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

2024-04-25

县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共11篇)

篇1:县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

今年以来,漳县四族乡坚持把反邪教工作作为综治维稳的重点,定期排摸,加强监管,全力创建“无邪教乡镇”,取得了良好成效。

强化调查摸底。按照“四摸清”(摸清邪教的组织体系、参与人员、传播途径、活动规律)和“四不漏”(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人)要求,在全乡9个村开展了4次邪教组织非法宣传大排查活动,对邪教人员集中的韩家山等村进行了详细排查,掌控并清除了3户邪教人员。

强化破案打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做到主动进攻,露头就打,进一步深挖,摧毁邪教和有害气功组织的网络体系,着力攻破邪教案件,依法打击顶风作案的顽固分子,坚决遏制邪教等邪教组织反弹,确保社会持续稳定。

强化防范控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政法综治维稳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充分发动基层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整合群防治队伍,开展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切实管好自己的人、看好的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

强化宣传教育。乡党委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集中整治工作始终,采取巡回演讲、播放专题片、召开座谈会、村民代表会以及开展“家庭拒绝邪教”活动等多种有效方式,深入广泛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4次,以强大的正面宣传教育声势震慑邪教违法犯罪,动员发动群众,为集中整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乡党委始终把落实帮教责任和定期回访制度作为工作主抓手,重点落实了涉邪教人员及家庭的帮教措施,对曾经参加过邪教组织或有封建迷信思想倾向的人实行全面帮教,定期谈心交流,逐人落实帮教措施,切实将他们团结、教育、挽救过来,分化瓦解邪教组织体系。

篇2:县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

二是广泛宣传。组织全镇干部职工、村、组干部关注反邪教微信公众平台进一步认识邪教危害,在集镇所在地和各村悬挂反邪教宣传画和张贴宣传标语,组织工作人员下村入户发放反邪教宣传材料。

三是强化网格防控建设。镇、村、组三级网格形成合力,健全反邪教联络员制度,村、组联络员负责各自辖区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一发现有关信息及时上报镇综治办,以便及时处理,有效防范。

四是落实责任。各村(场)、单位明确一名责任人,认真抓好本村、本单位反邪教工作,并将工作情况纳入年终综治考评。

篇3:县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

根据农村的现状和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文化站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 把基层文化站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文化站建设必须靠正确的认识来指引。建好农村基层文化站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各级领导要努力克服将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 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 一手软”的片面认识及做法, 充分认识到文化工作对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积极作用, 切实把文化站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统筹安排, 精心组织, 大片扶持, 积极引导, 加强考核, 使文化站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取得应有的绩效。

二是要加强队伍建设, 为基层文化站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繁荣农村文化生活,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一支业务强, 素质精的文化队伍, 需要一批得力的人才去组织和实施。首先要抓好专职干部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专职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干力量。一个能干的文化站长, 可以带动和活跃一方农村文化, 是文化建设中的主力, 我们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要保障其工资、福利待遇, 确保人员在编在岗, 加强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其次要充分调动农村文化热心人士的积极性。现在每个村落里都有一些热心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人, 他们的见识广泛、阅历丰富、管理能力较强, 创作水平较高, 在农民中有一定威望, 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的热情, 鼓励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带头人。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民主力军的积极性,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让广大农民当主角。重视培养和扶持各类农民文化队伍, 培植一批文化示范户, 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 从而活跃农村文化气氛,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要加强阵地建设, 积极改善农村文化站的基础设施, 合理配置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农村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 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各地要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 大力发展乡 (镇) 、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努力实现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在更好地发挥现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作用的同时, 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调整, 实现资源共享, 互联互通。

四要加强资金投放, 增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造血功能, 确保乡镇文化站正常运转

为了弘扬先进文化, 唱响时代主旋律, 抵制腐朽思想对农村文化的侵袭, 必须把农村文化事业置于公共财政的阳光之下, 既为其输送新鲜“血液”, 又要强化其自身的造血功能, 使其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首先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乡镇文化站是公益性的, 非经营性文化单位。政府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 按比例增加活动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其次是政府对乡镇文化站的各项公益文化活动实行“订单化”管理。政府要把文化站每年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列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 同时又要明确规定文化站每年要开展的活动, 并列入年度奖惩考核体系, 实行“采购支付”。第三是要制定吸纳民间资金的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各方积极投入公益文化事业, 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发展基层文化产业上, 要从税收、产权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优惠,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篇4:县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

