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2024-04-16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8篇)

篇1: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题实验教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即墨市德馨小学

于兰美

1.课前准备:完成《青海高原一株柳》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读准生词的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4.学习文章由物及人、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以及对比这一方法的妙处。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由物及人、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以及对比这一方法的妙处。基础知识的易错点:

字形方面:“虐杀”的“虐”下半部的开口方向朝外,提醒学生“老虎的爪子朝外才能伤到人”

“摧毁”的“摧”与“催促”的“催”进行字形比较,加强识记。字音方面:“深邃”的“隧”读音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切入点和主线问题:青海高原这株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资料补充: 语言文字训练点:

1.文章第五自然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抓住“百十余平方米、两合抱粗、粗实而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感受这株柳树的生机勃勃。

2.第七自然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

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抓住3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却都能起死回生,体会它那顽强的生命力。需学习的表达方法及出处:由物及人、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 拓展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小组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字形,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字形方面重点强调“虐杀”的“虐”下半部的开口方向朝外,提醒学生“老虎的爪子朝外才能伤到人”

字音方面重点强调:

“抛散”的“散”的读音sàn,关注另一个读音sǎn,让学生组词 “深邃”的“隧”读音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2.听写本课生字:虐

【设计意图:将生字词教学落到实处,同时也激励孩子在预习的时候认真对待生词,力争在预习过程中就可以独立识记生词】 3.检查课文朗读

老师随便选取课文中的段落让学生接力读,及时正音。预设读第三段“在青海高原„„” 第五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 第六段“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 第七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 最后一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较长,全篇检查时间太长,这样抽查,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又可以检查朗读的准确度】

4.交流预习卡“读文思考”中的问题:青海高原这株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预设:生命力顽强、神奇,让学生把交流的词写到黑板上。

二、自主品读,丰满形象

(一)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的生命力

1.默读课文,从哪些语句感受到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的生命力?整理并完善预习时所做的批注。

2.小组交流。(要求:小组内学习最弱的那个同学先说,其他同学补充;小组成员间要相互包容,耐心帮助学习吃力的那个同学;交流时要学会倾听,组长适时组织成员进行记录、修正,使组内达成意见一致)

3.全班交流。(要求:小组四人同时上场,让学习势力最弱的那个同学先说,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帮助补充,台下同学认真倾听,随时进行补充或者反驳。台下的同学与台上形成互动。)预设学生会交流到如下句段: 句段1:(本段作为朗读训练点)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预设学生会在相互补充中抓住“百十余平方米、两合抱粗、粗实而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感受这株柳树的生机勃勃。

预设学生会联系上文关于青海高原荒芜的环境描写补充对高原这株柳顽强生命力的理解。

点拨:让两个学生手拉手撑开感受一下柳树的粗壮,用两间教室的面积大小与百十余平米形成对比,突出树阴的大。读出自己的感受。(自读、指读、齐读)

点拨: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图片,让学生对着图片进行解说。【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句段2: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预设学生会抓住3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却都能起死回生,体会它那顽强的生命力。

点拨:把你的佩服感受带进文章中,读出来。

句段3:“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预设学生会抓住“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奇迹般的保存了生命、不可思议”这些词语体会到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的生命力。

点拨:句段三和句段四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猜测和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柳树的顽强的生命力,丰富了柳树的品格。板书:想象 齐读

【设计意图:渗透表达方法的教学,实现语文教学转身】

点拨: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第八自然段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是否可以删去呢?

预设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对比”这一表达方法的妙处】

三、点拨引导,情感升华

师生配乐齐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一片绿阴”

点拨:“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还让你想到了哪些人? 预设:

学生会联想到保尔、张海迪、霍金等这些身残志坚的名人。点拨:从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预设: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是不可能公平的,但是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 4

望,凭借自己超乎想像的韧劲和毅力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体会文章由物及人、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作业:

1.积累本课出现的四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各类赞美柳树的古今诗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目力所及 不可思议 艰苦卓绝 名贯古今 雷轰电击 铁铸

