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经典语录

2024-05-06

《从0到1》经典语录(通用15篇)

篇1:《从0到1》经典语录

1、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赔钱

2、经验:循序渐进、保持精简性和灵活性、改进中竞争、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当然后面这句话他给自己打脸了)

3、非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定义为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相反,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来伪装他们的垄断性(似乎国内创业者都在讲前面的故事,以及,这句话后面又被他自己打脸了)

4、在所有人类冲突的戏码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

5、如果你不能把对手打败,那就和对手联合(最近的国内市场……)

6、垄断企业的特性:

a、专利技术:最明确的方法是创造全新的事物;如果你能做到十倍好,你就可以避开竞争;你也可以通过出众的综合设计做出十倍改进

b、网络效应:除非你的产品在网络群组规模尚小时对初期用户已具有价值,否则无法受到网络效应

d、品牌优势:一家公司最显而易见的垄断是对自己品牌的垄断

7、“破坏”最近已经被曲解为形容所谓新事物、新趋势而沾沾自喜的流行词

8、从中国的角度看,经济增长得还是不够快,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

9、宗教极端主义者不允许对难题持中立观点:不是孩子脱口而出的简单真理,就是无人能解的上帝之谜

10、成功的企业建立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上,这秘密关乎世界如何运作

11、……其中一些是硅谷有名的夸张福利,却没有实际内涵,并不起作用

12、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将时间浪费在不能长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偿失

13、把公司推销给媒体是推销给其他人的前提

14、任何机器之间的显著差别意味着,和计算机合作得到的成果远高于和人交易得到的成果……计算机是工具,而不是竞争对手

15、如今的公司对数据情有独钟,它们错误地认为数据越多,能创造的价值越多……可行的见解只有人类分析师才能给出

篇2:《从0到1》经典语录

真的很感谢拆书包的作者!他不仅要详读全书,还要把精髓挖掘出来供我们学习。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读最深奥的东西。而且,要把这些深奥难懂诲涩的东西尽量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大家接舜。为他们的辛勤付出道声感谢!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微信,成了人们交流最方便的工具。你的朋友都用微信,你注册微信才有意义,才有共同的平台。相同性质企业之间的竟争,必是一场高成本的买卖。微软与谷歌的竟争,苹果冒了出来。颇有渔蚌相争,渔翁得利之感。怎样走出竟争的困局?着眼于未来,好的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都是创造一个垄断企业的特性。牢牢占领小市场的基础上,扩大公规模,不断创新,倾听顾客的需要,长期规划,才是生存并强大之法则,才能掌控未来。

鸡蛋多放几个篮子是生财之道。然冥次法则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它所有市场,一种分析策略通常要优于其它所有策略,某些关键时刻远比其它时刻重要。这点我深有体会。

一个企业要发展,要强大,单枪匹马已不顺应时代潮流。成功的企业家懂得如何整合资源,找寻合伙人。一个合伙人就象是你婚姻的另一半,找好了会精诚合作,团结一心,找不好会费脑伤神,甚至全盘皆输。相信生活中大家能举出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了好的合伙人,还要有好的员工,让你的员工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在他所在的工作岗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管理员工?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彼得.蒂尔告诉我们:让你的员工明白,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工作机会,是背负公司使命,做别人从未想做过的事业,和我们优秀的团队一起,团结合作,并提供健康,保险等基本福利。每个员工只做一件事,这就避免了同样工作员工之间的竟争引发的内部矛盾。有了好的舒心的工作环境,员工们才会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而现金奖励不是王道,现金红利比现金薪酬要好的多。股票报酬才能让员工全力以赴,着眼于未来。大家同在一条船,同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企业精神是灵魂,企业盈利是目的。

好的企业离不开好的销售。如何去销售产品?书中告诉我们:高价产品的不二之法~复杂销售,跟踪细致的服务,一个精悍的销售团队,市场营销和广告,病毒式推销,好的公司不只推销产品,还向员工和投资者推销公司。推销是一门大学问,是一本厚厚的社会关系学,各行其道吧。

篇3:汽车强国从0到1

硅谷创投教父Peter Thiel (彼得·蒂尔) 指出, 未来的进步可呈现两种形式:水平进步 (从1到n) , 即照搬已取得的成就或者经验;垂直进步 (从0到1) , 意思要探索新的道路。全球化, 如发展中国家复制发达国家的有用之物, 便是水平进步从1到n。而科技的进步才是从0到1, 是颠覆性的、突破性的进步。他认为, 今天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创造出新的科技, 使21世纪比20世纪更和谐、更繁荣。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已经为强国之路点亮了灯塔, 吹响了号角。相信在工业界齐心努力贯彻实施该行动纲领并继而卓有成效地继续实施《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之后, 我们的工业“强国梦”一步步梦想成真便指日可待。

工信部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指出,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 德国发布《工业4.0》, 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 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总的来看, 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不再是总量扩张的过程, 而主要是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 增速下降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 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

汽车工业面对的挑战亦不例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汽车产业在量的积累上不断创出新高, 但在质的突破上裹足不前。但令人欣喜的是, 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已经对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有了深刻认识, 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与国际汽车品牌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其中优秀代表有长安汽车, 大手笔的研发的投入正越来越多地结出硕果;比亚迪, 正拿出越来越多的贴近主流消费群体的优秀产品, 吉利汽车, 对人才和技术的重视已经初见回报……

