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

2024-04-19

稻曲病(共11篇)

篇1:稻曲病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介绍了稻曲病发病症状及发生规律.分析了稻曲病的的`发生差异性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作 者:李明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石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当涂,243173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4)分类号:S435.111.4+9关键词:稻曲病 发生原因 防治措施

篇2:稻曲病

水稻稻曲病(false smut of rice)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是由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Tak]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性病害.自1874年Cooke在印度首次发现稻曲病以来,现以遍及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更替、杂交稻种植面积扩大和栽培方式的变化,稻曲病在我国南北各省相继大面积发生,现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菌所产生的有害毒素能够直接危害人畜的健康.因此,安全有效地控制稻曲病,同时关系到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作 者:吕博 罗汉钢 张求东 王盛桥 黄俊斌 作者单位:吕博,黄俊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武汉,430070;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

罗汉钢,张求东,王盛桥(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武汉,430070)

篇3: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1 危害症状

水稻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染稻曲病,病菌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后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部颖壳,病谷形状比健谷大3~4倍,为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并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2 发病规律和特点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以菌核在地面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不同品种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不同,一些籼、糯稻易感病,两系杂交稻,尤其是超级稻对稻曲病的抗性差。抽穗期遇雨易暴发流行,主要在水稻破口期侵入花器及幼颖,造成谷粒发病,只危害穗部个别谷粒。一般在水稻齐穗后4~5d可始见,8~10d后为发病高峰,高峰期病穗数占总病穗数的75%以上,全部病穗在齐穗后15d出现,病穗发生持续10d左右。水稻生长后期嫩绿,抽穗前后遇多雨,温度28℃左右,易诱发稻曲病,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田水落干过迟发病重。

3 流行因素

3.1 水稻品种抗性退化,菌源的大量积累及致病力的增强是病害逐年加重的直接内因

稻曲病是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1年只发生1代,发病的轻重决定于田间累积的菌源量。近年来,品种抗性逐渐衰退、防治不当或不防治造成田间菌源的大量积累、病源致病力加强等,这是水稻稻曲病逐年发生加重的直接内因。且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发病趋势随品种布局改变而变化,呈桂朝2号→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超级稻逐年加重态势。发病程度为籼稻重于粳稻、粳稻重于糯稻。

3.2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造成病害大发生的主要因素

江淮地区7~8月是水稻抽穗扬花期,又恰逢雨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为病害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与易感病的生育阶段相吻合是造成水稻稻曲病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水稻破口(抽穗5%)前后1周中的降雨量与病穗率关系密切。据调查,2008年水稻各品种破口前后1周集中在7月25日至8月10日,而这一阶段(15d)雨日达9d。其中7月29日至8月3日出现了6d连阴雨,在水稻破口期遇上连阴雨天气,决定了2008年水稻稻曲病的严重发生。

3.3 偏施氮肥,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是造成稻曲病大发生的又一主要原因

包产到户后,大部分农户,特别是长丰县北部地区的农户,由于草莓、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农家肥大都用在特色作物上,形成在水稻生产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氮肥为主:尿素、碳酸氢铵),而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不足的现象,致使秧苗嫩绿茂密,抗性减弱,是稻曲病发生逐年加重的又一原因。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选用抗病品种和采取种子消毒处理

应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来说,籼稻发病轻于粳稻,密穗型品种重于疏穗型品种。此外,种子消毒能有效消除种子带菌,而且成本低、效果好。在生产上,一是全面普及强氯精消毒浸种;二是推广浸种前晒1~2个太阳,利用太阳紫外线杀菌;三是提倡使用1%石灰水进行间隙浸种,或用15%三唑醇(羟锈宁、百担)可湿性粉剂1.0~1.5g拌种子1kg, 24~28h后不经催芽直接播种,或硫酸铜200倍液、福尔马林50倍液、3%~5%生石灰水浸种3~5h后,洗净催芽播种,均能起到杀灭病菌、减少初次侵染的作用。