虐杀 摧毁 吟诵 韧劲 学生书写过程中时刻关注执笔姿势。

同桌交换,参照大屏上的答案,快速批改!错的红笔纠错三遍。【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生字词,积累四字词语,增强学生的词汇积累】

二、美读课文,增强积累。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配乐感情朗读比赛。3.指导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点拨:光读的动情远远不够,要把这些浸透着真情的文字牢牢记住才可以。比比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记住最后一段文字。

生自主背诵,然后让第一个背过的同学全班展示并交流背诵快的方法。预设:多读几遍;抓住关键词提示背诵;在头脑中浮现文字,背不过的地方可以多背几遍。

其他同学用这几个方法再来练习背诵,同桌检查、齐背。

三、吟诵诗歌

积累内化

点拨:上节课我们布置了回去搜集赞美柳树的古今诗文,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小组内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到贺知章的《咏柳》山西民歌《杨柳青》杜牧的《新柳》等。配乐有感情朗诵(自己练习、指名朗诵、齐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将听写过程中出错的字词在练习本上写两遍,默写一遍。2.找来《钢铁是怎样炼成》一书读一读。3.预习《草原》。附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想象

神奇

对比

借物抒情

篇2: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两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几段文字进行剖析,并引导学生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同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出示词语):

谁能读出青海高原的特点?(指名读,环境的确恶劣)如果读的速度再慢一点,就更能体会它的意境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就在这莽莽的高原之上,却生长着一株柳树。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从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语言。(指名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神奇的柳树。(板书:神奇)

2.首先请你快速找到描写这株柳外形的段落。(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看到这株柳了吗?这一株柳就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现在我们来交流。

(1)这株柳树神奇在哪儿?

(出示第一句话)“两合抱粗”有多粗?请你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不常见。

树阴的面积有多大?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这真是一棵高大粗壮的柳树了。

(板书:高大粗壮)真神奇,谁来读?

(2)还有哪儿神奇?书上用两个词形容了柳树枝干的特点。

从哪里感受到枝干很坚硬?是啊,就像生铁做成的铁块一样,很硬,颜色很暗淡。

过渡:咱们这里的柳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真是神奇。

(3)神奇还体现在哪里?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叶子如此苍郁深沉是什么原因?对,全是高寒和缺水所导致的。

(板书:苍绿)生命的颜色如此独特,这又是一“奇”。

(4)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而它却长得这般粗壮、高大、苍绿,你难道不想赞赞它吗?带着赞叹你读(指名读)带着赞叹一起读――

4.过渡: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

(引读:出示):巍巍然撑立……强大感召。

板书: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6、7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感动于柳树品质的神奇

1.读了这两段之后,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留下你的批注。

2.学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课文片段。

A:(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什么?(板书:干旱严寒)

(2)高原上的干旱和严寒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了下来,我们真替它庆幸。自己好好读读这段话。

B: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你有什么感受?柳树又受到了怎样的考验?(板书:风雪、雷电)

(2)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你们没有体验过,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听――(出示:风雪、雷电声)

想象一下:狂风呼啸,飞沙走石,这株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雪纷飞,其它植物早已被大雪吞噬,这株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来,这株柳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株柳树就在经受着这样的摧毁,但它害

怕了吗?冻死过多少次,它――,被劈断了枝干而它――。

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评价: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

(4)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三个“多少”: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雪和电击,环境如此恶劣;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是一段多么艰辛的生长过程啊!)

同学们理解透彻,一定也能读好。(指名读)(评价:柳树经受着无数次的摧毁,也毫不畏怯。“又”字读得好,让我们感受到它坚持的执着。)

(5)(配乐)正因为有了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

(6)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生板书。(坚持、顽强、不屈不挠)

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用来诠释这个“撑立”。

3.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的风雪雷电中愈挫愈勇,在如此的危险和艰难面前,表现得这么顽强,难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感悟精神,由物及人

1.这一株柳树,生活环境如此恶劣,命运如此坎坷,可是它――引读。

(1)(出示)

(2)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出示:命运给予……一片绿阴。

注意到了吗?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中体会到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存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受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它放弃了吗?)

