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的纯洁性的认识

2024-05-25

对党的纯洁性的认识(通用8篇)

篇1:对党的纯洁性的认识

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对党忠诚学习教育

活动办实事汇总情况

自“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对党忠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根据各级党委安排部署,党员领导干部要针对在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对党忠诚学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结合年度工作安排,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以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和包村增收活动为契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怨、办民事。

一、工作准备

在前一阶段工作结束后,XX党支部迅速调整了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意见大、解决难度高的问题,并充分利用领导小组牵头的工作体系,做到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妥善解决,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工作情况

自全局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对党忠诚学习教育活动活动以来,我队民警先后深入到义唐村进行走访。先后走访20余户人家。为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走访中突出对涉法信访群众、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对象、政法离退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村委会负责人及孤寡老人、特困户、低保户弱势群体等进行法制宣传。并且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村民们法律意识淡薄,遇到问题只会用暴力去解决,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针对这些问题,我队民警对村民们进行了法律教育,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深入浅出的把法律常识讲解给村民们,使村民们了解法律,知道应该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对党忠诚学习教育活动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化解了矛盾纠纷,整改了管理上的隐患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并通过问卷征求意见等多种方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群众对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治安防范、服务群众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听民声、解民意、查民情,不断改进公安工作。

三、下一步打算

1、继续排查群众提出的问题,对群众意见大的问题,第一时间与相关单位沟通解决,确保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2、做好对困难群体的慰问,救助工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加大力度,解决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

篇2:对党的纯洁性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实力薄弱,人员较少,但是从1921年嘉兴南湖的小船,到而今辉煌别致的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历史的变迁。10年的内战风云,共产党人呕心沥血几经沧桑;8年的抗日战争,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积极抗战,可谓中流砥柱;四年解放战争,共产党人奋勇向前,所向披靡。一段风雨漂泊发展历程没有难倒这伟大的党,五年规划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发展,30年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守候已久的复兴。今天中国共产党以一种伟岸的身躯立于世界之林,而我们却看到了中国人五千年的美德——谦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努力帮助世界各和平友好国家迅速发展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因中国共产党更加繁荣富强,世界因中国而更加和谐。

入党的动机:通过院党课和校党课的学习,使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是一个走过90多年伟大的团体,我非常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之后我端正了入党动机。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在人前卖弄,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势,更不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为人民服务,这是毛主席对雷锋同志的评价,雷锋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必要责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在当前形势下,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

以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指引自己,并且加强理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切合实际的提升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毛主席说过: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没有完全入党。当然,作为一名积极入党的发展对象,我会严于律己,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篇3: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些思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坚持执政为民, 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的执政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是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执政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以人民的愿望为愿望, 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 以人民的疾苦为疾苦,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是党永葆先进性品质的核心内涵。

1.1 顺应民意, 一切为群众着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 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 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我们的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顺应民意, 就要坚持权为民所用, 倾听群众呼声, 反映群众意愿, 集中群众智慧, 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利益。顺民意则政兴, 逆民愿则政废。

1.2 善谋民利, 多施富民之策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 植根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求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为政之道, 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善谋民利, 就要诚心诚意办实事, 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扑下身子办实事, 着眼于人民群众现阶段的生活预期, 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努力拓展富民空间, 不断提升富民层次, 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善谋民利, 就要尽心竭力解难事, 千方百计为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救群众之所急, 帮群众之所需, 解群众之所难。

1.3 体恤民忧, 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江泽民同志谈道:“古代有的政治家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 行莫厚于乐民’, 我们作为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困苦, 更应寝不安席, 食不甘味!”作为共产党人, 就要情为民所系, 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乐民之所乐, 忧民之所忧, 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真正融为一体。关注民生, 体恤民苦, 切实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集中体现。

2 完成历史任务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

2.1 把握主题,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首要问题。一个政党是否根基永固, 永葆生机活力, 关键要看其领导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能否解决好发展的问题, 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生死存亡, 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实现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大发展, 已经迫切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面前。我们必须站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 团结和带领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2.2 统领全局,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 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抓住机遇, 加快经济发展, 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质量效益, 积极推进民主法制的协调发展。

2.3 融洽有序,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和谐,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各级党政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全新的任务。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来, 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站在完成党的任务的高度, 勇于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神圣使命。

3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 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 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进一步解决两大历史课题, 必须提高领导水平, 提高执政能力, 筑牢思想防线。

3.1适应需求, 提高领导水平

我们党肩负着重大的领导责任,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提高领导水平, 必须加强团结、形成合力,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 不断把各级党组织打造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向心力的坚强领导核心。切实提高领导水平, 就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全面贯彻干部“四化”方针。

