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

2024-04-09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14篇)

篇1:流浪地球-读后感

看了电影才看的小说,电影差强人意,但特效部分和脑洞都很棒,科幻灾难片,小说就合理的多,差的一星是我不喜欢叛逃这一章节,觉得很多余,在这个时候还要再抨击一下人性?可是就算地球派赢了,地球也回不去原来的位置了呀,这么多年不见天日的苦难道都白受了吗?为什么最后还要起一波流言,还有最后为啥那么多人都观测太阳没变化?明明就有,这什么情况?地球流浪的难度太大了,还带着地下五百米的这么多肉骨凡胎的人类,而且面临的都是未知,一个不小心就会灰飞烟灭,但还是要试一试,如电影一样,这是希望的力量,哪怕到了这个境地,人们摒弃了上帝佛祖,心中还会有支撑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希望呀。

最后贴一首邓紫棋后会无期的歌词,从电影院出来脑子里就闪现出来这首歌,感觉还挺契合电影的。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当一辆车消失天际

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在每个繁星抛弃银河的夜里

我会告别告别我自己

因为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和相聚之间的距离

在每个银河坠入山谷的梦里

我会醒来也忘记梦境

因为你不知道你也不会知道

逝去的就已经失去

篇2:流浪地球-读后感

看完电影,来把放映前没看完的小说刷完。

《流浪星球》出版,这一年也恰是《三体Ⅱ・黑暗森林》出版的时间。还记得读三体时的震撼和喜欢,记得黑暗森林法则,记得人性在宇宙中的脆弱,这种代入感和沉浸感非得类似三体这种长篇巨著才能感受的到吧。

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引发思考的地方在于:若活下去当真成了当务之急,人们还会花大功夫谈情说爱吗?

也许到了生死攸关的未来某时,爱情这种情感也变成奢求,无暇品味。

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又或许,爱情也能变成救命稻草,当人们面对近日点的恐惧时,能成为慰藉。

不过爱情的火花或许终究是短暂的,正如近日点的恐惧在远离太阳之后,渐渐消失。舒服才是两个人在一起最好的状态吧。

篇3:流浪地球-读后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里, 却是千人一面, 千部一腔, 千篇一律的“规范”教育, 很多在某些领域有超常能力, 但在某些领z域又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 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和给予特别对待而湮没了他们超凡的能力, 变得比普通人更无能, 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就是一个特殊儿童的特殊经历。不过影片的主人翁伊桑是幸运的, 他的超凡能力最终被发现, 障碍也最终被克服。为了从这部电影里吸取一些经验, 以便更好指导我们的实践, 我特地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剖析, 希望对我们的学习研究能有所裨益。

2. 研究方法一

2.1 研究对象

伊桑, 一个八岁男孩, 身体健康, 有诵读障碍, 好幻想, 有超凡的绘画天赋。

2.2 情景设置

2.2.1 学校

八岁的伊桑跟所有普通孩子一样, 在普通学校接受普通教育, 遗憾的是, 读到三年级的他, 居然还不会拼写, b和d永远分不清, k和h总是搞错, 单词的字母顺序经常颠倒, 在他眼里, 字母总是在跳舞, 一会面向他, 一会背向他, 一会在这里, 一会在那里, 使他永远也无法正确地拼读出单词, 更谈不上拼读句子和课文。因此, 作业本上全是红叉, 试卷全是零分, 被老师惩罚和同学取笑已成为他学校生活中的“惯例”。

2.2.2 家庭

伊桑有一个殷实而幸福的家庭, 父亲永远很忙, 无暇管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贤淑的母亲自然而然地成了伊桑家庭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伊桑永远也不能像他哥哥那样按时完成作业, 按时起床, 按时吃早餐和按时上学。他总是要在妈妈的督促下, 极不情愿地写作业;在妈妈的再三呼唤下, 极不情愿地从睡梦中醒来;在妈妈的连塞带灌下, 极不情愿地吃完早餐;然后在妈妈的又拖又拉下, 匆匆忙忙地登上等候已久的校车, 和哥哥相比, 伊桑无疑让妈妈头痛、心焦而又无可奈何。

2.2.3 社会

伊桑很羡慕在一起踢球的小朋友们, 可他只是和他的狗在一旁观看。当他试图把小朋友们踢的球扔给他们时, 他却犯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错误———他没有方向感, 居然将球扔到了别的地方!伊桑受到了小朋友们的侮辱和嘲笑。他羞愤难当, 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扑向羞辱他的小朋友并将他的胳膊咬伤。结果, 小朋友的母亲到他家告状, 伊桑又被父亲打了一巴掌, 若不是母亲及时制止, 伊桑可能会被父亲打得更惨。

2.3 研究结果

老师、父母、同学均未发现伊桑是一个特殊儿童, 而将其视为懒惰、疯狂、不用心的孩子。伊桑的眼神开始变得空洞和迷茫。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和同学们的嘲笑。他选择了逃学, 独自一人在路上闲逛。自由驰骋的幻想和无拘无束的感受让他得了片刻的轻松快乐和解脱。由于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拼写, 他开始抵制母亲的训诫, 不做家庭作业。他常常一个人呆着, 也更不愿说话。

3. 研究方法二

3.1 研究对象

伊桑, 一个八岁的男孩, 身体健康, 有诵读障碍, 好幻想, 有超凡的绘画天赋。

3.2 情景设置

3.2.1 学校

伊桑的父母被迫将他转到了一所寄宿学校, 在这里, 他同样要面对让他难以克服的诵读困难, 他同样要受到教师的惩罚和同学们的嘲笑。一次偶然的机会, 学校给他们更换了美术老师。新来的美术教师给他们带了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首先, 他将歌舞形式引进课堂, 释放掉了课堂上沉闷压抑的气氛;其次, 拿走了让学生临摹的模型,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能力, 任意创造自己的作品;再次, 让学生亲近自然, 用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他始终没有忘记关注每一个学生。伊桑空白的画纸, 不苟言笑的神态以及远离人群的举止, 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他开始从各个侧面了解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包括向伊桑的同桌了解他平时的情况, 查看伊桑的作业, 到伊桑家是造访等。他终于对伊桑有了全面的了解, 这是一个具有诵读障碍, 同时又具有超凡绘画天赋的孩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开始根据伊桑本身的特点, 帮助他一步步克服诵读障碍, 并创造各种条件, 帮助他重拾信心和勇气。最后, 他成功地说服校长举办了一次展示伊桑超凡天赋的绘画比赛。