(3)磨难再大,可是它无所畏惧;希望再小,可是它永不言弃。青海高原一株柳用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作者这样写,齐读。

五、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1.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逆境却这般(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毫不畏惧(干旱、严寒、风雪、雷电),神奇在它具有(坚毅、顽强)的品格。

2.(出示图片)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一株柳树吗?是的,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你想到了谁?

3.这株柳树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就这样写到――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4.我们相信,这株柳一定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你想强调什么?为什么?

(青海高原:突出这株柳生存环境恶劣;

一株:它是唯一一棵生存下来的柳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5.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柳树的神奇,更读懂了柳树撑立的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顽强、坚持等等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6.最后老师送大家两句话,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坎坷我们都能顽强地去面对。

(出示,齐读):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附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撑立

高大干旱顽强

粗壮严寒坚持

苍绿风雪不屈不挠

雷电

教师点评:

陈娟:点评时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

王德进:理解柳树外形时可采用对比,与本地对比,联系实际来说。

姜丽霞:1.怎样体会环境的恶劣?

2.想象说话时,风雪雷电时,关键引导柳树怎样,可以出示一个句式练说。

姜为立:1.可以使用一些图片,较直观。

2.你想到了什么名人?写时可联系自己: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顽强面对的?

孙小燕:1.体会柳树外形时,按一定顺序:枝、干、叶、站立姿态,可以总结一下。

2.听风雪雷电时,想象说话可改为写话。

3.正确理解“神奇”与“撑立”的关系,板书要改。

张冬梅:1.评读不够。

2.要渗透写法指导。

3.指导朗读不够。

李静:1.面对那么多磨难时,柳树怎样鼓励自己的?

2.高原柳与平原柳的对比,第8小节要讲。

3.“撑立”与“伫立”的理解。

孙小砺:1.要明确课上练写什么。

2.妖思考怎样抓住“神奇”一词。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生长着一株柳树。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请大家打开课本,迅速找出这句话。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这株神奇的柳树。(板书:神奇)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首先请你快速找到描写这株柳外形的段落。(板书:外形)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看到这株柳了吗?这一株柳就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株柳的神

奇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2.现在我们来交流。

(1)这株柳树神奇在哪儿?

(出示第一句话)“两合抱粗”有多粗?(出示)请你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我们这边可不常见。

树阴的面积有多大?(出示)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这真是一棵高大粗壮的柳树了。(板书:高大粗壮)

真神奇,谁来读?

(2)还有哪儿神奇?书上用两个词形容了柳树枝干的特点。

从哪里感受到枝干很坚硬?是啊,就像生铁做成的铁块一样,很硬,颜色很暗淡。

过渡:咱们这里的柳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真是神奇。

(3)神奇还体现在哪里?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平时见过的柳树叶子是什么颜色?叶子如此苍郁深沉是什么原因?对,全是高寒和缺水所导致的。

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捶打着它,磨练着它,使它拥有了一份独特的绿。(板书:苍绿),又是一“奇”。

(4)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而它却长得这般高大、粗壮、苍绿,你难道不想赞赞它吗?带着赞叹你读(指名读)带着赞叹一起读――

3.这样一株高大、粗壮,色泽独特的柳树,是多么神奇。所以作者觉得:(出示:这是一株……青海高原上。)

4.这一株柳树,它――(引读:出示):巍巍然撑立……强大感召。

“巍巍然撑立”,(出示)我们要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读出这株柳高大伟岸的身躯,再读一遍。

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请同学们自由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经历的6、7两个自然段(板书:经历),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感动于柳树品质的神奇

1.读了这两段之后,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留下你的批注。

2.师生交流:哪些词句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

A:(出示)干旱和寒冷……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什么?(板书:干旱寒冷)

(2)高原上的干旱和严寒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植物都活不过一年,只有这株柳树活了下来,我们真替它庆幸。

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绝不宽容:干旱和寒冷从不手下留情)

B: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里柳树又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板书:风雪雷电)

(2)我们身处平原,也许终生无缘了解3500米以上,极端气温零下20度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听一听吧!――(出示:风雪、雷电声)

想象一下:狂风呼啸,其它植物早已被大雪吞噬,这株柳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可是它怎么做的?道道闪电,阵阵惊雷,劈向柳树,这株柳又怎样了?

