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赞成送父母去养老院

2024-05-04

不赞成送父母去养老院(共5篇)

篇1:不赞成送父母去养老院

(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正方: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胜)反方: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澳门大学

一、立论陈词

正方:

谢谢主席,大家好。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特别是421家庭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而送老人进养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据老人的意愿将他们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可见养老院是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让老人老有所养的一个新途径。

我方赞同送老人进养老院,理由有三:

第一:对于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政府将他们送进养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经济来源确定的情况下,养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为专业,面对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会因为父母居所的变化而减少,同时在养老院里老人们同龄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会交往,扩大了社会联系,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欢笑,可见养老院的出现给老人们在晚年多了一个养老的选择,让老人们自己自由的决定,给老人的夕阳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承认和接受养老院体现了养老院社会化的趋势,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观念。从伦理的角度讲,孝的观念要继承和传扬,那那么孝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切为了老人,让老人健康安宁的这个精神内核不能改变,昨天老人们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今天当他们老去步入人生黄昏的时候,年青一代有责任对他们竭尽所能的赡养,这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法定义务,更是年青一代对上一代人普遍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个人对孝的观念只能体现个人的德行和修养,而社会整体普遍对孝的认识则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谢谢

正方陈词概括如下:

1、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因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比如说,送到养老院)

2、怎么就无法满足呢?

这又得分为两种大的情况:

(1)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无家可归,传统的家庭养老自然无法满足,需要被送到养老院才能养老

(2)有儿有女的老人:

①儿女有孝心却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子女不是没有孝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心无力,与其让老人在家里受苦,还不如送到养老院呢

②儿女无孝心的老人:子不欲养,与其在家里受虐待,还不如去养老院呢

③儿女有孝心也养得起的老人:人上年纪,健康就是个问题,容易患有慢性疾病,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如养老院更能够满足。

A、当然了,养老院不是集中营,不能强迫老人去,是否去,政府或者子女需要依据老人的意愿。

B、现代社会背景下,新的孝文化观念也在发展:孝的关键不在于用何种形式,孝心才是关键,而孝心的精神内核在于让老人健康安宁,无论是否在父母身边,抱着让老人健康安宁的孝心去赡养老人,就是孝。

就正方的立论体系来看,他们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核心,对需要养老的老人进行了清晰地划分,这就使本方的观点有的放矢。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儿女有孝心也养得起的老人”这个部分:因为在这个领域,反方的战略空间不小,对正方的防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正方巧妙地引出“养老院比家庭在医疗和生活护理方面更专业更好,更能满足老人的健康需求”这样一个主攻方向,同时在其侧翼加入了“是否要去需要依从老人意愿”和“形式不重要孝心是关键的新孝文化观念”的两翼保护,这就形成了极好的整体攻防体系。

那么他们的对手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反方:

谢谢,对养老问题对方一辩已经不知不觉中,偷偷给我们预设了两个概念:

第一:现代人已经忙到无暇照顾老人了,所以说就送老人去养老院。

第二:养老院可以展望的像天堂一样好,因此他方赞成。您方那么多的角度有没有一个角度是老人的角度,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预设真的合理吗:

首先,想过父母为什么有人愿意去养老院吗?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觉得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实害怕自己连累了子女,我们可以想象老人心里有多矛盾,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里,另一方面不愿意麻烦儿女,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可儿女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送出去了吗?难道豪宅、名车、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们唯一的父母更重要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根本只是借口和日后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

其次,再来看看养老院,无论它条件多好,但它始终不是家,因为心理学证明老人心灵的慰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家关系网,这两点正是养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里没有儿女直接的关怀,没有孙辈天真的笑脸,它再怎么好又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

再去看看养老院,会破坏老人固有的人际网,老人在他原来居住的地方会建立一大群朋友关系,而去养老院无异于要对这些朋友说再见了,这对于体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老人来说有多重的负担呢?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好比把冬天里的一株古树从它原来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来移到新的地方,即便这个新的地方再好,我们也说这是对树的一种伤害,因为你已经割断了他的根茎,更因为冬天就根本不适合移植树木。

同时,在一个随时有可能老人离世的地方,脆弱易波动的老年心里多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居家老人有儿孙的绕膝、邻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阳光和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调查显示养老院老人抑郁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

再次,其实我方也提倡社会养老和家居养老结合,但是养老院的模式却万万不可做为首选,现在北京大力发展的社区家居养老模式很值得借鉴,各种工人上门服务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分担儿女的压力了,而且老年沙龙等社区的机构更鼓励老人开展社会活动,到处走走下棋聊天,回家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更是颐养天年吗?

