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村 经 济 调 查 报 告

2024-05-01

农 村 经 济 调 查 报 告(共8篇)

篇1:农 村 经 济 调 查 报 告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是关键,如何更好更快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各级农村探索和建设的重点,在这次农村社会现状调查活动中,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以下就经济建设的几个方面,谈谈司家门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土地问题

1、土地征用问题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土资源部提出,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规划和计划,必须依法报批,必须搞好补偿安置工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时,凡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说明不能避让的理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各种形式占有,致使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我们所入户走访的农民中,他们有的人均占有的土地可达0.9亩,大多数农民人均占有土地是0.6左右,而有的仅占有0.3亩左右,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的是水库占地,有的是被经营性用地占用,而且土地被占用后,却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再者是,农村土地法律政策贯彻落实不是太好,一些地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随意调整收回农民承包地、违背农民意愿流转承包地、超额预留机动地和违规发包农村土地、违法侵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以及以各种名义变相征占农村土地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采取得力措施,着力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和征收征用中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突出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农民是国家的命脉,一脉连一脉,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大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严格控制土地征用。土地征用分为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征用土地,但必须清晰的界定公共利益,防止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虽已征用土地,提高土地征用的效率。对于商业性用地,应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确保被征地农民可获得合理的补偿,拒绝盲目征用土地。

其次,完善土地征用程序。为了更好的做好土地征用工作,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程序,从而有效的制止滥用耕地的现象。完善村级民主制度,凡涉及处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事项,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对于土地征用协议以及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方案,必须经村民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

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再次,要确立合理补偿标准。依照市场价格来确定补偿金。该费用除了要考虑土地征用前的价值外,还要考虑土地的区位,土地的预期收益,供求状况,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

最后,切实保障长远生计。只有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才能切实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才能保证发展成果共享。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条件允许的,可鼓励通过租赁等方式满足工业用地的需要,使失地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国土资源部提出,要严格征地管理,维护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补偿标准不合法、安置措施不落实、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一律不得报批用地。各省(区、市)年内将制定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实现同地同价。

2、土地流转问题

土地流转困难在许多的地方都存在。调查中我了解到这样一种现象:一对夫妻结婚已经五年了,孩子也已经四岁了,可是全家却只有一口人的耕地。而且据他反应,这种现象在他们村中很普遍。就这一问题,我专门咨询了当地的几位老干部,他也是一肚子的苦水:“按照常理来讲,他们也希望本村的村民都能有地种,但是村集体没有预留的流动土地,村中也有逝去的老人和嫁出的女儿,可是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土地承包期为三十年,三十年的期限不到,谁也不敢强行将土地另易主人。在农村,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只能按照良心办事,从情理上说服他们﹙有外嫁子女和老人逝去的﹚让他们自愿的拿出该拿出的土地,如果有人就是不愿意拿出来那也不能采取强行措施,毕竟在法律上我们得不到支持。”从法律上讲,《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0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第35条又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得将承包地收回抵押欠款。”这种规定性切实的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却没有明确指出当有了人口变动时,土地的分配问题该如何解决。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确实更需要一种法律的规定性来加以约束了。

二、农民的收入与支出

1、收入水平低

农民最关注的莫过于收入问题,而当我们入户走访调查该话题时,他们却显得十分无奈与悲观。从他们口中我们可以得知,农民的收入来源有以下渠道,农作物经济作物,林果的种植,禽畜类养殖,个体经营,外出务工,而外出打工或

种地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从人口比例讲,外出打工的占百分之六十多,其收入并不可观;种地的占百分之三十多,其收益也仅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状态。

外出打工几乎是所有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里大部分中青壮年都在外务工,更有甚者家庭贫困的老年人也被迫外出工作,他们文化素质低,没有技术,几乎都是体力活赚钱,真正靠能力赚钱的少之又少。在农村外出打工成为一种趋向。有村民给我们算了笔帐,每户村民家庭收入多半来自外出打工,各种粮食收入只满足与生活消费。虽然是一主要收入来源,但收入水平是比较低的。

目前农民人均占地少,收入低,土地是农业基础,土地的数量是农民收入多少的重要保障。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土地土质较差。虽然,有的村庄地处交通要道,交通相当便利却无法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大多是因为缺乏项目投资资金,信息渠道狭窄,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能力相对较低。

2、农民支出负担重,消费观念低

在调查中发现司家门村村民的消费观念主要还是传统的典型意义上的家庭消费,具体表现在;

家庭中村里间人情世事支出为家庭主要支出部分,红白喜事,请客送礼,求人办事等无一不需要花钱。家家有本人情往来帐,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能丢面子,这是村民普遍的思想。

在子女身上支出多。从孩子幼时的教育一直到长大成家,特别是男孩子,村里的普遍观念还是养儿防老,夫妻辛苦攒一辈子钱最大心愿是儿女结婚盖房,而父母出钱为子女办婚姻大事被认为理所应当的,在这一方面的支出增大是自然的。

日常生活支出所占比例不大,因为农村多数家庭还是吃饭自给自足,所以除非是购置大件家用电器或农具等,家庭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并不大。

对于个别家庭来说,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的,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成为家庭主要支出,并且成为家庭贫困的重要因素。总体说来,农村因病返贫现象还比较严重。

