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

2024-04-28

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精选2篇)

篇1: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

《宋史彭汝砺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王安石见其《诗义》,补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既而恶之。

神宗用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养民,六振救,七兴事,八变法,九青苗,十盐事。指擿利害,多人所难言者。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元祐二年,召为起居舍人。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逾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会知汉阳军吴处厚得蔡确安州诗上之,傅会解释,以为怨谤。谏官交章请治之,又造为危言,欲置之法。汝砺曰:“此罗织之渐也。”数以白执政,不能救,遂上疏论列,不听。谏官指汝砺为朋党,及确贬新州,又须汝砺草词,遂落职知徐州。初,汝砺在台时,论吕嘉问事,与确异趣,徙外十年,确为有力。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有狱当贷,执政以特旨杀之,汝砺持不下。执政怒,罚其属。汝砺言:“制书有不便,许奏论,法也。属又何罪?”遂自劾请去,章四上。诏免属罚,徙汝砺礼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听断,修熙宁、元丰政事,人皆争献所闻,汝砺独无建白。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

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彭汝砺传》,有删改)

译文: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王安石见到他的《诗义》,让他补任国子直讲,后让他改任为大理寺丞,提拔他为太子中允,不久便厌恶他了。

宋神宗任命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文言文阅读答案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汝砺首先陈述十件事:一是律己,二是用人,三是守法,四是理财,五是养民,六是赈济,七是兴事,八是变法,九是青苗,十是盐事。他指出的其中的利弊,大多是别人难以开口说的。等到王中正与李宪主管西部军队,汝砺说不应当把兵权交给宦官,于是谈到汉、唐发生的`宦官祸乱的事。神宗听了很不高兴,用话打断他。汝砺拱手站立不动,等到机会又讲这事,神宗改变了态度,当时在朝堂上的官员都赞叹佩服。

元祐二年,征召汝砺为起居舍人。当时的宰相问他对新政旧政的看法,他回答说:“政策没有彼此之分,只要对就可以。现今变更大的,是取士法和差役法,实行这些制度但士人百姓都不满,没有看到可行之处。”过了一年,升汝砺为中书舍人,赐金紫。恰逢掌管汉阳军的吴处厚得到蔡确在安州写的诗上奏皇帝,穿凿附会地加以解释,认为是诽1谤皇帝。谏官交替上奏章请求治蔡确的罪,又假造危言,想把他依法治罪。汝砺说:“这是罗织罪名的开始。”多次把这件事报告给执政大臣,不能救助他,于是又上书论述,(皇上也)不听。谏官指责汝砺是蔡确的朋党,等到蔡确被贬到新州,又需要汝砺起草制词,于是彭汝砺被贬官管理徐州。以前汝砺在御史台时,讨论吕嘉问的事,与蔡确观点不同,汝砺被逐外任十年,蔡确起了很大作用。后来办理吕嘉问的其他官司,汝砺因不逢迎执政大臣,而被削夺两官。到这时候,汝砺又因为蔡确而获罪,人们因此更加认为他贤德。

汝砺加官集贤殿修撰,入朝代理兵、刑二部侍郎。有一个案件应当宽恕犯人,执政大臣却拿特旨要把他杀了,汝砺坚持不能杀。执政大臣大怒,惩罚汝砺的下属。汝砺说:“制书有不合适的地方,允许上奏辩论,这是法令。下属又有什么罪?”于是自己弹劾自己请求离职,奏章四次上呈皇帝。皇帝下诏书免去对汝砺下属的处罚,把汝砺调到礼部,实任吏部侍郎。

哲宗亲政,恢复熙宁、元丰时的政事,人们都争着献上自己所听说过的事,唯独汝砺没有提出建议。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道:“以前不敢说的,现在人人都能说了”

升官代理吏部尚书。言官说汝砺曾经依附刘挚,(朝廷让)他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管理成都府。还没有出发,奏章又多次上呈皇帝,汝砺又被降为待制、江州知州。汝砺到达江州几个月后就因病去世了。终年五十四岁。

篇2: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

关键词:为学之道,辩证法,难易,资质,毅力

彭端淑生活于清朝乾隆年间。其《为学一首示子侄》,谆谆告诫晚辈要不遗余力地做学问,坚持为学之道。

辩证法告诉我们:必须抛弃一点论,坚持两点论。应该抓住事物一一对立的两个方面,系统考察它们的发展规律、转化关系等。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知其一,又知其二。通览《为学一首示子侄》,它的最大特点便是处处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的论画名言: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抛开其中的原因,这实际上确立了“难”与“易”的两大命题。后来,人们由此生发开去,探讨各种“难易”的事项,得出许多精辟的结论。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桓宽《盐铁论·非鞅》:“言之非难,行之为难。”马致远《汉官秋》第1折:“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汤显祖《牡丹亭·写真》:“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红楼梦》第57回:“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给人们以多方面的思想启迪。

与之相比,《为学一首示子侄》开篇确立的正是“难”与“易”的哲学命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告诉读者:“难事”与“易事”是相互转化的,是否转化的关键在于:“为之”还是“不为”。这就以辩证法为依据,为全篇论述“为学之道”,奠定了思想的、理论的基础。

