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妈练习

2024-04-18

小蝌蚪找妈妈妈练习(共12篇)

篇1:小蝌蚪找妈妈妈练习

小蝌蚪找妈 妈

活动由来:

春天来了,我组织幼儿寻找春天。孩子们发现春天小河里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游着。我就给孩子讲了《小蝌蚪找妈 妈》的故事,并观看了动画片。孩子们对里面的小蝌蚪的形象很感兴趣,所以我就组织了这次用剪刀表现小蝌蚪找妈 妈的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孩子看了动画片《小蝌蚪找妈 妈》,并把图像定位在这里,为的是让幼儿仔细观察小蝌蚪,对小蝌蚪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我问孩子:在你眼里,小蝌蚪什么样子啊?

回答:黑黑的、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

我又问:你打算怎么用剪刀表现小蝌蚪呢?

其中一名幼儿说:我先剪一个圆脑袋,再剪一个长尾巴,然后把它们粘在一起。

我再问:有哪个小朋友愿意一次性把小蝌蚪的脑袋和尾巴都剪下来吗?

孩子们沉默了。(也许我这个要求有些高了)

我赶紧拿出了我剪的一个小蝌蚪,让孩子们欣赏。我还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整个的线条。然后,就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了,很快孩子们的作品就出来了。

小a说:“这是小蝌蚪在水草边玩。”

小b说:“这是蝌蚪哥哥、蝌蚪姐姐和蝌蚪弟弟。”、

小c说:“我是一次把小蝌蚪的头和尾巴连着剪下来的,我还给剪了水草,让小蝌蚪在里面玩。”

小d说:“小蝌蚪从水草里出来了,他们没找到妈 妈。”

小e说:“小蝌蚪正往水草里游。”

小f说:“我剪的是一群小蝌蚪,他们在找妈 妈。”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老师先让幼儿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 妈》,让幼儿对小蝌蚪有个初步的印象,知道小蝌蚪长的是什么样子,接下来,又让孩子亲手摸了摸老师剪的小蝌蚪,为孩子进行创作奠定了基础。由于幼儿的个人能力不一样,所以表现出来的小蝌蚪的样子也不一样。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老师也对幼儿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在让全班幼儿欣赏他们作品的同时,又让小c小朋友当场演示了自己是怎样连着剪小蝌蚪的。不足之处在于:老师在给孩子准备衬纸的时候,没有印上青蛙妈 妈的图片。

篇2:小蝌蚪找妈妈妈练习

大地渐渐从沉睡醒过来了,春天来到了,天气慢慢的变暖和起来。青蛙妈妈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里产下了许多卵。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青蛙妈妈想:自己的宝宝也应该长成小蝌蚪了,我该去看看它们了。于是,青蛙妈妈就去找小蝌蚪了。它找呀找, 终于找到了那条小溪“咦”这条小溪怎么变成黑乎乎的了?是不是我找错地方了呀?青蛙妈妈自言自语的说 。这时, 它忽然发现,旁边多了几根又出粗又大的排污 管,原来是那排出来的水在做怪,那水真是又脏又臭,真是难闻哦。“呀!

我的宝宝竟不是。。。”青蛙妈妈不敢往下想下去了,它痛心疾首地叫到:“孩子,我的孩子你在那?”可是喊了半天也不见回应,青蛙妈妈真是伤心透了。青蛙妈妈的每一声呐喊,就像是在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保护青蛙。名师点评:“这条小溪怎么变成黑乎乎的了?是不是我找错地方了呀?青蛙妈妈自言自语地说”,这个细节描写得不错,小蝌蚪的妈妈因为河水太脏了,误以为自己认错了地方,让读者既觉得想笑,又意识到了环境被污染的严重性。小作者这篇文章主题鲜明,通过描写小蝌蚪妈妈找孩子的过程,突出了环保这个主题。文章立意新颖,写得很不错,就是笔误多了点。文章的省略号不能用句号代替。“旁边多了几根又出粗又大的排污管”中的“出”删掉。“我的宝宝竟不是”中的“竟”建议改为“该”。“我的孩子你在那”中的“那”改为“哪”。

