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敏“蓝天杯”教学设计

2024-04-20

孙敏“蓝天杯”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孙敏“蓝天杯”教学设计

《我不耍赖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 孙敏 223800 [课题] 《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册5《我不耍赖皮》 [教材简解] 《我不耍赖皮》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学”第五课的内容。教材以“我不耍赖皮”为题,主要教育意图在于促进儿童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民主参与规则制定的意识。本课由“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规则的发展”、“学校中的规则”、“小小辩论赛”和“为我们的班级制定宪法”等几个环节组成。

[目标预设]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前、课中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懂得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规则给自己、他人带来了方便,使人感到愉快,使生活更有秩序,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有影响。

2、行为与习惯

通过游戏、辨析和规则的设计,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不耍赖皮,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说、讨论、游戏等体验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感受规则的重要。[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中需要规则,在具体生活中应该遵守规则。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要求我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

活动之中,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设计思路]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已经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正确认识。为此本课教学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走进游戏,从“我不耍赖皮”的游戏中感悟规则的重要性。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展游戏,建立规则意识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玩哪些游戏? 2.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新游戏,怎么样?

3.讲解游戏方法:这个游戏很简单。你们看,我这儿有一根绳圈,还有六件小东西,等会儿,我请一组同学上来,每人一只手握住绳圈,另一只手去拿地上的东西。我们可要比比哪组同学拿得快。

4.哪两组同学想先来玩?(小组游戏)

5.有没有更快的?啊,有这么多小组啊!你们要不要准备准备? 6.(请一组上台)咱们大家可都是小裁判。(小组游戏)7.各位小裁判,他们快不快?(齐答)好,了不起,祝贺你们!8.他们为什么比较快,有没有什么窍门?(板书:事先定规则)9.这是谁出的点子? 10.你们大家都同意吗?

二、发现规则,强化规则意识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规则呢,你知道吗?(指说)小结:看来,我们无论在哪儿,无论干什么都是有规则的。可以这样说,我们都生活在规则中。

(一)、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

1、课件播放下列两个情景

情景一:中午,小明和小瑜正在下棋,可是没过多久,两人就吵了起来。只听小明对着小瑜大喊:“不准悔棋!”小瑜也大声说道: “我没有!”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情景二:小红、小霞和小朋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游戏真好玩,你看他们,笑声不断,好开心呀!咦,怎么回事?怎么吵起来了?小霞说:“你偷看了,你耍赖皮!”小红大声分辨:“我没有偷看!”

2、思考:他们好好的在玩,为什么吵起来了呢?

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游戏的时候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我们在玩的时候才能玩的开心,玩的痛快!

3、揭示课题:我们在玩的时候遵守规则,就是在玩的时候不能耍赖皮。相机板书课题:

5、我不耍赖皮

(设计意图: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把学生带入其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规则的发现

1、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是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规则不仅在游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板书:规则处处有)

2、那你知道什么是规则吗?让我们一起翻开小词典看个明白。学生看书了解后课件出示:

小词典: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指读或章程。比如游戏规则、交通规则、班级规则、学校规则等等,规则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规则也是为大家服务的。

3、借助教材:

(1)多媒体出示教材P29插图,逐幅知道观察并讨论这些地方应该遵守的规则。

(2)多媒体出示教材P30插图,逐幅知道观察并讨论这些地方应该遵守的

规则。

4、“黄金眼大搜索”活动

课前我们开展了“黄金眼大搜索”活动,让大家睁大眼睛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规则,可以是校园中的规则,也可以是生活中的规则。你们都找到了吗?

(1)各自把规则内容写在不同形状的彩纸上。(2)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板块上,指名交流。

5、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小结:说得好,看来大家都有一双“黄金眼”,既然你们都能找到,老师相信你们今后一定能在遵守规则方面做得更好。(板书:时时来遵守)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规则。以开放的问题,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智慧的碰撞,获得对规则的进一步感知。)

(三)反思行为

1、你在遵守规则方面还有哪些不够好的地方?我们现在就来个实话实说。

2、组织学生观看自己在学校中的各种表现(下课了;吃饭了;阅览时;值日生„„)讨论:哪些地方好?哪些不足之处?

