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

2024-04-21

黑人(共8篇)

篇1:黑人

根据维基百科,美国人口的数量截至4月止为3亿1574万3千人, 其中黑人占12.85%;而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41%。同样是“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不仅不会受到种族歧视,反而拥有多种优惠政策(高考加分、经济扶持),并在很多方面优越于汉族。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研究成果。

一、黑人的历史。

美国黑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美洲沦为欧洲殖民地的时期,他们以奴隶的身份被卖到美国。到17 世纪中叶,每年有10,000 名奴隶被船运到大西洋彼岸。到18世纪,贩卖奴隶达到每年60,000人的高峰。几个世纪以来,有近1,000 万的非洲奴隶被运到了西半球。其中一半以上是在1720 年至1820 年这100 年间抵达的。80% 以上是在18 世纪初年至19世纪中叶抵达的。黑奴主要运往美国南部诸州的棉花、甘蔗种植场和矿石当苦工。在经过长达两个世纪的奴役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固有的祖先语言和文化,身上的基因也变得多样化(其中掺进了相当多的的白人基因),与美国其他种族差距也越来越小。慢慢地他们形成了一个属于新世界文化的人种――美国黑人。

二、黑人的现状

1.失业率高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6岁到24岁的年轻黑人男性10月份的失业率为34.5%,是美国总人口失业率的三倍。16岁到24岁的年轻黑人女性10月份的失业率为26.5%,相比之下,16岁到24岁所有年轻女性总的失业率为15.4%。年轻黑人男性和女性总的失业率为30.5%。

2.收入低

《美国非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非裔家庭收入只有白人家庭收入的1/10;黑人享受的福利只占白人的3/4。据美国人口普查局9月12日公布的报告,美国的贫困人口为4624.7万人,其中黑人1092.9万,占黑人人口总数的27.6%,比例最大;其次是拉美裔,比例为25.3%,而白人的贫困率却仅为12.8%。18岁以下的美国儿童中,有21.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黑人儿童的贫困率高达38.2%【2】[1]。

3.犯罪率高

虽然黑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2.85%,但在监狱中,黑人罪犯却占47%。

4.医疗保健程度低

黑人比白人获得更低的私人医疗保险和政府的医疗福利机会。据统计有十分之一的黑人没有医疗保健;只有一半的黑人有私人医疗保险,五分之一的黑人享受医疗补助或老年保健医疗;在无任何健康保险方面,黑人是白人的两倍。

黑人的居住环境也比白人居住的`环境恶劣,诸如空气和水的污染,毒品泛滥等等,近年来爱滋病的传染极为严重,据统计2001至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被确诊的3269名艾滋病患者中,有80.7%是黑人,黑人患艾滋病的几率将近是白人的7倍。

5.隐形歧视严重

据美国城市联合会发表的题为《美国黑人状况》的报告表明,在美国,黑人被逮捕后,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性比白人大3倍,黑人被判死刑的可能性比白人大4倍。犯同样的罪,黑人平均服刑比白人长6个月。美国司法统计局20发布的《警方和犯罪案件受害者报告的犯罪案件统计》也第一文库网表明,仇恨罪行的罪犯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白人,占61%,而仇恨罪行的受害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黑人,占72.9%。

三、因果回路图

四、造成黑人阶层现状的原因

1、教育程度

虽然亚伯拉罕・林肯总统1862年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并在内战胜利后废除了奴隶制,然而在很多方面仍然限制着黑人,并且还出现了“分离但平等”的种族歧视。教育方面,在1954年以前黑人禁止到公立学校与白人一起学习,他们只能上黑人学校;在白人高校的招生政策中也常出现歧视性条文,将黑人学生拒之门外。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布朗诉托皮卡市教育董事会时,判决公立学校所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是不平等的,违反《宪法第14条修正案》。这才禁止了种族隔离,但是因为黑人缺乏教育准备,缺乏阅读习惯和智力训练,所以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比不上其他人种,依然是所有人种中最低的。

据统计美国25岁以上人口组成的家庭共有1亿1082万多个,其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家庭共有 2363万户,占25岁以上人口组成家庭总数的21.3%。 在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中,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有1417万7000户,占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的 59.99%。 [3]

上过大学但没有毕业文凭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336万2000户,大专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213户。这两类人群可归类于高中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下的教育水平之列,他们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总数为549.2万户,占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的23.24%。

高中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341万5000户,占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的14.45%。

9年以下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18万1000户,9至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有36万4000户,这两组人群皆归属于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群,他们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总数为54.5万户,占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的2.3%。

