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红色影片总结

2024-05-24

观看红色影片总结(精选6篇)

篇1:观看红色影片总结

安登榜在逃亡途中幸遇红军营救,之后在红军和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毅然率众参加红军,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革命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帮助红军顺利通过羌区,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40岁。

这段故事的发生地阿坝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驻留时间最长、面临困境最大、召开会议最多的地方,红军在这里完成了三过雪山草地的伟大壮举,与这里的藏、羌、回、汉各族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牦牛革命”。

安登榜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红色佳话,更是一段珍贵无比的红色史料。电影《红色土司》不仅艺术再现了安登榜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更成为了永生难忘的红色记忆。《红色土司》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讴歌英雄的作品,也是阿坝94万儿女坚持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成果。

电影《红色土司》是由四川纳一影业有限公司、纳一(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由艺兮执导,游大庆、德姬、多布杰、赵亮、楚布花羯、尔玛依娜等主演的剧情片。取材于红军长征途经羌区时所发生的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

松潘县镇坪呷竹寺世袭羌族土司安登榜地位显赫,亲民善施。在他亲眼目睹1933年叠溪大地震后国民党政府以各种名目强征捐税,使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民众更如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时,这位富有良知的土司义愤填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愤然带头抗捐抗税。由此而触怒国民政府官员并遭到迫害,无奈出走却遭派兵追杀。外出逃亡途中幸遇红军营救,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政策感召下毅然率众参加红军,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革命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

篇2:观看红色影片总结

电影《红色土司》是由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策划主抓和联合摄制的重点选题影片之一。影片内容切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主题。高度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精神,传播红色正能量,具有较高教育引导意义。

据悉《红色土司》从创作、筹拍到首映,其间经历了无数波折,同时也创造了值得自豪的数个第一。

第一部反映羌族英雄人物的红色题材院线电影。

第一部正面反映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阿坝藏区、羌区的红色电影。

第一部艺术再现羌族上层人士在红军长征的特定历史时期正确选择参加红军,坚信革命必然胜利的正能量作品。

第一部使用羌族母语配音的红色题材主弦律电影。

阿坝州第一部作为国庆献礼片进入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的少数民族红色题材院线电影。

篇3:观看红色影片总结

一、女人与战争

战争题材的影片大都围绕男性形象展开叙事, 那些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多半都被“边缘化”, 成为主体事件背后的“他者”或“局外人”[1]。然而这部影片将残酷的孟良崮战役放置于背景之中, 转而将镜头聚焦于处在后方的女性身上, 是红色影片中为数不多的以“军属”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本片通过对战争中女性生存状态的细腻呈现, 展现了残酷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痛, 因此是一部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主旋律电影。

自女性电影产生以来, 婚姻、家庭始终是其必不可少的表现元素。而当战争袭来, 这摧毁一切的强力与敏感而柔弱的女性之间本身就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张力。如同片中新娘月芬的母亲所说:“烈属光荣, 但不好当。”战争将男人带走, 对于女人来说, 婚姻是明存实无的, 家庭是残缺不全的。士兵大壮的母亲为了保护独子, 将其锁入地窖, 却独自在燥旁垂泪;大嫂春英独自忍受丧夫之痛, 只有在无人之处才敢小声饮泣……这些细节的描写, 深刻地将战争环境下女性辛酸痛苦而矛盾挣扎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正因为战争的残酷, 沂蒙女子在觉察到胜利之后, 为“仗打完了”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影片没有过多地呈现胜利后的欢呼场景, 而是在郝家葬礼上失去亲人与爱人的悲恸之中结束, 感人的情境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在影片当中, 既展现了《士兵之歌》式的难以割舍的母子亲情, 又揭示了如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所表达的战争对美好生活的破坏。细腻的感情刻画使支前女英雄还原成为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 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人民性, 就是对普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诚恳关心, 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诚挚关注, 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际遇、生命状态、思想感情。”[2]影片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深入展现, 体现了创作者对人民性的追求。正是对作品“人民性”的把握, 使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认同。

二、女人与革命队伍

在早期的革命电影中, 革命队伍与女性之间是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妇女, 在革命队伍的帮助下, 通过成为“战士”, 进而成为“党员”的身份转换, 走上了一条救赎之路。而在影片《沂蒙六姐妹》中, 如同大嫂春英所说:“道理不用讲, 解放军是咱的子弟兵”, 在这里, 革命队伍与女性之间是一种亲人般紧密的血肉联系, 而这种联系首先体现在女性以母性的身份对革命队伍的关怀和保护。她们摊煎饼、做军鞋, 任劳任怨地完成区长派分的任务;加入担架队, 为解放军运送弹药, 直接参与前线的战斗。如同新媳妇月芬所说: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线。正因为如此, 革命后方的女性必须承担供给前线和守护家园的双重任务。影片通过女性为革命队伍的奉献与牺牲, 将片中的女性升华为伟大的母性形象。

