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子外和窗子里故事

2024-04-09

窗子外和窗子里故事(精选6篇)

篇1:窗子外和窗子里故事

小时候上幼稚园,老师必须把我的座位单独排在窗口,因为如果不能一直凝视着窗外,我就会哭闹不休,搞得别的小孩无法上课。于是从四岁到六岁,我是对着窗外度过我人生最早的学校生涯的。

世界,就在窗户的外面。

幼小的我不会这么思想,却执拗地只愿意面对窗外那个有人走过、有云和树叶飘过的光影变幻的世界,而不愿意回头接受窗子里这种被规定、被限制的小小人生。

令人头痛的是,长大之后的我竟然也是这样。

我曾经花了几年时间到国外旅行,坐着地铁跑来跑去,在每一座城市从早到晚散步,为的只是去看街头各式各样的人群。

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事都在发生,是这个世界持续下去的原因,而我是个旁观者。

然后,我结婚、有孩子、有一点钱、经历了人生里许多重要的事。有一天,我终于了解到:窗户里面也是什么事都在发生,而且发生在自己身上。

人生,终究不允许你只做一个旁观者。

这么简单的事,我竟然花了几十年才搞清楚。

其实,人生不过是一场莫非定律。你需要的东西总是在你寻找时消失不见,在你不需要时又重新出现。而人们又总是不断有着各种需要。

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选择自己不该爱的人,选择自己不该结的婚,选择自己做不来的职位,选择自己达不到的梦想,从而选择了人生的各种困境。

神秘的是,人生的困境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月亮从西边落下,不会因为你做了哪种选择而改变。不同的选择,只带来不同程度的困境而已。我们惟一能做的,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窗子外面的,或窗子里面的。

我常回忆起某些艰困的日子里,情绪如浪潮般涌来,我和妻子在街道上走着,为了做某些决定而彷徨。人们的脸擦肩而过,带着各自的忧愁或快乐。一段时光过去,那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又重新面对不一样的决定、不一样的街道、不一样的人群。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像拼图游戏,每一小块图片都不会重复,你必须一块一块不怕麻烦地拼起来,最后才看得到整幅风景。

我们是一群做上了人生旋转木马的人,游戏还没有结束,我们大家都不能下马,只能随着音乐不断旋转。人生像一个撒满珠宝的荒原,大家都在寻找闪烁的宝石,但是大部分时间,你只看得到荒原上的孤烟蔓草。

篇2:窗子外和窗子里故事

对面的窗户一直半敞着

开着

深洞的里面

仿佛舔着一张忧愁的脸

风掠过旁边的窗帘

漫不经心地扭动

有几根长发散落空中

仿佛遮盖了半脸幽忧

我有点莫名的神往

飘洒空中的长发和凝结忧愁的脸

数过几根伴有银光的发丝

一根、一根

终究来来回回地重复

不会清楚哪里是

第一根长发的归宿

也绝不厌烦一遍又一遍地继续

最后一根的起点

横在眼前的这幢沉寂的高楼

旧扦着那扇半敞的窗子

扦着凋谢生机的灰暗的墙壁

悄悄

篇3:窗子外和窗子里故事

关键词:自然主义,理查德.耶茨,真实

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家理查德·耶茨主要创作集中于美国20世纪的50至80年代中期, 其作品主要反映了美国50至60年代中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和心灵感触———孤独、困惑和悲苦。耶茨一生一共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短篇小说集, 其代表作《革命之路》曾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起角逐196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理查德·耶茨的小说, 总能给人一种无遮无拦的直指内心的质问。同是反映现世的黑暗, 耶茨的作品不像约翰·契夫那样通过留白来让读者的内心得到舒缓, 也不像库尔特·冯尼格特那样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以荒诞和黑色幽默的形式多少给读者带来慰藉。耶茨笔下的人物往往是一开端便注定了一生的悲剧。《复活节游行》开篇便是:“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回过头看, 总是让人觉得问题始自她们父母的离婚。”[1]而读者也可以通过短篇小说《布朗宁自动步枪手》中的第一句话预见主人公的命运:“直到约翰·费隆的名字上了警察罪状登记薄, 见了报, 人们才想起有他这么个人。”[2]《一个自然的女孩》的第一句话便是:“在苏珊20岁, 上大二时的那个春天, 她很镇静地告诉她的父亲———她不再爱他了。”《好学校》[3]中的第一句便是第一人称的“自我记事起, 他们就已经离婚”。接下来, 耶茨笔下人物会沿着悲剧的路子一直走下去, 读者不会看到他们得到救赎。因此, 耶茨也经常被指过于冷酷, 不给读者最起码的安慰。但当面对这种指责的时候, 耶茨却有着自己的解释:“如果我不这么做, 那就等于是在撒谎。”[4]

