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吟月

2024-05-16

中秋吟月(精选5篇)

篇1:中秋吟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秋吟月

作者:黄曼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2期春、夏、秋、冬,桃、榴、菊、梅,竟感觉,都化成了个你——

中秋的月明:

丰盈、玉润、亮洁、婀娜

如今的月儿怎样?

它该不会寂寞;

篇2:中秋吟月

一、等月

苍茫夜海斗玲珑,望断星河月乃蒙。

飒飒秋风吹切切,何时月影满人瞳。

二、盼月

渐暗忽明没影踪,何时与月两相逢。

偷光一缕囊中酿,笃笃敲敲请月舂。

三、对月

堂前院落总成双,对影结仨月满窗。

与月独斟相对唱,良辰美景闹心腔。

四、品月

幕里嫦娥现舞姿,月光顷泻耀松枝。

佳肴美酒空台上,只品玉盘谱曲诗。

五、问月

已至三更不忍归,临头倩影正升晖。

轻声欲问池中月,莫是娥郎共与飞?

六、寄月

清风朗月柳梳梳,醉把闲云欲卷舒。

又是中秋肠念断,题诗弄墨寄思书。

七、呼月

对应苍天漫际呼,秋风莫笑以吾愚。

银盘灼眼何堪苦?不忍收睛对酒壶。

八、鸣月

雀鸟成荫落院栖,缠绵互琢语低低。

轻声又止惊月散,楼上闺阁女凄凄。

九、共月

一轮明月照天涯,今古佳人才子喈。

多少离合生憾事?此时犹坐共条街。

十、栽月

赊来点点盈光籽,不为收藏只为栽。

月色撩人堪醉客,他乡俯影洒清灰。

十一、钓月

柳线绦绦落线纶,摇摇欲坠显金身。

池波潋滟生辉月,钓至经冬又一春。

十二、探月

齐天探月揽闲云,绣朵白花缀绿裙。

玉兔呢喃接耳语,嫦娥落寞泪纷纷。

十三、醉月

秋高气爽杏花村,鸟语传歌挽客魂。

未有萋萋春草意,三分月色醉王孙。

十四、寻月

浮去滚滚掩银盘,十五之月不应残。

涉水跋山圆梦想,寻真问底破心肝。

十五、乘月

月过山头至鬼关,兵荒马乱火锋蛮。

篇3:中秋吟月

1.知道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 了解我国各地各族人民过中秋的一些习俗。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 从不同途径收集节目的信息, 了解民族风情和节日特色,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 分析、整理、汇报资料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3.调动各种感官, 回忆、交流自己和家人及亲朋好友过中秋的情景, 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资源利用

1.学生:

A.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 找到中秋节这一天;回忆去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了解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B.背一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2.教师:

A.课件;

B.心愿卡、球、手鼓、小镜子、手电筒;

C.布置教室, 悬挂小灯笼。

三、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仔细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 (点击:中秋节) 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中秋节还有哪些名字?

生: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师:你知道这么叫的原因吗?

师:同学们, 去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看爷爷奶奶, 我们包饺子, 做圆子, 还吃月饼。

生:爸爸妈妈带我到东洲公园赏月。

生:我们一家人到文化馆猜灯谜。

师:月圆人圆, 和父母家人一起过节确实令人高兴。今天老师把这一轮中秋的圆月请到了课堂上, 我们全班来过一次集体的中秋节, 好不好? (补充课题)

师:说到中秋节, 我们就会想到月饼。瞧, 善解人意的嫦娥姐姐就给我们送来四个大月饼, (点击:嫦娥) 每个月饼后面还藏着秘密呢!谁想第一个揭开月饼后面的秘密?

生: (点击秘密一: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

师: (点击图片) 吃月饼、赏明月、挂灯笼、猜灯谜是中秋节里最普遍的习俗。就说这月饼吧, 小小的月饼里就有大大的学问。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生:工人把面粉柔软, 加入各种各样的馅料, 再烘烤, 就变成月饼了。

师:你吃过哪些品种的月饼? (师运用图片相机补充资料)

生:我吃过豆沙月饼、火腿月饼和冬荟月饼。

生:我吃过又香又咸的蛋黄月饼。

生:有一种飘着茶香, 叫绿茶月饼, 很特别。

生:元祖月饼中的雪月饼最诱人, 薄薄的透明的皮儿里是甜甜的冰淇淋, 实在太好吃了。

师:一个圆圆的月饼就是一份圆圆的祝福, 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其实我国各地各族都过中秋节, 中秋活动可丰富啦,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点击:一组各地过中秋的图片) 在少数民族地区, 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闹月”、“追月”、“行月”、“跳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祖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同一个节日就有不同的习俗, 非常有意思。

生: (点击秘密二: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故事吗?)

生: (讲《月亮姐姐做衣裳》)

师:是呀, 月亮有时弯弯, 有时圆圆, 经常变化。瞧, 这是老师记录下的去年农历八月份月亮的变化, (点击课件)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月亮先弯弯的, 像眉毛。渐渐地, “眉毛”变粗, 越来越粗, 变成半圆,

再大一点, 大一点, 直到变得圆圆的。后来, 月亮又渐渐变小, 最后又变成眉毛了。

师:月亮的不同变化还有好听的名字呢! (介绍“上弦月”、“下弦月”等名称。)

生: (点击秘密三:你会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吗?)