所以我们告诉在座各位,只要您多用点心考虑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会发现养老院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谢谢大家。

反方陈词概括如下:

现代人太忙了,忙得没有精力照顾老人,所以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

1、老人真心论:老人的真实想法是渴望留在家里,不是真心想去养老院:之所以去是怕连累子女,作为子女应该体会父母的这份关爱,为父母着想。

2、老人环境论:养老院怎么能和家相比:老人去养老院,会使老人远离家人,也会使老人远离原有的朋友,这对老人的情绪和心理产生极大的损害。

3、护工减压论:护工的上门服务可以分担儿女的压力,这是对老人在家养老的一个极好的保障。

与正方的分门别类不同,反方的立论针对的对象很简单:就是“儿女有孝心也养得起的老人”,这部分老人的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绝对不应该的,随后就有了后面的三点论述。反方这种为老人着想以情动人的立论,相比正方,反方比较实诚。

二、自由辩论环节

第一阶段:

正方:谢谢,诚如对方同学所言,换一个环境对老人有影响,但是不是像对方同学所说的那么可怕呢。请问您了,城里的儿子该如何奉养乡下的老人呢?

反方:对方辩友说了,要看老人自己想不想,那我就问了,对于养老院养老和家居养老,哪一个更给老人家的感觉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对于孝顺的儿女养老院就是家,家就是养老院,但是对于不孝的子女呢,养老院是家,但家就是牢笼,您说哪个更好呢?

反方:养老院怎么可能是家呢?家,不仅是有亲人的地方,更是有周围三朋四友左邻右里的地方,对方辩友您的养老院有吗?

正方:什么是家?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牵挂在哪里,这就是家。这是哪个留守的父母不愿意看到儿女来赡养自己,哪一个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不愿意回家侍奉父母,但是生活总是无奈的。我们今天要不要现实的解决问题呢?

这是双方交锋的第一阶段,正方从“儿女有孝心却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城里的孩子如果把老人接到城市的家里,等于是破坏了老人的生活环境)的主攻方向出发加以进攻,反方则从“养老院和家哪一个能给老人家的感觉”加以逼问,正方以“孝心是关键”加以应对,并巧妙地进一步移花接木从“儿女无孝心的老人”(在不孝的儿女身边又怎能有家的感觉,还不如去养老院呢)进一步施压,这迫使反方避其锋芒,这一轮交锋正方初占上风 第二阶段:

反方: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您现在在央视,您父母的心在央视,所以央视就是您和您父母的家吗?对方辩友我觉得央视台长可能不会同意您这个看法呀。我还想请问对方辩友了,杭州经过调查有95%的老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请问您这是什么原因呢?

正方:可是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要换了一个环境,这个老人必然不适应,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能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城里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奉养乡下的老人啊。

反方:对方辩友还是请回答一下我们的问题吧,杭州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这个时候你硬把他送去养老院,您究竟是孝还是不孝呢?老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原因很多,北京玉渊潭养老院院长说,其实很多老人还是愿意来的,但是他们就怕面子挂不住,这是不是对方同学不赞同的观点惹的祸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刚反复提到乡下,我想请问您,乡下哪儿有养老院呀?

正方:对方辩友,难道您不知道吗?中国农村大量农民工到城里务工,现在农村养老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不要解决呢?

反方:我们要解决,所以请问了,农村的那些老人送到哪里的养老院呢?

正方:对方辩友,给您举一个例子吧,现在天津市正在大力兴建农村养老院,再请教您这样一个问题了,有的老人操劳一生,但是膝下无儿无女,请问您不把他送到养老院,难道要看到他们晚年凄凉吗?

反方:对于这种根本没有选择,只能去养老院的选择,您认为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吗?对方辩友,还是回答我方辩友的问题,为什么杭州有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呢?

正方:不愿意去的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对方辩友的逻辑很奇怪,有子女的就叫老人,没有子女的难道就不叫老人了吗?其实郑州市给了我们很明确的答案,他们斥资1500万修建养老院颐养天年,您为什么就不赞同呢?

在这一阶段中,反方从“老人的真实想法”出发向正方进攻,正方以因人而异防御之后,立刻打出杀手锏“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这迫使反方只能以“不是讨论核心”为理由进行生硬地回避,正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第三阶段:

反方:我们从来没有说养老院没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他们无儿无女无牵无挂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我们政府才负起了这个责,可是对于那些有儿有女的老人,你们觉得他们愿意待在家里,还是愿意待在养老院呢?请正面回答吧。

正方:那要看我们父母自己的选择了,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今天有的父母很想去养老院,但是您就不让他去呢?

反方:正如我方一辩所说的,这时候父母真的是真心愿意的吗?他是在考虑您呀,对方辩友,您就接着他这个不真心的愿意,就把他送到养老院,对方辩友您于心何忍呢?