3.2.2 家庭

伊桑被迫转学后, 伊桑的父母只能定期去看他, 当伊桑的情绪在学校里跌落到谷底时, 他的父母及时赶来并给予了他必要的抚慰, 伊桑的哥哥还送给他一盒24色的水彩颜料, 以示对他绘画的支持。

3.2.3 社会

伊桑的新同桌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他非常同情伊桑, 并成了他的好朋友。另外, 为了发掘学生的超凡才能, 学校还特地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绘画比赛, 并邀请了著名的美术专家当评委。

3.3 研究结果

老师和同学们发现了伊桑的特别之处, 开始同情并帮助他, 父母和兄弟也一改往日的做法, 开始给予他精神上的抚慰和鼓励。伊桑开始积极主动地练习拼写, 练习朗读, 并一步步克服了诵读障碍。而且他还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现他超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制作了一个让全班师生为之惊叹的会动的小帆船, 并在学校举办的声势浩大的绘画比赛中一举夺魁!伊桑开始变得自信而快乐。

4. 讨论

上述两种不同的情景下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良好的家庭和教育的环境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基础。

4.2 因材施教的学校教育是超常儿章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4.3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个体体验到自己被他人接纳, 从而提高其自我的价值感。

5. 结论

对于那些在某些领域有超常能力, 但在某些领域又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 学校、家庭、社会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特殊的教育, 以便让他们克服障碍, 发挥其超常能力, 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追踪研究五年.心理学报.1986年第2期.

篇4:《苦儿流浪记》读后感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与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书桌上、床柜里、椅子上到处都摆满了许多书。课余时间,其他同学都在活动时,总能看到我捧起书本,默默阅读的身影。每天晚上,我都会全神贯注地拿书来看,在书海里尽情地遨游着,直到深夜,妈妈也常来催促我赶快睡觉。小学六年的时间里,我根据老师和父母的推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几年来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除名著以外,我最爱看的就是《苦儿流浪记》了。

《苦儿流浪记》主要讲述了雷米的流浪生涯。雷米是一个弃儿,从小由一个泥瓦匠的妻子抚养。在他八岁那年,泥瓦匠受伤致残,失去了工作,于是把雷米卖给了一个流浪艺人维泰利斯。从此,雷米和维泰利斯带着几只小动物到处流浪。这位维泰利斯是位善良的老人,他待雷米很好,但维泰利斯在一次卖艺中,不幸被警察扭送入监狱。出狱后,维泰利斯又不幸被寒冷的天气冻死。一个好心的花匠收留了雷米。后来,花匠因为一次天灾,花房全部损坏,还不起债,也被送进了监狱。雷米只好又过上流浪的生活。他遇到许多困难,但他毫不灰心,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雷米可怜的流浪生活中,时时都充满危险,但他遇到危险时,从不气馁,临危不惧。他坚信,只要一个人正直善良,总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在小说中,每一个好心人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让我感到十分欣慰。雷米尽管艰难地流浪着,但他从没有背信弃义,更没有报复社会的危险念头,而是对所有人心怀感恩,真诚相待。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正义可以照亮这个世界。雷米这个孤儿在千辛万苦的流浪生涯中没有堕落,正是因为他心中拥有永恒的真诚、善良、正义和勇敢,从而赢得社会上许多正直的人们对他的关心与呵护尽管这本书的开头到中间都让人感到凄凉,但,结局却是完美的!这让我为雷米,一个命运不公的弃儿深感欣慰!这样的结局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也许细心的你会发现,如同雷米这样英勇机智的人物还有很多,就像《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等,他们都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片纯洁的天地,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没有使他们误入歧途,从而更显示出他们出污泥而不染的光彩夺目的晶莹品质。

读了《苦儿流浪记》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浪费一丝时间。我要感谢生活,因为生活是我最好的老师,让我在困难中成长,虽然生活有困难,但是只是一时的困难,大部分还是美好的,而我就在美好里面,有了美好的生活,我会更加努力,做生活中的正能量,生活就是我的人生,好的人生要靠生活。所以我爱我的老师,爱我的父母,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是他们给予我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我会更加珍惜时间,为我的美好未来努力,为我们的中国梦去努力。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七年级八班

指导教师:王运峰

篇5:流浪地球读后感

当地球脱离太阳系获得短暂的安宁后,少数自以为聪明的公民开始质疑太阳爆炸这一理论,率领历经绝望变得心力交瘁的众人攻击联合政府,指责他们危言耸听,破坏人类的生活与文明。联合政府仅剩的五千人为了保护地球发动机不受损坏,选择了接收众人的惩罚,被抽取了隔离服中的恒温核材料后默默冻死在广袤无垠的冰封的大海上,他们的身躯凝固成五千尊雕像,向世界诉说着他们的坚守与正义。而令人讽刺的是,就在这时,太阳氦爆炸发生了!这个美丽的星球50亿年的壮丽生涯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太阳死了!

“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

小说的一开始读起来并不引人入胜,因为个人的天文知识缺乏读来甚至有些费力,但里面的感情线索亦是非常明显:对地球母亲的热爱,对太阳光明的追求,对生存生命的渴望,对责任理想的执着,我想: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这颗叫做地球的行星,将是那些为此努力的前人们永恒的纪念碑,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在纪念碑上刻下生动而辉煌的一笔,贡献我们仅有的一点力量!

让流浪不再继续!

让生灵找得到回家的路!