总体来说,农民每年收入用于生活、农资、教育和医疗支出上几乎所剩无几,农村生活依然艰苦,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3、造成农民负担重,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产业化不明显,规模种植仍有很大潜力,农产品、农副产品规模种植资金瓶颈问题严重,贷款受到多种限制,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对市场风险把握不准,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和流失。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民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

第二,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掌握的技术有限,大多从事着低收入工作,绝大多数农民无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致使收入难以提高。

第三,村级经济可以给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但现有的村级经济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有,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首先从自然条件来说,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有优势。其次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查发现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的青年人不愿在村里干事,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足,村里筹到必要的资金有一定的难度,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于一个村来说杯水车薪。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通,加上有些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村里缺乏致富带头人,群众对发展村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经济发展缺少门路无项目。

4、针对如何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调整农业结构,种植适合当地环境的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吸引农民回乡。如今年金银花价格上涨,部分农民已回家育苗种植,有的村民已大面积、大规模种植金银花。经验告诉我们大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式没有错,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调查中,大量闲散的农村妇女急切需求家庭作坊式工作。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让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农民技能,定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免费为农民朋友发放科技图书、光盘,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让农民不出门便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农作物的种植水平如黄烟、金银花的种植,能够即使了解当下国家的政策措施。第三,发展特色产业,加大特色产业宣传力度。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科协引导、协会助推,在从资金扶持、技术推广、项目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注重引导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科技服务和组织功能,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为特色农产品在市场开拓、品牌认证、生产管理、产品销售方面搭建了平台,促使产业发展上档升级。在宣传特色产业上做文章,通过各种电视、网络等对品牌产业宣传,提升司家门村的形象。

第四,努力发展龙头企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上台阶,上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以此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工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但是仅仅靠发展农业,农民很难发家致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倾向于选择外出打工,谋求发展的多向性。

据了解,新庄镇20—50岁年龄阶层的,至少有80%在外务工,主要去往南方各省。经济收入不一而论,但总能为家庭多一项收入。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国家比较关注的。近年来,在国家和相关劳动部门的帮助下,农民工的待遇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工资也基本上能够按时发放了。但是,现在的农民工外出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他们做的都是最脏最累最苦的活,收入也是最低的。他们依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明白怎样去签订劳动合同,也不明白怎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伤害。

针对农民工问题,提出以下措施来保护农民工的权益

1、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和劳动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才能更好的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立足;有了足够的法律知识,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不被侵犯,自己的劳动成果真正为自己所有。

2、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就是要使农民工不再是农民工,即,发展农村企业,在农村本地吸收劳动力,使农民工在家乡富裕。

总之,农村是个大舞台,经济的发展也是多元化的,要不断的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在发展中求发展。

篇2:农 村 经 济 调 查 报 告

一、农村社会现状。

农村的社会现状,笔者将之划分为人文、经济以及社会三种模式。

(1)人文模式。如今的农村大部分都秉承着两个极端,一个是节气即春节、清明等节日人流量较大,随处可见的是赶回家过节气的青壮年,另一个极端就是每年元宵之后,冬至之前,用村落人稀来形容都不算过分,这就造成了很多生活隐患。因为青壮年外出务工,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留在家中,这就造成了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就笔者所见所闻,近些年以来,因农村一老一少居家而产生的一系列医疗问题、教育问题都非常严峻。如医疗问题主要发生在农村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方面做的不到位,有些老人对自己身体的情况仅仅是简单的通过能吃几碗饭、能干多少活来判定,而缺乏医疗器械的辅助,所以造成了一些家庭老人突然遭遇血压升高中风等情况发生,而在农村,当遭遇到了医疗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家庭在经济和亲情的承受力在这一刻将面临重大考验;教育方面出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忽视,一方面是由于老人对知识这一块的认知的缺乏,另外一方面是对子女是否接受较好教育的欲望的降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适龄儿童教育问题。

(2)经济模式。现在的农村经济很简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主要依靠土地来产生价值,近些年来,人们对土地产生价值最大的期望是满足于口粮的需求,主要原因是付出的汗水和得到的回报不匹配;第二个是新型种植经济,随着新龙村等一批依靠苗木种植、果农经济的逐渐壮大,农村逐渐形成了另外的一种经济模式,那就是依靠苗木市场和水果市场来发展的种植经济;第三个是养殖经济,近年来,随着温室养猪、**养鸭以及**养牛等产业进驻**,而带动了一部分农户参与到养殖行业之中;第四个是打工经济,主要是建筑业,抹灰工是整个**农村青壮年选择最多的一个行当,也是**对外的一个特色职业,的确,每年外出抹灰的青壮年为**带回大量的现金,一方面促进了村民致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本土经济的发展和盘活,抹灰产业也可以说是**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最后一个是政策经济,随着国家多农村发展的逐渐重视,各种推进农村发展的规划和项目也接踵而至,这个政策项目都需要人去实施,这也促使了一部分农民参与到其中收货财富。

(3)社会模式。在农村我们遭遇最多的就是对比,我有你没有,我就比你牛;你有我没有,我就瞎嫉妒。这不是歧视,而是实实在在所存在的社会想象。当然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好转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在个人收获财富方面还能够理智对待和选择正确的方式去提升自己收获财富的方法和速度。但是一旦涉及到政府出面、政府出钱的事情就会出现很激烈的对比,我将之称之为争桃心理,比如,20xx年底,我们组织了一次对枣林村36户贫困户的一次慰问活动,就遭遇到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和闹事,有些村民甚至耍泼阻止我们活动的进行。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第二种是10%和90%原理,举两个实例,一个是户户通水泥路硬化项目,我们遭遇了这样的责难,一位老乡责备我们说:路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弄成水泥路,我家牛的脚都磨破了,再说我们也习惯了泥巴路了,弄成水泥路就是方便那些当官的开小车回来,是不是?,还有一个是安装太阳能路灯的案例,一位老婆婆找到我们说门口自从按了路灯之后,她每晚都睡不着,让我们把路段换一个地方重新装,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一个事情我们只要能让90%的人满意,那么就能走,就可行。

