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哲伦的故事

2024-04-18

麦哲伦的故事(精选10篇)

篇1:麦哲伦的故事

麦哲伦(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只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个环球航行的人。

麦哲伦出身于贵族家庭,15参加葡萄牙海军去印度作战。虽然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战胜利,从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势力,也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海上贸易控制点,但没能控制马六甲,其成就还欠完美。为此,15参加攻占马六甲之役。东方的财富经过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掌握了通往马来西亚海域与港口的钥匙。但还需要向香料群岛、产生财富的摩鹿加群岛探险。因此于1511年12月作一次侦察航行,到达班达岛后,带了一批香料于15回里斯本,次年随军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萨莫尔,因受伤成终身跛脚。15回国后两次上奏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绝。

15麦哲伦偕同宇宙学者法菜罗去西班牙,放下葡萄牙国籍,转为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服务。15出任远征船队队长,前往为西班牙开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线。麦哲伦自信能发现一条从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峡。159月20日船队启航,270名水手来自9个国家。9月26日到达特内里费岛,10月3日继续向巴西远航;曾在几内亚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圣奥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处(1里格约为5千米)。绕过卡布弗里乌之后,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次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

在镇压了西班牙船长们发起的叛乱后,158月24日离开圣利安港,船队继续南下,10月21日绕过维尔京角时,在南纬52度50分处进入他们要找的海峡(后以麦哲伦的名字命名)。到达淘峡西端,船队只剩下3条船。10月28日进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风平浪静,被称为“太平洋”。船员们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借助于秘鲁洋流的推动,在麦哲伦无情的决定下,进行横渡太平洋的伟大航行。

12月18日船队从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1月24日才看见陆地,可能是土阿莫图群岛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经158度处穿过赤道,3月6日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获得99天以来第一次弄到的新鲜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进发。后在今菲律宾群岛的马萨瓦登陆,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个同盟者。在宿务岛,使地方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皈依天主教。不到两个月之后,4月27日麦哲伦在麦克坦岛上与当地人作战时被杀。麦哲伦死后,只有两条船到达摩鹿加,而只有“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由埃尔卡诺指挥回到西班牙。生还者还有另外17名欧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尔卡诺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个多月的航行,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从新大陆乘船向西只消几天便可到达东印度。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能够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篇2:麦哲伦的故事

他曾向葡萄牙国王提出绕过南美大陆直航亚洲的计划,但未被采纳,之后得到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资助,于1519年始航。

麦哲伦率265名船员从西班牙的桑卢卡尔出发,横渡大西洋后,沿南美海岸南下,10月下旬到达这天的麦哲伦海峡,由此进入太平洋。在此后的漫长航行中,麦哲伦一行历尽艰苦,船员因败血病大批死亡。1521年3月,船队抵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想利用当地的部落冲突征服诸岛,结果自我在冲突中被杀。剩下的船员继续航行,来到摩鹿加群岛。在那里,很多船员被葡萄牙当局囚禁,最后只剩下4人,绕道非洲,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

篇3:麦哲伦的故事

关键词:博客文化,文化基础,教育教学应用

历史的发展总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态随之变化, 同时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机遇。随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兴起, 一个陌生而又诱人的网络文化概念———“博客” (Blog) 进入了人们的视野。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互方式, 是一种“零进入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在技术层面, 博客满足了“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 (1) “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时代的‘麦哲伦’”、“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等有关博客的形象比喻比比皆是。

博客文化的特点

博客文化冲破了文化只重视人类长期积累的历时性观念, 打断了文化为知识人所垄断的知识权力话语, 并作为一种新型书写工具, 正在改变公共话语的属性。博客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分界线。 (2) 从文化层面看, (以博客为代表的) 网络文化的崛起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精神的形成。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于社会权利分散、心灵沟通、文化共享、个性化精神与群体精神相砺相长等方面。 (3) 具体而言, 博客文化大致表现出如下特点:

知识共享。博客的出现, 标志着互联网从传统的“信息共享”开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识共享”转变。知识共享是博客内在的精神与存在的依据。“Blog是一种对于知识的自由生产方式, 一种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反的知识生产方式。” (4) 博客们往往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或者萃取并链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义的信息与资源, 发布在博客页面上。博客使知识生产平民化、直观化、公开化, 让各种见解、多元文化、丰富思想、深睿知识真正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交流与互动。学习者通过博客把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公布出来, 其他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人可以参考, 也可以发表评论。学习者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 在分享和交流中引发更多的思考, 可以进一步地学习, 提高自己的认识。交流与互动使博客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群或信息知识共同体, 信息的吸收、传播与反哺都对这一群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平民化与个性化。博客文化是一种平民化文化。博客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 实现了“精英群体”与“草根群体”的文化对接, 使得一部分本来属于“草根”群体的人, 也通过博客写作与思考, 进而跃进“精英”群体之列。在博客网络中, 信息传播和交流所确立的信息公开和公平原则, 打破了昔日信息垄断的中心话语模式, 促成了个体话语、小众话语对主流传媒话语权力的消解, 形成了开放、透明、民主、平等、宽容的大众话语新格局。 (5)

博客文化是一种个性化文化。在博客网络中, 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 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 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 (6) 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 个人的创造性被高度激发, 人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的认可。 (7)