这四组教育程度不同的家庭收入反映了为什么教育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是如此重要,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庭,他们在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总数中只占的16.75%,也就是不到两成。而余下八成多高收入家庭至少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因为黑人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黑人平均收入是美国最低也就变得正常。

2、生育率

黑人的生育率历来就比其他人种的生育率高,生育率高带来的结果是生活成本增加,然而黑人的平均收入却是最低的,这样平均到每个孩子的生活成本就比其他人种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因此减少。

3、隐形歧视

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进入美国,受到了多年的歧视,尽管现在已经明令禁止种族隔离,然而这种想法在很多白人的思想里仍然根深蒂固,他们不愿和黑人住在一个社区,在大部分城市中,依然很容易能够分出“白人”、“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聚居区。奥巴马在从政之前曾经担任“社区组织者”,这似乎是一个普通的社会职务。然而,美国人都明白这里的“社区”特指黑人聚集区。而且,黑人与拉美裔聚集区往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治安较差和社会问题丛生的区域。可见黑人仍然受到隐形歧视。

参考文献 [5][4]

[1]《美国种族简史》

[2]《隐性歧视让美国黑人机会匮乏犯罪率居高不下》 2013-08-06 《t望》

[3]《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4]《美国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

[5]《黑人总统,美国准备好了吗?》 中国网 2008-04-13

篇2:黑人

初次见面

“天呐!老师为什么要将我班的‘黑人王’做同桌啊!”我心里大喊着。侯金泽好像猜道了我的心思:“喂!大姐,你以为我喜欢和你做同桌啊!”一听这话,我带有生气的语气说:“我告诉你:第一,我不叫‘喂’,我叫张爱欣;第二,我没你想象的那么老。”我说完这些,侯金泽已是无语了。哈哈!跟我斗,你修炼1也不是我的对手。

整蛊篇

我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课,侯金泽小声嘀咕着:“张爱欣,你的笔掉在地上了。”什么?我弯下腰搜索,奇怪,怎么没有呢?“张爱欣,你在干什么?”不用说,一定是老师发现我没有听课。糟了!老师已经向这边走来了,我迅速站了起来。不管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你在干啥?”老师板着脸问。“我…我在捡笔。”“捡笔用这么长时间吗?”“我……”我已经无语了。“你……站着!”(第一次被老师训),老师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让我站着,我冤呐!侯金泽,你给我等着!下课后,我才知道今天是愚人节,什么?我为什么不知道?哎!

外号的来历

阳光灿烂,多么明媚。又是美好的`一天!一到教室,我发现好多男生都围在我的座位上,发生了什么事?刚坐到座位上,小侯童鞋(同学)便凑过来说:“张爱欣,听说快换位了。”“真的吗?总算马上要离开你这个‘黑人王’了,我真是太happy了!”我说。“喂!小姐,你早上是没吃药还是吃错药了?”侯童鞋问道。我立刻变了脸:“侯金泽同学,请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你是否缺道德品质?”“缺德(得)!”一旁的同学们喊着,我对一旁的同学说:“我们以后不要叫他侯金泽了,就叫他‘侯缺得’或者是‘缺德鬼’吧!”“好!张爱欣起的外号太绝了!”同学们说。恰巧老师来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上准备上课了。

篇3:黑人

《紫色》是一本书信体的小说,共包含了92封信件,其中的70封是Celie写的,而另外的22封则是Nettie所写。Celie和Nettie是亲姐妹,但是她们却天各一方,很多年都不能相见。所以她们之间倾诉感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因为X先生的故意干预,她们其实一直无法收到对方的来信。但两姐妹都坚信对方活在人世,所以从不曾停止写信。在一开始,Celie写信给上帝求助,但当她发现自己并不是父亲亲生的事实之后,她对上帝彻底失望了,她开始写信给自己的妹妹Nettie。事实上,Celie的信记录了美国黑人,特别是美国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而另一方面,Nettie的信则反映了她在非洲的所见。所以,两姐妹的信件描写反映了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生活境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她们的信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更为宽大的视角———白人对黑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是普世的。