3.2应对挑战, 提高执政能力

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作为执政党, 必须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提高执政能力, 首要的是树立全新的执政理念, 站在世界发展的战略大格局中审视自己, 树立时代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 跳出就经济抓经济, 就发展抓发展的传统观念, 达到顺应形势、顺应民心的良好效果, 促进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提高执政能力, 就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既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

3.3拒腐防变, 筑牢思想防线

篇4:对党的纯洁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纯洁性建设加入到党的建设主线之中,成为与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并列的主要建设任务。这意味着中央明确意识到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关乎党能否取信于民、有效执政。党的纯洁性建设,是包括思想纯洁、作风纯洁、队伍纯洁、清正廉洁等在内的系统建设,其要求不仅停留在道德修养、政治作风层面,更是涵盖组织纪律、制度规范等体制机制层面。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吏治思想资源,如严格选仕的选官制度、优胜劣汰的考绩制度、律己慎独的修身制度、重典惩贪的监察制度等,这在今日看来仍然没有过时,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正如张晋藩所言:“传统绝不意味着腐朽、保守,民族性也不是劣根。传统是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只能更新,不能铲除,失去传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就失去了前进的历史文化基础。我们需要从固有的传统中,引出滋润了五千年中国的源头活水,需要科学的总结和吸收有价值的因素。”[1]

一、选官之道——由传统选官、考绩的吏治思想向现代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发展,从源头上保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

为政之要,在于得人。这是古代吏治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千里马”、“求贤令”等历史典故充分印证了凡成就大业的统治者无不重视人才的选拔。在中国古代,无论是选官还是考绩,都有一整套逐渐完善的制度加以保证。官员选拔的雏形最早见于夏商周时代,虽然这时的官员的任命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制度之上的世袭制,但在周时期就存在从“国子”中选拔人才的制度。“国子”指的是公卿大夫及诸侯的子弟,因非嫡系而无继承权,但他们通过接受相应的教育以及在禁卫军中服役一定年限就能取得仕的资格。除了上述的选仕制度,还有贡仕与乡选制度,即由诸侯选拔仕人推荐给天子;以及由地方官在社会中选拔推荐人才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举贤良、务功劳、布德贤、则贤人进”。(《管子·五辅》)选贤任能成为官吏选拔的基本原则与治国良方,举荐、自荐、以功授官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之后的选官制度经历人们较为熟悉的秦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最后发展至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察举制就制度本身而言,较之前朝可谓严谨。包括科目、考察、评议、考试、连坐等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则更为完备,举荐有专责、品评有标准;科举制自隋朝创立、唐代制定、经两宋逐步完善、至明清到达顶峰,在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考试的科目、时间、内容、程序、规则以及考生的来源、考后的录用与授官乃至官吏使用的限制等都有明确规定,堪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选官制度。

古代对于官员的考核不仅局限于选拔,在为官期间,通过考绩制度对官吏进行考核评价。考绩也称考课、考成、考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官吏业绩进行考察和督促,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的奖惩。历朝的考绩各具特色,如周朝的“善、能、敬、正、法、办”的“六计”考绩制度;春秋战国的“上记”制度;秦朝的“忠信敬上,清廉勿谤,举事审当,喜为善事,恭敬多让”的“五善”与“夸以迣,贵以大,擅制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的“五失”制度;(《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两汉时期的纵横有序、层层考核制度;魏晋南北朝的“都官考课七十二法”、“五条课郡县法”、“三等黜陟法”;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宋代的磨勘、历纸制;明朝的考察与考满制;清朝的京察与大计制。各朝考绩制虽名各异,在方式方法上,一是逐级考绩,基本为在行政隶属体系内自上而下进行;二是上计评议,即自下而上的评议,地方官吏将政绩上报,由上级官吏乃至国君进行考核。考绩其实质是运用奖惩手段,发挥对官吏的督促、约束、鞭策作用,“治天下者尊贤考功则治,简贤违攻则乱”。(《汉书·谷永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某些合理因素的灭亡。如科举考试制作为政治录用方式,其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是具备现代性的。如考绩制度作为对于官吏的日常考察督促机制,与官吏的奖惩相连,从而实现对于官吏绩效的动态考核。