(3)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从哪些词能读出来?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是一段艰辛的生长经历;

三个“多少”:柳树经历的摧毁非常多。)

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评价:柳树经受着无数次的摧毁,也毫不畏怯。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又”字读得好,一共用了几个“又”?让我们感受到它坚持的执着。)

(4)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总会这样鼓励自己――(指名说)。

(5)(配乐)正因为有了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

(6)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生板书。(坚持、顽强、不屈不挠、宁死不屈)

这么多的词,都可以用来诠释这个“撑立”。

3.这不只是一棵树,更是一种精神(板书:精神),难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感悟精神,由物及人

1.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的时候,看一看那些平原的柳树们此时此刻在干着什么呢?(出示图片)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第八自然段。

用家乡灞河的柳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作对比,衬托高原柳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比的写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3.这一株柳树,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命运如此坎坷,可是它――引读。

(1)(出示最后一段)

(2)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出示:命运给予……一片绿阴。

注意到了吗?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中体会到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存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受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它放弃了吗?)

(3)磨难再大,可是它无所畏惧;希望再小,可是它永不言弃。青海高原一株柳用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作者这样写,齐读。

五、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1.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恶劣的环境,却这般(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经历了(干旱、严寒、风雪、雷电),却毫不畏惧,神奇在它具有(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等等的精神。

2.(出示图片)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一株柳树吗?是的,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你想到了谁?

3.这株柳树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难怪作者在开始就这样写到――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用的是“伫立”而不是“撑立”,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伫立”表示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难,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4.我们相信,这株柳一定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怀着崇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你想强调什么?为什么?

(青海高原:突出这株柳生存环境恶劣;

一株:它是唯一一棵生存下来的柳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5.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柳树的神奇,更读懂了柳树撑立的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6.最后老师送大家两句话,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坎坷我们都能顽强地去面对。

(出示,齐读):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附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形高大粗壮苍绿

神奇经历干旱寒冷风雪雷电

精神坚持顽强不屈不挠

教师点评:

胡银兰:1.思路非常清晰,能立足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重点体会段落,体会“神奇”。

3.读的方式较多,学生感悟较深。

4.想想说话不够到位,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笔。

张菊凤:1.抓住了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2.多重朗读,读中悟情。

3.注重媒体,深化理解。

陈玲:1.能根据教材特点,设定一定的教学方式。

2.学生理解柳树生长经历部分,拓展了高原气候的知识。

3.感受精神部分,对比简单,可以再深华。最后一段柳树部分要引导学生不抱怨的精神。

何兰:1.教学层次清晰,抓主要句段进行理解。

2.引导学生说话,深化了学生对高原柳精神的感悟。

王艳:1.紧扣“神奇”进行教学,思路清晰。

2.品读关键词句到位。

3.能利用文中的“留白”让学生想象说话。但说话引导不够到位,课设计一个练笔。

刘江海:设计合理巧妙,学生的发言很积极。

黄文:1.紧扣“神奇”,感受高原柳的精神。

2.拓展联想到的人时,由此想到了他们的精神,处理较好。

3.“九十九”与“一”的理解,还要强调生活和命运的不公平,体现柳的不抱怨的精神。

孙小砺:1.上课时教师的表情要丰富。

篇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要引领学生去研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心有所悟。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呢?教师应设计精彩的导语,品词析句,抓住细节,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舒展个性,抒写真情的精神空间。

一、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导言,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因此,有人把它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

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开篇导入时,可以这样直接导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认识吗?这是极其平常的一株柳树,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作家陈忠实也写了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它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读了课题后你有哪些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阅读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

确实,好的导语就如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二、品析词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感染力,以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如在教学“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时,可以抓住“巍巍然撑立”展开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巍然是什么意思?“巍巍然”就更加高大了,你看到什么了?对啊,这是一株参天大树啊!再读这个词“巍巍然撑立”!撑立还可以说成什么立?那作者为什么要用撑立呢?这个撑立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咬文嚼字”的训练,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即把语言和思维方法的作为教学的重点,有效实现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个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抓好细节,在语境中生成感悟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还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体现细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那份精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三四自然段是描写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的段落,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青海高原,你有什么感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这些词语的慢慢体悟,并在头脑中想象青海高原的苍茫,然后再补充两首古典边塞诗词《从军行》和《凉州词》,进一步感受作者为我们所营造的意境之美,这样的细节处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为后面树立高原柳之韧劲形象提供了具体的语境。