细数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 是复制与创新在共同作用。复制, 如中国品牌创立之初对国际成熟品牌的模仿甚至抄袭, 如合资企业对国外品牌成熟产品的制造;创新, 如我们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 在汽车设计方面的独到演绎, 在商业模式上的尝试创新。但有待我们做的, 还有更多。

篇4:从0到1,比从1到10更难

3月11日中午,毕皎背着双肩包走进了麦当劳,坐在了记者面前。

这个三十岁的原创音乐人,穿着朴素,言谈放松,与多数人印象中特立独行的“搞艺术的”并不相同。但当他拿出自己的装备——手机存着的新创歌曲的小样和前奏,书包里放着的印好的歌词,随身的音乐播放器上储着的超过六千首歌,音乐人的形象便立体起来。

2013年冬天,毕皎同一家地产公司接触,接了个写写老济南的活儿。

对于自小生活在市立医院对面的阁子西街的他来说,对济南有着刻在骨子里的熟悉,“介绍自己不需要太长时间”。

此时的毕皎已经从最后一份工作离职四年,属于全职原创音乐人。这对于一个从吉他入手的野路子来说,这段路走得并不容易,他自嘲干过了“能想到的所有工作”,认为“生活经历越多,音乐创作思路越开阔”,也坚信“专业不专业,看你做出的东西”。

对于驾轻就熟的一个题材,毕皎的思考并不少,以什么方式表达,以什么唱腔演唱,对于他来说,是个问题。

“我先确定的是,济南要有一首歌,写老济南人生活的市井民谣,这里面应该有济南人特有的情怀。也想了很多唱法,譬如方言。只是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的美感,济南话的发音与北京话,普通话十分相近,如果用济南话来唱的话,十分不合适。”于是在这个长达三分五十秒的MV中,毕皎放进去的,是“香油油旋”和“磨剪子”的吆喝。

这是首仅花了三四天时间创作的歌曲,毕皎原以为不过是放在圈子里,给小众听听,可没想到,居然有上百万的点击量,跟着措不及防红了一把的毕皎对此十分懊悔,“时间紧,还是太粗了”。

创作过程中不断的有人提及“你漏掉了油旋、漏掉了甜沫,不能不说千佛山啊,泉城广场怎么没提……”毕皎有自己的原创态度,“我拒绝两种写法,一是报菜名,跟相声里的一样,把所有要说的东西罗列一边,没特色和亮点;二是赞美诗,空洞的没有内容的歌颂,我写不了。”

我第二首歌的MV费用不知道在哪里

“我从宁静中而来,聆听浮与沉的念白;我从淡然中而来,体会是与非的更改。”采访过程中,毕皎拿出了另一首“泰山奖”获奖作品《泉水泉水》给记者听,流行音乐中糅合了东方宗教的元素,歌词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泉水,毕皎说,“我个人更喜欢以小见大的写法,一沙一世界的感觉,以这首歌为例,我是泉水,泉水是我,一个城市其实一个点写好就行了,并不是要歌颂七十二名泉。”

毕皎这样的原创作品其实不在少数,艺术性也要胜过《梦回老济南》,但传唱和流行度上显然不行。这恰好便是原创的一个困境——市场需求和艺术表达之间的两难。

2013年年末,《中国好歌曲》的爆红,让大众开始关注起原创音乐和原创音乐人。而每每音乐人在歌曲结束后,再苦再难也不放弃的话语,也让生存成了原创音乐绕不过去的话题。

作为全职的音乐人,毕皎坦诚,“一半时间创作,一半时间教人弹琴,不够吃饭,《梦回老济南》在网上有上百万点击率,但和我产生不了一毛钱的利润关系”。

“原创是行业的基石与动力,音乐人的个性和风采都通过原创展现”,毕皎眼中如今的原创乐坛,却如乐评人王小峰所言,“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完备的产业链,没建立起商业规则,这个行业的人都是一种抢夺式心态,能抢到就抢到,抢完就跑”。

“有许多作词家作曲家,一辈子能给别人写出许多歌,但唱作人十分容易被划入框中,一辈子拥有一首好歌的人,不在少数,譬如《一无所有》于崔健,《朋友》于臧天朔。建筑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少,歌曲越来越多,好歌越来越少”。这使得劣币驱逐良币,口水歌充斥着的大环境,让坚守本心的原创音乐人举步维艰。毕皎说,“写原创应该有什么感觉写什么,不受风格限制”,但现实生活是,“我第二首歌的MV费用不知道在哪里”。

更何况,“原创的乐趣是0和1,大多数人都在重复从1到10的工作,永远按着谱子走,却忘了,从0到1 比从1到10要难得多。”

好歌的标准有很多,它可以千奇百怪,可以摇滚,可以说唱,可以迷幻,可以哥特,但它必须“能够安抚人心,安放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能做到的人不多。