古代吏治的选官过程中,首先,营造正确用人导向。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可用贤人政治来概括,历朝历代对于官吏的要求不外乎德、能、勤、绩、廉几大方面,并且尤其侧重官吏德的考量,这与今天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其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代贞观之治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如今,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对于具备特殊才能者,只要适应特定的岗位与事业,在保证其道德品质的前提下,就应该选拔使用。再次,提高选人用人信度。通过学习古代学而优则仕这种公开考试、不论门第、优胜劣汰的机制,更应破除选拔中的条框,减少年龄的限制,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其中,实现公开。通过学习古代科举制中为防止官僚子弟利用特权互相包庇、徇私枉法,凡官家子弟录取者,都要另派大臣在中央进行复试,或另设考场等回避制度,规范各类干部选拔任用考试,实现公平。通过学习古代竞争择优、层层筛选,保证公正。毕竟在人情盛行,以德取士标准难设,没有其他更好的衡量条件时,以知识考核为主的选用机制无疑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公正。通过把好选拔任用关,从源头上保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

二、用官之道——由传统朴素的道德观、责任观,向以德为上、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理念发展,从过程上保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治国之道当任德也”(《论衡·韩非》)。官吏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直接关系着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各项法度政令贯彻执行,乃至国家的治乱盛衰。古代吏治对于德的具体要求甚多,归根到底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一在廉洁奉公,二在勤政为民。

所谓“公”,即居官无私、秉公办事。对于为官者而言:一要守正与去私,强调对社稷之义务;二要循理守法,平心处理公务。何为廉?廉就是要在知廉耻的基础上行廉政。为官之廉,指公正廉洁、节俭勤劳、不苟取予。廉从表面上看是为官者对待财物的态度,从本质上体现的是为官者对待权力的态度。官吏要做到公、廉关键在于修身正己。因而建立在正己基础之上的修身便成古代官吏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亦即治国先治家,治家先正己。由此形成中国传统儒家包括重学慎思、知行合一、内省慎独、积善成德一整套修身理论,其要求对百姓如此,对官吏更甚。

古代吏治中关于德的思想从提出就没有离开过“民”字。周朝的“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是为发端;后世提炼并升华了朴素的民本思想,指出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以“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形象比喻治国安民的重要性:烹制小鱼,最忌讳锅铲在锅中不停翻动,治国亦如此,不要动辄扰民、随意苛税,而要无为而治。

德是做人之基、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是党员干部的纯洁性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党员、干部教育引导中,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古代官德建设中倡导为政者把治国安民视为最高目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理想人格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在干部选拔中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指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在干部考评德、能、勤、绩、廉五项标准中,德位居第一。在反腐斗争形势严峻、公众信任危机出现的当下,党员干部尤其要牢记古训:“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清碑·官箴》)在知、情、意、信、行各环节加强道德修养的同时锻炼、提升党性。共产党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党执政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充满了浓郁的敬天保民的意识,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当官要为民做主”的为政者责任传统,它不仅强调人心向背问题是国家兴旺的关键所在,更隐含了对民众权利的认可与社会合理秩序构建的理性思考。虽然古今社会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但这种颇具民主性的传统政治文化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三、治官之道——由传统强立法、重惩治的监督传统向现代的民主法治体制发展,从机制上保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

中国古代吏治不仅重道德修养,同样重制度规约,有着完备细密的法律体系,且执行有效、监督有力。首先,通过立法定制,肃整贪吏。中国的反贪立法以惩办贪吏为主要内容,在奴隶制夏朝就已开启先河,至秦汉已初具规模;到隋唐时期愈趋成熟,以《唐律疏议》集大成,由其中的《名例律》、《职制律》、《户婚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断狱律》等篇章明示了各类官吏贪污行为,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定罪量刑;宋元时期,吸取五代贪赃枉法导致政权灭亡的教训,政治腐败的立法尤其严明,“凡罪罚恶从轻减,独于赃吏最严”;(《廿二史札记·宋初严惩赃吏》)明清时期的反贪法律以重典著世,全面而系统。就具体内容而言,对于贪污、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收受财物、请吃送礼、徇私枉法等各类腐败行为及其相应处罚都作出明文规定,对约束官吏行为,从而维护社会清平、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通过强化监察,纠举贪吏。监察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廉政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端秦汉,延续后世,并日臻完善。究其内容可概括如下:一是审核文书,即通过公文的审核,从中了解官吏为政的基本情况;二是官吏巡查,也叫巡视制度,即朝廷选派专门的监察官员到地方巡查政事;三是现场监督,但凡国家重大的经济、政治活动,如科举、祭祀、监诀等,都需要监察官亲临现场进行监督;四是事后监督,是监察机关对检举行为受理后实施的调查监督;五是言谏监察,与事后监督相比,言谏在事前就起到监督提醒的作用。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单线垂直的独立体系,地方监察机构直接隶属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互不统属。就其与司法权的关系来看,两者分离,且监察权强于司法权。司法权在中央有独立机构,在地方则是各级行政机关兼理司法职能。无论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关始终对司法机关实行监督权。