篇3:小蝌蚪找妈妈妈练习

一、成文因素分析

纵观古今, 许多寻亲类作品都会巧妙运用外貌这一元素来设置情节,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三毛流浪记》。三毛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 只有一张破旧不堪的照片, 并不记得自己妈妈的样子, 因此便将一位跟自己妈妈同名同姓, 且相貌十分酷似的舞女王秀英误认为自己的妈妈。这与《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有相似之处, 都是在不知道妈妈样子的前提下无目标地寻找。动画片《猫咪小贝》中小贝知道自己妈妈的样子, 但走失后却很难找到回家的路, 当找到曾经的家时, 妈妈却已搬家, 小贝不得不重新开始寻找。因此综上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找”一般分为两种情况:“有目标地找”与“无目标地找”。

《现代汉语词典》中“找”的意思是为了要见到或得到所需求的人或事物而努力, 本文现将“有目标地找”定义如下:第一, 知道人/物的外貌, 但不知道其具体位置而努力;第二, 不知道人/物的外貌, 但知道其大体或具体位置而努力。“无目标地找”则为不知道人/物的外貌, 也不知道其具体位置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更多进行的是“有目标地找”, 这也是“找”字的惯用意义, 但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更青睐于“无目标地找”, 因为这样可以给作品注入更多的不可预知性。

《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典型的“无目标地找”, 因此在种种不可预知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小蝌蚪根据其他动物提供的线索, 先后碰到了金鱼、螃蟹、乌龟、鲵鱼, 而这些动物正好具备它们妈妈的一部分特征, 所以在碰见时它们才欣喜地误认为这些动物就是自己的妈妈, 只有到最后它们碰到了青蛙妈妈, 才完成了整个“找”的任务。总而言之, 带有强烈主观意愿的“找”实际上进行的是“碰”的过程。

综上所述, 《小蝌蚪找妈妈》的成文因素可以总结为在“找”的主动意愿指引下, 进行着了一系列“碰”的过程, 而在最终碰到妈妈时, 又完成了“找”的任务。因此作者正是利用无目标地“找”, 来巧妙安排“碰”, 在“找”与“碰”的双重交织中使整个文章充满儿童情趣。

二、由“找”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分析

经过前文分析, 我们知道“找”有两种情况, 《小蝌蚪找妈妈》属于典型的“无目标地找”, 但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有目标地找”这一惯用意义的影响, 而产生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小蝌蚪找妈妈》乃经典之作, 学生大多都耳熟能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环节。在复述过程中, 我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 学生复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时, 有些学生说小蝌蚪先找到金鱼, 再找到螃蟹, 后找到鲵鱼, 最终找到了青蛙妈妈。第二, 学生复述时非常注重小蝌蚪所遇动物的先后顺序, 而忽略了对动物本身进行分析。

第一个问题,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 首先应该明白小蝌蚪并不是在找金鱼、螃蟹、乌龟、鲵鱼, 而是偶然碰到, 由于其某部分特征与青蛙妈妈相似, 所以作者才运用误会法来巧妙设置情节。学生复述时, 将碰的过程全部说成找, 正是将“有目标地找”这一惯用意义迁移到作品当中。其实小蝌蚪脑海中唯一意愿是找妈妈, 他们的目的是明确的, 只是目标不定, 因此并不存在去找其他动物一说。第二个问题, 虽然文中小蝌蚪所遇动物的先后顺序安排十分精巧且重要, 但是学生过于注重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 其实便是强化了“找”的目标性, 而忽略了“碰”的偶然性。

该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分析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所碰到的动物们哪些外貌特征与青蛙存在相似点, 而小蝌蚪为什么又与自己妈妈的外貌完全不同。假如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小蝌蚪找妈妈, 那么便会出现非常多的可能, 比如小蝌蚪第一个碰到的也许便是自己的妈妈, 但这却不具备故事性和趣味性, 所以作者才设计这些与青蛙具有相似特征的动物出现, 它们出场顺序虽然重要,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本身以及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并对其进行分析, 而不要由于文章本身情节设置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设置了以下环节: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物的外貌特征与青蛙妈妈相似, 可运用误会法创作一篇小故事, 以活跃他们的思维。

三、小结

《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围绕“找”展开故事, 小蝌蚪出于主观意愿主动找寻自己的妈妈, 但由于不知道妈妈的样子和具体位置, 其行为存在无目标性, 在“找”中进行着“碰”的过程, 在“碰”中完成了“找”的任务, 可谓情节曲折生动, 是富有儿童情趣的典范之作。但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避免“找”字惯用意义所带来的思维定势, 让学生明白“碰”所带来的偶然性, 以真正领悟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晓玉, 孟临.儿童文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王晓玉, 孟临.儿童文学作品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陈光全.怎样避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J].北京:新华文摘, 1985 (5) .