身为一个活跃在20世纪60到80年代的美国小说家, 他却完全没有一丝美国传统的乐观主义情绪, 这未免让人有些不能理解。耶茨会将“悲剧”视为“诚实”, 和他黯淡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在耶茨眼中, 生活是哀伤而无望的, 他4岁时父母离异, 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城区颠沛流离地租房居住。在饱受经济窘迫之苦的同时, 耶茨还要面对粗枝大叶、虚荣且酗酒严重的母亲。纽约时报书评人珍妮特·马斯林如此评价耶茨的童年:“如果对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的先天要求是一个苦难的童年, 那么耶茨确实受到了得天独厚的偏爱。”[5]而后的耶茨经历了二战, 两次失败的婚姻, 并且一生都被肺病所累。他同母亲一样酗酒, 精神问题频发, 在中年的时候进出精神病院达十余次。在成名作《革命之路》发表后, 却经历了20余年读者的冷遇, 但他笔耕不辍。耶茨去世后, 其价值才开始慢慢被世人发现, 时至今日, 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为耶茨正名。但是耶茨却看不到这迟来的声誉和认同了。对于耶茨来说, 他的一生就如同其笔下的人物一样, 一直生活在注定的悲剧之中, 快乐仿佛远远存在于彩虹的另一边, 永远也无法碰触。

身为一位自然主义的小说家, 耶茨骨子里完全是对真实的信仰。这种信仰时刻规范着他对写作的态度:“只是讲述发生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然后去做些事情, 不要加入太多个人的情感在里面, 看在上帝的份上。”[6]耶茨的诚实, 连同他儿时的苦难、战场的洗礼、失败的婚姻及对生活艰辛的体验, 注定了他悲情的宿命论式的世界观、朴实而绝无花哨的文风和客观的观察者般的视角。他敢于用最真实的笔触击碎现实主义美丽的幻梦, 描写失败。他在美国文学20世纪60-70年代后现代主义新思潮迭起, 在人们愚昧的安于现状的时代背景下, 延续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关于揭示所谓“美国梦”幻灭的主题, 握起自然主义有力的笔, 承袭了美国自然主义从弗兰克·诺里斯、西奥多·德莱塞到约翰·斯坦贝壳的涓涓细流, 勇敢地以近乎残忍的真实从家庭和社会的多方角度关注和拷问着人性。他就这样拨开纷扰、坚持原则, 默默地、孤独而深刻地创作到了生命的结束。

在耶茨的小说《建筑工人》中, 出租车司机伯尼一直在强调“窗户开在哪儿?光线从哪儿照射进来”[7]的行为, 被有着太多作者影子的小说主人公鲍勃所鄙夷———鲍勃深信靠人为加入的窗户和其带来的光线是虚幻而不真实的, 也正因为这种不真实而显得丑陋而鄙俗。耶茨一生秉承“真实”, 也在其小说创作中延续着自己的观点:他不会为小说中的人物突然生出恻隐之心, 让他们有着一丝喘息或者拥有逆转人生的惊喜, 也不会担心读者无法承受而在对人物关上一道门的同时留下一扇可以透过光线的窗, 让人们获得安慰。耶茨看起来永远是无情的, 他的作品中永远不会有温情的窗户在等待着读者路过此地的时候可以得以舒缓情绪, 有的只是赤裸裸的真实和清醒。而他作品中紧闭的门窗正是他生活中黑暗环境的投射———耶茨无法, 也不想背离他眼中一切真实的本质。这也就是耶茨性格中的悲剧所在, 耶茨作品中的黑暗所在。

