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政治答案

2024-05-02

研一政治答案(共4篇)

篇1:研一政治答案

1请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及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应当怎么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应当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就是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 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中国民主的性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各族人民通过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基层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实施这一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有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4.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5.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纯粹的民主,而只有具体的、历史的民主。一个国家采用的政治制度模式也是依据本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确立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

(1)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贯穿于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同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髙。选举制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制度逐步发展,人民直接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和机制更加健

全。

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中国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一些国家用几百年才建成法律体系的任务,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了6次大的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职务任期制和领导干部退休制,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以宪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少数民族权利等均得到更好的保障。

2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

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等重大问题。文化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如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等。这都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迄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传承关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意义的最完整的表述,是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科学界定。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承”就“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展的理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它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阐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发展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阐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主要就是讲生产力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到主要议程上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系统阐发了“发展是硬道理”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思想,强化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的主题,也就是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从而实现了在发展这个主题上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个“进”就“进”在它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新的称谓。它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思想。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回答了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并由此奠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开创新事业的法宝,强调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从而更加集中而又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是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指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界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首先表现为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这就是: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进“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发展理念,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又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上。方针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体现其理念的方针政策来实现。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方针政策。十七大报告不仅集中阐发了这些方针政策,又作出许多新的战略部署。比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方面的转变;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等等。这些战略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还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要求上。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条要求,这四条要求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并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理论的战略地位,是指其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凸现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集中表现在十七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按照这5条新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还表现在十七大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统一起来。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十七大关于“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论断,关于“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要求,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进一步凸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义。

5、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之所以重要,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尽管执

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仍然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55年来,我们党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可以为此而自豪,但不应因此而骄傲。现在我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虽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群众。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居安思危,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在55年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切实解决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定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目前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化通俗化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内容,谈谈你对建设好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

赵本山的徒弟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一夜成名。现今,若以受欢迎程度论,几乎就是艺术界第一明星。这不免使我产生些困惑和忧虑。我看过小沈阳的表演,觉得尽管他在传统二人转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流行歌曲、现代模仿秀,以及马戏团杂耍等元素,但本质上依旧属于那种离庸俗、低俗文化只有一步之遥的通俗文化。给出这样的评判,王小波所说的表现形式不够精湛是一个理由,更主要还在于:其内容只能满足人们低层次的需求,甚至多停留在使用简单、粗糙的手法撩拨观众感官愉悦的层面;其特征是娱乐至上,多以农民的眼光欣赏、审视甚至批判这个变化中的世界,语出惊人地自虐、自嘲、自吹、虐人,更离不开两性话题。这样的艺术不代表通俗文化的发展方向,因为通俗文化应注意接受高雅艺术的影响和引导,而高雅艺术,应该是原创的、高超的、优雅的和精致的;应该含有对真的沉思与眷恋,对善的追求与再造,对美的渴望与冲动;应该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传媒低俗化是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作用到传媒的表现,是大众传媒一味追逐大众文化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结果,其实质是对大众文化的一种异化。传媒为了经济利益,不顾一切去追求发行量、收视(听)率和点击率,盲目扩张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特性,最终会导致某种程度的低俗化倾向,污染精神家园。大众传媒作为价值观念的主要引导者和传播载体竞相走低俗化甚至于恶俗化之路,对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产生了瓦解与破坏作用,导致传统价值观念的丧失与社会道德的失范。

传媒低俗化严重影响和侵害着大众的文化素质、欣赏品位和价值取向,必须引起传媒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和警醒。中国大众

文化的低俗化特征是中国社会转型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我们必须冷静客观的对待,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和政策保障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文化和谐文化。

如何建设主流意识形态: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这就触及到了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改革,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增强它的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同其它意识形态的竞争力。

第一,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在价值多元纷呈,甚至彼此冲突、对立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在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张力,抑制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紧张,从而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在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挑战面前,我们更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促进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主流意识形态应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实践发生了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变化。不然,就会落后于生活实践,甚至被生活实践所抛弃。实践证明,我们的理论只要同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只要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要求,它就变得鲜活,变得生机勃勃,就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就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很难想象,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意识形态会是先进的意识形态。我们应该铭记歌德老人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应该说,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极大的创新能力。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给人们的自由创造留下广阔的空间,使它在不断应对和回答时代与实践的挑战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实现它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指导作用。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至关重要。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具有普适性、包容性和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主流意识形态应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合理、科学成分的气度和能力。应该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并存和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它才能把自己所倡导和支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广于广大的社会成员并为其所接受。