4.2 加强健身栽培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求特性,进行科学施肥、灌水,保证水稻青秆黄熟是增强其抗性的关键。此外,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氮肥过多、水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生产上,要适施氮、磷、钾肥,生育后期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无积水;做到浅水勤灌、干湿交替,切忌深水灌溉;控制氮肥使用量,切忌偏施氮肥。水稻破口前喷施九二○2.25g/hm2,既能缩短抽穗期,减轻病害,又能使产量提高10%左右。

4.3 清洁田园,减少病源

及时摘除病粒能减少传染源,降低发病率,同时又防止了粮食污染。一般在齐穗4~5d始见病穗,至15d病穗全面出现,此时将病粒摘除对粮食生产和人民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发病的稻田在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减少初侵染源。

4.4 化学药剂防治

病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抓住防治适期,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水稻幼穗分化六至八期,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至花粉完成期。实际掌握田间多数稻株剑叶抽出1/2至全部抽出,植株呈锭子型但未破肚,在水稻破口前7~10d施药,防治效果最佳,过早或过迟施药会降低防治效果。选用5%井冈霉素3 000mL/hm2加20%三唑酮750g/hm2或单用12%曲纹星750g/hm2对水600~750kg对准穗部均匀喷雾防治。

摘要: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和特点, 分析了其流行因素, 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 以期为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流行因素,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明.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4) :119, 122.

[2]石鸿文, 许国.稻曲病防治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 1996 (8) :41.

[3]沐永久, 费广凡.水稻稻曲病的识别与防治[J].农技服务, 2009 (4) :81, 149.

[4]董玉峰, 郑振秋.稻曲病的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 (6) :43.

[5]陈德林, 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246-248.

篇4: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

近几年来浙江省建德市水稻稻曲病的发病面积逐年增加,为害程度日益加重,原因和高产密植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施肥水平尤其是氮肥不断提高用量、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密植程度提高有关,同时也与水稻破可前7~10的降雨和适宜温度气候有关。病菌先为害个别谷粒形成菌丝块并逐渐增大,使内外颖稍张开,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渐膨大,包裹全颖,呈黑绿色,以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即厚垣孢子。一般病穗在水稻破口前感染,齐穗后4~5d可始见,8~10d后为发病高峰,高峰期病穗数占总病穗75%以上,全部病穗在齐穗后15d出现,病穗发生持续10d左右,病菌以菌核在地面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散落于稻株叶片上,主要随水稻破口期侵入花器及幼器,造成谷粒发病。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淹水、串灌、漫灌,发生重。一般大穗型品种及晚熟品种发病重;偏施或重施氮肥以及穗肥用量过多、过迟造成贪青晚熟的水稻,发病重;一般大穗型品种及晚熟品种发病重;偏施或重施氮肥以及穗肥用量过多、过迟造成贪青晚熟的水稻发病重;杂交稻及杂交稻制种田感病发生重;与种子是否经过消毒处理无关;水稻抽穗期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氮肥使用管理不当造成水稻生长繁茂嫩绿,抗病力下降,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水稻品种间的抗病力也有差异:一般早熟品种比迟熟品种发病轻;早播、早栽比迟播、迟栽轻;如遇穗期多雨、气温回升,发病通常较普遍。

药剂防治

加强水稻健身栽培降低发病是基础,采用药剂防治是关键,一定要掌握好防治适期,大量研究表明,稻曲病药剂防治适期为破口前5~7d,过早过迟均会大大降低防治效果。经各地试验,目前防治稻曲病效果较好的药剂主要有:

1.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50g,兌水50kg喷雾;

篇5:稻曲病

江口县稻曲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水稻稻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当地俗称火焰苞.随着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氮肥施用量的加大,稻曲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水稻被稻曲病为害后,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且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在江口县,每年发生稻曲病4000 hm2左右,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8.3%,一般减产5%左右,大发生年损失达15%,损失稻谷140万kg以上.该病在江口县已上升为水稻穗期的主要病害,给水稻无公害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江口县-在全县推广稻曲病综合防控技术,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 者:王胜 代建平作者单位:贵州省江口县植保植检站,554400刊 名:植物医生英文刊名:PLANT DOCTOR年,卷(期):201023(2)分类号:关键词:

篇6: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1 危害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 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 为害穗上部分谷粒, 少则每穗1~2粒, 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 在颖壳内生长, 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 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 后逐渐膨大, 将颖壳包裹起来, 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 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 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 最后龟裂, 散出墨绿色粉末 (孢子) 。

2 发病规律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2]。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 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 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并随气流传播散落, 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 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大田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 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 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 密度过大, 灌水过深, 排水不良, 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 稻株生长茂盛, 若氮肥施用过多, 造成水稻贪青晚熟, 剑叶含氮量偏多, 会加重病性的发展, 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 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 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选用抗病良种, 严格种子消毒

水稻不同品种 (组合) 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 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3]。一般, 籼稻轻于粳稻, 密穗型品种重于疏穗型品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 而且成本低、效果好。在生产上, 一是全面普及强氯精消毒浸种;二是推广浸种前晒1~2个太阳, 利用太阳紫外线杀菌:三是用2%~3%石灰水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采用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 捞出后催芽、播种。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h, 然后捞出催芽、播种。

3.2 加强栽培管理

针对各种品种, 适时移栽, 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 改善田间小环境, 增强通风透光能力, 以降低发病率。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求特性, 进行科学施肥、灌水, 保证水稻青秆黄熟。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 氮肥过多, 水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 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增强稻株抗病能力, 适施氮、磷、钾, 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 适时适度晒田, 生育后期保持田间干干湿湿无积水。增强稻株根系活力, 降低田间湿度, 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对发病较重的田块, 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 把病菌埋入深土下, 减少病源。带有病菌的稻草应尽早作燃料, 染病的秕谷必须及早处理。

3.3 药剂防治

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 或水稻在抽穗扬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 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 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 最佳时期为孕穗后期。实际掌握田间多数稻株剑叶抽出1/2至全抽出, 植株呈锭子型但未破肚, 以在破口前5~12d为宜, 过早或过迟施药会大大降低防治效果[4]。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 用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m L/hm2对水750kg各喷雾1次。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25kg/hm2, 或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对水900kg, 在水稻孕穗期喷雾。还可用50%DT杀菌剂1.50~2.25kg/hm2对水750~1 125kg, 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1次。

参考文献

[1]赖贵青.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59-60.

[2]黄世文, 余柳青.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 2002 (2) :45-51.

[3]石鸿文, 许国.稻曲病防治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 1996 (8) :41.

篇7:稻曲病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1. 发病病状 该病只表现在稻穗上,主要在水稻始花后至乳熟期发生,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并逐渐长大外张,露出淡黄色小型块状物,块状物起初很小,之后逐渐长大并撑开内外颖壳自合缝处外露,包裹整个花器,病粒较一般健谷粒大数倍,表面光滑,后渐龟裂并生出绿褐色丝绒状物,病粒边缘有时呈黑色并逐渐变硬,整个病粒形成一个菌核结构。病穗上所生的病粒数少则1~2粒,多时可达10余粒。

2. 发病特点 稻曲病以菌核和厚垣孢子越冬。翌年春季插秧灌水时,菌核浮于水面,进而形成子座并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水稻抽穗开花时大量子囊孢子随风飞散,吹落在颖壳内腔和颖壳合缝处的子囊孢子萌发后侵入幼嫩籽粒形成病粒(即菌核)。灌溉时谷粒也可受到侵害。

3. 影响发病因素

①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气候因素对发病的影响以降雨为主。如抽穗期(指主穗破口前7天至齐穗)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高温天数(日最高气温高于32℃)少,日照少,则病穗率高、发病重。据调查研究,稻曲病病菌侵入的敏感期是在水稻破口前的10~20天,因此防治适期应在水稻破口前10天。