四、加强朗读,抒发阅读的共鸣和激荡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散文作品,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激起共鸣。而朗读是最能使人触“文”生情的方式,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到真切的情感美。在教学时,应以读为本,实践好“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具体要求,运用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别读、引读、默读等,把朗读与感悟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学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态粗壮高大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

师:这株柳树给你怎样的感觉?生:粗壮高大。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这柳树特别的粗壮高大?

师:“两合抱粗”,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我们两个人合作来演一演。

师:这么粗壮的柳树你们看到过吗?生:没有。

师:而且你们看,它的树荫有百十余平方米,我们上课的教室大概是四十多平方米,也就是说相当于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荫,可见树冠的高大。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1:读。师:呀,我觉得还不够大唉。生2:读。

师:有点感觉,来,我们一起读。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体悟了文本的语言之美,体悟了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知不觉中,一棵有着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的柳树呈现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照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摘要: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照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篇4:青海高原一株柳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没有树林的原野尤其显得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渺茫和苍凉。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测和想像: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就造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是的,家鄉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念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舞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篇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教学要求: 《青海高原一株柳》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了解对比衬托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令人敬畏的精神,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的身边,柳树是很极其常见的。看到柳树,不禁让老师想起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同学们看到这样柳树,又会想到哪些词呢?

谁能说说,你都在哪些地方见过柳树?

是啊,柳树是喜水、喜光的植物。在温湿的环境里也是极易成活的,春季,我们随手折一支柳,插在土里,三两年就能长成一棵大柳树。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柳树,而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

二、新授:

㈠感知柳树生长的环境

1、读课题,谁来说说,青海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使人感觉到(悲壮和苍凉)?

2、这株柳树所处的周围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连绵的铁铸般的青山、赭红色起伏的原野,这样的环境里有没有看到任何的一棵树?显得怎样?(异常的苍茫)

在这样的环境里,居然伫立着这样的唯一的柳树,不得不说,这是一株()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让人望而生畏的柳树。)

承下: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呢?作者是怎样写这株柳的神奇的? ㈡感知柳树的外形

1、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写这株柳的神奇的?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柳树的?写出了柳树怎样的特点?

2、你感受到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来体会)你从哪里知道的?(找出相应的语句)

3、这株柳“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它的出现,让作者感到(神奇),神奇到令作者(望而生畏)。

3、让我们也来体会一下作者见到这株柳树时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段话。㈢感知柳树的生命历程。

1、面对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怎能让作者不浮想联翩呢?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作者想象的是这株柳树在高原上的生长历程。

2、高原柳生存得容易吗?这株柳树经历了哪些困境和苦难?(从哪些词句上可以看出柳树生存的艰辛呢?)

(干旱、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根据课文内容给它们加上恰当的修饰词。

3、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干旱和寒冷的“严酷”?(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4、从哪里可以感受到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对柳树的摧毁?(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这样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望而生畏。

5、作者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抒发了对柳树的敬畏之情。老师也被这浓浓的深深的情感感动着,就让我们再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

㈣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文还写了哪里的柳树?谁能说说灞河柳的特点呢?

2、、课文写的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有何意图呢?

3、先让我们来畅想一下:

4、作者虽然写的是家乡灞河的柳树,可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装的,分明是这棵青海高原上的柳树!

这里作者用到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顽强的毅力和让人敬畏的生命力。

5、高原柳面对命运的不公,有没有抱怨,有没有畏怯?

命运给予它的是什么?它却是怎样做的呢?(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6、学到这里,老师要跟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了。

作者陈忠实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依靠的是什么?

7、现在同学们想一下,课文只仅仅写的是柳树吗?