篇4:《小蝌蚪找妈妈》

上海市冰厂田幼儿园

指导老师:卫琦

小蝌蚪游来游去,终于找到了妈妈,再也不离开妈妈了。

《西瓜真甜》

刘丽瑶(5岁)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澄海幼儿园

指导老师:金伟方

夏天真热啊,我最喜欢吃西瓜了,凉凉的,甜甜的。

《螃蟹》

作者:马迤轩(6岁半)

上海市小拇指幼儿园

指导老师:尹晓静

我最喜欢螃蟹的两个大钳子。螃蟹用大部分时间在寻找食物,它们不挑食,只要钳子能够弄到的食物都可以吃。

《调皮的小猴子》

作者:董奕彤(4岁半)

大连市青少年宫

指导老师:张丽欣

妈妈带我去动物园,我最喜欢调皮的小猴子,活泼可爱,活蹦乱跳,就让我用画笔把小猴子画出来吧!

《冰糖葫芦真好吃》

作者:章奕笑(5岁)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阮社幼儿园

指导老师:张国娟

红红的冰糖葫芦真好看,我要买一串,尝尝鲜!

《葡萄》

作者:王晨羽(4岁)

上海徐悲鸿艺术幼儿园

指导老师:韦莉

绿色的叶子下面,长出两串葡萄,葡萄慢慢长大,变成紫色,就成熟了。

《快乐的五指树》

作者:朱梓菡(5岁半)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中心幼儿园

指导老师:平静

森林里生活着快乐的五指树一家,他们手拉手,向着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和太阳公公微笑。

《小蜜蜂》

作者:李祥隆(6岁)

上海市曲阳第三幼儿园

指导老师:徐骢

春天来了,小花们都开了,引来了勤劳的蜜蜂飞来飞去,忙碌地工作着。

《荷花池》

作者:童欣妍(6岁)

上海宝山区小主人幼儿园

指导老师:李媛

看,这一池的荷花与碧波,好美!

《阿拉丁神灯》

(9B排不下的画,挪放10B)

作者:李子涵(5岁)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指导老师:张岚

我好想跟阿拉丁一样拥有一盏神灯,就能像他那样智慧、勇敢,还能帮助很多人!

《少数名族姑娘》

作者:华以明(6岁)

上海紫薇实验幼儿园

指导老师:王冬培

去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四川旅游,和少数民族姐姐们一起唱歌跳舞,回来后,我对她们漂亮的衣服记忆犹新,所以,我特地画了这幅少数民族姑娘的画,纪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篇5:小蝌蚪找妈妈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地 点:

知道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观察、想象、推理

教育学生自觉的保护青蛙和蝌蚪,在培养学生礼貌用语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知道小蝌蚪的发育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幻灯片、装在鱼缸里的蝌蚪。

讲解法、讨论法、观察法

综合实验室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学习新课:一、

篇6:小蝌蚪找妈妈

(小班下)

一.幼儿现有水平:已经会唱歌曲;有一定的节奏感。二.音乐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的节拍感,发展幼儿的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能力创编出独特的小蝌蚪游的动作,即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亲自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愉悦情绪 三.音乐教学重点:

声势、乐器感受《小蝌蚪找妈妈》语词节奏 四.音乐教具准备:

1.磁带;《小蝌蚪找妈妈》、《看看我的身体最神气》 2.乐器:木鱼 手铃

沙锤 3.小蝌蚪头饰 五.音乐教学内容: 1.带小朋友随音乐入场。

2.音乐热身律动:《看看我的身体最神气》

老师带领小朋友随音乐一起做音乐律动,做完音乐律动后,老师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热身音乐律动让小朋友愉快高兴的进入音乐氛围)

3.唱名字

老师依次用强弱不同的声音叫小朋友的名字,请小朋友作出回 应。(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和轮流等待的精神以及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

4.神秘引出主题

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小客人要到咱们的音乐室里和大家一起上音乐课,会是谁呢? 教师立即出示小蝌蚪头饰戴到头上,这时教师变成小蝌蚪的声音和小朋友们问好。

(1)欣赏歌曲

师:咱们以前学过什么关于小蝌蚪的歌曲呢?