②品种因素。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齐穗早、着粒密的品种病情较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

③栽培管理因素。栽培管理粗放,插秧晚,栽植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出穗时生长过于繁茂嫩绿的稻田病情较重。

4. 防治方法

①选用高产抗病良种。实践证明,防治稻曲病最根本的措施是选用高产抗病良种,在陕西安康地区一般选用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米质较优的金优117、金优725等组合。

②消灭初侵染源。包括收获时清洁田园,烧毁病粒、病草,秋季深翻,重病田实行合理轮作,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等措施。

③合理密植。实行合理密植,创造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

④科学施肥和管水。提倡足施底肥、早施追肥、增施钾肥,切忌偏施、迟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水层管理上要干干湿湿,实行全程湿润灌溉,适时晒田,调控好群体结构,改善田间小气候。

⑤及时喷药防治。常见的有效药剂有:仙耙稻丰收、粉锈宁、禾果利等杀菌剂。据试验研究,16%井·三环·酮(即仙耙稻丰收)对稻曲病的防效较好,各地可广泛使用。使用方法是在水稻即将破口时(若防治时间偏迟,防效将越来越差),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每亩加入16%井·三环·酮可湿性粉剂50~60克,对水50千克进行喷雾,隔10天再喷1次,即可有效防治稻曲病为害。

篇8:稻曲病

一、双流县水稻病虫害发生及统防统治现状

双流县水稻常发病虫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蝗、稻苞虫。2009年, 种植水稻33万亩, 病害发生137万亩次。其中稻瘟病20万亩次、稻曲病20万亩次、纹枯病30万亩次、二化螟60万亩次、稻蝗5万亩次、其他2万亩次。

近年来, 双流县十分重视水稻病虫统防统治, 县财政每年预算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经费为80万元, 如有突发性病虫爆发, 还要临时增加经费。如2007年稻飞虱爆发, 县财政补助防控经费200.4万元。目前统防统治主要对象为稻瘟病、二化螟、稻蝗, 常年统防稻瘟病15万亩, 二化螟15万亩, 稻蝗5万亩。而对稻曲病、纹枯病在2008年以前没有安排统防统治。

二、水稻稻曲病、纹枯病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稻的千粒重随病穗率、病粒率、病穴率的增大而减小。稻曲病的发生对每穗总粒数及离病粒较远的健粒影响较小, 病粒的多少与单穗实粒重、产量损失率有较大的相关性, 病粒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邻近稻粒的营养输送, 使病穗空秕率上升, 千粒重下降, 同时使得稻米品质降低, 甚至不能食用。

纹枯病危害除降低结实率、增加空瘪粒外, 还表现在稻谷灌浆不充分, 稻米宽度和厚度变小, 导致千粒重下降, 不仅影响水稻产量, 而且影响稻米品质。研究结果表明, 纹枯病危害造成子粒灌浆不充分, 空瘪粒增加, 千粒重降低, 稻米外观品质下降;在理化指标方面, 纹枯病危害导致稻米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增加, 粘度、味度值降低, 严重影响稻米品质, 食味品质变差。

农户一般认为, 稻曲病、纹枯病危害较轻, 不像稻瘟病那样一旦发生便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实际上这两种病害发病频率更高, 影响面更大, 且在多数情况下稻曲病、纹枯病的发生都不显山露水, 可以说是隐型危害, 而实际造成的产量损失是很惊人的。

三、稻曲病、纹枯病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群众自防现状

稻曲病防治方面, 虽然近几年来稻曲病的严重发生, 已经使农户渐渐认识到该病的危害。然而广大农户对该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严重缺失, 生产中往往只是在稻穗上已有灰包时, 才有防治意识, 但此时已经过了最佳防治适期, 危害损失已成定局。

纹枯病防治方面, 广大农户有一定认识和经验, 用于防治的主要药剂为农药经销商推荐的井冈霉素, 在理想情况下正品井岗霉素的防效可达70%左右。但由于在农业生产中长期滥用井冈霉素, 已经使其防效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加之市场上流通的部分药剂质量难以保证, 导致群众自防在多数情况下防效较差。

