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税后工资的扣税内幕

2024-04-20

揭露税后工资的扣税内幕(通用2篇)

篇1:揭露税后工资的扣税内幕

学生K是财务高管,去年跳槽。面试时,人力资源总监问薪资要求,K说了一个数,又加了一句是税后的。经公司高层讨论,同意该条件,但附加一个条件,年薪制,工资为年薪的70%,分12个月发放,剩下30%作为绩效考核,若绩效好,会超过约定年薪,若绩效考核不好,则会有一定的扣罚。劳资双方谈妥后,K就去新公司上班了。

第一个月发工资日的前一天,人力资源总监把K拉到会议室问,税后工资该怎么计算个人所得税?K站起来,在会议室的白板上给人力资源总监上了一堂数学课。

假设K的月薪为税后3万元(此处忽略五险一金,下同),我国税法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都是以含税工资作为计税基础的,因此这3万元肯定不能作为计税基数,这就需要折算。

假设K的税后3万元月薪需缴纳X元的个人所得税。从个人所得税率表上可以查到,3万元对应的是25%的税率。则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如下:

X=(30000+X-3500)×25%-1005,经过初中一年级学力的数学计算后,得出X=7493.33元,即K每个月的应发工资收入为37493.33元,缴纳个人所得税7493.33元,实际到手30000元。

K继续说,如果数学不好,计算方程有困难,也有个简便算法:计税基数=(30000-3500-1005)/(1-25%)=33933.33元,应缴个人所得税=33933.33×25%-1005=7493.33元。计算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是要找准25%这个税率,1005就是这个税率对应的速算扣除数。

转眼到了年终。公司今年绩效不错,没有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太多影响。而财务部也在K的领导下完成了几件一直想做而没能实施的项目,受到了董事长的肯定。于是K的年终绩效考核系数上调了好几个点。假设K原与公司约定的税后收入为5万元,已经通过工资的形式拿到36万元,则年终奖还可以拿到14万元。但由于绩效考核成绩好,最终董事会决定给予K年终奖25万元,其中14万元的税金由公司承担,而剩余9万元的税金由K自己承担。于是,人力资源总监又一次把K拉进了会议室。

假设K税后年终奖14万元对应的个人所得税为X,另9万元为含税收入,25万/12=2.08万元,适用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为1005,则计算公式如下:

X=(140000+X)×25%-1005,经计算,X=45326.67元。

当然,这部分含税的年终奖也有个简便计算方法:计税基数=(140000-1005)/(1-25%)=185326.67元,应缴个人所得税=185326.67×25%-1005=45326.66元。

以上只是K税后年薪中14万元税后年终奖应计算的个人所得税,而K今年实际应得25万元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为:(250000+45326.67)×25%-1005=72826.67元。其中公司承担45326.67元,K自己承担27500元。则K年终奖实际到手为250000-27500=222500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工资扣税怎么算?

2.工资扣税标准

3.陕西2017工资扣税标准

4.2017新工资扣税标准

5.工资扣税计算公式

6.工资代扣税计算公式

7.武汉工资扣税标准

8.苏州工资扣税标准

9.2017工资扣税标准

篇2:揭露税后工资的扣税内幕

我也有几个在上海搞“假特许加盟”的朋友,并且,我家还是他们的供货商之一。所以,我对他们的一些操作内幕,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得很。一般来说,这类“危险的陷阱”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这类公司的老板往往都是手里握着几十万美元的“海归”人士;如果不是“海归”派,那么,也至少是与“海外”多少有些关系的人。他们往往利用“海外关系”、通过“海外朋友”、在“海外”注册一个“国外商标”。由于近年来韩国风在中国大地上刮得最凶,所以,很多人都抢注“韩国商标”。在注册了国外的商标后,他们再通过“合法手段”,把商标引入国内来操作。通用的办法是“委托自己为中国大陆地区的总代理”及“商标使用许可人”。就这样,在国外根本不存在的公司,却在中国开始广泛地招商了。