篇5:从0到1读书笔记

他在创办了paypal,20xx年将paypal以15亿美金出售给ebay,马斯克的第二桶金2亿多美金,就是从出售这个企业中获得的。

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彼得蒂尔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一门创业的`课程,一位学生将他的笔记整理出来,在校内外广为流传,然后彼得蒂尔和他一起修改笔记,让更多的读者可以读到这本书。

创新不是从1到n,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生产出来一个苹果手机,然后不停的复制生产。这个不是创新,而是从无到有,你创造出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在以前传统的思维里,可能是从1到n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在互联网时代,从0到1才是创造市场的过程,也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企业。

里面谈到如何打造垄断企业,知秋觉得有点意思,1、先占领小市场,在一个小市场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要容易得多,当paypal把目光锁定在ebay数千个超级买家时候,就找对了路子。2、扩大规模,一旦主导了一个成功的市场,就要逐步打入稍大的市场。3、破坏性创新。破坏是指一家公司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改进升级。

还有四点跟现在硅谷企业家学到的经验对着干的内容:1、大胆尝试胜过于平庸保守;2、坏计划也好过于没有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到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篇6:从0到1读书笔记

创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事情,开放到让人无所适从乃至惶恐。像傅盛所说的理念一样,一个创业公司CEO的首要问题是将一个开放的问题,变成一个封闭的问题,这样创业就有解了,才有目标,才能给聚焦一点去做好,才能够有精益创业的机会。市场就像一个原始森林,如果盲目去做好所谓的极致产品,估计就是在森林里打转,是出不来的,于是我就用“探险”这个词来描述好的创业方式,而不是用“冒险”这个词。

本书最重要的问题是写在开头的:“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这是辨别一个人是否拥有独立思维的切中要害的一个问题。正如笔者说说,出彩的回答很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气。针对这个反主流问题,多数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创业本身就是一件反主流的事情,能够看清未来的异端人士才更适合。

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

全球化并不全是进步,大多数只是模仿,太多民族丢掉自己的特色,反而失去了独特创新和进步的优势;

竞争会扼杀创新,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开辟新市场;

“产品会说话”是谎言,如果没有天使用户,利基市场,病毒式营销,一炮而红是幻想,客户不会主动上门;

失败者才会去竞争,创业者应当选择垄断,特别到了一个赢家通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创业开局十分重要,“频繁试错”是错误的,市场不会等你太久,精益创业也不能盲目,必须有针对性地反向去努力深挖;

一个企业不可能光靠品牌吃饭,必须做好基础产品,形成社群;

员工持股必须从创业开始就实施,一个拥有独立特行魅力的企业文化才能给吸引优秀员工,吸引客户。

篇7:从0到1读书笔记

作者彼得蒂尔与其他几位创始人早年创建了PayPal公司,PayPal于20xx年以15亿美金出售给eBay,彼得蒂尔创建了Funder funds,马斯克创建了SpaceX、特斯拉公司,其他几位合伙人也分别创建了Linkedin、Yelp等众多估值超10亿美金的科技公司以及风投机构,这样的成绩令人惊叹,也让我们想一探其中的秘密。

本文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对笔者很有启发。

垄断孰是孰非:

作者提出反主流的观点,垄断并非坏事;充分的市场竞争,长远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美国各航空公司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每卖一张票平均只有18美分的利润。垄断会带来巨额的财富,支持产品的研发与改进。Google被视为全球互联网公司,其垄断的搜索业务带来的巨大广告费收益。Google母公司Alphabet则去寻求其他营收的突破口。

这里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垄断者不会抵制创新,Google作为搜索的垄断者依然去寻求新的市场。垄断企业是不断更换的一个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的IBM垄断硬件,到后来微软取代了IBM垄断了操作系统,到后来iOS/Android又将微软的霸主地位推了下去。垄断的利润,给了企业规划未来的资本。

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而是成功企业的写照。

垄断企业:

想在商界成功,主导一个小市场要比在大市场中分一杯羹容易的多。在大市场中找不到好的出发点,将会陷入竞争,残酷的竞争将吞噬掉利润。

一旦主导了一个小的市场,需要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扩大规模,进入相关的市场,有纪律地扩张。

在创建企业过程中,正确认识破坏性创新。不要破坏,躲开竞争,不成为其他企业的眼中钉。创新应扩大市场,对整个产业有正面的回馈。

被忽视的法则:

爱因斯坦宣称福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大多数人将其遗忘或选择性的忽略。作者提到幂次法则是为了另外一个反主流的观点,投资中应考虑幂次原理,而不是华尔街经理们最擅长的组合投资。但人生总,总不能加入几十家公司,也不能从事几十种多元的职业。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只学到了线性增长,而错过了幂次原理。

一家成功公司的收益,可能超过它之后长尾公司的总和。想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有许多必要条件。作者用一个章节介绍了恪守常规与用于发现秘密公司的巨大区别,积极去发现一些尚未解决的需求。

智能时代:

彼得蒂尔在书中也提到了机器与人关系的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对我的启发很大。科技是人类的补充,不是替代人类。当AlphaGo击败柯洁时,是人类的胜利。当人类发明汽车后,人类和汽车赛跑便不太可能胜利,人工智能同样如此,科技将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简单地从需求分析,人类需要的是漂亮的房子、美食等,而机器的需求绝不是这些,机器的需求是电,这就意味机器或人工智能并不向人类争夺资源,更不会取代人类住别墅和香槟。

篇8:《从0到1》经典语录

O2O竞争之惨烈,如硅谷风投教父彼得泰勒《从0到1》中描述的那样: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如何在红海的O2O竞争中,突出重围,脱颖而出,建立自己的从0到1?

