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高三作文

2024-04-26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高三作文(精选5篇)

篇1: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高三作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出自陆游的〈游西山村〉,它的意思是:现意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正象诗里说的那样,在这种困境中产生的希望往往会创造奇迹~! 前几天,我偶然在书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再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所发生的故事,这为贤妻叫文友会,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他的丈夫正在煤矿里采矿,就在这时,地震来了,将出口上的石头震了下来,正好堵住了出口,她丈夫被捆在了里面,后来叫来了铲车,到第九天的时候,车没油了,当时让人从县里被回来的,距她丈夫被困已有6天了,乡亲们都说:“哎呀,小文啊,别在挖拉优秀作文 作文人,说不定他已经去世了”“不~!,我不相信,他肯定还活着,我活要见他的人,死要见他的`尸”于是,他并没有听旁人的劝阻,而是自己用手挖了起来 ~!

他的丈夫却用自己的尿液来维持着生命,渴的受不了了就用嘴喝一小口,饿的受不了了,就吃点卫生纸,就这样,他维持了自己6天的生命,他坚信妻子会来救自己,在这时,传来了铲车的声音,挖开了一个小洞,到了下午,他被挖了出来。

就是靠着这种,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精神,最终把丈夫挖了出来。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学习中也会有: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无数的困难,可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决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就是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挺过去。

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而这也是“上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正含义。

篇2: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高三作文

淅淅沥沥的雨儿下个不停,仿佛是调皮的云娃娃惹恼了老天,使他一天到晚阴沉着脸,又仿佛老天把云娃娃气哭了,使她抽抽噎噎,清泪涟涟,任凭她的泪水肆意的流淌。全然不顾由于满是泥泞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而溅了满身泥浆的人们。这就是爸爸妈妈常说的30年前我的家乡下雨天的情形。

可是,30年后的今天,俗话说“要致富,先铺路”,不要说县城已经铺上了水泥或沥青路,更不要说乡镇也都铺上了水泥路,就是每个村落也都铺上了光滑的水泥路。这村连着那村,这家连着那家,家家户户门前都铺上了平坦、光滑的水泥路。像河流一样纵横交错。人们不用再担心明天会不会下雨?孩子们上学会不会跌倒?……

是的,“要致富,先铺路”,路好了,出外谋生的人越来越多了。以种地为生的观念随着一个个出外的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动摇,于是出外谋生的人越来越多,创业的途径也越发的多了。村庄渐渐地起了变化,先是男人们出外打拼,女人们在家操持家务,后来,女人们也跟着出去打拼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还留在村庄。“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道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越来越好……幸福的笑容天天挂眉梢”就是家家户户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真实反映,村庄里没有人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要求上,人们开始追求更有品位的生活。

30年后的今天,随着经济条件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伴随着中国千年以来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观念也在渐渐地动摇了。就我们村来说,爸爸妈妈那一辈兄弟姐妹加起来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三四个孩子,而我们这一辈人兄弟姐妹加起来一个家庭中至多有三个。大多数都是一个。这固然与计划生育有关系,但是更主要的是因为现在的人们生活观念变了。不再单单想着依靠孩子养老,而是自己可以存养老金用了养老。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政策,这些也都是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

篇3: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高三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写作能力

一、问题

小学生作文的修改, 是老师很头疼的事情, 作者经常跟老师们讨论这个话题。以下是一所农村小学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一些老师的说法:

教师一:当前市场上到处都是什么“小学生话题作文”、“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大全”等等类似书籍, 名目繁多。这些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书籍, 大量充斥校园周边地带, 消费者则是清一色的小学生。学生在习作时, 往往是对号选题, 找出体裁相似的作文, 往作文本上一抄完事!当然, 我不否认这些“作文选”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有一定的好处, 但在缺乏老师指导下的“复制”与“粘贴”, 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教师二:刚才那位老师谈的学生作文“抄袭”现象, 其原因有很多。一是有些教师不顾职业道德的要求, 在“纵容”这些学生抄袭, 大凡抄袭的习作在批改时好像省去了老师诸多“辛苦”, 让学生投机取巧地得到了一个“优秀”。二是学生独立写的文章, 遣词造句有很多不妥之处, 段落安排也可能不连贯, 中心思想也可能不健康。老师改起这样的文章来动笔多, 费思量, 有些教师烦不胜烦, 批来批去批不出所以然来。因此, 这些文章大多被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武断地“枪杀”了。人人都有攀高心理, 抄袭的文章受表扬, 虚假的习作被肯定, 谁又去苦思冥想遣词造句呢。所以, 一些学生的抄袭行为, 是“形势”所逼, 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 被“枪杀”掉的表面上是一篇文章, 实际上“枪杀”了一个学生最为珍贵的诚信行为。是在引导学生戴着面具做人!