接着,他们往往会通过一些展览会、批发市场、网上信息、朋友介绍等途径,来选择一些商品。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一般都是先在网上大发特发“诚招加盟”的信息。在确定网上反馈量比较大后,就会选择一些比较著名的杂志去投放“美丽的招商广告”。据我所知,他们最主要的费用,就是“广告支出”。一般需要投入100万左右的广告费,然后,才会有大面积的广告效应和积极的回应了。

在广告投入后,就开始“正式招商”了。这时,他们会安排一些口才很不错的人来与你谈。为了吸引你加入进去,自然,也少不得安排一些“美丽的传说”来激励你。由于来申请加盟的多数是那些生意场上的“菜鸟”,所以,是很容易通过一些简单的技术手段来“描绘出美好的明天”、并把“菜鸟”们拉下水的。

出我意料的是,这类公司前期的服务态度都很好。为了让你早日下定加盟进来的决心,他们会给你安排住宿,还会专门安排一个业务员来指导你“如何创业”。然后,就趁着你犹豫时,会冷不丁地告诉你一个坏消息:“今天早上你们那地方又有一个来申请加盟的。”一些手段高的业务员,还会让某个你所不熟悉的“朋友”来客窜一下“那个与你竞争的新申请者”,还会故意让你与那人碰个面,还会故意来友好地帮助你们进行内部协调。自然,在这种压力下,又考虑到好不容易跑这么远来考察一趟,总不能空手而回吧?何况你自己还真是急着想创一番大业呢。于是,就很容易地被“激将法”激中了,乖乖地交了钱加了盟了。

交了钱后,自然就是签定协议,参加加盟培训,以及首批进货了。在协议里,当然会规定一些表面看起来很有道理、谁看了都不得不说“是得这样”、但实际上却很有“猫腻”的条款。比如:他们会规定一个数量上的要求,如果你达不到,他们就有权取消你的资格;或者连续几个月不达标,就会自动终止加盟协议等。当你对此提出质疑时,他们会很轻松地对你说:“嗨,不用怕,基本上都能达标,你想呀,要是连这个量都达不到的话,那还有意思继续做下去吗?”你一听,心想:“也对噢?要没这样的量做基础,那连我自己都不想做了的。”于是,就不以为然了。可就是没想到,日后却恰恰就会因为这一条而被“自动地终止掉加盟资格”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对你的经营管理和店面运作提出一些表面上看似乎是很合情合理的、听起来也似乎是应该那样做的、但实际上你却很难做到的要求来。但随后,你就会因为这些束缚与指导,而被搞得“头昏脑涨”的。最后,你就不得不会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没有按照指导进行操作”等原因,而不得不“自动放弃资格”或者“自动退出加盟”。

所以,我经常说,这种“3S”标准式的操作,务必要小心噢,他们要你在“指定的地方、用指定的模式、去卖指定的产品”,正是在变着花样限制你发展呀。真正搞“特许加盟”的人,是希望你们加盟商做大和做长的。但对于这些以“加盟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来说,则希望你越早退出越好。因为你退出了,他们就可以堂堂正正地罚没你所交的另外一笔“保证金”了,还可以“言之有理”地再次寻找新的加盟商了。他们怕的是你长期做下去,因为他们根本不想把这产业做大和做长呀,所以,你要是不死掉的话,不等于是在拖累他们吗?

所以,他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让你死掉的,比如:当你某款式正销售得不错时,可他那边却没货了。你再怎么地问他要补货他都说“没有”,理由是:“应该不断地更新换代,否则,仿冒者就会跟上来的。你应该多进新货才对,老产品应该少卖。”结果,硬是把你好不容易培养红的一个好产品给泡了汤了……

上一篇:勇敢面对挫折的教学设计下一篇:看过辉煌中国后的感想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