二、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

对于目前的农村而言,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有四个方面。

(1)教育问题。教育方面最严峻的是一种模式和一种价值观。一种模式就是留守儿童模式,农村80%以上的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读书的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最关键的时刻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爱,一方面让他们在学业方面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就是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有的留守儿童最后演变成只管向父母要钱,其他一概不让父母管的偏激性格。一种价值观是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在黄灯教授关于丰三村的文章中提到,大部门农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基本不抱希望,反而对于他们迅速长大能够外出打工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的需要更迫切,而最后的那根稻草是那些年建筑业的火爆和从事建筑业那丰厚的收入。

(2)灾病问题。对于现在的农村而言,解决温饱问题基本上都不存在问题,一些稍微灵活些懂些技术的人甚至能够走在致富的前列,但是不管如何,当他们突然遭遇灾病的时候,这个家庭便轰然倒塌,迅速返贫。在这里举三个实例,一个是花西乡的一位青年,因为懂些泥瓦工的本事,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媳妇也娶了,但是在一次帮村里人做房子的时候被一根意外倒下的一根横梁砸断了腰椎,一个个好好的劳力,瞬间变成了一生都需要人照顾的瘫痪病人,而结婚不到两年的妻子也离开了他,目前,他的生活全然靠父母以及几个兄弟姐妹接济照顾。第二个是邹岗镇周兴村的一个青年,在广州一家企业上班,各方面待遇也不错,谈了朋友在老家也摆了喜酒,因为年龄的原因没有领取结婚证,但一次在上班途上的车祸断送原本为他准备好了的幸福,因企业推脱责任,最重只能享受到每月4000元的生活补助,然而这4000元还不够他每个月的医药费用,更不谈为了抢救生活而欠下的数十万债务,没领结婚证的朋友撇下了他,家里的老母亲也因为孩子的不幸而哭瞎了眼睛;第三个是邹岗枣林村的一户人家,不到三十岁的年龄,突然疾病去世了,而她的妻子为了坚守与他曾经许下的诺言,独自一个人艰辛的抚养着他们的儿子,现在其子就读于**一中读高二。

(3)社会问题。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依然存在的恶劣伤人事件,近些年虽然有些缓和,但是依然存在着,而且时有发生。另外一个就是信访户的存在,这里的信访户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真信访,他们的确因为各种原因受到了区别对待,对于他们的诉求理应受到公正的处理,另外一类则是专业户,他们以此为生活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用缠访、闹访来换取一些部门为缓解矛盾而答应他们一些金钱甚至是政策方面的倾斜。

(4)农村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个是村集体收入来源问题,就笔者亲历的近20个村而言,基本上都没有村集体收入来源,无来源再想发展存在难点;第二个是债务问题,因各种原因,每个村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遗留债务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第三个是村级整体发展规划,村级发展缺乏清晰的路子,没有明确的思路和规划,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村落长远发展的建筑或产业的布局;第四个村干部来源渠道少,收入偏低,严重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探索农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1)鼓励创业经济、合作化、入股分红发展模式。近两年,逐渐出现一批愿意回乡创业发展的大户,但苦于土地限制和一些政策认识的不清。村级发展可以尝试与这些大户进行合作,引导村民拿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村集体土地宜可入股,以合作社的模式运行,同时也可以鼓励合作社在用人工方面倾斜于入股农户,让愿意投资的大户获得利润的同时,让村民享受得到实惠。

(2)发展集中化寄宿式教育。一方面实行幼儿教育集体会,片区为单位兴建公办幼儿园,另一方面逐渐形成以镇为单位的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寄宿学校,将学生更多的时间交给学校和值勤教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

(3)妥善处理信访案件。在市信访局局长的一次讲座中让笔者最有感触的是信访要依法,依法处理信访事件。对待每一次信访事件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来,而不是一味的向下一集机关压任务、丢包袱,让真正需要信访的农户得到公正解决,让以信访为职业的那一拨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4)鼓励村民回乡就业。随着国家多农村发展的逐渐重视和建筑业的逐渐萎缩,新型农民需要逐渐思考未来的发展,开始着手于行业转型,一方面他们可以参与到本县一些建设项目之中获得财富,如在近几年国家拨付力度较大的小农水项目、农村整村推进项目以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中本县青壮劳力参与度并不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逐渐崛起,如**电器、**药业、**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越来越好,也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就业选择。

(5)明确村级管理者待遇、权益以及义务。目前,**县已经明确实施了对村级主职干部的待遇问题,同时对村级主职干部的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即实行工作日坐班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村主职干部用于村级工作的时间。但村副职干部的待遇依然没有能够落实,虽然已经有初步方案,但是距离实施还存在一定的时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副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篇3:农 村 经 济 调 查 报 告