博客辅助教学的文化基础

现象学理论。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对20世纪的教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博客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可以看出, 它与现象学的研究与实践非常相符。 (1) 回到事实本身, 注重对生活、对世界的直接体验。“现象即体验”是现象学的基本观点。教育即为对生活、对世界的体验。学生体验到的真实世界是学生重要的知识来源, 这种来源真实、可靠, 而且具有情感的渗透。博客的应用鼓励人们对日常教育生活中琐碎的细节进行关注, 把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周围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使人们理智地从非逻辑中找到逻辑, 从理当然中找到理所当然。 (2) 指向内在意义结构, 注重实践和反思。现象学研究的目的是培养一种批判的教育能力, 即知道在教育情境中, 在仔细的启发性思考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机敏的行为。现象学提倡对生活的体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文本的反思, 以期提升思想, 增加实际经验或机智。写博客的过程就是对那些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不自觉的结构化分析。通过记录与阅读博客日志, 回顾、品味、修正过去所写内容, 不断进行反思。这样的过程反复, 可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写—录、思—享、品—学—Blog接近了我们的学习愿景” (8) 。

建构主义理论。当前信息化教育领域正在完成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换。博客的出现, 迎合了当前信息化教育新范式的诉求; (9) 学习范式的基础理论是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诸多新生代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 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 并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双向的作用主动建构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博客易于创设学习情境, 从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博客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 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实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的自由学习;博客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博客的交流与讨论功能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加强和展开, 实现并强化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合作学习的观点;博客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了解更为全面的知识, 培养思考的习惯, 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学习的本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利用博客进行学习, 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0) 采用博客方式补充学习资源直观全面, 有利于直观、全面地展示学习内容;利用博客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从隐性向显性的相互转化, 由简到繁地形成知识的持久性和迁移性;相比其他的学习方式, 博客更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梳理, 更符合认知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博客有利于形成知识的反馈, 辅助学习者完成博学、审问、明辨、笃行的学习循环过程, 获得正确的知识。

博客辅助教学的应用探索

博客不单单是一种网络技术手段, 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制作网页的行为, 博客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 对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国外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博客, 做教学计划, 开展课程与专业发展方面的同行合作, 利用博客指导新教师和学生; (11) 还将博客作为课堂和课程的补充。 (12) 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博客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从事博客教育的应用与探索。具体而言, 博客辅助教学有如下表现:

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网络信息泛滥。博客萃取并链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 使更多人能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知识和思想, 提供所学的更广泛的背景资料。通过对信息的过滤, 信息可以转化成有用的知识。

进行自我知识的管理。写博客的过程也是构建、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托马斯·H·达文波特和劳伦斯·普鲁萨克认为, 所谓“知识管理”, 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用组织或个人本来已经拥有, 但可能不被察觉甚至彻底遗忘的知识。 (13) 博客, 通过搜索引擎、超文本链接和信息聚合器等技术手段, 实现知识收集。对于大量零散的隐形知识, 能通过这种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收集, 使之显性化, 从而变得更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 (14)

记录学习过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里记录着学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全过程, 包括学习者本身的学习内容、他人的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汇报、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等。利用博客来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博客的共享性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群体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学生通过建立、参与博客, 可以对其他学习者的博客发表个人意见, 这必然要与不同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的学习者打交道,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学生们通过参与讨论, 可锻炼批判性思维, 能更好地阅读、批判性思考和积极主动地写作。 (15) 基于博客的学习能够成为一种自主性学习、开放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互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博客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多相契合的特征和关系。博客以其技术上近乎“零障碍”、使用上的便利性和突出的教育功能等优势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领域, 为教师自我完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 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工具。首先, 博客满足了一部分教师的“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需求, 满足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动力需求;其次,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再次, 博客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 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孤岛状态, 有助于教师之间营造反思的氛围。

博客辅助教学的冷思考

博客毕竟是一种辅助工具, 我们不能指望它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 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表达仍然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放在首位考虑的。

博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但更适合作为课后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工具。另外, 博客的使用者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提炼和筛选, 而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更高,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既尊重自主性, 又不要放任自流。

博客的撰写贵在坚持, 重视思想和内涵。很多博客记载的信息太少, 或者仅仅是搜集网络上的资料, 无新意, 最终沦为网络上的信息垃圾。

篇4:麦哲伦证明的“非圆”

麦哲伦误读:以杀报恩

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代,麦哲伦首创环球航行。众所周知,他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但少为人知的是,他还证明了一个人际交往中的灾难性的“非圆”——上演了一出因跨文化误读而酿成的误杀大悲剧。

这个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1520年末,麦哲伦带领船队穿过南美洲后人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在新发现的大洋中风平浪静地、太平地航行了一百多天,他给新大洋命名为“太平洋”。船队行进中出现了另一种灭顶的不太平——粮尽水绝。幸运的是,1521年的3月6日,他们突然发现驶达了一个富饶的群岛——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群岛。当地的土人得知他们缺少食物而奄奄一息,马上给他们送来了粮食、水果、蔬菜和淡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非常感动和感激。然而,就在船员们狼吞虎咽美食时,土人们纷纷上船,选取他们感到新奇和喜爱的东西,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大大方方地拿走了。麦哲伦和船员们在惊愕之后开始几番阻拦,但都无效。于是他们怒火中烧,斥骂土人是强盗并拿起枪炮向土人开火,最后“强盗们”被歼灭。麦哲伦后来死于航行途中,那些完成环球航行的船员们还理直气壮地把这个群岛命名为“强盗群岛”。