不仅写到了柳树,更是写到了人。

这就是本课另一个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借写柳树,写柳树的精神,就是为了赞颂像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精神的人。

这也是作者的意图,不仅写柳树,更给人启发。

8、想一想,作者写柳树的精神,赞颂像柳树一样顽强的人,给我们什么启发?

引导:你觉得命运对你们公平吗?(和普校学生相比较)

虽然命运对你们不公平,但老师欣慰地看到,你们的父母没有抱怨,你们也没有畏怯,而是勇敢地面对人生,来学校学习知识,顽强地成长着。

命运将你们的一扇门关上了,必定为你们打开另一扇窗。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好好学习,顽强拼搏,我们也必定成为生活的强者,为自己成就另一片不一样的绿阴。

三、小结:

1、讨论:学生谈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人也具有像柳树一样顽强的精神?

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去做呢?

2、我们学习了柳树的精神,了解到了作者的意图,也得到了启示,这节课也即将结束。希望„„

四、作业:

课后题第三、四题。

附: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环境

悲壮 苍凉

外形

巍巍然

(神奇)

生长

顽强

------借物喻人------

篇6: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3.学习课文对于一株柳的描写,体会其生存环境的特殊和生命的旺盛。教学重点: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结合课文内容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的意思。通过文本的学习,练习想象一株柳的生存环境。教学难点: 想象一株柳生存环境的特殊,感受其旺盛的生命力。课前准备:

(一)课件。

(二)“先学”提纲: 生字新词我自学

1.读准生字的音,正确书写7个生字。2.难以理解的词语

词语:

我的理解:

初读课文我做主

1.标一标:标出课文小节的序号。

2.读一读:至少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想一想:想想每个小节写了什么,试着给课文分段。品读感悟我先行

记一记:我读书中的存在困惑做上记号。学情分析:

柳树是学生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可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出示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1)贺知章的《咏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有方向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2.理清课文的脉络,练习给文章分段。

3.学习课文对于一株柳的描写,体会其生存环境的特殊和生命的旺盛。

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一)检查预习的情况。1.读字词

铁铸

抑制

虐杀

摧毁

吟诵

艰苦卓绝

韧劲 望而生畏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铺天盖地

名贯古今

婀娜多姿

2.指导书写下列新字 抑

3.交流课文中的长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预设:

①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②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③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四、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一)再读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预设:这是怎样的一株柳?为什么只有一株?这株柳是谁种的?这株柳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呢?

(二)围绕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 出示问题,默读后交流。

(三)讨论分段

1.对照插图,说说课文哪些小节描绘的是插图的内容呢? 课文的三、四、五小节。2.归纳分段。

一(1)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

二(2)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树。

三(3-5)为读者展示了一株巍巍然挺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树。四(6-7)作者对于这株柳树成长经历的猜测和想象。

五(8-9)把这株柳树和灞河的柳树比较,赞扬了它的生命力。

五、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学习课文第三段,感受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及它的现状。

(一)感受环境的恶劣 提示任务

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自主阅读

回忆

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描写柳树生长环境的词句。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展示交流

预设: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一棵树。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印象?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有一株柳树,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二)感受柳树生命力的强大 提示任务

轻轻读第五节,找出描写柳树的句子。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自主阅读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展示交流

a.这是课文中对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描写,通过这段文字,你对这株柳树有哪些了解呢?

b.这株柳树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预设:高大、粗壮、茂盛 c.作者在介绍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的呢? 整体到部分

d.我们常见的树有哪些呢?其中哪种数你对它情有独钟,曾经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回忆,简单交流。

3.我们学着作者的方法,介绍一种我们常见的树。

六、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1.读熟课文。

2.抄写默写下列词语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铺天盖地

名贯古今 婀娜多姿

风情万种

艰苦卓绝

思考与调整 作

篇7: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教案苏教版

【教材依据】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9个自然段。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设计理念】

对话教学,唯有高扬主体之魂,调动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得以升腾;唯有吮吸言语之汁,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才能得以升格;唯有浸润情感之泉,直抵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领悟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借助语言材料,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中心。

2、展开想象理解语句及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能从文中柳树的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的表达方法。

2、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能够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生命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法选择】

引导法、启示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关于陈忠实的资料,依据教学过程做的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题。

2、这株柳树在作者的眼中是一株()的柳树?