3、小结,板书:适时来遵守。

(设计意图:凭借媒体的直观形象,将学生带入生活中,通过看、说,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

三、探讨规则,树立公民意识

1、生活中往往会发生一些不遵守规则的事情,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故事,看完后小组里讨论:他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1)播放动画。

视频:今天学校组织同学们秋游,大家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整队准备出发了,突然发现小明还没来。原来,小明起床晚了,时间来不及了,可小明是一个守时的同学,不愿让大家等,于是他就„„

小组讨论:小明该怎么办?(2)学生讨论。(3)说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大家谈得很有道理,遵守规则,不耍赖皮,可以维护大家的利益,给大家提供方便。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故事留给了孩子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遇到困难,多给以鼓励。)

四、总结规则,感受规则重要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玩什么游戏,都是有游戏规则的。我还知道了,规则就是事先规定好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者章程。虽然,看起来规则会给个别人带来一些不方便,但是,它是为大家服务的,只要我们大家都遵守,既能方便别人,最终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方便的。

2、观看家长放学后来校接孩子的情景的录像,引出矛盾所在:对家长接孩子是否进校门或到教室等产生不同意见。

3、课件出示P31上半部分内容,布置小小辩论赛:搜集资料,准备在下一节课举行小小辩论赛。

(设计意图:观看录象引出矛盾,留下问题,让孩子们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从而达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5、我不耍赖皮

事先定规则 规则处处有 时时来遵守

教学反思:

对于《我不耍赖皮》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品课教学,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

篇2:孙敏“蓝天杯”教学设计

江苏省句容市黄梅中心小学 张健

【课题】三年级语文上册《蒲公英》 【教材简解】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植物蒲公英为题的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所作出的选择不同,结果他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教学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试着用“可爱”“嘱咐”等词语说话。

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寓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试着用“可爱”“嘱咐”等词语说话并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要紧紧抓住太阳公公和两颗不听话的小种子的话,除了让孩子们读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想象小种子们的想法,走入他们的内心。体会课文所寓人生哲理。【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借助录音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领入乐学氛围。本着新课程标准中“起点低,要求严,训练实”的要求,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处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使学生的主体状态得到激活。根据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朗读复述课文等吸收积累语言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将吸收和积累文本语言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将知识、活动和审美融为一体。【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者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本课我准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为学生营造能够让他们都愿意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教学过程】

一、借助媒体步入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听本文录音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出示图,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利用电教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用它导入新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和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心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增加密度、开阔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课文。(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把自己在课文中感觉有困难的字多读几遍。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友情提示:绒róng 翁wēng 泊pō的读音(4)你能为它们找个朋友吗?引导学生适当组一些常用词,适时理解部分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一些构词能力强的生字进行联想拓展,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建构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并通过课堂上的互动,扩大学生的积累面。】

2、交流读书收获。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相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触摸语言的对话中,感受自主阅读的价值,分享阅读知识获得的甜蜜】

3、学习第一小节(出示图)(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看图向我们介绍这种植物?(2)引导读第一自然段。

(3)相机出示词语: “绒球”“ 降落伞”学习生字。

【设计意图:设计自读、展示、交流这几个过程,教师就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带着问题积极探究,用心地品位、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自我感悟、讨论中自主学习。学生自我探索知识,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灵气与悟性,营造了一种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生探究知识、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了激活。】

3、学习第二小节

可爱的降落伞们究竟会飘落到哪里去呢?我们继续读课文。(1)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读懂了什么?(2)然后指导朗读。突出:“别”“也不要”“只有„„才„„”等词。

4、学习第三小节

(1)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小降落伞齐声答到:„„(引读第一句)(2)绝大部分的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到泥土中去生长了。可是,有两颗小种子却不这样想。请大家继续读课文。采用分角色比赛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设计意图:第2、3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是全文的重要,教学设计遵循“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老师“导”而不“牵”,没有过多的提问和讲述,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抓着蕴涵丰富形象的重点词语,适当点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次逐层推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探究知识。始终引导学生抓着课文的重点词句,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中获得新知。】

(3)太阳公公怎么对小蒲公英种子们说的呢?(“亲切”)有谁这样对你说过些什么吗?(这就叫“嘱咐”)引导学生试着用“亲切”“嘱咐”说话。

5、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种子的选择不同,它们的结果怎么样呢?(1)自由读,画出表示不同结果的词。(2)根据回答补充板书。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从读通阶段的整体到读懂阶段的部分回到整体,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合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增强阅读效果。】

三、激活想象,丰富说话内容。

1、你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小组讨论交流后再指名上台讲)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读后的收获告诉家长。

【设计意图: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表象再现,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受。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丰富了说话的内容。这种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适宜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复述了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蒲公英的种子给我们带来一些词语。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读,适当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2、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自选生字,从结构、笔顺、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篇3:孙敏“蓝天杯”教学设计

凛冽的寒风,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深冬的寒意,敌不过我们似火的热情。“蓝天杯”的非凡魅力,让我们从全省各地相聚在素有“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之美誉的江南名城——美丽句容,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因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志趣,让我们齐聚在此,结识朋友,觅得知音,分享喜悦,畅谈心声。