以下内容整理自我与邻里间CEO方智的对谈。邻里间在2014年获得千万级别天使投资,但方智一直不认为“烧钱”是O2O的出路。

O2O创业者普遍焦虑,源于许多O2O模式没有竞争壁垒。方智一直思考着社区O2O的壁垒在哪?

“非颠覆”社区O2O模式

“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上。”

社区O2O这两年一直是创业热点,“衣食住行”只要用互联网模式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成功,都是千亿估值平台级公司,何况是万亿级市场容量的社区服务O2O。

对于社区O2O,95%的创业者都是想绕过现有物业,某融了1亿人民币天使的社区O2O项目,曾经用邮寄明信片的方式来确定每一户户主的身份。这种上来就想在物业产业“闹革命”的方式,代价巨大,效率低下,并且会和整个传递物业处于“竞争”的不利位置。这是众多社区O2O项目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一直言之“颠覆”,实际上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并不是什么“颠覆”(特别是与传统行业结合紧密的O2O领域),而是解决行业痛点,为行业提高超预期的价值,大幅度提升传统产业效率及收益问题,从而快速淘汰“低效者”们。

一个切入O2O的创业者,想获得利基市场(niche market),第一思考点应该是如何“提升产业效率”,才能真正利于竞争上风。估值高达30亿美金的外卖O2O平台饿了么,靠大幅提升餐厅翻台率整合市场,410亿美金估值的Uber提升了社会车俩的利用效率,滴滴快滴也大幅提升了出租车的接单效率……

从0到1的过程,怕的是无法把握事情的核心价值,而习惯性的想用用户运营数据与地推思维去解决一切问题。而后期出现的一批创业项目如社区O2O“邻里间”正是为传统小区物业提供企业级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平台+运营”,通过提升传统物业企业效率来整合B端(物业)和C端(社区用户),从而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的,为社区用户构建全新的便利社区生活方式。服务社区用户的同时,帮助物业实现多元化增值收入。

以物业管理切入社区用户资源

“在静态世界里,垄断者只是收租人,购买者没有选择,这种人为造成的稀缺并不会带来新的价值;而现实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世界,富有创意的垄断者创造出了崭新的事物,给消费者更多选择,这种创造成为了美好世界的推动力。”根据社区O2O创业项目邻里间的调研,物业产业其实是一个行业分散(小公司林立),效率低下的传统领域。全国物业总数为10.5万家,但是其中97.14%(10.1万家)都是中小物业公司。

传统的物业公司信息化、数据化差,导致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一个10栋楼左右的社区,需要上百名保安、保洁、管理人员。物业的通讯靠电话和对讲机,靠excel表格来管理信息。住户和物业基本上很难顺畅交通,物业不知道住户住哪栋楼,住户有需求也不知道如何找到相关物业。

根据产业实际情况确定了自己的核心策略:整合小B(中小物业公司),通过互联网手段为物业公司提高效率,压缩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增加收入。与物业公司结盟,获取社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解决物业和业主的真正痛点

虽然现在所有公司都在焦虑中尝试拥抱互联网,但在以前社区O2O公司推广过程中,很多物业公司没有积极响应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共赢点,传统物业公司最痛的点在于管理模式传统落后、收入低,加上由于信息不通畅,业主满意度低,社区住户物业费经常出现拖欠的情况,这是需要着重解决的“最疼的点”。

邻里间设计了数十种收费类型,覆盖了各种收费场景。对于用户来说,实现了快速的服务请求,通过邻里间快速享受物业服务,微信等线上支付手段等实现了在线缴费,资金快速回笼。对于物业人员来说,可以提高物业服务效率。为此,甚至有近100家物业公司主动求与邻里间进行合作。

从0到1建立的壁垒

有物业提供基础服务作为支撑,确保了社区住户对产品的打开频次。邻里间在为物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社区住户提供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家政、洗车、洗衣等生活O2O到家服务,也包括特色商品购买服务。目前邻里间电商的品类达到近1000个品类,共计4万个SKU,同时采用精准化营销与用户行为分析,在试点的社区中,购买转化率达到48%。

《从0到1》认为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一个初创企业的完美目标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开始很小,但必须在自己的市场内占主导地位。理由很简单:在一个小市场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里要容易得多。Facebook发家就是利用此法,最开始从常青藤高校校园内社交起家。

扩大规模。一旦成功创造或是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就要逐步扩展到相近市场,有核心事业逐步往外扩展。如亚马逊一开始主要精力在图书市场,形成垄断地位之后逐步扩展到相近的光盘、影像和软件,最后成为世界级的综合商店。京东也如此。

建立共赢点,不树产业内敌人,“3Q大战”就是典型的例子,360四处搞破坏,最终结果是核心竞争力被全行业全力围剿,最终失去竞争优势。”