耶茨的作品读久了, 足以让人产生一种无处宣泄的愤懑之感, 生活似乎处处碰壁, 无以为继, 没有安慰, 坚硬冰冷———这恐怕也是耶茨一直难以获得广大读者群的原因之一。他不像雷蒙德·卡弗, 同样触及了现实的残酷, 却能在适当的时候戛然而止, 用空白和沉默给读者以舒缓情绪的空间, 留有那么一丝丝的希望和侥幸, 他也不像理查德·罗素, 笔下的人物虽然从一处绝境走向了另一处绝望, 但总不至于更糟, 仿佛仍然有扭转人生的希望在。耶茨笔下的人物, 从一出生就处在无法悖离的宿命中, 只可能一步步走向深渊, 而无处申诉。

尽管如此, 耶茨笔下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却正因为残酷的本质而获得了无以伦比的现实意义, 读者会因为他的无情而痛苦, 但也会因为他的无情而清醒。阅读永远不只是为了取悦自己。卡夫卡曾经说过:“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在这里, 耶茨的武器并不是刀, 而是现实本身;耶茨的本意也绝非为了伤害, 而是警醒。理查德·罗素钦佩耶茨“澄净的眼睛和清晰的视角”[8], 他坦承读了耶茨的作品再回到桌边的时候, 自己好像变得不同了。耶茨的视角影响了他, 面前的世界也还原了它本真的样子。

耶茨的小说在其创作期间一直不被读者关注, 但近些年却因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现共有关于此作家的各类文学评论近40余篇, 其中国外评论文章34篇, 国内8篇。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 评论界主要对其作品主题、创作手法进行研究, 认为其笔触犀利, 但反映的社会现实狭窄, 人物形象也多有重复, 但肯定了其对二战后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盲目寻求安逸、对政治怀疑及精神追求丧失方面揭露的深度和力度, 认为其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家, 其创作沿袭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现实主义。在2001年, 由美国评论家、作家李·西格 (Lee Siegel) 在文学评论《理查德·耶茨的归来》[9]一文中首次提出理查德·耶茨“将海明威的创作道路引回了弗兰克·诺里斯的道路上, 将文学从现实主义引回了自然主义”, 即耶茨将美国文学由现代后现代的纷繁复杂引入了对人民生存困境的关注。2002年, 理查德·罗素在耶茨短篇小说集的序言中指出耶茨以其对还原真实的坚持和作品创作中的敏锐和诚实在美国小说发展史中影响了之后的雷蒙德·卡弗、安德烈·杜波依斯、狄奥多·维斯勒 (Theodore Weesner) 、詹姆斯·柯兰勒等多位小说家。在2003年, 美国评论家迪奥·塔特 (Theo Tait) 发表了《如同母亲》的评论文章, 从耶茨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上剖析了耶茨的作品, 指出了耶茨作品中鲜明的宿命论调、对美国中下层人民生存困境的关注和同一人物形象背后的自然主义生物和社会环境影响的深意, 发展了西格对于耶茨自然主义文学的认同。著名评论家角谷美智子则指出“理查德·耶茨文学最大的遗产是为自然主义到现实主义搭了一座桥———连接起了身前的德莱塞和他身后的雷蒙德·卡弗、理查德·福特和理查德·罗素”。

理查德·耶茨具有一双在浮华中窥视生命真相的眼睛, 当我们自身沉沦之时, 这种目光令人敬畏;我们自身迷茫之时, 这种目光给人指引。文学界永远都需要这样的一双眼睛, 我们的内心也永远都需要这样的一双眼睛。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耶茨著, 孙忠旭译.复活节游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1.

[2][美]理查德·耶茨著, 陈新宇译.十一种孤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25.

[3][美]R ichard Yates, A Good School.[M]Delacorte Press/S.Lawrence, 1978.1.

[4][美]R ichard Yates, A Fresh Twist in the R oad For N ovelist R ichard Yates, a Specialist in Grim Irony, Late Fame's a Wicked R eturn[N].The Los Angeles Times, 1989-7-9.

[5][美]Janet Maslin, An Ultimate Sad Sack, Hopelessly Indefatigable[N]New York Times, 2003-6-26.

[6][美]Jack Livings Excerpt from The Art of Fiction N o.183, with Tobias Wolffs[J].The Paris R eview, 2004 Fall, (171) .

[7][美]理查德·耶茨著, 陈新宇译.十一种孤独[,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202.

[8][美]R ichard R usso,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R ichard Yates[M].N ew York:Henry Holt.