第五,主流意识形态还必须适当地改变一下自己已有的文化形象和叙述方式。目前我们有些主旋律的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之所以不受人们欢迎,不被人们接受,就是因为那种公式化、概念化、粗糙化、说教式等弊病倒了人们的胃口。以至在某种意义上,一些不成功的主旋律作品成了概念化和假大空的别名。要知道,即使是真理,倘若被拙劣的表达包裹着,也会失去应有的锋芒。因此,我们要善于正面地、真实地、亲切地、有效地表达自己。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时不妨多些人文关怀,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吸取民间话语,在保持权威大气时不妨有些平民风格。摈弃过去那种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从而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

浅论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基本涵义

对于“中国模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其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中国模式”是探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抽象,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所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中国模式”怎样定义,而在于“中国模式”有哪些基本内涵。在我看来,这些基本内涵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模式”是坚持和平发展的模式

和平发展是“中国模式”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中国的发展不走苏联对外扩张、霸权主义的道路,也不走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控制别国的道路,我们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认可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主张不论大国、小国还是强国、弱国,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既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又消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担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

(二)“中国模式”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前提的模式

“‘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是体制层面的东西,它体现制度的属性。脱离社会主义制度谈“中国模式”是不科学的,“中国模式”的成功就是“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的成功。我们的各项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中国模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从释放市场经济活力的自由发展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和谐发展。当前中国模式的核心内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5】。实践证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虽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但不能跨越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苏东剧变前已经病入膏肓:国家所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机制以及以行政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都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绝境。虽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已经尝试着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进行改革,但由于在认识上没有超出斯大林时代,改革走走停停,举步维艰。以至于到最后,改革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从根本上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出发点不是针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而是认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注定是没有效率的,认为只有彻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才能有效率,从而使苏东的改革误入歧途。

中国模式的意义

“‘中国模式’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发展途径——而且有可能在于提供了一种迂回的前进路线,从而绕过当前源自西方的经济问题。”

一)“中国模式”的成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

从发展的角度说,“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模式;从制度角度说,“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模式”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的条件下探索、总结并发展起来的,它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运动有高歌猛进的时代,也有落入低谷的时期,尤其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创。就目前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处于低潮而言,“中国模式”作为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将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再度复兴产生示范效应。

(二)“中国模式”表明,一国的发展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指的是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落后到先进、野蛮到文明的过程。中国的发展既没有采用“苏联模式”,也不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实行“全盘西化”。我们的发展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我国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渐次地推进改革,总体上保持了社会的有序、稳定。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不同,因此,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以本国的国情为出发点,盲目照搬它国的经验只会落入“现代化的陷阱”。苏联改革的失败和拉美的经济倒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模式”是在勇于创新、尊重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它启发了世界上其他后发展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不能迷信他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由此表明“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种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

(三)“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面临着共同的现代化课题。既然如此,中国的发展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市场经济体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渐进式的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积极回应全球化和反思现代化过程中的成果,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中国模式”本身还不成熟,还处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中,还将面临国内国际的众多挑战。“中国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既有待实践的检验,也有待“中国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种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作为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中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却始于改革开放。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从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到推进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从加强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合作到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从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到设立中非发展基金,从中俄、中越边界谈判的进展到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合作政策,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到与全球携手应对眼前的金融危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跃然而起。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竟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其变化具体有如下几点:

变化一: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变化二: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变化三:“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展模式的未来潮流。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以上的变化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但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舆论环境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部分学者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存在的大国兴衰、霸权更替规律强加于中国宣扬“强国必霸”等论调,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上一些势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4)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内部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8、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谈谈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