百年之后,文化人类学家发现,这是一次触目惊心的跨文化误读所造成的杀戮。

当时该群岛土人的制度文化是原始公有制。按他们的文化价值,见到来客十分饥渴,立即送上食物是天经地义的事;同理,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便拿来玩赏或使用,也是天经地义的行为。可是,积淀了私有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麦哲伦和船员们,把土人主动送来食物的行为解读为基督教价值上的无须报答的爱心,而把不经允许拿走他们东西的行为解读成“强盗行径”。

为了证明上述事件确实是文化误读引发的灾难,我们不妨来做个思想实验:如果粮尽水绝的麦哲伦到达马里亚纳群岛之初,发现土人有水有粮食,便与土人交涉,并表示愿意以船上某些东西作为交换,换取淡水和粮食,而土人也表示同意,那么悲剧就不会产生,而是一场皆大欢喜的物物交换的喜剧了。由此可以反证,因为文化价值上的互相误读,即用私有制的价值去解读原始公有制的价值(反之亦然),那么,就使得本来具有互补、共生条件的人际交往,成为一场不幸的惨杀。

乾隆皇帝误读:促商为盗

关于价值的误读,我们再来举一个本来有着无限商机,就是因为远距离跨文化的不同价值误读,导致商业上莫名其妙的失败的著名案例。

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出了一个有700人之众的空前使团到中国。领头的是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的代表马戛尔尼,随行的有商人、科学家、艺术家、会计、工程技术人员、医生、水手和厨师等。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想与处在“康乾盛世”的有极大商机的中国做生意。此前的1792年,中国产品第一次大批量运到欧洲,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产品的狂热追捧。当时,在法国王宫里最热门的摆设是中国瓷器;各国王后最爱穿的是中国衣料;甚至茶叶也成了欧洲上层沙龙最珍贵最时兴的饮品。马戛尔尼率代表团朝见乾隆皇帝时是11月14日,正值乾隆83岁寿辰。马戛尔尼按照英国大臣对国王的最高礼仪,先向乾隆行鞠躬礼,然后跪下一条腿要亲乾隆的手背。坏了,这一举动立即遭到乾隆的严厉拒绝。按照中国宫廷礼仪(也就是中国的价值观),下臣觐见皇上不双腿下跪就已经犯了天条,更何况,皇帝的龙体(手背)下臣、特别是番邦的下臣怎么可以吻得!还有更糟糕的,那就是马戛尔尼呈给乾隆的英王的亲笔信上竟然称乾隆是“亲爱的朋友”,而不是无限崇敬地三呼万岁,这还了得!就是因为这些礼仪价值上的“跨文化误读”——注意:不是因为商业利益摆不平的原因——英国人一无所获,败兴而归!

过了大约50年,一头雾水的英国人不再派商团到中国协议经商,而是野蛮地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商埠——国家级海盗破门而入。

祸害根源是价值的内隐性

在巴黎,一名日本女留学生嫁给了一名法国小伙子。女孩的妈妈满腔热情来看法国女婿。按照日本的民俗价值观,吃面条应该发出大响声,以表达對烹调者的赞赏,并证明自己的好胃口,可是法国女婿的价值观却认为吃饭有响声不文明。当女婿听到岳母大声吃面时耸肩做了个鬼脸,无意让岳母看到了,岳母感到长辈的尊严受损而耿耿于怀。有一天,法国女婿感冒,老是喷嚏不断,鼻涕连连。根据法国民俗价值,打喷嚏不能有响声,擤鼻涕可以大声,故法国女婿打喷嚏时拼命压抑的样子很可笑,而擤鼻涕时不雅的声响肆无忌惮地通过大鼻子的共鸣腔放大而响声雷人。岳母用鄙夷的眼光看了女婿几眼,却被女婿发现了……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细节不断积累成相互间的怨艾,岳母很快就愤愤然走了。

为什么他们不能沟通解释一下各自的价值观呢?

国际知名的价值学学者阿根廷人方迪启,指出过价值的“寄生”性质:价值本身无法存在,而是要通过某种“价值携带者”显现出来。这意味着价值是内隐在价值携带者中的,不是直接显露在外而一目了然的。这个糟糕的“内隐性”就是引发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在交往时彼此误读的根本原因。价值寄生在事物、事件中,对于同质文化的群体来说,它是约定俗成、不言而喻的,在交往中互相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然而,对于跨文化的人来说就无法解读而且不便说出“寄生”在事物中的内隐价值了。日本岳母与法国女婿之间的相互看不惯是价值内隐而不说出来惹的麻烦;麦哲伦误杀马里亚纳群岛的土著也是内隐价值惹下的大祸。

由于价值的寄生性所决定的内隐性,还让误读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误读,于是,常常发生一误再误的连锁误读,导致人际对抗的不断升级。

尊严侵犯

是价值误读的致命要害

麦哲伦误杀是文化隔绝时代的跨文化误读事件。那么,当下已经是地球村时代,是以数字化网络快捷而无限地交流着信息的时代,各种文化的价值通过传媒已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介绍,还可能发生跨文化误读的麻烦吗?

