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两会精神学习心得

2024-05-17

2024两会精神学习心得(精选6篇)

篇1:2024两会精神学习心得

2017两会学习心得----两会精神学习心得

2017年3月5日、6日,xx区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和xx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先后开幕。xx区的政协委员们和人大代表们都各自带着xx人民的期盼,聚集在一起。今年xx区的两会,出现了几个关键词,“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生态宜居示范区”等等。这些关键词,无一不是反映我区当前的实际情况,无一不是关乎我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无一不是代表我区人民群众的意愿。

作为xx区文委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深知文化工作与两会精神是息息相关的,我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当中,积极的认真收听、收看“两会”相关报道,借此机会谈谈对“两会”的感想。

为期5天的两会,区领导总结了2015年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2016年我区不断深化“一区一城”功能定位,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规划收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全区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017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区将继续“退低端引高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着力提升工作实效,为推进我区融入协同发展大局和加快“一区一城一堡”新xx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刘伟书记在“两会”中指出,要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积极助推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建设,为xx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在新的一轮竞相发展中抢占先机。唐淑荣主席也提出要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全区人民一道,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从区领导的讲话中我们知道,xx区已经在转型、创新中迈了一大步,我们强调“生态”、“绿色”,是因为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我们强调“创新”、“开放”,是因为人们对生活方式、生活水平要求更高,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区政府提出的每一个发展目标,都是与全区人民息息相关的,都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来考虑的。

参加“两会”的各位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都备受鼓舞,许多代表都在会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作在基层的各乡镇代表,也有企事业代表,还有在艺术文学等方面取得成就的名人代表等,他们都纷纷表示将不负重托,认真履行好代表职责,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集中精力,为人民服务。并且都发表了自己对这次“两会”深切体会,通过参加“两会”,都能找准定位,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看了“两会”报道以后,面对新任务、新目标,作为一名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也信心满怀,有了“两会”这支吹响改革的进军号,在热切关注、真心期待的同时,我也将立足于实践,付诸努力,将两会精神转化为锐意进取的动力和实践前行的指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今后要更加发挥自己的所学,结合本职工作,为全区的文化事业发展献智出力。

思想行则兵马动,“两会”精神是我们工作的指明灯,面对“两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我们应该凝心聚力,团结一致,真抓实干,为区政府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努力奋斗。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努力为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建设“一区一城”新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2:2024两会精神学习心得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1

十八届六中全会在10月24日开幕了。历经36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李克强总理用“壮士断腕”形容改革的决心、媒体热议的“383”改革方案,诸多举措,汇集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六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为了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更好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长期的工作布局、发展规划,谋划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做好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运筹谋划、科学决策,实现集中领导、高效决策、统一部署。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3

有人说,组织部的笔是升迁之笔,能改变一个干部的命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有人说,组织部的笔是催促之笔,下通知发表格催要结果,从早到晚永不停息。而今天我要说的是组工干部的笔是学习宣传两会的笔。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改革开放已经有机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共产党领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两会精神能够,给予我们温暖,指引我们方向。

在多数人的眼中,组织部是一个神秘的部门。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主要负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发展、党费管理、党的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等方面进行指导、组织、管理等工作。在进入脱贫攻坚阶段,组织部门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更是能将各项民生工程推向高潮、推向巅峰,它以讲政治的时代担当带领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给予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实惠。