美国和非洲是两个有天壤之别的世界。虽然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是非常不同的。在美国生活了几代之后,来自非洲的黑人后裔已经逐渐被白人同化了。白人的文化不断地将“黑种人劣于白种人”的错误思想灌输给美国黑人。而美国黑人则逐渐接受了白人种族的宗教和历史,完全没有意识到有些记载是偏离事实的。在《紫色》中,美国黑人一开始认为是非洲的同胞为了金钱利益把他们卖到了美国,而众所周知的事实却是黑人是作为奴隶被殖民者粗暴地掠夺到美国的。殖民者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无耻地篡改了历史。受白人文化的影响,不少美国黑人已经无法认同非洲黑人的传统和习俗,而是感到迷惑与茫然。例如在书中,Olinka作为一个古老的非洲部落,它所尊崇的传统和仪式让Nettie和其他的传教士根本无法接受。Olinka人依然奉行一夫多妻制,一位丈夫可以同时拥有很多妻子,而妻子间和平共处则是一种妇女应有的美德。当Olinka部落的女孩长到11岁的时候,人们会在她们年轻的脸上刻上部落的标记并为她们举行残酷的割礼。除此之外,Olinka人根本不希望外族人改变他们的生活和传统习俗。他们不允许女孩学习知识。传教士们可以进行他们正常的传教工作,但是涉及使Olinka人的宗教和习俗改变的事情他们却无法接受。正如Tashi的父亲对Nettie所讲的:“我们知道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妇女过着和我们部落的妇女不同的生活,但是我们不喜欢改变,希望我的孩子们会继续像我们一样的生活。”所以这位父亲很不客气地让Nettie离自己的女儿远点儿。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想完全克服这种差异,让双方互相接受彼此是非常困难的。

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不能使我们否认他们之间深刻的联系。众所周知,黑人是作为奴隶被带到美国大陆的,而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了被奴役的悲惨生活。在历经了几个世纪的同化之后,美国黑人逐渐接受了白人世界的生活方式、文化文明甚至是宗教信仰。但即便是这样,美国黑人仍然将非洲视为他们的故乡,因为他们的根仍深深地扎在非洲大陆的土壤中。我们可以从Nettie初次见到非洲海岸线时无法言喻的兴奋心情中了解到这一点:“一种东西在震撼着我,在我的灵魂中,Celie,像一个巨大的钟,使我随之颤抖。Corrine和Samuel也同样感受到了。我们就跪在甲板上祈祷,感谢上帝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祖先们世代生死繁衍的故乡。”Nettie一行人的这种见到非洲故乡时的激动心情正是表明了美国黑人与非洲之间紧密的、深层次的联系。

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有着相同的被压迫、被奴役的经历。他们同样落后,同样遭受着白人的剥削。在美国,虽然奴隶制已经被废除了很多年,但它恶劣的影响却依然存在着。有色人种一直处于被歧视的境况,接受着来自白人的不公平的对待。在《紫色》中,Celie和Nettie的亲生父亲是一个拥有大量资产的富有的农场主。他成功地经营着一家干货店,他的成功甚至影响了白种商人的生意,这激怒了白种商人。他们在一个夜晚残酷地用私刑处死了他,却没有人因此受到惩罚。在那个时候,白人可以随意地杀死黑人而不受法律的制裁。举另外一个例子。Sofia是一个非常能干的黑人妇女。市长的太太看上了她,并想把她带回家做女仆。Sofia拒绝了市长夫人,而这激怒了市长,他派人去狠狠地打了Sofia一顿并把她投进了监狱。后来,虽然Sofia的家人将她救出了监狱,她却仍然被强迫去市长家做女仆并被长时间地剥夺了探望自己孩子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黑人的生活在美国是极其悲惨的,他们处处受到白人的控制,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在非洲,黑人同样遭受着白人的压迫和剥削。非洲黑人是非洲大陆的原始居民,他们已经在那里居住了很多个世纪,形成并一直延续着种族独有的传统和风俗。但是,白人殖民者登上这片原始而纯洁的土地后,霸占了黑人的土地,打破了这片土地上原有的平静。非洲黑人失掉了土地,只能为了极低的报酬为白人辛苦地工作。《紫色》中Olinka部落的悲惨经历实际上只是非洲大陆当时的一个缩影。殖民者摧毁了Olinka部落的庄稼地、他们视为神灵的“屋顶叶”、他们的小屋,甚至剥夺了当地人用水的权利。面对掠夺者的武器,Olinka部落只能无奈地接受受被奴役的命运。因此,虽然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身处在两个大陆上,却有着相似的遭遇,都已沦为白人的奴隶。

