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2024-04-20

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共11篇)

篇1: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原文:

早发武连驿忆弟

清代: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译文: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每天在在繁星点点的时候早已整驾上路,细细想来如此奔忙到底有什么意义?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孤月的清晖下马的身影疲惫不堪,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显露深青色的群山。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每次都说回去却不能回,又到了年终岁暮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归程;思念着弟弟,却只能天各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深深的沟壑,高高的山崖,晨风劲的吹,如此猛烈的风或许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

注释:

朝(zhāo)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朝朝:天天,每天。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岁云暮:是说一年时光将尽。

大壑(hè)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壑:山沟。

赏析:

曾国藩一生从政从军,事务庞多,但他从来不曾忘怀故园之思,手足之情。本诗即是他的念弟之作中写得较好的一首。诗的首联即直接将奔波中的感受写出,每天凌晨,在繁星点点的时候,这原本是酣眠的良辰,作者却早已整驾上路了,又疲惫又寒冷,确是苦不堪言,于是他对这种生活发生了怀疑,不禁扪心自问,如此奔忙劳碌意义究竟何在?(底,何,什么)这二旬写得感情充沛、真挚。然后诗转入写景。在孤月的清晖之下,作者看到了马的疲惫身影,内心里生出对它的怜意。马的形,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对象化;对马的怜悯,其实就是作者的对影自怜;这种心境之下的月亮,自然也显得那么孤单寂寞。接着,孤月西落了,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可以辨认出那深青色的群山了。万山环绕,更令作者感到道路之艰、身心之疲惫;远处鸡鸣,亦暗示了作者身处不见人烟的荒山,孤零无人语:这句写得虽具开阔气象,但一个“苍”字,仍给诗情增添了一份悲苦苍凉之意,由此,诗人对手足同胞的思念之情,也自然向高峰处涌去。这两句景语也是情语,是诗人心态的写照。

于是,颈联便唱出了。日归日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的戚苦之调。无数次的念归,可是从未真的归去,而今又到了年终岁暮,更难知何时能踏上归程;离家愈久,愈是恋家,时时思念自己的弟弟,现在,只能是天各一方,无从团圆,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体验兄弟的至情。二句中,上句虽化自《诗·采薇》的“日归日归,岁亦莫(暮)止”,但与下句配合,运用反复之法,亦适切地描摹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灵波涛,给人一唱三叹之感。最后二句,诗又回到清晨赶路的现实,他这时面对的是深深的大壑,高高的山崖,还有强劲的晨风。不用说,这样的环境再次强化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的波涛再次涌起,但是诗人似乎不愿再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写下去,于是故意逃脱,自寻宽解:如此猛烈的风或许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这一笔似是荡开,似是感情的排遣,心理的安慰,但因为这番幻想事实上是不可能之事,所以诗中一直蕴含着的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本诗情感真挚,格调苍凉,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全诗,思归念弟之情与诗人奔走宦路之苦的反复咏叹,更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因此,尽管在中国诗歌中怀人之作不可胜数,但这首念弟诗仍然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篇2: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翻译

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

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

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

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

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桃怒放丹红如火。

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

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注释

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

夙龄:少年,早年。

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

标:树立。

置:放置。

倾壁:顷危的峭壁。

归海流:流向大海。

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

浦:河流向江海的入口。

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

然:通“燃”。

兰杜:兰草和杜若。

怀禄:怀恋禄位。

芳荃:香草。

眷言:眷恋。

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

九仙:九类仙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朝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春天,诗人沈约自吏部郎任上出为东阳太守,赴任途中经过定山时有感而作。

赏析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年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年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年轻到老年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深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平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俯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平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平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花,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所以,最后四句,诗人便由衷地抒发了返归自然的理想。兰草、杜若、荃草,是《楚辞》以来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物象,用以比喻修诚立行、洁身自好,诗人这里也因承此意。“忘归属兰杜”与“怀禄寄芳荃”虽为工整对句,却暗寓前因后果关系。惟因意属兰杜,憺而忘归,故虽为怀禄做官之人,亦情寄芳草。此联总束写景,并由景中具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转入抒怀,在章法上显得老到圆熟。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何氏九兄弟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三秀由兰杜引出,盖二者都是《楚辞》中常用之芳草名,故生此联想,全不显牵强。全诗在企羡仙境的遐想中结束。

篇3: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1 影视语言的特点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的中文字幕翻译