流浪地球读后感2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选择希望,人生就有坚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设定在太阳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为了存活,带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也揭示了当灾难来临时,生活中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气去做,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他们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灭亡,那结果截然不同,就算前过程艰难,但是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就算过程安逸,结果注定灭亡,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的珍贵在于,给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万道的五彩缤纷。希望,给它一束人性的光辉,它肯定也会回赠你成功的缤纷世界,所以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反叛军要把坚持流浪地球计划的五千名士兵冻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当中没有一个人屈服求饶,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整个人类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后一个小时氦闪爆发了,太阳开始走向灭亡,所以说这五千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选择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猪坚强”。如果不是它选择了希望,在废墟中九天九夜都坚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会有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最美教师张丽莉,她选择了更崇高一点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她一推,让三名学生免受病痛之苦,让她们获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人世间最朴质的情感,却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和未来。

而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呢?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工作不如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坚持走下去。每当我跨过沟壑,走过崎岖的小路,眼前出现一片绿荫,心中顿时变得明朗。你选择了希望,希望也就会选择你,并带给你美好的未来。

我觉得,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3

这个假期,我们全家人看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还看了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电影和书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讲的都是地球人想办法要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故事。为什么地球要去流浪呢?因为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也就是说太阳快要死亡了。发生氦闪后,太阳将不再是恒星了,而成为一颗由恒星爆炸而生成红巨星。

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太阳发生氦闪的时间大概是四百年内。所以想出一个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装上万台功率巨大的推进器,先把地球的自转停下来,然后再让推进器把地球推向离地球最近的人马座的比邻星。虽然比邻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是还是非常遥远,有4.3光年的距离。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达新家。

太阳为什么会死呢?氦闪是怎么回事?我们目前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是有寿命的。比如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50亿年了。在《流浪地球》这部小说里,作者是这样假设的:太阳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氦闪。氦闪就是太阳内部的氢快要燃烧殆尽、全部转化为氦,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且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阳死亡之前赶紧移民外太空恒星系。

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场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环保节能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们的地球还能适合长久的“流浪”吗?也许还没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疮百孔”了,物种灭绝殆尽了。

我们要做到物尽其用,节约使用各种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更多清洁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难以分解、对地球环境危害大的垃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才能够延续。

流浪地球读后感4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的确!当你身处绝境时,你最需要的不是水与食物,而是希望。因为当你失去了希望,那边代表着你失去了一切。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帮你走出那漫无边际的沙漠的动力。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让你存活在滴水成冰的荒野的火焰。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帮你生存在荒无人烟的小岛的指南。

在《流浪地球》这本书中,由于太阳发生氦闪的原因,是人类陷入了生存危机,但由于记忆遗传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于是造就了一份人类的逃亡计划__流浪地球计划。在这个逃亡之中需要分为五步施行__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1(加速)流时代2(减速),新太阳时代。这份计划对于当时人类的科技来说这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但是上帝却低估了人类垂死挣扎的力量__人类花费了整整42年的时间使这份计划看起来不那么遥远。在这42年的挣扎历史中人类由浅入深,有多到少,最终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十万多个衡心级别推动器,完成了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这也许便是希望的力量吧!

如果说希望是枚救人性命的仙丹,那绝望便是多人生命的毒药。在那漫长的时间里人类时时刻刻的处于逃亡的阴影中,流浪地球计划在开始时候可以在人类的心里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个致命的隐素,这份流浪地球计划需要实行的时间太久太久了久到会使种植在人类心中的那颗种子闷死在胚胎里,在这遥遥无期的逃亡之旅中有人始终坚守那份希望而顽强的生存着,却也有人服用了失望的毒药而化为一具枯骨。有人精神失常而是在恶劣的环境里,有人厌倦了遥遥无期的逃亡之旅而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也有人认为联合政府欺骗了他,而死在联军对抗里。因此希望的力量更强大但也不要轻视了失望的毒性。

当故事接近尾声时,人类也没有到达半罗马星系,地球也没有遭到新的太阳环绕,环境也没有好转。有的只是在地球的某个地方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做了一个人类做了上千年的美梦,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沉睡的空气渐渐苏醒,给天空染上了蓝色的图料沉睡了千年的种子渐渐苏醒,从解冻的土地里伸出了头,给褐黄色的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衣。这场梦有人类的希望编制而来,从而绘制的一幅地球梦,人类梦。也许这丝希望便是人类在地球这个世纪飞船上生存下来的原因吧!

篇6:流浪地球读后感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阳进入老年,地球上的人们带着地球去寻找新的家园以求生存。它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灾难来临时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有勇气去做,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它们不努力工作,而是舒适地等待灭绝,结果会完全不同。即使前面的过程很困难,但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即使过程简单,也注定要灭亡。这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很珍贵,因为它能反射成千上万种颜色的光。希望,给它一束人类的光辉,它一定会给你一个多彩的成功世界,所以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叛军想把坚持在地球上游荡的5000名士兵冻死。但是5000名士兵中没有一个人屈服并乞求怜悯。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全人类的希望,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死刑执行一小时后,氦闪爆发,太阳开始死亡,所以5000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希望的例子,比如“猪很强壮”。如果它没有选择希望,如果它在废墟中坚持了九天的希望,它今天怎么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呢?还有最美丽的老师张丽丽,她为――个孩子的未来选择了更高的希望。她继续努力,把三个学生从疾病中解救出来,给了他们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情感,但它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吗?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和工作不令人满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并坚持下去。每当我穿过峡谷,沿着崎岖的小路行走时,一片绿荫出现在我面前,我的心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如果你选择希望,希望也会选择你,给你带来光明的未来。

篇7:《流浪地球》读后感

宇宙的浩瀚是我们无法用脑子想象的出来的,人类从一次次的提出假说到验证到探索,越来越发觉自己在宇宙(之前还没有这个概念)中的渺小无知。

书里的为拯救地球而开启的流浪地球计划在实施不久后却被民众发现是私利阴谋。一些人为了统治世界,不惜一切的想要用给地球装发动机把它变作一艘巨大飞船的做法来控制它。是的,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阴谋而这样干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花这么大的代价,费这么大的劲?如果真是想统治世界而,那么像美国大片里演的,研发核武器,控制某些政府机要都比这个来的容易很多吧。但是之所以他们向公众说出太阳已经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人类在安逸的生活下根本不会相信这种推论出的真理,所以更不会去支持,当局者只好说未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这应该是个善意的谎言。就像现在人们常说要居安思危,但是真的能做到的只是极少数吧。而那些发现这一“谎言”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压抑,惶惶不可终日的惶恐之下已经失去了理智的判断能力,就像人过于向往会产生幻觉一样企盼着好的情况发生。