我深感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看到的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场面,感受到的是莫大的鞭策和激励。同时我更是忐忑的,因为我深知我的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我的论文研究不精,我的文字功力欠佳,我在教科研方面还需要奋起直追,我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我坚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我就会充满希望,学习的过程会给我带来无穷的欢乐。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定会在读书中寻觅,在执著中追求,在写作中提高,在研究中升华。

写作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写作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因此我非常重视“蓝天杯”为我们教师搭建的写作平台。

回首我与“蓝天杯”一同走过的日子:为了每年一篇的参赛论文,我都是用大半年的时间来准备,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读书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我们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夜深人静,沏一杯香茗,捧一卷书,和苏霍姆林斯基交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走向“生活教育”,向朱永新教授讨教“理想的教育”。读教育名著,读教育经典,让我和教育大师对话,汲取大师的智慧,丰富理论素养,领悟教育的真谛,让我在书的海洋中体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连续三年参加蓝天杯论文大赛,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两个一等奖,获奖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一种动力。

关注“蓝天杯”的老师们一定知道:“蓝天杯”除了每年一次的论文大赛,还有每年一次的教学设计竞赛,并从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再产生“蓝天杯”每年一次的会课竞赛选手。我也特别重视“蓝天杯”的教学设计竞赛,连续三年参加,获得了两个二等奖,并于2014年底喜获一等奖,幸运地成为了2015年“蓝天杯”小学数学会课竞赛的选手。

课堂是教师专业实践的主阵地,它对于教师来说,就如田野之于农人、车间之于工匠、舞台之于演员同样重要。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课堂、研究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我学习名师的课,我研究同仁的课,每一节课都有可学习的地方。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脑子里积累的优秀“课例”多了,自然会产生自己的教学灵感。我们要善于积攒大量精彩的“课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长。

回首上半年参加蓝天杯会课竞赛时,那些磨课的日子仍历历在目:我一节一节地试上,再和同事们一起一遍一遍地磨课,每一次反复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研磨都有成长的快乐。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好课,是磨出来的。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战场上就会少流血,当课磨出了精彩,你就会成为一名成熟的老师了。”虽然那段日子我被磨得“人比黄花瘦”,但我却“衣带渐宽终不悔”,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我的教学能力、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最终我在今年5月的“蓝天杯”小学数学会课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礼记·学记》 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这次会课竞赛结束后,我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坚持做有心人,及时对这次的教学进行回顾反思,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行为,反思学生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写下闪光的瞬间、记录精彩的一瞥。在写作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由此我写成了一篇案例反思发表于《小学教师培训》杂志上。

回首我与“蓝天杯”这一路来,我孜孜不倦,一路思考,一路前行,一路花开,一路收获。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要让学生和老师们知道成功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但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就在你的坚持下铺展,你只要不断地坚持,坚持,坚持到最后,胜利就是你的!”诚然,这些小小的收获只能代表过去,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专业的成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会把这些作为鞭策自己努力工作的新动力,新方向,一路向前。

篇4:王妍 蓝天杯论文设计

单位: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 姓名:王妍 邮编:223800 [课题] 分米和毫米 数学学科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材简解]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习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作为计量长度的单位,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和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分米和毫米的使用频率要比米、厘米低一些。考虑到这一点,课标和教材对分米和毫米的教学要求也相应地比米、厘米低一些。这种教学要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要求学生建立像厘米和米那样清晰的实际长度表象,只要求相对合理地把握分米和毫米的实际长短。第二,不要求学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短,只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合理选择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交流。第三,不要求学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只要求学生用厘米和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时,会用“几厘米几毫米”“几米几分米”去表述测量结果。[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所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在教案设计时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不仅吸纳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本课设计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创设情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森林王国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使学生经历质疑、求知、探索、感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方法,切实感悟分米和毫米,建立其表象。通过追问:尺子上1分米还可以是从哪到哪?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必定的有机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森林里的动物王国今天要举行运动会了!竞赛非常激烈,所有的小动物们都跃跃欲试,每个动物都想得第一名!瞧:大象、狮子、长颈鹿、斑马、熊猫、蜜蜂、蚂蚁也在家待不住了,他也来参加了。

2.师:现在进行第一场比赛“比比谁最高”,老鼠作为裁判!下面是老鼠裁判记录的结果

大象8 斑马150 熊猫160 蜜蜂10 长颈鹿50 蚂蚁5 3.师:谁最高呢??(生:斑马)学生发现问题!缺单位!

4.师:原来粗心的;老鼠裁判缺了单位。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老鼠裁判改正下吗?

5.生汇报:大象8米、斑马150厘米、熊猫160厘米、蜜蜂10厘米、6.讨论:长颈鹿和蚂蚁身高表示方法!师:看来,我们已前学习的米和厘米在这里应经不能表示蚂蚁和长颈鹿的身高,我们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二、感悟分米

1.师:长颈鹿的身高应该是50分米。你在哪儿听过分米吗? 2.认一认

①师: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吗?10厘米就等于1分米,请拿出你的尺子,找一找1分米,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呢?(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也就是说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②师追问:1分米还可以是从哪到哪呢?