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声画统一性、瞬时性、通俗性、无注性和艺术性。由于以上几个特性的存在, 从而产生了影视翻译的特殊要求。下面将从影视语言这几个特点的角度出发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的中文字幕翻译进行具体分析。

1.1 声画统一性

麻争旗教授在分析影视语言的声画统一的特点时指出, 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是声画统一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是配音脚本的翻译, 还是字幕翻译, 都具有不完整性。它们都受到语境的制约。也就是说, 影视剧的翻译要与故事、情节、画面、人物等要素紧密的联系起来。声画统一性决定了配音翻译的隐蔽性。因为配音是通过观众的“听”来判断译文的好坏, 译文就必须考虑观众的听觉效果。同时,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字幕翻译的特殊性, 字幕虽然是让读者观看, 但它与一般的阅读材料不同, 它要与人物的话语在节奏、长短、语气等方面吻合, 即也要对口型, 译文可以让读者在看的同时获得听的感觉。

1) Pi:He’s really doing this.

派:他真背出来了。

这句话是派在给作家讲他的名字的由来时说的。这句话的情景是派在回忆他在数学课上介绍他自己, 并且在黑板上默写无限循环小数“派”, 他写出了小数的后二十位。这时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发出惊讶的声音, 听到有同学说这句话, 在这里他给作家讲述当时的情况。“He’s really doing this.”我们一般将其译为“他真的做到了。”可是如果这里这样译, 就和画面配合的不够贴切, 观众也不明白他到底做到了什么。影片中译者巧妙地将这句话译为“他真背出来了”, 即表达出当时同学们的惊讶, 对少年“派”的佩服之情, 又和画面配合的很贴切, 让观众一下子就看明白了原文的意思。

2) Pi:Wellno, not quite.

派:也不尽然。

派讲完第一节课他介绍自己的名字是无限循环小数后, 作家问他是不是从这以后大家就开始叫他“派”时, 派的回答。“well no, not quite”这句话中的这几个词按字面意思, 译过来为“不, 不很”。这样观众更本不能理解译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但是译者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演员的动作、语气, 把这句话译成“也不尽然”。不仅准确的表达了意思, 而且在音节和口型上也可以和原文基本对应。原文是四个音节, 译文用了四个汉字。而且“quite”的[ai]和“也不尽然”中的音类似, 这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即可以明白意思, 又感到很真切, 真的是外国人在说汉语。

3) The author:I’d assumed your father was a mathematician, because of your name.

作家:光看你的名字, 我还以为你父亲是位数学家。

这句话, 也是派和作家刚见面时, 谈论他的名字时说的。英语的思维方式是习惯将原因放在后面。所以, “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在后。然而在翻译过程中, 没有译为“我以为你的父亲是为数学家, 因为你的名字”, 而是译为“光看你的名字, 我还以为你父亲是位数学家”。这样的语序更符合汉语的思维方式, 把“because”也没译成“因为”, 而用“光”字, 这样译不但口型可以吻合, 译文还更为自然顺畅。

1.2 瞬时性

电影本身的时间就不长, 它的情节总是环环相扣, 观众的心也紧紧跟随其情节的发展, 而且字幕受画面限制的同时, 也受时间的限制, 很快就闪过了, 观众如果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看字幕上, 会错过精彩的片段, 同时也会影响对整个影片的观看效果, 因此影视字幕的译文必须通顺流畅, 简洁明了, 能够让观众一眼看过去就明白, 而且还要满足画面限制的要求。

4) Pi:I hope you don’t mind vegetarian.

派:我吃素, 你不介意吧。

派在给作家讲故事时, 他们一起共进午餐。派是个素食主义者, 所以他告诉作家, 请他不要介意。Vegetarian这个词是“素食主义者”的意思, 这里译者直接译为“吃素”使译文简单明了。比译为“我希望你不介意我是个素食主义者”更加贴亲切, 简洁。可见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了瞬时性和空间限制性。译文字数少且意思清楚。

1.3 通俗性

影视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种,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在它的表现形式上不同, 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就观众而言, 影视剧的观众范围更加广泛, 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因而, 影视翻译语言就要雅俗共赏, 通俗易懂。

5) Pi:I would like to be baptized.