篇8:流浪者的流浪儿之家

6月1日下午3点左右,石青华和由他创办的光爱学校的20名小提琴乐队的孩子们,匆匆赶到北京西直门附近的枫蓝国际广场,参加在这里举行的“让世界充满爱——向四川灾区人民致意”小提琴音乐会。这群穿着各式样衣服的孩子们的表演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

石青华告诉记者,上午他们刚刚在学校为四川灾区的儿童捐赠了礼物,60多位流浪儿童为灾区的同龄人捐献了100多份礼物,这些礼物将通过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转交到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手中。

流浪儿童很穷但很快乐

2008年4月,因为租金的问题,光爱学校由顺义区后沙峪镇马头庄村搬到了通州区老张家湾中学,校舍面积虽然扩大了,但许多生活、学习设施仍需要重新置办。

6月4日,在光爱学校的新家——北京市通州区老张家湾中学最里面的几排平房里,石青华正在为几个孩子复印乐谱,书本由于被水浸泡,复印的纸张模糊不清。孩子们围绕在石青华周围,关系就像父子一样和谐,而在办公室外不远的地方,石青华的小儿子却一直独自玩耍。

中午时分,几位前来看望孩子的志愿者陆续赶到,家住海淀区的姜彤女士告诉记者:“几个月前在电视上看到石校长和孩子们拍摄的广告片,当时我就想真正地了解他们,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光爱学校在顺义时,家住顺义区香江花园的凯若琳(音)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学校里看望孩子们。这次和她一块前来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凯若琳来自英国,是她的老板,每次她都会按照凯若琳的意思把孩子们需要的东西买齐了,亲自送到孩子们手中。记者看到,这次他们带来的有鞋刷、短裤,还有两大包袜子。石青华说,这些东西都是孩子们现在需要的。

每当有志愿者来时,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缺少的生活用品极有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得到满足。来自青海的扎西东周说:“我和妹妹被一位好心的叔叔从万里外的青海送到北京,能够得到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和好心人的帮助,我很高兴。虽然这里很穷,但我们很快乐。”

办学初衷

光爱学校现在有60多个孩子,最多时达到110多个,另外,在校外还有20多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石青华告诉记者,他不可能养他们一辈子,将来这些孩子们还是要自己生活的。一些年龄大的孩子们被送去接受职业教育,就是为将来掌握一技之能。

作为100多个孩子的“爸爸”,其实石青华也有过一段流浪的经历,但他很少向别人提及,特别是光爱学校的孩子们。

石青华本来在家乡从事外贸工作,妻子开了一家服装店,并照顾儿子“小石头”,一家三口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但是1997年春节前,邻居家私藏的大量烟花爆竹突然爆炸,妻子和“小石头”被严重烧伤,石青华自己也被烧伤。望着镜子中狰狞的面孔,妻子崩溃了,患上了精神疾病。她害怕石青华抛弃自己,但又劝说石青华重新建立一个家庭,耿直的石青华拒绝了,他带着妻儿来到北京治病。

积蓄和借来的钱都花光后,石青华一家三口不得不开始了在北京街头的流浪生活。“那时我们一家睡在天桥下,发现和我们一样的流浪者当中竟然还有3个10岁左右的孩子。”石青华说,“这几个小男孩经常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叔叔,小弟弟怎么了,烧成这样?’这句话能让我记住一辈子!”

石青华的遭遇经北京的一家媒体报道后,中华慈善总会向他们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华慈善总会原会长阎明复老先生更是对“小石头”疼爱有加。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石青华一家最终结束了3个多月的流浪生活,妻子和“小石头”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了恢复性的治疗,虽然之前烧伤特别严重,“小石头”的手指甚至已经被烧没了,但治疗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石青华后来摆过地摊,在工地当过工人,并和老乡在顺义创建了一所营利性的幼儿园,但生活好起来的石青华却产生了另外一个想法,他想回报社会,以报答社会对他们一家的关爱。最终,阎复明老先生的父亲在抗战期间收养流浪儿的事迹启发了他。石青华想起当初与流浪儿一同生活的经历,“他们白天到处游荡,饿了就在马路边乞讨,甚至翻垃圾箱找吃的。他们经常穿着一件厚棉衣,晚上就和衣而睡,太冷了就挤在一起取暖……”

“北漂”的光爱学校

有了救助流浪儿的念头后,石青华立即找到了曾经和他们一家共同住在天桥下的3个孩子,给了他们一笔钱回家念书,3个男孩临别时对石青华说:“叔叔,我知道还有一些流浪儿在哪里。”于是,又有7个流浪儿进入了石青华的生活,这一回石青华发现仅仅对这些孩子给予生活上的帮助是不够的。

因为流浪儿童本身的交际圈,以及社会各界对此事的日益关注,很快石青华收养的流浪儿童越来越多。2004年,石青华用经营幼儿园的积蓄,租用了顺义区后沙峪镇马头庄村敬老院一幢U型楼,在这里开始创办光爱学校,并陆续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儿童。学生也从最初的7个迅速增加到最多时的100多个。

“长期流浪,他们行为与心理都有很大的问题,行为上,莫说不讲卫生、蓬头垢面了,打架、脏话连篇,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石青华说,“学校之前曾多次发生孩子被送来不久趁夜里爬墙就跑了的现象,在管理上确实有困难,但他们需要关爱,需要社会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这很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

孩子们对知识的追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来到这里,他们还组建了小提琴小组,经过短短两个月时间已经可以登台演出,“孩子们求学若渴,你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还你一个惊喜。”石青华感慨。

现在光爱学校新校一共有7位老师,工资是每月七八百元,但现在他们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拿到工资。石青华说:“很多老师都主动要求签两年合同,我事先也和他们讲明,在这里工作不能为了钱,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多少钱。”

学校困难时,老师们甚至掏出自己的积蓄给石青华救急。他们对孩子们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怀。

已经60岁的刘海亭大爷,从2004年光爱学校正式创立就来到了这里,平时他和老伴的主要工作就是看护孩子们。据刘大爷讲,之前他在老家河南南阳曾经收养了6名孤儿,但随着年龄增长,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和老伴很难再维持6个孤儿的生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将孩子们送到了石青华的光爱学校,从那时起他也在学校里帮忙。2008年春节后,学校就没有再发过工资,却没有一个人因为钱而离开这里。