(很多人举手)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游戏, 名字就叫“击鼓传球”。怎么个玩法呢?鼓声响起, 球迅速在同学间横向传递, 鼓声一停, 球在谁手中, 谁就获得一次朗诵月亮古诗的机会。谁愿意上台当鼓手?

(进行游戏。学生随机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师:是啊, 皎洁的月光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那月亮真会发光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小镜子, 想象一下, 假如这里一片漆黑, 小镜子会发光吗?现在我用手电筒照一照小镜子,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镜子一开始是没有光的。老师用手电筒照小镜子的时候, 小镜子闪闪发光。

师:这小镜子就代表月亮, 手电筒好比太阳。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当太阳照射到月亮上时, 月亮就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光。

生: (点击秘密四:猜灯谜)

生: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一个民间习俗, 每年它都吸引许多人参加。 (师摘下一个小灯笼, 示范展开灯谜纸) 今天让我们小组合作, 也来猜一猜吧!你们是第几组的就猜哪一条灯谜, 看哪组同学脑筋转得快。猜对的可以摘下谜语纸条回座位。 (放音乐, 小组下台活动, 猜中的可以把谜面摘下来回座位。)

小组汇报成果 (猜对的奖励各种不同的月亮造型)

师:看, 猜灯谜的确很有意思, 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 还能增加节日的气氛, 难怪它能成为中秋节的保留节目呢!

师:“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组圆月图, 放音乐) 瞧, 天上的月亮照着你, 照着我, 在这月光如水的中秋夜, 你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生:在这如水的月光里, 我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爸爸, 我想对爸爸说,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我们虽然远隔千里, 但是我们共同拥有一轮圆月。

生:在静悄悄的月夜, 我想起了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伙伴们, 你们有月饼吃吗?在中秋团圆之夜, 也许你们没有丰盛的晚餐;也许你们没有香甜的月饼;也许你们不能在漂亮的大厅里猜灯谜……但是, 你们有坚强的性格, 有打不垮的意志, 还有千千万万为你们祝福的同胞。遥祝你们中秋快乐!

生:我刚刚从上海转来。中秋之夜, 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我深深地为他们祝福, 祝他们合家团圆, 永远幸福。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传递你对他的思念呢?

生:我想打电话。

生:我可以上网发邮件。

生:我想写信。

……

师:电话诉衷情, 鸿雁传心声,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表达了你的思念之情。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漂亮的心愿卡, 这样吧, 把你们最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写在心愿卡上 (播放音乐) 。

生:亲爱的外公, 今夜的月儿是如此美丽。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像一个大银盘。我坐在如水的月光里, 不禁想起了您。您常年不在家。我和爸爸妈妈是多么想念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

生:在这皎洁的月光里, 我最思念的就是爷爷。爷爷呀, 我有好多好多话要对您说。您一直在外地辛勤工作, 平时很少有时间回来团圆。我真的好想您。爷爷, 我真希望您早点退休。我每天晚上能偎依在您的怀里, 在月光下听您讲故事。

……

师:中秋节, 团圆节, 可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 让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他们。 (点击课件)

师: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幕, 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交警叔叔, 你们真是太辛苦了。在大家团圆的时刻, 你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交通秩序。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 交通状况一定不理想, 我代表少先队员向你们敬礼!

生:超市里的叔叔阿姨, 你们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 坚持工作, 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从心底里感谢你。

生:医生们, 你们好!你们节日里坚守岗位, 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 患者就麻烦了。谢谢你们!

师:是呀, 千言万语早已汇成一句话———

生: (齐说) 叔叔阿姨, 你们幸苦了!

师: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提前过了一个中秋节, 一起赏月、讲故事、背古诗、猜灯谜, 还了解了祖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过得可真有意义。最后, 老师祝愿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 幸福美满!下课以后, 别忘了把这张心愿卡带上我们的祝福送给那个你最思念的人。

四、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佳节以她们动人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民俗习惯, 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 这颗明珠的光芒日益被各种各样的洋人节所掩盖, 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二单元就专门设计了《中秋与重阳》这样的课。这两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 了解民风民俗, 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 可以让学生通过节日体会家庭欢乐, 生活甜美的幸福, 同时懂得要尊老敬长。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 将本该在一课中的两个节日分开来, 作为独立的两个课时。并在两节课前分别开展“家乡的中秋节”和“家乡的重阳节”的小采访活动, 收集当地有关的各种喜庆活动, 了解市场的供应情况, 组织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画报、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有关“月亮的传说”、“月饼的传说”、“月球的小知识”等信息和资料, 组织慰问、“请爷爷奶奶进课堂”等活动。并在课前组织学生布置好教室, 营造节日的气氛。

