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必须睡觉,想多看会书家长都不同意开灯,而家中的男孩子则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学习;有的家长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学习成绩好,不希望她们考上高中,想让她们早点回家帮助家里务农。

⑶由于这次调研的“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学生,所以我们能够明确感受到伴随着成长,初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谈举止较之同龄人更加成人化。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在物质需求被满足后,精神和心理需求相应减少,与初中生比较会较容易感受到快乐,烦恼也少了很多。

⑷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留守儿童”有快乐的事情都会拿出来和好朋友们分享,但是,当有烦恼的时候,他们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长倾诉,通常他们会采用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烦恼、委屈等都写在纸上,然后再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苦闷。

⑸“留守儿童”对图书的需求度还是比较高的。当问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给你带些什么礼物”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图书,是他们感兴趣的图书,这也说明“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精神需求。

⑹“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显而易见。在三个座谈会上,很多孩子在谈到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时流下了眼泪,孩子们思念父母的情绪溢于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们都会很高兴,也会通过写信等方式给在外的父母汇报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二、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 不是单一的家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现象,对他们的教育,应引起各方的重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们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针对在调研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一、党和政府应当继续制定有力措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在时刻监督,制定了各项政策来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也要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来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团、队组织应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等紧密合作,贴近基层,为泉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多做好事,多做实事。

二、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今年,合肥市出台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新办法,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统一管理范围,在学杂费、接受教育、学习评价、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及奖惩制度等方面享受与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读费,并为方便学生入学,全市还确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学定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全国也有很多地区专门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大开便利之门。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监督,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虽然现在各个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工作,但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经费紧缺、人力不足等问题。现阶段,学校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服务“留守儿童”。在学校这块阵地上,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应当发挥自身优势,要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团、队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凝聚“留守儿童”,通过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等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心胸,组织城区学生开展向手拉手小伙伴捐赠图书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学习成长。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应该多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的本领。

四、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8: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 但目前农业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民收入低, 那么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 大量的农民选择到城市打工, 可是他们的经济条件又根本不能承担孩子在城市读书。因此, 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现状

据有关调查表明, 我国目前大概有七千八百万的留守儿童, 其中百分之九十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 都是未成年儿童, 因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管教约束,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现状较令人担忧。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留守儿童主要是未成年的在校学生, 正是处于受教育时期。但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家庭教育不完整。他们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大多缺乏必要的知识, 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很多问题。

(一) 学习方面:

学习不认真, 成绩不理想的往往是留守儿童.这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压力比正常学生大,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无法给予学习上的必要辅导, 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够, 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 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 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

许多老人在监管过程中认为, 让孩子吃饱、穿暖, 到年底还给其父母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就行了, 甚至有的担心管教太严, 孩子和他们不亲, 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则是不管, 很少注意在思想上教育留守儿童, 造成他们在行为习惯等方面较为任性。而父母, 又由于将孩子留在家乡, 内心有一种用物质来补偿他们的潜意识, 于是在金钱等物质条件上, 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就养成了留守儿童在生活铺张浪费, 相互攀比, 不知道节俭的习惯。行为习惯差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

(三) 情感方面:

留守儿童感到没有安全感, 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范错。由于父母长年在外, 相处时间少, 父母亲情淡薄, 然而父母亲情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 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又因为没有教育知识和教育经验, 有的因为生活所迫, 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 时常无所适从。

(四) 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进入青春期后, 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 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 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从内心想得到父母的关爱、辅导和帮助, 然而父母却无法给予, 导致孩子孤僻、自卑、叛逆等等。

四、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的改进措施

(一) 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 在孩子读小学和初中期间, 家长尽量不外出, 至少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若双方都外出工作的, 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监护人, 那么作为监护人, 应关爱孩子, 负起应有的责任, 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导, 不能听之任之, 正确引导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 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 尤其要注重和孩子的沟通。在沟通、交流中, 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 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 但不是不爱他们, 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 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 更好的学习条件。

(二) 学校教育方面:

在学校,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要关爱留守儿童, 时刻留意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且, 应建立有效的机制应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比如为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 可以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家长联系卡制度。为了让班上的同学能够对留守儿童进行有利的帮助, 可以建立对留守学生的结对帮扶制度。为了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状况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为了改进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

(三) 社会教育方面:

留守儿童, 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 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 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 不能光靠父母和老师来扛。当地政府应当推出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 例如在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民工子弟学校”, 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 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刘学敏留守儿童浅谈】相关文章:

刘学举心得体范文05-29

上一篇:青春感伤爱情语录下一篇:夏,她来了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