2. 统防统治现状

2008年以前, 双流县没有对稻曲病、纹枯病实施统防统治。2008年由于国家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粮食安全, 在全国实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四川新增50万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成都实施优质粮食丰产示范工程项目, 在此背景下, 2008年双流县在市农委下达的优质粮食丰产示范工程项目核心示范片大林、籍田、煎茶、彭镇、金桥5镇, 在市科技局下达的优质稻丰产科技示范工程核心示范片永安镇双坝村, 实施了这两种病害的统防统治, 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统防统治1.5万亩, 2009年统防统治3万亩, 在此基础上2009年在非核心区统防统治7万亩, 防效明显。据统计, 共挽回纹枯病损失稻谷3 000t, 挽回稻曲病损失稻谷1.5万t。

3. 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不足双流县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户, 对稻瘟病、螟虫的危害已经有充分的认识, 能自觉的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能接受并掌握先进的技术, 很好地控制损失。但对其余病虫害, 特别是稻曲病的适期防治, 以及纹枯病造成的损失, 则认识不足, 不能接受先进的防治技术, 形成了水稻再高产的病虫害防治瓶颈。

(2) 稻曲病防治施药时期掌握不准稻曲病防治的技术关键是掌握最佳防治时期。但在生产中, 农民往往是在稻穗上已有灰包时, 才施药防治, 根本没有防治效果, 还污染环境。同时, 也存在药剂选择不当的通病。目前防治稻曲病的药剂主要有爱苗、纹曲宁、艾米、嘉润, 据试验, 防效分别为96.2%、79.5%、89.2%、83.7%。而生产上农民很少选择防效较好的药剂, 这样, 即使掌握了防治时期, 防效也难以保证。

(3) 纹枯病防治药剂选择不对路目前, 防治纹枯病的药剂主要有井冈霉素、纹曲宁、嘉润、爱苗。据试验, 防效分别为68.2%、73.5%、75.8%、87.3%, 但农户主要使用的药剂是井冈霉素, 且市场上井冈霉素质量难以保证。所以, 虽然农户每年均施药防治, 但防效甚微。

四、防治策略

目前, 栽培品种抗性没有根本解决, 结合双流县2008~2009年防治实际, 在认识上, 要高度重视两病的防治, 充分认识两病对水稻单产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效应, 使两病的防治与稻瘟病、二化螟防治并重。在技术上, 主要从栽培管理、药剂选择、适期防治3个方面提高防效, 打破水稻再高产病害防治瓶颈, 确保高产创建。

1. 栽培管理

(1) 稻曲病防治方面施肥上做到基肥足, 慎用穗肥, 采用配方施肥, 尤其是氮肥施用要适量;水田管理上做到浅水勤灌, 干湿管理, 及时晒田, 避免形成稻曲病易发的田间小气候, 以控制该病的发生。

(2) 纹枯病防治方面实行配方施肥, 增施硅肥, 促进硅化细胞的形成, 增强茎秆的机械强度, 从而更能抵抗病虫害的侵入和提高抗倒伏性;水分管理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做到浅水分蘖, 分蘖盛期晒田, 后期干干湿湿的水分管理, 控制无效分蘖, 促进植株健壮, 提高抗病能力。

2. 药剂选择

30%苯甲·丙环唑 (如艾米、爱苗、嘉润) 、5%纹曲宁是目前对稻曲病、纹枯病防效较优的药剂, 能在减少施药次数和施药量的前提下, 达到兼治两病的预期防治效果。

3. 适期防治

根据双流县水稻生育过程, 全生育期可施药两次, 第一次施药于分蘖盛期即6月20日左右, 亩用30%苯甲·丙环唑15~20ml, 或5%纹曲宁300ml防治纹枯病;第二次于水稻破口前5~7天即7月25日左右, 亩用等量药剂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

篇9:水稻稻曲病的成因与防治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危害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14-1