我国古代就将立法惩贪与监察官吏作为约束和防范官吏腐败的重要手段,现代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也通过廉政基本法作为廉政建设的统领。我国先后以党内法规、党和政府文件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规范,如《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从约束与规范党员干部在收入申报、接受礼品、重大事项、出国移民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否可以从中进行整合,将包括刑事处罚、党纪处分和政纪处分在内的实体性法律法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以及其它与预防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分散的廉政法律、规定集中表现在一部基本法中,通过国家立法程序,建立统一的、原则性的廉政法,从而有利于体现廉政法制建设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古代监察体制中监察与行政的分离,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员的分离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机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高效行权,这对当前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当建立垂直独立的监察组织体系。现代民主监督体制是独立的,同时必须是公开的,能够接受来自体制内外最广大客体的监督。当下的舆论监督多为被动、事后的监督,可借鉴汉朝谏言制的谏言无罪与前置监督,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同时不用担心诸如打击报复之类的不公正对待。现代民主监督体制还必须是严肃的,制度一旦建立就相应具备权威性。

“我们没有办法摆脱我们各自的已经‘消解’的传统(生物的、社会的、个人的),传统是不能被消解的,它只可以转化。”[2]今天,我们必须重拾传统,正视古代吏治文化中的积极价值,为当下党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建设挖掘传统文化的支撑。

[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

篇5:对党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都是党中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针对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做出的新判断、新要求。

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主导地位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主导地位。

第一、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都要求我们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纠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关系,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才能够自觉地坚持和落实党的思想路线。

第二、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重要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最根本的就是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客观世界是复杂的,而情况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必须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真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认真分析研究,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的症结,抓住事物本质。

第三、必须注重制度创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注重制度创新,靠健全的制度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供保证。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党内生活已经恢复正常,但党内斗争遗毒、危害仍使一代人余悸难消。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利之风、浮躁心态,更加剧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困难。胡锦涛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坚持求真务实,不仅要从思想上强调,而且要从制度上落实,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篇6:对党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

谈到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听我的长辈给我讲共产党的一些光荣业绩,有时候一讲就是一整天,我每次都听的如痴如醉,老人们的那些经历不止一次的让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敬仰和感激,那个时候就让我深深的爱上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向往,觉得中国共产党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富强,建设了新中国。为了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校学习期间,我不断的自主学习党的有关知识,阅读了一些关于党的知识的书籍,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拉近了我与党的距离,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党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从学生时代开始,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党,更清楚的认识了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在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它都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坚韧不屈。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梦想,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使得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得21世纪的中国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引领着世界的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印证了并不断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和以往其他任何政党都不同,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这样的政党,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华。党的事业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它要求有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另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纵观我们党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处处事事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断

开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不懈的奋斗着。

认识中国共产党,我就必须从《共产党宣言》开始谈起。我们都很清楚,《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中国一切实践证明了,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正在一步一步的实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之后在中国的大地迅速的生根发芽,并繁荣发展。

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以后,让我深刻的理解了,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了初中,高中,大学的政治学习,我也更深刻的理解了毛泽东思想。清楚的认识到了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还有就是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十六字方针”、“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三个世界的划分”、“继续革命理论”等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学习邓小平理论以来,我知道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最主要的是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主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问题上、祖国统一问题上、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新阶段,突破陈规,做出新的科学的判断,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发展的路线、纲领、政策。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中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我国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党章中规定这一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指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这都充分的说明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性所在。

同时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原则上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科学地揭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也不能要求他们对一百多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一作出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当然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结合得好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不断取得胜利。邓小平同志是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又一推进。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础上的又一大历史性跨越。通过阅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理解了党的政策,也明白了党为什么能够领导这个国家,成为这个国家的核心。同时,我还了解到“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了“三个代表”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它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成为不断进取的先锋队,保持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从严治党,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领导水平,与时俱进地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造就高素质的党的领导人才队伍。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它,并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它,并不断的发展它。

科学发展观学习之后,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作为一名在校生,首先就是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领会其深刻含义;其次,我们应该将科学发展观应用到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开拓眼界,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同时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而且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更要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切实发挥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怎样的党,党员是一种怎样的人的时候,我感受到有一种精神的动力,这种精神与每一个华夏子民血脉相融,所以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是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中国共产党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蕴藏在我们民族背后,正孕育着无穷的正能量。