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就当前阶段而言,必须紧紧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深化改革。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市场资源要素的流转和聚集由市场的价值规律主导。为此,《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决定》还旗帜鲜明地指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就对我国目前一些领域仍存在的行政垄断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决定》同时就这些方面关键环节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决定》还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逐渐放开对农村土地这一重要市场资源的束缚,要求对农村土地入市做出规划,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是紧紧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内容。第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市场主体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市场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多轮市场化改造,但仍存在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国有企业所具备的某些“独特”资源影响了市场的平等性要求,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等。为此,《决定》指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第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准确定位宏观调控。《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这表明,宏观调控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而非直接的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在国家整体层面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的经济结构协调,避免区域、系统性风险。结合《决定》对市场决定性作用表述,可以明确宏观调控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作用。

2、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必须按《决定》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政府应当着力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挥政府积极职能、防范市场失灵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决定了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失败的被淘汰者。而即使是市场竞争的优胜者,有时也难免因为天灾人祸的影响而遭遇难以为继的危机。公平的保障体系能够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免除后顾之忧,促进市场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明晰政府与市场的不同职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政府应该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主体。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主要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导向,落实放权、限权、分权。三中全会《决定》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落实这些放权要求,有利于调动社会的积极性,有利于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

此外,必须通过法治的手段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为此,《决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的要义在于限制公权、保障公民权利。《决定》指出: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人民代表能够依法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通过制度安排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篇2:研一政治答案

忙碌的考试周过去了,马上就要放假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拉着皮箱,拿着行李回家.我心里却没有太多喜悦.感觉这一学期没有应该有的预期的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可以说很失望.想到要给老师汇报,觉得无言以对,其实,老师只是尽责的督促,我知道我更是愧对这宝贵的时光,尤其我是外出工作又回来读研.今晚,静静的坐在电脑前,认真反省这一学期,找出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下学期必须改正,借用老师的话,”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想法,用行动实现自己的追求”.关于专业课

专业课学习上,虽然课程不算多,但由于本科学习的不扎实,加上毕业两年,很多基础专业课如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数字信号等都忘得一干二净,加上我是跨专业,对电力系统的专业基础课如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更是一窍不通.很多基础的名词听都没有听过,心里很是恐慌.课堂上,我尽力的集中注意力听课,记笔记,课后也借了点电力系统专业的课本看,尽量补充点知识。但,我的学习方法有点死板,抓不住重点,看的慢。老师都在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可以从中写论文什么的,加之我对考试很紧张,这样看点书,记笔记,虽然效果不算理想但总是能给我点心理上的安慰。当初都听别人说大学专业的”无用论”,现在看看研究生学习所用的那些软件,理论知识,才知道那些课程的重要性,专业课无用论的说法真的很荒谬.关于六级

大二四级一次通过后,本该借着大家都在学习英语的氛围,自己英语底子也还可以,继续努力下,就可以把六级早点通过的。但,由于当时自己糟糕的心态和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好好复习,结果六级没能通过。现在,在该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时候,我却不得不抽出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还本科欠下的债。看到实验室师兄师姐们在那里研读专业论文,学习软件,而我还在看英语,心里很虚。以后,不会再在六级上花费时间,必须得专注于研读专业论文、学习应用软件、发表论文上。

关于专业论文的学习

进到实验室后,老师安排我们看关于变电站、电力系统、功率补偿方面的论文,在其他课程上,老师也要求我们看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的论文。虽然有所收获,但我读的不够充分,概述性的有点多,对有深入的研究分析的文章没有进行细致的研读,这样很难达到老师让我们读论文以期发现可以深入的地方进而写论文的目的,以后必须改正。

科研实践方面

老师所做的电力系统无功补偿装置跟我的专业方向很贴近,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但由于基础很差,必要的应用软件不会用,科研实践方面自己做的很差。机会真的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六级考完,复习了下英语跟矩阵,没多久就到期末考试了,DSP的书买了两本,但没看多少。这不应该成为借口,我知道是我对时间的规划不好,利用不够充分。看着老师、师兄能熟练的应用软件、芯片,实现控制目标,觉得很有成就感。下学期我一定花大力气学习编程和应用软件,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也不枉研究生这个头衔。

下学期将是我们为研二开题准备的关键的一学期,也是我们明确研究方向、集中精力继续深入的时期,对能否顺利开题、尽早发表论文都很关键。我一定要改正这学期犯的这些错误。抓住老师布置的重点,尽量多的、深入的研读相关论文,不能再流于表面,然后找出突破口,期望能在老师指导下能写出东西。同时,要花时间学习应用软件,借助老师的项目,多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篇3:研一上学期总结

