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玉泉溪原文及赏析

2024-04-26

题玉泉溪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

篇1:题玉泉溪原文及赏析

《题玉泉溪》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玉泉溪

湘驿女子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注释

叶:一作“树”。

杳(yǎo):昏暗、遥远,没有尽头。

(1)第二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

(2)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弹”字用得很传神。不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溪流富有音乐般的诗韵,而且以动衬静,把一个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深。诗虽未写月,却自有一轮明月朗照;未写人,却有一个少女的倩影徘徊溪畔;未写情,却有一缕悲哀寂寞的情丝,从“夜弦”的曲调中轻轻流出,给读者无限的联想。(意对即可)

2.前两句写玉泉溪及其周围的环境,是实写;第三句写徘徊月下溪边的女子对昔日恋情的追忆,第四句写女子想象未来生活的渺茫两句均属虚写,虚实相衬,刻画出了一个失去幸福爱情的女子心灵上的痛苦。(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红叶片片沉醉于动人的秋色,碧溪潺潺在夜里弹奏起琴弦。

美好的日子逝去不可能再来,凄风苦雨无限让人度日如年。

赏析

《题玉泉溪》是唐代一位被称为“湘驿女子”的女诗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景,首句用重彩描绘出一幅枫叶烂漫的秋景图,次句渲染了一种宁静幽邃的氛围;后两句抒情,表现女主人公对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的遗憾,写尽了她未来日子的苦难。全诗措词委婉,造语清丽,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模声绘色,形象鲜明,艺术概括力很强。

首句“红叶醉秋色”五字,用重彩绘出一幅枫叶烂漫、秋色正浓的画面。那优美的景色,宜人的气候,令人心醉神驰。“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描写秋色的名句,然“红叶醉秋色”的境界,却也别具韵味。诗人用一“醉”字,把“红叶”与“秋色”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秋色具体可感,描绘了一幅美丽绚烂的秋景图。用字精炼,以少总多。

次句“碧溪弹夜弦”,也写得情韵萦绕,优美动人。白昼消逝,夜幕降临,枫林隐去,碧蓝澄澈的溪水,潺潺流动,宛然在弹奏一支乐曲,如泣如诉,打破了这也的寂静。夜色如水,不可能不动人情思。这里,“碧”是个诉诸视觉的颜色字。在一般的夜晚,是无法分辨水色的。只有凭借天空的明月,身临溪畔的人,才有可能见得真实,辨得清楚。“弹”字下得也很妙。它不仅写出溪流富有音乐般的诗韵,而且以动衬静,把一个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深。诗虽未写月,却自有一轮明月朗照;未写人,却有一个少女的倩影徘徊溪畔;未写情,却有一缕悲哀寂寞的情丝,从“夜弦”的曲调中轻轻流出,如泣如诉,萦回耳际。这种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写法,笔墨精当,含蕴丰富,营造了一种宁静、幽邃的氛围。

后两句抒情。主人公终于吐出了自己的心声:“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那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心爱的人儿再也不会和自己共度美好快乐的时光。陪伴自己的.只能是那漫长的凄风苦雨、度日如年的生活。这两句直言不讳地把这位徘徊于月下溪畔的女子内心的秘密,和盘托出。原来她是位失恋的女子,曾有过幸福的爱情,而此时,“佳期”却一去不复返了。可是这位多情女子还像过去一样热恋着爱人。在枫叶如醉、碧溪夜月的环境中,她徘徊着,回忆着,祈望着,等待着,从原野来到溪边,从白天直至深夜。可是,物是人非,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佳期不可再”,寥寥五字,把这位满怀希望的女子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她想:“今后的生活又将如何呢?”回答是:“风雨杳如年。”风雨如晦,度日如年,未来的日子是渺茫、悲凉、凄迷的。如果把这里的“风雨”理解为社会“风雨”的话,那么这诗所写的爱情悲剧,就具有更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了。

这首诗语短情深,措辞委婉而造语清丽。诗人善于选择典型的意象,渲染了一种迷离愁苦的诗境。诗中以景衬情,情与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篇2:题玉泉溪原文及赏析

题玉泉溪

作者:湘驿女子朝代:唐体裁:五绝 红树醉秋色,

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

篇3:题玉泉溪原文及赏析

一、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漫画题赏析

例1(2009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下列口号,最能完整地体现右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山东”

C.“拒绝和约签字”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参考答案:D

[赏析]画中三个巨大有力的拳头分别写着“劳动”、“学”、“商”,象征着由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所组成的伟大的爱国力量。而曹、陆、章则代表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由此可知,这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因此最能完整地体现反帝反封建这一性质的口号就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例2(2009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试题)下页图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27年