篇7:对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纵观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统一战线政策、民族政策、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等等都是正确的。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或者愿意投身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洪流的公民就应该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努力工作,勇于献身,为全中国大多数人们谋福利。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全中国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就应该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只有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

只有端正了入党动机,才符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入党以后,才能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必须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首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明确了解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体会为共产主义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通过学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激励自己的行动等等.我会从身边实在的事中不断努力,为日后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伟大事业做好铺垫,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再者,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思想.主动靠拢党组织,争取党组织对自己的帮助,通过接受党的教育,实际锻炼和自己思想改造,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把不正确的动机改正过来.最后,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对照党员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正确认识自己,严于解剖自己,明确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党员条件,哪写方面还没有达到,找粗克服和解决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锻炼成为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对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入党誓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两会

篇8:对党的纯洁性的认识

一、江泽民同志群众路线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背景

首先, 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政局动荡, 并愈演愈烈。1990年11月, 被视为冷战标志和东西方阵营分界线的“柏林墙”被推倒;随后, 在东欧各国长期执政的马列主义政党纷纷下台, 苏联局势也出现剧烈动荡。1991年底, 成立于1922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走过69个春秋之后宣告解体, 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世界冷战格局终结。

其次, 世界一些国家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从1993年8月起到2000年7月, 日本自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一批大党、老党在执政几十年后先后丧失执政地位。这些政党都有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长期在本国执政, 在推动本国经济方面成绩斐然, 但最终都在大选中落败。

(二) 国内背景

国内自1978年末开始的改革开放, 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80年代末期国内经济价格闯关失败及1989年政治风波, 对党的执政和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时从改革来讲, 所有浅层次的改革都已完成,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所面对的都是深层次改革。从发展来看, 整个80年代我国基本上处于为实现温饱而奋斗的阶段;90年代进入了从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贫富分化等新的社会问题开始突显。特别是2000年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的门槛后, 同时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考验。

二、江泽民同志群众路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要求,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 并作了积极探索。1990年3月9日至12日, 党中央召开十三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 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

(一) 执政党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以人民群众为本”的观点, 是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江泽民同志群众路线理论的前提, 是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一脉相承, 又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相连接的, 是我们党的理论精髓。江泽民一再强调, 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 在群众问题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2]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的观点,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地位。

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随着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党面临着种种新的社会矛盾, 贫富差距过于分化, 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起来, 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往大大增加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执政时间越长, 越是要抓党的自身建设, 越要加强党员和干部的管理。党员干部一定要懂得, 群众最可敬, 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最可畏, 因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群众最可靠, 因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都来自这里。

(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生长点, 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归结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江泽民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 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都是为了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一致性,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江泽民同志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途径, 为党在新的时代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指明了方向。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具体利益构成的。这要求我们党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要注意处理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原则是:既要考虑少数群体的利益, 更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不同阶级和阶层也有不同的具体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建立在各种利益基础上的, 各种具体利益和内部矛盾, 都可以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因此, 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 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 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既体现长远的根本利益、又照顾当前的具体利益, 既考虑国家整体利益、又关心群众的现实需求, 使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改革越深化, 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并结合起来, 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把他们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只有这样, 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3]

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群众路线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继承和发展了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时代在发展, 历史在前进, 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认识上也要不断发展, 不断开拓创新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结合改革开放中产生新的实践,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一) 在生产力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在谈到生产力与人的关系时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 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 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 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2]江泽民同志认识到:在生产力与群众路线的相互关系上, 把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归结于经济基础, 把经济基础归结于生产力, 又把生产力归结于人民群众和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就从生产力这个根本动力中开掘出人民群众这个原动力, 从而揭示出另一条社会规律, 即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 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 倾听群众呼声, 反映群众意愿, 集中群众智慧, 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3]随着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 我国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和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就需要坚持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江泽民同志还丰富了“群众”内涵, 突出强调了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化, 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自由职业人员等新兴社会阶层。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中, 江泽民指出:“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 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 通过合法经营, 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 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人员及其优秀分子, 也是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 在疏通和拓宽党群联系的渠道上不断创新

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 努力开辟和创造党联系群众的新形势是江泽民关键思考的问题。“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2]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党内监督, 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 同时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 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4]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员的监督和管理, 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之一。党外监督要求各级党委在工作中加强透明度, 强化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还要接受非党组织对共产党的监督, 由人民来评判党的工作, 因为“只有人民, 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判者。”[3]

江泽民同志的群众路线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站在时代高度, 把“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则兴, 违背最广大人民利益则亡”上升到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概括, 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大发展, 又为我们今后治党治国提供了一条根本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雨之歌》说课稿下一篇:社保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