在踏入研究生的生涯之前,一直期待着自己穿上白大褂,穿梭于无菌室、PCR仪、酶标仪、细胞超声破碎仪等等高大上的仪器之间的样子,我迫切想要这样子的蜕变。但是,来到这里后,发现一切并不如想象的实验条件一样,所有的大件小件的仪器都得借来借去地使用,显得尤为麻烦,另外,休息室紧张的桌椅等办公资源也让自己有那么一点小失落。然而,就在自己还无所适从徘徊在实验室、教室跟宿舍之间时,是刘老师您给予的关于木醋杆菌生产细菌纤维素的一个实验让我对于无处安放的研究生生活似乎找到了一些存在感。

虽然,起初连配制培养基这样的基本器材、药品也是东找西找的,还有那些蒸馏水也得从楼下的实验室里去取,感觉怎么做都不大顺手,不过很庆幸,后来如自己所愿,所有的药品都被规划列入了药品单上并按照药品单上的存放位置依次摆放在了药品柜里,找起来方便了许多,之后也就慢慢习惯了起来。

前几周的时候,总是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做做木醋杆菌的活化实验,眼瞅着反复活化了很多次,也不见有细菌纤维素膜的产生,就想着是不是实验条件pH或是培养温度不当或是培养基灭菌方式不当,随后还是不甘心,就摸索着换取重新配制的培养液,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继续进行了下去,再转接活化了多次无果,也没有特别的思路,就心想着要么去拿着做革兰氏染色法做一下镜检(因为此镜检方法不能辨别木醋杆菌是否是活菌,也就没有去执行)或是去拿菌液做一下梯度涂布实验,看看能否得到透明的单菌落,可是平板上依然没有出现一个单菌落,很费解的是,即使菌体活力不高,存活率不到45%,但是那也不可能一个细菌都得不到,实验也因此停滞不前,之前计划的对细菌纤维素膜改性的研究以及对木醋杆菌的相关分子学水平上的研究想法(通过阻断一些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副产物产生途径,使得反应朝着纤维素大量合成的方向进行)也因此无法实施。─研究生生活期间

例会学习、课程任务、文献的阅读、实验的操练、英语的学习以及论文的撰写随即一步步开展着,我似乎有了一点方向感。

我很努力地在尽量理解师兄师姐他们的课题内容,以便在帮助他们打下手的时候知道他们做某一步的意义及他们接下来将会如何开展实验任务;另外也好在听师兄师姐们做会议报告的时候,有所感悟,有所领会。

起初开例会的时候,自己是压根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因为是真的会遇到很多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生僻的专业术语及实验仪器,譬如延伸PCR、单交换、双交换、电子供体、葡聚糖柱、亲和层析柱、酶标仪、洗脱峰的获取,每次直接听下来就只能记录自己不了解的某一步操作或是某个专业名词,然后留待于会后基本查阅后再询问师兄相关要点并与他们讨论。再后来,对师兄师姐他们的课题有所了解后,在会议上我竟然发现我很难对他们的某一操作步骤或是实验结果提出质疑,此刻,我深知,要学会提问是要求有一个知识的广度做铺垫的,所以从北区的图书馆借来了有关蛋白质改性及酶学方面的书籍来看,同时也会对分子克隆方面的研究文献做一些查阅,我期待在每一篇文献中都能看到其方法实验设计的独到之处。

做好阅读笔记在我看来本来没什么的现在也发现尤为重要,因为每一次如果自己放任自己不去整理分析一点图表数据或是某一段文字,随后回头再去接着查阅某一篇文献的时候竟然不能快速知道该文献是不是符合自己需要的文章,自然也不能精准掌握其中要点。所以今后仍然要加强文献阅读,并且学会当怎样阅读,读到一篇好文献的时候当怎么把它分析、归类,简短记录要点,做好电子档文献的旁注和纸质档可查询的笔记,方便日后需要进一步采用其中方法或是原理内容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去把握。