法国跨国大企业法马通公司,承建中国大亚湾核电站的工程,兼有培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项目。按理,工程技术的培训,是以科学技术规范化了的无误读交流,然而双方也发生了严重的对抗。据负责“文化解读”的法马通公司高级中国顾问郑鹿年介绍,一名法方工程师居然到了见不得中国人面孔的地步:只要有中国人坐的车他就不坐,有中国人出席的会议他就退场。中方也向法方提出,一定要换掉这名工程师。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出在与工程技术完全无关的跨文化误读上。核电站是人类最危险的造福工程,丝毫马虎不得。法方负责培训的工程师,为了让中方培训人员对每项技术问题加深印象,在讲授时经常用他们习惯的“是非法”,即一个问题故意提供一错一对的两个答案,点名让中方技术人员回答。法国工程师无意地数次让中方一名资格老、威望高的工程师来鉴别是非两个答案,结果这名中方工程师几次以错为对,引起众人哗笑。中方老工程师恼羞成怒,认为这是法国工程师故意让他在下级面前出“洋相”,内隐起了强烈的不满。老工程师按中国文化要有涵养的标准,并不形于色。法国工程师一点也不知自己犯下了跨文化误读的大错——即中国人忌讳当众丢面子,尤其是在下属面前丢不起面子。这个内隐的中国价值,中方老工程师不会明说出来,而是处处不露痕迹、不留把柄地刁难法国工程师并损害他的尊严,以泄私愤。法方工程师如堕五里雾中,出现了精神障碍,进而泛化为抗拒接受全部中国人。本来有着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两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工程师,竟然闹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

这个案例进一步说明,内隐的价值是极其细致复杂的,再详细的介绍中国文化价值的书,也不可能讲到(想都不会想到)在工程技术培训时不宜用“是非法”向中国高级工程师当众发问的价值细节。因此,即使在数字化网络时代,价值误读仍然不可避免。

法马通公司的案例还提出了一个价值误读的要害问题:不能有意无意地伤害人的尊严。“是非法”发问的要害,是使中国老资格工程师当众丢了面子。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尊严的通俗表达。丢面子,就是在人前丧失尊严。中国工程师对法国工程师的报复方法也是刻意制造麻烦损害法国工程师的尊严。

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著名宗教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录《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的结尾章节中,对尊严有这样的论述:“必须把生命的尊严,看作为最高价值,并作为普遍的基准价值,就是说,生命是尊严的,比他更高贵的价值是没有的。”在这价值多元的时代,人类仍然有一个共同的基准价值,那就是人的尊严。尊严是每个人的“精神雷区”,是万万不可触碰的。不论你权位多高,财富多巨,都不能肆意损害下属“卑微者”的尊严,不然你定会遭到引爆“精神地雷”的报应。

综合上述数个古今案例,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价值的寄生性、内隐性,成了跨文化人际交往误读的触发机制;同理,由于价值的内隐,导致误读双方双盲,即误读者意识不到自己在误读,认为没有与对方沟通的需要,因而误读常常会一误到底;价值误读倘若侵犯人的基准价值——尊严,别看表面的事情鸡毛蒜皮、微不足道,其导致的对抗常常是意想不到的不共戴天。

知音在哪里?

到巴黎人家里做客,有人忠告说,要回避两个话题——艺术和政治。因为,一谈及这两个话题就会引起无休止的永远不能达到共识的争论,破坏了朋友欢聚的气氛。在世界艺术之都忌谈艺术,岂非咄咄怪事?个中原因就是因为艺术的价值标准多如牛毛,而且越来越多。政治相对少一点,但也足以造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多学科的发展,思想的自由,每个人只能在极其浩瀚的信息中读取极小一部分——即施行信息割据,这些现象造成当今世界的价值越来越多元。由于价值的内隐性,其相互误读的机率也就越来越大。因此,现代人比古人更感到知音难觅,更有在热热闹闹的人际交流中强烈的孤独感。

知音在哪里?成了现代人最为关切的人文之问。

在朋友聚会中,即使是一些文人雅士的聚会,得到最多“知音”的话题是“食色性也”的形而下话题。因为性等快感标准是由生物学的基因决定的,文化对其影响力或者说干扰不大。谈比赛体能的体育也是有共识的知音话题,因为体育的判定标准不是多元化的。只要一碰到哲学等形而上的命题就麻烦了,即使是有着“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的君子们在一起,其扫兴感、失语症也会迅速相互传染开来。我把饭桌上的这种谈话现象叫做“形而下沉降”。

人类既是个体生存物,也是类生存者。没有知音的心灵共振是不能忍受的。知音在哪里?人们在寻找中发现,知音已经不可能在“钟子期听解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琴音”的艺术中寻得,而只有在古老的宗教信仰里觅到。只要你能虔诚地信仰一种宗教,它的教义就是绝对独尊的价值标准,不必也不能用怀疑的态度去追问“为什么”,这就绝对消解了由多元价值构筑的精神迷宫。这样,在同一宗教中的人们,可以畅谈在同一价值标准下的信仰体验,于是在各种虚拟的神的光辉下,觅得了许多知音。这,就是在高科技时代宗教信仰者反而大增的原因之一,可能也是不少高科技人才竟然信仰和传播各种荒唐邪教的合理诠释。