排查摸底经常化。把“法轮功”“实际神”和其他邪教防控工作纳入社会不稳定因素排查之中,实现排查摸底经常化、常态化。组织企业基层干部、管片民警等力量,开展经常性走访调查和入户调查,建立台账,定期分析研究,摸清邪教组织的活动动态,获取他们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预警性、苗头性信息,掌控其活动动态,及时发现并有效遏制其非法活动。进一步摸清邪教人员的底数,落实人防与技防措施,积极探索对外来邪教人员有效管控的办法和途径。应在企业和社区范围内认真开展拉网式摸排工作,对辖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信教人员活动情况、底数进行详细的梳理摸排,一人一册,逐人建档,掌握情况,为帮教、打击、取缔工作奠定基础。

组织机构制度化。在基层企业和社区应建立反邪教的专门组织机构和队伍,完善反邪教工作制度。反邪教队伍应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入,既要建立具有专业理论水平的专家队伍,他们是反邪教工作能够深入开展的中坚力量;也要包括一般普通群众,广大群众是反邪教的基本依靠力量。要利用各种方式,发动各方面力量投入反邪教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反邪教氛围。发挥好基层的反邪教作用,在群众中也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反邪教工作队伍。各企业和社区应该设立组织机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反邪教专干是直接责任人,负具体责任。分工明确,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逐人确定帮教转化与巩固责任人,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帮教措施到位,宣传教育到位,工作目标到位。

宣传教育深入化。基层反邪教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应建立与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和“台账”制度,使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化、规范化。积极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结合特殊年份及“4·25”“5·13”等敏感日,集中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应对邪教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电话、传真、手机短信、邮件、互联网等)进行的反动宣传。二是结合企业及社区实际,集中进行反邪教警示教育,全面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三个离不开”的教育。三是组织人员逐户分发宣传传单,让反邪教知识落户入脑,留下深刻印记,增强反邪教意识,提高反邪教能力。四是在企业和社区开辟以“旗帜鲜明的反对邪教”为主题的宣传专栏,让其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以期达到警钟长鸣之功效。

法制建设严格化。开展反邪教活动,仅仅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对邪教组织的简单取缔和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是不够的,只有结合法律手段,对邪教各个时期的活动予以严惩,才能增强对邪教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和震慑力,提高反邪教的实效。进一步将防范处理邪教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整体格局之中,联合公安机关,强化防控力度,坚持“露头就打”的原则,依法严厉打击“法轮功”顽固分子和其他邪教组织顽固人员,及时收缴邪教非法宣传品,净化环境,确保实现“零进京、零滋事、零插播”的“三零”目标,推动防范处理邪教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的有机结合。

社区建设丰富化。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建设,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既是社会主义新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社区居民远离邪教的必要条件。因此,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社区居民生存创造物质条件;另外,进一步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并经常开展科技和文化活动,正确地引导社区居民闲有所学、闲有所乐。广大社区居民群众有了较好的物质生存条件和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邪教也就丧失了蛊惑他们的条件和机会。

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防范邪教渗透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深入扎实地推进“无邪教社区、企业”等创建活动,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逐步建成示范型“无邪教社区、企业”,推动防范处理邪教工作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关爱生命,崇尚科学,远离邪教,是尊重生命的最好体现,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守思想阵地,弘扬科学精神,反对、抵制邪教,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综合治理与稳定服务中心)(责任编辑:郝幸田)

篇5:区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

加大宣传力度。该乡通过组织乡村干部召开专题会议、集中观看《全能神》、《世界末日》等反邪教教育宣传片、设置反邪教专题宣传专栏、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反邪教”中心户等形式,并发动中小学生与学生家长签订家庭“反邪教”承诺卡6000多份,发放反邪教宣传资料1000多份,张贴标语50多条,让群众认识“全能神”邪教的危害,分清邪教和正常宗教的区别,提高增强识别邪教和自觉抵制邪教的能力。

加强防控力度。在防范和打击处理邪教活动上,该乡注重强化防控网络建设,建立了乡村屯三级防控体系,紧紧依托维稳基石三级平台,注重发挥村级群工站积极性,同时加强司法所、派出所、各村委及中小学等部门的全面配合,发现有可疑人员活动的,主动及早介入处理,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基本杜绝了邪教活动空间。

篇6:县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

1 存在问题

1.1 免疫时间不同步, 造成免疫接种率参差不齐, 免疫效果差, 抗体效价低

目前本省推行的是春秋两季集中防疫, 一般在3、9月份进行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免疫。防控所安排村级防疫员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但有的防疫员工作拖拉, 本应一周完成的到一个月也没完成几户, 造成了免疫时间不同步, 影响了下一个免疫计划, 免疫接种率参差不齐, 免疫效果差, 抗体效价低。