水稻稻曲病又叫做古花病、黑穗病、青粉病,由于其多发生在收成较好的时期,亦被称为“丰产果”。它是在水稻后期产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被感染此病的水稻粒中会含有有毒色素,不但严重影响稻米的品质,使其减少5-10%的产量,并且食用此种稻米还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小的损害。近些年来,我市稻区发生水稻稻曲病的面积逐步扩大,危害程度也逐年攀升,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缺乏对稻曲病的正确认识,以及没有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为了能够控制稻曲病的蔓延,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下文中对稻曲病的成因、病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

1 水稻稻曲病的成因

影响水稻稻曲病发病的主要成因包括气候条件、水稻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1 气候条件

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为24-32℃时,是稻曲病菌发育的温度,其中最适宜病菌发育的温度为26-28℃,在温度达到34℃以上时会抑制病菌生长。稻曲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可以借助风雨作用侵入花器,所以降雨成为了影响渠道病菌发育和浸染的主要气候因素,尤其是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遭遇雨日持续时间长、雨量偏多、田间湿度较大、日照偏少的气候状况时,发病较为严重。

1.2 水稻品种

据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晚熟的水稻品种比早熟品种的发病严重;穗大、秆矮、叶片宽而角度小、适宜密植以及耐肥抗倒伏的品种容易发生稻曲病。另外,颖壳表面粗糙没有茸毛的品种也易发病,并且病态较为严重。

1.3 栽培管理技术

农民对水稻的栽培管理粗放、种植密度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等情况都会引起稻曲病病发。特别是在水稻颖花分泌期到始穗期,即稻株生长茂盛这一阶段,一旦出现氮肥施用过量的现象,致使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更容易加剧病情发展态势,并且病穗病粒也会随之增多。

2 水稻稻曲病的病害症状

稻曲病在水稻开花后到乳熟期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侵害穗上的部分谷粒。受病害的谷粒形成菌丝块,内外颖的合缝处裂开并且露出淡黄色的小型块状物,这是病菌孢子座。随着孢子座的膨大,逐渐包裹全颖,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色泽转变为墨绿色。墨绿色的菌块表面呈光滑的粉状,最后表面形成龟裂,散出墨绿色的粉末,这是病菌的厚垣孢子。

2 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严格消毒

水稻的品种不同,对稻曲病的抗病能力也不同。选用无病区域的抗病良种栽培,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有效措施。例如,可以选用特优175,特优航一号,中浙优一号,Y两优一号等。

另外,种子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以消灭种子病菌,防止初侵染源。在种子生产上,要注意先在浸种前晾晒1-2h,充分利用太阳紫外线进行杀菌,然后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2-3%的石灰水或用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也可以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h,最后待浸种完成后捞出种子进行催芽、播种。

2.2 药剂防治措施

在老病區和种植集中的区域,以及抽穗扬花期遭遇多雨、湿度大、日照少的天气,应当在孕穗末期、破口期及齐穗期进行施药防治。在抽穗前可用18%多菌酮粉剂2.5kg/hm²左右进行喷洒;在孕穗中期和末期可用50%DT杀菌剂100-150g/亩对水50-60kg进行喷施;在孕穗末期和破口期,用稻丰灵3kg/hm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kg/hm²对水750kg进行喷洒。

2.3 规范栽培管理

针对不同的品种,选择适宜的时间移栽,目的在于使水稻开花期错开雨期、高温等气候的稻曲病高发期。合理规划种植密度,增强通风透光能力,改善田间环境,有助于控制发病率。由于氮肥用量与稻曲病病发程度呈正相关,所以氮肥过量,水稻生长繁茂,会提高水稻感病率。应当根据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状况对肥水的需求不同,进行科学地灌水、施肥,确保水稻青秆黄熟。在施肥上采用平衡施肥法,选择适宜的时间对氮、磷、钾进行合理配套施用,杜绝出现延迟施肥、偏施氮肥的现象。在灌水上应该保持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搁田、晒田,水稻生育后期的田间应当干干湿湿无积水。

一旦发现田间有病株就要及时拔除,并把病株进行深埋处理。对病情较重的土壤,必须在水稻收获后进行深耕,以便把病菌埋入深处,减少病源对今后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尽早把病菌稻草作燃料,染病的秕谷进行彻底处理。

参考文献

[1] 赖贵青.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02).