教师三: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已从组词、造句、说话等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三年级写作练习作了铺垫。到了三年级时, 他们的文章由于语法、用词等方面的不足, 多数老师感到头疼难改。其现象是:一是学生用别字太多, 学生的口语能力大于写作能力。这样的文章不改, 于理不通;改了, 学生还不明所以, 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重复错误。二是学生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率高, 改不胜改。三是用错词、排乱句、文不对题、逻辑混乱, 这又该如何改!所以, 有人说, 三年级学生的文章难改!其实, 一句话, 这些文章不难改!难还是难在我们作为教师的心态不改。

而学生是怎么看写作文的呢?我们不妨再去走访一下学生。

问: (1) 你们谁喜欢自己写作文? (2) 谁喜欢修改作文? (3) 谁喜欢听作文评讲?

三个问题表面不涉及抄袭行为, 为的是让孩子们有话可说。三个问题回答喜欢的分别占20%、30%、90%。理由是:

1. 我不喜欢写作文, 除非老师让我抄作文。

2. 我不喜欢改作文, 我不知道改成什么样子老师才说好。

3. 我喜欢听讲作文, 多听可以记一点。或许考试时能够用得上。

第三位同学接着说, 考试前, 老师划定三篇作文让我们背, 头都背晕了。背熟了, 就可能考出高分。

显然, 第三位同学无意中透露出的“背作文”, 无疑也让考试命题中的一些弊端得以显现。而今, 小学语文课本一般分为7~8个单元,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要求不一的习作练习, 对应这些练习的“专题作文”到处都是, 无怪乎孩子们能够卖力地背作文呢。在考试后, 一些学生得意地欢呼:我又背对了!另一些学生则沮丧地说:我惨了, 作文又被扣分了。

二、思考

1.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全员抄文”、“万抄不变其宗”的现象该刹车、该转轨了。

2.“小学生作文选”不是学生抄袭行为的罪魁祸首,

我们不能对工具性的“作文选”横加指责, 它在学生的知识积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策

1. 作文课教学要充分准备, 精心备课。

把丰富的习作教学资源摆上桌面。小学语文教材中, 每一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习作练习, 教师只要紧紧抓住习作范文, 条分缕析,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包括语言的组织、标点符号的使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事件过程的描写等。同时, 提供相关素材, 让学生有可选择的空间;列举一定的事例, 让学生有优化筛选的空间;在素材选择上要多样化, 在中心上突出一个主旨, 把握“神一形多”, 让学生作文异彩纷呈, 别具一格。

2. 对待有抄袭行为的学生教育方法科学化、多样化, 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为前提。

对于小学生作文, 一旦出现“抄袭”的习作, 教师应坚决否定。作为教师, 有责任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 让学生自己产生否定“抄袭”行为的愿望, 从而自觉形成主动写作和修改的能力。可以这样与学生交流:“这篇文章真美, 能谈谈你的写作思路吗?”“你的家乡真有那么美的高山吗?可以抽时间带我去游玩吗?”用一些不刺激学生的方式来否决学生的抄袭行为。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会对抄袭别人的文章感到羞耻, 进而下决心自己写文章。但也有部分学生不放弃抄袭别人文章的恶习, 这时, 可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引用别人文章中的片言只语, 并要在文末加以注明, 使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3. 创设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 能说会道有助于一字千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均有一定数量的交际练习, 其目的不言而喻。在作文课上, 也应该安排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语言交际, 所以, 提倡在学生写作前来一段口语交际, 教师再写一篇下水作文, 则能从行动上和思想上让学生接受自己写作的需求。那种只让学生听、记的做法在作文指导课上效果不佳, 学生闭口不语程式化的写作更是教学中的一大败笔。学生无权说话, 导致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导致背“作文选”, 久而久之, 学生凭什么不去抄袭别人作文呢?抱有“熟背作文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诌”的写作观点是一种消极的、低效率的作文教学方式, 当忌。学生背作文是应对考试,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能力问题, 实非明智之举。