通过《中秋佳节话中秋》这一课的教学, 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课堂要吸引学生, 必须充满活力;课堂要充满活力, 就应该活用资源, 综合开发, 让课程和生活走得更近。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 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挖掘与运用。那么, 如何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我通过不断的尝试, 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

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课堂模式已不再存在, 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听故事、猜灯谜、写心愿卡, 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呆板的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 使师生双向互动, 彼此融合, 课堂充满活力, 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情感体验, 觉得学的知识多, 朋友多, 快乐多。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又体现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二) 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 知行统一, 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 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 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因此, 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 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如本课中七嘴八舌话中秋、你言我语讲传说、感恩知报诉真情、诵读吟背颂月亮及辨辨做做识月球等活动, 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 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 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 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 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 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让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做一做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 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 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 不仅学生有所收获, 作为老师的我也有很多收获, 相信这样一节课后, 孩子能真正理解“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也理解了“月圆人团圆”的真谛。

五、教学评价

樊健:活动化的品德教育最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水平。它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的活动, 可以引导儿童感受真实的生活, 亲自体验、主动探究, 在学习活动中发展, 在发展中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 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 锻炼表达能力, 从而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课堂上, 冯老师和孩子们聊习俗、听故事、猜灯谜、做实验、写心愿卡、说心里话, 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 使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 使品德与生活课程开放, 向儿童自身开放, 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 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黄丹: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 他们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有了一定的情绪体验, 而不同的学生之间又存在着背景和经历的差异, 这种差异正是孩子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联络点。冯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有趣的活动, 巧妙地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 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 积极参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做法。

篇4:中秋节话中秋

中秋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均源于此。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经过历代的创新,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饮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篇5:燕山横岭溪吟月作文850字

燕山横岭之阴有“南坡”(地名),斯地有一条小溪,与我栖居的茅庐不远。平日干涸的小溪被人们踏成了一条蜿蜒的小路,旬日前的一场大又恢复了她桀骜不驯,渐次娇柔的性情。她时疾时缓跳跃、奔跑,忽而哗笑,倏忽间又窃窃嗔吟,让人难以琢磨。

此番,下的小溪,犹如薄纱衾帐中的浴女,显得更加朦胧、婀娜曼妙,楚楚动人。亦如丛林小路浣纱归来的,洒下一路无忧无虑欢笑。这笑声,如丛林间逸出的朵朵彩云,这彩云一般妙惑的笑声,诱动着人们无尽的窃思,躁于窥睹那凝脂一般的.姿色。

寻着欢快的笑声,我的双脚已不由自主地向她身边挪动了。近了,近了。我环顾燕山横岭月色朦胧下的山野,一片,了无一人,唯闻小溪的欢歌与蛩鸣。我伸手抚摸了一下她撩人的肌肤,竟一下沁爽到我的心底。这一触,倒是零乱了她的,致如她零乱了的青丝遮掩了她朦胧可辨的娇容。于是,小溪潋滟的月光,一下变得难以描摹的情态,旋即一嗔,又恢复了她天真稚朴的天性。

如静,月如水。小溪低吟,鸣蛩醉。

此刻,朔流望远,朦胧的月光下,蜿蜒曲折的小溪银光潋滟,如一条银蛇从横岭间缓缓曲蠕爬下,如帷幕里出浴腓踝间涔涔流淌的莹珠,惑人朔妙。

于是,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从下而上地猎奇她的奥妙了。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着,朔寻着她的隐美,吮吸着她的稚香。偶尔,似乎是踩着了她的裙摆,绵绵的,细沙一般轻软。倏尔又碰到了她的膝盖,鹅卵石一般地硬滑。也许是不经意间弄痛了她,她急嘟嘟地嗔怒着,把唾沫星子向我喷来,由于她气力娇小,只渐到了我的腿上,是那样的沁凉而舒畅。

我走了一程又一程,抚拭了一回又一回。在横岭脚下的一片丛林边,一股股细小的溪流就如她一头的青丝散伸进林莽的丛林。丛林里一片幽暗,一阵清风过后,发出阵阵悉悉索索、吱吱呀呀的响声。偶尔传出几声夜的唳鸣。此时,月光下的横岭,稍见岭脊鬃毛一般的枝梢。阴凹处愈加黝黑异常,则欲觉深奥叵测。岭脊上是一轮由东而西慢慢滚动的,朦胧的银月钻出一片轻纱一般的白云,如水的月光一下倾泄在我周围的一切,也胧化了我身边的一块大石。也朦化出我骨子里的慵懒,使我舒适地逍遥在这块大石上。时如已乘遨游太空的一勾,进入亘古遥远的童话。

仰望苍穹,月明星稀,亘古于今一岭横绝,阻断南北。唯有这如水的月光流泻岭前岭后,也时时眷顾着这淙淙流淌的小溪。小溪,心底镜明,且与炯月相鉴,已了无余阴晦滞之处!彼一叹一息,投足颦眉之际,其心事儿皆为皓月洞悉无余!只是云里云外灿然一慧,泊然一笑,任世间沧海横流,不为所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秋吟月】相关文章:

上一篇:襄阳陈启合简历下一篇:2009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祝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