组工干部的初心重点体现在工匠精神。它的价值就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这也正是组工干部一直在传承、一直在追求的组工精神。组工干部没有“强迫症”,只是在极力追求完美;组工干部也有叫苦叫累的时候,但他们坚信风雨之后能见彩虹。他们用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新时代烹饪最可口的菜,道道精品,回味悠长,为全面抓好新时代党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为切实营造一个高质、高效、高标准的组织工作氛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什么是理想,革命事业就是理想;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唯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彰显价值,组工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起、忙碌、晚归已然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但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盼在其中,下半生或许不再追求刺激战场、也不奢求诗和远方,只愿可以用最优良的工作品质、最热情的贴心服务、最真诚的为民之心,在接下来民生战役中,不断出现组工干部的暖人身影,也在积极为人民群众脸上的笑容奋勇拼搏,贡献作为。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4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优势。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具有许多方面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即是其中之一。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谈论“六五”计划时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各级党政部门顺利推行施政计划。邓小平同志还说过:“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我国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自主实现了一系列重点突破、重要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濒于崩溃边缘,但我们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在“一五”计划期间展开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迅速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国家层面组织的大科学工程。从1959年6月中央下决心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开始,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于1964年10月16日实现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使科技、经济基础落后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这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不仅铸就了我国国防安全的战略基石,而且对国家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科学实践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以任务带学科,推动了全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是在政治环境异常严峻、经济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举全国全民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丰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势,先后建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等举世瞩目的建设项目;完成了神舟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河二号”“蛟龙”号等高科技项目;成功举办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战胜了洪水、“非典”疫病、大地震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习近平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深刻认识这一科学判断,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集中力量办大事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尽快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我们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很短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了加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保障了国家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建成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载人航天、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特高压电网等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在新时期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凭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在国产大飞机、港珠澳大桥、“蓝鲸1号”钻井平台、北斗系统、超级计算机、“天眼”探空等一大批重大创新工程上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已经处于世界科技创新的先进水平。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在防灾救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领域也得到重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突出特征,是我们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的不二法宝,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强大动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马克思说:“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密切的协作为特征。生产分工和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多样性和社会劳动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客观上要求将有限的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到社会分工的各个领域,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了全体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解决最重要的任务,强化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目标,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制造能力强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离开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一切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以人民为中心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集中力量办大事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加快发展,过好日子,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集中力量办大事,本质上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发展瓶颈和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不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下,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要民生问题得到根本改善,中国成为全世界脱贫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民群众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受益者。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民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是所有国家都追求的目标,而能否实现目标,关键取决于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统一。市场经济具有自主经营、加快要素流动、通过平等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投机性、短期性、滞后性和容易导致垄断行为等弊端,容易引发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国有经济为战略手段,通过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区域政策等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稳定运行,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够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又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防止经济危机发生,保证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职能。国家经济治理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是通过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任务、结构、路径进行引领、指导和协调,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运行的过程。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一制度的特性是:既允许所有经济主体拥有自身的物质利益,并据此进行自主经营,展开平等竞争,追求最大利益,又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共同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推动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性增长,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有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性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体现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国家经济治理既要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又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重要职能,自觉引导国民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方向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国家经济治理中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有利于保证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得人民的拥护,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使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基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根本来源,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坚持和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必须牢牢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篇3:2024两会精神学习心得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中央连续召开两次重要会议, 研究部署当前经济工作。2014年12月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了2015年经济工作。12月9-11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在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 提出了2015年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指明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为明年和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并做出战略部署。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这两次会议精神, 开启新年开门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2015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把转方式, 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狠抓改革攻坚, 突出创新驱动, 强化风险防控, 加强民生保障,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认为, 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关键是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 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思路,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

会议强调,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要精心谋划, 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依靠促改革调结构, 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从以上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可以明确看出, 在2015年经济工作中, 提质增效是中心, 改革创新, 转方式调结构是驱动力, 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对钢铁工业而言, 以上几个方面的任务都很艰巨, 又很迫切, 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倍努力, 抓住重点, 着力解决。

首先是提质增效。这是钢铁工业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6年来一直坚持不懈, 紧抓不放却仍不理想的一个棘手的重大课题。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经济运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我国钢产量自1996年突破亿吨大关近20年来, 一直是“全球第一产钢大国但不是产钢强国”, 其主要原因就是钢产量上得快, 但品种质量上不去, 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以, 多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一直坚持把“增品种, 提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抓住不放。为了实现“钢铁强国梦”, 中国钢铁人从上到下, 从科技工作者到普通员工都在坚持不懈地抓提质, 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要实现钢铁强国梦还需加倍努力, 迎头赶上。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问题也是这样,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钢材需求增幅下降, 市场疲软, 价格下滑, 效益逐年萎缩, 重点钢铁企业实现利润由过去最高年份的1400多亿元下降到近几年来的100多亿元, 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一直处于垫底的位置。所以, 大部分钢铁企业一直把“提高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保生存、求发展的生命线, 把“节支增收, 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始终摆到第一位。坚持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抓效益, 但仍难走出低谷, 利润率不足1%, 还有不少企业仍在盈亏平衡线上苦苦挣扎。所以提高钢铁工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是钢铁战线的当务之急, 应采取有力措施, 认真解决。