1.2 防疫员责任心不强, 应付了事, 没有把应尽的义务履行到位

防疫员是经过专门培训上岗的专业技术人员, 理应尽职尽责, 干好本职工作。但有的防疫员责任心差, 素质较低, 对待工作敷衍了事, 有的是和村干部有关系的人员, 甚至有的是村干部兼任, 没有把真正懂技术, 干事认真的选拔出来, 造成防控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1.3养殖户法律观念淡薄, 强制免疫的意识不强, 没有把强制免疫当回事《动物防疫法》第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 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近几年政府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但是对于基层大部分养殖户来说,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散养户, 更没把强制免疫当回事, 这也是制约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升的一大障碍。

1.4 乡镇政府保密度的意识逐渐减弱也是制约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但是现在有的乡镇政府都把防疫工作推给了业务部门, 没有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养殖户来说更难做通工作, 使工作陷入被动, 造成了防疫工作难以开展。

1.5 基层冷链建设不健全, 最后一公里工作不到位,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和工作的不作为

疫苗的质量关乎防疫的成败, 上层的冷链齐全, 但是对于基层防疫员的配备来讲, 仅有一个防疫冷藏箱是不够的, 要考虑到疫苗的储存、运输、以及未用完的疫苗等等都要有完备的冷链设备来支撑。否则, 事倍功半, 起不到真正作用。

1.6 免疫耳标在强制免疫过程中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002年国家实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 目的是规范动物强制免疫工作, 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耳标常常自行掉落, 耳标上的号码时间长了也模糊不清, 起不到追根溯源的作用。据调查, 300只的羊群在一个月的时间内, 掉标率占30%左右, 两个月后能达到50%;而且有耳标的号码也污损严重, 基本看不出任何的数字信息。再则由于操作不当易引起耳朵破溃感染, 本辖区曾发生过感染破伤风的情况, 养殖户有抵触情绪。

1.7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工作难以落实, 对动物疫病的防控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动物疫病实验室是动物防疫基础体系建设中重要的建设项目, 是动物防疫和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技术力量支撑,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有的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没有实验室, 有实验室的也是设备老化、实验器材不足, 检测人员业务水平低, 难以承担疫病检测任务。

2 做好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对策

2.1 制定科学的综合免疫程序, 统一工作任务,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强制免疫工作

对牛羊猪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对不按时完成防疫任务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免疫同步, 提高免疫效果。

2.2 强化村级防疫员的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让村级防疫员充分发挥作用, 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制定村级防疫员考核管理办法, 加强村级防疫员的技能培训, 报酬和工作业绩挂钩, 真正调动防疫员的积极性, 能者上, 庸者下, 打造一支过硬的防疫队伍, 为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3 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真正把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措施等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可利用宣传车、明白纸、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 让养殖户明白疫病防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从被动到主动接受, 防疫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2.4 坚决按照“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 强化政府的协调力度, 为疫病防控工作保驾护航

分管领导靠上抓, 多部门联动, 层层落实责任, 把防疫工作纳入乡村干部年底业绩考核, 严格奖惩措施。同时加强对免疫中间环节的监督管理, 统筹兼顾, 确保免疫合理度。

2.5 加大对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

包括冷链建设、实验室器材以及人员的配备等, 改变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落后, 建设不达标等问题, 切实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技术水平, 真正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6 取消免疫注射时为动物佩戴免疫耳标

篇7:县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

【关键词】基层防疫;消毒剂;优化应用

随着全球流行病毒的爆发以及越来越多动物源病毒的出现,高致病性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禽流感等流感在人群中传播范围逐步扩大,致死率也有所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对动物养殖的疾病防控迫在眉睫。根据动物疾病传播环节三步骤来看,要想将病源彻底消除,在传染源处下工夫是关键,也是防控的唯一途径。对于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来看,由于技术、人员方面的配备不及较大型防疫场所,因此在消毒剂使用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消毒剂的充分发挥。本文以基层动物防疫中消毒剂的使用为主线,现做出如下报告:

1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不足之处

1.1 消毒效果检测困难

目前我国在防疫消毒标准方面并没有出台完善的硬性规定,在检测标准方面没有一个健全制度去规范化。即使一些部门具备消毒能力(包含消毒相关设备、药剂以及消毒专业人员等),但我国目前并未在此方面设立单纯针对基层防疫场所消毒效率的监控机构,因此在监控力度不足的条件下消毒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动物防疫的消毒在基层并不会花费较多经费去实施,若设立了专门检测与监测机构,其机构运行成本也会成为其长远发展的阻碍。