对于学校的频繁搬家,刘大爷显得很无奈,基本上每年都要搬,2007年年底孩子们先是去了昌平,而学校的东西则拉到了房山区。直到4月份,他们才最终决定搬到现在的住址。看着快乐的孩子们,刘大爷很是欣慰:“多亏了社会好心人的帮助,光爱学校才能维持下来,不过这些孩子也挺争气的,有几个已经被送到了北京的体校成为运动员。在石校长的安排下掌握了手艺的他们,已经开始自己谋生。虽然离开学校了,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走。”

刘大爷指着正在安装纱窗的一名少年说,他叫黄起,也是从光爱学校走出去的,今年刚18岁。一位好心的个体装修老板让他到店里帮忙,这位老板给我们学校干活时基本只收成本甚至赔钱。

操心的“白菜爸爸”

光爱学校自从创办至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们的生活问题,而这也是石青华最为头疼的。由于缺少稳定的资金来源,加之孩子迅速增多,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经常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因为付不起房租,石青华几乎每年都要搬四五次家。

因为生活艰难,石青华被孩子们叫做“白菜爸爸”。据石青华讲,学校创办初期,孩子们的生活很难维持,他也曾组织孩子们去捡白菜帮子,“冬天白菜最容易捡到,而且容易做,用盐水一煮就可以拌饭吃了。”石青华说,“2007年‘六一’儿童节时,一名志愿者来到学校说要请所有的孩子们去吃饭,起初说是麦当劳,但我建议还是去好伦哥吧,因为那里是自助,如果吃麦当劳我都不知道孩子们要吃掉多少钱。最后我们去了好伦哥,虽然之前告诉过孩子们吃得别太多,但现在有一个吃饱饭的机会,最后好多人都撑得走不动了。”

“随着越来越多地收到来自社会的捐款捐物,现在我们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石青华说。

这些儿童的卫生状况一直是石青华所担心的。6月2日晚上,一个孩子突然闹起了肚子,石青华和老师们迅速将孩子送到了附近的潞河医院进行治疗。“现在最怕孩子生病了,因为以前都是流浪儿童,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积压在体内的病毒。”石青华说,“现在虽然每天我都不厌其烦地说饭前洗手,勤洗澡,但长时间的流浪生活让他们改变还需要时间。”

篇9:流浪汉子流浪狗

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根和父母一块过,等到两老相继下世,根的苦日子就开始了,虽然根有嫡亲的兄弟,但兄弟媳妇和根合不来,兄弟媳妇嫌根脏,不让根进屋,更不让根去锅里盛飯,总是用缺了口的碗盛上半碗饭,像喂狗一样让小儿端出去放在根子的脚边,那小儿的样子可想而知也是厌恶的。

这一切让根很不爽,邋遢憨傻的根也是有脾性的,越是不让进屋,就越是要进,甚至趁人不注意时,嗖地窜进厨房,盛一大碗饭趾高气扬地端出来,边走边夸张地吧唧嘴,让弟媳一家恨得咬牙,暗里不知诅咒了多少次让他快点死掉,但根就像崖边的荆棘,不但没死,反而日渐强壮起来。

也许弟媳一家的白眼和嫌恶让痴傻的根不愿意再回去了,也许浪荡不羁的生活更适合他,总之后来根开始流浪。

流浪之后的根并没远离,只是不再回那个家了,晚上根睡在村头的土地庙里,那儿偶有上香的人供奉的点心果子之类,白天土地爷爷闻过之后,晚上根就拿过去填了自己的肚子,但这小庙年久失修,所以上香之人极少,仅靠这些打打牙祭还行,凭此果腹可是难上加难了,但傻人自有傻法,根开始另觅生路了,而且夸张点说,根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了,而且活得还挺滋润。

根的第一职业是捡破烂,根随身总掖着一个脏破的蛇皮袋,每天总能捡拾半袋子的战利品,根虽然傻,但也知道这些会换钱,村头就有一家废品收购站,所以根的身上也是有点钱的。

除了捡破烂,根还有兼职,这兼职甚至让根成了方圆十里八乡的名人。

附近村子里但凡谁家有结婚、埋人的红白之事,总能看到根的影子,也不知他是怎么得到的信息,很多人都笑骂说傻子的鼻子赛狗哩,隔多远都能闻到大米饭的香味。根才不管别人怎么说,根去了之后不白吃主人家的白米饭,根会很卖力地用双手做喇叭状在主人家的地盘上边扭边吹,很像那么回事,根甚至还会抛媚眼,那样子极酸,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时候就有很多的看客涌过来,给根拍手或者起哄和叫好,根就越发地扭得来劲,吹得也更响亮了,很多时候正哭着的孝子们也会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挤过来围看,甚至主人家请的那些草台班子的吹鼓手们,这时也会停下来伸长脖子看根的表演。

这样扭一个多小时后,根累了,众人再拍手根也不扭了,根是很有点大腕的傲气的,说不扭谁再说好话也不扭。这时候主人家就会端上来满满的一大碗白米饭递给根,当然上边必定是要有几大块油汪汪的肥肉的。吃过饭的根满面红光。

那一天,根端着主人家递过来的白米饭靠墙蹲下还没往嘴里扒拉,就有一条半截尾巴瘸着腿的狗跟过来了,那是一条土黄色的流浪狗,皮包骨头地瘦,像根一样脏兮兮地,那狗眼巴巴地看着根的碗,这让根很不爽,根嘟囔说这是我挣的,我吹喇叭……狗往前凑凑,根就又说你也去挣,这是我挣的,狗开始小声地哼唧,身子后边的半截尾巴也摇得更欢,极像根刚才扭动时那酸酸的样子,根心一软就笑骂着夹了一块肥厚的肉送到狗的嘴边,那狗想是饿坏了,一大块肉没嚼几下就咽了下去,瞬时就有油水顺着狗的嘴角滴答下来,根的嘴角就也控制不住地想流水了。