对于课程的学习,好像除了英语课在实实在在地学习,其他的课程我都没有很深入很认真地去听过一堂课。我只是很机械地完成着一些课程任务,诸如食品化学,我们的课堂偶尔会有一些生活中的食品方面的讨论,某些食品方面的视频报道经常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再就是我们该完成的课程某一方面内容的ppt展示、课程论文和课程考试了,往往在合作制作课程展示的板块,我们才能体会到这种自主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才是自己真正去了解去学习的时刻。其他课程如中特、变性淀粉、生物质资源、多糖生物工程的课程形式也或多或少以此种模式进行着,除了数理统计算是我学起来还算比较费劲的一门课程了,自认为数学底子还比较扎实的我却看到书本后看懵了,我摸索着例题、课后习题及考题的做法还有计算器的说明书上的统计计算方面的输入方法,但始终还是落后老师的步伐,听师姐说考试倒是没那么难,心里也倒踏实了起来,只想着最基本的题型能做就好,不能被深刻理解就不要太深挖了,不过统计方法里的某些计算思路倒是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应用到的。

实验的操练是师兄师姐分出来的一些简单的任务交给我来练练手的,像配液、离心、跑电泳、震荡、质粒提取、等等。其他大多时候还是观摩细胞破碎、过柱、酶标仪测蛋白浓度、找最大吸收峰的实验为主。虽然小实验看起来不值一提,但实际上也是如此关键,某一小步若没有做到位,也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成败。做好标记、做好无菌操作的每一步、做好每一天的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看起来很琐碎,但是方便日后实验出现问题时做出有所针对、有所依据、有所改进的调整,在操作中学会端正严谨自己的态度则是自己始终要学习并实施的。

英语的学习,开始时是一腔热血,尤其是听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那场宣讲会后,手机里下载满了各种雅思、GRE、托福词汇,和雅思口语,每天早上还会练习那么一个小时,但是到了每一天的事情都是随机而不可固定安排的时候,英语的学习也就成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情状,一天不听英语不学习英语感觉就是一个样,所以我仍然希望可以自己可以长期坚持下来最初的想法,可以排除各种借口,各种困难去做好这样一件事。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一个惰性问题,如果不那么贪玩,时间怎么会没有呢?要养成一个习惯会花上一个月之久,但是往往要打破一个借口某一天说打破旧就打破了,所以要根除这种劣根性,就得从根本上把它视作非做不可的事情,强大的毅力去维持这种积极向上的拼搏状态!

再后来就是学习英文论文的撰写了,这必然要求我去看大量的文献才能模仿出专业论文撰写的口吻,基本语法、句式的揣摩,不同时态的运用,实验操作的描述、图片的描述、还有每一小块儿的安排布局都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获取。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我很深知,要写出一篇合格的论文,少不了反反复复的斟酌和修改,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信心才能把它完善得很好。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图片处理技巧PS、格式转换、管理文献的软件endnote的学习,论文提交过程的学习还有基因序列提交的学习等等,什么东西都需要我们切身去感受,去处理一遍才会有所体会,有所掌握,我们不可以浅尝辄止,做什么都必然不会那么顺利,遇到困难就必须学会找到各种途径去尝试解决。─研究生的生活感悟

篇4:研一奖学金申请

您们好!

我是14届统计学一班的学生,来自河南。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已落下帷幕,我有幸得以在江西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今天特提出奖学金申请,申请理由如下:

1.学习方面:我从小就热爱读书,初中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我市第一高中,高中时连任三年班长,并获得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我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大二,大三连续两年获得校奖学金,大四获得校三好学生。现在我的研究生生涯已经拉开帷幕,作为一名研究生,不仅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积极要求进步,同时要更加注意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所以我会在心里牢记这些话,让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得以圆满,得以无憾。

2.思想方面:由于表现优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在高中时便已经是一位中共预备党员,在大一时,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我积极要求进步,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永远保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党的工作路线,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生活方面:本人朴素节俭、性格开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平时善于和同学沟通,也乐于帮助同学,所以很多同学不管生活上还是思想方面有了困难也愿意来寻求我的帮助。在生活中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

上一篇:基于GPS的时标系统实现方法探究论文下一篇:自恋的桂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