篇9:从1到n, 还是从0到1

我们常常谈论创新,但什么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创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水平创新,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 跨越到n。第二,垂直创新,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实现从0 到1 的进步。如果你根据一台打字机造出了100 台打字机,那就是水平创新。而如果你有一台打字机,又造出了一台文字处理器,那你就取得了垂直创新。

在商业上,水平创新表现为企业在同类产品中努力寻求差异化。比如2010 年10 月,一家名为Square 的初创公司推出了一款白色方形、体积很小的产品,可以使人们用iPhone 刷卡,读取信用卡信息。这之后,一家名叫NetSecure 的加拿大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半月形读卡器。随后,Intuit 集团又为这场几何图形战增加了圆柱形。2012 年3 月,eBay 旗下的PayPal 又跟风发布了自己的读卡器,这次是三角形的。

类似这样的水平创新,其背后其实是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经济学中,竞争是一种理想状态。经济学家们甚至为完全竞争的乌托邦市场呐喊。而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意味着,处于竞争市场中的每个公司之间没有差别,卖的都是同质产品。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市场支配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定。如果有钱可赚,就会有新公司入市。这样供给量上升,价格下落,起先吸引这些新公司的利润又荡然无存。如果进入市场的公司太多,这些公司就会亏损,一些还会倒闭。最终价格会回升到可维持的水平。

从长远来看,在完全竞争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

与完全竞争相反的是垄断。竞争性公司的产品由市场定价,而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可以自己定价。没有了竞争,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在经济学家眼中,无论垄断企业是靠什么方式成立的,是耍手段消灭了竞争对手,还是从政府那儿弄到了许可证,抑或是靠创新一步步攀到了顶峰,它们都是一样的。但我们不討论非法强霸,也不涉及政府宠儿。这里的“垄断企业”指的仅仅是一种企业,它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其他企业无法供给。谷歌就是从0 到1 的范例:自21 世纪初谷歌就已经将微软和雅虎远远抛在身后了,在网络搜索领域无人可敌。

美国人神话了竞争,赞颂竞争使他们免于排队领面包的窘境。但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本文根据《从0到1》内容整理而成,感谢中信出版社提供帮助)

篇10:《从0到1》读后感

在各行各业都展开了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客户群体是固定,有限的,如果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时,必然会流失许多客户。本书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彼得•蒂尔说一个基础不好的企业,是绝对没有希望的。一个基础不好的企业,往往花最多的时间拯救他们,这样的企业最不行。如果一个企业不知道如何创新,单纯靠着复制和翻版新潮产品或商业模式,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企业必定失败。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针对这个反主流的问题,书中说明了多数的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的使我们看到未来。未来会怎样,谁都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一定是进步的。进步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平的,也就是复制。另一只是垂直的,也就是创新。就拿飞信,微博来说也曾风靡一时,但在微信出现后,大量的客户转向微信,原因很简单,微信进行了创新,有更好的体验感,用户使用起来特别方便,满足了之前在飞信,微博的需求,甚至是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微信在不断进步,也因此增强了用户的粘度。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一个大企业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这也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一些现状,电信通讯运营商,石油,国企等等,他们的垄断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的利润。除此之外,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创新型的企业也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王国,目前虽有被复

制,但没有企业能够超越他们。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经营模式,市场占有率固然重要,但最后衡量企业是否成功还是要依据其所产生的利润,没有不想盈利的企业,但面对行业内的竞争,长时间的亏损也无法支撑企业的运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由许多人构成的团队自然也是独一无二的,选对了合伙人,选对了员工,这才算打好基础。决定企业是否盈利,除了经营模式之外,团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企业的基础是员工,是公司的制度,只有打好了基础,企业才能高速的发展。

篇11:《从0到1》读后感

相信打开这本书的人一定都会被peter的第一个问题所吸引、产生困惑、渴望得到解答。

问题是:“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在整本书的都始终贯穿这个问题的精髓,你需要和别人不同,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哪怕是疯狂的、神经质的想法,那些独特性不要随着社会规范化的教育被消磨殆尽。

peter指出,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只有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才会有从0到1的可能性,平庸的、大众的、普遍化的思维即使创造了企业,取得了利润,也始终在0到N之间徘徊,仅仅是为全球化做了贡献,并没有推动人类的进步。

这本书有两个点给我启发,第一个是对未来的态度。第二个是初创公司和人生的类比。

先说第一个,peter将人对未来的态度分为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和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

这四个维度恰好涵盖了大部分人对于自己人生的态度,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你属于哪一类呢?甚至说,根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概念,只是这么随时间活着而已。我们不想peter那么宏伟的,我们只谈自己的人生态度。

现在的我,属于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我知道自己近五年的人生规划,我要走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而不是为了赚钱随便去找一份工作,但同时,没有迈向社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些盲目的乐观,往往是这种乐观激发了我拥有斗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但这究竟会保持多久呢?说不定只是一两年而已,也许在计划失败后我陷入了悲观的情绪,但我会时时刻刻谨记,不论自己是悲观还是乐观,永远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态度,这样便知道自己顺应着怎样的轨迹向前,而不是盲目、被迫选择了一条自己并不理想的生活。