师板书:神奇

3、通过第一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株柳树长得十分——高大,粗壮,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直接描写柳树的这个段落,(出示投影自然段)通过你们深情的朗读,让这株高大、粗壮的柳树巍巍然撑立在我们面前。

师:难道这株柳树的神奇就仅仅表现在它的高大与粗壮吗?让我们继续走近这株柳树,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去感受它的神奇之所在。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

2、有意造成悬念,吸引学生往下读。

二、精读文,聚焦重点。

(一)、一读文,读出一棵树。、教师提出问题: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它与作者家乡的灞河柳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生默读文,圈画批注。

3、展示交流:

(1)、用你的眼睛告诉老师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收获。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我们来逐句有顺序地交流。你是从哪句话感受到它的粗壮的?“两合抱粗”有多粗?我们请两位同学用动作来演示一下。

(2)、你从哪儿感受到柳树的高大?大家说的真好,能抓住重点的词,还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柳树的粗壮和高大,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交流。

4、你觉得这株柳树的树干和树枝跟作者家乡的灞河柳有什么不同?

(生长环境不同,决定了命运的不同。)、同学们,我们像作者一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可能在干什么?

(现在在沐浴着阳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吮吸着甜美的雨水、听着游人的赞美、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6、作者为什么要介绍灞河柳呢?

7、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讲解。

(对比衬托,突出高原柳与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

8、同是柳树,生活的环境截然不一,柳树抱怨了吗?让我们齐读文的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描写树的特点、品质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让学生了解对比衬托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二)、二读文,读出一种精神。

(出示PPT上的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让老师感到疑惑,这个词语是:板书撑立。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出示投影:撑——用手抵住,支住)

2、让全班学生起立把手放在桌上做撑这个动作,谈感受。

师:做这个动作容易吗?(不容易)感觉怎样?(很费力)

3、柳树撑立在高原上容易吗?(不容易)它用的力和刚才这位同学用的力一样吗?(不一样)那么,这株柳树是靠什么力量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呢?

4、默读第6、7自然段,从文中去寻找答案,勾画朗读相关句子,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1)、这株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不容易,默读时拿出笔把重点语句划出来。

(2)、交流:哪些语句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

(学生读相关句子,师相机引导、板书: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3)、从这些词句我们能看出来这些柳树的什么特点呢?(生答:顽强、勇敢、坚强„„)

(板书:顽强)、播放录音,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7自然段,用心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的精神。

师:同学们,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株柳树生存环境之恶劣,你们感受过这样的环境吗?来,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感受。

(播放声音)你们听——狂风呼啸,电闪雷鸣,大雪纷飞,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株柳树在高原上可怜无助的样子,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指4—名学生说)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如此残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被劈断了枝干„„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指名读,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的一次吗?从哪里读出来?(投影出示,学生继续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去更深刻的理解体会柳树的顽强。

2、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思想达到共鸣。

(三)、三读文,读出一个人。、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来欣赏一下这株神奇的柳树吧。再读描写柳树的语段。

2、此时此刻,在你们的脑海中,这还仅仅只是一棵树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

(饱经沧桑、顶天立地、坚强不屈、意志坚定、久经考验、百炼成钢、不向命运低头)

3、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是在写谁呢?

(1)、昨天我们了解了陈忠实先生的基本情况,对,本文中他是在写他自己,同时,他也写的是像青海高原柳一样的人。作者写柳,也在写人。作者写柳的生长历程,也在写人生经历。这种写法叫——

借物喻人。

4、同学们,从这种人生经历中我们得出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呢?(板书:人生哲理)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九自然段。

【设计意图】、然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让学生了解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学了文后,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学生讨论交流。

3、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熟悉这曲子吗?谁写的?简单说说他的人生。

4、其实,像陈忠实、贝多芬这样执着地与命运抗争的人很多很多,我们文里就有几位。谁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夏洛蒂、鲁滨逊、霍金„„)、希望同学们像他们一样,像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样,在逆境中,不要退缩,不要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敢于拼搏,给自己的人生树立一道最美的风景。最后,让我们带着敬意,再读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本的学习,学会去面对命运的不公,坦然接受现实。