幼:小蝌蚪找妈妈

师:那我们接下来再欣赏一下这首歌曲吧。师:播放音乐,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欣赏。

(2).音乐节奏快车

(出示节奏图,为歌曲打节奏)

A:先用拍手的方式熟悉节拍。

B:提示幼儿想出除了用拍手的方式还能用哪些方式

C:使用打击乐器

D:教师弹琴和幼儿手中的打击乐器合奏出音乐语词节拍(3)音乐小舞曲

A.老师引导小朋友充分发挥想象,运用肢体创编出独特的小蝌蚪游的动作,教师做出指导。

B.播放音乐,老师和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小蝌蚪游的方式随歌曲自由的游。

篇7: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

3.能看单幅图,理解课文意思。

4.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

2.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迎”和“追”的意思,需强化理解。

2.青蛙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发学习情绪。

师:孩子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群有趣的新朋友,想不想认识他们啊?(出示:小蝌蚪图)生:想

师:瞧~它们来了 生:小蝌蚪

师:这些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现在要去找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发生了那些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课题 34 小蝌蚪找妈妈)让我们齐读两遍课题吧!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1页,我们一起来边看书边听故事。听的时候找找看这小故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范读课文)

指名回答:一共有6个自然段。

师:故事已经听完了,是不是很有趣呀? 生:是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生:想

师:那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注意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完之后用你们的坐姿告诉老师。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通过你们的坐姿,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读完了。哎呀,有一群生字宝宝们争着吵着要跟大家见面呢,它们早就已经等不急了。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它们吧。(出示多媒体出示生字)你们看生字的上面还有音节,我们可以通过音节来认读生字,一起来试一试吧。齐读两遍生字。

师:这么快就认识了呀,那么现在去掉拼音你还认识么?一起来试试吧。(去掉拼音齐读两遍。)同学们你们读的真棒,给自己一些鼓励吧~ 师:一起读的非常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来开火车。听好了~小小火车竖着开。生:谁来开?

(师点一组同学来认读生字。)读的不是很好,谁还想再来试试?我会选坐的最端着的一组来做游戏。小小火车横着开。生:谁来开?

(横排点一组同学来认读生字。)读的真棒!掌声送给他们。

师:生字大家已经认识了,那么相信它们跳回到课文里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好了,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和刚刚的读课文,你们都有哪些不懂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已经来解决一下。

二、学生提出问题 引入课文 生:小蝌蚪生活在哪里? 师:这个问题很好。生:小蝌蚪什么样子? 师:不错。

生: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师:这个问题提的真棒!

生:小蝌蚪在找妈妈的时候都遇到了谁? 师:一会讲课文的时候要仔细找答案。生:小蝌蚪为什么把乌龟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师:提的不错。

生:小蝌蚪找到妈妈了没有?

师:小蝌蚪最好有没有找到妈妈了呢?等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生:小蝌蚪的尾巴是怎么不见的?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一会好好听。生: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师:这个问题提的真好。

师:大家提的问起真棒,你们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根据大家提的问题,把它们归纳成三个大问题:

一、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二、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为什么把乌龟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呢?

三、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师: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谁呀? 生:小蝌蚪

师:仔细观察,看看小蝌蚪长什么样? 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师:观察的真仔细。刚刚有同学提到了它们是生活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看它们在水里自由自在的多么快活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么快乐高兴的心情读出来。谁再来试一试? 生再读 鼓励读的真棒!

师:小蝌蚪游啊游,身体慢慢的发生了些变化,请同学们看图(出示图片贴小蝌蚪图片)现在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呢?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观察的真仔细,看大屏幕,这时候小蝌蚪遇到了谁? 生: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师:这个时候小蝌蚪会想些什么呢? 生:它们会想自己的妈妈在哪里~ 师:回答的真好,看到小鲤鱼就有妈妈陪着,教它们捕食,联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所以就想去问问清楚,才会想到要去找妈妈。

师:这时,小蝌蚪就迎上去要问问清楚,谁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迎上去”? 生:向着鲤鱼妈妈游过去

师:谁愿意来跟老师表演一下“迎上去”? 指学生配合表演,师:两个人面对面的走就是迎上去

师:理解了“迎上去”之后我们接着来看小蝌蚪是怎么称呼鲤鱼妈妈的呢? 生:它们叫它鲤鱼阿姨

师:看看它们多么有礼貌啊,我们也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谁来读一读小蝌蚪说的话? 生:(读)师: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生:齐读

师:通过鲤鱼妈妈说的话,我们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什么特征? 生:宽嘴巴,四条腿

