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

2024-05-24

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精选5篇)

篇1: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

关于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1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例如有《故乡》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孔乙己》中那个正因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正因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齐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当然,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期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关于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2

寒冷的冬日里,我的脑海中留住了一本鲁迅的《呐喊》,大多数部分作者都用了幽默的方法来批判旧社会时代主义,使我增加了很大的兴趣。

我最喜欢的就是《鸭的喜剧》这篇文章。刚一看题目,我还以为鸭子也会演电视剧了呢。看完才知道原来这篇文章讲的是爱罗先珂君买的四只小鸭子鸭子非常淘气,放在地上给人们互相打招呼,小鸭子还在荷池里洗澡,翻筋斗,吃东西。四只小鸭子多么可爱,惹人笑呀,就像电视喜剧中的主人公似的。等小鸭子上岸之后,发现池里的蝌蚪全都没了,鸭子们把小蝌蚪都吃光了。不久,小鸭子长大了,小鸭子吃过蝌蚪肉之后,让自己变强。

鲁迅先生把小鸭子刻画得那么生动,但还是用幽默的手法让我们领会到,旧社会时代的残忍,批判了那个时代人们为了让自己变强,欺压贫苦的人,排挤身边的强人,这样就不会有人来抢自己的王位。就像文中的鸭子,把蝌蚪吃掉以后,让自己快快长大,蝌蚪就不会长大来与自己竞争。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自私,为了一己私欲,不知死了多少人。

关于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3

在寒假之际,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给我的感触异常深刻。

如果问我在《呐喊》中最喜欢哪一篇,我肯定毫不犹豫的选择《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为了救儿子,老栓决定花高价钱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为了这个“仙丹馒头”老栓在茶馆中卖力工作,可是最后,老栓迷信的想法却害死了儿子。而这种旧社会的迷信想法处处体会着中国社会、人民的愚昧、无知和迂腐!让人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

不仅如此,在《故乡》中为我们呈现出的那个机智勇敢的小闰土,曾是该作者鲁迅先生多么要好的朋友!长大以后,还不是分出了地位阶级,闰土还不是生生叫了鲁迅一声“老爷”!这不正表现出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的情形吗?

而那个以偷为职业孔乙己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最后死去,这篇《孔乙己》不是象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没有钱,但是渴望学习,甚至不惜去偷的人的死,难道不觉得悲哀吗?

看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旧社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堕落。同时也让我越发的敬佩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的一生。

关于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4

鲁迅的笔是锋利的,可以说是力透纸背,他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映射出的都是社会中的大问题。《药》中他正是巧借华、夏二家的悲剧想要大声呐喊出的是华夏民族的悲哀,《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中塑造的一个个愚昧的国民形象到今日难道就不复存在了吗?他们一直存在着,如果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他们将一直存在着。

今天城市中有越来越多的进城打工的人,而且城市的各行各业也非常需要为我们付出努力与汗水的人们。也许我们不能改变那些农民工们的文化修养,但国家可以出资改善农民工儿女的受教育条件。只有让他们接受教育,才能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多在山区建几所学校,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至少知道打架动粗是野蛮的行为。国民素质不仅仅是体现在我们打造世界顶尖的高铁,创造出多高的GDP,而是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明习惯,谈吐举止及文化修养。

正如鲁迅先生用笔,用心呐喊的那样,我们总有一天会改变,会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深意,会走向文明的时代。

关于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5

小时候读《呐喊》,都是睡前当恐怖片看的。一看到《药》里面,砍头、人血浇馒头还有那一家子总想把对方煮了吃的情节,我就在被窝里瑟瑟发抖,背脊冰冷。然而每个人都会有某种诡异的记忆,它们没什么特别,但是会让你印象非常深刻,《呐喊》对我来说就是这种回忆。

我对《呐喊》的理解是很久后。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想赶紧长大,怀抱一颗赤子之心,带着一种至真至善的心情,决心用正义之风席卷世界,并开始与社会接触。很快,正义大使就遇到了一些麻木不仁的人,弄得我肚子里是全气,关于《呐喊》的那段记忆却突然浮出来,所以直到那时我才切身体会,并理解了鲁迅先生。

我一直是感知的信仰者。对读书、音乐等,我用心、我的感官(我坚信人的五官已经非常够用),去接收作者通过这些媒介传达的讯息,寻找共鸣。我特别讨厌“阅读指导”,每次看到这种阅读指导,心里就暗暗骂“我看书,还要你先指导?”。先铺垫背景,基调,情绪,然后让读者、听众顺滕摸瓜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所得并不是读者本身的感悟,而更多是潜意识的取向压力(收到自我暗示:顺着导读的方向思考,一定是对的,且感悟很深刻)。我不是反对看背景资料或者书评,我觉得这些应该在读后看。你想,每个人都看了这些材料,然后去读书,读后感都一模一样,那还交流作甚?而且这样阅读的人,怕是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书、喜欢的东西吧?