新娘月芬因为新郎去了前线, 所以只能和公鸡“拜年”, 然而丈夫身份的缺席并没有熄灭她的爱情火焰。无论是在后方还是前线, 月芬都穿着大红色的棉袄, 热烈鲜红的颜色不仅是对她新娘身份的确认, 更是她自觉而强烈的爱情本能的象征。她急切地想知道新郎的相貌、一听见队伍进村的锣声就兴奋紧张, 她在与新郎失之交臂后毫无顾忌地放声大哭、对新郎触碰过的物件爱不释手……她毫不掩饰对新郎的想念, 然而她与新郎并未谋面, 对新郎的思恋之情逐渐转化为对革命队伍的深沉之爱。甚至在跳入水中为队伍架起浮桥之际, 她也要回头望一眼在桥上奔走的士兵, 革命队伍的形象成为她爱情与亲情的寄托。

与以月芬为代表的女性对革命队伍的深沉之爱不同的是, 对于秀儿、小贺和黑燕儿这些少女来说, 革命队伍带给她们的感觉朦胧而清新。她们在月芬的婚礼上唱进步歌曲, 脸上洋溢的笑容体现了发自内心的愉悦。她们以看队伍、看大炮为乐趣, 革命队伍在她们眼中不仅是亲人, 而且是精神上的偶像。黑燕积极为队伍做鞋、冒着被打的危险借出粮食, 面对解放军先进的通讯设备, 她毫不掩饰自己的震惊与兴奋, 人民军队为这个处在没落地主家的少女带来了新鲜的空气。表现少女对革命队伍的感情, 不仅使影片中少女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而且体现了创作者尊重了女性“认知主体”的地位。

三、女人之间的情谊

影片主要塑造了六位年轻的女性支前模范和两位母亲的形象, 散点式的人物展现手法将人民群众的支前活动做出了全景展现, 。但这些人物在影片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影片通过这种联系来阐释主题, 并且将沂蒙女性的形象作进一步升华。

新娘月芬的婆婆, 作为老一辈红嫂, 在儿媳面前起着榜样和模范的作用。她为准备军粮而两天没合眼;在丈夫牺牲后, 又送两个儿子参军;自己参加过担架队, 又鼓励儿媳参加……影片在对婆媳三人关系的叙述中, 体现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主旨。而六个姐妹的年龄和身份也各不相同, 其中兰花这一妇救会长的形象, 在这六个女子中间, 扮演着组织者和意见领袖的作用, 但是她的身上又存在与秀儿、小鹤和黑燕相同的少女式的活泼躁动, 是去脸谱化的鲜活形象。她将妇女组织起来, 一起完成前线派下的任务、成立担架队, 她的出现将老区妇女的组织性、团结性展露无疑。

“女性之间易于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在女性之间进行感情宣泄, 寻求情绪支持。”[3]在影片中, 大嫂春英与月芬之间, 则体现为呵护与被呵护的关系。她担心月芬“抹不开面”, 宁愿亲自出门借粮;得知丈夫噩耗后, 首先想到的是“别告诉月芬”;宁可独自忍受丧夫之痛也要尽力成全月芬的爱情……相似的命运激发了春英对月芬的保护欲望, 这种同性之间的呵护、女性的善良可爱打动了观众。充满人性化的叙事使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心理认同, 因此这部影片被学者称为“一部红色的青春励志影片 (张震钦语) ”。

“电影的艺术、宣传品、娱乐性产品三重功能通常是融为一体的, 只是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侧重点, 亦即在宣传教育为主的作品中也不能没有艺术的含量。”[4]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的商业气息并不浓重, 然而影片注重对艺术性的把握, 重视对沂蒙女性的质朴情感作细腻的刻画, 力排空洞说教, 力求“以情动人”, 体现了创作者的人文关怀, 因此被众多专家成为是“一部最没有主旋律腔调的主旋律影片”。