也就是说,即使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未来是无法明确的,但你一定要把握和明确自己人生的小方向。

第二个是peter在创业初期所说的风投组合概念,在投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分化风险,但人生和风险投资恰恰相反。一个人不可能为了拥有多元化的人生同时留住十几种可能性差不多的职业。人生是赌所有家当,孤注一掷,不留后路。

然而peter说学校交给我们的是无差别一般知识,导致现在学生已经成为流水线上的作业,毫无特色,没有差异。我身边毕业的同学大多都进了银行,要么都是在考公务员,其余的等父母安排工作。特别好笑的是,有一个走关系进银行的同学在拿到offer那天请小学同学组织聚会,底气十足的好像自己已经是金融界娇子了。在一般大众看来的成功和出息其实并不是那么正确,也没有必要去羡慕或妒忌,你有属于自己的道路,关键的是,不要人云亦云。

同时,教育将许多人教育成“你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显然,这也是工作中领导的要求,但peter告诉我,做什么非常重要!你应该将你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此之前要仔细想想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

这两点告诉我一个道理,全能型人才也许是个骗局,多元化人生也基本属于迷茫状态。所以,不论你是否创业,都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应该找到自己明确的、为之努力的事情,哪怕是一个小计划、小目的。就像这本书中的“大学炸弹客”说的,我认为很有道理哎,那就是:

1、稍作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

2、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3、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目标

篇12:《从0到1》读后感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这句话源于书的封面。看完一遍之后,总觉得不过瘾,书中很多的观点无法完全理解,所以读三遍以上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每个想要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人。另外,书中的很多观点非常清晰、实际、有力度。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书中提到的科技、创新、合作、竞争、垄断。

先来说说,科技和创新。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新思想甚至比灵活性更重要。而每个初创公司必须做的思维运动便是,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接着来说说合作,我把它分为三类:一是与其它公司合作,作为一个初创公司,需要和其他人合作来完成工作,但也需要控制规模,使组织有效运转。二是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合作,公司内部团结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既能保证公司以高效率快速运转,也可以省去很多烦心事,没有必要整日围绕勾心斗角而耗去很多的精力。我很喜欢内部团结的公司,虽然我现在的公司还没走达到想象中的团结一致,但至少同事间的关系还不错。三是,公司合伙人之间的合作。选择合伙人就像结婚,而创始人之间闹矛盾就像离婚一样令人不快。每段关系开始的时候都很乐观,而冷静地思考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就不那么令人愉悦了,因而人们都不去想。但如果创始人之间有不可调解的矛盾,公司将深受其害。所以,公司的基础很重要,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最后来说说,颠覆我原有认知的竞争和垄断。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要有特色,就一定具备竞争力,一定可以赢。然而,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激烈的竞争。处于平衡竞争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哪一天消失了,对这个社会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如果一个垄断企业在某一天突然消失了,那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在商界,平静态即静态,静态就是死亡。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也不是异常存在,而是每个成功企业的写照。

篇13:《从0到1》经典语录

1971年, 美国学者约翰·梅里尔和拉尔夫·洛温斯坦提出了媒介进化的EPS循环理论:文化史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专业文化三个阶段。在后来的研究中, 他们又进一步证明:“我们正处在大众文化阶段的尾端, 新的电子技术将带领我们跨入专业文化阶段。”

尽管业界人士对Web2.0的定义各不相同, 但在描述这个概念时大都提到了它的三个特性———“去中心化”、“微内容聚合”和“长尾效应”。这标志着我们的媒介正从大众文化阶段向专业文化阶段过渡。如果说Web1.0象征大众文化阶段的互联网, Web3.0象征专业文化阶段的互联网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说, Web2.0就是沟通大众文化阶段和专业文化阶段的桥梁。

Web2.0对大众传播模式的挑战

Web2.0的定义:根据Web2.0概念的发明者之一Tim O’reilly的解释, Web2.0是第二代互联网的简称。O’reilly以传播方式对互联网的历史进行了划分:Web1.0是以信息控制为主要特征、门户网站为主要形式的互联网, 而Web2.0则是以信息聚合、注重个人参与为特征, 以个人信息媒体为形式的互联网时代, 此时的“话语权”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每个人都能经营自己的媒体”。

Web2.0与去中心化:从博客、播客到维基、社会化网络服务、点对点下载、聚合内容, Web2.0的产品无一不是对大众媒介的去中心化:博客是对平面大众媒体的去中心化, 播客是对广播、电视的去中心化, 维基百科是对著作权的去中心化, 社会化网络服务是对交流方式的去中心化, 点对点下载是对文件资源的去中心化, RSS是对新闻来源的去中心化。

Web2.0与微内容聚合:从文化角度讲, “微内容”是能表现个人特征的数据, 是连接网络中不同个体的契合点。Web2.0通过对“微内容”或将各种信息聚合 (如RSS/Tag) , 或将网民“聚合” (如博客圈、兴趣小组) 聚合起来的个体进行信息共享, 形成一个专业交际圈。