一、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喀什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些农村专业经济行业协会,如各地杏协会、伽师瓜产销协会、蔬菜协会、木纳格葡萄协会、林果业协会、红砖协会、家禽养殖业协会等专业经济协会。这些协会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初步统计,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8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有80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32个、农民用水协会48个),据不完全统计在民政部门未登记注册的有108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68个、农民用水协会40个),已登记注册的协会按从业行业分,有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农民用水、农机服务业;按层级分,其中村级56个,乡镇级9个,县级有15个。全区会员总人数为43800人,其中农民42780人,技术人员24人,国家干部60人。

综观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可分三类:一是政府涉农部门牵头型。即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创建的“部门+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专业经济协会。这些协会主要由政府领导或部门领导兼任理事长、有关部门参加,以利用部门技术人才、场地、设备优势和管理经验,并充分利用专业大户的资金、销售网点等优势。这些协会多挂靠行政部门。如喀什地区伽师瓜产销协会、伽师县江巴孜乡杏协会、泽普县阿依库勒乡团结村蔬菜协会等等。二是能人大户带动型(能人大户+协会+基地+农户),即以乡村能人为技术推广和传播为手段,组成经济联合体,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三是农民自发型。农民会员数量不等,但他们志趣相投、爱好一致,共同围绕某一产业或产品,自发创办“农户+协会+基地”模式的专业经济协会,做到资产联结、技术联手、生产联动,如岳普湖县的孜然协会。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本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农户入会自由、专业性较强、服务周到、互利互惠、干预较少的特点。对于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程度、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较好的趋势,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弱;发展规模小,总量少,入会会员少,辐射带动面小;有一些合作组织发展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章程、制度、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利润返还机制和必要的监督机制,利益联合机制也不完善,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在外部环境上,认识程度还不高,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规范和提高。

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专业协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基层政府管理微观经济的有益补充。加快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我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对组织农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从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同时,注重对乡土能人和协会带头人的培养,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吸纳到村干部队伍中来,鼓励其干好事业、干成事业;要注重培育农村经济人才,加大对农村经济人才的挖掘工作,做好相关培训、教育、辅导,切实把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好。

2. 优化部门服务,增强发展活力。

培育发展农业专业经济协会涉及民政、农经、科技等诸多涉农部门,政府及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扶持协会健康发展。登记管理部门按照“边发展、边登记”的原则,放宽登记范围,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对有较好发展前景但暂时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实行“批准备案制”,先纳入培育范围,逐步培育规范;财政、农业、科技、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在资金、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力度,使协会的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鼓励协会主动与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制度,加强沟通,及时反映情况,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协会快速有序发展。

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素质。

农村经纪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联络员,是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状大的可靠保证。农村经纪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减少和降低农产品在销路环节上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农村经济协会要发展,就要在提高经纪人的基本素质上下工夫,以确保农民增产增收。首先是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把加强农村经纪人基本建设工作纳入日程,积极推行对经纪人的统一实行考评和经常性的考核,确保农村经纪人队伍的正规化。其次要加快对经纪人队伍的基本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经纪人公平、诚信的经营理念,努力充当市场价格供求的调节器,做到农产品供大于求时,不恶性压价,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在供不应求时主动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当地农产品可以争取到更大、更稳定的市场。第三是要组织力量开展包括经纪业务、科技信息知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培训,将其业务纳入正规的市场化轨道,引导经纪人逐步由个体营销走上联合、合作之路,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4. 健章立制,规范发展。

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客观规律,从建章立制入手,对已创办的合作组织加强分类指导,促进规范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制定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利益分配、财务管理监督等制度和议事规则,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规范管理行为。制定约束机制和协会的自律公约,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行业信用度。发挥同业协调、行业诚信、规范市场、维护会员利益等等的作用,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5.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采取会议、广播、电视、简报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全区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乡镇广播要开设专栏,对一些运作规范、制度健全、作用明显、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协会,及时总结,加大宣传,扩大影响;每年评出全区专业协会三强或五强,树立政策导向,形成鼓励引导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良好氛围和气候,加快协会发展。

6.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单列发展专项经费。

各县(市)政府拟在产业发展资金中列出专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作为行业协会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行业协会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进行本行业的人才培训和合作交流等,以及政府委托行业协会的有偿服务,推动地区行业协会民间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凌宏.《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4: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97

调查对象、内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兒童有203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为 1678人,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有6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经常逃学、厌学,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顶撞老人,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失衡。据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有的几年回来一次,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甚至增加,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结对子,一帮一,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1)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2)建立帮扶机制,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3)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全社会共同关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篇5: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1.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是中小学办学条件差。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一些中小学校舍简陋,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二是卫生基础设施落后。乡镇政府所在中心医院的医疗卫生设施相对较好,但大多数农村仅有一两家个体性质的私人诊所,,技术落后,只能治疗头疼感冒之类小病。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现代文化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公共娱乐室、网络建设等均非常稀缺。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目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在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兴建的,因此多数设施呈现老化状态。许多水利设施因为缺乏维修和保养,功能逐渐退化,使得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量的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弱。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

4.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没有后劲,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5.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

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农民工收入偏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应对风险能力较弱。由于文化素质的欠缺,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不够,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

6.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发布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与现实脱节、针对性不强;农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农民了解农业新品种、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病虫害处理等方面信息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过于依靠农民自身的经验和途径,政府未能提供相应的辅导培训和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农民生产没有总体性的指导。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道路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大路网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交通环境。二是农田设施。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河流沟渠治理,配套田间水利设施,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确保基础水利设施安全有效运行。三是电力通讯。大力开展信息入村入户工程,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电话、宽带网络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村信息渠道。