师:真好,那么我们就按照这个特征去找吧

师: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出示图片,贴图)生:长出两条前腿

师:它们的身体又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又遇到了谁呢?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生:乌龟

师:谁来说说乌龟有什么特征? 生:宽嘴巴,四条腿

师:跟鲤鱼阿姨介绍小蝌蚪妈妈的特征是不是一样啊? 生:是的

师:正因为特征一下所以小蝌蚪把乌龟当成了自己的妈妈。这时候的小蝌蚪以为自己找到了妈妈心情怎么样呢? 生:高兴 急切

师:回答的真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高兴 急切的心情来读一读吧。生读

师: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为什么不用“迎上去”了呢? 仔细观察乌龟跟小蝌蚪的位置。

生:因为迎上去是要面对面的走,这次乌龟是在小蝌蚪的前面,它们走的方向相同,所以小蝌蚪要从后面追上去。

师:回答的真棒!鼓励一下。那么从乌龟的回答中,我们又知道了小蝌蚪妈妈的哪些特征呢?

生: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师:哎哟,原来小蝌蚪认错妈妈了,这个时候的小蝌蚪还是没有放弃它们还要继续去找妈妈呢~小蝌蚪前后都遇到了谁呢? 生:鲤鱼阿姨和乌龟

师:通过鲤鱼阿姨和乌龟的描述我们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什么特征呢?谁来总结一下?

生:宽嘴巴 四条腿 大眼睛 绿衣裳

师:通过这些特征,你能猜出他们的妈妈是谁么? 生:是青蛙

师:这时候的小蝌蚪身体又悄悄的发生了变化谁找出来了?(观看课件)生:尾巴变短了

师:真棒,尾巴变短了贴出尾巴变短的图片。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谁能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生:分角色朗读

师:青蛙的样子,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那课文上又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师:这时候的小蝌蚪已经变成青蛙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第5自然,把描写动作的词画出来。老师读句子,你们来表演,看谁表演的最棒!师读文 生表演

师:你们表演都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生读文

三、拓展思维

师:小蝌蚪终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出示图片贴图片)

它们可是捉虫小能手呢,它们一天要吃掉70多只害虫,一年就能消灭15000多只害虫呢!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

四、总结全文

师:好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师:是怎么变的?说完整

生: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接着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变成了一只真正的小青蛙

师:说的真棒!你们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青蛙是益虫,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师:看来小朋友们学的都非常认真。为了鼓励大家,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音乐吧(播放音乐)

五、解决课后作业 师:音乐好听么? 生:好听 师:想学么? 生:想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课后题,做出来的孩子老师就让你们跟着学唱这好听的歌曲。

练习用“已经”写句子。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变青蛙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⑴ 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机让孩子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① 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②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⑵ 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① 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② 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③ 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④ 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说加深印象。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篇8:小蝌蚪找妈妈妈练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小蝌蚪找妈妈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规定,学生是语文阅读中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起好引导作用,主要对学生进行导疑、导法、导情这三方面的引导,这样才能够解开学生阅读中的疑惑之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内化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

一、注重阅读疑惑的引导解答

许多小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来进行阅读,阅读的时候抓不住重点,教师此时就需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来进行阅读。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文本的不同特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时候,是如何来判断对方是自己的妈妈的?”“小蝌蚪为什么找了好久才找到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如何知道青蛙才是自己的妈妈?”通过教师设置的这些阅读问题,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来进行阅读,这样就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学生自己阅读完以后,还需要教师带着学生来进行分析问题。在分析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之间来进行讨论,让学生来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对这些问题有怎样的看法,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对问题有更深的体会。但是毕竟小学生之间的阅读水平差距不大,因此在看问题的时候难免就存在着不足或者偏见之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最后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来进行整合,这样学生就能够完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升。教师在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地来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引导中逐渐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阅读技巧的掌握引导

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技巧进行掌握,让学生逐渐学会精读、略读以及浏览。但是目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精读以及默读的引导,而忽视了对学生浏览和略读的引导。这样学生在看到不同的文章的时候,不会选择有效的阅读方式。在进行默读阅读的时候,主要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边阅读边思考。而在朗读的过程主要就是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调的语言来表现出来,在朗读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而精读是需要小学生重点掌握的一种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综合理解,理清楚作者的思路,仔细品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文字来表达情感的。而略读和浏览就是让学生粗略阅读,让学生粗略知道文章大意,锻炼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使得学生的思考水平充分发挥出来。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的时候,在精读之前,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在做什么?”“最后做成功了吗?”然后让学生粗略阅读文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文章究竟在讲一件什么事情,然后进行精读,学生就能够围绕着主旨来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略读中就能够了解这课的主旨就是:“小蝌蚪通过不停地询问动物来找自己的妈妈,经过不断的努力,小蝌蚪终于找到自己妈妈的故事。”然后在精读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围绕这个主题回答教师在精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三、注重阅读情感的引导感悟