派:我想受洗。

这是派和父母谈论关于他的宗教信仰时派说的一句话。这里“baptize”的意思是“洗礼”, 是指一种宗教仪式。这里直接译为“受洗”有所不妥, 一些观众可能会不理解或有误解, 这里译为“接受洗礼”会更为贴切, 同时与原文在音节上也更接近。因而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影片的受众面, 让语言尽量的通俗易懂。

1.4 无注性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当遇到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 或者文化负载词时可以在后面加注释。但是影视作品由于画面的限制因素和其观赏性是不可以加注。在影视语言的这个特性中, 钱绍昌教授特别提到了两种比较难译的情况, 并且根据其多年的翻译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有效译法。这两种情况:一是, 因中外观众知识面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而造成的难点。二是, 双关语和文字游戏。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发现, 确实如此。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6) Twenty Questions and Eye Spy

打发时光

Twenty Questions和Eye Spy都是在美国孩子们玩的小游戏。这几个词是出现在派和老虎被困在太平洋上时, 他想了一些办法让自己能够在大海上生存, 其中一条是自己要找点事情做, 但是又不能太耗费体力, 所以他觉得这两种游戏是不错的选择。这里没有直接翻译出来, 而是翻译成“打发时光”, 这里译者翻译的很贴切, 人们玩游戏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 消遣。在没有人迹的海上派可以通过游戏来打发时间。如果直接译成两个游戏的名字, 肯定有很多观众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译文, 简单清楚, 观众就一目了然。

7) Thank you, Lord Vishnu!

谢谢您, 毗湿奴。

Lord Vishnu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其中一位。一般译为“毗湿奴”。这里译为“毗湿奴”, 略显不妥。一些不信教或者不了解印度文化的观众可能就不能理解这个毗湿奴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观众就会去猜测。这里直接将Lord Vishnu译为“我的神”, 会更好一点, 这样观众一看就知道, 这个Vishnu是一位神。

1.5 艺术性

影视剧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因而, 译者在翻译影视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思, 而且要译文“有味”。这里的“有味”即指生活化, 风格化和戏剧化。更具体的说, 就是影视作品不仅是让观众看完以后获得一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想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就需要译文生活化, 就是要贴近生活, 让观众感到这是真真实实存在的;风格化, 就是要考虑到作品的风格, 考虑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等;戏剧化, 就是译文要生动有趣, 有美感。

8) So unceremoniously.

就那么走了。

这句话是派和老虎到了岸边得救后, 老虎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走了, 而派却伤心的像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的时候说的。这句话如果按其字面意思译是“这么没礼貌”。这样译的话, 观众肯定会有点儿不知所云, 而译者将其译为“就那么走了”, 意思不但清楚, 还表达出派对老虎的依依不舍之情, 不管怎么样老虎陪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这样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感受到派当时的情感。

9) Mother:That is true.

妈妈:这话在理。

这句话是在吃饭时, 一家人在谈论派的宗教信仰问题时, 妈妈同意爸爸说“科学在几百年间让人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而这是宗教所比不上的”时的一句话。这句话要是译为“那是真的”, 不但不能达意, 而且显得生硬。译者很巧妙的译为“这话在理”, 就感觉很贴近生活, 让观众感觉到这种家庭成员在一起吃饭聊天时的氛围, 让观众有一种亲切感。

2 结束语

影视翻译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 而且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再加上中外文化及语言差异, 让影视翻译更加难。目前, 我国的配音翻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配音演员。而字幕翻译却不尽如人意, 一些市面上的影片字幕粗制滥造, 这不仅是因为字幕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 还因为对字幕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我国大多数的字幕都是字幕组翻译, 没有正规的体系规范。然而, 现在由于字幕省时省钱的优点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而且, 它为很多想学习外语的观众提供很大帮助。因而, 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使用哪种字幕翻译还是配音翻译, 译者都要使影视作品既保持其原汁原味, 又要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译者就必须要掌握影视语言的基本特点, 同时不断钻研和总结影视字幕翻译的规律和经验, 力求保持原作品的韵味和风格, 让译文传情达意, 从而让观众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艺术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

[2]麻争旗.影视剧翻译方法谈[J].现代传播, 2012 (3) .