2.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品生产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进行加工、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形成科学合理的供产销产业化链条。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搞好农产品深加工。

4.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蔬菜等丰产丰收,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四是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5.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选好村领导班子,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实行村领导班子年轻化,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热爱家乡,扎根家乡,立志于改变家乡面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大力加强资源的整合力度,发挥好远程教育的作用,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从而带动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积极性,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6.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篇6: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腾飞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中国农村目前的状况相比城市依旧是落后落,虽然中央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措施,取消了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免费,还下发支农资金,但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旧无法根治,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还是依靠外出打工;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面貌,让农民可以依靠自己的农业收入来奔小康,仍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我通过对我县洋川镇的农村、农民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希望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是绥阳县洋川镇诗乡门村的农民,这些人基本没有固定单位,主要是在家务农,有业余时间就去县城打工,其中年轻一点的人主要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本次共调查10人,基本情况为:男女性别比为6:4。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从婚姻状况来看,60%都已婚。从职业状况来看,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家庭劳动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家庭年收入平均9500左右。

二、调查得到的基本数据材料

(一)工作时间。本次调查的10人中,除去常年在外打工 1

者,实际居住人口只有3人左右。这些人的作息时间差不多都是这样:早上7点左右起床开始到菜地劳动,拔草浇菜,准备一家人一天菜,中午11点回家吃饭休息,到下午1点再干活,一直忙到下午6点多再去喂一次猪,就这样结束一天的劳动。一天的劳动时间大概11个钟头,到了农忙季节其劳动量之大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二)经济来源及支出。年轻人的收入主要靠自己种地或打工,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来源大部分都来源自己的劳动所得,有61%的老人经济来源于自己的日常所得,32%老人经济来源于子女或其他亲人,还有7%的老人要靠当地政府部门的接济和以前的积蓄生活。由此可见,农村大部分的老人生活还不能得到稳定的保障,只能依靠自己辛勤劳动来维持生活或者依靠子女来赡养。支出中平均有40%的开支在于饮食消费,10%的支出在医疗费上,20%用于子女教育,剩下的30%用于补贴家用、农田灌溉、农药之类的支出及其他如人情支出等。加上近期猪肉以及各类物价持续上涨,所以在饮食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多,总体上经济不宽裕。

(三)日常娱乐方式。农村生活比较单一,由于经济落后,基本上没有健身器材及其它娱乐场所,大家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其他时间只能在家与自己的家人或邻居聊天,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获得相关信息,要么天一黑就上床睡觉,精神生活非常单调。

三、调查中发现的农村存在主要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农村主要存在农活的劳动时间长、劳

动强度高,农村经济来源有限、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国家医保政策执行到地方以后有所变味,惠农政策手续繁杂、作用不大四个主要问题。

(一)农活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农活的繁重,使得农村劳动力总体上长期劳动过度,身体状况不佳,导致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风湿或身体酸痛等慢性病。

(二)农村经济来源有限,金额少,怕生病,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农村的经济来源总体十分有限,来之不易。大家最忌讳的是生病,一旦患有重病,支出就要占收入的大部分,虽然有国家新型农村医保能报销很大一笔医疗费用,但是自费的部份费用仍可能成为一家人的负担。另外,农村的医疗缺乏保障导致大家总体上身体虚弱,容易得病,农村小诊所对付小病还行,但如果患上重病、急病,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医治,很多突发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三)国家医保政策执行到地方以后有所变味。据本次调查所知,70%的村民反映镇、村二级新农村医保政策存在较多不透明的现象,卫生所的药物的价格比当地药房药品价格高,并且有些村级医疗合作社的医生在村民购买药品时,找借口甚至推脱,不愿意为其进行优惠,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那种效果。

(四)惠农政策手续繁杂、作用不大。前几年国家推行的家电下乡政策本是一项利民的政策,可是通过调查得知,享受家电下乡优惠政策的家用电器种类少且偏低端产品,并且优惠款额较低,并且优惠款额返还手续繁杂。谈到国家对农民种田的各种补贴,如种子补贴﹑粮食补贴等,这些补贴仅仅相当于每年上涨的农业生产用品价格的一小部分。因为随着化肥种子农药等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粮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粮食的收购价的上涨幅度却相当小,因而起的作用不大。

四、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我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所得到的关于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不足50%,对我县来说就更低了。这说明,我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力转移。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

镇,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移动通信“村村通”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等方式,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民的吃住行更加方便。

(五)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娱乐生活。通过实施农村扶贫解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化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增加大病保险等方式,使农民生活有保障,业余生活丰多彩。

五、展望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还存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等问题。“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公共管理体制将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基调。我国要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何看待和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三农”问题,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长期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方向,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长远来看,发展和建设农村,将是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六、专业实践体会 农村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首先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次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也必不可少,促进城镇化建设、转移富裕劳动力也是主要手段之一。另

篇7:精选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一、现状与特点

1、农林牧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我镇处于山区、丘陵、平原结合地带,全镇拥有山林面积27万亩,而耕地面积仅33708亩,且大部分耕地属挂坡地,非常贫瘠,无法推广机械化规模种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我镇水果产量仅2963吨,出栏生猪仅5.99万头,山羊1.27万只,出笼家禽15.34万只。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镇从发展多种经营到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产业分割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发展,农业生产正在加快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粮食、水果、牲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水果产量1.1万吨,生猪出栏12.58万头,山羊4.7万只,出笼家禽57.5万羽。分别是20的3.8倍 、2倍、3.7倍、3.8倍。