正方:好,我们也来看看父母的意愿好不好呢?我们知道有些军人要保家卫国,请问您这个时候考虑父母的意愿,究竟是把他送到养老院,还是带着老人一起去保家卫国呢?

反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共同奉养保家卫国的妈妈,所以请问了,中国科学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在养老院的老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差于居家的老人,请问您对此如何解决呢?

正方:对方二辩说得好,我们要家人和社会共同奉养呀,现在养老院分担了一部分养老职能,这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养老院就代表社会养老体系了吗?请您给我论述一下可以吗?

正方:对方同学,不是代替而是多了一种途径,所以说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也有我们社会的一半。你说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提到军人的例子,请问军人的父母在家乡有没有亲人,有没有朋友,他们难道不能帮忙照顾老人吗,您就一定要把他和原来的环境分开,把他硬生生塞到养老院呢?

正方:所以多种途径并存嘛,现在我们政府也愿意帮他们分担一部分,您为什么就是不要呢?

反方:我方已经承认多种途径并存,可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这一种途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对方辩友请正面回答。

正方:好,您说不能换环境,我们现在就有一种新型的养老院,直接把养老院建在在社区里面,环境没有换,您赞不赞成送进去呢?

吃了大亏的反方只好再次捡起自己的“老人真心论”向正方施压,以缓解本方压力,正方则就势回到“儿女有孝心却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的角度继续施压,尽管是故地重游,但景色却已不同,军人这个例子显然更有杀伤力,进攻失效的反方只好再次捡起“老人环境论”尝试施压,但立刻落入有备而来的正方的精确打击,此时的反方则被动之极。第四阶段: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一直在强调一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例子,那我想正面请您回答了,如果您和您的父母就住在同一个城里,您会不会愿意把您的父母送进养老院呢?

正方:我来的时候我父亲给我打电话,他跟我说他老了之后他要去养老院,那是我父亲的选择,我当然支持了。

反方:我们都跟你说了,你父亲为什么要去,因为他不想麻烦你啊,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照着你父亲的话把他送进养老院吗?其实说不定他希望你说一句:不,爸爸,我愿意跟您呆在一起,对方辩友您是不是有点不太明白您的父亲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进了养老院,他有更专业的护理,我方一辩当然可以和父亲待在一起,但他父亲腰疼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他是腰间盘突出,还是颈椎管狭窄,应用更专业的护理不好吗?

反方:对方辩友,老人腰疼的时候他真的是最需要专业的护理吗?他最需要的是他心爱的儿子在他身边跟他说:父亲没关系,我来帮你揉揉;对方辩友您把这个抛弃了吗?

正方:可是我并不知道,我父亲的腰疼究竟是什么原因,万一揉错了怎么办呢?

反方:所以我们说,我们社区要有一些人可以专门上门帮你父亲揉,他帮你父亲揉的时候,你也可以帮你父亲敲敲腿,父亲不是更开心吗?

正方:对于孝顺的儿女,无论父母在哪里他都会经常去联系,但是对于不孝顺的儿女,您不送养老院在家里面他不管不问,这就是您要的吗?

反方:所以对方辩友的孝顺就是和父母离得很远的时候,心里想父母一下,但是不顾父母的真实需求,对方辩友,这样的孝顺,大家能同意吗?

正方:孝顺是不论我父母在哪里,我都爱他,这才是孝顺。

反方:可是您这样的孝顺,父母感受得到吗?

正方:那我父母在家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叫联系父母;难道他在养老院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就不叫联系父母了吗?

反方:所以为什么不能够他在家里,您又可以给他打电话又可以亲自侍奉他更好呢?

正方:对方同学,所以说其实两种途径都是可以的,看老人怎么选择。我们再来来看具体例子好不好呢?其实心脏病、脑血栓都是老人常见的突发性疾病,如果说不及时抢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送进养老院时刻有人陪护,您说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当然不如在家里既有专业的护工,又有学习了一定医学知识的儿女一同照顾,这样既有心的关怀又有身体的关怀,难道这不比送到养老院更好吗?

正方:我送进养老院就不能给父母心的关怀了吗?

反方:那您家里不是可以更关怀吗?对方辩友您更奇怪了,您说让老人自己选择,可是这个时候我问你我的姥姥送不送,你说送也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到底怎么办呢?(反方时间到)

正方:对方同学说要请专业护工,是不是请一个医师一个厨师一个保姆还有一个菲佣呢?

正方:所以多元化的选择,我们要让这种多元化存在,让老人自由选择不好吗?