其次是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驱动力。这不仅是明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任务, 也是推动钢铁工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忆往昔, 无论是产品质量低, 还是效益上不去都与改革创新力度不够、转型升级不到位息息相关。看今后, 要把产品质量提上去, 首先要把影响产品质量的传统观念和落后的管理制度实施变革, 坚持管理创新,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同时要搞好技术创新, 工艺升级, 调整产品结构, 搞好新产品研发, 提升高辅加值、高科技含量新产品, 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只有通过改革, 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齐头并进, 才能带来钢铁企业的活力和驱动力, 做好各项工作。提高经济效益也是一样, 只有通过改革创新, 更新观念, 实现转方式, 调结构, 才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以财务管理为例, 目前财务管理已被公认为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环节。但传统的财务管理只管记账核算, 甘当企业价值的计算工具, 不能创造价值, 所以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中所起的作用明显偏低。如果按照财政部提出的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 把单纯的记账会计通过改革创新扩展功能不仅记账核算, 而且参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决策, 充分发挥管理职能, 就能直接或间接的创造价值, 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心环节, 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就会大大扩展和提升。

最后也是最重要、最现实的问题是主动适应新常态。这是在两会文件中出现频率最高最引人注目的新名词, 也是目前需要我们着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要适应新常态首先要科学认识新常态。钢铁工业的新常态根据当前形势和行业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利因素:形势复杂多变, 困难加大, 又暂时难以改变。如需求减弱, 市场萎缩, 钢材价格大幅度下滑, 经济效益差;资金紧张、融资难、融资贵, 成本升高;产能严重过剩, 环保门槛高筑, 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非主业开支大大增加。所以, 要求我们树立长期作战思想, 做好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是有利因素和机遇:首先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会给钢铁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带来新的政策红利, 如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给钢铁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红利和机遇;另外,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几大新的精品基地的建成投产, 也给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以巨大支撑, 从而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认清形势、抓住机迂。

面对这些新形势, 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 科学引领新常态, 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需要我们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依靠促改革调结构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 增量质更优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结合钢铁行业实际试举几例, 与大家共勉。

一是根据当前钢铁产品需求减弱, 市场疲软, 效益下滑的新常态, 主动坚持按需生产, 针对过去产量增幅过高的问题适当减产限产, 把钢产量控制在社会消费量的合理区间, 以缓解钢材供过于求、价格下滑、效益低迷的不利局面, 保持钢铁工业经济效益稳定提高。

目前, 造成钢铁工业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是钢材价格太低, 已下降到价格改革20年来的最低点。而钢材价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供需不平衡, 钢材产量大大超过了社会消费量, 是供过于求所致。所以, 要改变现状提高钢铁工业经济效益就应从源头抓起, 作为钢铁行业就是要控产量适当减产限产, 主动坚持以销定产, 按需生产;坚持没有销售合同或者订单不生产。钢铁企业要严于自律, 从自身做起;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 对严重违犯行规、盲目超产的行为要严格查处, 从严治理。

二是针对产能严重过剩的新常态主动采取两个方面的应对措施。一方面要搞好存量调整瘦身强体, 将不适应市场需要的落后产能尽快淘汰出局, 凡是已列入国家淘汰计划的, 一定要如期到位, 绝不能手软, 也不能以各种借口或受利益驱动拖延执行, 更不要存有“将来钢铁工业也许再发展, 这些产能还可能用上”的幻想。根据国务院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门协调小组考核结果2013年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共150万吨、其中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18万吨, 炼钢落后产能884万吨, 完成了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增量扩张, 凡目前已经过剩的产品能力要坚持只减不增, 不要以任何借口再建新厂增加新的过剩产能, 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把关, 从投资、土地征用、工商、税务、环保、市场准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严格把关。对于为实现产品升级换代而新建在建的精品产能, 也不能无序发展, 无限扩张, 要搞好等量产能置换, 严防建起先进产能仍保留落后产能带来产能总量继续膨胀的现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已关停但未彻底拆除落后设备企业的监管、制订工作方案, 明确责任直至落后设备彻底拆除。

三是面对环保门槛越来越高、成本快速上升的新常态主动采取节能减排的战略措施。长期以来, 钢铁工业按产业性质一直被认为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但近几年来许多钢厂治理污染的实践证明, 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 只要经过努力, 加快治理, 排污量是可以大大降低的, 企业面貌也是可以大大改变的。比如, 宝钢、唐钢、沙钢等钢铁企业原来也被认为是当地最大的污染源, 现在却变成了蓝天白云、红花绿树、鸟语蝉鸣水清清旅游景点式的花园工厂。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就是因为他们主动采取了加大力度治理污染源的关键措施。一方面从节能减排入手, 降低资源消耗, 把焦比降低到最低, 目前, 无论是可比焦比还是综合焦比均达到或接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十分注重对“三废”综合回收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回收废气余热发电, 不少钢厂已实现了负能炼钢, 不仅节约了能源、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变废为宝, 增加了企业收入, 一举两得。这些经验说明应对环保门槛高, 成本高、压力大的主要措施就是主动采取治理措施, 积极发展绿色钢铁, 既要提高效益, 又要蓝天绿地。