2、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面貌显著改善。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以治水兴镇为重点,在全镇组织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目前,全镇有小型水库1座,各类堰塘990处,总储水量300万立方,灌溉面积1.1万亩。建成水窖830个,水池730个,蓄水总量达268万立方。建成集中供水点三处,日供水规模达980立方。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达54%。。全镇26个村居建成通村公路总里程200公里,实现通村公路全覆盖。

3、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山区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镇生猪饲养达到18.37万头,出栏12.58万头,能繁母猪饲养达5400头。土鸡养殖达82.9万羽,出笼57.5万羽,存笼25.4万羽。山羊饲养达到7万只,出栏4.7万只。在此基础上,突出山区特色,引导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养蜂、食用菌、花卉苗木、高山蔬菜、干果山货等产业,力争形成特色规模。新成立了15家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畜牧、柑桔、食用菌等十个方面的农业产业,兴民畜牧、喜洋洋等合作社已成为带领山区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镇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有18个,其中三堰淌、河田坪、官渡坪已达30万元以上。

4、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扶贫攻坚进程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的经济状况、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年到20,全镇农民人均纯情收入由2849元提高到6780元,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深入实施镇村一体化战略,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一倍多。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平方公里,控规编制面积达10平方公里,基本完成了中心城区和重点开发建设片区的控规全覆盖。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商住楼盘数量、质量逐年提升,居民居住习惯悄然改变。

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村民自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委会的自治功能日趋完善,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了可靠保障;基层干部作风和方式不断转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人际关系不断融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矛盾和问题

1、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我镇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刘家场镇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两种三养(种柑橘、种食用菌、养猪、养羊、养鸡)为主的支柱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养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村级债务问题。现在债务大多是集资修路、兴建学校或办企业和借款上缴税费所致。由于村里欠部分农户的钱和部分村民不偿还过去的欠款,因而对村干部的工作和正常收费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开展一事一议和集资兴办公益事业方面困难重重,阻力较大,很难得到实施。可以说,村级债务已成为困扰村干部的一个最头痛的难题,迫切需要国家和省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化解。

3、农业基础实施建设薄弱问题。首先是饮水难问题,刘家场境内多为崇山峻岭,饮水难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特别是桃树片,因受地质灾害影响,泉水回落,稍遇干旱,群众就无水可用.诰赐山、鄢家岗、吴家包等村由于河流遭受污染,群众饮水安全无保障,强烈要求改水。同时各类渠道、堰塘淤塞严重,大约有60%的行政村的沟渠急待疏通。再是交通难问题。这一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走访中,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通村公路硬化及组级公路养护维修问题。目前全镇共有18.67公里村级主干道要硬化,52公里组级公路要维修。还有用电难问题。由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越来越多,造成农村普遍电压不稳,电容不够,强烈要求供电部门增压扩容。

4、科技投入问题。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好项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5、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由于种田效益低,村里65%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已外出和经商,致使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孩子。据我们统计。我镇有空巢老人2524人,留守儿童1746人。大多数“留守儿童”由隔代老人照顾,祖辈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纵,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孩子们由于在情感和精神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容易形成心理问题。老年人得到的家庭照顾明显减少,很多农村老年人没有开展学习和文体活动的场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6、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得到覆盖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抉择,非常鼓舞人心,深得民心。凡是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村,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外的扶持,工作如火如茶,成效明显。但是绝大多数村尚处于等待观望和羡慕不已的状态,热切期盼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尽早普惠于广大农村。并希望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实效。不搞形式,多办打基础,管长远的事。

三、意见和建议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面临着新的突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是我们面临的客观现实。因此,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准确把握山区农业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面临的主村问题。为此,根据此次三万活动进村入户的调查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中央、省财政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特别是交通、水利、农机、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在资金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县级以下财政和农民自身的配套能力,不能在政策出台时才要求地方财政和农民自身配套,导致县(市)、乡(镇)、村三级“想办事”又“怕办事”;同时要在规划时要考虑“全覆盖”,不能让各地通过“争取”获得,既加重基层负担,又容易滋生和助长腐败。

2、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总体来讲是健全的,作用发挥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村干部的权限和职能减弱,特别是一些贫穷落后的村,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干部待遇低,日常工作难以维持,上面的项目要不来,经济发展谈不上,有的甚至债务缠身,群众不满意,自己没地位,造成一些干部不安心工作,一些干部无所事事,成天应付差事;还有部分农村宗族势力盛行,左右基层政权,影响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因此,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有计划地注重从回乡青年学生中选择部分优秀学生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并适当的吸收一些30岁以下的优秀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以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活力和村级班子的发展后劲。