③问:你的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3.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②用一柞的长度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大约是几分米。3.画一画:

用直尺画1分米,实物投影,集体反馈。(请学生说明是从直尺上的几刻度画到几刻度,还可以从哪画到哪)

4.回归生活,感悟分米

相互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 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

三、建立毫米的表象

1.师:蚂蚁的身高是5毫米!

2.师:你在哪听说过毫米?在学习毫米时,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

出示学习步骤: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学生4人小组讨论学习。3.生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

①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中数出多少毫米?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所以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生活中的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学生补充其他长度为1毫米的实物)

4.比一比

师:现在请你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5.生活中毫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单位,请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完了分米,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索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6.师:第一场比赛“比比谁最高”,谁赢了呢!(生汇报)看来,我们在比较长度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数字后面的单位!

四、情境练习

1.师:第一长比赛,大象夺得冠军!其他动物们都不服气!他们决定再进行一场比赛,“比比谁跳的远”。这一次,一直喜欢蹦蹦跳跳的袋鼠也来参加了,小动物们想聘请你们给他们做裁判,你们愿意吗? 下面是比赛结果:

袋鼠 大约跳了4米 青蛙大约跳了2米 狮子大约跳了4米 猴子大约跳了3米

2.师:谁是冠军呢? 可是冠军只能有一个,袋鼠和狮子都不服气。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说怎么办呢?(引学生精确的测量他们跳远的长度)

3.出示图片 袋鼠和狮子的跳远长度图,学生小组讨论确定袋鼠的狮子跳远的精确长度。

袋鼠跳了3米4分米 或3米40厘米 狮子跳了3米35厘米 师:谁是冠军?

五、小结

师:我们观看了森林王国的动物运动会,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收获!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相互说长度,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回答,说说怎样想的。

3.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明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一天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50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做起笔记来。

学生改正错误!

七、布置作业

篇5:张裕兴蓝天杯教学设计

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 张裕兴 223800 [课题(学科和年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材简解]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含义,学习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和描述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标预设]

1、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通过观察直尺、进行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观念,了解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设计理念]

1、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他们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

3、让学生借助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逐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描述或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思路]通过一系列认识长度的活动,如忆一忆,回忆之前学习的米和厘米;猜一猜,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去说,去猜测,错了也没关系;摸一摸,学习了新的长度,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画一画,学习了分米和毫米,要能在平面上表现出来,还能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线段的画法;找一找,去寻找生活中的大约1分米和1毫米的物品,加深学习印象。[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活动1,忆一忆

1.谈话: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表示长度的单位,你还能回忆起来吗? 2.(课件出示)填空题。

在测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3.动手量一量,我们的铅笔盒长大约是()厘米,宽呢? 提示: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从“0”刻度开始测量。4.揭示课题。

当我们在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要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认识两个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板书课题)活动2 那么到底分米和毫米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们对它又有哪些想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谈一谈。

预设:让小朋友大胆说出来,为下面正式的学习做准备,让孩子多说。师:我发现小朋友们还真是肯动脑筋,那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想知道的问题走进分米和米去了解一下吧。

二、认识分米 1.谈话:(课件出示1分米的直尺)同学们,在你们的直尺上能找到10厘米的长度吗?

预设:学生们动手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并用手比划一下10厘米的长度。2.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活动3 摸一摸

感受一下,1分米的长,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看吧。请学生比划一下1分米大概的长度。活动4 画一画

大家都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了,那你能在练习本上画出来吗?大家还能记得怎么样来画线段吗?同桌互相帮助,互相检测。活动5 找一找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1分米的长了,那想一想生活中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预设:遥控器的长,方便面的宽,成人的食指等。

三、认识毫米

1.请同学们用直尺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是多少厘米。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师: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或厚度还不到1厘米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较短的长度单位“毫米”来表示。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每1厘米中都有一些小格子,这每一小格就是1毫米。

师:现在,这本书的厚度到底是多少你能测量出来了吧?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测量结果。2.提问:1毫米大概有多长?

师:我们一起来再来看一看、数一数,1厘米里面到底有多少毫米呢?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提问:你觉得1毫米长吗?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5我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

四、回顾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表示长度的单位?请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预设: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长度家族歌,想听吗?和老师一起做。《长度家族歌》

大哥大哥他是米,双臂张开做1米。二哥二哥是分米,叉开两指1分米。三哥三哥是厘米,指甲宽是1厘米。还有小弟是毫米,一条小缝1毫米。

预设:学生和老师一起对长度单位进行排序,找到自己身体上的尺,对长度进行巩固。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它们的长度的?