正方:南京一家养老院的两位老人最近喜结良缘。。。谢谢(正方时间到)

这是自由辩论的最后一个阶段,反方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任由正方漫无边际的打下去,于是巧妙地通过对方为例给辩题做出有效限制:“儿女有孝心也养得起的老人”。

此招一出立见威力,针对正方“根据老人意愿”的回复打出了“老人真心论”的精彩连击,这使反方看到了翻盘的机会。

但正方也是有备而来,立刻打出了“相比家庭而言,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进行反攻,反方针对此种情况拿出了“护工帮忙论”加以对抗.在这个地方,我个人认为:对于反方而言,如果能够从“老人环境论”进一步施压或许更好,因为根据“老人环境论”老人在家比在养老院更容易心情愉快,所谓病由心生,老人在更愉快的情绪之下,在家生病的几率比养老院要小,而且复发的几率也要低,更何况经常与周围的老友一起活动更容易身体健康。

“护工帮忙论”本来是反方为了预防正方提出“儿女太忙顾不上照顾老人而提出的”,这条防御线与反方前面的两条主攻方向“老人真心论”和“老人环境论”的衔接并不是很顺畅,而且从后来反方的延伸来看:

“护工帮忙论”被进一步演化为“儿女学习论”,这显然和设立之初的减轻“儿女的压力”背道而驰,而且这种延伸反而是给了正方进一步论证“养老院的护理更专业”的机会。

如果考虑查到此前的不利,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前的反方被正方漫无边际的打法所牵制,一直极为被动,好不容易能够得到一次反攻的机会了,自然想彻底打倒对方的观点已获取优势,殊不知正中正方下怀,就这样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败局已定。

就分析到这里了,***惯,考虑到资料的完整性,把双方的总结陈词也附上来。总结陈词:

正方: 谢谢,对方同学和主持人刚才都提到了《常回家看看》,我想如果是一个孝顺的儿女的话,无论父母在家里面还是在养老院里,我们都可以做到常和父母见见,但是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如果他能在养老院里得到更好的照顾,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样一种途径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讲居家养老才是真的好,才是真的做对了,这本来没有错,但是不是太绝对了呢?那我们为什么还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谈家,然而什么是家呢?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座房子吗?不是。家是对老人一种真心的牵挂,那么老人在哪里我们的牵挂自然就在哪里。

对方同学,今天还反复和我们谈孝,但是孝很显然显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对老人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轻易地否定了这样一种养老的模式呢?

如果空间真的能够冲淡亲情的话,我们为什么还有一句话叫做:血浓于水呢?

反过来我们看到张爱玲女士,她在家里面死亡六七天才被发现,一代才女死的如此凄凉啊。养儿为防老,但总有子女不孝,那么在这些不孝的家里,老人已经感觉不到家的温暖了,对方同学为什么还要封杀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更加无助呢?

相反我们看到,有些子女确实很孝顺,但总也不能做到时刻陪伴在父母左右吧,那么匆忙的一别,有可能父母得了突发的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这一次分别就变成了永别。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方同学也提到了,这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吗?

而我们这个社会上,总还有一些流浪老人,总还有一些留守老人,对于他们而言晚景凄凉,对方同学还要关闭养老院的大门,那么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何时才能够实现呢?

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以上的种种,即便是一个旁观者我们也会追悔莫及,而对于步入夕阳的老人而言,又有哪一个不是心惊胆战心有余悸呢?

当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时候,对方同学却告诉我们不能送进养老院,那我想请问了:当我们的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学更细心地照料时,由于怕别人的非议而不敢开口,而我们的父母想要更踏实的享受夕阳的美好的时候,由于怕给子女担上不孝的恶名也不敢轻易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正是因为有对方同学那样错误的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是抛弃不孝的观念,才人为地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障碍,人为地为我们的养老难上加难。

而我们的政府和众多的有识之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呼吁加强养老院的建设,让它来分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重任。(时间到)谢谢。

反方:

谢谢主席,刚才对方辩友说实在的,在自由辩论进行的过程当中真是有点狡猾,因为他刻意地为我们模糊了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他说今天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二者可以优势互补。

对方辩友我方承认,对整个一个社会群体来说,二者的确是优势互补的,因为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群他们不得不接受养老院,于是养老院对他们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当考虑到我们自己的例子、考虑到我们自己的情况的时候、当考虑到我们要怎么来赡养我们的老人的时候,难道这二者真的能做到优势互补吗?

往往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次,我们只能在一个时间点内将我们的老人放在家里,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赡养或者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在这点上来讲,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对方辩友您的优势互补可能不是那么完全。

对方辩友模糊的第二个例子是:他们今天一直在跟我们讲的老人是哪些老人呢?