[2] 黄世文,余柳青.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2(02).

[3] 石鸿文,许国.稻曲病防治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

1996(08).

[4] 包天宇.稻曲病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

(08).

篇10:杂交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关键词:杂交稻稻曲病,发生,防治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 多发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 农民误认为是丰年征兆, 故又俗称“丰收果”, 在我国早有记载。20世纪60年代以前, 该病害零星发生, 危害轻微, 不为人们所注意。自70年代以来, 随着新品种的引进、杂交稻的发展和施肥水平不断提高, 该病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另外, 其病粒有毒, 若用作饲料, 含量达0.5%以上时, 会引起畜禽慢性中毒、内脏发生病变甚至死亡。稻曲病在高邮市各大稻区均有发生, 主要危害杂交稻和双季晚稻。

近年来调查发现, 由于水稻品种不断更新, 耕作形式多样化, 特别是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群体质量栽培、高产施肥技术的应用, 导致稻曲病的发生面积逐步增加, 危害程度日益加重。据调查统计, 近几年高邮市稻曲病的自然病穗率达到10%左右, 部分重病田块病穗率超过40%, 特别是在2009年, 送桥镇杂交稻“丰两优系列、新两优6号”等品种, 单穗病粒数达50多粒, 在不防治的情况下产量损失达2成以上。受染稻谷加工后不但整米率下降, 青米率提高, 品种被污染, 病菌产生毒素还会对人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稻曲病不仅是高邮市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 也是稻米优质优价的主要制约因素。

1 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期发生, 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 危害水稻穗上部分谷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侵入, 在颖壳内生长, 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 露出黄绿色小型块状突起, 随后逐渐膨大, 将颖壳包裹起来, 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 菌块近球形, 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黑绿色, 黑绿色菌块表面光滑, 最后龟裂, 散出黑绿色粉末 (孢子) 。

2 侵染特点

稻曲病是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 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 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原垣孢子越冬, 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 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并随气流传播散落, 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 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有关, 偏施氮肥过晚过多也利于发病。

3 发病原因

3.1 品种与发病程度的关系

从品种比较试验及大面积普查结果可以看出, 水稻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 如某些株型性状、品种类型、生育特性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杂交稻重于常规粳稻, 大穗型品种重于穗数型品种, 但品种的抗病性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同一品种在年度间发病程度表现不同, 抗性品种若在水稻孕穗至破口阶段遇多雨天气, 会加重发病;反之, 感病品种若在水稻孕穗至破口阶段遇干旱天气, 发病较轻。例如, 2009年杂交稻品种丰两优香系列、新两优6号与扬稻6号相比, 发病程度并不相同, 由于品种抽穗与成熟期不同, 发生程度也不同。

3.2 气候条件是决定发病轻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 在高邮市正常气温条件下湿度对发病的影响大于温度。湿度主要影响稻曲病的发病侵入率与普遍率, 温度对稻曲病的形成有明显作用。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 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 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如2009年杂交稻丰两优香系列、新两优6号就是由于抽穗扬花时遇到连续阴雨低温, 造成了全镇大面积损失。

3.3 偏施氮肥, 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是造成稻曲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产到户后, 大部分农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积造农家肥的农户相对减少, 导致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 (以氮肥为主, 包括尿素、碳酸氢铵) , 而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不足, 至使秧苗嫩绿茂密, 抗性减弱, 是稻曲病发生逐年加重的又一原因。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稻曲病的防治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为主, 加强栽培和肥水管理, 辅以化学防治的综合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的差异, 选择种植抗稻曲病的品种。