在《紫色》中,作者塑造的大部分的人物形象是妇女。通过Celie和Nettie书写的信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美国黑人妇女和非洲黑人妇女的相似境遇。像普通的黑人妇女一样,本书中塑造的妇女形象善良、诚实、勤奋,都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但是,虽然黑人妇女在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却很低。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黑人妇女不但遭受着白人男人的压迫,而且遭受着黑人男人的压迫。所以除了种族歧视之外,黑人妇女的身上还套着一副性别歧视的枷锁。在美国,黑人妇女几乎承担了家里家外所有的工作。正如我们的主人公Celie,在嫁给X先生之后,她不但要做家务,而且要下地干活和照顾X先生的孩子。即便是这样,Celie还要忍受X先生随时的没有道理的拳打脚踢。所以对于X先生来说,Celie只是工作和发泄性欲的工具而已。而在Olinka部落,男人和女人的地位也是非常不平等的,丈夫对他的妻子们有绝对的统治权,妻子们下地干活养家,丈夫们只是喝酒、闲逛、享受生活。Olinka部落的男人们从来不为家庭干活,却被他们的妻子伺候着,甚至拥有着对她们的生杀予夺大权。虽然黑人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她们却接受了任人宰割的命运,丝毫没有自我意识和追求独立的意识。作者也看到了这种不平等性,在《紫色》的后半部分,美国黑人妇女和非洲黑人妇女都经历了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靠着做裤子的手艺,Celie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她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平等和黑人男人的尊重。而在Olinka部落,妇女们的思想也因社会的变化发生了改变。作为非洲传统女性的代表,Catherine逐渐接受了关于女性的新思想。她坚持让女儿接受教育,这预示着这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能过一种全新的、更文明的生活。

美国黑人一直将非洲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们倾向于向这片古老的土地寻求支持和帮助。不同于西方人信奉的基督教,非洲黑人信奉万物有灵论。他们相信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是上帝,而Olinka部落则认为“屋顶叶”是他们的上帝,因为它可以使Olinka人平安地度过雨季。Celie最初把上帝想象成一个白种男人的形象,但是后来她意识到自己错了,因为基督教的上帝并没有将她从男人的压迫中拯救出来。所以Celie最后接受了Shug对于上帝的解释:“上帝不是他或她,而是它。”而Shug心目中的上帝已经很接近非洲人万物有灵论的上帝了。所以Celie从祖先的信仰中找到了上帝,不但找到了归宿,而且重新地评价了自己。除此之外,Sofia的小女儿Henrietta依靠Nettie来信中记载的祖先的方法治好了血液病。Celie的儿女Adam和Olivia被牧师带往非洲并在那里长大,成为了美国黑人了解非洲大陆的桥梁。最后,Adam和Olinka女孩Tashi的结合象征着整个黑人种族的团结和融合。

总之,因为有着共同的根源,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是像兄弟一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帝国主义无耻的侵略行径,成千上万的非洲黑人背井离乡,被掠夺到美国成为奴隶,并被西方文化所同化。但是,即便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在历经了几个世纪的分离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却无法割断他们的血肉之情。白人种族的压迫、黑人妇女遭受的双重压迫、不平等的境遇,这些相似的经历都使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有着共同的感受。随着他们相互理解的加深,美国黑人逐渐从非洲祖先那里得到了力量和信仰,非洲黑人则逐渐学习去接受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正是这种相互理解使受奴役的黑人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反抗白人的压迫。

参考文献

[1]Walker.A.The Color Purple.New York:Pocket Books, 1985.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3]钱青.美国文学名著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篇4:黑人

加勒比海上的“黑人共和国”

1月12日,西半球最为贫穷、仅有900万人口的海地陷入了灾难之中。7.3级的地震造成近20万人死亡。海地发生的悲剧让全世界动容,尤其牵动着黑人兄弟的心。海地黑人人口占总人口的95%。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国家、美国黑人都认为海地同自己有着一种天然的血脉上的联系。塞内加尔总统瓦德呼吁非洲各国,让海地的灾民回到他们祖先的家乡落叶归根,并深情地说道:“如果只是几个人,我们可以提供一片屋顶和一块土地。如果他们大批到来,我们可以让出一个地区。”在美国,国会中的黑人议员长期以来一直在为海地人获得正当移民权利而努力。地震发生后,这些黑人议员与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会面并要求立刻通过法案放宽对海地捐助的限制。

海地是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1804年独立),位处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1502年成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又被割让给了法国。1492年哥伦布发现该岛时,岛上曾居住着100万印第安人。但由于天花的影响和西班牙人的屠戮, 50多年后该岛的印第安人只剩下500多人。之后,西班牙和法国殖民者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黑奴成为岛上主要的劳动力。在海地革命前(1790年),该岛上黑奴已达到约50万人,而白人和黑白混血人则不超过10万人。1804年,海地人经过长达10多年的解放战争赢得了胜利。战争是悲惨的,海地“革命之父”杜桑•卢维杜尔遭法国殖民者诱捕被处死之后,长期受到压制的种族复仇意识在黑人中占据了上风。杜桑的接班人戴沙林将军是黑奴出身,非常憎恨白人,在他统治期间曾大规模屠杀白人。据估计海地革命中约有10万黑人死亡,白人死亡3万人,其他逃亡国外,海地基本上成了一个纯粹的黑人国家。海地革命中的种族战争甚至影响当时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使他改变了对奴隶制的认识。海地革命以前,杰斐逊认为奴隶制是邪恶的,有违人性的,而此后,杰斐逊坚持认为,海地的暴行表明,除非把黑人赶出美国,否则废除奴隶制将导致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战争。