篇4:窗子外和窗子里

世界,就在窗户的外面。

幼小的我不会这么想,却执拗地只愿意面对窗外那个有人走过,有云和树叶飘过的光影变幻的世界,而不愿意回头接受窗子里这种被规定、被限制的小小人生。令人头痛的是,长大之后的我竟然也是这样。别人上课,上班,我却只想一直看着,或接触窗户外面那个流动的世界。

我曾经花了几年时间到国外旅行,坐着地铁跑来跑去,在每一座城市从早到晚散步,为的只是去看街头各式各样的人群。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事都会发生。

什么事都在发生,是这个世界持续下去的原因,而我是个旁观者。然后,我结婚,有孩子,經历了人生里许多重要的事。有一天,我终于了解到,窗户里面也是什么事都在发生,而且发生在自己身上。

人生,终究不容许你只做一个旁观者。

神秘的是,人生的困境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月亮从西边落下,不会因为人做了哪种选择而改变。不同的选择,只带来不同程度的困境而已。我们惟一能做的,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窗子外面的,或者窗子里面的。可能这就是人生吧,像拼图游戏,每一小块图片都不会重复,你必须一块一块不怕麻烦地拼起来,最后才看得到整幅风景。

人生像一个撒满珠宝的荒原,大家都在寻找闪烁的宝石,但大部分时间,你只看得到荒原上的孤烟蔓草。

篇5:我一直想从你的窗子里看月亮

我想你一定长流过深夜,我想你的人生一定有过漫长的黑夜,那时,我不在,谁也没在。

你一个人,和孤独共处。

才出落得像现在这般波澜不惊。你说童年经历过所有不幸,也遇到全世界最美好的人,那些往事像微微的暖风拂过你的睫毛。

你将日子过得淡淡的,将看到你的人变得无法抽离。

我想你需要为此负责任的,以此叩响你的心门,但是你没有为我打开,你落落地说——

时日久远,生了锈。

想起初见你时的样子,我停下来,即使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也是很好的停留。人很奇怪,一定要遇见一个对的人,才知道天意。当真钟意一个人,心里就开了潺潺溪流,从朝霞起到日暮,都在想那个人的`故事,溪水流遍全身,轻轻浅浅都是爱情的脉络。

与外表不同,你的内心一定有一个世界,那里从未有人到达。那里月光青葱,那里素色的花朵绕满了窗台,那里有流水,那里有香气,那里有最脆弱最坚强的你。

我一直想从你的窗子里看月亮,看看这个世界曾经给你带来什么,那些故人给你留下什么。

我想看你心里的月光,我想看看爱人的亮光。

我想和你朝夕共对,想与你只黄昏的时候读书,想与你谈过去的种种,未来的明明灭灭。

在开始创作之后,写字之外的你都在游离。

篇6:把春天嵌在窗子里

直到有一天,读到了这样一段话:“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到处都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沉的那样的明亮……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应该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把春天“嵌在窗子里看”?我先是觉得可笑,为什么不走进去拥抱它、感受它?转而,我又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幸福观的合理与完美,开始寻找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诠释。

终于,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村庄里的邮差,他每天往返几十公里的路程,把忧欢和悲喜送到居民家中。二十年一晃而过,人物几番变迁,可是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却始终没有一枝半叶。

“这样荒凉的路还要走多久呢?”

他一想到必须在这无花无树充满尘土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心中总是有些遗憾。

有一天他路过一家花店。“对了,就是这个!”他走进花店,买了一把种籽,并且从第二天开始,带着这些种籽撒在往来的路上。就这样,经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始终持续撒播着种籽。

没多久,那条已经来回走了二十年的荒凉道路,竟开起了许多红、黄各色的小花。夏天开夏天的花,秋天开秋天的花,四季盛开,永不停歇……

我明白了,在不是充满尘土而是充满花瓣的道路上吹着口哨,踩着脚踏车的邮差,不再孤独也不再愁苦,现在他的心中已经充满了幸福与快乐。

“把春天嵌在窗子里看”,这是钱钟书的幸福观,看来他是对的。幸福确实可以是一种心境,一种坦然,是一种无明天的期待,是一份无未来的怀念。它是夏天里那映日的荷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窗子外和窗子里故事】相关文章:

窗子技术指标04-27

窗子作文400字05-02

上一篇:大沟煤矿紧急避险应急演练总结报告下一篇:长柏乡卫生院2012年度消防安全和各科室安全工作责任书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