从此这条流浪狗就跟着根混了,而且看样子混得还不错,时不时地会有顿放了肉的大米饭吃,而且根捡破烂的钱还能去小卖部买吃食,这让根和狗都很知足,村子里的人时常在村头的破庙前看到根和狗躺着晒太阳,根搂着狗的脖子指着那些走近的村人,谆谆教导着说这是嫂子,或说这是咱大哥,以后见了要叫人哦,那狗就也跟着汪汪地叫,半截尾巴舞蹈一般地摇动,态度极友好。村人们见状便呵呵地乐,然后笑骂着离开,身后的一人一狗就又安安静静地躺下晒太阳。

篇10:《流浪地球》读后感

太阳,也不知活了多少个几百万亿年了,现在即将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天天围着太阳做自转和公转的地球,没有了太阳,没有了春夏秋冬。

更可怕的是,如果太阳毁灭,太阳系遭到破坏,没有了引力,所形成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地球)没有了原来的运行轨迹,由匀速圆周运动变为匀速直线运动,或者说所有的星体都会改变原来的运动轨迹,在宇宙间无规律的乱撞一气也说不定……

咱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边际。我就在想,会不会再发生一次宇宙大爆炸。

故事中讲述了一群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为了拯救地球,挺身而出。他们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在危机四伏的宇宙之路上,寻找新家园。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后抵达新的家园,这群年轻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2050年,太阳即将爆炸。于是,人类开始了长达的“流浪地球”计划,帮助地球逃出太阳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将会与木星发生碰撞。众人团结一心,经过不断地努力,将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冲击波逃离了太阳系。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钟,人们仍在不停尝试着,寻找着解决的方法。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毙,而是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类!

希望与坚持是共存的。就像你走在一条漆黑的巷道里,只有你坚持下来,走到了最后,才能看到光亮。同样,如果你在面对困难时退缩,放弃了,那你又怎么能看到希望?只有你奋不顾身地走下去,希望才会给你带来喜悦。

莎士比亚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来到。”的确,不管前方是深不可测的峡谷,还是布满陷阱的小路,只要你有坚持干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希望,终究会到来。

篇11:《流浪地球》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联合政府天文组发现地球将面临灭亡的命运,为了拯救地球,政府开启了“流浪地球”的计划,在亚洲和美洲的大陆版块上建造了行星发动机,打算用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拉到比邻星,变成比邻星的行星。而这时,随着地球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不得不住进地底的地下城,等待地球的搬迁。未来的一切都不可知,希望非常渺茫。

书中的很多情节我都特别喜欢,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地球被木星吸住的那段。

那一次,地球从木星身旁掠过,却被木星强大的引力吸住了,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被吸向木星,“我”在地球上看见地球的大气层被木星的“眼睛”――暴风圈,给吸了过去,就在“我”焦急万分、地球命悬一线的时刻,行星发动机把火焰全部对准暴风圈,同时,一艘宇宙飞船向火焰中心撞击而去,瞬间爆炸,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一撞,让地球脱离了木星的吸力,拯救了地球。后来,“我”才知道,那个驾驶飞船的人是从“我”出生就离开“我”去执行任务的父亲。为了拯救地球,父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父亲这种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黄继光为了让战友可以冲上敌人的阵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排雷英雄杜国富对着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保护了战友,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抗洪抢险的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冲进火场的消防英雄……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大公无私,他们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篇12:流浪地球读后感字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处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载寿命的本身。

新西兰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忘却其他,返璞归真。《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太阳系的毁灭不过文笔杜撰,无法有切肤之感受。而新西兰之旅,则可有身体力行之亲历。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不再是一种戏谑,而是值得频频点头。

描述一个国家,无非美景、美食、风土、人文。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赘述,只总结为这是一个尚“有问津者”的桃花源,是一个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地方。

篇13:枫叶流浪记

枫叶被台风吹到河里,河水汹涌澎湃,枫叶被冲得晕头转向。不知过了多少天,一群鱼儿游过来,嘲笑枫叶:“这么难看的丑八怪从那里儿来的呢?不黑不红,难看极了!”枫叶听到鱼儿的话,脸都红了。枫叶飘呀飘,游来了一只乌龟,说:“这么难看的树叶,敢闯入我的地盘,看我怎么教训你!”说完乌龟不停地撕咬枫叶,枫叶被乌龟咬得遍体鳞伤。过了一会儿,枫叶被一阵大浪冲到岸边,一群孩子看到了,把枫叶捡起来说:“这树叶老态龙钟,伤痕累累,多丑呀!”把那枫叶给扔了。

冬天快来了,树叶孤零零地躺在地上,一只蚂蚁爬了过来,蚂蚁看见了枫叶,如获至宝,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蚂蚁叫来兄弟姐妹们,齐心协力把枫叶抬到洞中,做成了一个温暖的家。

历尽千辛万苦,枫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篇14:流浪汉,流浪汉

每一个流浪汉都是一个思想家

“管我叫以实玛利吧。”书海怪兽《白鲸》以这样一句话开了头。以实玛利是谁?他是《旧约·创世纪》中的人物,那名字的含义是:上帝听见了你的苦情。上帝说:“他为人必像野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以实玛利是被社会所遗弃的人的代称。《流浪汉》的主人公弗朗西斯正是以实玛利式的人。他为人像野驴(该书原名《Iron-weed》,直译为“斑鸠菊”、“铁草”、“硬草”,正以其野为本性),他的手杀了人,人的手也要杀他,他被社会呕吐出来了,但作者听见了他的苦情。这么一比,弗朗西斯就不仅仅是一个现实中的歹徒、杀人犯和流浪汉了。他可能如《旧约》和《白鲸》中的以实玛利一样,还有一层超现实的身份。否则,作者为什么要在一九八三年写一个一九三九年的流浪汉呢?为了反映美国的大萧条?为了讲一个浪子回头的道德故事?这显然是“不足奇”的内容,它无法引起当代美国评论界的兴趣。即使说是刻画了一个小人物与命运的搏斗与自尊,也还是小看了弗朗西斯。作者在该书扉页上引用了但丁《神曲·炼狱篇》第一曲的头三句诗,本意就在于以一个涤罪者为象征,指出人类灵魂的再生之路。在西方文学史中,每一个流浪汉都是一个思想家,以至形成了“流浪汉小说”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西班牙的《小癞子》是第一个反圣徒,他把人们精神生活的楷模打了个颠倒。《忏悔录》的作者卢梭是个在启蒙运动中有深远思想影响的流浪汉,他掀起了浪漫主义的文化思潮。贝克特可算是半个流浪汉,他的《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固然比不上卢梭,但他们空洞的语言里却有深刻的思想,道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的处境和心态。以此看来,说弗朗西斯这个美国流浪汉是个思想家,虽不中亦不远矣。