先把自己洗白,然后重看一遍《呐喊》吧?

关于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6

鲁迅先生是如此独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让我们这些后辈敬佩、模仿。因此,鲁迅先生的名作也十分值得我们去阅读。鲁迅先生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阿Q正传》中的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但又正因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觉悟,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旧中国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因此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从他深恶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现他对革命对象,革命目的等的认识都是极其模糊的,是小农经济的闭塞短浅的心态。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不觉悟的表现。

这天,我也要学学鲁迅先喊:同学们!让我们继承祖先们深厚优良的文化传统,接过建设精神礼貌的大旗,发奋学习,为发扬祖国礼貌而奋斗!

关于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7

再读《呐喊》其实引发我更多思考的依然是我们异常熟悉的那几篇:《故乡》、《药》、《阿Q正传》、《孔乙己》。

和散文相比,小说可能本身便具备较高的可读性,在阅读中,你走入他们的世界。走入《故乡》,走入那片瓜地,走近那个手持钢叉的少年,走进那段儿时欢乐的少年时光,彼时雪中捕鸟,瓜田刺猹;彼时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走入《故乡》,走入那一声生疏的“老爷”,将曾经的年少友谊打得粉碎,闰土无法冲破当时几千年间形成的封建礼法观念,当时的人们都无法冲破这些纲常道德对人的束缚和压制。走入《故乡》,走进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豆腐西施杨二嫂,常人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杨二嫂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为了钱财利益,不折手段,她是这部小事里真正的小人,不讨喜的人。

我想鲁迅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警示自己,警示他人吧。纵使生活会如此艰辛,人活着也不能没有信仰,失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遗失人与人最基本的感情。至于结尾那句经典“人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相比于绝望的轮回,我还是更愿意接受那个我们初中时的解释——世间总有希望,一切总会变好。

《药》则是以“肺结核”为事情的核心,“血馒头”为全文的线索。我们读到老栓为了救自己身患痨病的.儿子,卖力工作,为一个血馒头一掷千金。这种亲情父子情在令我们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激发起了我们的思考,当时的国人是在怎样的一种封建环境中,习惯了蒙蔽和愚昧无知,这种思想可能比痨病本身更为可怕。鲁迅也希望,那个染满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可以成为一块石头落在人民心中,可以一石而激起千层浪,唤醒迷茫的国人。

篇2:呐喊的读书笔记400字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以文字为武器,对旧社会的黑暗面进行猛烈抨击。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批判。

这些文章中,我最受感动的是《药》和《故乡》两篇。前者以“人血馒头”为引子,讲述了人民的愚昧和无知,以及社会的不公;后者则通过回到故乡的“我”,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吃人”的旧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篇3:有关读书笔记的写作教学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阅读一篇好文章, 随手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 就是摘录式笔记, 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储存语言,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勤记的习惯。编提纲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 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又便于借鉴原作谋篇布局的经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的要点简要地复述出来, 那就是一则内容提要, 和缩写差不多, 接近于作文了。

上述两种笔记固然不算作文, 只是读书纪要, 但已经具有积累材料、巩固记忆、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学风的多种功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 学写读书笔记, 应先学会写摘录和提要, 养成随读随写, 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为进一步学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打好基础。