摘要:表现沂蒙老区精神的影片《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 将镜头聚焦于战争环境下朴实而坚韧的沂蒙女性身上, 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奉献与女性的浪漫结合起来予以表现, 充满诗意的女性叙事体现了创作者深沉而厚重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女性形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应宇力著.《女性电影史纲》第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3月第一版

[2]黄宝富、付晓慧.《人民性:被新中国60年电影边缘化的精神词汇》.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一期第3页

[3]黄爱玲主编.《女性心理学》第57页.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第一版

[4]田川流.《新中国初期电影政策的历史启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六期第18页

篇4:浅谈红色经典影片的魅力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把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闪闪的红星》,这是一部较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这部片子里的最经典的歌曲应该是《红星照我去战斗》,细读一下它的歌词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其实这种歌的意境非常好,小小的竹排,两岸的青山,被砸碎的万恶旧世界,披锦绣的万里江山,还有一颗闪闪的红星。

这也曾是我童年的经典,每当电影放到这一段,妈妈就会唱起来,而那个场景我也一直记得,整部电影里最平缓的节奏。那个年代的电影歌曲与电影的结合达到了现在电影难以企及的地步。即使在那种美丽的景色之中,小小的冬子里心想的却是战斗,然后再在万里江山之上披上更美丽的锦绣,这种歌曲与人物思想、画面景色的和谐无疑大大地提升了电影的思想教育性。

片中的几段场面我还记忆犹新,小男孩潘镇山很勇敢机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冬子”。他父亲是一名伟大的红军战士,参加长征的前一天,他叮嘱冬子:“儿子,这颗红星是我的临别礼物。军人们都把红星别在帽子上,它时刻警戒着我们要奋勇激战,它象征着我们的胜利,期待着我们满载而归吧!”在父亲走后的时间里,当地的财主和日本鬼子混在一起,欺侮朴实的村民。冬子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他聪明的头脑把财主淹到米堆里。不幸的是,冬子的母亲为了多杀几个敌人,可出手不够娴熟,被自己手中的手榴弹给炸死了。一年后,父亲平安归来,还当上了队长呢。当父亲得知了儿子的英勇事迹,便从冬子口袋里摸出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别在他的帽子上。英勇的小红军战士! 读了这部影片,我感慨万千。在正义面前,邪恶是站不住脚的,冬子的勇敢与正义早已成为我心目中的榜样。在后面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不会退缩,就当它是一场战争,我是英勇的红军,只有奋勇杀敌,我才能胜利,就是所谓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世上有太多太多的困难,大胆去尝试了,你就可以和抗日战争结束时的小冬子一样,尝到收获的甜蜜和喜悅。 我随之联想到了当时是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冬子和伙伴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他们经常被枪声所吓倒,敌机的炮轰声所逃避,他们的欲望是吃得饱,穿得暖,过得好。

想想我们这些孩子,对每样吃穿的要求都是“精”。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现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花蕊,大家要抓紧时间读书啊,否则那时候,有的花一辈子就是一条“毛毛虫”,而有的花却能破茧成蝶,成为人尖子。

篇5:观看红色影片有感[定稿]

“你是一片红叶,飘拂在寂静的远山;你是一抹彩霞,映照着清朗的长天„„”主题歌《远山的红叶》响起,不少观众为央视一套这部黄金时段的热播连续剧深深感动,女主人公王瑛成了人们心中最璀璨的远山红叶——有官如此,百姓之幸!

在建党xx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一套最近播出了“远山的红叶”电视剧,怀着对主人公王瑛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远山的红叶》,被王瑛的爱民之心、为民之志、惠民之举深深打动。汉中与南江巴山相连,也正是在这艰苦的巴山之间,王瑛凭着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人生境界,以独特的工作方法、坚强的人格魅力,把短暂的人生装扮得生机盎然,用巴山红叶凌霜傲雪的精神铸就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无尽关爱。

在观看之时我又一次深切感受到了王瑛的“真”:真诚信仰。她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中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她对纪检监察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执着与坚定,彰显了一名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政治本色。真挚追求。多年来,她把清正廉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生活俭朴、淡泊名利。真情工作。她生前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她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工作中,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真心为民。她为南江“背二哥”盖被子、建公寓,为出行困难的村民修建“连心桥“,坚持不懈资助困难学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桩桩、一件件,都折射出她真心爱民、为民、助民的公仆情怀”。

篇6:红色影片《太行山上》观看心得

影片中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其中有一个段落描写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具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深厚的官兵感情。

另外在影片中,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而应该更加勤奋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二十年后回故乡一年级50字想象作文下一篇: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创建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