4. 创设特色读书笔记, 为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篇4: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关键词:忽略;等待;耐心;关爱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60-02

偶然间读到张晓风的《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我被其中的情节吸引:某校长把学生带到海滩上去玩,上岸后,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觉得衣服湿了不舒服,便当众把衣服脱了,在那里拧起水来。站在一旁守护学生的校长目瞪口呆,他的第一个冲动便是喝止——但凭着一个教育家的直觉,他等了几秒钟。结果他发现四下里其实并没有任何人大惊小怪,海滩上还是一片天真欢乐;小女孩做的事不曾扰乱任何人,她很快拧干了衣服,重新穿上衣服——像船过水无痕,什么麻烦也没有留下。这不仅让我联想到我班学生晨的情形:上课喜欢插嘴,说一些无聊的话题,引得同学哈哈大笑;下课吃零食,自己没有零食,便拿别人的;自习课只要老师不在,就随便下位,不做作业。这不,打架打到别的班上了,弄得别的班上的家长找上门来。每回这样,我都会狠狠的教育他一顿,如果事态严重的话,课后再将他喊到办公室教育,写检查,罚抄行为规范等,几乎能想到的方法都已经想到了。实在不行了,就采取最狠毒的一招:打电话叫家长!他妈妈跑过来以后就会劈头盖脸的将晨打骂一顿,算是对老师的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安慰!然后再转身愁眉苦脸的向我诉说道:“老师啊,我们也已经对他没有办法了,给你们老师添麻烦了!”随后就把儿子带回家反思,等晨再到学校时,除了在晨的脸上多添了几道疤痕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唉,对晨的教育,我自叹黔驴计穷了,我很苦恼!当我读了张晓风的这篇文章,我对那位校长的英明决策有些感触,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像常人那样大呵一声:“不得了啦……”,结果可想而知,那个天真可爱的女孩会尴尬的无地自容,甚至会给她幼小的心灵带来怎样的阴影啊!想到这我开始反思起自己的处理方式了:我是不是对晨的行为太在意了!对于这样的教育措施,晨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每当我在课堂上停下来大声呵斥的时候,不仅影响其他正在聚精会神听讲的学生,而且对乱讲话的晨并没有起到效果,也在别的同学脑中一遍又一遍地强化晨的不良的形象;导致了晨的破罐子破摔!仔细想想,晨乱讲话其实与晨的思想道德无关,它很可能源自晨的一种“吸引他人注意”的心态。我是否应该学会等待、学会忽略呢?就像那位教育家那样学会观察,而不是立即采取行动。想着想着,我忽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释然和惬意,现在,只要晨不过分,没有影响到其他的学生,我会照样将课往下讲,如果他过分了一点,我会以一个眼神去提醒,久而久之,晨也觉得自己的行为再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了,在以后的课堂中他似乎收敛了许多。但我明显的感觉到那并不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因为他的眼里流露的不是求知,而是茫然和颓废!那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我知道我就这样把晨丢失了!我知道我也这样被晨丢失了!想想如果仅仅满足于晨上课不调皮,不捣乱,而为了我顺利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那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自私!对他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哪怕是像晨这样的一个学困生,这才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学生需要在赏识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决定要把被我丢失的晨找回来!于是我要用放大镜去看他的在别人看来不是优点的优点!为了不让晨误以为我上课“不批评,不闻不问”是对他的一种放弃,我还特地为晨准备了一本笔记本,悄悄的记录下他的优点,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表现:如星期一在语文课上晨读书最响亮,星期二的卫生值日工作做得最好,星期三的课桌上面最整洁,星期四的历史课听的最认真,星期五的中午午饭吃的最干净,星期六就已经提前把星期天的数学作业做好了;如此等等。记好以后专门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晨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此晨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没想到,老师根本没在意他的缺点,倒是对他每天的闪光点如数家珍,晨在悄悄地变化,他开始学会积极争取把自己的闪光点展现给老师同学看了。终于有一天晨哭着对我说:“老师,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对我那么好啊,我实在受不了你对我的好,因为我以前的老师、甚至我的父母都已经对我失望了,我从来没有发现我还有这么多的优点!”我笑着摸着他的头说:“因为你是我们班级的一员,我们不能丢下你,你也不准不理我!”从此以后晨每次听我的课似乎格外专注,以前身上的一些坏毛病也在逐渐减少,晨还有意无意地主动帮助老师做事。后来我在给晨的赏识卡中写到:“和你相识是一种缘分,相信将来的你,会成为老师永远的骄傲!”他把这张卡贴在家里引人注目的墙壁上,把这张卡作为前进的动力,视为自己最珍贵的荣誉。他的学习成绩一次比一次棒,在期末调研考试中,数学考了143分,总分进步了20名,还被评为学校“进步之星”,拿到了进步奖!