预设:以测量橡皮长度为例——3厘米就是30毫米,再加上多出来的5毫米,一共就是35毫米。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3题。组织同桌两人一组活动:先估计它们大约的长度是多少分米;实际测量课桌和板凳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与自己事先估计的长度比较一下。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以小组为单位实践活动,最后集体订正。

六、全课总结

篇6:陈香蓝天杯教学设计

扬州市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陈香 225800 【课题(学科和年级)】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36、37页Unit 4 Hobbies(Story time)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4 Hobbies 的Story time板块以Mike为叙述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再介绍朋友们Liu Tao, Yang Ling, Su Hai, Su yang的兴趣爱好,呈现了like doing...这一结构与第一人称。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能掌握理解story time 并能朗读。

(2)初步掌握会话中出现的四会单词sing,dance, 词组be good at, read stories和句型I like doing„ He/She likes doing „

(3)初步理解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的变化形式。

2、能力目标

(1)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谈论爱好。

(2)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爱好,通过讨论爱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

(2)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相互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能正确理解朗读story time。

(2)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谈论爱好,初步理解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 词的变化形式。

难点:(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能正确理解朗读story time。

(2)能运用对话中的句型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因此,我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内容采用游戏和图片等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展开学习,所创设的语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2.学生主体

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新课程理念也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

1.利用学生喜欢的歌曲、游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观察力,灵活运用重点句型,谈论自己和朋友的业余爱好。

【教学过程】 Step1.Lead-in:

1、Greetings

Name: Ivy

2、Question time

Job: teacher 出示我的Name card:

Colour: ?

Fruit: ?

Hobbies: ?

(爱好)

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关于颜色和水果的单词,启示学生用Do you like „?进行提问。

T:You can use : do you like „ For example: do you like yellow? S: Do you like „? 猜对T: Yes, I do.猜错就说: No, I don’t.Try again.T:I like eating bananas.Eating is one of my hobbies.教授hobby, 复数形式hobbies.揭题:Unit4 Hobbies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课件创设情景,利用已有知识对新知学习铺垫,激活本单元重点单词like。通过谈论教师喜欢的颜色和水果,自然引出I like eating bananas,进而揭题 Hobbies。

Step2.Pre-reading 1.T:Boys and girls ,look at our school.This is the playground,and this is the music room.this is the classroom.Do you like it? S:yes...T:ok ,now, boys and girls, let’s have a brain storm ,what can we do in the classroom,music room, playground? S:we can sing ,dance,play the piano.........【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学校各种设施图片创设情境,引入讨论我们在这些地方分别可以做什么,在讨论中迅速呈现新单词并教授新单词,单词呈现在黑板上,可以各组读,齐读等形式操练

2.T:we can also play in the classroom,right? Ok.let’s play a game ,do you like it? S:yes T:Can you say the words and do the actions? 【设计意图】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大声说出单词,可以操练与巩固单词 3.T: Look, I like watching films.教授watch film.并出示Tip: like后面的动词一定要加ing哦!

T:I I also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让学生初步学习四会单词sing、dance,教授sing、dance。

T:Do you like singing/dancing? S: Yes,„/No,„

T:I’m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教授be good at 擅长„ T: Are you good at singing/dancing? S: Yes,„/No,„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了解学生like 的运用,然后运用课件创设情景,通过谈论教师自己的爱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sing, dance, be good at及句型I like„在真实有意义的情景中促进小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

4.group work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先说出自己的业余爱好,然后询问下一个同学的业余爱好是什么,以此类推,接龙回答。T: Let’s do pair work.I’ll do first.T: „, I like singing,I’m good at„ What about you?(教师板书I like „ I’m good at„)S: I like „ I’m good at„What about you? 在接龙回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汇报小组内其他同学的业余爱好,以操练he/she likes......句型。

【设计意图】在谈论教师自己的爱好的基础上,将话题转至谈论学生爱好。由交际的需要自然引出本课重点句型I like„She/He likes „

5.Say a chant T:Let’s Say a chant.Swim, swimming, I like swimming.Swimming, swimming, swimming.Dance, dancing, she likes dancing.Dancing, dancing ,dancing.Draw, drawing, he likes drawing.Drawing, drawing, drawing.【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chant 的形式来巩固刚刚所学句型,让学生初步认知动词后怎么加ing,①直接加ing ②去e加ing ③双写尾字母加ing

Step3.While-reading 1.T:Ok, now let’s watch a cartoon and answer :Whose hobbies is the cartoon about?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动画回答问题,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整体感知课文,认清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

2.Guess, what does he like? 出现课文挂图:Mike Ss: 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and football.He likes drawing too.You did a good job,now ,let’s read part one(学生齐读)