1.2 消毒规范尚未完善

之前提到的不完善之处属于监督管理层面,这一部分主要在于药剂使用方面。消毒药剂的使用对于不同适用对象、场所、范围存在差异性,例如对于鸟类批发市场、屠宰场、畜禽养殖场等地点的消毒工作就应制定好完善消毒方案与剂量控制标准,力争将消毒药剂的使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就目前在此方面操作来看,多数基层防控在消毒剂的使用剂量方面存在按照经验自行评估的现象,消毒人员单凭自己感觉或是消毒剂本身包装上的说明来实施疫病防控。

例如,对于活禽批发市场而言,某消毒剂要求1升水中剂量使用为100-1000毫克,该消毒剂每包500毫克。若水池体积在0.75立方米,则应使用250-750毫克的消毒剂,也就是半包至一包之间,并且保障水池中的水每天更换一次。但实际操作中消毒人员在消毒剂使用上存在随意泼洒现象,凭感觉将半包至一包消毒剂撒在水池中,在水体更换上也没有严格遵循一天一次的要求,往往在2-3天才会换水,消毒规范性严重缺失。

1.3 监管单位力度不足

由于在监管方面的政策属于层层下发,政府部门在制定出决策之后对下级部门的要求在具体执行、操作中可能存在缩水现象,监管对象仅局限于三鸟批发市场、屠宰场等较大型动物养殖场所,对于基层养殖地点的监管并不充分。

同时,监管人员并不会每天来到基层查看消毒剂使用情况,例如上述描述中为消毒水池换水问题,消毒人员是否按照标准剂量将消毒剂投放至水池中并且是否严格遵循了一天一换水的要求,监管人员不得而知。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更为完善的管理方式、条例,让消毒工作更具指引性,规范人工操作环节,提升消毒剂使用效力。

2 消毒剂在基层防疫工作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2.1 消毒过程严格化

基層消毒人员在使用消毒剂时首先要了解消毒剂的适用范围以及计量规定,合理、充分了解后选择合适药剂。其次消毒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责任心,认识到自己在基层防疫场所的消毒工作重要性与必要性,严格化消毒操作。之后需要制定出一套有步骤、有计划的消毒方案,包含了每天剂量使用情况、投放消毒剂时间、投放频率、遇到雨水天气时消毒剂剂量变化等方面。消毒工作不应单纯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应深入到责任中,严禁伪造消毒记录来应对上级检查。

在此方面,除了消毒人员自身应严格管理之外,政府部门也需加大投入,制定出一套对消毒剂使用的完整性规定方案,包含消毒剂用法用量、工作人员惩罚措施等,从经济惩罚角度迫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合理使用消毒剂,达到原有消毒效果的目的。

2.2 合理联用消毒剂

消毒剂的使用若长时间不更换品种,一些病毒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在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背景下,病毒同样会不断进化,逐渐对消毒剂产生适应性,造成消毒剂无法发挥出原有效果。因此消毒剂的使用应注意药品更换以及药物联用。药物连用应严格遵循药品使用规则,并非将两种或以上数量的药品一起使用就能够被称作联用,一旦连用不当反而会造成消毒效力的下降。

2.3 消毒前清洁场所

消毒剂的使用应建立在尽量将细菌减少的基础上,例如在鸡场养殖方面,使用消毒剂之前首先至少应该将鸡粪、残余饲料等物质清除干净。由于动物粪便、尿液等分泌物中同样会含有大量细菌甚至病菌,因此将这些物质先人为清除能够提升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2.4 尽量现配现用

消毒剂的使用若不是日常使用(一天使用一次或一天使用多次),在使用时可尽量现场调配,避免卤素制剂的不稳定造成消毒剂放置时间过长导致效果减弱现象产生。因此消毒人员在消毒时不能因为想要节省操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就自行预先调配好大量消毒液直接使用,影响消毒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使用消毒剂同样应严格操作,不能由于处于基层地位就放松管理力度。在消毒剂的应用上应注意使用时间、方式方案、药物联用等方面的操作,提升消毒剂应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广胜,钱炜林,陈伟强.消毒剂在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 广东农业科学,2011,10:119-120.

[2]周剑飞,林雄,杨春军.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3,04:101+103.

[3]张燕霞,吴发兴,李晓成.现代科技在我国主要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动物检疫,2010,12:19-22.