那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如说军人,比如说出去打工的人,对方辩友,如果今天的辩题真是主要讨论这部分人的话,我想实在是辜负了我们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这样一个主旨,因为这些无儿无女的的老人,政府本来就有相当的义务去赡养他们,把他们很好地照顾起来,讨论这部分话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子女就在身边,而老人的意愿如此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对着我们的心做出何种选择,这才是今天真正辩论的焦点。可惜我刚才问了对方辩友好几次,对方辩友就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回答我,反而在往一些边缘的例子上靠。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农村,对方辩友您知不知道在农村的礼数是很讲究地缘和亲缘的,一个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后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这些人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相互照顾的网络,这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照顾关系,可是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把他从这个农村的亲缘关系中赶出来放到养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对方辩友,您这是真的孝心吗?

对方辩友,您模糊的第三个概念就是孝,您刚才告诉我什么是孝:只要你的心在老人那里,您就是孝了。

对方辩友,我最多承认您这是小孝,因为这是按照您自己的标准,在判断父母在想什么,在判断父母需要什么样的孝。

什么是大孝呢?就是我的心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也跟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我能贡献出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大脑和精力去照顾他。

不错,我们缺少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我们可以学呀,我们自己也许做不了一些事情,我们可以请护工来做,护工做的时候我们学,我们学着跟护工一起做,对方辩友,这个过程难道不正可以加深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让她享受到家的关怀吗?

对方辩友,如果把这三个您模糊的概念去掉的话,对方辩友我真不清楚您方的立论是怎么赞成起来的?

其实今天这个辩题就我们来讲,有一个更深层的话题,很可惜我们没有能够跟对方辩友好好思考一下,今天这个辩题的一个预设前提就是我们都很忙忙到了无暇照顾父母的阶段,可是我们这么忙真的是应该也真的是必要这么忙的吗?

我们在为了明天的名车、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把我们的父母送去养老院,这个真的是我们要获取的目的吗?谢谢(时间到)

正方的概念界定得很不错啊,老人是指哪些老人,为什么指这些老人,都界定得相当清楚,并准备了足够的论证,让对方毫无空子可钻。

整场比赛,我感觉双方缺少了对敬老院情况的了解,似乎敬老院的护理等水平比较高是共识,可实际上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其实有挺多的敬老院很缺乏设备,而且里面的服务人员也不怎么专业,更有人根本就没服务意识……如果反方在这些方面找些证据,或许会更好一点。

篇2:不赞成送父母去养老院

字典中对孝的标准:尽心奉养,顺从父母意愿。今天在这个具体辩题中,可以理解为这两点:一,现阶段的现实之中,父母在养老院中的条件是否能达到一个符合“尽心奉养”的物质要求;二,养老院是否能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中国式圆满,对亲情和家的精神要求。我方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在根本上都达不到这两点要求,因而送父母去养老院不是孝。

送养老院的人有很多种情况,下面我们进行分类讨论。

孝心:是否发自内心的孝顺,无心是不孝,有心继续讨论:

孝行:是否有强迫勉强父母,违背父母意愿是不孝,不违背继续讨论:

孝果:两点:一,现阶段的现实之中,父母在养老院中不能达到一个符合“尽

心奉养”的物质要求;二,养老院无法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中国式圆满,对亲情和家的精神要求。因而即使你已经尽心尽力,由于选择行孝的方式的错误,导致不好的结果,所以不是孝。

最后这一部分,是要说明虽然你尽心尽力,可是选择的方式是错误的,注意!这种方式的错误!所以不是孝。

所以要证明两件事:一是为什么方式错误,可以从丑化养老院,强调父母对团圆和家的意愿两方面入手。

二是证明不送养老院有更好的取代方式。要适当准备一些解决方案,例如社会福利保障,社区建设,家人雇工等。

前两点孝心孝行是一个屏障,这个需要一定数据作掩护,这个我找到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的数据,大家再找一些。前两点通过问题的设问来耗掉对方攻辩甚至自由辩前期的时间,耗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但是最后一点是我们和对方的主战场,也会是对方的进攻点,在比赛的前期我们在这里防守完就要尽量拉到前面两点去。当然最后还是要主打这个,一定要找有说服力的案例说明现阶段的养老院问题,达到我们丑化养老院的目的。对方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很理想的模型,如华琳今晚说的那些,但是我们一定要回归现实,看到当下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案例,模型是理想,实际操作却有很大区别。而精神需求,则是感情牌,同样可以找数据案例还有我最后四辩总结升华的文化煽情。

说到模型和现实的差距,这里想到黄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养老院?初衷也许真的是为老人好,让子女孝,但这样一种理想模型在现实中是怎样?案例说明!说明它实现出来的结果是相反的。

对方的答法:他们不能对送养老院的人情况进行分类,这个要指出,然后就先拉回来开打,打我们前两点。

而对方的理论会建立在一个社会背景,然后直接对最后的孝果作出判断。有:

一、社会背景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使养老需要社会化

篇3:送父母去养老院是不孝吗

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微博说,他的老同学钱理群教授夫妇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钱教授身体一切都好,计划在养老院内继续开展研究和写作工作。

在祝福钱老晚年安康之余,网友就养老问题展开了热议。有人认为父母在养老院能得到更专业的看护,是不错的选择。也有人说:“百善孝为先!送父母去养老院,有这样的儿女当初不如养条狗!”您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是不孝吗?