篇4:早发定山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韵译

从小就钟爱高山远壑,晚年外任才见到奇山。

奇峰标插在彩虹之外,峻岭安置在白云之间。

倾昃峭壁像忽然斜竖,耸峙的绝顶孤直弧圆。

流向大海啊江水漫漫,出涧的溪流雪浪激溅。

野棠妖冶鲜艳花未落,山樱绚丽通红似火燃。

流连忘返倾心于兰杜,怀禄仕宦寄情于芳荃。

只想采花开三次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离去。

散译

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

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

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

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

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桃怒放丹红如火。

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

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注释

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

夙龄:少年,早年。

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

标:树立。

置:放置。

倾壁:顷危的峭壁。

归海流:流向大海。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

浦(pǔ):河流向江海的入口。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

然:通“燃”。

兰杜:兰草和杜若。

怀禄:怀恋禄位。芳荃:香草。

眷言:眷恋。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

九仙:九类仙人。

赏析

这首诗是南朝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春天,诗人沈约自吏部郎任上出为东阳太守,赴任途中经过定山时有感而作。

创作背景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年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年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年轻到老年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深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平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俯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平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平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花,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所以,最后四句,诗人便由衷地抒发了返归自然的理想。兰草、杜若、荃草,是《楚辞》以来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物象,用以比喻修诚立行、洁身自好,诗人这里也因承此意。“忘归属兰杜”与“怀禄寄芳荃”虽为工整对句,却暗寓前因后果关系。惟因意属兰杜,憺而忘归,故虽为怀禄做官之人,亦情寄芳草。此联总束写景,并由景中具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转入抒怀,在章法上显得老到圆熟。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何氏九兄弟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三秀由兰杜引出,盖二者都是《楚辞》中常用之芳草名,故生此联想,全不显牵强。全诗在企羡仙境的遐想中结束。

此诗写景,全是视觉形象,诗人特别注意写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山间形势的“势差”。高至九层云霄,低迄溅溅流水,惊心有倾壁绝顶,悦目有野棠山樱,客观形势的“势差”之大,正与主观感受的“势差”相互映衬,有强烈的对比感。因而,诗篇虽然层层敷衍,步步刻画,但并不生涩呆板,而是气脉贯注,意象万千,有清新、洒脱之感。二是注重色彩描绘。诗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彩虹、白云、青山、红樱等,络绎缤纷,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沈约

篇5:早发竹下翻译赏析

《早发竹下》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前言】

《早发竹下》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写作者清早出游,品赏竹下美景的感受的 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愉悦轻松的心情 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一个蕊微寒的清晨,:隹备好行装,跨马出游 想要让疲惫的身心放松一下 紧接着三四句就描绘了沿路见到的景色 雾“薄薄轻轻”,山“重重叠叠”,写出了山区清晨雾气缭绕的独有的朦胧美。

【注释】

⑴竹下:即今安徽休宁西黄竹岭。

⑵破小寒:清秋时节。

⑶散疲顽: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散步。

⑷冲:冲开。

⑸放:闪出。

⑹碧穗:像谷类植物的花果或果实生长的青绿色部分。

⑺吹:通炊。

⑻清禽百啭:清晨百鸟和鸣。

⑼有情无思:有意无意之间。苏轼《水龙吟》写杨花日:“思量却似,无情有思。”

【翻译】

早上起来梳洗完了,收拾好行李,冲破清晨的寒气,跨鞍上马动身了,这一动,倒是使疲乏顽钝的身子得到疏散,可以轻松一下了。走着走着,冲进了很轻很薄的晨雾;看一山,像把一座山从雾里放出来似的,再看一座山,再放一座山,走过了重重叠叠的山峰。过了山区,便到了山下水边的村落。村头的炊烟,形状像碧蓝色的波纹,山林的主人鸟儿,唧啾嘁喳欢叫不停,仿佛奏起了悠扬婉转的迎宾曲,百鸟有情无思间迎着马背上的我欢呼歌唱,在美妙动听的清禽千声百啭声中,我恍恍惚惚、心驰神醉。

【赏析】

开头两句说,早上起来梳洗完了,收拾好行李,冲破清晨的寒气,跨鞍上马动身了,这一动,倒是使疲乏顽钝的身子得到疏散,可以轻松一下了。“破小寒”、“散疲顽”,写得很细致、真切。凡是大清早动身远行的人,都有这种共同体会:早起的确有点凉意,一动身出发,精神也轻快了。