四是面对资金紧张,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主动参与金融体制改革, 拓宽资本市场, 向政策要红利, 向市场要潜力。近几年来钢铁工业效益低迷,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利润下降, 企业自有资金大大缩水;另一方面因其属于国家控制发展的行业, 信贷份额大大压缩, 借贷困难。同时因为在上市公司中钢铁板块利润率低, 股价平均低于净资产, 吸纳社会资本能力较差, 目前已基本失去了在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 再加上多年借贷积累企业负债率过高, 财务费用逐年上升, 企业筹资能力大大下降。目前正置钢铁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发展多元化产业的关键时期, 资金需求大大增加。所以, 资金紧张是可想而知,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 积极对待。一方面要主动参与金融、财税体制改革, 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金融体制改革, 放宽融资渠道等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积极争取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向市场要潜力。

篇4:2024两会精神学习心得

3月1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精神。会议重点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主要内容,两会代表、委员对教育的意见建议,并对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作了全面部署。

会议指出,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两会”精神学习贯彻好,以实际行动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会议就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工作提出5点要求: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二是抓好“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三是着力推进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四是不断推动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五是高质量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教育部网站,2015-03-18)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与人大代表共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3月13日,正值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成员、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与大家共同研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介绍了列席十二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教育界别组会、参加民进中央座谈会和香港地区代表委员座谈会情况,总结归纳了政协委员提出的教育改变命运、提升治理能力、保障教育投入、体现以生为本、关心乡村教师、关注民办教育、改造薄弱学校、加强控辍保学、提升教育品质、重视家庭教育等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2015-03-13)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2015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教基一厅函[2014]53号)要求,现就2015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下发通知。

通知对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参加对象、活动内容和展评办法做出了规定,并对具体工作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网站,2015-03-10)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的工作要求,建立并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就做好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下发通知。

通知对招聘政策,包括实施范围、招聘数量和工作重点作出了规定,对招聘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简要介绍了相关保障措施。

(教育部网站,2015-02-06)

教育部出台60条校长园长专业标准强调师德违规处罚

教育部近日印发《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三个标准均由办学理念、专业要求、实施意见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6方面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

三个专业标准充分体现出四个方面特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着力体现不同学段的特点特色;关注学校管理现实问题的解决;着重强调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

(中国新闻网,2015-02-15)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第三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经研究,教育部决定成立第三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并就有关事项下发通知。

通知对专家委员会的性质、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专家委员会的组成和工作保障四个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规定。

(教育部网站,2015-02-05)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3月2日,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校美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明显改观。他强调,2015年推动学校美育工作要重点抓好5方面工作:一是积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开齐上好美育课;二是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美育活动;三是加强区域内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美育师资短缺问题;四是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合力;五是建立评价制度,促进学校美育科学发展。

(教育部网站,2015-03-02)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

2月11日,全国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科学谋划、突出重点,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大力推动校园足球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国足球的腾飞梦想而努力奋斗。

会议重点审议了2015年校园足球工作计划,强调2015年校园足球工作要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广泛足球教学训练活动和建立健全四级联赛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政策措施和加大投入为保障,坚持因地制宜、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着力开创校园足球工作新局面。

(中国教育报,2015-02-12)

教育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2014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66号)。2015年1月21日,全国爱国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落实国发[2014]66号文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发[2014]66号文件和全国爱国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教育部就加强学校爱国卫生工作下发通知。

通知要求,要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创造促进健康的校园环境,切实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学校控烟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

篇5:学习两会精神心得

这种“人民至上”的举措,体现在不惜一切代价救助患者的疫情组织战之中。自武汉封城之日起,除夕夜中央调动最精干的医疗力量驰援湖北、驰援武汉,调动全国的物资保障武汉,调动一切保障力量建造医院……“火神山”、“雷神山”、雨后春笋般的方舱医院,彰显了“中国奇迹”。“确保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完成所有病患的救治,绝不收兵”这是党和政府给予人民的承诺,也是国家政策以人为本的真实体现。