养老观念的困惑

路夏

“ 送父母去养老院,有这样的儿女当初不如养条狗!”这样的表述虽过于极端,却反映了现代人在养老观念上的困惑。

随着中国社会老年化步伐的加快,养老问题也凸显出来。过去,中国人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单是观念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据有关统计:在西方国家,入住机构的老人比例大概为5%;在亚洲,大概为2%;中国为3%~4%。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如何传承,如何与时俱进,却是见仁见智的。孝不孝关键是如何用心地关爱老人,居家还是送养老院,不是衡量孝道的标准,不然的话,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为啥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呢!

今天,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机构养老渐成风气;相对过去而言,中国人的寿命也正在不断延长。“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这对于一些家庭里,被工作、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子女,对一些刚刚告别工作岗位,想把身心放轻松的低龄老人来说也是福音。

其实,孝不孝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说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这是偷换概念而已。当然,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并非一送了之,更需要常去和老人聊聊天、一起吃吃饭,一样也不能少!

养老应该尊重老人的选择

时小红

我觉得,在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养老,首先应该是老年人自己的选择。诸如像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那样的一些空巢老人,子女远在国外,做父母的也不愿意因自己的原因耽误孩子的发展,所以觉得去养老院不仅可以继续做研究而且心理上亦很自立,很轻松。

一些无自理能力的老人,因为其子女还在工作,孙辈还在读书,家庭有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老人也愿意去养老院享受专业护理,这的确无可厚非。当然,还有很多老年人喜欢居家养老,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一些人退休了或请保姆在家护理老人,确实更是皆大欢喜。

所以,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随意对别人送父母去养老院的选择妄加指责并不理智。 (责编:萧茵)

网友热议

@刚刚成熟:我奶奶就喜欢住养老院,她解放前受了很好的教育,思想开化,性格独立。现在90多了,精神好得不得了,头脑也超清晰。每天和养老院其他老人打打牌,教他们画画,写毛笔字,不要太开心。爸妈多次想请她回家,她都不愿意。

@我不相信:养老院虽好,毕竟没有亲情吧。

篇4:不赞成,也别急着去反对

问:假如这是你的女儿,你会怎么回答?

当孩子说到父母们不赞成的做法或者想法,父母们会有一种直觉地排斥,“你怎么会这么想?你怎么可以这样做?我平时是怎么和你说的”,假如父母们忍不住把这些说出来,那么,谈话立刻变成我们对孩子的“训导”,真正的沟通则就此夭折。

我的看法是,无论孩子说了什么,他的感受是无辜的、中性的,我们应该首先接纳他的感受。

用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

人,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非常渴望被理解,也就是被知心。这种感受格外难得,这种渴望非常强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是写照。假如能够准确说出孩子的感受,意味着我们能非常好地理解孩子。

假如我们不能够准确地说出孩子的感受,怎么办呢?一、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二、即便不能一下子说准,但如果我们有这种真诚,孩子也会买账,而且孩子通常会主动纠正我们。

闭上嘴,先问问孩子的理由

比如孩子说“我讨厌外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会说:“嗯,我知道讨厌一个人是什么感觉。”然后会接着说:“讨厌一个人肯定有它的理由,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孩子直接说明自己讨厌外婆的原因。那么,这就是我们了解孩子和外婆关系的机会,更是我们了解孩子好恶如何形成的机会,也是我们纠偏的机会。当然,我们要让孩子先把话说完,才能真诚地提出恰当的建议。

还有一种可能,孩子不愿意说。这样我们当时也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先结束这个话题,之后用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观察就好了。等到我们了解一些情况后,再找孩子聊,通常那个时候,孩子就愿意开口了。

如何回应孩子的解释

回应孩子的语言和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然后呢”“请继续,我很想知道……”“所以你才……”等等,只要你在一个专注的倾听状态,只要你真渴望了解孩子,一切都会自然而然。

这个环节难在克制住表达的欲望,仅仅去听。

当孩子对我们说什么而不是问什么的时候,他最大的渴望是我们了解他们,最好是完全地了解。但是,作为听众的父母,常常在孩子开口不久就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孩子的心思,并随口说出自己的判断:不就是啥啥嘛,有什么了不起的!或者说:好了,我知道了,你……然后……这就会让任何诉说者扫兴,不管他是孩子还是大人。