篇8:县反邪教基层防控工作简报

关键词:基层工作,动物防疫,对策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动物以宠物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动物传染病逐渐增多,严重威胁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做好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质量与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有直接关系,动物防疫员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一,应该选择具有动物防疫专业知识的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同时还应有充足的时间负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基层,基本是村级兽医兼顾动物防疫工作,所以要选聘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充实队伍,在上岗前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第二,有无责任心也是选择基层动物防疫员的标准之一。动物防疫工作需要跟动物打交道,必须要不怕脏、不怕苦,认真对待工作,时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2建立有效的动物防疫责任制度

根据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建立有效的动物防疫工作机制,将各级政府部门主要领导作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采取层层签订责任状的方式,做好相关部门的动员,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构建完善的动物防疫网络体系,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在开展动物集中免疫期间,还需要采取有效的责任分配制度,将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分配到个人,同时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集中免疫工作的成效[1]。

基层畜牧兽医机构还需要建立三级动物疫情巡查制度以及监测网络,加强区域内动物疫情的监测,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并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预案,备好相关的应急物资,保证在疫情发生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3强化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

3.1加强动物防疫员的培训

基层畜牧兽医机构要建立有效的动物防疫员岗前培训机制和在岗培训制度,定期对动物防疫员进行培训,同时因地制宜,编制科学有效的培训教材。对动物防疫员培训后,进行统一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动物防疫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3.2强化动物防疫员素质考核

将基层动物防疫员的日常工作作为考核指标,包括免疫密度、效果等,对动物防疫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和动物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挂钩。对在考核中表现突出、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的给予一定奖励;而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给予一定处罚,对于不符合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标准的人员应及时清除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4完善基层动物检疫工作,控制疫病传播

第一,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严格按照动物检疫的规章制度实施检疫工作,检疫人员要深入现场,避免出现不到现场就乱开证明的情况,在检疫过程中严格按照检疫程序操作,只有经过临床检查,符合健康标准的才能开具相关检疫证明。第二,对发生疫病的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对动物防疫工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做好动物养殖、屠宰以及流通等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对病死动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不能屠宰、上市、食用等,避免疫情的发生与传播。第三,应该加大检疫监测的力度,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检疫队伍,避免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添加违禁物,保证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安全[2]。

5总结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意义重大,作为基层动物防疫组织要积极做好动物防疫准备工作,选择高素质、全能技术的基层动物防疫员,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基层防疫员管理,完善动物检疫,做好疫情的防控等一系列工作。

参考文献

[1]谭琦玲,叶子健.做好农村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几点想法[J].吉林畜牧兽医,2012,33(5):59-60.

篇9:论基层农发行案件防控

加强案防基础管理,防范员工职业道德风险

一是积极预防职务犯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经不起来自各方面物质利益的诱惑、糖衣炮弹的攻击而沦为阶下囚的事例屡见不鲜。作为基层农发行员工必须警钟长鸣。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意识。建立行务公开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使基层农发行员工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观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经得起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执政的考验。要加强党风党纪教育,以反面典型为镜子,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否脱离了正确的轨道,多反省自己,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二是签订从业承诺,增强从业人员合规经营自觉性。依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反商业贿赂承诺》及《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等规定,认真组织开展全体从业人员签署从业承诺的活动。三是加强员工行为排查,动态监控重点人员异常行为。重点监督员工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了解、早掌握、早沟通、早化解,防范员工参与社会高息融资或非法集资活动、参与非法的或大额的博彩活动、充当资金“掮客”。四是开展专项治理,推动案防工作向纵深发展。依托内部审计,借助条线管理的监控合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项治理活动,通过纵横联动、条块结合的案件风险排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揭示案件风险点和内控薄弱环节,特别是与企业法人代表“打麻将”的行为。五是以人为本,抓好队伍企业文化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切实抓好队伍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基层农发行风险防范能力,杜绝各类案件事件发生的关键。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案件防范环境,强化“案防就是效益”的观念,在大力抓好业务经营的同时,抓好以文化人和案件的防控工作,完善监督制约体系,对各个重要的环节、岗位实施有效的监督。要加大打击、惩处、警示和教育的力度,让每一位员工具备为农发行事业负责、为自己人格负责、为个人家庭负责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对各类案件或苗头性问题,努力做到发现一件,化解一件,严肃查处一件。五是强化教育,构筑思想道德防线。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要求,落实“一岗双责”,配备一定数量的政工干部,加强法纪教育,保证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通过深入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基层农发行干部职工积极向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基层农发行干部职工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质、职业规范、行为准则,加固思想道德防线,经常警示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加强信贷风险分析,防范内外勾结、挪用资金等案件发生