什么是流浪汉?弗朗西斯说:“弗朗西斯是个自由人,要保持自由。”就如卢梭是个自由人一样。什么是自由?萨特说过,自由是对人的判罪和惩罚。什么是惩罚?我们说,惩罚就是流浪。问题转了个圈子,又回到原问题上了。但弗朗西斯这个圈子没白转,他明白了很多道理。流浪汉是自由人。弗朗西斯从小就被父母塑造得像一棵野草,一株斑鸠菊,“这株草发芽生长,成为完全成熟了的野人。”野草和野人是自由的,这自由意志的最高表现是“能忍受多少就忍受多少,能死就死。”流浪汉的能生便生、能死便死的生死观,真是达到了外生死的自由境界,充分体现了个体生命对生与死的主体意识。他不信宿命,不信上帝,不信什么主义的神明,只信自己清醒的头脑和洞察真理的眼睛。他有这份自信心,所以他的一切行为都遵循自由的准则:“一个男子汉一旦打定了主意,就能排除万难,去走自己要走的路。”社会给人的自由权总是有限的,而人的自由意志却是无限的。相比之下,为社会所接纳的人倒不如被社会唾弃的流浪汉显得更像自由人了。生死在时间上给人的自由权是有限的,而人选择生死的价值和意义的自由权是无限的。相比之下,能生能死的人倒比宥于生死的人更自由了。

因此,自由是一种惩罚。自由是人真正的原罪,这原罪必受惩罚,带来真正的原伤。自由人总是使社会患消化不良症,被社会呕吐出来。自由人又总是被社会的胃液浸蚀得伤痕累累。每一个流浪汉和自由人都是受过心灵创伤的人。弗朗西斯是这样,鲁迪是这样,海伦也是这样。他们心上的伤痕比身上的伤痕更多:恐惧、孤独、内疚、绝望种种精神折磨远比饥饿、寒冷、殴打和拘捕等肉体折磨的痛苦更甚。自由使流浪汉受着双重惩罚之苦,只有上帝听见他们的苦情。庄子的人生态度,讲一个“放”字。这种放然于世的态度,不是放纵自己的私欲,而是一种开放的心境,它必然与社会秩序的封闭性相抵触,因此社会对自由的惩罚是不可避免的。惩罚即造成原伤,原伤即是苦。心境越开放,它所容纳的苦情越多。流浪汉是尝受苦情最多的人,因而也是对幸福最珍惜最敏感的人,他们懂得:“一个吻,与一个微笑或一只带伤疤的手一样,能表达一种生活方式。”放然于大苦者,乃知大乐。谁解其中味?

因此惩罚就是流浪。放然,乃是一种自我流放。物而不物,故能物物。物世而不物于世,只有游世一途。他们总是在逃亡,逃亡和失踪是他们的事业。他们只能不断从社会中逃跑和失踪,否则他们将无法保持能生就生、能死就死的意志自由,否则他们将欲生不能,欲死不得,他们将半死不活。然而,流浪又是一种追寻,“他们都在追寻适合于他们的境遇和说不出来的梦想的行为举止。”在流浪的追寻中,他们得到了在社会中得不到的东西:同情、友谊、尊严、平等、理解和爱。他们可以把仅有的一片面包毫不吝惜地送给流浪女人的婴儿,可以在一个小小的屋顶下互相倾诉苦情,可以迅速地宽恕别人对他的伤害,可以为了全心全意的爱去死。只有失去了存在权的人,才能理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流浪汉对社会中人来说,是看不见的人,不存在的人,因为他们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工作。但他们又是最真实地理解和拥有自己的存在的人。他们使“我能”控制和超越了生与死,也就使“我在”充溢和战胜了生与死。

每一个流浪汉都是一个思想家。他们超越了理性主义的“我思故我在”,屏弃了物质主义的“我占故我在”,反抗了强权主义的“我胜故我在”,也踏倒了消费主义的“我享故我在”,喊出了自由主义的“我能故我在”。

话说回来了。哪一个渴求自由的人不是精神的流浪汉呢?他们总是想打破旧的表面化了秩序,建立内在的新秩序。卢梭不是说过么:“表面秩序实际上是破坏一切秩序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的诞生正在于旧的表面化了的秩序的打破。亚当和夏娃打破了伊甸园的秩序,犯了原罪,受到了上帝的惩罚,成了失去乐园的流浪汉。人类不就是不安分的流浪汉么?不就是因为高喊了一声:“我能!”才被上帝逐出,成了真正的“我在”么?流浪汉的精神,是人类精神史的袖珍本。

平等;a≠A?a=a?

流浪汉似乎是社会的排泄物,但庄子说过,道无所不在,道在屎溺。畸人者,奇人也。所以偏是这些流浪汉最看重自由平等的大道,犹如打遍天下之不平的愁容骑士唐·吉诃德。所谓平等,思想家们众说纷纭,我们也难断其是非曲直。但弗朗西斯们的平等,我们是有所体悟的。它无非是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自我与自我三者关系之间的平等。

在《流浪汉》中,弗朗西斯回到故乡似乎是在寻求着什么。他先到墓地,与自己家族的鬼魂交谈,再进城里,与被他打死的工贼的鬼魂交谈,与他初恋的情人的鬼魂交谈,然后回到家中与妻子儿女交谈。他的精神在现实与幻觉,现时与历史中往返流浪。他是在忏悔赎罪、痛改前非么?不是。否则他不会再次出走,再次杀人。那么他在寻求什么?寻求对话。他与一切人与鬼的交谈,都是一种对话。弗朗西斯以自身的意识创造了一个现实和超现实的对话场。在这个对话场中,始终遵循着流浪汉的平等原则。对话双方不论辈份和出身,不论品性和德行,甚至不论恩仇爱恨,各自无遮蔽地道出自己的心声,以期达到最大限度的精神交流。在这个对话场中,弗朗西斯表现出一种矛盾而合理的心态:和解,但不屈从。