黑非洲血缘

黑人血统的起源无疑来自黑非洲。有着“黑人血脉”的人口分布广泛,除黑非洲外,不单有“黑人共和国”海地,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欧美、加勒比海国家、南美洲甚至南亚国家。根据非盟的一项统计显示,现在居于海外的非洲裔人口的数量达到1.7亿,其中绝大部分有着黑人血统。拉丁美洲地区的黑人大多是黑人同当地人(如美洲印第安人)或白人通婚后的混血人种。如今加勒比海地区非洲裔人口的比例已经占到整个地区人口的74%,拉丁美洲为24%。

历史上,黑人流落全球除气候原因和自由迁徙外,最主要的还是历史上的奴隶贸易。

阿拉伯人是有规模地从事奴隶贸易的“鼻祖”。阿拉伯商人早在公元1世纪就开始跨越撒哈拉沙漠,把黑人从南部非洲贩至撒哈拉以北地区、中东和欧洲,也有少数黑人被贩卖到印度和斯里兰卡。而对黑人命运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欧洲人的黑奴交易。西方殖民者的黑奴贸易从15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大致经历了四个世纪,欧洲除奥地利、波兰和俄国等少数国家外,几乎都先后参与了这一肮脏“贸易”。

15世纪初葡萄牙人就渗入非洲,葡萄牙探险队从西非布朗角劫掠了10名非洲黑奴,带回里斯本出售,被认为是欧洲人黑奴贸易的开端。葡人还于1444年在拉各斯设立公司专门从事奴隶贸易,从1450年至1500年间,估计葡萄牙每年进口700至900名非洲奴隶。15世纪,葡萄牙人曾在佛得角、马德拉岛和圣多美岛上实行大规模的热带作物种植,这种种植园经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印第安人在种植园和矿山的劳动寿命常常不到一年,对比之下一个黑人奴隶顶得上四个印第安人。于是欧洲殖民者甘愿花数倍于印第安奴隶的价格源源不断地将黑奴贩运到这些岛上。之后,种植园经济尤其是糖料作物种植被大规模转移到了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西班牙、法国、英国陆续效仿葡萄牙的做法,黑奴被广泛用于欧洲的矿山、农场和建筑工地,他们还做家仆、士兵、信使等社会最底层和最艰苦的工作。当时的欧洲一些港口城市如里斯本、巴塞罗那、塞维利亚和瓦伦西亚先后都出现了黑人聚集区。从非洲贩卖至欧洲的黑奴日益增多,欧洲上层人士甚至把拥有黑人奴仆的多少看成是一种财富和身份的标志。

不过,让欧美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大量黑奴进入,黑人问题开始让白人担忧:黑人难以管理,会引发社会问题;白人在心理上也难以接纳黑人同他们共享社会资源,尤其是当部分黑人变成自由民时。155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觉得英国“黑皮肤的家伙”太多,应该将他们送回非洲。据估计,到18世纪末,生活在英国的非洲人已达1.5万人。而把黑人从残酷的奴隶制中解放出来的美国总统林肯,其实也一直想把黑人移出美国,被认为是他一生不能抹去的污点。林肯曾说:“解放奴隶并且让他们在政治和社会上与我们平等,我自己的感情不容许。即便容许,我知道大多数白人也不容许。”他主张黑人应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全部送回非洲老家”。这也是当时美国解决黑人问题的主流思想。1862年,林肯接见了一个自由黑人委员会,这是美国黑人团体第一次受到总统的召见。但这一莫大的荣幸带给他们的却是不幸的消息,总统希望黑人“为了你们的种族和我们的种族,离开美国”。

综观黑奴贸易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为第一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为第二时期,由于美洲种植园的发展,黑奴贸易在这一时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以后,黑奴贸易进入第三时期,这时奴隶贸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贸易却兴盛起来,直至1890年7月布鲁塞尔会议作出废除非洲奴隶贸易的决议,黑奴贸易才算正式终止。

据各种研究数字推测,四个世纪以来,从非洲贩卖至美洲的黑人为1200万至2500万人。巴西和加勒比地区成为接收黑奴最多的地区,至今巴西有着黑人血统的人口仍有近9000万,占到其总人口约45%,而海外非洲裔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中,有四个是加勒比岛国,分别是海地、多米尼加、牙买加和古巴。此外,黑人在美洲各国的分布各有不同,在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等国有着黑肤色的人口非常稀少,其中各有其原因,如智利是由于远离大西洋和安第斯山脉的阻隔使得开展奴隶贸易较为困难,而阿根廷则是传统畜牧业国家,对劳动力的渴求不大。