B.1931年

C.1936年

D.1937年

参考答案:B

[赏析]从这幅漫画右边的“九一八”、“柳条湖事件”等文字及日本的太阳旗图案,左边的文字“不抵抗”可知,这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当时,爱国的东北军要抗日,但脚上拴着蒋介石“不抵抗”这块沉重的镣铐不能动弹,导致中国不到半年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河山。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因此选B。

例3(200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试题)右图是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创作的宣传画,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该宣传画创作的时间应该是1958—1960年②该画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③通过该画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④该画内容充分说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赏析]这幅漫画的主体图案是由硕大的稻子和玉米搭成的彩门。画中的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由此可见,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的情况。符合条件的选项是①②③,④中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仍然是浮夸风的一种表现,是错误的。

例4(2009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试题)右图是1942年苏联的一张反法西斯的宣传海报,图中的三只手所代表的国家及首脑是()

①苏联——斯大林②美国——罗斯福③中国——蒋介石④英国——丘吉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赏析]这幅漫画的题目是《绞死希特勒》。漫画中,三只有力的大手正拉着三根带子共同绞杀希特勒。这三只手分别代表哪三个国家呢?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三只手的袖口上都画着一面国旗,漫画左边上面袖口上的国旗是星条旗,代表美国;漫画左边下面袖口上的国旗是米字旗,代表英国;漫画右边袖口上的国旗是镰刀斧子旗,代表苏联。所以正确答案是C。

例5(2009年广西省玉林市中考试题)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创作的漫画《三头怪兽》,其反映的史实是()

A.三国协约的形成

B.法西斯同盟形成

C.慕尼黑阴谋

D.诺曼底登陆

参考答案:B

[赏析]漫画中三头怪兽的头分别是指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的领导人。其中头部是德国元首希特勒,中间是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尾巴是日本的陆军大臣和内阁总理东条英机。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个集团称为“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轴心国集团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答案选B。

例6(2009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试题)王涛同学从历史课本中选取了以下一组历史漫画,它们反映的相同主题是()

A.英国衰落

B.大国争霸

C.两极对峙

D.世界大战

参考答案:B

[赏析]第一幅漫画的题目是《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情况。第二幅漫画的题目是《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中两位人物正坐在导弹上比赛扳手腕,左边的人物大汗淋漓,右边人的手随时准备按导弹发射钮。根据这个信息,我们可知第二幅漫画和古巴导弹危机有关。古巴导弹危机反映的是美苏争霸的情况。因此,这组漫画反映的相同主题是大国争霸。

例7(2009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争吵与签约》。

材料二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文,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同学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五四传单

材料四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学生联合会贴出一副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主宰巴黎和会的是哪几个国家?他们最终争吵的结果怎样?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你认为材料四中的“国敌”指什么?

(5)你从材料中理解到了怎样的五四精神?

参考答案:(1)美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2)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还无理地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3)“外争主权,内除国贼”。(4)日本。(5)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等。

[赏析]从材料一漫画《争吵与签约》中代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四国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这幅漫画反映的是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瓜分世界相互争吵的情况。德国是战败国,因此主宰国是其他三国美国、英国、法国。在此基础上,其他有关巴黎和会的考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8(2009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试题)漫画也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请依据所学知识对下列漫画作出正确的判断。

(1)图A反映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__________。

(2)图B反映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失误,这次运动是__________。

(3)图C反映的是__________革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4)图D反映了美苏争霸过程中的__________危机。

参考答案:(1)闭关锁国。(2)大跃进。(3)(俄国)十月。(4)古巴导弹。

[赏析]漫画A中画了一个鸟笼,笼中有两个人,从他们脚下的“大清”这两个字可以知道,坐着的是大清皇帝,站着的是清朝的一个官员,这个官员还正说着:“皇上,我朝物产丰盈,无需与他国交流。”从“鸟笼”、“大清”、“无需与他国交流”这几个信息中,我们可以确定这幅漫画反映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从漫画B中的“1070万吨”可知,这幅漫画与大跃进运动有关。漫画C的题目是《列宁同志清扫地球》,图中,列宁站在地球上,挥舞着扫帚正在清扫着地主、资本家、沙皇军官和协约国帝国主义,所以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漫画D前文已介绍过,反映的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古巴导弹危机。