这种“人民至上”的举措,体现在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放在首位。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广大机关干部、广大党员深入社区,参与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筑牢了基层防控的一道道铜墙铁壁,有效巩固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避免了疫情的反弹。同时,各级政府把保障人员健康安全作为复产复工的前提条件,积极推广健康码、号召错时上班、加强防疫物品供应……为企业全面恢复生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这种“人民至上”的举措,体现在对祖国未来的关心与爱护。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普通家庭的焦点。为了保障儿童在疫情期间不落课、不辍学,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创新举措,开发了在线教程,一系列应用软件的研发,体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当下,政府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为学生复课扫平一切障碍。比如:加强基础信息采集,每日监控学生本人及家庭健康状况;开展校园周边摸底排查,消除安全隐患;配齐配强校园疫情防控设施,完善方案预案,做好应急处突准备;加大食品加工配送环节监管,确保学生就餐安全。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幼儿园将逐步恢复正常运转。

篇6:学习两会精神心得

【篇一】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因抗疫而推迟召开的两会,必将有力巩固防控成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激励14亿中华儿女向着既定目标任务奋勇前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因抗疫而推迟召开的两会,必将有力巩固防控成果,加快推动

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激励14亿中华儿女向着既定目标任务奋勇前行。

迈入2020年,摆在面前的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是百年目标的实现时刻。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巨大考验面前,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成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召开两会,充分表明我国经受住了这场异乎寻常的考验,稳步从‘双统筹’走向‘双胜利’。看国内,虽然疫情对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冲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观国际,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全球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为加快创新、推动转型带来新的机遇。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此时召开两会,向国际社会释放了合力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正能量。中国发出迄今为止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最具信心的信号,这是恢复正常状态的迹象……对中国宣布召开两会的消息,外媒积极评价。

2020年,中华民族站在重要节点。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这是一言九鼎的郑重承诺,是没有退路的必胜决战。贫困村挂牌督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不会改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节点不会改变。“时间紧,任务重。全年时间即将过半,两会的召开是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动员,我们定将迎难而上。中国有效遏制病毒传播、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实践再次生动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在共识中真抓实干,在团结中埋头苦干,这是中国力量的凝聚——不同寻常的两会即将召开,在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的同时,要增强忧患意识、展现责任担当。

【篇二】

自中国成立以来,两会是全国老百姓最关心的一次重要会议,因为两会主要探讨的是民生问题,这关系到中国的每一位合法公民,而对于今年的全国两会,大家也是给与了极大的关注,下面就瞄准两会热点内容,浅谈一下精神内容。

“十三五”发展计划—承载着国人的渴望。首先2020年中国两会,承载着“十三五”开好局的使命和2020年全面小康“倒计时”的压力。2020年做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无疑成为今年两会的首要重点,今年全国两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审查和批准“十三五”规划纲要。此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确立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五大发展理念。

新时代中国军队—传承着老辈人的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军队进入了战区新时代,使存在30年之久的七大军区走入历史。中国军事改革历来牵动世界神经。撤军区设战区,是中国实施全面改革强军战略的最新标志性举措,被视为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军事改革。

反腐反黑加大力度—肃清着社会的毒瘤。目前中国的反腐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举世瞩目,已经记不清有多少高官被拉下马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杂音”,今年初,中国官方媒体发出“反腐败可能会面临腐败‘反制’”的警报。这场“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的斗争面临复杂形势。中央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已明确提出,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

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着人民生活质量。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十三五”规划也将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这是中国今后五年最艰巨但又必须打赢的“硬仗”。2020年11月以来,从层层立下“军令状”彰显脱贫决心,到公布《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详细阐述“战术”,再到设立考核“指挥棒”引导各级官员全力脱贫,中国脱贫攻坚战布局紧锣密鼓。

今年的两会,将是不同寻常的两会,中国共产党将会在这场人民发展的战役中越战越勇,全心全意的为人民谋生活,为人民谋幸福!

【篇三】

5月21日起,中国正式进入2020年“两会时间”。今年的全国两会因疫情影响而延期长达两个多月,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中,形势不容乐观。两会召开,是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标志,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复苏与逐步走向正轨的标志,它不仅极大地激发国人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信心,也将为全球其他国家的抗疫带去希望。每年全国两会都会对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当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两会的各项议题事关各阶层的切身利益,历来为国人所高度关注。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中国发展节奏,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境外疫情的蔓延扩散也让世界经济局势处于动荡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加急切地知道:中国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得到怎样的完善?今年还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些目标将如何得以圆满实现……全国两会给出了清晰的指引。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处处体现着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怀,这是一份有温度的报告,暖心、给力,让人振奋。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发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逐步常态化的当下,政府工作报告向我们传递出党和政府对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信心、勇气和担当,“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由此我深深感受到今年两会的重要意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节点。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回顾了去年和今年以来的工作,介绍了今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的总体部署,尤其是结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境遇重点解读了今年的部分重点工作。中国政府将在财政方面实行强有力的宏观政策与深化改革并行,通过稳企业保就业等系列措施来保障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在复杂的全球形势下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改革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向我们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面临疫情带来的挑战时的冷静、智慧与自信。我们应当认真研读、学习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两会”系列文件,增强“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素养、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努力成为党、国家、人民、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篇四】