Web2.0与长尾效应:Web2.0出现之后, Chris Anderson于2006年提出了第二代互联网之后的网络经济效应———“长尾效应”。它的核心思想是:消费者的大部分个性需求无法被实体商店的供给所涵盖, 而第二代互联网通过其技术性能, 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涵盖, 而个性需求的总和要比主流需求更有经济效力。可以这么说, Web2.0缔造了长尾效应, 而长尾效应又反过来使得Web2.0网站获得成功。

Web2.0:EPS循环论的印证与去中心化

Web2.0作为一种传播模式和文化存在, 它的出现印证了EPS循环理论:他们将文化史按照传播方式划分成E、P、S三个阶段, 其中E代表精英文化阶段, P代表大众文化阶段, S代表专业化。人类文化的发展按照从E-P-S-E的方向循环往复, 而我们现在正处在大众文化阶段向专业文化阶段转变的时代。

Web2.0是对Web1.0的“去中心化”, 把“大众”分解成个人。Web1.0是少数人掌握着大部分人的信息, 大众围绕着少数的几个信息源。在Web2.0环境下, 传者和受者不再“泾渭分明”, 网民甚至可以用“个人”的力量主导整个社会。因此, Web2.0中没有大众传播模式意义上的中心, 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中心。

Web2.0虽然瓦解了“大众文化”, 但它也创造了“小众文化”。微内容的聚合让个体通过特定关系联系在一起, 因此而组成的小组内部有其用来沟通的“专业知识”。微内容聚合是长尾效应形成的基础。人们通过小众间的“口耳相传”将注意力从热门商品转移到了小众商品中。Web2.0的“发现”功能也印证了哈罗德·因尼斯“未来社会信息传播必将回归个体传播”的预言。

Web2.0:从大众文化阶段通向专业文化阶段

Web2.0作为沟通大众文化阶段和专业文化阶段的桥梁, 它本身兼有反大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双重特性。

如果说“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精英文化”的, 那么“专业文化”则具备“反大众文化”的色彩。Web2.0就有这样一些“反大众文化”的特征。

Web2.0比Web1.0在更大程度上对大众传播传统的传受理论提出质疑。Web2.0强调“以人为本”, 个人化的传播被加强了, 受众群体不单单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更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主动传递者, “受众群体”这个名词在Web2.0时代将被“网民个体”所取代。

约翰·梅里尔和拉尔夫·洛温斯坦认为,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闲暇时间越来越多, 人类将会迈进专业文化时期。那时, 不同的人群将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自己参与的文化活动。Web2.0对“微内容”的发现、组织和利用已经具备专业文化的这些特征, 开始把受众分成越来越小的部分, 正如社会学家理查德·梅塞尔所说的“文化区分”。

Web2.0的发展引发了长尾效应。而安德森提出的“长尾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专业文化阶段商业法则已经初现端倪。“让顾客参与生产”是为了适应专业文化阶段小众的“个性化信息”的需求;而“‘一种传播途径不适合所有人、一种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一种价格并不适合所有人’则是为了适应专业文化时代非普遍性的‘专门’需求”。

结语及展望

综上所述, Web2.0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去中心化”, 又通过“微内容聚合”将个体集合成小众, 形成了专业文化阶段传播模式的雏形, 它在大众文化阶段和专业文化阶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而标志着专业文化时代到来的Web3.0又将是怎样的呢?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说过, Web3.0将以网络化和个性化为特征, 它的数据和应用不需要在计算机上运行, 可以全部存储在网络服务端;在任何一台电脑上, 甚至在电话和电视上, 只要打开浏览器就能进入自己的世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Web3.0的专业时代构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篇14:李开复 从0到1

11月5日晚间,股转系统发布了创新工场的公开转让说明书,这意味着久负盛名的创新工场也将要登陆新三板了。

创新工场由“创业教父”李开复一手“带大”,时隔5年事业蒸蒸日上,从公开数据看,今年起该公司扭亏为盈,前7个月创造了2525.4万元的收入和797.96万元的净利润,同时该公司截至7月底时员工人数仅23人。

成立五年多来,创新工场累计为200多家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公开资料显示,创新工场收入主要来源是创业服务收入和基金管理外包服务收入。在创新工场的平台上,超过半数的创业企业获得下一轮融资或被并购,超过20家创业公司目前的市场估值超过一亿美金,其中有豌豆荚、知乎、蜻蜓FM、美图等互联网知名企业。

李开复虽然担任创新工场的董事长,但其却并不持有股份,从法律上讲没有控制这家公司。这不是李开复的疏忽,而是不想让他的特殊身份对创新工场登陆资本市场构成阻碍。而且,持股不是唯一的控制方式,毕竟,创新工场离不开李开复。

创新工场即将挂牌新三板了,但当年的疑问仍未得到完满解决:李开复是辅导创业者从零到一的好导师吗?成功可以批量复制吗?但更现实的问题是让创新工场实现资金良性循环。

李开复向世人证明了自己也能“从0到1”,下一个考验是“从1到100”。

篇15:从0到1读后感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虽然这个和我们社会提倡的公平竞争违背。这个论断放在当下的中国是成立的。石油、电信、能源领域,大国企的垄断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私企方面就BAT而言,腾讯在社交领域、阿里在电子商务领域、百度的搜索领域构建了自己的围墙从而维持了高额的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创业,那么选取的领域竟然避开此刻已有的,理应预测未来所需的那么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需要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然后逐步扩展。与其在白菜价的利润行业拼杀,选取一个前言的领域杀入确实是很好的开始。