第二联写在山路上遇到的情景:走着走着,冲进了很轻很薄的晨雾;看一山,像把一座山从雾里放出来似的.,再看一座山,再放一座山,走过了重重叠叠的山峰。这里写雾和山,都不是静看,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人物行进中的观感,是流动的画面,就象电影似的,一个镜头转过一个镜头。这一联,不仅写景妙,修辞也妙。用“轻轻薄薄”、“重重叠叠”这八个迭音字来形容薄雾、叠山,既有音乐美,又能加强语气,使薄者更觉得薄,叠者更显得叠;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雾气既轻又薄,可是这里用了一个“冲”字,分量很重,而重重叠叠的山峰,这里却用了一个“放”字,分量很轻。轻者以重处之,重者以轻处之,并不是一味追求别致,它写出了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验。

过了山区,便到了山下水边的村落。第三联就写在村落看到的景物:村头的炊烟,形状像碧蓝色的波纹,到了桥边,也乘势拐了个弯。这些都是农村常见的实景,到了诗人笔下,便很富有诗意。

篇6:原文、翻译及赏析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咏梅》赏析

本诗主要描绘了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篇7: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选择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脏科住院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两组:心律失常组85例,非心律失常组254例。研究对象须符合:(1) 冠脉造影显示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 、右冠状动脉(RCA)中至少有1支血管存在≥50%狭窄,诊断为冠心病;(2) 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持续胸痛超过30 min,且符合以下3条之一:①典型的心电图动态改变;②TNI升高且超过正常上限,并有动态变化;③CK- MB升高且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并有动态变化)。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如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性冠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血管肌桥、肋间神经痛和肋软骨炎、心脏神经症、反流性食管炎等食管疾病、膈疝、消化性溃疡、肠道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胸痛。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统一设计调查表,由主要研究者调查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史和冠心病家族史等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本次入院前及住院期间心电监护、心电图记录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及其类型,计算患者体重指数(BMI),记录患者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采集患者入院24 h内空腹12 h肘静脉血,测定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

1.3 临床资料相关因素的确定

所有研究对象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常规体位投照,取多部位造影。心律失常为存在心房纤颤、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至少1种类型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定义为除外继发性高血压、未服药情况下连续两次于静息状态下测得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已明确诊断高血压病正在接受降血压治疗。2型糖尿病定义为已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正在接受降糖治疗,或有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而诊断2型糖尿病:(1) 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1;(2) 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空腹状态指至少 8 h没有进食热量)≥7.0 mmol·L-1;(3) 葡萄糖负荷后2 h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1。以NYHA心功能分级按诱发心力衰竭症状的活动程度将心功能的受损状况分为4级,通过超声心电图评价心功能:测得LVEF≥0.50为正常,≤0.40为收缩期心力衰竭。冠心病家族史是指一级亲属中患有冠心病。吸烟指每天吸烟≥5支,并且连续吸烟≥1年,现在仍在吸烟或入选本研究时戒烟时间不足1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律失常类型及比例

85例心律失常者中,以心房纤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8.6%及6.8%,其次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7%)、房室传导阻滞(3.5%)、室性早搏(2.9%),左束支传导阻滞所占比例最小(仅为0.9%)。

2.2 两组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心律失常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及吸烟的比例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女性、2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虽高于非心律失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括号内为所占百分比

2.3 两组患者LVEF、BMI及血脂的比较

心律失常组患者平均LVEF较非心律失常组低(P<0.05),两组间BMI、TG、TC、HDL-C、LDL-C、Apo A1及Apo 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 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特点

如表3所示,心律失常组患者病变累及LM、LCX、RCA的比例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LAD受累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括号内为所占百分比

2.5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心律失常组6、12及24个月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再住院、脑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详见表4。

注:(1) 括号内为所占百分比; (2) 6、12、24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9.4%、98.5%、96.1%