一是加强信贷“三查”。督促信贷人员重点做好贷款申请人资信和履约能力等情况的真实性调查和对贸易背景、保证责任等内容的严格审查,加强贷后跟踪检查力度,及时通过海关、税务、电力等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动,严防弄虚作假和欺诈行为。二是加强企业资金链的监控。从企业结算账户、企业主个人储蓄账户的资金变动分析资金使用和回款情况,重点关注贷款发放后长期无回款或资金使用与回款均严重偏离企业主营业务及授信方案的企业,关注企业社会性融资、非法集资或其他民间借贷等情况,切实防范突发性信贷风险案件。三是开展重点企业风险排查。通过系统内的联动和沟通,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防止留在本地的企业空壳化、空心化。

加强政府平台贷款业务管理, 防范虚假配套资本金等案件发生

一是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资本金不能足额到位风险的防范,实行“六不贷”。高度关注政府一般财政收入水平,对达到警戒水平的政府融资平台一律不贷;对未能列入银监会名单制的,一律不贷;对项目资本金不能到位的,一律不贷;对虚假配套项目资本金,先到位后抽出的,一律停贷,并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对挪用项目资金的,一律停贷;对不按一定比例存入社保资金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土地出让金存款、非税收入存款等财政性存款的,一律不贷。要重视与政府融资平台借款人法人代表的面谈和信息沟通,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收集借款人的真实意图,发挥基层农发行垂直管理体制的优势和信贷杠杆作用,增强实贷实付报帐制度的执行力,防止项目资金被权力部门挪作它用。

加强科技风险监控,防范非法套现、冒名盗用等案件发生

针对媒体披露和监管提示的科技风险及案件隐患,基层行要围绕虚假消费、非法套现等开展案件防控工作。一是加强员工合规用卡教育。确保每一位员工都知晓信用卡交易的禁止规定,明确违规套现等禁止行为的严重后果,提升员工遵章守纪的意识。二是严把客户及商户行业准入关。建立前台营销责任制,进行严格的实名审核和现场调查制度,确保客户办卡及商户签约的真实意愿,防范套现风险。三是加强现场检查及非现场监控。做好客户及商户交易数据的分析和监控机制,建立对特约商户的定期现场检查制度。四是加强客户网银注册管理。

加强与司法机关的信息交流,为防控案件的发生奠定基础

要邀请司法机关业务骨干到行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扫除法盲,增强员工依法、守法的自觉性。

基层农发行案件的发生,内因固然在基层农发行,但同时也折射出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对基层农发行的监督管理。作为监管部门,要从发生的案件中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反思,并认真汲取教训,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升监管能力。

要牢固树立审慎监管、快乐监管的观念。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与辖内基层农发行员工的工作、生活联系,与其同呼吸共命运,既要加强对辖内基层农发行重要岗位人员和重点业务的管理,又要加强对机构负责人及重要岗位、重要业务、敏感环节人员八小时以外的行为监督,以增强监督管理和检查的针对性。

要切实完善严密的防控体系。一方面,要督促辖内基层农发行在内控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管理,构筑防范操作风险,特别是案件风险的内部防控体系。重点要在创新业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根据农发行运行的特点,及时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另一方面,要在提升制度执行能力上下功夫。督促辖内基层农发行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重点强化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坚决杜绝以信任、习惯代替制度规定和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行为,绝不允许怕麻烦图省事而违规操作简化工作程序,自觉把“铁规章”落到实处。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监督管理部门要运用农发行的制度对辖内基层农发行开展制度落实情况检查活动,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督促制度贯彻落实。

要不断加大监督管理查处力度。一是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加大对案件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和及时叫停发案机构的相应业务,亮出“特别金融监督管理区黄牌”,强化警示和震慑作用。二是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第九次会议精神,凡发生百万元以上大案,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开除直接责任人,其中票据诈骗案件主犯和从犯一律开除,绝不姑息迁就。情节严重的,要采取果断措施叫停发案机构的相应业务,哪个层次发案的,暂停该范围内办理相应业务的权利,待整顿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对辖区内发生重大案件、造成巨额损失、影响极其恶劣的机构,吊销其金融许可证。对辖区内发生重大案件的机构高管人员,依法取消其任职资格。三是将案件治理工作评价纳入日常监管考评,与机构准入和评级挂钩,对发案率高、涉案金额大、影响恶劣、内控薄弱的机构在新业务准入审批时“一票否决”,促使案件防控成为基层农发行高管层的中心工作,保持杜绝各类案件发生的高压态势。

篇10:论农村基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缺乏督导管理

随着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 某些传染病发病率逐年降低, 有些地区没有发生重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 有些农村地区卫生防病意识逐渐淡化, 总认为本地已多年没有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对上级部署的防病工作敷衍搪塞, 缺乏有效的督导和动态管理:乡、村卫生防病人员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松懈麻痹思想, 对卫生防病工作缺乏热情和精力, 对辖区内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不够, 造成农村传染病防治工作出现“上暧下冷”现象, 致使某些地区存在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隐患较多。