他希望同那个不容他的个性的社会和解。他知道,“这个社会正受到贪婪、懒惰、愚昧和一个被无节制的奢侈淫靡而激怒了的上帝的蹂躏。”他知道,人类的最高理想不是空洞的,“它带着光和爱环绕着第十重天,这便是物质天堂中最高最美之处。”他不放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不屈从于激怒了上帝的现实社会。同时,他理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要“想度过这一危机,就不能依靠任何社会主义神明”,而必须靠每一个人清醒的头脑和洞察真理的眼睛,靠若干代人的不懈努力,靠人类对现实苦难的承受力。在社会和个人都阐明了各自的立场之后,理智、冷静庶几能减少双方疯狂过激的暴力冲突。

他希望同那些与他有恩仇爱恨的人和解。他知道,除了他的手的力量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力量在起作用。必须承认这些力量的存在。因此双方必须通过对话调整一下自己的前途。这既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也是尊重他人的自由。否则,无论过分自信的爱或恨,都同样会导致悲剧结局。他同被他杀死的工贼的幽灵达成了和解,但他没有投案自首。他同自己的家庭达成了和解,但他又走向了流浪汉宿营地。在这里,精神的对话比物质的平等有更重要的意义。人,毕竟是有灵魂的,而灵魂的真价值和真意义,并不如物质的价值和意义那样预先被给定,而必须在不断对话中才能揭示出来,确定下来。对话,不是互相认同,更不是一方向另一方认同。因此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平等对话所期待的结果,不是A=A的同义反复,而是a∶A=X。这个X,便是事先不能确定的新价值,新意义。唯此,社会才能得到改善,个人才能实现超越。和解,但不屈从,应是人类精神对话的平等原则。跪着求民主,哭着要对话,其心是诚的。但平等的对话心态却在这一跪一哭中化为烟云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从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方面道出了永恒的平等原则。在同步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现当代社会,趋同、认同的心态恰恰表现了个性被弱化和同化时的恐惧、无力和屈从。它急于找到一根支撑自己的拐杖,但正是这根趋同化的拐杖,加剧了他失去自主后的依赖心理,使他失去了自己的步态。中国人喜欢大同世界,岂不知大同世界正是同而不和的小人国。无论是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认同,还是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的认同,都只能变成小人国。惟有通过建立一个平等对话的心态场,才能寻求到一个和而不同的新的精神世界。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平等又是a=a。就平等的内在关系讲,它的出发点和本质是自我=自我,是我能=我在。从根本上讲,人类的最高理想,不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低水平平等,也不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高水平平等。因为那都是以物为尺度和中介的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平等,它只是平等在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分配关系上的表现,而不是平等的出发点和本质。《流浪汉》中海伦之死一章写得极美,也极深刻。她在病危时刻没有去偷钱偷药,却偷了一张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放在胸前,耳边响着《欢乐颂》走进了极乐世界。鲁迪死前凝望着银河中的一颗星。因为他们懂得,爱与理解、美与真诚是不能单靠按劳或按需“分配”的,而必须使自我精神从以物为尺度和中介的平等观念的巨大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外物外生的精神境界,才能创造和享有它。他们从我能故我在为精神的出发点,走向了一个我能=我在的梦境。这便是马克思所说的本质与存在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便是自我=自我,这便是平等的最高原则和最深刻的本质。不理解甚至忘记了这一点,“按劳分配”毫无意义,“按需分配”形同虚无。人,毕竟是人,他总要超越任何以物质为中介衡量、估定自身价值的外在平等尺度,以人自身的精神衡量、估价自身,实现自我。正所谓人能物物,非物物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流浪汉的理想大旗上写着什么?

我们喜欢《流浪汉》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思想的深刻和想象力的丰富。它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真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死人与活人,历史、现时和未来不断地进行着对话。这些流浪汉们通过对话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且阐发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理想。流浪汉不是西方文化的特产,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流浪汉。孔夫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还想浮于海,算是个流浪汉。庄子标举游世哲学,逍遥物外,也算是个流浪汉。不少狂狷之士或栖于陋室,或放于山林,或沉于佳醪,或眠于花柳,不务功名正业,不拘礼教常规,其实也是些流浪汉。我们不禁突发奇想;这些著名的流浪汉们是否也在某个真实世界中进行着不断的对话呢?如果他们讨论到当代人所关心的人类理想,会有什么样的争论,得出什么结论呢?

狂简放达的晋人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这样几句话:“君子百行,殊涂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这其中要紧的是循性而动四个字。它表达了一种相对的个性自由的进步意识。流浪汉也好,思想家也好,都是些主张循性而动的自由人。人类倘不愿走上窒息而死一途,就必须遵重循性而动的原则。

个性的自觉的自由也罢,循性而动也罢,仅仅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动机之一。中国人历来是讲体用合一的。自由之体必有自由之用。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这个意思。君子是不拘于一格,不宥于一用的,所以是自由之体有自由之用。”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把人的个性拘于一格、能力宥于一用的观点。君子既不器,小人也不器,所以君子可以为小人,小人可以为君子。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为人多用固然贤,为人少用亦非不肖。以人能力的大小分等,本身就是不平等。孟子这句话倒没说错:“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所以在自由之用上,不应强调用的大小齐同,而应强调尽其所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原则:各尽所能。

当循性而动、各尽所能、和而不同诸层次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时,一个必然的目的就出现在流浪汉和思想家的面前:各得其所,循我之性,尽我之能,寻求我所,创造我在,才能实现我在,享受我所。这个“所”,不仅是适我所需的物质世界,而且是适我之性的精神世界。

通过流浪汉、思想家们超现实的对话,我们悟出了中西文化合壁的四句话:循性而动,各尽所能,和而不同,各得其所。

这或者是流浪汉写在理想大旗上的几个字?

上一篇: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经贸举措内容解读下一篇:Office让我们管理信息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