(2) 选用无病种子, 进行种子处理。选用经过检疫的无菌种子, 可以减轻稻曲病的发生。此外,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可防止初侵染。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h, 浸后捞出催芽播种, 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h后捞出催芽播种。

(3) 调整播种时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适当调整播种时期, 将水稻最易感病的孕穗中后期至抽穗扬花期与病菌传播高峰期错开。

(4) 适时移栽, 合理密植。针对各种品种, 适时移栽, 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 改善田间小环境, 增强通风透光能力, 降低发病率。

(5) 合理追肥, 科学管水。应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增强稻株抗病能力, 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 适时适度晒田, 增强稻株根系活力, 降低田间湿度, 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6) 消灭初侵染源, 减少田间菌源。结合防治纹枯病, 捞除浮渣, 消灭越冬菌核。带有病菌的稻草, 应尽早做燃料;染病的秕谷, 必须及早处理作饲料。在稻曲病还未发生前, 应尽早摘除病粒;对发病较重的田块, 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 以提高水稻抗病性。

4.2 化学防治

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 最晚不能迟于齐穗期, 最佳时期应选在孕穗后期, 即水稻破口前5d左右。

(1) 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 用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m L/hm2加水750kg/hm2喷雾1次。

(2) 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 250g/hm2, 或用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加水900kg/hm2, 在水稻孕穗期喷雾。该药是目前药剂中防治效果最好的。

(3) 用5%DT杀菌剂1 500~2 250g/hm2, 加水750~1 225kg/hm2, 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1次。

参考文献

[1]谢炜, 唐春生, 刘新民, 等.两系杂交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 :106-108.

[2]王桂杰, 孙胜国.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J].垦殖与稻作, 2003 (2) :29.

[3]刘琳丰, 魏永建, 吴格娥, 等.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1999 (2) :46-48.

篇11: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1.稻曲病症状

病菌为害穗部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色的小菌块,逐渐膨大,最后包囊全颖壳,形状为健粒的3~4倍,为墨绿色或橄榄绿,前期表面光滑,后期开裂,布满墨绿色粉末,切开病粒,中心呈白色,其外围分为三层:外层为墨绿色或橄榄绿色,第二层橙黄色,第三层淡黄色。

2.侵染途径

病菌以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在来年的7~8月份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官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

3.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稻曲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孕穗末期至齐穗,由于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长期低温寡照、多雨易降低水稻的抗病性,特别是在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或阴雨连绵,田间淹水、串灌,易导致稻曲病的大发生;施氮量增加,稻曲病发病加重,尤其穗期偏施氮肥,水稻抽穗后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水稻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显著,抗性较强的品种,稻曲病发生轻;上年稻曲病发生重,菌源多的地块易发生病害。

4.防治方法

稻曲病综合防治对策是推广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降低穗期的氮肥用量,在破口前后结合其他病害同时用药防治。

4.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不同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生程度有很大差异,因此,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曲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选用无病种子。应从无病田留种,种子田一旦发现病粒,要及时摘除,深埋土中或烧埋;可结合防治恶苗病、立枯病进行种子消毒;合理施肥。降低穗期的氮肥用量;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在病害发生的田块及时摘除病穗烧毁或拿出田外深埋。收获后要实行深耕,将病曲菌核埋入深土层下,以减少菌源。

4.2药剂防治 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初期(即田间有2%~5%稻株抽穗的时期)ha用30%富米乐1000~1200mL,或30%爱苗300mL,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2000mL对水750~1000kg喷雾。若施药后6 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如果品种感病,预报水稻孕穗至抽穗期有5天左右降水天气需进行药剂防治;如破口期前后均为晴天,品种较抗病,该地块上年未发病,可不必进行化学防治;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破口期前后的雨日、雨量有很大關系。雨日雨量增大,病害明显加重;施药时田间应有3~5cm水层,并保水3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稻曲病】相关文章:

上一篇:最简单的营销方法:沟通为了团结下一篇:淘宝店铺推广方法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