(二) 防病队伍不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 又值卫生防疫监督体制改革之际, 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思想不稳定, 工作讲究“实惠”, 不愿从事收入少、条件差, 工作艰苦的防病工作, 想方设法到卫生监督岗位工作, 千方百计往条件好、福利好的部门流动, 在职人员中从事第二职业者也较多, 尤其是有的乡镇防疫人员的基本工资不能保证。

(三) 健康教育工作滞后

健康教育工作投入小, 产出大, 是一项提高公众素质、自我保健能力, 达到卫生防病的标本兼治的经济、有效措施。但是, 近年来由于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的健康教育工作滑坡较快, 卫生防病知识不能及时宣传到群众, 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卫生防病知识的需求, 致使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难以形成。

(四) 对流动人员卫生管理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我国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投资经商、建筑工人等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对流动人口缺乏有效的卫生管理, 从而给流人地的卫生管理和防病灭病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因此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不善已构成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五) 乡镇卫生防疫普遍薄弱

乡镇防保机构作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枢纽,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 乡镇防保机构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较差、管理体制不完善、“预防为主”流于形式等问题, 个别乡镇防保机构难以维持, 面临瘫痪, 致使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中间环节出现“梗阻”, 防治措施不能落实到位。

二、探索与对策

(一)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疾病控制新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疾病控制工作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前要认真、积极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疾病控制工作新体制。疾病控制新体制要有利于“预防为主”方针和防治结台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卫生防疫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合理使用;有利于调动卫生防疫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传染病防治等疾病控制措施的落实;有利于疾病控制管理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 以满足群众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需求。

(二) 确保经费投入

卫生防疫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面向社会群众, 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要全面负责, 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 给予必要的投入, 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要保证必要的资金。因此各级政府应按上级要求确保疾病控制工作的经费, 更新仪器设备, 提高疾病控制检测技术水平, 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以确保重点疾病不发生暴发流行。

(三) 增强法制观念

《传染病防治法》是对传染病依法管理的法律依据。各地应结合全民普法教育,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 尤其是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人员, 更应加强业务学习, 执法机构要加强执法力度, 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传染病防治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四) 加快卫生防疫队伍建设步伐

基层卫生防疫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是卫生防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基层防疫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 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法律责任。二是要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 保证卫生防疫工作质量。三是要充实、调整防疫队伍。真正把年富力强、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卫生防疫队伍中来, 以提高卫生防疫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疾病控制工作的实战能力。

(五) 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防疫管理

在某些地区流动人口集聚已成为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隐患, 给流人地的卫生管理和防病灭病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已刻不容缓。掌握流动人口卫生防疫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并及时向政府和主管部门汇报情况, 当好业务工作参谋, 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工作, 为经济建设服务。

(六) 完善预防保健网络建设

篇11:基层村社干部职务犯罪防控研究

关键词:村社干部 职务犯罪 征地拆迁 廉洁自律

村社干部职务犯罪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必须严厉打击。在新形势下,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和防止村社干部职务犯罪,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村社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要领域和特点

截至2015年7月,某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村社干部职务犯罪案件27件39人,占同期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16.7%。其中,贪污案件17件28人,受贿案件9件10人,挪用公款案件1件1人;起诉至法院并作有罪判决33人,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大体来看,这类案件主要发生在四个领域:征地拆迁补偿领域、支农惠民资金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林权流转领域。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作案方式和手段简单。在支农惠民资金的申报和发放环节,村社干部欺上瞒下,虚列、多报、重报补偿资金,并在虚假人员名单上签字,占有套取补偿款,甚至要求将直补到农户卡中的资金打入村委会甚至村干部的个人账户,在村民不知情的状况下挪用甚至侵占。在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上,村社干部利用受国土等部门的委托便利,在进行初步土地丈量、附着物统计核算的过程中,将集体土地编造在自己及亲属名下、将公共坟地虚报为自家祖坟等手段骗取国家拆迁补偿款。第二,涉案金额较大且影响恶劣。上述27件案件涉案总金额达730余万元,其中5至10万的7件,占26%;10万元以上的20件,占74%。虽然这些案件均是“苍蝇”犯罪,但全都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基层群众的最直接利益,严重影响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危及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第三,涉及村社干部的上访多为集体上访。自2013年以来,某市检察机关共受理集体上访案件18件,其中涉及村社干部的15件,占比83%。涉及村社干部的举报主要发生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期间,内容涉及农村干部选举和管理、土地确认和流转、党风廉政问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层面。第四,由过去个体腐败向群体腐败转变。随着各项监管制度的不断出台并完善,过去个别村社干部“单枪匹马”就能捞取各种好处的机会明显减少,寻租空间缩小,只能通过多个环节,多个岗位合谋,共同实施犯罪。在查办的27件案件中,共同犯罪9件,占33%,同比上升10%。第五,把村民“一事一议”制度作为实施犯罪的合法外衣。部分基层干部以为群众谋利为名,行个人谋私之实,把“一事一议”制度作为其实施犯罪的工具。上述27件村社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涉及披着“一事一议”制度外衣谋个人私利的案件18件。