“黑色力量”

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认为,运到“新大陆”的黑人的文化标志是块“空白记事板”。但黑人要比人们想象的远为成功地将他们的文化带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对美洲黑人的潜在文化影响进行考察,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黑人的数量和到美洲的时间。比如,到1750年,大约有650万人从“旧大陆”来到了美洲,其中80%是黑人。因此,在美洲很多地方,移民人口多数是非洲人而不是欧洲人。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目前尽管只占到总人口的15%,但非裔美国人在北美的存在期平均超过200年,而欧裔美国人的家族史大约是100年。

黑人的文化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从宗教、饮食到音乐。在海地盛行的伏都教就起源于西非的传统多神崇拜,西非国家贝宁是伏都教的摇篮。虽然黑人在美洲保留下来的一些宗教被基督教认为是“异端邪说”,但仍在美洲得以迅速传播,并有着大量的追随者。如今在加勒比地区,起源于尼日利亚的古老的萨泰里阿教的一些教派正以大规模宗教运动的形式再度出现。

黑人的音乐舞蹈在美洲也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桑巴舞就可能衍生自叫做基宗巴的安哥拉婚庆舞蹈。西非的小五声音阶(对应欧洲音乐中的半音八度音阶“多-来-米”)成为布鲁斯和爵士乐的基础,而布鲁斯和爵士乐又极大地影响了乡村音乐、摇滚乐和打击乐的发展。黑人福音歌曲也深深影响了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音乐。

篇5:莫让法律黑人范文

3大学生掏鸟获刑为我们敲响警钟:法律何以成为牢笼?法治是否会成为暴政?为何德治遥不可及?这一切源于人们躁动不安的内心。正如莎翁曾告诫众人:“人生如同痴人说梦,充满喧嚣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反观当下,政治凋敝,文化式微,社会理性而躁动,法律条文似乎成了挽救众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乎,法律愈立愈密,规则愈定愈死,人们试图用法令条文为自己雕砌一个宫殿,到头来,宫殿成了牢笼,还冰封了自己。

4法律这一牢笼为小闫打造了一个十年牢刑,谁能预料到它何时会遮住时代的星空?红灯当前,救护车呼啸而过,这是法律内的包容,而非法律外的私欲。若说法律是那整齐划一的农田,那农田旁长出的野花,不正是我们追寻已久的人文关怀吗?野花虽小但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更何况,野花只是长在一旁,并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丰收。莫将法律打造成牢笼,莫用这牢笼换来鲸吞蚕食、软化游走,莫用这牢笼换来一个几百万人孤独地生活的城市,莫用这牢笼换来这个时代灭亡的一阵呜咽。

5古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不是万能的,唯有道德才能让人心中有法。小闫的十年牢刑未必会让他知法懂法,反而有可能让他心存侥幸,设法逃避法律的追究。若在良知上让小闫于心有愧,即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又可免于牢狱之灾。

篇6:[音乐教案]黑人非洲音乐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与学唱体会非洲黑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音乐风格,体会非洲黑人音乐浓郁的地方特色。

2、体验非洲特有的节奏型,学唱《达姆、达姆》

3、能够完整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运用所学节奏为歌唱伴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程

1、导语: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到底是哪呢?一起来看看。(播放介绍非洲的视频)

2、师生齐齐说非洲。

二、欣赏《沙克舍提》,体会黑人非洲音乐的特点。

1、欣赏并思考

a 主奏乐器是什么?

b 节奏、唱腔各有什么特点? c 营造了怎样的情境?

教师小结:特殊的节奏是黑人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因素。非洲音乐中的节奏强烈奔放,复杂多变。要表现这些节奏则要通过灵魂乐器——鼓

2、介绍非洲鼓及其社会功能(播放幻灯片)

3、节奏练习

列出非洲音乐常见节奏型,学生用盆或饭盒当非洲鼓,自选一段节奏进行练习,随后跟随音乐一起演奏。

常见节奏型:

三、学唱歌曲《达姆,达姆》并用所学节奏为其伴奏

1、初听,学生边欣赏边阅读歌词

2、复听,教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身体自由律动。

3、学生跟伴奏完整学唱一边,找出难点

4、就提出的难点教师进行细节教唱 如: 切分音 附点节奏 长音的拍数

教师教唱:

a根据歌曲节奏带领学生边打节拍边念歌词

b提醒学生注意作品的情绪,保证唱够长音的拍数 c休止、附点处用吸气动作来控制掌握时值

5、分组自行练习

6、完整有感情的演唱一遍,并让学生用所学节奏为歌唱伴奏

四、教师小结

五、下课 了解非洲风土,为导入非洲黑人音乐及欣赏作品作好铺垫

边欣赏边思考,归纳出本段音乐的特点,敦促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击打节奏,体会节奏赋予非洲音乐的韵律,并对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在此环节一边跟唱一边寻找难点,提出难点,老师教唱

篇7:祖国,黑人,谈河流教案

2.理解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2.时代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3.名家点评: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虔信qián 慰藉jí

② 词语积累:

虔信:恭敬而相信。

2.理清思路: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梦,诗人接连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这是他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结构图:

自然风光

奇特的爱情平淡中见真情

农家生活

3.讨论解惑:

① 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② 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③ 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直抒胸臆是本诗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④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风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于平淡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②把握诗歌诵读的节奏和感情;③理解诗中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第二课时 黑人谈河流

[教学目标 ]

1.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情结。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

3.名家点评:

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深邃suì 晨曦 xī 瞰kàn 望 黝yōu 黑

②词语积累:

深邃:深远,深奥。

瞰望:从高处向下望。

2.理清思路:

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诗歌表象,似乎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层:第一、二节 写我了解河流。

第二层:第三节 紧扣河流,抒写我对黑人历史的了解,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第三层:第四.五节 呼应第一层,再次强调我对河流的了解。

文章结构图:

幼发拉底河(亚洲)

刚果河(非洲)

尼罗河(非洲)了解人类历史

密西西比河(美洲)

3.讨论解惑:

① 我认识河流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②诗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③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④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课堂小结]

篇8:黑人

1493年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 早期的黑人文学诞生。欧洲白人殖民主义者纷纷涌入这块新大陆, 他们开始掠夺财产, 占领土地, 建立殖民统治, 贩卖黑人到北美洲, 黑人从此过着非人般的生活, 他们被完全剥夺了人身自由, 处境十分悲惨。在奴隶制度下, 不幸的非洲黑奴所唱的民歌和歌谣成了美国乡土文学或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在美国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早期黑人民歌《他从不抱怨》:

啊!他们拿鞭子赶他上山, 赶他上山, 赶他上山,

啊!他们拿鞭子赶他上山, 他从不抱怨。

………

他只是低着头流泪。

黑奴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上受剥削的悲惨处境在歌谣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早期的黑人意识处于被埋没的状态之中, 他们的意识里面根本就不存在反抗与抗争的因素。

进入19世纪, 黑人文学作品开始层出不穷。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问世, 全书围绕着一位久经苦难的黑奴汤姆叔叔的故事展开, 并描述了他与他身边人均为奴隶遭受奴隶主压迫的经历。《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全书都被同一个主题所主宰:奴隶制度的罪恶与不道德。这部感伤小说深刻地描绘出了奴隶制度残酷的本质;并认为基督徒的爱可以战胜由奴役人类同胞所带来的种种伤害。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并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 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 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 曾说道:“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结束, 美利坚合众国的法律上宣布贩卖奴隶为非法行为, 数百万的黑人奴隶才在名义上获得了自由。但是美国黑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 他们仍然遭受种族歧视, 他们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证。白人种族主义势力依然在整个美国横行。

美国黑人文学的真正形成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 即在“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是美国黑人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是美国黑人文化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篇章。这是一次黑人民族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的一场文化运动, 唤起黑人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这次运动的推动下, 美国黑人小说的创作出现了历史以来的高潮。这个高潮直接导致了赖特等作家小说创作上的丰收, 导致了像哈利、鲍德温等具有影响力的作家的出现, 也是产生像托尼·莫里森这样具有世界声誉作家的一个推动力。