3.T:Read passages2-4, Circle the names and underline their hobbies in groups.以小组为单位圈出Mike介绍的人物,划出他们的爱好。完成选择题。【设计意图】小组内活动,精读课文,理清每个人的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笔习惯和合作、商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4.T:Let’s try to repeat.跟读课文

T:Now choose one way you like to read the text in groups.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选择方式读课文,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5.T:Let’s try to say.Choose one or two characters to introduce.选择你喜欢的一到两个人物进行介绍。

Step4..Consolidation 1.T:Boys and girls.I will show you some stars’ hobbies.let’s guess who are they?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句子的理解猜明星,为下面的写作环节作进一步铺垫。2.Show time

T:Introduce yourselves and one of your friends’ hobbies.介绍你自己和你的一位朋友的爱好。

T: Let me do first.I’m Ivy.I’m a teacher.I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This is my friend Nina.She likes drawing.We both like dancing.T: Can you? Give you 2 minutes to prepare.给出关键句提示。

I’m ______.I’m a ______.I like____________________.This is my friend_____.He/She likes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在模拟的情景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展示,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巧妙的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3.情感教育:告诉学生,爱好只是个人喜欢做的事情,至于能不能做好并不重要,能感受到快乐就好。如果可以,我更想告诉学生的是:要多培养一些健康的、对自己有益的爱好,尽量少一些不良嗜好。

篇7:蓝天杯教学设计朱长凤

宝应县安宜镇沿河小学 朱长凤 邮编 225815

【课题】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 【教材简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通过刻画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也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文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特点,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恰当的使用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部分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重点、难点】

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难点: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设计理念】

本文着重写了刘备

1、哪些同学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读过小说《三国演义》?你们最敬佩的哪位人物?(交流发言)

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⑵板书课题:三顾茅庐。(指导认识“顾”、“茅”,并指导正确书写)。⑶齐读课题。

⑷理解题意,课件出示;“顾” ①关照 ②看 ③拜访 选择义项 “茅庐”指什么?

⑸谁“三顾茅庐”?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课件出示)

交流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引导:像这样在题目前面加上原因,后面加上结果,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课前主动探究,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为下面有效教学提供了保证。〗

二、初读,学习字词

1、出示初读要求:

⑴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⑵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学生自学,教师巡辅。

3、交流: 出示生字

晌 诸 恭 葛 宜 堂 讨 ⑴指名认读

⑵找一找后鼻音的生字:“堂、恭、晌”

⑶ 比较“晌”与“响”。(“晌”与太阳有关,因此是“日”旁;“响”与声音有关,因此是“口”旁)。

⑷课件出示“恭”,指导书写“恭”。

4、分组出示词语,引导读正确。②讨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这样的自然环境衬托出诸葛亮像腾飞的卧龙,暗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略。)

⑶用这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诚意,今后作文时我们也要学会把人物写具体。

〖设计意图:课文中描写刘备虔诚的语句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句和关键词引导学生品味,集中力量,突破重点,感悟人物的特点。〗

五、设疑,拓展阅读

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助刘备的?我们在下节课继续学习,诸葛亮是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三国演义》中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搜集阅读,我们将举行诸葛先生故事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课后搜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使语文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六、作业,强化训练

1、抄写课后生字词语

篇8:孙敏“蓝天杯”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会读11——20各数,掌握“10个一是1个十”,体会数的意义。首先教材安排了捆一捆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10个一和1个十的关系。接着借助摆小棒的活动,初步学会认、读11——19各数,掌握“十几”所表示的含义和顺序,最后在19的基础上认识20,让学生直观了解20的组成。教材这样安排既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同时也使他们原有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针对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本节课《认识11~20各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学生数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捆,摆,说等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体验经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同时这也是数学建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基础。【目标预设】

1.认识11~20各数,会正确地数数、读数、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动手操作、组织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重点】会数11——20以内的数,掌握“10个一是1个十”。体会数的意义。

【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一)感知10个1是1个十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想知道有多少根吗?我们一起数一数(1、2还可以说成2个一,3个一,4个一„„10个一),满10根了我们可以怎么做?(捆成1捆)

提出同桌操作要求:你也能像老师这样先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1捆吗?有困难的同桌互相帮助。教师指出:1捆就是1个十。

提出同桌合作要求:拿出你捆的小棒,说给同桌听,1捆表示多少?(1个十)提问:10个一是几根?1个十是几根?

小结:10个一是10根,1个十也是10根,它们都是10根,所以10个一就是1个十。1个十就是10个一。

提出同桌合作要求:10个一和1个十是什么关系?说给同桌听一听。

快速反应:老师分别摆3根,6根,1捆小棒,学生说一说它们表示几个一,几个十?