二、历史漫画题解题关键

解答历史漫画题时,要注意审清四大要素,即审清漫画的文字说明、题目、主体内容、特定图案。

1.审清漫画的文字说明。

漫画的文字说明一般介绍漫画的题目、创作漫画的时间、与漫画有关的人物、漫画反映的基本内容等。漫画作者一般会在漫画中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涵,或用简单的几个字来向读者说明某个问题,从而引导读者读懂漫画。如从例2漫画中的文字“九一八”、“柳条湖事件”、“不抵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九一八事变的结局和出现这个结局的原因。

2.审清漫画的题目。

漫画的题目,或在漫画的文字说明中,或在图中,有的因为特殊情况,不出现漫画题目。漫画的题目一般有四种类型:一是“无题”型,漫画作者直接用《无题》作为漫画的题目。二是一针见血型,直指问题的要害。如例2中的漫画标题《东北军脚上的镣铐》,直指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本质。三是讽刺型,根据漫画内容指出讽刺对象。如例5中的漫画标题《三头怪兽》,讽刺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威胁世界和平的丑恶行径。四是叙述型,直接用语言叙述漫画的内容。如例7中的漫画标题《争吵与签约》,反映了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为重新瓜分世界相互争吵、最终签订《凡尔赛和约》的情况。

3.审清漫画的主体内容。

漫画的主体内容是整个漫画的精髓,也是我们理解漫画的关键。如例6第二幅漫画的主体内容是两位人物正坐在导弹上比赛扳手腕,由此我们可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美苏争霸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

4.审清漫画中的特定图案、符号。

漫画作者经常用一些特定的图案、符号向读者传达某种特定的信息。如例4漫画中的星条旗、米字旗、镰刀斧子旗,分别代表美国、英国和苏联。

篇4: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1

泾溪

杜荀鹤〔唐代〕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文

下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不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注释

下(jīng)溪:一作下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下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下县西入青弋江。李白《下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下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下溪”。另有《下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终岁:整年。倾覆:翻船沉没。下文的“沉沦”义同。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处:地方。闻:说,听说。

赏析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2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

李白〔唐代〕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译文

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赏析

人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壮,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人奔蹙横澄潭,势吞共星石”以比喻修辞手壮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共星潭里的倒影如猛兽扑向潭下,要把共星潭一口吞下去。

人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描写活泼滩下的白沙与秋月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明亮。上句人带”与下句人摇”相互映衬。

人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紧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驻足,雅俗共赏、叹为观止。

人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暗寓如此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美景,人君”此时未能与诗人一道欢游,遗憾情愫跃然纸上,亦隐隐流露出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的意蕴。

人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重申对友人的忠告,劝其趁此脱身,归隐林下。

综观全诗,首四句似写蓝山风景之奇特,实喻幽州形势之危急。次四句亦然,佳境、清辉之句,似是留客之辞,实则促友人醒悟之意也。末四句劝告友人趁此脱身,归隐林下。正如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表达出李白希望友人何判官能同他一起,在蓝山隐居,炼丹学道。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唐代]李白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译文

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

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

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

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

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

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注释

泾溪:在泾县西南一里。蓝山:在泾县西南六十里,危崖高耸,下临落星潭。落星潭:在蓝山下。相传晋时有陈霜兄弟捕鱼于此,见一星落潭中,故以为名。蓝山山腰间旧有石台,名“放歌台”,又名“饮酒台”,相传李白曾与汪伦等人在此饮酒放歌。蓝山有瀑布注入山下,经五里长的溪滩,汇入泾溪。此滩名叫“活泼滩",因李白在此游览过,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太白滩”。

何判官昌浩:判官为采访使及节度使的属员,幽州节度使判官,安禄山使者。何昌浩,泾县人,见天宝十载《赠何七判官昌浩》题解及按语。李白好友,李白曾多次写诗赠他。

蓝岑:即蓝山。

突兀:高耸貌。

奔蹙:指山如奔如蹙。蹙,屈聚紧缩。

恨:深以为憾。

君:指何判官

惊惕,即警惕。

卜筑:择地而居。

结茅:筑茅屋。

金液:指长生不老药。

赏析: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法,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以比喻修辞手法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落星潭里的倒影如勐兽扑向潭下,要把落星潭一口吞下去。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描写活泼滩下的白沙与秋月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明亮。上句“带”与下句“摇”相互映衬。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紧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驻足,雅俗共赏、叹为观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暗寓如此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美景,“君”此时未能与诗人一道欢游,遗憾情愫跃然纸上,亦隐隐流露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的意蕴。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重申对友人的忠告,劝其趁此脱身,归隐林下。

篇5:题玉泉溪原文及赏析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前言】

《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注释】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翻译】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上一篇:农村鱼塘承包合同书下一篇: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