今年的全国两会,承载着更多更高的期望,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两会一召开,好事自然来”仿佛已成为国民心中潜意识的期盼,期盼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期盼更多新的惠民政策,分享更多改革红利。每年全国两会都有关于民生话题的新提案,但始终不变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服务就要增强公仆意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就是服务”,党员干部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因此,作为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为民着“想”,就要树立正确的“官”念,增强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改进工作作风。作风关系党的形象,作为一名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为民着“想”,就要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恪守党性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各项工作中要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改进作风,做到心中有人民,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

;做到干事为人民,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勤政廉洁,在为民服务过程中,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为民办实事。为人民服务就要强化奉献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奉献精神所彰显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作为一名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为民着“想”,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把为民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始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为党和人民事业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回顾2019,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是难忘的;展望2020,我们更加满怀信心。愿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在“两会”精神的鼓舞指引下,重整行装再出发,自觉地下基层、到一线,到群众中去、用实际行动,实现新作为。

【篇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特别是在扶贫政策的设计和落实中,应更加注重人性化、精细化,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各项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的实际需要,实现更加有效的对接,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践启示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样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同时,更加注重精准,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注重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脱贫攻坚的水平和成效,最终也要由人民来评判。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能到时候都说完成了脱贫任务,过一两年又大规模返贫。要多管齐下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我们应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完善扶贫信息公开制度,确保脱贫成效真正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篇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甫一问世,就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得到了众多国家的衷心认可、支持和响应,众多国家和政府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旷世伟业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在全球范围深入人心,并且在众多国家和政府的通力协作中朝着最终实现的美好愿景迈出坚实的一步又一步。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伟大的科学理论都必须经得起实践的考验,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中验证其“正确性”。人类社会滚滚向前的发展脚步,虽然无可阻挡,但也会遭遇许多的障碍、艰险甚至是危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障碍、艰险甚至是危难就是伟大的科学理论的“试金石”。新冠疫情,凶猛袭来,令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对全人类的严酷考验,是对人类把握自身命运的严峻挑战,无疑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好的“试金石”。在这场人类与新冠病魔的殊死搏斗中,无可辩驳的事实已经证明也必将继续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疫情面前、各国平等、人人平等、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隔岸观火、与邻为壑、各自为战,只会令疫情愈演愈烈;团结合作、守望相助,才能最终战胜疫情,这是世界各国在直面事实、付出代价、经受磨难后所达成的越来越清醒的共识,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出的厚重的现实意义所在。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既“大”又“小”的理念,是“大”与“小”辩证结合的理念。说其“大”,是因为它是在对人类漫长而曲折的变迁和发展过程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高度的分析、总结、提炼后形成和提出,既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情怀和大国担当,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指引;说其“小”,是因为它在全人类的大框架之下,最终落脚点是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的个体,根本出发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的抗疫行动中,无论是中国人民的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人民战争,还是对世界其他各国的无私援助、倾力支持,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能够得到延续。在中国人民的疫情总体战、阻击战、人民战争中,每一位患者,不论其年龄、职业,都得到了平等的救治,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了一视同仁的尊重和关爱。

人类命运共同体,情系全人类,大理念、大构想,气度恢弘、气势磅礴;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每一个具体的“人”,于精微处显深意、于实在中见境界、于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力量。“大”以“小”为载体,“小”以“大”为指引,“大”和“小”的高度融合、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的人文关怀,是华彩璀璨的人性光辉!

【篇七】

5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报告全文不到1万字,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短篇幅,也是第一次没有明确GDP增长指标的报告。报告精炼至简,却纸短情长,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情怀。

报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作为谋篇布局的核心,将“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提至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第一位。同时,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的要求,用政府过“紧日子”换得百姓的好日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

28次提及“人民”这个关键词,饱含深情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这一字一句归根到底都汇聚成“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

上一篇:中班语言活动收豆豆教案下一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