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能够对字词句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阅读中的情感来进行体会,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一定的人生道理,尤其是要学习一些优秀的品质,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思维进行引导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主要就是让学生来体会亲情的美好。因此在课堂引入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你们的妈妈吗?”“如果你们和妈妈走散了,你们会怎样表现呢?”“你们回家的时候爱护自己的妈妈吗?”这样就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起来,有的同学说:“我很爱自己的妈妈,如果我和妈妈走散,我会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还有的同学说:“妈妈在家的时候很辛苦,我要帮助妈妈做家务。”然后教师就说:“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妈妈,但是现在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很伤心,我们一起去帮助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行吗?”经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情感都被调动了起来,然后在阅读文本过程中都表现得很积极。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来观看《青蛙妈妈产卵》的动画片,学生看到青蛙产出很多卵宝宝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惊奇,然后看到卵宝宝慢慢变成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时候,就会对文章的阅读产生兴趣,这就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

篇9:利用课文插图教《小蝌蚪找妈妈》

[关键词] 借图提问 看图复述 指导朗读 插图教学

形象生动的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一般是为理解课文的重点而设计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利用插图来为教学服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借图提问,激发思维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生动有趣、浅显易学的常识性童话故事,课题既概括了内容又点明了中心。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好奇爱动,持久性差,课始能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教学前设计了一个谜语:“小时黑豆芽,游玩水中央,长大换绿装,庄稼地里呱呱叫,转眼害虫被吃掉。”学生一听,兴致勃勃,纷纷举手回答。接着出示第一幅图指着小蝌蚪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那这节课我们看看小蝌蚪要干什么·好吗·(板书课题)思考: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呢·它们又是怎样找到妈妈呢·

2 由图入手,细致观察

本课插图再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因而观察时既要注意前后的联系,又要注意青蛙在各个阶段形体上的变化,还要注意从形状、颜色等方面加以区别。

出示整幅跨页图。首先,引导学生分部观察图面,从左至右,先看小蝌蚪的特点:“大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首先观察小蝌蚪在同鲤鱼妈妈说话时形状上发生的变化: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而且尾巴变短了,接着观察小蝌蚪追上乌龟时身体发生的变化:多了两条前腿,身子变成了浅绿色;最后观察小蝌蚪见到青蛙妈妈时,变化更大了:尾巴不见了,身上长着黑灰色的条纹,浅绿色的身子变成深绿色,两只大眼睛向外突出。此外,看图时不仅要对鲤鱼、乌龟、青蛙妈妈的形状、颜色、表情、动作进行认真观察,还要注意青蛙妈妈的脚、嘴是什么样的。

图画的各部分都观察完了,再让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一遍,使观察更系统、更完整,从而使学生对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3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学生在观察图画,了解图意后,继而阅读课文,学生由形象感知进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逐段学文,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抓住“变”字,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小蝌蚪身体开始是什么样子·不久有什么变化·离开鲤鱼妈妈后,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离开乌龟后身体又有什么变化·找到妈妈后,小蝌蚪的身体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

通过图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过去”、“游过去”三个词语的不同意思 。“迎上去”既表示小蝌蚪有礼貌,也表明鲤鱼妈妈是从对面游过来,它们也向鲤鱼妈妈游去;“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的前进方向相同,更表现出小蝌蚪知道妈妈的一些特征和所处的位置后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当小蝌蚪看见乌龟在前面游,以为是自己的妈妈,所以就加快速度从后面赶上乌龟;而“游过去”是由于小蝌蚪对妈妈的长相特征已有全面的了解,当它们看见青蛙是“蹲”在荷叶上时,小蝌蚪就不用着急地去追赶,而是满怀高兴,不慌不忙地游过去。

4 看图复述,促进理解

复述是训练学生连贯地进行口头表达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能力。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看图,把每幅图的图意连起来说一说,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促进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通过复述使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就是小蝌蚪自身成长的过程。