20世纪40、50年代随着以赖特、埃利森、鲍德温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美国黑人作家在美国文坛的迅速崛起, 美国黑人文学又迎来了以“反抗”为特征的第二次高潮。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继承了美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大胆地揭露白人社会对黑人的压迫和歧视。理查德·赖特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赢得大批白人读者的黑人小说家, 他的长篇小说《土生子》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它的出现使黑人文学真正在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占有它应得的地位。《土生子》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黑人小说, 它塑造的比格·托马斯形象成了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之一, 他不是逆来顺受的黑奴汤姆叔叔, 他虽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他却是一位敢于与白人社会相抗衡的下层黑人。声讨了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 发出了遭受歧视与压迫的美国黑人对整个美国社会的抗议之声。这是黑人第一次站起来向白人进行反抗也是第一次黑人反抗意识, 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作品, 因此这部体现美国黑人文学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小说开创了美国“抗议文学”之先河。白人们一向认为黑人奴性十足, 可以任意凌辱, 现在却对黑人刮目相看, 开始有了畏惧之心。赖特能够深入剖析, 发掘犯罪活动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黑人的野蛮凶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特性, 而是美国社会制度所造成的, 别格的性格乃是美国文明的产物。《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那个逆来顺受, 从来不敢有一点反抗行为的汤姆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反抗的比格形象实际上是向整个白人社会敲响了警钟, 释放了黑人埋藏已久的愤怒, 黑人群体的自我意识被唤起。这时候广大黑人开始认识到黑人的民族意识在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被削弱、淡化, 甚至濒临没落的危险, 时代呼唤着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

毋庸置疑, 黑人社会是个“被抛弃的社会, 黑人就是被社会遗弃的人”。自黑奴史伊始, 黑人民族被迫离开养育自己的黑非洲, 开始了文化的被剥夺过程。即使在奴隶制被废除一百多年后的今天, 黑人文化仍在遭受着异文明的不断侵蚀。但文化的被剥夺在某一层面上而言也导致了文化转移的过程, 因而黑人如何吸取自己民族中的文化精健, 结合其当下处境, 培育民族“新人”, 在《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中有明明白白的启迪。

美国黑人文学进入70年代以后, “统一的价值体系”受到极大冲击, 人们对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多族群特性逐渐接受,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黑人女作家, 她们冲破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揭露种族歧视对黑人精神伤害, 她们开始致力于对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再创造, 开始探寻美国黑人的未来命运, 把美国文学中长期受到压抑的声音写进了作品。她们的创作在狭义上完善了美国黑人文学, 在广义上丰富了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莫里森是本次高潮的领军人物, 并且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她这一时期的作品影响深远, 而《所罗门之歌》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小说以黑人社区作为创作背景, 以普普通通的黑人作为主人公, 描写了黑人的种种社会关系与生活经历, 反映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 表现了他们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思考, 展示了黑人内心的渴望与失落, 揭示了白人主流社会中白人价值观与黑人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我们说《所罗门之歌》是《土生子》的超越, 是因为在《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中, 莫里森将主人公奶人从一个“文化孤儿”塑造成一个引领黑人民族自由飞翔的美国黑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奶人”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也是对黑人文化的认同, 他走出了父辈的羁拌, 也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白人文化的栓桔;“奶人”对于黑人历史和文化的追寻, 实际上是在寻找黑人的自我身份和文化家园;对于白人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抛弃, 对于黑人民族文化的接受和继承, 充分显示了黑人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它能带着“奶人”飞翔, 带着整个黑人民族飞翔, 带着所有在美国的黑人民族飞翔, 飞向自由, 飞向黑人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家园。而对奶人这一民族主体性重建的成功塑造使得《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完美的展现了黑人成长的历史进程, 同时旨在向黑人同胞指出:不管在物质上多么成功, 在黑人民族走向平等和自由的道路上, 远离黑人文化的后果是终究要被黑人同胞和黑人文化所抛弃。此时的黑人自我意识已经不单单停留在提升的层面之上而是有了更进一步的超越, 从而得出黑人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 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结论。黑人需要做到的不单单是认识到在被奴役, 也不只是站起反抗即可, 而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反抗以及要实现的目标。所以《所罗门之歌》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 《土生子》之后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总之, 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强调了非洲文化遗产对于黑人民族, 尤其是生活在白人主流文化包围中的黑人族群的重要价值。她向读者尤其是黑人读者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当代美国黑人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 继承非洲黑人优秀的文化传统, 才能使黑人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所罗门之歌》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 《土生子》之后把黑人自我意识由无到有再推向顶峰的一部不朽之作, 这不是对第一次高潮中黑人作家“多重认同”的回归, 因为前者的最终目的是使民族身份得到白人认同, 而后者则是要实现自身文化的独立和与美国主流社会的融合。因此《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无论是黑人群体, 美国还是整个世界来说对于黑人文化的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社会在进步, 人类在进步, 有我们创造的文化也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摘要:本文从黑人文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论述了黑人自我意识从无到有再进而发展到超越的全过程。伴随着黑人文学的发展, 黑人文学作品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到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再到诺贝尔奖得主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黑人自我意识的变化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关键词:黑人文学,黑人自我意识,种族歧视,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⑴Toni Morrison.Song of Solomon.London;Vintage, 1998

⑵王守仁, 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医院效能年活动工作简报第十五期下一篇:关于面试高铁乘务员自我介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