3 讨 论

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冠脉血流中断或减少,引起相应传导系统损伤而引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由于心脏传导系统解剖学特点、血供分布及急性心肌梗死受累部位的不同,并发心律失常类型各异。本研究中,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组急性心肌梗死比例高于非心律失常组,提示严重冠脉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是早发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血压病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1]。收缩压增高引起的冠脉病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粥样硬化与纤维性硬化,而以粥样硬化最为常见,引起管腔狭窄,影响血流传输,导致组织缺血或梗死。另外长期收缩压增高造成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左心室肥厚和扩张,可使心肌细胞兴奋性、传导性异常;长期高血压还可引起心肌灶性溶解、坏死,造成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而引起心律失常。有文献报道,在高血压病高危人群中,合并心房纤颤者死亡率高于非心律失常者[2]。本研究中,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高血压病比例高于非心律失常组,提示高血压病是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因而,伴有高血压病的早发冠心病患者加强对血压的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已形成斑块的不稳定和破裂[3];吸烟同时可通过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4];另外,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尼古丁可直接作用于心脏离子通道,使心肌细胞除极化和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引起心律失常;尼古丁还可作用于交感- 副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增快,加重心肌缺血,最终引起心脏电活动紊乱而引起心律失常等。本研究中,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吸烟比例高于非心律失常组,也提示吸烟是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吸烟者采取干预措施,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LVEF是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对指导临床诊疗及观察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严重冠脉病变,如大面积心肌梗死且伴有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往往基础心脏疾病较重,心肌坏死严重,心功能受损明显,且因心律失常致心室收缩不协调而使LVEF下降。有文献报道,LVEF低可增加冠心病患者死亡率[5],而LVEF越低,提示心肌纤维化和坏死的比例越大,心肌重构越明显,心功能越差,再发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本研究中,心律失常组患者平均LVEF水平较非心律失常组低,其6、12及24个月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再住院、脑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提示我们对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加强冠心病二级预防,重视心肌重构、缺血性脑卒中及心源性死亡的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陈中璞,陈忠,马根山,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09,37(4):277-279.

[2]HAYWOOD L J,FORD C E,CROW R S,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at baseline and during follow-up in ALLHAT(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9,54(22):2023-2031.

[3]YANBAEVA D G,DENTENER M A,CREUTZBERG E C,etal.Systemic effects of smoking[J].Chest,2007,131(5):1557-1566.

[4]BRUNNER H,COCKCROFT J R,DEANFIELD J,et al.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dysfunction.PartⅡ:associa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s.A statement by the Work-ing Group on endothelins and endothelial factor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2005,23(2):233-246.

篇8: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独特,独具风格,是韩愈小诗中的代表作。

前两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里没有芬芳的鲜花盛放,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十分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篇9: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庭晚望

南北朝: 萧悫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译文: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暖春时节,站在庭院的楼上百无聊赖,放眼望去,只见高处的楼台遮住了低处,近处的楼台遮掩了远处,就好像自己想要藏起来一样。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窗外的梅花已经凋落,池边的春笋破土生长起来。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耳边响起泉水潺潺的声音,顿时联想到它飞溅时的汹涌,云来了感觉山也离得近了。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不愁见不到春花飘落、飞瓣乱扑的景象,倒是担心花消红尽春色全无的那一天很早就来临。

注释: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纵望:即放眼望。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但诗中又通过晚望折射出主人公一定的心境。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一个聊字点出了诗人初登楼台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接着是纵望所见的景物:“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窗外落梅,池边春笋。”正是冬尽春来的象征。面对这春天滋育出来的新鲜生命,诗人怎能不心荡神骀!这时,诗人耳边又响起泉水潺潺的声音,顿时联想到它飞溅时的汹涌,又不禁领受到高山在旁的飘渺之感,整个精神世界为之一振。

于是引发出一声感叹:“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花开花落周而复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而并不愁;但到“花飞尽”的时节,不仅意味着万木凋零,而且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篇10: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古诗简介

《送别湖南部曲》是宋朝将领辛弃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通过描写自己遭受谗谤,及对武勇有为的部属的关怀热爱,鼓励他为国效忠,祝愿他前程远大,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生活困厄也心甘情愿,寄寓了作者壮志未酬的一腔忠愤。全篇抒情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气漫溢纸上。

翻译/译文

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

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

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注释

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

②青衫:唐朝时为九品小官的官服,其色青,因称之为“青衫”。首句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诗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③幕府:古代大将行军时,在帐幕之中办公,称为“幕府”。后来地方军政长官的官衙,也叫幕府。

④急急符:紧急命令。也称“急急如律令”。

⑤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此典指因涉嫌而受污谤的人。

⑥於菟:楚人称老虎为於菟。见《左传》。

⑦风雨破吾庐: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罢官,退居带湖(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数年之后,他当年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建的飞虎军中的老部下来拜访,作者回忆了当年与部下共同的经历和壮举,临别时写了这首诗相送。

赏析/鉴赏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爱国词人,但他的诗作却很少为人所知。这首《送湖南部曲》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冬,当时作者由湖南安抚使调任至江西,一位部属小官前来送别,他赠了这首诗。全诗字里行间跳荡着热爱部属的激愤心情,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诗中用典表达自然,既寄寓了自己壮志未酬遭受谗谤的一腔忠愤,又显示出热情鼓励武勇有为的后劲,使之为国效忠的情怀。