5 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篇10: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4.继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青蛙、蝌蚪、鲤鱼、乌龟的图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教师用彩色粉笔板书汉字:“找”,请学生来认字。说说生活中是怎样用的。(如:找人、找东西、找麻烦等)

电脑出示小蝌蚪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小蝌蚪要找什么呢?板书:小蝌蚪、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小蝌蚪找妈妈》。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书边在书中把生字画出来,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同伴之间互相读读生字,对照生字表检查读音是不是正确,如果正确,同伴就在书中画一颗红色的五星表示奖励。

再读课文:指名读课文,重点听听生字的字音。

大家进行评议,鼓励读得正确的同学、读书有进步的同学。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对照书中的生字表,自己读读生字,把不认识的汉字做好记号。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小组长带领组员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让每名同学说说哪些字不认识。

2)把不认识的汉字集中起来。

3)认识汉字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字形的。

4)小组长指汉字,同学读,巩固记忆。

3、教师用电脑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自己读读卡片上的词语。不认识可以询问他人。

4、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指名读词语,比一比谁读的正确、反应灵敏。

5、练习书写:

1)请大家先认真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2)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教师电脑出示带田格的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请同学说一说占格位置。

3)学生看电脑博士是怎样写的?(电脑演示加录音)

4)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第二个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5)学生评议: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说说哪些字写的好,哪些字写的不够理想。

6)奖励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汉字,师生共同欣赏。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5)

2、一边读书一边提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筛选问题:每名组员说说自己的问题,组长带领大家把问题集中起来,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四)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巩固:

小组之间互相出题目考察。

例如:

看拼音写词语;

听写词语;

组词;

读句子;

读课文;

……

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五)、布置作业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进行评价。

2)思考本组集中的问题。

3)在作业 本上书写难字,然后进行自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画面,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2.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4.继续培养学生收集、积累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2.借助插图,去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具准备:

电脑、图片、动画片。

教学过程 :

一、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提示:注意观察小蝌蚪的身体变化。

二、进入新课:

1、整体感知: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谁?在文中画出来。教师进行板书

(三次、鲤鱼、乌龟、青蛙。)

2、电脑出示问题,在下阶段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结合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筛选后的。)

3、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内容同插图有联系?

2)分别请学生读二、三、四自然段,再请学生根据自然段的内容找到相关的图片把图贴在黑板上。

3)同桌之间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图画的内容:(第二自然段开始介绍小蝌蚪的变化,几天以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妈妈去了哪里,从鲤鱼妈妈那里他得知: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第三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看见乌龟后,错认乌龟为自己的妈妈,从乌龟妈妈那里得知:自己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第四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变成了小青蛙。在荷叶上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教师:整个找妈妈的过程,课文是抓住了动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描写的。自己认真地读读,找出描写动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词语,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学生说的教师板书有关动词:“迎” “追” “游”(小蝌蚪“迎上去”说明小蝌蚪与鲤鱼游的方向是相对的,他在有礼貌地打听。鲤鱼妈妈的一番话,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看见乌龟后,就“追上去”说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乌龟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现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妈妈的心情。乌龟的话使小蝌蚪进一步了解了妈妈的外形特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小蝌蚪看见青蛙妈妈后,就“游过去”说明他看见妈妈后,十分高兴。)

4)根据画面内容,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自由读

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还可以说说读书时有什么困难?

教师进行指导:小蝌蚪想找妈妈,他们询问鲤鱼妈妈时,要有礼貌,读出渴望找到妈妈的心情;鲤鱼妈妈的回答语速放慢,非常可亲可敬,读出关心孩子的语气。小蝌蚪叫乌龟妈妈时,要读出既高兴又着急的语气。乌龟在与小蝌蚪说话时,要读出宽容、耐心、稳重、热情的语气,读书时速度放慢。小蝌蚪看见自己的妈妈后,要读出高兴的语气,青蛙妈妈的话要读得:亲切、自然。

小组练习分角色有语气、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演。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

评一评读书情况,为什么?

4、教师提出问题: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是怎样变成一只小青蛙的呢?