知音还在哪里?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給当今人类带来空前丰富的精神消费;然而,同时也使懂得越多的人活得越难受,即总给他们带来在价值迷宫中找不到出口(难以做出真善美还是假恶丑的二元对立判断)的痛苦,带来空前的知音难觅的精神孤寂。

篇5:名人故事:麦哲伦航海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海的人是谁吗?是西班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地球是圆的,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五艘大船出海。他想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决不是地球的尽头,那么,再往前去是哪里呢?两个月以后,船队横渡大西洋来到南美洲巴西海岸。麦哲伦率船队努力寻找通往美洲西海岸的海峡,直到南半球的冬天降临了,依然是一无所获。天降大雪,寒风呼啸,气候变得不适于航行了,船队只好驶进圣胡利安港湾过冬。

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麦哲伦下令船队限制用水、缩减口粮,并用 了少数船员的.叛乱。

五个月的冬季过后,船队重整旗鼓,向南航行。走了近两个月,在南纬52度海岸,发现一个海口。麦哲伦率船队开了进去,摸索前进。咦,水一直是咸的,而且水流很急。

“海峡!这就是海峡!”麦哲伦兴奋地叫起来。他判断得不错,这就是被后人命名的“麦哲伦海峡”。

这海峡,东边通南大西洋,西边通南太平洋。28天后,船队驶出563公里长的海峡,在人们面前突然出现了一片浩瀚的洋面!船队在大洋上航行了三个多月,居然没遇到一次大风浪,海面上平静极了。船员们都说:“这真是一个太平的海洋。”

从此,“太平洋”就成了这个大洋的名字,

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时间久了,船上饮水缺乏,水质变臭;因为缺少蔬菜,许多船员全身浮肿,得了坏血病,甚至因病死去。几乎绝望时,他们到达了关岛,补充了水、肉食、蔬菜。

一星期以后,船队来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的仆人亨利用马来语去问土人此地叫什么名字,对方一开口大吃一惊,原来他们的语言竟能相通!这证明,麦哲伦的船队已经来到真正的东方!

1521年4月初,麦哲伦在宿务岛正式登陆,和岛上总督签订了协约,规定了西班牙人在该地区享有贸易专利权。

有趣的是,这里的铁比黄金贵,14斤铁可以换15斤黄金。船员们纷纷找铁换黄金,只恨自己带的铁太少。

不久,宿务岛总督请求麦哲伦帮助他平息他所管辖的马克坦岛土人的叛乱。麦哲伦听说马克坦岛土人拒不交纳给西班牙礼品,大为生气,立刻答应总督出兵。

1521年4月24日,麦哲伦率60人组成的武装登陆队冲上马克坦岛。岛上的土人在首领西拉布拉布率领下,打败了手持 的西班牙人,当场杀死了麦哲伦。

麦哲伦死后不久,船队驶离宿务岛,返回西班牙。

麦哲伦的死是不光彩的,但是他在地理学和探险史上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人。他的探险队发现:从西班牙出发一直西行,居然能从东方又回到西班牙!

篇6: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名人故事

153月,麦哲伦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因参与岛上部族的战争,麦哲伦受重伤而死。余众分乘两条船在埃里·卡诺带领下,逃离菲律宾。他们越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途中,又被葡萄牙海军俘去一船。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时,只剩下一条船(维多利亚号)和18名船员了。

麦哲伦船队完成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篇7:《我的麦哲伦海峡》观后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做家长所期盼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往往忽视了孩子心里的感受,只是一味的让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今天,我看了《我的麦哲伦海峡》使我使我深有感触。

有一个初中生吕小远,是一个有这航海理想,一心想成为航海家,却对学习不关心的人。他非常喜欢大海和船。希望去麦哲伦海峡,他曾几次做梦自己去了麦哲伦海峡。期末考试到了,父亲吕大平希望儿子能考出好成绩答应小远暑假带他去麦哲伦海峡,可是期末考试成绩不好,被父亲取消了,小远很气愤,顶了爸爸一句,后来却遭到爸爸一顿打,使小远觉得自己再也不信任爸爸了,他离家出走了。看到小远这个举动,我很吃惊。要知道离家出走毕竟不好。

小远身无分文,只能在路上闲逛,他来到了一个楼顶,与一位有着丰富航海知识,同样与小远一样沉着于穿越麦哲伦海峡的老船长相遇,还无意中发现他是刘圆老师的父亲。老船长以自己一生的航海经历,言传身教,告诉小远要穿越麦哲伦海峡要具备自信和智慧,暗中劝告小远真正的.麦哲伦海峡,其实是理想。小远沉思着,眼前出现父亲吕大平生气时狰狞的样子,小远从内心呼唤出:“吕大平。你是个坏爸爸。”这让一直跟踪小远的爸爸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他也许在自我反省…。老船长也同样在自我反省……

其实,我觉得小远离家出走是不对的,但爸爸对孩子要有所了解,不能不顾孩子感受而一意孤行,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狼爸”他虽然让自己的三个孩子上了北大,可是都是用棒子打出来的,在许多家庭中,做父母的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上重点高中,上大学,并从小就以打为教育方法来对付孩子,这是孩子受不起的啊!