二、村社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要成因

第一,村社干部自身综合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在立案查办的村社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村支书、村主任、村民小组长等最基层“村官”有80%以上是初中或高中学历,习惯于凭经验或人情关系指导工作,对土地管理、资源保护、职务犯罪等政策和法律规定知之甚少。

第二,村社干部权力集中,缺乏民主意识。资金、项目主管部门因人员短缺等原因,将土地丈量、附着物清点等基础性工作交由村社干部负责,但主管部门在复核审查时疏于管理、流于形式,导致村社干部的申报资料成为最后获得补偿款的重要依据,变相地增加了村社干部权力。同时,村社干部为了获取私利,在申报资料时弄虚作假,不进行村务公开,甚至对一些涉及补偿的政策性文件都不公开。

第三,村务公开等相关制度过于简单。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内财物收支、救济救灾款项等事项真实公布。然而,一些地方的村务公开工作随意性和零散性较强。比如,《某市征地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及住房拆迁安置办法》只对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有所规定,而没有规定管理和适用的程序、分配方式及用途,导致村社干部在使用这些补偿款的过程中有很大随意性。

第四,财务管理制度混乱,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一是基层财务制度不健全。村社没有建立并实施整套的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出现乡镇统筹管理一部分、各村自己另设账目管理一部分的状况,监督管理体系明显混乱。二是村干部之间分工不明。有的村村支书签批,村主任也签批,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失控,还有的村会计出纳不分设,让一人兼任,更甚者村会计、村主任和村支书存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钱帐不分,坐收坐支,缺乏制约。三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个别从事财务的人员不懂会计业务,不坚持原则,唯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命令是从。四是对资金流向监管不力。由于各类支农惠民资金项目繁多,主管部门对村社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后,就将资金发放到乡镇,不作后续监管。

第五,惩治力度不大,不能有效震慑职务犯罪。一是查处不力。我国刑法对职务犯罪的主体明确界定为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基层村社干部仅在受委托从事公务的情况下符合职务犯罪主体条件。同时,司法实践中对基层村社干部的主体身份认定争议很大,往往不能以职务犯罪立案侦查。二是判决轻刑化。从判决情况看,提起公诉的33名基层村社干部中,有17人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占51.5%。其中,适用缓刑的13人,占76%;免于刑事处罚的1人占6%。

三、加强村社干部职务犯罪预防的对策建议

根据当前基层村社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犯罪领域、发案特点、犯罪原因,做好村社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应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村社职务犯罪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政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村务信息公开机制,涉农资金使用监管配套机制等。二是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网格。大力推广“设点建站聘员联户”网格化民生检察,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在各村社聘请预防联络员,将预防网络延伸至最基层。三是加大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力度。推广检察机关3D网络警示教育基地,结合职务犯罪预防宣讲,深入推进廉政课进社区、进农村,筑牢廉政防线。乡镇纪委应定期组织村社干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廉政教育短片,向基层组织干部强化廉政意识。

第二,加大对村社干部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一是建立和完善来信、来访、来电、网络“四位一体”信访举报渠道,定期开展巡回检察、举报宣传等,保障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表达诉求。二是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侵犯群众权益的职务犯罪专项行动,严肃查办侵吞和挪用群众征地补偿、土地复垦、退耕还林等补偿款的职务犯罪,严肃查办虚报冒领,套取国家资金的职务犯罪,严肃查办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切实利益的渎职犯罪。

第三,加大村社资金监管力度。一是建议乡镇领导加强村财务人员的培训,严禁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委员兼职村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二是建议乡镇部门加强对下辖的村级财会账目、经济往来严格把关。对账核查的同时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并形成书面的审计报告,报送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审查备案。必要时可以组织村会计参加村村交叉审计活动,达到村与村的互审,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三是建议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体系,在拨付专项资金时,拨付到一卡通,省去中间环节,防止贪污挪用。

上一篇:攻坚克难谋发展 开拓创新树品牌——2012年工作报告下一篇:高二政治会考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