(二)举例生活中的“十”

谈话:(多媒体呈现)“十”在生活中应用可广泛了,一盒铅笔有10支,是1个十,1盒橡皮有10块,也是1个十,生活中像这样1个十的例子还有很多,课后还可以到超市去找一找。

【设计意图: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认识11——20各数

(一)认识12 提出要求:小明到商店买了12支散装铅笔,请你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想一想:12根小棒怎么摆,一眼看出是12根?

预设:(1)1根1根,摆12根

(2)2根2根,摆12根

(3)5 5 2摆12根

(4)1捆加2根

资源呈现并集体交流:他们都摆对了吗?他们是怎么摆的?

交流中感受:1根1根数太麻烦了。2根2根好一些了。552还要先算一算才知道是12根。第4种12根。哪种摆法不用数一眼就看出是12根了。你是怎么看的?

教师示范在黑板上边摆边说:左边摆一捆,右边摆2根。一捆就是1个十,2根就是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提出要求:你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

提问:你用这个方法再次摆一摆12根小棒吗?如果能像老师这样边摆边说就更棒了。

(二)认识其他十几的数

看数摆小棒:11用小棒怎么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尝试边摆边说。14、16怎么摆?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看场景图说数:

13、19 提问: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11、12、14、16„„这些数用小棒都是怎么摆的? 小结:都是先摆1捆表示1个十,再摆几根,表示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提问:19添上1是多少?左边的1捆是10根,右边的9根加上1后又满10了,又可以捆成1捆,现在就有几个十了? 小结:2个十是20。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哪些数?(揭题:认识11—20各数)

【设计意图: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思考“19添上1根是多少?20根怎么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应用练习11-20各数

(一)数一数感受数的顺序

提问:教师的魔术尺上出示0-10,11-20的数应该放在哪里?

追问:和15相邻的数是哪两个?比19小1的数是?比19大1的数是?15离10近一些还是离19近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提出同桌合作要求:学生根据魔术尺一人提问,一人回答。

(二)估一估、数一数,培养估的意识 提问:估一估草莓比10多还是少?

教师示范:用作记号满十圈一圈的方法数一数,圈内表示1个十,圈外有4个一,合起来就是14.提问:估一估雨伞大约有多少个?你也能用做记号数一数圈一圈的方法数出雨伞的个数吗?

(三)说一说,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谈话:老师家住在常州,想不想到老师家去作客?一起出发吧。到朱老师家去要乘公交车呢,要乘几路?(18路)上了车,向前开,遇到了红绿灯,绿灯还有多少秒跳红灯?(12秒)终于到了常州老师家住的小区,看朱老师家住在多少栋?(19幢)想到朱老师家还要乘电梯呢。老师家住在多少层?(跟着电梯数一数1——17)打开门,老师家的宝宝正在看喜洋洋灰太郎呢,多少频道?(20频道)

提问: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11—20的数?

篇9:孙敏“蓝天杯”教学设计

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 严伟强 212002 [课题]《认识垂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3 [教材简解]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现象,初步认识垂线,学习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尝试用工具规范地画,认识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注意展示垂直的多种变式,帮助学生认识克服生活中的 “竖直”对数学中的垂直的制约与局限。

[目标预设] ⒈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⒉让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学难点] 正确画出不同位置的垂线。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并能找出生活中两条直线相交互相垂直的现象,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设计思路] 通过复习近平行线的知识导入教学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概念来认识垂线,寻找生活中的垂线,掌握互相垂直的道理。教会学生用三角板和量角器画垂线的方法。特别重视在不同位置下画垂线的办法。利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做到整体提升,追问错因,及时纠正,即时巩固。[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平行线的知识

出示一组关于平行线的判断题,让学生去判断(题略)

通过判断,使学生认识到判断是否是平行线的三个基本要素:同一平面、直线、不相交

二、认识垂线

1、我们昨天学习的平行线有个“不相交”的前提,那相交的情况又有哪些呢? 请你利用手中最长的两支铅笔,摆出你最常见的相交情况 指名回答:说说你摆的是什么?或是在哪里看到的?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横一竖的相交,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比如说:广告牌、窗、红十字、加号„„)

还有哪种相交也很普遍呢?(老师搭出一个直角)说说你在哪里可以看到这种相交?

(门角、窗角、书角„„)

2、分别把这两种相交的情况画在黑板上。请你观察一下,这两张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它们相交都组成了直角)老师随机画上直角标记

指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的关系叫“互相垂直”,用手遮去其中一条直线,问:这是垂线吗?

指出: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关于垂线,还有一个知识点。板书:垂足 猜一猜,垂足指的是什么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相交,就会有交点。垂足就是指这两直线的交点

再读垂直的定义,问:你有问有发现,这个定义和昨天平行线的定义比,少了点什么?