小远回家后,与父亲来了一次男子汉之间的对话。小远和爸爸都互相体谅了对方,互相了解了对方,有了很好的沟通,那心与心的屏障解除了,距离近了,老船长与刘圆老师之间的麦哲伦也却来越近了。

班长在生日那天把这来写的日记送给了妈妈,看着眼前班长的举动,我觉得她说得很对,我们的生日是妈妈的母难日,我们不能只接受妈妈送我们的礼物,我们也要送妈妈礼物。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她为我的学习槽透了心。如今,看到班长这样,我要把哭泣转为学习的动力,我要努力,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要学会感恩,不是吗?

篇8:麦哲伦,太平洋的命名者

几年以后,麦哲伦进入葡萄牙航海事务局做办事员,在工作中逐渐学到了一些航海知识。1505年,麦哲伦跟随阿尔梅达率领的探险队,第一次踏上了远征东方的航程。在1513年之前,他作为一名普通军人,为葡萄牙海洋帝国的利益战斗在最前线。在马六甲的一次战斗中,他显示出了英勇无畏的英雄本色。当时葡萄牙人中了苏丹设下的圈套,麦哲伦单枪匹马,独自驾着小船,上岸解救了被当地武装重重包围的葡萄牙船长弗朗西斯科·谢兰。谢兰从此便与麦哲伦结成了生死之交。

麦哲伦回到科琴后,于1512年和1513年初,在苏门答腊、爪哇、马都拉、西里伯斯、比鲁、安汶和班达群岛等地进行了探索和游历。在葡萄牙征服了马六甲之后,麦哲伦的友人谢兰继续在阿尔布凯尔基所派遣的远征队中向摩鹿加群岛(今名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前进,并从此永远留居在富庶的干那底岛。麦哲伦通过与老友的书信往来,关于群岛上盛产各种香料,从马六甲前去的航线、风向以及所需的时间等情况,他知道得很清楚。从通信中,麦哲伦还知道摩鹿加群岛以东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一点给了麦哲伦重要的启示,因为他相信地圆之说,也熟悉哥伦布的发现,他很快就联想到经过这个海,距摩鹿加群岛不远的地方,应该是哥伦布从欧洲西航所发现的土地。这种联想,对于他后来拟订自己的航海计划是很重要的。

1513年,当麦哲伦回到葡萄牙的时候,他希望国王能够看在他多年杀敌有功的出色表现上赏他一官半职,但却一直未受重用,这令他很是沮丧。随后,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重回军营。然而,麦哲伦在一次战争中,不幸被敌人一箭射穿了腿,落下了终身残疾。更加不幸的是,因为残疾而留在后方管理虏获物品的麦哲伦,又一次成为同伙们阴谋活动的牺牲品,人们诬陷他同敌人进行交易,并私自逃回里斯本等莫须有的罪名。经过这一系列的打击,麦哲伦深知自己在国王那里很难再有所企求了,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葡萄牙。

麦哲伦在离开葡萄牙后选择去了西班牙,而此时,西班牙正处于查理五世的统治时代。麦哲伦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是他从未忘记过自己最初的梦想,那就是要去探险,要去东方。尽管现在的他没有了健全的身体,但却有一件大航海时代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10年的航海经历。此刻,麦哲伦还想到了另外一个让他坚定信念的动力,那就是哥伦布,这个来自热那亚的意大利人,没能在葡萄牙实现自己的计划,却因得到西班牙的支持而取得了成功,这令葡王若奥二世感到非常不爽,后悔不迭。麦哲伦也想让葡王曼努埃尔一世品尝到同样的后悔,一雪当年自己受到的侮辱。他想着,心中就明朗起来,于是一个计划就在脑中开始孕育了。

麦哲伦也拥有像哥伦布那样的秉性,不达目的绝不善罢甘休。经过不断地思考、设计与研究之后,麦哲伦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航海计划。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于1518年3月22日终于批准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计划。这次航行的具体目的是向西航行到香料群岛,同时寻找到南美洲的南端海峡。作为回报,麦哲伦和他的朋友法莱罗可以得到1/20的利润,而且麦哲伦和法莱罗的后代还可以得到“行政长官”的称号,统辖所发现的地方。

麦哲伦在西班牙受到重用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葡王的耳朵里。傲慢的曼努埃尔感到害怕起来:西班牙不会又像上次哥伦布那样,再从葡萄牙嘴里夺取一块大肥肉吧?麦哲伦的计划可行吗?葡王命令他的驻西班牙大使科斯特,要其不计一切代价想方设法阻止麦哲伦的计划。但令葡王想不到是,他的干预非但未能破坏阻止麦哲伦的计划,反而无形之中提高了麦哲伦的地位。西班牙王室对麦哲伦的航行计划更加坚定。

在经过一年半的准备后,麦哲伦于1519年9月20日起航。船队共有5艘船,载重75至125吨,船上既有全副武装的士兵也有用于贸易的各种商品——响铃、铜手镯、500面镜子、丝绒料子、2000磅水银等,当然,这些商品不仅用于贸易,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准备用于贿赂亚洲国家或者岛屿上的国王。

麦哲伦船队上共有260多人,这是一个包括热那亚人、威尼斯人、法国人、希腊人、葡萄牙人的组合,船队中有一个意大利冒险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也是个骑士,他对麦哲伦非常钦佩,每天都详细记录航海日志,后来根据其日志撰写成了《首次航渡世界》,使得后人对麦哲伦的航行有了详细的了解。