学生自己说说: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说,可以用笔画出生长过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明。

在小组内与同学说说,交流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教师出示电脑画面: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地,()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试着进行填写。

请学生把答案板书到黑板上:长出后腿 →长出前腿 →尾巴短了→尾巴不见了。

师生共同读一读。

根据电脑画面画出小蝌蚪生长过程,与电脑博士比一比。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青蛙可以帮助人类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借助课外资料谈。)

教师小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四、积累所得信息:

让学生想想通过学习打算积累哪些信息。

在全班范围内说说,相互交流。

五、布置作业 :

1、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篇11: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它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的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文内容比较简短,先写了小蝌蚪的样子,然后通过鲤鱼妈妈、乌龟的介绍等一步一步的写出了青蛙的特点及其与小蝌蚪的区别。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教学这篇课文应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

1、教学要求:

(1)、观察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朗读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懂得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二、说教法学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是直观性,针对课文内容,根据直观性原则,我采用演示法教学,边讲读课文边在黑板上画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以及鲤鱼、乌龟、青蛙的图画,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懂得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读法,充分发挥不同形式读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理清作者思路,突破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演示法教学,把小蝌蚪变化的句子用幻灯机展示出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起到巩固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我抓住低年级小朋友好奇的特点,先创设一个场景:给大家带来几位朋友——小蝌蚪,可是它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大家一起帮它找妈妈,从而引出课题。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读课文:首先,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让大家思考: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课文第一段具体描写了小蝌蚪的样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小蝌蚪的特点认真去读,加深印象。

第二段第五段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通过鲤鱼、乌龟的回答,了解青蛙是什么样子,以及蝌蚪和青蛙的区别。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情。小蝌蚪找妈妈时遇到鲤鱼、乌龟、青蛙时用的三个词语不同,都含有“游”,但表示蝌蚪游的方向和位置不一样,让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如何准确使用词语。随着事情的发展,小蝌蚪也在不断的变化,它了解的妈妈的特点也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而它自己这时候也已经变成了青蛙。一边让学生朗读课文一边画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以及鲤鱼、乌龟、青蛙的样子,学生在朗读和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和青蛙的特点,懂得了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和表演,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回顾,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4、提出问题

篇12:《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路。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特点,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技能方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朗读语气。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观察课件,让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体会小蝌蚪急切找到妈妈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温暖。

(四)教学重难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课中,人物角色多,语言生动有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掌握青蛙的生长过程。自然而然,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准相应的语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

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

2.合作学习策略。

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3.迁移训练。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迁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1.出示小蝌蚪图片,描述它的样子。直接学习第一自然段。动画听朗读,体会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小蝌蚪?(快活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烦恼,遇到烦恼怎么办呢?(解决)这不是他们贴出了一则寻人启事。

2.寻人启事:我是你们的朋友小蝌蚪,我从生下来就没有看见我的妈妈,当我看到别人的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就特别的羡慕。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长的什么样子?有帮忙能找到我妈妈的请拨打电话138********。我一定重谢他!

这则寻人启事一定能激起孩子们的同情心,将他们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引出青蛙的样子。根据寻人启事让孩子们说出青蛙的样子,孩子自由描述。那我们就跟随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通过看动画,听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思考:小蝌蚪都去问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2.根据孩子的汇报学习2-6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学习二―六自然段

1.学习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在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说的话。

(2)看图片比较小蝌蚪前后有什么变化?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来要找妈妈的?

(4)抓动作词“迎上去”的理解。可以看动画也可以用实际动作演示。

(5)练习说话,小蝌蚪看到鲤鱼阿姨叫小鲤鱼捕食,心里会想些什么?这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他们会说的很好的。

(6)重点指导朗读。多种形式的读,可以分角色读,指明读

(7)看动画,给动画配音。并比较。

(8)总结学习方法:观察图,发现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谁?画出他们之间的对方,并有感情的读一读。给动画配音。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和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基本相同。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旨在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教育家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不是为了教会已有的知识而是为了今后的不教而教,可见教会孩子学习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3.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提示:观察图,发现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谁?画出他们之间的对话,并有感情的读一读。组内分角色读。小青蛙后来干什么去了?给动画配音。

(2)汇报交流。

(3)相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蝌蚪看到妈妈后会说什么?

这是一个由伏到半伏最后放手的过程,对孩子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也是孩子由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合作学习是将老师教的方法内化为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

4.总结全文。

课件演示青蛙的生长全过程。

完成练习:

5.拓展知识:一只小青蛙一年能消灭害虫一万五千只。保护庄稼。

6.布置作业.选择性作业:

(1)续编小青蛙遇到妈妈后的故事。

(2)查资料,小青蛙消灭害虫的资料。

(3)写一句保护青蛙的宣传标语。

板书设计:

上一篇:乐于助人的公益广告宣传标语下一篇:南开大学企业管理考研历年真题200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