体会式读书笔记通常称为“读后感”。它与摘录式、提纲式笔记的主要区别, 就在于它是作文形式, 以抒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为主。写读后感, 是一种综合训练, 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摘要能力、感受能力和评论能力, 对学生的读写训练更为全面, 更有效益。所以, 我们强调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那么, 怎样写读后感,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第一, 形式上把握三个要素, 结构上构建大体框架。一篇读后感一般包括读什么文章, 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也可以说是读后感的三大要素。至于其他内容, 比如怎么读, 遇上什么问题, 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 也可以如实记述下来, 但要根据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命题意思来决定取舍, 确定详略, 与写作用意有关的就写, 无关的就不写或少写。因此, 对于次要内容也可以顺带写一些体会, 不写也不会影响它的完整性, 但是, 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 写读后感, 跟阅读一样, 也要分辨主次, 抓住原作的主要内容不放。每篇读后感都必须具备读什么, 概述要点, 抒写体会这三要素, 这是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第二, 以表述感受为主, 以摘要引用为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处理概述原作内容和抒写个人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读”与“感”的关系。写读后感, 读是前提, 心得体会来自阅读实践, 是由原作引发的。所以, 写作时务必根据原文来谈感受、体会, 绝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而东拉西扯, 无的放矢。这一点学生较容易做到, 一般不会凭空而论, 往往是运用摘录、提要等方式引述原文要点。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复述过多, 述感太少, 不懂得读后感应以写体会为主, 也不善于引申自己的阅读感想, 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几乎变成了原文的复述或提要, 喧宾夺主, 详略失当。因此, 要继续引导学生分辨主次, 使他们确立述感为主, 引述为辅的写作原则。

第三, 引述要准确精练, 述感要思路开阔。要写出一篇主次分明的读后感, 必须在引述和述感方面下功夫。就引述而言, 力求摘录准确, 提要精练, 三言两语就能把原文的要点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 摘录式、提纲式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读后感很有帮助。就述感而言要扣紧原文, 联系实际, 开动脑筋, 生发感想, 力求想得深广一些, 活络一些, 切不能就事论事。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加以引导阐发, 但是, 切不可一味地强调一种思想, 一个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的学生可能就文章的某个非主要的思想观念有独到的见解, 独辟蹊径往往出奇制胜, 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然而, 这就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此方面应该努力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笔者以为首先应认真研读范文。研读范文是上好课的前提, 对于范文读得要广博, 要精深。广博就是尽可能多做些相关阅读, 平日要勤于积累资料, 或做资料索引, 或制作卡片。切忌只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把范文理解得“厚”了, 上课才能游刃有余, 左右逢源。精深就是在广泛占有资料、对范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精华, 或思想内容上的, 或表达形式上的, 掌握教学的重点, 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心中没有重点, 什么都讲, 学生到最后不知所云, 什么都写, 到头来文章平平, 缺乏节奏感和详略主次。其次, 要精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应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读写教学, 组织学生讨论, 进行精辟的讲解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激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因此,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好教学, 还要写好教案。教案的体例、格式没有特别的规定, 但教案一定要实用。“江始出于岷山, 其源可以滥觞”, 青年教师从认真备课做起, 能够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4:呐喊的读书笔记150字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多篇讽刺封建社会和旧思想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充满了鲁迅对于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阅读《呐喊》,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对于那个时代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狂人日记》这篇文章中,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封建礼教的黑暗。

总的来说,《呐喊》是一部充满批判精神和深刻思考的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感到非常庆幸和自豪,因为我能有机会阅读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篇5:呐喊读书笔记500字

文中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除了这一点,还和他好吃懒做的习性是分不开的,和鲁迅别的小说一样,孔乙己也是在封建社会精神和生活上的压迫而走向死亡的。

光阴荏苒,再回头看这篇小说,当初人们的愚昧依稀可见。尽管大城市里的人们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国民素质相比以往有显著提高,但农村,小城镇仍然是”蛮荒之地“,像华老栓夫妇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且不谈什么边远的山区,光是在上海附近的苏州小镇,就让我见到了许多不文明的现象。

苏州的交通很不方便,像胥口镇那样的小地方根本就没什么出租车。一直见到造地铁的工地,不知多少个年头过去了,连1号线都没有出现。就连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都只有一辆69路,车程之长,车厢之挤,环境之劣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从胥口到火车站一路上没有座位,1个小时的颠簸中还有无数个急刹车令你头晕脑胀,但想不到的是这一路上所谓的没有座位其实是人为造成的。车很挤,汽车到站有人下车,恰巧在我面前的2个座位便空了出来,爸爸刚想让我坐下,一个中年妇女立刻仗着人瘦小,挤进了里面的那个座位。再转眼,另一个年纪不大的老太太从另一边出现,钻过空档,立刻抢了原本在我面前的座位。我也只能无奈地笑笑,因为毕竟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她们比我们更需要这两个座位。

上一篇:《浅析农民工讨薪的下一篇:不速之客的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