在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后,麦哲伦船队从加那利群岛抵达了巴西的东部,船队开始沿着海岸线向西南方向航行。船队在里约热内卢湾和其南面的圣马蒂亚斯湾寻找能够进入巴尔博亚的南海通路,但一无所获,这里根本没有海峡。当他们抵达圣胡利安港时,已经是3月底,此时南半球的冬天开始来临。麦哲伦因此决定在此过冬,为的是减少危险和节约粮食。

然而,让麦哲伦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或许他早期准备时也已有所察觉,因为在出航的时候,他和其他3名西班牙船长的关系就不是特别融洽。就在圣胡利安港,5艘船中竟然有3艘船发生了反叛,只有“特立尼达”号和5艘船中最小的“圣地亚哥”号支持麦哲伦,而“孔切普琼”号、“圣安东尼”号和“维多利亚”号都要求返回西班牙,麦哲伦无法答应这一要求,因为如果失去这3艘船那就根木不可能完成这次环球航行。

在僵持中,麦哲伦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向“维多利亚”号派出一小船人,以谈判的名义登上“维多利亚”号。麦哲伦认为“维多利亚”号上的船员大部分还是支持他的,只有船长和其少数亲信反对他,因此,他赋予这艘小船的秘密使命就是,寻找机会杀掉“维多利亚”号的船长。果然,当小船上的水手们顺利干掉“维多利亚”号船长后,这艘船上的船员并没有竭尽全力反抗,而是犹豫不决地返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nlc202309021338

在解决了“维多利亚”号后,麦哲伦立即命令将另外2艘船封锁在港湾里,当“圣安东尼”号准备出逃时,麦哲伦的3艘船最终击败了这艘船,并成功控制了它。而最后一艘“孔切普琼”号在看到已经没有希望后也就投降了。

在制服这次反叛后,麦哲伦没有大开杀戒,而是仅仅处理了几名反叛首领——处决了一名首领,同时放逐了一名首领和一位传教士。作为威慑,他同时宣布一些反叛者死刑,但这仅仅是一种威胁,而实际上麦哲伦最后还是赦免了他们。

在这个冬天,还有一件令人沮丧的事,那就是“圣地亚哥”号在进行勘测的时候遭遇不测,离开这艘船的船员因此不得不穿越陆地才能回到其他船上。

在圣胡利安港口,麦哲伦经受了第二个严重打击。当船员们在把船上的货物卸下的时候,竟然发现在西班牙塞维利亚购买的粮食等货物中有大量滥竽充数的东西,这使得原本供一年半使用的粮食实际上只够半年的。无奈之下,船员们只好捕杀猎物,但圣胡利安港差不多算是个不毛之地,木材、猎物都非常稀少,甚至连淡水都不多。

1520年8月底,麦哲伦的船队剩下的4艘船再次起航,他们仍旧向南行驶,很快抵达圣克鲁斯河口,在这里他们停留了一段时间,直到10月份才开始正式航行,因为此时才是南半球的春天。

10月21日,在穿过圣克鲁斯河口4天后,他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像是海湾入口的地方”,此时他们已经抵达南纬52°的维尔京角。这里是不是就是美洲大陆最南端的海峡呢?麦哲伦的船员们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失败已经不敢相信,因为它“看起来四面八方都被封闭起来了”。在欧洲人眼中,海峡应该像直布罗陀海峡一样能够一眼望穿。但麦哲伦不愿放弃任何一次机会,他在尽一切努力寻找任何一条“十分隐蔽的海峡”,因为麦哲伦确信“在葡萄牙国王的宝库里”曾经看到过一幅海图,在南美最南端标绘出一条迂回曲折的海峡。他命令“圣安东尼”号航行在最前面,前去勘探这条狭窄的海湾究竟是不是海峡。但“圣安东尼”号一去不复返,麦哲伦只好前往寻找,但航行了150英里,仍然不见踪影。原来,“圣安东尼”号上的一名叫埃斯特万·戈麦斯的舵手,因麦哲伦没有任命他做船长而大为不满,因此在船远离麦哲伦的时候发动了叛乱,船民已经被戴上镣铐,然后这艘船竟然向西班牙返航——有意思的是,麦哲伦在寻找不到“圣安东尼”号后,只好询问船上的占星学家,而这位占星学家竟然说中了。

另一个坏消息是,前面的那条狭窄海道不是海峡。麦哲伦只好率领剩下的3艘船继续探索。前面出现的海道仍然十分复杂,有的海道宽度甚至不足2英里,而且曲折蜿蜒,还有无数的河流,导致这一地区水流十分复杂。但麦哲伦预感到这里应该是南美大陆的南端了,当再一次看到一条狭窄的海道的时候,麦哲伦命令一条小船前去勘探。没想到,“船员们3天就回来了,他们报告说,他们已经看到了海角与大海,总船长(麦哲伦)高兴得流下眼泪,将海角命名为狄其亚多角,因为我们希望已久了。”狄其亚多的意思就是“希望”。而这条海峡就是今天的“麦哲伦海峡”。

接下来就是宽阔得令人无法忍受而又畏惧的太平洋,这是欧洲人从不了解的一个大洋,远比印度洋和大西洋还要辽阔,因此,麦哲伦船队整整用了3个月零20天、航行了2000英里才通过这片大洋,幸运的是,他们竟然没有遭遇一次大风暴,因此,麦哲伦把这个大洋命名为“太平洋”。