(同一平面内)

为什么会少了这个条件呢?摆一摆,体会相交只能是在同一平面内

三、画垂线

1、下面我们要来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想,你准备怎么画?需要什么工具吗?(1)用现成

在方格纸上,利用它横和竖的线条直接画(2)用三角板画

注意区别有已知点和没已知点的画,以及点在外、点在线的不同

2(3)用量角器画

也要注意是否有已知点的问题

2、学生练习,分别在自己的本子上用不同的方法画一画

3、完成书上的试一试

四、完成书上的练习: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观察照书上方法折后的折痕有什么关系?

2、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提醒学生要分别画上直角标记;一个直角标记就说明有一组互相垂直的线 要注意第2个图形,学生很可能画得不够规范

篇10:孙敏“蓝天杯”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炎黄外国语学校 马一民 212100 教材简解:

初见《花瓣飘香》这个题目,内心顿时漾起一种美好的感觉。再进一步细读文章,果然,文章内容如题目般,给人以美好的感情。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达了小女孩对母亲的爱,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孝敬父母的懂事的孩子。敬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通过一件很平凡的小事,用直白的语言,向我们读者表达出真挚的情感。语言虽质朴,却极具感染力。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识记生字,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大家一起来学习,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会学习。

设计思路:

《花瓣飘香》是讲述亲情的一篇美文。我把重点难点放在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首先,在引入时,我播放了学生熟悉的儿童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体会妈妈的深情和付出。其次,在学习生字词语的时候,先让学生自主识字,再检查自主学习情况,并进一步深入理解难懂的词语。最后,在理解课文大意时,我先让学生听读课文思考,并以填空的形式出示课文大意,减少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在了解课文大意后,再让学生说说这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解决难点,我让学生自己质疑,根据质疑选出小女孩是怎么摘花的这个问题来学习第2自然段,抓住动作,演一演,并指导朗读。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想先送一首歌给大家,(课件播放歌曲,同步滚动歌词)

《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块宝 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

2、是啊,孩子们,妈妈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不知操了多少心!有一位小女孩,就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回报她的妈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花瓣飘香》。

3、指导学生朗读、书写课题:

A“瓣”是左中右结构,中间的“瓜”写得要窄点,这样字才不会像个“大胖子” , 你能将“瓜”换成其他偏旁吗?课件出示:形近字辨、辩、辫 顺口溜:点撇为“分辨”,有言是“辩论”,绞丝是“辫子”,瓜地开花有“花瓣”。B“飘”的右边是“风”,有“风”花香才能飘得远。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文学字

1.自读课文: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B给自然段标出序号,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圈出来。

2.老师这也飘来了一些花瓣,看谁能把它们拾起来? 课件出示:

俯身 摘花 捧着 拿着 舍不得 惹事 懂事 惶恐 不知所措 眼眶 A自主识记生字,说说记字方法

B指名读,提示要注意的读音(舍:多音字)。C开火车读,齐读。

D范写:“摘”“捧”“拿”都是手上的动作,与手有关,学生口头组词。3.解决问题:你还不能理解的词语是什么?(生提出词语,其他学生帮忙理解,师相机指导)注意方法指导: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惶恐、不知所措”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A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课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她的爸爸(),小女孩想(),让她妈妈()。作者知道后,从集市上买了(),一盘()。

2、默读课文,质疑:把你的问题写在老师发给你的小卡片上。预设1: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 预设2:小女孩为什么只摘一片花瓣? 预设3: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

预设4:我为什么要买两盆花,一盆给自己的妈妈呢?

3、抓住预设1: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的是小女孩摘花瓣的。(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4、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A请学生圈出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语(俯在、摘了、捧着、穿过)B一生读,一生演

C从他们的动作表演中,你看懂了什么?

预设1:从小女孩“俯在”花前我读懂了小女孩很爱惜花草,如果站着摘,就有可能把花朵拉坏了。预设2:从“小心地摘”我读懂了小女孩摘花瓣的时候很小心,生怕碰坏了别的花瓣。

预设3:从“双手捧着”我读懂了小女孩怕弄快了花瓣,把花瓣当场了宝贝。预设4:从“飞快地穿过”我读懂了小女孩怕被别人发现,所哟要赶紧离开。

从“飞快地穿过” 我读懂了小女孩有可能怕花瓣上的露珠被太阳晒干

不那么新鲜了。

D抓住动作词,指名读好这一段,齐读

四、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对小女孩动作的描写,让我们明白小女孩的是那么地爱花、惜花。这么美丽的月季花,如果摘整朵花或者一束花多美啊,她为什么只摘一片花瓣呢?摘花瓣到底做什么呢?这些问题,我们将留到下一节课再来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五.练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 俯 摘 捧 拿

2、指导。

左右结构,写时要左紧右松才好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孙敏“蓝天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上一篇:二.4游子吟教案下一篇:带群字的网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