这一首辛诗的风格和辛词一样,悲壮而苍凉,沉郁而雄健,但艺术水准明显不如词。

篇11: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国外对中国优秀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我国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语。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散文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想。由此可见, 散文的英译不仅仅是对散文本身的翻译, 她更重要的是一个载体和媒介, 通过对散文英译本的研读, 国外友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通过对《匆匆》朱纯深先生译本的分析, 本文试图从语言、修辞、意境三个层次探讨朱纯深先生译本是如何更好地再现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匆匆》的语言美、修辞美、意境美, 从而对读者就散文翻译有所启发。

二、语言措词精炼

1、精心选词

原文: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译文: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

原文重复出现了三个“过去”, 译文中并没有简单的复制, 而是分别译为“flow away”、“wear off”和“pass away”。这样的处理既避免了单调的重复, 又丰富了时间的形象, 同时也很好地遵循了英语中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相同的意义。这种不断变化的表达方法会带给外国人一种纯正、地道的英语的感觉。

2、潜心酌句

汉语和英语的句型结构有很大差别:汉语中主动句多, 而英语中被动句不少;汉语句子习惯以人作主语, 而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概念作主语。 (陈宏薇, 1998) 译者在这一点上充分发挥了英语的优势, 不仅令译文地道、自然, 而且巧妙掩盖了原文中的不足。

原文: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译文: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

正是由于朱纯深先生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 根据译入语的语义结构, 对词句仔细推敲, 充分发挥了译入语的优势, 遵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才使得译文畅达自如。但是译文吸引读者的地方, 远不止此。文中形象生动的修辞更令读者如痴如醉。

三、生动形象的修辞

修辞手段被看成是“语言的装饰”、“思想的装饰”, 其实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修辞手段的确“修饰”我们的文字, 使它具有“特色”……它还是使我们的思想“清晰”和“生动”的一种方法。 (胡曙中, 2004)

1、排比的运用

运用排比, 能表达丰富的内容, 能够起到加深语义, 加重语气, 增强语势的效果。

原文: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译文: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

作者借助排比不仅表达了时光消逝的匆匆以及消逝的不知不觉, 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叹息。译者也很好地把握了原文的这一结构, 这不仅在形式上再现了原文, 而且也很好地再现了原文风格。

2、比喻的使用

原文: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译文:Those bygone days have been disappeared as smoke by a light wind, or evaporated as mist by the morning sun.

译文采用明喻的手法, 从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在内容上, 由于原文比喻的本体是“过去的日子”, 译文采用现在完成时更能表现出时光一去不复返的主题。因此译文更加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3、拟人的使用

为了精摹细描时光来去匆匆的踪迹, 使用了拟人这种形象化的修辞。所以译文全文的单数代词全部用“he”, 而没有使用常用的“it”。

原文:太阳他有脚啊, 轻轻悄悄的挪移了……

译文:The sun has feet, look, he is treading on, lightly and furtively..

这里补充的“look”恰到好处, 读者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太阳的移动。当然, 除上文提到的修辞之外, 译文中还有许多平行结构以及重复。这些修辞的恰当运用, 令译文表意更加确切, 表达更加新颖、生动, 与原文相得益彰。

四、意境优美

朱自清说, 好的散文作品“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 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朱自清, 1983) 这“浓密的滋味”就是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美的境界。所以成功的译作就要再现原文所蕴含的意境美。

原文:……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译文:…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原文由汉语写成, 没有时态的限制;而作为译入语的英语, 对时态的要求却很高。这篇散文诗中, 没有叙事部分, 所以过去时几乎没有, 以一般现在时为主。但是为了刻画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 故译者使用了许多现在进行时。

五、总结

对于向来“带着镣铐跳舞” (谭载喜, 2000) 的翻译工作者而言, 要达到“化境”, 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一边是原语与原语文化, 另一边是译语与译语文化, 一位译者只有对这两边了如指掌, 才有可能理解时环环相扣, 表达时得心应手;才有可能既忠实于作者, 又满足读者;才有可能游刃有余, 出神入“化”。

参考文献

[1]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3]薛功平.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J].科教文汇, 2008, (7) .

[4]杨昌江, 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艺术[M].北京出版社, 1983.

上一篇:2019职场励志语录下一篇:童声前期声乐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