我曾经对父母朋友们说:今天没有倾听的耐心,明天将失去倾听的机会。但是,我后来发现,这不仅仅是耐心的问题,还涉及到允许的界限和弹性,以及父母们是否沉得住气。

面对接二连三丢东西的孩子,妈妈要想做一个全然的听者,首先需要克制对这个现状的不满。事实上,即便我们的确需要“纠正”什么,我们也不妨让孩子先痛快地说完,如果能另选一个时间来表达我们的看法就更好。这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感情上更舒服,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改变,如果在我们和他谈之前,他自己想到了办法或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妥,岂不更好。

古语说:善威者不轻怒,善恩者不轻施。如果我们迁移一下,那就是,善教者不轻言。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要说,非说不可的,想好想透了遇到合适的时机再说。

技巧的背后

是否能够全神贯注地倾听,取决于这件事情对听者的重要性以及听者的个人修为。

对于自己十分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能恭听。但是,通常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很容易分辨是否重要,只有听者认为对方值得倾听时,他才会去专注地倾听。比如,爸爸正在看电视,孩子走过来说在学校有人打了他。如果爸爸认为小孩打架稀松平常,并不需要介入和了解,那么即便是电视内容没有多大吸引力或者他根本就没看电视,他也不会用心听,这涉及到“值不值得听”的判断,判断的背后则隐藏着爸爸的“教育观”。

另一方面,倾听也是一种能力。修为越高的人,倾听的能力越强,其表现为:更有耐心听别人讲话,更能让对方产生信任并愿意讲话,更习惯让对方把话说完,也更善于听出话外之音,更能理解和包容说者的所思所感。

全神贯注的心理基础,是真正在乎,是内心觉得这很重要,并把你的注意力真正放在孩子身上。在这样的前提下,“全神贯注倾听”就是我们内心真诚的自然展现,而不是某种技巧或者标准化的动作。特工们通常都是边做工作边偷听别人谈话的,细心的妈妈即便是在厨房做饭,客厅里女儿和男友的谈话也落不了几句。

这种出于关爱和尊重的倾听的累积,会让亲子之间产生很大的信任和默契,良性的亲子关系必然由此开始。一旦这种情况实现,即便你没有停下手里的事,即便你没有马上转过身来直视孩子的眼睛,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倾听,因为它已经太多次证明了这一点,他深知他自己以及他的问题对你很重要。

理论与现实不同

通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 让喋喋不休的孩子闭嘴

B 对孩子所言不予理睬

C装作倾听,不断回应,但实际上心思不在孩子身上

D有选择的倾听,试图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多关于孩子的信息

E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请问一下,你会选择哪一种,你会选E吗?

坦率地说,根据我们做选择题的惯性以及我们对于教育理想状况的向往,98%的人会这样选。问题是,现实生活根本就不是选择题,E类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的精力、时间和耐心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并非所有孩子的话都值得听。两者综合,有选择的倾听是必须的,在无关紧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让孩子闭嘴。

装作倾听这种方式在孩子有实质问题需要你了解和帮助的时候,肯定会让孩子大失所望;可是当孩子没有什么实质问题,只是想体验一下被关注、被倾听的感觉,而你恰恰很忙,这时假装一下要远远好于直接拒绝,孩子虽心知肚明,但依然会为此知足。

篇5:该不该把父母送进养老院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另一方面是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父母。而现在的养老院设施慢慢完善起来,老人在养老院居住不仅可以有众多的老年伙伴,而且每日有人提供餐食,生病也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照顾。看起来,把年迈的父母送进养老院似乎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可是,真正送父母进养老院的子女非常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怕被人贴上“不孝子(女)”的标签,同时也担心父母在养老院受委屈。

那么,送父母进养老院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

讲讲我家把我外婆送去老人院(或者叫老年人服务中心比较恰当)的故事吧!

先介绍下家庭背景

我外婆今年80高寿,身体健康,只有两个小毛病:年纪大了耳朵不怎么好使,外加一点睡眠小障碍。外公去世的早,外婆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是个残疾人,所以没办法照顾她;二女儿没有子女,在我读初中之后大学之前一直照顾外婆;三女儿也就是我妈,在我最小的那几年是我妈在照顾外婆(当然外婆也照顾了我),我读大学后,妈妈就把外婆接到了家里一直照顾至今。

外婆生活规律,独立性强。每天早起看书看报,下午出去打打麻将,晚上看看电视。以前和家人一起住的时候天天争着抢着干家务,自己做饭洗衣,我妈怎么劝都不听。

怎么想起送外婆去养老院呢

我妈妈是个好强又孝顺的人,所以不管日子过得怎么样,一直妥妥帖帖地把我外婆照顾得很好。而我外婆也可以在家帮我妈做做饭,减轻一点妈妈的负担。但一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两个人都性格强势,习惯于当家做主,所以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经常会产生矛盾。两个人就一直这样吵吵闹闹,都是活了几十年的人,谁都不可能改变,谁也不可能真的完全去迁就谁,彼此只能互相忍耐。