依据辩证法的理论,作者顺便推出全篇的主要观点: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作者认为,为学之道,在于一个“学”字上,只要“学”,就没有做不成的学问。像农民化的知识分子陶渊明所说:“衣食当须纪(经营),力耕不吾欺。”像老妪曾对李白大体上说的那样:“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像陆游对儿子说的那样:“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又像叶适所说:“功到阔深处,天教勤苦成。”还像刘克庄以艺人的口吻所说:“琴亦难精莫废弹。”

文章的主题显露之后,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语气,继续运用辩证的观点,从“愚”与“贤”这一矛盾的互相转化方面立论: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我的资质愚钝,赶不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但是,天天学习,持之以恒,从不怠惰,直到学业有成,也就不知道自己原来的愚钝与平庸了。我的资质聪明,高过别人一倍;我的才思敏捷,高过别人一倍。可是,丢弃不利用,结果与愚钝平庸的人相比,也就没什么两样了。

第一,作者总体上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坚持为学之道,是“愚”与“贤”相互转化的关键所在。用韩愈《读书城南》的诗句来说,就是“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即想知道学问的力量吗?不论贤者愚者,它可以让所有的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向既定的目标迈进。

第二,作者所列举的正面事例是:坚持为学之道,愚笨的人可以变得聪明。其中突出一个“学”字。诚如他的同时代人所说:“人无贤愚,非学曷成。理无精粗,惟学乃明。”

第三,反面事例是:抛弃为学之道,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由“贤”变“愚”。其中强调“用”还是“不用”的问题。《明史·王骥等传》说得好:“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谁善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其前提条件仍然是坚持为学之道,谁就是真正的贤者,谁就能突破重重难关,脱颖而出。毛泽东就特别重视“使用”的重要性,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紧接着,作者举出历史事实,并总结其中的经验: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孔子创立的儒家道统,最终由资质愚钝的曾参承传下来。由此可见,愚钝和聪明,对一个人所起的作用,岂能是一成不变的?

《论语·先进》说:“柴也愚,参也鲁。”即孔门弟子高柴愚笨,曾参迟钝。据此可知,作者列举的事实,是见于典籍的,因此显得言之凿凿。并从中阐明“愚蠢”与“聪明”这对矛盾的互相转化关系。对此,毛泽东说得更直截了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即高贵者包括聪明人,一旦自鸣得意,不坚持为学之道,不利用聪明才智,就变成最愚蠢的角色。相反,卑贱者包括愚笨的人,往往刻苦学习,善用其才,就变成最聪明的人。

作者的家乡在丹棱,在今四川省洪雅县。于是,他又举出当地的传说故事,同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更充满了辩证的色彩: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僧人,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打算去南海,怎么样?”富者则问:“你凭靠什么前往?”贫者回答:“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者说:“我多年来打算购买船只沿江而下,至今还未去成。你究竟凭靠什么前往!”过了明年,贫者从南海归来,把这件事告诉给富者,富者流露出惭愧的颜色。西蜀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路程。富僧不能到达,贫僧能到达那里。人们确立志向,反而不如蜀地边境的贫穷僧人吗?

作者从西蜀贫僧身上,推演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理念:有志者事竟成。从中隐含的结论是:有志者学业有成。

由此说开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事先确立坚定不移的志向,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在这一方面,前人已经率先垂范。我们应该有鲁仲连的“蹈海”气概,愚公的“移山”精神,拿出“破釜沉舟”式的勇气,“卧薪尝胆”式的意志,“闻鸡起舞”式的毅力,“枕戈待旦”式的信念,就不会有干不成的事业,攀登不上的知识高峰。最终“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更倚天”。

事理已经讲清,历史事实与传说故事已经列举,最后,作者总束全文: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因此聪明与敏捷,是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的。自恃自己的聪明与敏捷的资质,却不学习,是自甘失败的人。愚钝与平庸,是可以限定又不可以限定的。不受自己愚钝与平庸的资质所限制,而是刻苦学习,不知疲倦,是力求上进的人。

作者仍然运用辩证的观点,指出,“聪明与敏捷”、“愚钝与平庸”这两大类资质,在一定条件下,将走向它们的反面。正因为此,它们作为人的内在因素,既可恃又不可恃,既可限又不可限。这一观点与开篇相照应,再次突出全文的主旨。

《为学一首示子侄》论述的核心问题是为学之道。所接触的与为学之道相关联的问题有三个,作者从提出这些问题到认识这些问题,都是以辩证法的思想为基础的:

第一,为学的难易程度。作者认为,为学的难与易之分在于:学习,则“为学”由难变易;不学,“为学”由易变难。为学之道,就在于落实一个“学”字。

第二,人的“昏庸”与“聪敏”的资质。作者指出,坚持为学之道,可以由“昏庸”变为“聪敏”,否则,便由“聪敏”变为“昏庸”,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人的志向或毅力。作者觉得人的志向或毅力的因素很重要,在为学的过程中,志向坚定,毅力顽强,就可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否则,就是自甘失败者,就是落伍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相关文章:

上一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下一篇:电器财务报表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