1521年3月6日,麦哲伦船队终于看到了一个岛屿,那就是关岛。他们在关岛停了下来,准备休整。然而,让麦哲伦没有想到的是,关岛的土著居民看到这3艘船的时候,竟然一拥而上,把船上能搬得动的东西统统搬走了,麦哲伦因此称这个岛屿为“盗贼群岛”,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马里亚纳群岛。麦哲伦船队在关岛停留了3天,补充食物和淡水。

一周后,他们抵达菲律宾群岛中的萨马岛东岸。在这片群岛中,有一个岛名为宿务岛,此时,麦哲伦和所有欧洲人一样,习惯于干涉当地政治和战争。宿务岛国王与麦哲伦达成协议,宿务岛应允加入基督教,但条件是麦哲伦与他联合“攻击麦克坦岛,焚毁其房屋,使麦克坦王吻宿务国王的手,因为麦克坦王没有进献一蒲式耳米和一头羊作为贡品。”麦哲伦竟然答应了这一要求,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带领一些部下登上麦克坦岛,准备前去教训这个不听话的部落。然而,麦哲伦和西班牙人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火炮和火枪因距离过远,没能发挥出它们的神力。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土著人,侵入者不得不执刀肉搏,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在战斗中,麦哲伦身中毒箭,毒发身亡。

曾有人评论说,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在取得最光辉胜利的时刻,竟然在同一群赤身裸体的岛民们小规模的冲突中,毫无意义地牺牲了。同时,麦哲伦的死也暗示着西方人光临太平洋,将给这里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

船员们一度想要赎回麦哲伦的尸体,但遭到了土著领袖的拒绝。到现在也无从查证土著人是如何处理麦哲伦的尸体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必然死无葬身之处。虽然麦哲伦自身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但在他的谋划和率领下,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发现了麦哲伦海峡等一系列人类从未涉足的地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他们以无可辩驳的证据,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从而改变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大大地拓展了人们认识外部客观世界的视野。

(摘自新华出版社《大国争霸太平洋500年》 主编:夏一东)(图片 641.jpg 图注:航海中的帆船。)

篇9:《我的麦哲伦海峡》观后感

看了话剧《我的麦哲伦海峡》,我知道了主人公吕小远的麦哲伦海峡是当一名航海家去穿过那满是暗礁、旋涡、暴风雨的麦哲伦海峡。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因为当一名教师可以教给别人许多不理解、不会知识。但是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我的字写的不是很好,我做数学题的时候有点小粗心。以后我必须得克服这些困难,这样我才能当教师,实现我的理想,穿过我的麦哲伦海峡。

其实每个人都像一条船行驶在海洋里,有时就要朝着太平洋去走,那必须穿过风雨交加的麦哲伦海峡才能到达宽阔的太平洋,麦哲伦海峡就是通往理想的道路。

篇10:《我的麦哲伦海峡》的观后感

音乐剧的主人公为:吕小远,吕大平,船长,莎菲,刘燕老师。主要讲了无论吕小远考试好或不好,爸爸都会带他去,但是成绩单发下来,由于吕小远考得不好,爸爸便失信了,并没有做到,这使吕小远很伤心,于是他便一直在寻找自己的麦哲伦海峡——梦想,然而,一气之下,竟离家出走了,经过同学的鼓励,后来找到了自己的麦哲伦海峡。而船长因为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便重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子女,不过后来去接自己的孙女了,他便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所谓“亲情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于是吕小远也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

从中让我明白了:父母们既然答应了儿女们的约定就应该去实现,要以身作则,如果不守信用,或许正是因为你们的这个行动,会毁了儿女们的一生。然而儿女们原本的希望也会成为一个泡影,其实对他们的伤害是很大的`。作为儿女们的也应该明白:不能因为父母的一气之下,就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虽然他们也不好。但是你们有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吗?其实他们也是为你们好,只不过是言语上说得难听,你们只要明白话中的意思,不必和他们顶嘴,其实他们也会因为你们做出此举动而伤心。

生活中,我相信不少同学会因为父母教导你们,你们会因此而把门重重地关上,犹如给父母的心里浇了一碰冷水;还有的会把东西乱扔,其实你们这样做,父母心里面比你们还难受,其实他们也想马上哭出来,只不过是不会在你面前哭,其实他们也不想这样,或许真的是你们做得太绝了。记住了:听得进地听,听不进的就让春风把它带走吧!或许,有一天你们真的要飞了,你们要起航梦想了,没人能阻挡你们,虽然梦想是伟大的。但是你们也要随时记住:你们还属于这个家,家真的也需要你们,“常回家看看,哪怕……”有这么一首歌,父母很想你们,他们随时欢迎你。

有了梦想也不能离开家,家有你年幼时的回忆,成功时的甜蜜,它也是梦想起航的船舶。家离不开你,你也属于这个家。它还有父母对你绵绵的思念,也有你呵呵他们黏黏的回忆。

或许,梦想是该起航了。

但是,家也会因你的离开而从此失去快乐。

你属于父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麦哲伦的故事】相关文章:

上一篇: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下一篇:温心的问候语有哪些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