“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真诚、温和的激励比粗暴的呵斥有更好的效果。所以,班主任对待头疼的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不妨做一回学困生的伯乐,拿“放大镜”努力去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表扬,在工作的细节中,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疏导,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智慧,这样既可以激励学困生不断进步,又可以给自己一个信心,可能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篇5: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关键词】选修 经典 诵读 人文素养 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渗透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语文学科的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贯注文化精神。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选文凝聚了我国古代传统的精神财富,全书从中国历代文化经典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分为十个单元——入门四问、儒道互补、春秋笔法、修齐治平、佛理禅趣、家国天下、天理人欲、科学之光、经世致用、人文心声,“经典原文”涉及诸子百家著作《论语》、《老子》,中国历史著作《左传》,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佛教经典《坛经》、《百喻经》,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经典作品《贞观政要》、《明夷待访录》,宋明理学著作《朱子语类》,古代科技经典著作《天工开物》,清代学术著作《日知录》,近代文艺经典著作《人间词话》等。全书涉及的中国文化知识广博深厚,若没有教师的科学点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有很大的难度,甚至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为了帮助学生研读文本,我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加强诵读,感知经典之美

本册教材所选的经典篇章,文质兼美,逻辑谨严,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更好地体会篇章的深刻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教师示范诵读、师生共读、学生示范诵读、学生集体诵读。在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经典的旋律。经过反复吟咏,读出字里行间的韵味,更好地体会文章的精髓。儒家经典《<论语>十则》可谓脍炙人口,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透过文字去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看到孔子及其弟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他们远大的人生理想。学生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思想美。

二、把握文本重难点,理清教材主线

学校一般安排两个月时间学习本教材,而教材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学习内容多和学习时间少存在很大的矛盾。若按部就班依教材的顺序学习,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教材的皮毛,不能达到研读的目的。为此,可帮学生设计三条主线来研读。

主线一:思想线——理解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主线二:做人线——修身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

主线三:读书线——现代人如何构建科学的知识系统。

基于此,(一)选择“儒道互补”、“佛理禅趣”、“天理人欲”三个专题放在一起进行学习,引导或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深处,通过与经典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交流,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获。让学生接近一颗颗伟大高贵的灵魂,探究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髓,思索儒道佛三家思想对社会人生的影响。(二)选择“春秋笔法”、“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三个专题放在一起研讨做人的道理,从理论和实例中探究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三)选择“科学之光”、“经世致用”、“人文心声”三个专题在一起探究如何做学问,思索现代人应构建怎样的知识系统。经过组合、提炼,学生更清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清楚地知道学什么、如何学。

三、关注研读过程,突出人文素养

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晋灵公不君》一文时,学生对文中的三个武士非常感兴趣,可抓住这一点,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概括三个武士各自的特点,并理解这三个武士在文中的作用。

其次,选修课程从学生本身的爱好和需要出发,延伸拓展,进一步地开展个性化学习。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是自由的,学生可以从中广泛地接触和大量地汲取文言知识和文化内涵。这样,课堂既拓展了学生求知的视野,又促进了各种语文知识的融合。

再次,重基础,更突出人文。无论必修还是选修课,高中语文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所以对文化经典的研读,也必须以相关的阅读知识为基础,对选文的要点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后再探究。体现选修课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鲜见解”,引导学生从文本当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比较深刻的感悟。

四、兼顾过程结果,打破单一评价

选修课既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要统筹兼顾过程和结果,尤其是要突出过程评价。以往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本册教材教学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课堂个体诵读评价和课后小论文写作评价。前者突出过程,后者突出结果;前者突出“读”字,后者突出“研”。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到经典的美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到经典的精华。

总之,新课程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其目的正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教师指导有法,就会帮助学生实现其学习状态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高三作文】相关文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文450字04-18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优秀作文04-10

上一篇:出科小结急诊下一篇:团结合作的名言语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