一、未来的挑战

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就是一群有共同梦想的人一齐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二、像那样狂欢

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硅谷之劫让人们更为清醒,也从中学到了经验教训:小幅地循序渐进地成长是安全前进唯一道路;所有企业都应尝试并反复实践,把创业当成未知的实验;在成功的产品上加以改善,重视并服务好现成的客户;科技应用于商业应主打产品开发,只有产品足够好,才能抢占市场。

三、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取,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完美的推动力。

四、竞争意识

竞争会使人出现幻觉,徒劳抓住虚无的机会,在商业上如果只懂得竞争,无法从竞争中看到价值是否提升,那将惨遭失败。创新性的垄断市场,即研发创新型产品,让大众收益,同时给企业带来长期利润。

五、后发优势

现金流是一家公司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点,一家在未来具有大额现金流的公司才有可能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垄断企业,前期投入专利技术,做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将是一家公司最实质性的优势,其次重视网络效应,让你的产品在网络群组对用户具有价值;软件开发享有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做好软件平台开发至关重要;最终打好企业品牌是行程垄断的有力方式。然而要使垄断企业运行起来,还要仔细选取市场,循序渐进扩大规模,在小的利基市场基础上逐渐扩大,明白到达预想的长远目标。

六、成功不是中彩票

商界的成功源于明确的愿景和信念,源于早期的规划和设计。只有对未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才能使我们创造出完美的未来。初创企业就是我们能够明确掌握并尽最大努力的机会,我们不需要成为各方面的产业都涉及的企业,但我们务必在物流运输行业崭露头角,独霸一方!

七、向钱看

我们所在的世界处在幂次法则之下,幂次法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是投资者,我们相信自己选取的工作或投资的事业在今后的几年或十几年或几十年中会变得很有价值。初创公司更需谨记幂次法则,把公司运营好,做好独一无二的市场,实现从0到1的创新。

八、秘密

相信秘密才是探索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成功的企业建立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探索秘密的最佳处所是在无人关注的地方,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

九、基础决定命运

初创公司的首要基础是选取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伙人,创立具有相互了解信任及默契的团队。初创公司不需要支付高薪,透过股票报酬更能有效引导员工在未来创造价值。同时,只要公司创新,创业就在持续,就如当前和诚智达不断研发新产品,不断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调整服务策略。

十、打造帮派文化

招聘是每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需要的员工不就应是简历上看起来厉害的人,而是认可公司理念,具有与公司共同价值观的人。公司的团队需要的是志趣相投的一群人共同用心投身于公司使命中,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应专注于一件事情,因担负独特的工作而与众不同,富有成就感。

十一、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每个人都有产品需要营销,每个销售人员都是演员,而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因此,当前公司的车管团队不再是业务人员,他们应打造成为车队综合管理服务经理,在无声无息中渗入车队,为客户服务,隐形销售自己,推广产品。

十二、人类和机器

计算机是辅助人类的工具,再强大的机器都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发展计算机只会增强人类的潜力,而非淘汰人类。对于企业而言,人类与计算机的互补不仅仅是宏观事实,而且是创立伟大事业的途径,我们开发计算机,获取大数据,透过人类分析得出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前景描绘未来,可见在计算机使用的创新上,不仅仅能够帮忙人类做好已有工作,还能帮忙人类做到之前不可想象的事情。

十三、绿色能源与特斯拉

每个企业要获得成功都务必关注七个问题,特斯拉之所以成功便是它解决了这七个问题。具有先进的技术,所有汽车公司都依靠它;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时机,获得巨额补贴;从高端电动跑车市场做起,垄断市场;拥有擅长技术和销售的团队;认真对待销售,打造完整的销售链;先行一步的优势,其领先地位将在未来的几年扩大;围绕富人想要显示出够“绿”的秘密打造出独特品牌。

十四、创始人的悖论

优秀的创始人能使公司的每个人发挥所长,而非高估个人潜力。创始人的最大危险是对自己的过于肯定而迷失了方向。从0到1的突破和创新让我们在物流运输综合管理服务领域脱颖而出,虽然获得了风投进驻,商业模式获得广大社会关注和认可,但当前从1到n的企业纷纷创立,这就要求我们加速研发该领域的空白市场,再次进驻蓝海,不断创新!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就应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确实需要好好执行。

还有,一个大公司的爆发很多时候是跟领导人相关的。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大企业,都是在创始人魅力四射的时候壮大的,而在职业经理人手中走向平庸,当然平庸与否和股价不必须完全挂钩。亚洲四小龙的壮大,都是跟当时的领导人采用强权政治,或者称之为铁腕政治有关。所以,虽然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试图让我们的企业变成职业化管理,但是我觉得这只适用于守业而非创业。

创业就应清晰明白:

(1)我所从事的是此刻缺失,但是未来必需的

(2)专利保护自己

上一篇:《合伙人》读后下一篇:2011年9月西安移动GSM岗位竞聘优化专业答案(B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