3、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水利问题。目前农村水利设施大多是计划经济年代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沟渠堰塘淤塞,大部分甚至基本丧失蓄水灌溉能力。今年这次大旱,山区人畜饮水问题已成为最大难题,水稻、玉米根本无法播种。必须加大投入,全力治理“碟子堰”,修复农田水利设施,这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头等大事。二是交通问题。近年来,政府对通村公路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农村道路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因为国家补贴过低,给村居增添了新的债务。在山区,新修1公里通村公路需建设资金25万元,按政策,新修1公里通村公路国家补贴10万元,差额部分由村居和村民自筹。这对于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些贫困村来说,根本无法解决配套经费,如我镇诰赐山村近年来为兴修公路新增负债30万元,在很多村形成了“路修得越长,村级债务就越大”的恶性循环。三是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农村的环境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生活垃圾污水、化肥农药加上工业污染,使得农村环境迅速恶化,人畜饮用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农村环境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目前我省农村新农合己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农保才刚刚起步处于试点阶段,要加快推进速度。对新农合要不断提高医疗费报销比例,建立大病医疗救助机制,以解决新农合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危重病人病有所医,残疾人残有所养。对新农保要将女性55岁、男性60岁以上老人纳入保险范围。鉴于农村“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的趋势,建议加大农村福利院的建设力度,争取让更多的“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篇8:农 村 经 济 调 查 报 告

关键词:经济学,大学生,经济现实

1 引言

2008, 2009年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全世界都热门的词汇, 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经济学类大学生, 是社会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新一批后备骨干力量, 却对经济现象知之甚少, 对本次金融危机关注度较低, 经济学类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现实脱钩, 对专业自身了解度较低, 兴趣也不高, 进而导致就业时的茫然无措。针对这样的状况, 本文对上海大学经济学类二年级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对当今社会经济现状关注状况、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情况了解度、对自己能力信心度,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5份, 回收230份, 其中有效问卷21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04%。本次调查以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类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还抽调了悉尼工商管理学院, 房地产学院的经济学类本科生, 同时特别访谈了上海交通大学王同学, 南京大学陈同学, 苏州大学周同学这三名经济学类专业同学。

选择经济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是因为“金融危机”是今年各类媒体出现最频繁的词组之一, 其影响范围之深之广, 超过前几次世界性金融危机, 在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社会环境下, 对作为今后经济工作后备力量之一的经济学类大学生的调查结果, 可以有一定的代表性。之所以又特别访谈交大、南大、苏大的三名同学, 是希望调查有区域性的跨度, 涵盖面更广。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经济学类学生, 对社会经济现象了解较少, 且缺乏必要的关注度

作为一名经济学类的大学本科生, 其主导学科分支是经济学、金融和国贸, 这三者都与国际经济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经济现象及形势的了解和关注, 是提升自身学术素养的必要条件, 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提高, 更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现象及本质的深入思考。这是一条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有效途径, 更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必要前期了解。

然而, 在调查中显示, 学习与社会现实的脱钩是经济学类本科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如图1所示, 214人的有效问卷中, 仅46人, 占总数21.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关注。而有162人, 占总数75.7%的学生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仅限于听说的层面, 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还有6人没有关注。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现象脱节;另一方面, 学生自身没有去探究了解的意识, 无论哪一方面都说明了经济学类学生的自身学习与社会经济现象是脱节的, 学生们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考到很高分, 但却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漠不关心, 不了解。大学生不仅要有书本知识与实践要求的结合能力, 还要有对经济现象的关注和分析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调查结果表明这种能力却没有在大部分学生中形成。

如图2所示, 168人, 占总数78.5%的学生不会对经济现象做自己的思考, 书本与实际的脱离, 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带来的后果并不容人乐观, 一是学生会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了解程度是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和消长的。二是带来对自己就业方向的迷茫, 对经济学类的学生而言, 所应对的社会现实的最大比重即社会经济现状, 因此对社会经济现状的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对社会对就业市场的认识程度, 对于即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而言, 社会上有太多与校园不同的东西, 很多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所形成的理念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 甚至有的人人生观、价值观被完全颠覆, 由此会带来很多困惑, 产生很多社会问题。三是难以融入今后的工作岗位中, 经济学类的分支中, 除了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以外, 金融、国贸的实践性都相当强, 对经济现象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显得尤为重要, 缺失这样的能力会成为融入工作岗位的一大障碍。

周同学 (苏州大学) :作为经济学类大学生, 应当对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关注很高, 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现象对个人的发展有着很直接很有效的指导作用, 而实际上能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 对经济现象的每次关注和思考并不一定要相当深入, 但日积月累, 会渐渐沉淀为一个人的学术气质, 这样的气质将为个人综合素养大大加分。

3.2 学生对经济学专业了解度较低, 兴趣度不高

兴趣是学习者最好的老师, 那么兴趣又是从何而来呢?对某一事物, 在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后, 才会逐步产生兴趣。

根据调查结果在图3中的显示, 有62%加上9%的学生, 对自己本专业的内容, 学习要求不了解, 学生们只是跟着学校和老师的步伐在走, 学校要求选什么课就去选, 没有思考过选学这些课可以对自己的哪些方面有提高, 某一门课程的主旨和目的在于何处。这种不了解造成了一种学习上的迷失和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对于学科自身的了解度不高会导致没有方向的学习, 无法定出一个长久的学习目标, 导致缺乏学习动力。在以往的小学初中高中里, 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很明确——考上大学, 有老师们时刻提醒着, 学生们每天抱着这样一个动力和目的去学习, 那么到了大学以后呢?大学里的学习大多很自主, 完全靠个人的自觉性, 一些评论批评大学生到了大学以后自我放松, 甚至导致被学校开除。是的, 一部分原因是许多大学生放松了自己, 降低了自我要求, 但是究其根本原因, 还是学生们较之初高中缺失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缺失恰恰是源自对于自身专业的了解度过浅。