【板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时教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时教学设计

撑立、持久的干旱、神奇

顽强

严酷的寒冷、高原风雪

人生哲理

篇8: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在作者眼中,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而青海高原又是怎样一个地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 这里不适宜人居住, 亦不是普通的生命可以存活生长的, 但这株柳就生活在这片高原之上, 它无法选择。生命是如此的偶然,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地点、出生的方式, 这难道不是一种偶然吗?当生命遭遇了如青海高原这株柳一样的艰难与苦涩, 似乎一切都将无法把握, 更多的生命选择了顺应境遇的摆布、接受晦暗的生活, 因为在他们心中有太多的不平。为什么是我在这里忍受痛苦?为什么是我承担这一切悲剧?为什么是我咽下这冰冷的苦涩?同样是柳, 那灞河的柳为什么就无须努力便能享受成功?为什么无须奋斗便能赢得赞赏, 被历代文人骚客吟咏传颂?于是, 生活在晦暗中又多了一份抱怨, 多了一份苦闷, 多了一份卑微。难道因此就可以轻言放弃, 难道因此就可以为自己的颓废找一个理由吗?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生的幸福只属于“灞河柳”吗?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所存在

吴福雷

的环境可以说是恶劣到了极点, 但它依然生存了下来, 更让人惊叹的是“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叶子如此之绿, 绿得苍郁, 绿得深沉”。这的确是一种生命的感召!生命的意义就在这一片片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的叶脉上, 就在那生铁铁锭的色泽中。它的可贵在于, 对于环境的顺应, 对于生命的敬畏与珍重。这株柳也许是一个特例, 它坚持了下来, 并成功了, 它长成了一棵大树, 但如果仅仅将它解读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苦尽便是甘来、风雨之后就是彩虹、刻苦就能成功等励志的形象, 那我觉得是一种悲哀, 那是浅薄的、片面的。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难道没有长成一株大树就不值得庆贺了吗?难道那崖缝中的小草小花就不重要了吗?生命不是为了成功而来的, 生命的意义不是成功, 而是对生命自己的发现与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 我们的血依然在流, 我们的枝条依然在抽, 尽管极其缓慢, 但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可喜的变化、惊艳的生长吗?生长的结果我们也许无法预期, 更无法决定, 但过程属于我们。幸福不是彼岸、不是抵达, 幸福在路上、在生长的过程中。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 我们要学会发现生命本身的美好, 我们能思维, 能呼吸, 能歌唱, 能行走, 能感受, 这不是一种快乐吗?今天与昨天不一样了, 今年与去年不一样了, 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青海高原的这株柳不是伤痕累累的英雄, 而是内心丰富、淡定快乐的普通的生命。如果内心不快乐, 生命便没有意义。

想到这里, 我们常常会遭遇一个诘问:灞河柳与高原柳孰优孰劣?我们放眼如今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更多的人所处的不是高原柳般的生存状态, 而是更富足、更安定、更平和, 就如同灞河柳一样。那么, 这样的文章对于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 还是应回到生长的主题上来。生为“灞河柳”就应该珍惜当下、珍惜优越的环境, 就要利用这一切资源与优势更好地生长, 让精神丰富起来, 让思想深刻起来, 让人生厚重起来, 让人性亮丽起来;生为“高原柳”就应该淡然面对苦难与挫折, 去寻得每一点进步, 去发现每一个变化, 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生长, 享受生长, 尤其是灵魂的生长。精神的丰满与环境无关, 与贫富无关, 它只与我们的心有关。

生长, 无论是细小的, 还是巨大的, 都是弥足珍贵的。无论处于何时何境, 我们都不应放弃生长, 因为生命是一种偶然, 亦是一种奇迹, 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不感念, 不让它在生长中获得完满。这是生命的应然。

(作者单位: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相关文章: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案教学设计04-20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教案12-16

一株枸杞作文900字04-26

《一株紫丁香》的教学反思04-28

草堂里的一株兰花散文04-09

上一篇:大坑口污水泵站沉井施工技术下一篇:XXX监控设备采购合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