受传统思想影响,我妈一直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直到看到周围的人很多都把老人送去老人院了,老人的反馈也还不错,才渐渐改变想法。再加上随着外婆的年纪增大,越来越像老小孩,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摩擦也越来越多,吵架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我妈经常被我外婆气的胃疼,而我外婆也经常不理解我妈的行为,觉得我妈过分挑剔大惊小怪。

同时,外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外婆以前院子里的玩伴都搬家了,外婆下午固定的牌局也很难凑齐,于是她的业务生活就变得极端乏味。她就只能在家里自己找事情做。老年人做事风格和中年人的差距,也让可能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多。

于是,在征求了外婆的意见后,在反复考虑了无数次后,我妈开始着手做这个准备。

前期准备

首先就是收集老人的反馈,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其次就是亲自去查探,到各个养老院看一看走一走,看看住在里面的老人精气神如何,看看周边的环境安全与否,看看里面的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如何。再次就是各项准备。挑合适的房间位置、挑选合适的服务价格、买需要的生活用品、打扫房间卫生、和老人院里的邻居及他们的家人搞好关系等等。

试住

把外婆送去的一个月里,我妈几乎天天都会去养老院,看看我外婆过得怎么样,和她一起去食堂吃饭、散步;和服务员聊天,了解外婆晚上睡觉的情况;和周围的老人聊天,了解我外婆的心理状况。期间她跟我外婆说,如果想回家,随时都可以回去。

大概一个多月后,我外婆渐渐适应了养老院的生活,也和养老院的朋友有了每天固定的聊天、麻将、散步等等娱乐方式,生活上了轨道,我妈才开始没有每天都去了。

后期

逢年过节、家里人的生日等重大日子,我妈都会把外婆接回来庆祝;天气最热的时候和最冷的时候也都会让我外婆回家避暑避寒(养老院有空调,但老人比较节约,如果你不督促她是不会开的)。我妈每一周都会买上好吃的去养老院看外婆,如果临时有事去不了,也会和我外婆及服务员通电话了解情况。

现在的情况是,我外婆不怎么想回家了。在养老院,她朋友多娱乐方式也多,而且同龄人之间更有话题可以聊,回家她反而觉得十分无聊。

养老院的环境

养老院在较安静的一个烈士纪念馆的背面,也算依山而建,环境清幽,但离市区也很近,住在这里的老人可以在纪念馆里散步,也可以去市区逛街。

房间设置可以选择,有单间也有双人间。专门配了24小时值班的服务员,房间里有呼叫按钮随传随到。在另外加费的情况下,服务人员可以帮你买菜、洗衣服。房间里有独立卫生间和小的厨房。养老院设有食堂,采取饭卡制,要是不愿意吃食堂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

麻将室棋牌室也都配备齐全。我外婆唯一有意见的是没有图书室,不然她肯定就更开心了。

总的来看,外婆在养老院过得很开心,我觉得送老人进养老院不代表从此以后再也不照顾他(她),也不代表推卸责任。

养老院解决了几个问题

在我看来,养老院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老年人与后辈沟通不畅及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矛盾。代沟这种东西,是永远存在的。

在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其实给出一片空间也许是更为尊重的方式。

2.老年人的心灵空虚问题。有人说送养老院的老人多可怜,都没人和他沟通了。其实如果环境适合、周围的老人能有共同语言,去养老院的老人反而会比在家充实很多。如果把老人留在家中,却只会对其大呼小叫,或者根本不与其沟通,他能得到的心理慰藉不会比在养老院和朋友唠嗑聊天来的多。

3.子女工作期间对老人的照顾问题。在一般的家庭中,子女基本大半天的时间都在外面忙碌,放老人一人在家其实也并不安全。

选择一个合适的老人院,就相当于给老人租了一套房子、找了一群朋友、请了几个保姆,让他(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要不要送养老院因人而异

当然,老人院也不是万能的,适不适合、应不应该送养老院也要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来考虑。

从老人的角度来看:老人是否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对子女的心理依赖度有多高,老人是否能够接受这样一个行为,他(她)的性格能否较好地融入一个新的社交圈子。

从子女的角度来说:要清楚送养老院不代表责任的放弃,对老人的关心仍然要时刻放在心上;要像对待一件工作任务一样来看待这件事,事前有准备,事后有归纳总结,不能轻率地做出决定;送父母去养老院,是为了让他们过得更好,你要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准备这件事情,也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要求你自己,还要抱着这个信念接受别人的评点。(编辑 王俊聪)

上一篇:新数学老师写人作文下一篇:水安装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