从图4可以看出, 47%的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内容是缺乏兴趣的, 甚至还有3%的学生非常讨厌, 这样的结果在学生缺乏对经济学类学科的了解的前提下是显而易见的。缺乏了解导致兴趣的缺失, 兴趣度和了解度是互相依存的, 成正比增长或缩减的, 越是了解得多越是会产生兴趣, 越是有兴趣越想要去了解。另一方面, 面对单纯课本的枯燥无味也会导致兴趣的缺失, 前面提到, 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社会脱节, 缺少了现实生动的例子举证书本上所教给的知识, 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兴趣度将大打折扣。

在对专业了解度和兴趣不足这样的现实下, 对当前经济现象的不了解成为一种必然, 学生们只会将书本中的知识背会应付考试, 没有足够的意愿和信心去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同学们对于有关经济报刊杂志的阅读或电视网络节目的收看率就可以看出一二。如表1, 可以发现60.3%的同学没有关注过经济类的报刊杂志, 有71.0%的同学没有关注过经济类的电视或网络节目。这样的比例已是十分大, 对这些传媒都没有过关注, 那么又从哪里来对于经济现象的自己的理解呢?

陈同学 (南京大学) :在进入大学之前, 我对所选专业有一点了解, 仅是自己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亲戚朋友的介绍, 网络上的评价, 但是并不权威, 并不专业, 缺少一个完整的架构了解。进入大学后, 可能由于大一大二都是公共课, 暂时还没有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因此相对于其他学校, 明确的目的性不是很显著, 对专业的整体方向感把握较差, 对经济现象的了解度自然不高。我认为对专业的架构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会成为学习发展的障碍, 容易让人比较迷茫, 且在素质的培养上缺少目的性。

3.3 因对经济现状了解少, 经济学类学生对就业方向和前景迷茫

业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即将面临的严峻考验, 面对就业压力的不断扩大, 加之对自身素质应达到要求的不了解, 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前景很迷茫。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经济学类学生中有84%“在你所想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上需要具备什么素质能达到你想要的薪水”的问题中选择了不是很清楚。再从图5可见, 214个学生中有157个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不清晰, 30个学生对就业缺乏信心。

对于你需要具备的就业素质你有没有做相关的准备

对经济现状了解较少, 导致了学生们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 学习节奏相对松散。如表2,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41.1%的学生刚刚着手一些相关于就业的准备, 而有44.4%的学生还没有准备或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准备什么。这种没有目标性的学习, 使得学生对自身的现状以及毕业时需达到的要求不明了, 从而也造成了对于就业的迷茫和就业时的诸多不顺利。

学生们20年的学习生涯基本上全部在学校中度过,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体系已有了一个初步的形成, 但由于学习生活大多和社会脱钩, 许多学生当自己某一天真正独立面对社会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过去的20来年自己活在一个精心编织的一个神话里。经济学与社会的联系度是相当紧密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一些经济现象的了解和思考, 会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更好地把握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和目的。当然很多同学会认为关注社会经济现象只是浪费时间, 很多同学都在努力考中级口译, 计算机等级之类的证书, 工作单位招聘时可能看重这些。但是, 这毕竟只是一种短浅的目光, 对于自身的长远发展而言, 关注经济现象, 进行自己的思考, 是一种自身全面素质的长久的提升, 在短期或许看不到特别大的利处, 但是,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逐渐体现出来, 因为这是一种长久的素养积淀。

有些同学采取了积极应对策略, 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经济现象, 相信那部分积极应对的学生可以在将来的就业竞争大潮中取得一半的胜券。

王同学 (上海交通大学) :我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了解并不是很多, 仅局限于老师的讲课和很少一部分的道听途说, 对于经济现象了解的缺失会影响到对自身专业的理解深度, 也会导致缺乏对将来就业的思考和计划, 没有前瞻性的学习必然会影响效果, 由于周边大环境的影响, 我也一直没有对社会经济现象关注太多, 但是我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点问题, 正在逐步关注社会经济现象, 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加深自己对专业的了解深度打基础, 为今后的就业做一些前瞻性的计划, 我也想呼吁学经济的同学们都行动起来, 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 这样对自身的发展必然是有好处的。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学习和实践的联系

就经济学类学生而言, 学习与社会实际脱轨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找。一是学生自己。无论是误打误撞进入此专业的还是父母的意愿填报此专业的, 既然进行了经济学类专业的学习, 就应当为自己创造条件, 逐渐培养自己对经济学的兴趣, 多浏览经济网站, 多阅览经济书籍, 多与同学一起讨论当前经济现象。二是学校课程设置。作为学校, 可以适当增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年级可适当增加一些对经济现象讨论的趣味活动, 如论坛互动, 读写互动, 开设一些实用性讲座、增加实习内容等,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可以让同学们在一起各抒己见, 促进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4.2 高中增开对于大学专业介绍的讲座

从高中填志愿时的茫然, 到大学选修专业专业课时的茫然, 到对今后就业方向的茫然, 这已不是个别现象, 而成为了普遍现象, 不仅仅是经济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困惑, 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们反映对专业失望, 就业与专业不对口。学生对专业缺乏感性和理性的提前认识, 导致了随大流、盲目性, 人才资源浪费等负面效应。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 村 经 济 调 查 报 告】相关文章:

上一篇:虞城县人民医院2009年度“医疗质量万里行”工作汇报下一篇:追着花车跑的人作文4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